2023年四年级上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三篇)

小编: 影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四年级上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一

1、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新人。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课件、彩笔、画纸

一、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对于它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教师梳理问题

大致如下:

脚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怎样爬墙的?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二、研读,体会自然的神奇

1、刚才大家围绕“爬山虎的脚”提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那就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读课文3至5自然段写脚的部分,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屏幕出示句子)

⑵指导读勾画的句子,用读书记号在句子中标出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脚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

⑶看图认一认爬山虎的脚,说说根据。

⑷指导朗读。

3、分小组讨论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⑵交流汇报。

⑶重点指导句子:

长出小圆片,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随着爬山虎不停地长出新茎、新叶、新脚,就这样先巴住墙,然后“弯曲”、“拉一把”地“越爬越高,从墙脚爬到墙顶。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爬上去的。

⑷议一议:能否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⑸指导朗读。

4、自学第五自然段。

⑴自读课文。

⑵说一说: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有什么变化?

⑶指导朗读。

三、朗读,感受文字的韵味

1、因为有了爬山虎这样神奇的脚,才有那满墙的美丽的叶子。想不想欣赏一下呢?

2、课件欣赏。

3、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

四、总结,拓展课外的世界。

1、学了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2、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一课,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无奇不有。老师希望你们做个有心人,多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的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

3、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出示课件:诗、书、画、文)

请你在“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

板书设计

位置、形状、颜色样子

爬山虎的脚:触、巴、拉、帖爬墙

触着牢固没触萎了变化

四年级上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二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激发留心周围事物的兴趣。

1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难点)

2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重点)

3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一、课前游戏,激疑激趣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猜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第一条: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种植物,是什么?(葡萄)

第二条,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也打一种植物。(丝瓜)

2.如果种葡萄和丝瓜啊,还要做一项特殊的工作,什么工作?(要给他们搭架子。)

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们就没法儿往上爬了)

二、揭示课题,感知文题

过渡:刚才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板书课题)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预习,理清脉络

(一)交流对爬山虎脚的初步了解

1.学生交流: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

2.教师参与: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这本书(出示《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你看,老师这是怎么了解的?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们运用这些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叶圣陶爷爷他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请同学们看第6课。

(二)初读感知,读准词语

1.检查字词。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

2.出示: 嫩茎 一顺儿漾起波纹

触着墙 痕迹蛟龙

强调多音字及儿化音的读法。

3.快速读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

(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3.4.5)

(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叶子)

四、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

1.自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重点讲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句话画下来。

2.出示:“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1)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注意)

3.再读读这段话,看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3.4.5句)

4.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现出来呢?(学生练读)

(1)指名读。(学生评议)

(2)欣赏爬山虎叶子画面,听老师读。

(3)指名读。老师给你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长大了叶子。

(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声音和感情都非常丰富,这可以用一个四字的词来形容。哪个词?声情并茂。读书就应该这样去读。 )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呢?

四、读文画图,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

(一)读文画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读文画“脚”

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

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

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2. 学生读书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①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方案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

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说课文依据)

方案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

②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③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方案一:学生画得不对

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方案二:脚的位置画错了

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

小结:是啊!只有认真读书,才能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4.组合朗读。咱们这样来读:

第一组读黄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第二组读蓝色部分,这一部分是——

第三组读红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最后一句大家一齐读。

过渡: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

五、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读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爬的一个重点词“触”。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

课件出示:(触)()()()()()

4.学生评议。

方案一:说得不对

请学生再读文并调整词序。

变弯

触巴拉贴

方案二:学生漏掉“变”和“弯”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去掉“变”、“弯”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

(二)看画面配解说

那爬山虎是不是这样爬的呢?

(1)放动画。你们注意了吗?这个画面和电视上的画面比起来,是不是少点什么?

(2)给画面配解说词。不过,解说要讲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们就说什么。解说一定要与画面同步进行。(试说后指名说)

(三)质疑问难

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质疑:

①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解决问题

1.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方案二: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教师请学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

2.教师板画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

(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

小结: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

六、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

(一)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

(板书:萎了牢固)

(二)教师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变化。

七、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1.回归课题。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

2.如果我们也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去了解爬山虎的脚,观察一次行吗?观察一天行吗?

3.小结:是啊!叶圣陶老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行了细致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清楚。这正是我们所要努力学习的。

四年级上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三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

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

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实地观察爬山虎、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⑴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⑵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两课时。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⑴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⑵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⑴这一段讲了什么?

⑵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⑴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⑵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⑶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

⑴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⑵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一、复习

检查练习3。

(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

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

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

9、多媒体再显示:

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⑶,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