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民俗文化馆感悟(实用10篇)

小编: XY字客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感悟,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优质的心得感悟该怎么样去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参观民俗文化馆感悟篇一

中秋节到了,中秋节的习俗有很多,而且每个地方的习俗都不太一样,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真的是耐人寻味,唯一不变的就是天上的月亮了,中秋节这天的月亮是最美的,它的月光能够照亮整片天空,为每一个想家的人指明方向。

我们福州的习俗可多了,有摆塔,吃鲤鱼饼,还有“捡月光”。

中秋摆塔,是把各种各样的塔摆在一个台上,展示给台下的观众们看。传说,曾经有一位将军打完胜仗来到福州,刚好就是中秋节,福州在当时又是一个多塔城市。所以老百姓们为了获得好运,就各自拿出自家的塔摆在门口,获得好运。现在福州出名的只剩白塔和乌塔了,其他塔呢?它们都经过时光的流失而消失了。

最有意思的要数“捡月光”了。传说每当中秋节时,月亮上会掉落下一个月光,只有心地善良的孩子才能捡到它,谁捡到它就等于捡到了好运。所以孩子们一吃完晚饭后就会出来急急忙忙地找月光,8点过后月光就消失了,孩子们也就各自回家了。

这三个风俗各有各的风趣,中秋之夜,你有没有过这三个风俗呢?这就是我和爸爸、妈妈一家三口过的中秋节。这时,我突然想起在加拿大的外公、外婆和在澳大利亚的爷爷、奶奶,他们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而我又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作文栏目为大家带来最权威、种类最多的中秋节作文、中秋节日记、中秋节周记,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参观民俗文化馆感悟篇二

世界民俗是指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宗教、节日、仪式、习俗、神话、传说等。世界民俗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人们通过长期文化交流和传承所共同创造的宝贵遗产。通过学习世界民俗,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心理状态,增进人类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同时也有助于维护和发展人类多元文化和世界和平。

2. 学习世界民俗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世界民俗需要把握好方法和途径。传统的方法包括阅读文化史、研究民族文化、深入调查采访以及亲身体验等。高科技手段在今天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互联网、数字化媒体等工具能够提供更加快捷、全面的数据获取和信息交流,如在线博物馆、虚拟旅游等。同时,参加各种文化交流和活动是最为直接、生动、深入的体验世界民俗的方式。

3. 世界民俗的多样性和相互学习

世界民俗的多样性激发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尊重他人的信仰和文化习惯,避免随意歧视、污蔑他人。跨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是最好的方式,借助互联网等高科技平台和数字化媒体手段,我们可以跨越时空和地域的障碍,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和事,从而彼此了解、学习、认同和尊重各种文化。

4. 世界民俗的启示与思考

通过学习世界民俗,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似性,更多地理解到当代社会内部和全球性问题的起源和发展,增进对人类共同问题的认知体系。同时,我们也能够从文化本身吸取灵感,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激发创造性的思考和行动。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民俗的学习和传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5. 世界民俗和创新未来的关系

世界民俗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成为人们重视和赞誉的对象。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增强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进而实现文化多元性和文明交流。在此背景下,世界民俗的传承和创新也引起广泛关注。如何在现代社会下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应加强对世界民俗的学习和传承,推动它不断发展,使其成为推进文化多元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观民俗文化馆感悟篇三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客家的风俗习惯。

客家人有个很特别的风俗叫"打吊聚?,“打吊聚”的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到了约定的时间,三、五个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客家农村人的生活是较艰苦的。因此在那个时期,“打吊聚”时吃的东西都是比较简单的:在靠近小溪边的乡村,白天,约好了晚上在谁家中“打吊聚”的三、五个好友,拿着捕鱼虾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鱼、捉虾。到了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约好了的农户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来的鱼虾,随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虽然用料简单,但大伙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在“打吊聚”吃东西的时间里,好友们个个谈笑风生,好一派欢乐和谐的气氛。好友们无所不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谈,当然,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农活和家事。“打吊聚”时吃的东西有时候也会丰富一些:还会加上一点猪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有些时候最简单的就是:在收获番薯的季节里,拿几条番薯洗干净后放在铁锅里,放些水进去“焖番薯”吃。

客家还有一个显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风俗。旧社会老百姓家中遇有大事,需要较多的钱开支时,国家银行一般是不贷款的。老百姓遇到娶媳妇、缴孩子读大学、建房屋、买田地、治丧等大事,只有靠民间的借贷来解决。其中有一种形式就是“凑谷会”。“凑谷会”首先由会首发起,一般凑十至十二人(户)左右参加。会首起会时,先得设盛宴招待会友。宴席请完后,每人担一石谷到会首家,这样会首就能一次得到十多石谷,要办一件大事就不成问题了。第二年夏收后,会首又设宴请会友。宴席后,除会首外,其他会友要得第二轮的,则用“标”的方法进行,以“标”得最高额的得第二轮谷会。如得“标”的为利三斗谷,除会首应交一石谷外,其他会友只交七斗谷给得会者,以后每年如此。但得过会的,每年都要交一石谷给得会者,十多年还清。得尾会的就可在最后一年得足十多石谷。

参加“凑谷会”的一般都是亲戚、朋友,以支持的角度来凑会,大家都是守信誉的。又因时间长,缓解了还谷的压力。就是有人凑几份谷入会的,每年出三五石谷也不成问题。加上每年都是以实物来往,不怕什么贬值。但个别遇特殊情况的也有烂会现象出现。

怎么样,你对客家的风俗是不是也很感兴趣呀,那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我们的民族,了解我们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吧!

参观民俗文化馆感悟篇四

传统民俗是一个国家、地区或者某个群体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习俗,代表着一个地域的特色和文化底蕴。作为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传统民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次活动中,我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民俗的现状和变迁,并且从中获得了许多心得体会。

第二段:细节展开

在了解和体验传统民俗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传统民俗的魅力和独特之处。传统民俗犹如一本厚重而古老的书,它载满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生活方式。其中的每一项习俗都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春节的穿新衣、贴春联等习俗不仅代表着新年的希望和祝福,更代表着人们对于未来一年的美好期盼。

第三段:拓展讨论

然而,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传统民俗逐渐被遗忘或者流于形式。这使得我们面临着传统民俗的保护和传承的问题。我认为,传统民俗的保护和传承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的责任。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对传统民俗的教育和宣传,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对传统民俗活动的支持和扶持,通过推动相关政策和活动,让传统民俗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四段:经验总结

通过参与传统民俗的活动,我不仅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更提升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心。传统民俗活动是一种集体的文化狂欢,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在传统民俗中,我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合作和互助,我们共同度过了愉快的时光。这一经历使我意识到,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段:未来展望

面对传统文化的现状和挑战,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将传统民俗活动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将其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使之在现代社会中更有活力和意义。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传统民俗的魅力将能够得以传承下去,并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带来更多的文化瑰宝。

总结:

传统民俗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它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我们自身文化身份的一部分。参与传统民俗活动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同时也认识到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的重要性。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让传统民俗永远绽放光彩。

参观民俗文化馆感悟篇五

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年轻人,我有幸能够亲身参与和体验中秋节的各种民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对中秋节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中秋赏月是中秋节的重要传统活动之一。在中秋之夜,人们会纷纷出门,到户外或者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赏月。我曾有一次在山上的一个小院赏月经历,那个晚上,明亮的月光洒在院子里,照得周围景物如白昼一般明亮,空气也格外清新。当我仰望那圆圆的明亮月亮,感到浩渺无边的宇宙与自己就在这一刻联系到了一起。我不由得回想起中秋的民间传说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觉得自然的美和人文的故事在这一刻完美结合,对于这个节日的体验从外部环境中推到到内心的共鸣。

其次,吃月饼也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最为传统的月饼口味有五仁、莲蓉、豆沙等。尽管现代社会已经有了更多的创新和变化,月饼的口味和种类也愈加丰富多样,但这种传统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使人们能够每年都品味到中秋的味道。我常常和家人、朋友一起围坐在桌子旁,品尝各种口味的月饼,同时交流中秋的思念和祝福。这种团圆的仪式和文化交流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友情的珍贵,也使我更加体会到中秋节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中秋节还有舞龙灯、猜灯谜等民俗活动。这些活动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们寻找欢乐和快乐的一种方式。我曾参与过舞龙灯和猜灯谜的活动,亲身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魅力。舞龙灯是一种需要多人协作配合的节目,通过舞动色彩斑斓的龙灯,充分展示了中国人勇敢、智慧和团结的精神。猜灯谜是一种需要智力和谜底掌握的活动,通过猜谜和解谜的过程,人们既能够锻炼自己的头脑,也能够增进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这些民俗活动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丰富了我的生活,使我更加积极地去探索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之,中秋节的民俗活动给我带来了很多珍贵的体验和感受。这些活动不仅使我更加深入了解和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也加深了我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惜。中秋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内涵。通过参与和体验中秋节的各种活动,我在他人和自己的交流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核心价值,也更加坚定了我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决心和使命。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传播中华民俗文化,让中秋节的那份传统的美和独特的中国文化魅力继续照耀下去。

参观民俗文化馆感悟篇六

中国的节日有很多,而且,每一个节日都有着自己的动人传说。从各种节日的由来与风俗中,我们不难看出,贯穿这些节日的正是:树正气,扬美德,显智慧,惩邪恶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的内容。而其中最热闹、隆重的怕要数春节和元宵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苏轼的《守岁》中的诗句。谈起这首诗,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必定是春节那喜气洋洋的幸福场景。春节,是我国最隆重,也是最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春节要贴春联、贴年画和窗花,放爆竹烟花,拜年祝贺,拿压岁钱,还有吃饺子、吃年糕等,这些时刻都很有趣。在春节的前一天晚上,也就是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其间谈笑风生,其乐融融。有时还会进行各种游戏,然后一起看春晚、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零点的钟声敲响时,烟花爆竹便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声声炮鸣久久荡漾于空中,不绝于耳,无数烟花竞相绽放于空中。

在春节,家家户户都会置办年货,准备一大堆好吃的。在摆放节日的供品中,必须准备一大盘苹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平平安安”。还有些地方准备的糕点食品富有讨吉利的谐音:吃枣子表示春来的早,吃柿饼表事事如意,吃杏仁表示幸福人生,吃长生果表示长生不老,吃年糕表示一年比一年高等等。所有的这一切是多么有趣而又富有意义。这些习俗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代表着我们渊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我也为这些习俗的诞生而自豪,我特喜爱我们中国的春节。

而元宵节,是我国另一个民间传统节日。正月十五闹元宵,把从除夕开始的庆祝活动延续一个又一个高潮。元宵节要吃元宵,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因此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买元宵,有的人家则是自己做的。今年的元宵,我就过了一把做元宵的瘾。元宵看起来蛮好做的,似乎只要把陷放进去,然后搓圆即可,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先要将元宵皮搓圆并“挖洞”那“小洞”是放馅用的,然后放馅,最后搓圆,虽是简简单单三步骤,但要往那小小的“洞”里放馅,还得搓圆可真不是易事。元宵节除了吃元宵外,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会、猜灯谜,好不热闹!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悠久历史、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他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

一个节日就像一故事,情节美妙动人;一个节日就像一种文化,内容绚丽多彩。在当今很多洋化了的节日文化当中,愿我们更多的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欢度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节日。

参观民俗文化馆感悟篇七

剪纸民俗是我国非常传统的一种民间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文特征。在我的生活中,剪纸经常出现在各种重要的场合,例如春节、婚礼、儿童节等。在探索和体验剪纸民俗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所蕴含的厚重历史和文化精髓,同时也从中汲取了很多人生的启发和感悟。这篇文章将分享我在剪纸民俗中所得到的种种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

剪纸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汉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剪纸已经成为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中的翘楚。剪纸技艺多种多样,有刻画人物、动物、植物等多样的主题。具体到不同地区,剪纸还流传着许多特定的图案,如四川的川绣、山东的葫芦和芝麻糊、河北的窗花、江苏的刘黑光派剪纸等等。这些图案形态各异,花样繁多,传承至今,成为了我国手工艺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第二段】

剪纸民俗已经渗透到了我国人们的生活中。春节期间,每户人家都会在门前张贴剪纸灯笼,或者在窗户上挂上喜迎春节的各式各样的剪纸。这些剪纸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细致的刻画,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也与传统神话传说融为一体,传递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第三段】

剪纸民俗的制作工艺非常考验创作者的技巧和耐心。制作剪纸需要使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材料,如砚台、剪刀、牛角片等等。创作者还需要具有较高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观念,才能在剪纸中体现出艺术之美。制作剪纸也是一种独特的减压方式,可以让创作者静下心来,沉淀思维,在剪纸的过程中享受放松和独处的时光。

【第四段】

在剪纸民俗中,我深切体会到了与传统文化连接的感受。这种感受不仅来自剪纸本身所表现的传统文化价值,还来自于自己创作过程中体验到的内心反思与启发。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时候会碰到出乎意料的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去思考和解决。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会切身地体会到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应该用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面对与解决。

【第五段】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体验,我深信剪纸民俗是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人文价值。我们应该不断地发掘和传承这种民俗文化,保留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技艺,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了解,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力量。所以,在日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关注和喜爱这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也会继续研究和创作,发掘自己的剪纸之路。

参观民俗文化馆感悟篇八

正月初一,又是一个欢乐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争了个第一,因为极想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

在鞭炮声过后,就没有什么好玩的了。还是吃早餐吧,待会儿出去玩一玩!

吃过饭后,我邀几个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点燃的爆竹在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漂亮极了,袋里装着父母给的零花钱,甭提多高兴了。今天的小鸟也出来凑热闹,大概它们心里也很高兴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样样俱全。看到的大多数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数麻辣摊的生意最好:

“我要一串年糕!”一个胖孩子叫道。

再去别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摊前,我又停下了脚步。那里有各种玩的东西:飞机模型、望远镜、电动汽车……尽是一些玩的东西。我发现最受的是那些玩的东西。

在其它地方,我还看见有的在卖气球、跳绳,有的在卖小吃、点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样样俱全,真是无奇不有。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饱眼福二饱口福三饱手福了。最为幸运的是那些卖主了,今天可是生意兴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欢乐乐,没有烦恼,但千万不要“玩物丧志”哟!

参观民俗文化馆感悟篇九

剪纸是一种民间手工艺品,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豆蔻岁月。它丰富了中国民间文化,充分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的追求。今天,我们重温这项艺术,体验其中蕴含的历史和情感。

2.认识剪纸

在剪纸中,人们常以红色的剪纸为代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剪纸既可以用于装饰家居,还可以作为礼物赠予亲朋好友。手工剪纸不仅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一项能够培养人们耐心、专注力和创造力的艺术。

3.剪纸的创作

剪纸的制作有很多种方式和风格。有的以动物植物为题材,有的以吉祥如意的图案为主题,有的则以庆祝节日或纪念活动的主题。制作剪纸需要细致的思考和精湛的技巧。创作一件剪纸作品是一项非常需要耐心和体力的工作,但当您看到您的剪纸作品时,您会非常自豪和满足。

4.剪纸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中国剪纸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剪纸的技艺发扬光大是在宋朝,成为专门讲究的民间艺术,广为流传。剪纸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壮大,不断地创新和改进。现在许多地方都有剪纸艺术的工厂和学校。

5.结尾

在现在,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发展迅速。我们的生活已经变得越来越单调和无趣。通过剪纸,我们可以让自己获得一定的身心放松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剪纸需要我们去关注,去体会。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会遇到不少困难,但是这些困难都会在我们的坚持中得到解决。剪纸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和收获,也让我们了解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精髓。

参观民俗文化馆感悟篇十

五千年的悠悠历史长河了,孕育了多少富有魅力色彩的民俗文化。那般如同银河般灿烂的文明,传承了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体现了现代人对幸福生活的想往。

而在我身边,也有一个特别有本土气息和名俗风情的文化传统,那就是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都有一种民风情调的文化——“年例”。或许有人听过,或许也有人没有了解,没有关系,就让我带你们进入“年例”的世界了去感受吧。

在我的家乡,同样也会举办“年例”。所谓“年例”,就是一年一次类似于春节的重大日子。但是这并不乏各地风土情调,因为每个不同村庄所依照来主办“年例”的主题都不尽相同,不免有几丝幽美神秘却总是吸引人的气息。我家乡的“年例”主题,据村中的长辈在夜中促膝长谈中才知道,原来家乡的先人们为了在农闲之际和家人朋友团聚,于是便定下主题,也就是立下规矩,在每年的正月十六都要把亲戚朋友请来,团聚在一起。于是乎便成了我家乡的“年例”。但是,各个村庄的“年例”来源是不尽相同的,充满了他们本土的气息。

到了正月十五晚,也就是元宵。在家里人吃完汤圆后,就要开始准备明日的“年例”的活动事项了。首先通知亲戚朋友,也有的时候提早通知。然后就从养的鸡中挑出适合的鸡,准备第二天用来敬奉神灵和招待亲朋好友。接着就要去了解“游神”的路线。所谓“游神”,就是村里的一些大人和小孩有的身披狮子的服装舞动狮子,有的打鼓敲锣,有的则拿着形形色色的旗子,以示神灵到来过你家并带来福气。确定路线后,就要决定第二天杀鸡的时间,从而能在神灵到来之前摆好并端上桌子。

到了第二天,我们一家人早早就起来了,在决定的时间里杀好了鸡,摆放在碟子里,并且把桌子摆放在家门前,把鸡放在中央。在桌子上摆放了蒜,葱,糖果,茶,酒等许多好寓意的物品。当“游神”队伍走过时,我们要先放鞭炮,然后他们在桌子前舞着狮子大展旗鼓,场面十分热闹,象征着红红火火。“游神”队伍离开之时,我们要递上红包。

接着亲朋好友纷纷到来,于是便开始了全家团聚的美好的团圆饭。

这就是“年例”,充满了本土浓厚的气息。成为众多民俗文化的闪闪银河中的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