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优劣势自评 家族企业优势与劣势(汇总9篇)

小编: FS文字使者

总结是对某种工作实施结果的总鉴定和总结论,是对以往工作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写总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工作总结优劣势自评篇一

一. 管理成本低

1.相互之间具有天然的人伦信用关系,家族伦理的约束简化了企业的监督和激励机制。

2.家庭成员的团队意识强 植根于家的文化 企业文化家庭化 强调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和谐与融洽 相互之间具有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助于发挥团队精神。

3.表现在企业创建的初期最强 迅速聚集人才 同心协力 快速完成资本的积累。

三. 决策灵活迅速

1.领导制度 企业家长权威制

2. 企业成功取决于家族企业主人企业家的素质

家族企业

企业家的企业

体现个人的绝对权力

2.亲情和血缘关系形成的 差序格局 有层次的非正式组织

相互之间具有很强的适应和调整能力 长幼有序形成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

时期企业达到较大规模时 家族企业的弊端就日益暴露 一. 决策独断与信息缺失

2.非理性化管理向理性化管理 激励机制 约束机制 竞争机制无法实行 无法根据外界环境进行企业战略性业务流程的调整。

1.家族企业的继任是家族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四.

1.居功自傲 井底之蛙

2.不求上进 无危机意识

家族企业在营销方面灵活多样的应变形式不用赘述,但传统的人情化销售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吃喝请送的营销手段也早已淘汰过时。现今的市场瞬息万变,客户和消费者日趋理性,现代化的市场格局更需要专业化的营销队伍。检阅公司在市场调研和市场细分方面,有没有投入必要的精力来创造和发现先到先得的市场先机;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没有运用不同的产品组合来定位企业产品,倡导消费(服务)时尚;在营销组合应用方面是否做到精耕细作,把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发挥得淋漓尽致,企业的整体营销有没有行业竞争优势。因为营销部门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龙头,应该首先跨入现代化管理阶段。

企业治理——财务

绝大多数家族企业把财务管理简单理解为后勤保障和资金监督部门,订立了林林总总的财务规范制度来制约各项业务行为,但是财务分析报告中除了有相对的数据报表外,在财务比率和资本结构分析上缺乏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描述,从而忽略了作为独立职能部门,应通过财务战略和财务目标来支持和调控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实施的职责。家族企业的财务职能更应该从纯粹的成本费用控制思维中解脱出来,密切观察企业宏观资金调度变化趋势以及财务指标与企业发展的匹配性程度。

企业治理——运作与后勤

有个非常有趣的数据现象,家族企业的规模大小与企业的亲戚朋友型员工数量总是成正比。碍于亲情世故,此类员工高层管理做不了,就充实到一线管理或普通员工层次。也恰恰是这些特殊员工群体的存在,使得家族企业的运作效率低下、运作成本居高不下。存货成本(仓库)与后勤成本(准时制)之间得不到均衡,每单位产品的人工、材料与管理费、停工时间、生产定额、设备利用率、定单按时交货比例等,企业甚至从来都没有测算过,更不用提建立一个成本体系、质量控制与可靠性系统、存货控制管理、人员进度安排、全面质量管理、安全计划等一系列的工程化计划。而这个环节通常成为家族企业的资金漏斗,窟窿的大小与企业维持生存的时间成反比。

企业治理——人力资源

工作总结优劣势自评篇二

小企业的优势

1、个别接触

消费者通常为人性化服务支付额外的费用。事实上,在许多行业,产品和价格的差别

很小,人的因素已经成为主要的竞争优势来源。

2、较强动力

小企业成败的关键通常在于企业主本人,他们工作比较努力、工作时间长,投入的个

人精力也比较多。与大企业员工的薪金和红利相比,小企业的盈亏对小企业主的意义要重要得多。

3、较强灵活性

小企业的一个主要竞争优势是机动灵活。面对竞争环境的变化,小企业能做出快速反

应。小企业的沟通路径短,产品线较窄,工厂和仓库就在市场附近,它可以迅速发现问题和机会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4、较少官僚性

对于大企业的管理者来说,要把握企业全局是较为困难的。这就是所谓的“管理短视”。“管理短视”会造成多余的行为,并导致管理失效。在小企业里,很容易了解全部的问题,可以快速做出决策,而且也很容易核查执行情况。

4、不太招摇

由于不太引人注目,小企业在尝试新的销售策略或退出新产品时,不会引起太多的不

1、资金局限

小企业常常会遇到资金问题,尤其是在扩张的时候。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大企业主可

以享受“贵宾”待遇,小企业主却往往感觉像“二等公民”。小企业不可能使用像那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一样的信用工具。另外,等待市场接受企业产品的过程,通常是小企业要过渡的艰难时期。

2、员工问题

对于相同的职位,小企业能为员工提供的工资、福利、机会以及地位,通常无法与大

公司相比,因此对优秀员工的吸引力较差。小企业经营者由于必须集中精力应对企业的日常事务,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企业发展的目标等重要问题。

3、直接成本较高

由于小企业在进货时很难享受到与大企业一样的优惠价格,也没有大企业的规模经济

效益,所以,其产品单位成本通常较高,但其间接成本有时或许能低一些。

4、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一个多元化的大公司在某类业务失败后,仍然可以屹立不倒。然而,一个产品线单一

或者较少的小企业却没有这么保险。一个新产品的不对路、某个市场的突然受挫或者某个老产品都可能会使企业遭受重大打击。

5、缺少信誉

公众接受大企业的产品是因为它的名字广为人知并且令人尊敬。而小企业每推出一个

新产品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市场都必须拼命去证明,它的声誉和以往的成功很难发挥重要作用。

工作总结优劣势自评篇三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之一,其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下面是对旅游业的优劣势进行总结:

一、优势:

1.经济收益:旅游业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带来巨大的收益,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

2.文化交流:旅游业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加深相互了解和友谊。

3.环保意识: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旅游地的环保意识,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减少环境污染。

4.旅游业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二、劣势:

1.资源破坏:旅游业的发展可能会导致旅游地的资源破坏,如森林砍伐、水源污染等,对环境造成破坏。

2.社会问题:旅游业的发展可能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如旅游区的安全问题、旅游区的欺诈行为等。

3.文化冲击:旅游业的发展可能会导致旅游地的文化冲击,使得原有的文化特色逐渐消失。

4.旅游业可能导致收入不平等:旅游业的发展可能会导致旅游区的收入不平等,使得一些人更加贫困,无法分享旅游业带来的收益。

工作总结优劣势自评篇四

后发优势

又称为次动优势、后发优势、先动劣势。是指相对于行业的先进入企业,后进入者由于较晚进入行业而获得的较先动企业不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观察先动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后发优势”这一概念主要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国际分工、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首次明确界定和使用“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一词的,是20世纪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格申克龙对l9世纪德国、意大利、俄国等欧洲较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后指出: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影响发展的进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是落后,工业化起步就越是缺乏历史的连续性,往往采取突变的方式,因此,一个国家在实行工业化的初始时期,相对落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增长速度就越快。“后发优势”概括起来有三方面:一是相对落后造成社会的紧张状态(经济发展的承诺和停滞的现实之间的紧张状态,激起国民要求工业化的强烈愿望,以致形成一种社会压力)。二是替代性的广泛存在。三是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和资金。此外,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

1.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可以利用这些差距,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发展的更快。这就是所谓后发优势的主要内容。(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

2.从理论上说,后发优势至少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资本后发优势(资本边际报酬递减)、技术后发优势(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是公共品)、制度后发优势、结构后发优势(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发展意识后发优势。(胡汉昌、郭熙保:《后发优势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

3.发展中国家主要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后发优势:技术引进优势(发展中国家通过低成本引进先进技术更快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制度创新优势、结构变动优势(发展中国家拥有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规模扩张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丰富价廉的有利条件)。(简新华、许辉:《后发优势、劣势与跨越式发展》)

后发劣势

由经济学家沃森提出,华人经济学第一人杨小凯北京演讲时提出这一中文概念。

意思是说,落后国家由于发展比较迟,所以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国家。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制度,另一种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的模式。由于是后发国家,所以可以在没有在基础制度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模仿实现快速发展。

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所以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的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模仿制度比较困难,因为要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落后国家会倾向于技术模仿。但是,落后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简单来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既存在制度差距,也存在技术差距,技术模仿比较容易,制度模仿很困难,后发国家会从比较容易的技术模仿开始做起,把比较难的制度模仿放在后面。这样,可以在短期内加快经济发展,但是会助长制度模仿的惰性,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

“对后来者的诅咒(curse to the late comer)”:通过技术模仿,落后国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长期发展可能失败。

内部因素影响的后发劣势论:

外部因素影响的后发劣势

1.欧美现代化与“全盘西化轮”

二、原因分析

后发优势

1.技术引进优势

这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低成本引进先进技术.大多数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由发达国家花费了巨大的投资和时间发明创造的,这些先进科学技术知识被认为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溢出效用,这对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发展中国家不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来重新研究和开发这些已经存在的科学技术,他们只要花费很小的成本和时间就可以把这些科学技术学来并运用于生产之中。这一方面节约了发展中国家的大量资源,另一方面也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使发展中国家能够比发达国家发展得更快。

2.制度创新优势

制度方面的后发优势是指发展中国家学习、效仿和借鉴发达多家的先进制度和管理经验,并经本土化改造所产生的效率和益处。一种制度的形成,是一个需要支付高额代价的不断试错的过程,经过反复、动荡、危机以至战争等等才能形成,而制度又是一种公共产品,一旦这种制度形成并行之有效,后来者就可以避免这种试错的高额代价,通过制度的移植、模仿和创新,节约经济发展的创新成本和时间成本,以相对较小的社会成本和代价取得相对较大的发展收益。

3.结构变动优势

这是指发展中国家拥有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发展中国家大多数最初都是农业国都呈现出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工业化程度、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发展的层次都比较低,都面临着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二元经济一元现代化的历史任务。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从农业经济转为现代工业经济,最终实现工业化。落后的农业部门生产率较低,而工业部门的生产率较高,把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转移到工业部门,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生产率较快的增长。

4.规模扩张优势

这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规模扩张能够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利因素。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比较小,达到规模经济的情况比较少,边际收益递增规律的作用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相对小,因此通过经济规模的扩大,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5.人力资源优势

发展中国家人力的后发优势一方面体现在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另一方面体现在知识的溢出效应,即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可以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跳过漫长、曲折的中间阶段,直接进入知识的较高层次和较新阶段,从而极大地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创造人力资本。

6、资本的后发优势

这一优势主要是指资本报酬递减规律所产生的优势。发达国家的资本丰富,而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因此,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收益要高于发达国家。如果国际资本是自由流动的,那么资本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由此将会促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得更快。

后发劣势

1.对后来者的诅咒,落后国家倾向技术模仿,不去触动既得利益,避免制度改革。2.共和制度、宪政制度对现代国家兴起的重要性,而后进国家的政府不愿从市场中退出。3.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专利制度和对私人剩余权利的保护无法受到投机型政府的重视。4.短期内工业化的成功会使人们忽视制度学习,长期内会产生负面效应。

5.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政府与民争利,既是游戏规则制定者,又是裁判加球员,因此私人经济无法生长起来,国营企业效率越高,越不利长期经济发展。

6.政府对新兴行业的过度干预。7.短期成功造成观念落后。

8.领导人对国家的发展方向的作用,领导人可能急功近利,想在几十年内达到发达国家几百年的成果,因此适得其反。

9.恶化的国际环境,发达国家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遏制(比如美国对中国,对80年代的日本)。

10.市场结构问题,目前国际市场形成专业化分工,发达国家占据微笑曲线两端,利润较高而发达国家大多从事附加值较低的活动,不利于技术进步。

11.公司内部制度问题。

12.进入改革开放,中国仍有采取大推进工业化和模仿策略的很大余地,传统的自给自足行业的高收入比重表明在缺乏私人产权和市场条件下,仍有模仿发达国家劳动分工的有效模式。但劳动分工网络日益复杂,随着分工的深化,这种策略长期代价大于短期收益。这也可以说是后发劣势的一个原因。

三、理论

后发优势

所谓“后发优势”,也常常被称作“落后得益”、“落后的优势”、“落后的有利性”等。格申克龙对l9世纪德国、意大利、俄国等欧洲较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一个工业化时期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其工业化进程和特征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与先进国家(如美国)显著不同。”并且总结出了以下6点特征:

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其工业化所需资本的动员和筹措越带有集权化和强制性特征; 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其工业化中农业就越不能对工业提供市场支持,农业越受到抑制,经济发展就越相对缓慢。

格申克龙的理论:

1.所谓的“替代性”的广泛存在

后起国家由于缺乏某些工业化的前提国家,因此只能创造性地寻求相应的替代物,替代性的意义不仅在于资源条件上的可选择性和时间上的节约,更重要的在于使后起国家能够也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有别于先进国家的不同发展道路和不同发展模式。

2.后起国家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和资金 引进技术是国家高速发展工业化的首要因素,后起国家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技术以节约科研费用和时间,把资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方面去;资金的引进也可以解决后起国家工业化中资本严重短缺的问题。

3.后起国家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

后发优势主要表现为后起国家在形成乃至设计工业化模式上的可选择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后发国家可以少走或者避免弯路,采取优化的赶超战略,较快进入工业化。

4.相对落后会造成社会的紧张状态

后起国家由于相对于发达国家较落后,便会激起国民要求工业化的强烈愿望,落后就要挨打,这在人类世界似乎永远要做为普遍法则而运行,因此,落后国家普遍提出要迅速实现工业化的要求。

后人发展:

一、美国社会学家m•列维从现代化的角度将后发优势理论具体化。列维认为后发优势有五点内容:

(1)后发国对现代化的认识要比先发国在自己开始现代化时对现代化认识丰富得多。(2)后发者可以大量采用和借鉴先发国成熟的计划、技术、设备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3)后发国家可以跳越先发国家的一些必经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技术方面。

(4)由于先发国家的发展水平已达到较高阶段,可使后发国家对自己现代化前景有一定的预测。

(5)先发国家可以在资本和技术上对后发国提供帮助。列维尤其提到资本积累问题。认为先发式现代化过程是一个逐步进化的过程,因而对资本的需求也是逐步增强的。后发式现代化因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启动现代化,对资本的需求就会突然大量增加,因此后发国需要特殊的资本积累形式。实行这种资本积累,也必然要有政府的介入。

二、继列维之后,1989年阿伯拉莫维茨(abramoitz)又提出了“追赶假说”,即不论是以劳动生产率还是以单位资本收入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水平与其经济增长速度都是呈反向关系的。阿伯拉莫维茨同时指出,这一假说的关键在于把握“潜在”与“现实”的区别,因为这一假说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只有在一定的限制下才能成立。第一个限制因素是技术差距,即后发国与先发国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距,它是经济追赶的重要外在因素,正因为存在技术差距才使经济追赶成为可能。即:生产率水平的落后,使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可能。第二个限制因素是社会能力,即通过教育等形成的不同的技术能力,以及具有不同质量的政治、商业、工业和财经制度,它是经济追赶的内在因素。即:与其说是处于一般性的落后状态,不如说是处于技术落后但社会进步的状态,才使一个国家具有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潜力。

三、1993年,伯利兹、保罗•克鲁格曼等(brezis,paul krugman,)在总结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后发优势的技术发展的“蛙跳”(leap-flogging)模型。它是指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本国已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后进国可以直接选择和采用某些处于技术生命周期成熟前阶段的技术,以高新技术为起点,在某些领域、某些产业实施技术赶超。1995年,罗伯特•巴罗和萨拉易马丁(robert j•barro and sala-i-martin)假定一国进行技术模仿的成本是该国过去已经模仿的技术种类占现有技术总数量比例的增函数,也就是说,一国过去模仿的技术越多,其继续实行技术模仿的相对成本就越高。1996年,范艾肯(r.van elkan)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建立了技术转移模仿和创新的一般均衡模型,他强调的是经济欠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技术的模仿、引进或创新,最终实现技术和经济水平的赶超,转向技术的自我创新阶段。

四、我国学者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并阐述了“后发优势驱动假说”,指出后发地区通过引进、模仿、学习(包括技术和制度两方面),可获得后发利益(late-developing advantage),从而具有后发优势由于其学习成本(learning cost)大大低于创新成本,使后发优势(包括技术性后发优势和制度性后发优势)不小于先发优势。这种由后发利益而具有的后发优势是后发地区追赶式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因。

上述理论分析表明,作为后发地区存在着有别于先发地区的方式或途径来达到与先发地区同样发展水平或状态的可能性,即后发地区也存在着因其相对落后所拥有的特殊利益。这种益处既不是先发地区所能拥有的,也不是后发地区通过自身努力创造的,而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这种特殊利益既有技术性的,也有制度性的。但是,这种后发优势是潜在的不是现实的,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条件,才能使潜在变为现实。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东部地区属于先发地区,西部地区则是后发地区。因此,西部地区在实现经济增长、经济赶超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通过引进、模仿、学习,充分发挥技术性和制度性的后发优势,从而实现地区经济高速增长。

1.发挥技术性后发优势

技术性后发优势,表现为后发经济体的技术学习,从先发经济体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并经模仿、消化、吸收和创新所带来的利益和好处。

第三,从市场环节看,模仿创新节约了大量新市场开发的公益性投资,能够集中投资于宣传推销自己的产品品牌,且模仿创新产品由于入市晚,还有效回避了新产品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我国西部后发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无论是在技术研究与开发环节还是生产环节、市场环节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因此,通过技术模仿创新(将先发经济体已被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科研新成果引用于后发经济体的生产领域),形成复制效应,从而迅速促进本地区技术进步,大大缩短因研究与开发先进技术所花费的时间,并节约相应资源的投人。同时西部后发地区可以缩短甚至跳跃式地缩短与先发地区的技术差距,以在更高点上发动和推进工业化。经过学习研究,西部后发地区不仅可以较快地掌握先发经济体的先进技术,而且在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中有所创新,甚至可以迅速赶上、超过技术先进的竞争对手。

2.发挥制度性后发优势

在经济增长的诸多要素中,制度因素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道格拉斯•诺斯指出,“制度提供了一种经济的刺激结构,随着该结构的演进,它规定了经济朝着增长、停滞或衰退变化的方向”。经济增长是技术、资本、制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性后发优势就是后发地区向先发地区的制度学习,即效仿或移植各种先进位度并经本土化改造所产生的效率和益处。后发地区通过强制性和诱制性制度移植变迁所形成的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3)经验优势,就是通过吸取先发经济体制度变迁的经验教训获得的后发利益。制度性后发优势使后发地区能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改变激励机制、降低交易费用和风险,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目前我国西部后发地区应充分发挥模仿、吸收和采纳有效制度的成本优势、时间优势和经验优势,通过强制性和诱制性制度移植变迁,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改变激励机制、降低交易费用和风险。具体首先应通过制度移植变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充分发挥地区经济特色和当地资源优势;其次,西部后发地区要通过向东部先发地区学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市场意识,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扩大市场领域,建立、完善市场体系和机制,从而缩小同东部先发地区在制度和机制方面的发展差距;最后,通过政府干预,发挥政府第一推动力作用,实行区域经济政策倾斜,使西部后发地区获得制度性后发利益,并使其地区经济能高速发展。

林毅夫关于发展后发优势的途径的观点:

1.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2.政府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是一个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一般说来资金相对稀缺且昂贵,劳动力相对丰富而相对便宜,由此决定了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或是资本密集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内生决定于这个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林毅夫,2002)。如果发展中国家要想提高其产业结构,必须先提高其要素禀赋结构,即增加经济中每个劳动力的资本拥有量。资本来自于剩余积累。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够诱导其企业较好地按其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则每个企业都会有“自生能力”也就是“只要有正常的管理,不需要任何外部的补贴,就预期可以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利润率”(林毅夫,2002,第272页)。这样的经济在竞争市场中会最有竞争力,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创造更多的剩余和积累,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也就会最快。当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产业也随之升级,按比较优势的原则来引进技术,其引进成本和学习成本都最低,就能够真正发挥后发优势。

总的来说,所谓“后发优势”,优势之处主要在于“时间”这个纬度,而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中的要素禀赋理论等不同。后发优势并不意味着凡是后来者都必然居上,只是指一种可能存在的发展潜力,后发国只有发挥这种优势才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从经济发展的要素看,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制度、技术、资本、劳动力和经济结构等方面。

1.制度后发优势。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是最重要的后发优势。它主要指后发国家学习、效仿和借鉴先发国的先进制度和管理经验,经过本土化的改造所产生的效率和益处,是基于后发国与先发国之间存在的制度差距和后发国的制度短缺等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潜在优势。这种潜在的后发优势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制度模仿。制度模仿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过程,而是一个有选择的学习过程。由于先发国为后发国提供了制度安排的路径、经验和智慧存量,从而节省了后发国制度安排(试错)成本,同时也减少后发国制度需求诱导时间和探索的时间,所以制度模仿对后发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一个“百年跨越”的例子,日本通过学习模仿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一下子从二流国家变为世界列强。

2.技术后发优势。技术后发优势是指由于后发国和先发国之间存在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上的较大差距而产生的潜在优势。后发国一般通过“干中学”模仿先发国的科技推动本国的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东亚奇迹”就是技术后发优势的明显例证。后发国可以通过“干中学”模仿先进科技,引进先发国的机器和设备,进行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不断产生内在增长机制,实现知识积累,最终达到新经济阶段,经济得到迅猛增长和发展。技术后发优势也是学界讨论较多的后发优势。一般认为,大多数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先发国花费大量的时间、物资和人力发明创造的。这些先进的科技通常被认为是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溢出效应,对于科技比较落后的后发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后发国一般不需要投入巨大资源重新研究和开发这些已存在的先进科技,通过引进外资、机器设备和国际技术转让,只需要花费很小的成本和时间就可以将这些先进科技直接运用到生产中去,这样节约了后发国的大量资源,缩短了与先发国的科技差距,从而可以使后发国比先发国发展得更快些。另外,后发国在技术模仿的同时还可以适时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在一定条件下跨越科技发展的某些阶段直接进入某些科技前沿领域与先发国展开竞争。例如,日本的现代化就是绕过了蒸汽动力阶段而直接进入大规模水力电气阶段,因而只用了50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现代国家200年才完成的历程。

3.资本和劳动力后发优势。一般来说,先发国的资本比较丰富,劳动力素质水平高但劳动力数量通常没有后发国丰富;后发国一般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资本比较短缺。由于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因此后发国可以形成资本后发优势。后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只要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利用知识的溢出效应,提升人力资本的素质和水平就可以产生较大的劳动力后发优势。经济全球化和教育的国际化使先发国输出资本和技术,加上知识溢出效应,大大加快了后发国的人力资本提升速度。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为后发国的快速增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4.经济结构后发优势。先发国一般拥有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各部门的生产效率都很高且差异较小,而后发国多为落后的。

5.观念的超越。什么是观念超越呢?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期投入,但是投入具有历史性,一旦投入完成,就将无法改变其基本格局。这样,就会使一些地区的格局呈现落后趋势。社会在进步,先发地区因为格局形成、难以调整而无法跟上社会的进步,这退步不是由于他们不努力的结果,相反却是他们过于努力的结果。后发地区有着时时与时代保持着进步的机动权,其建设的理念可与时代同步,这样就形成了后发地区的观念优势。这种优势还会因为先发地区的发展留下深刻教训,使后来者看得更清楚而形成节约,建立起更具调节矛盾的全新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格局。人类发展不完全呈现线性趋势,而是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发展越早的地区,越会造成来自相对落后的无形磨损,而落后地区却可以通过这种磨损获得更大后发优势。芬兰以电信产业认识自己的后发优势,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和最具竞争力国家,韩国也是以汽车产业和信息产业作为发展自己的优势。这两个曾经相对落后的国家,获得了最强劲的发展,原因在于他们吸收了世界先进理念、接受了发达国家发展的教训。

后发劣势

一、着眼内部因素影响的后发劣势论 1.资本积累的后发劣势论 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论缪尔达尔认为,在动态发展中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并呈现“循环积累”变化态势,即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因素变化,进而反馈强化先前的因素,使经济发展过程沿原生因素的发展方向发展。发达国家凭借现代工业的经济优势和支配地位,向发展中国家扩张工业制成品市场,输出较高价值的产品、资本、技术,同时又把发展中国家当作生产要素市场,购买和吸纳较低价值的自然资源、廉价劳力、初级产品,这样必然造成在先进国家发生连续累积性扩张,在落后国家造成工业和贸易的萎缩及人均收入、生活水平和就业状况的相对恶化,于是发展中国家总是陷入低水平收入和贫困的累积性循环困境不能自拔。

纳克斯的“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本匮乏、收入低下,既造成低水平的供给,又造成低水平的需求,供给方面和需求方面两个恶性循环的相互作用,形成牢固的死圈,导致经济的停滞。

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速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才有可能冲出陷阱。

利本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论:其出发点是承认“贫困的恶性循环”和“低水平均衡陷阱”状况的存在,认为必须首先使投资率大到足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即以“临界最小努力”使经济摆脱极度贫穷困境。

2.技术进步的后发劣势论

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必由之路。但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容易陷入技术后发利益陷阱,即“引进—模仿—再引进—再模仿”的恶性循环。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对引进技术难以进行有效的消化吸收,以至难以形成自主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无力对技术本身进行革新和改良。这种长期的被动态势,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差距无法消除。

3.产业发展的后发劣势论 贸易格局是: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不具有竞争优势。

依照比较优势进行的“合理”分工,虽然可以使后进国家分得利益,但它却进一步强化了其低水平的产业结构。

4.结构转换的后发劣势论 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论,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后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明显的二元性,结构转换困难。

布莱尔进一步认为,传统性与现代性、传统化与现代化的二元结构,不仅贯穿和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而且贯穿和渗透于从传统农业经济到现代工业经济、从传统社会模式到现代社会模式根本转变和发展的现代化整个过程之中,结构转变的任务是全面的和深刻的。

5.制度创新的后发劣势论

石川滋指出发展中国家往往还残存着“传统经济”和“命令经济”,它们成为与欠发达的市场经济并行的另外的资源配置系统,而在欧美国家中,这两者的作用在其发展阶段开始之前就已经结束了。市场经济的欠发达是后发国家的常态,在其国内,无论是要素市场还是产品市场都存在着严重的分割性,市场的现行价格不能反映实际的资源稀缺。与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问题相比,后发国家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有效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居于更重要的地位。

杨小凯认为,由于制度改革比技术模仿更痛苦,更触及既得利益,同时后发国往往有更多的空间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仅靠技术模仿就能形成短期的发展,因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以技术模仿取代制度模仿的倾向,以短期的技术和经济发展,掩盖对经济发展起根本性作用的制度创新,从而为经济的长期发展埋下隐患,制度落后的长期代价极高。

二、着眼外部因素影响的后发劣势论 1.欧美现代化与“全盘西化论” 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由其自身的制度结构和文化传统促成的,是一个自发的发展过程,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社会内部的因素特别是制度因素无力促成现代化的发端,只有靠西方文明的传播和冲击才有可能引发现代化,是一种被动的他发过程,为“传播的发展”或“依靠外因的发展”;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在西方文明这一自身的文化环境中发展、扩大的,是一种自我的发展过程,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其自身的文化传统不利于现代化的发展,必须引进和输入西方文明,并把它转化成自身的文明取代原文化才成其为可能,从而是一种他化的发展过程。

2.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失败与依附论的兴起 普雷维什提出了著名的“贸易条件恶化论”,指出由于初级产品的价格低、收入弹性小,以及中心国家偏向于用技术进步来节约原材料从而降低成本价格,集中生产制成品的“中心”的贸易利益,无疑要比主要生产初级产品的“外围”的贸易利益大得多,因此,随着中心与外围贸易的进行,外围国家的贸易条件呈现结构性的恶化趋势,这也称为普雷维什假说。

普雷维什还区分和阐释了“依附性”和“相依性”,前者是单向性的外围对中心的附属,后者是强调相互依赖;区分了几种依附形式,如经济依附、政治依附、技术依附、文化依附和意识形态依附等,强调依附性会造成外围的一个重要特性即“模仿资本主义”,但其结局是永远不能摆脱依附地位。普雷维什的“核心—边缘”或“中心—外围”概念通过弗兰克和阿明等人的发展而成为依附理论。

3.东亚经济发展与依附发展论、世界体系论

以卡多索为代表的依附发展论。依附发展并非对依附的否定,而是依附与发展的联结,也即边缘国家在其内部经济成长的同时,它在世界体系中因依附情境所形成的与核心国家的矛盾依然持续存在。卡多索认为,依附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由边缘国家的政府、本地资本家和跨国公司形成的“三角联盟”,只有少数发展中国家满足这一条件。依附发展的结果是使它们与其他大部分边缘国家的关系越来越疏离,而处于一种特殊的半边缘地位。因而依附发展不仅改变了落后国家内部的经济发展,也同时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与依附论、依附发展论是一脉相承的,其核心概念是:核心、边缘、半边缘。他发展了卡多索的联系性依附发展的观点,亦即中心的发展能促成外围的低度发展的论点,提出了介于核心和边缘的半边缘概念。在他看来,半边缘兼有核心和边缘国家的特征,并且在核心和边缘的矛盾冲突中起缓冲作用。他指出,资本主义从开始就不是在单个国家内孤立出现的,而是作为一个世界性的体系出现的,是由核心、边缘、半边缘三个部分联结而成的一个整体结构。核心国家生产活动的特点是高科技、高垄断、高利润,主要输出高科技产品和制造业产品,边缘国家生产活动的特点是低技术、低垄断、低利润,主要输出农业初级产品、工业原料和自然资源,半边缘国家中这两类生产的比重大致相当,主要是输出“边缘产品”到核心地区,又从核心地区输出“核心产品”到边缘地区。因此,现代世界体系的这个等级结构保证了世界财富在损害边缘国家利益的基础上进行有利于核心国家的再分配,同时半边缘地区在世界体系中是体系稳定的主要因素,它具有既被核心地区剥削,又剥削边缘地区的双重角色,而正是这种双重角色增加了世界体系内的异质性和多元性。

4.全球化与“全球化陷阱”论

新普雷维什主义或“全球化陷阱”论。它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是美国有意识推行的经济自由化、政治民主化战略!经济全球化只有利于发达国家而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全球化陷阱”论认为,全球化带来了贪婪的跨国公司,带来了无能的政府,带来了亚洲金融危机,带来了扭曲的社会公正,带来了国际强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陷阱。

简约版

(一)内源性的后发劣势

内源性的后发劣势主要源于后发隔家后发这一现实,导致后发国家自身发展能力的不足。主要包括:

1.资本积累不足与人口过剩 2.依附性的产业与政治结构。

3.急剧的社会变革导致社会缺乏张力。

4.话方的文化霸权导致后发国家社会资本的销蚀。5.全球化导致国家主权和控制能力的削弱。

6.长期积累的问题太多,任务过重,各种问题相互交织和制约,陷入后发陷阱。7.片面的发展观与路径依赖。

1.相对于先发国家来说,后发国家面临更为不利的世界能源与生态环境。2.后发国家面临着日益恶化的贸易条件和不平等的交换。3.相对于先发国家来说,后发国家面临着极化效应的损害。4.西方的文化霸权导致后发国家的盲目模仿。

5.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与政治体制依然存在不利于后发国家的发展。

6.后发国家自身的分化,两极世界格局的瓦解,导致后发国家的国际地位更趋下降。(三)继发性后发劣势 1.经验借鉴陷阱。

2.技术引进陷阱。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产生扩散效应,有利于后发国家的技术引进,然而发达国家转移的技术大部分是传统技术或过时技术,最先进的技术被严格控制。

3.产业转移陷阱。从发达国家转移的产业大多是本国淘汰的产业,要么技术落后、在本国丧失竞争力,要么是能耗高、污染严重。承担产业转移的主体是跨国公司,由于母公司一般在母国,利润回流严重,并且转移的产业进出口都在国外,对承接国产业扥前向后向拉动不足。后发国家虽然通过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产业可以获得一定的发展,但这种依附性的发展只会固化差距,使自己始终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并且可能加剧本因的生态与能源危机,得不偿失。

4.外资利用陷阱。5.文明借鉴陷阱。

四、具体事例分析

后发优势

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 1.绝对优势

地缘优势:西部地区有一万多千米的漫长国境线,与“中亚经济圈”、“伊斯兰经济圈”、“南亚经济圈”等相连接,长期与上述经济圈内的地区和国家进行互补性的易货贸易。这些市场潜力巨大,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产出国,其中有些原料还是中国市场上的紧销产品。

自然资源:西部是中国自然资源富集区,具有的优势矿产资源包括:(1)金属矿产资源,在十五种主要金属矿产中,有十一种矿产的数量优势都很突出;(2)丰富的稀土和贵金属。而且还有丰富的能源,包括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和风能。

除了上述的绝对优势之外,还具有重要资源分布相对集中,有利于重点开发,获得明显的规模效益的优势;较为理想的空间组合状况,易于实现能源和原材料的配套开发,形成强大的工业基地。

2.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

西部地区耕地资源总量虽相当缺乏,但实现耕地增量的潜力很大,西部的宜林荒山、荒地和可利用天然草山、草地等是西部地区相对优势较大的土地资源。从长远看,西部地区以草地资源为基础的畜牧业可能成为西部大农业中最重要的产业优势。西部地区生态条件特殊,形成了许多其它地区所无法替代的农业土特产,拥有最佳的自然生态环境,且可供开发的绿色食品种类繁多;大部分农田未遭“三废”污染,这些都为西部地区开发绿色食品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只要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组织和引导,加强开发研究,完全可以使绿色食品生产形成一个新的特色产业。西部聚居着众多的少数民族,而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习俗、民族风情、民族文化艺术、民族建筑,再加上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形成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的丰富旅游资源,充分认识到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西部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落实了大量的大型工程,例如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油南输、西电东送、西棉东调等等。

西部的发展可以从东部的发展中总结经验教训,从中探索一条适合本区域的发展的模式;还可以借助东部发展的成果,来帮助本区域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在现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应该充分调动本区域的后发优势,实现全面并且巨大的发展。

后发劣势

我国汽车制造业主要是由国有制企业以及合资企业(中日合资:东风日产;中德合资:上海大众;中美合资:上海通用)构成,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在2002年以及之后的时间中,我国汽车制造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至2009年我国汽车产量甚至超过了日本和美国的总和,但是我国汽车制造业的繁荣是一种虚假的繁荣,汽车制造业仍然存在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自身核心技术以及缺少自主品牌等诸多问题,繁荣的汽车制造业所抢占的汽车市场仅仅只是低端用车市场,高端用车市场仍然没有我国汽车产业置身其中,归其原因是因为,我国汽车制造业用技术模仿取代了制度改革,用模仿国外先进的汽车生产技术以及管理方法来代替制度改革,导致我国汽车制造业在短期内取得了一个虚假的繁荣期,而并未使我国汽车制造业跻身世界前列,这是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后发劣势。

我们必须认识到落后国家要发展工业必然要向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这也就带来了技术角度的后发劣势。

首先,是一国依靠外国的技术发展本国产业,在初期可以获得后发优势表现为较快的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但在后期,表现为由于技术全靠引进导致的缺乏国际竞争力,具体表现为技术的一种依赖性,本国的技术只能等待国外引进,如果国外制造了技术壁垒,那么本国的该产业就会迅速衰亡。较为经典的例子就是中国的汽车产业。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产业大量引进外资利用国外技术,导致缺乏本土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与国际竞争力,反观很多发达国家对我国存在技术壁垒的产业,如航空航天业,或者国外也不成熟的产业,如高铁,我国都反而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技术竞争力。

另一种技术层面的后发劣势就是在引进先进技术时,由于没有认识到技术引进应当以本国比较优势为依据,盲目发展发达国家先进产业,从而导致资源错配与浪费。比如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比较优势是劳动力,资本相对更为昂贵,故而应当大力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应该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相关技术。比如珠三角地区,就是正确的引进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创造了深圳奇迹。同时,在产业发展之后,比较优势发生了改变,那么就需要引进新的产业技术,这就是珠三角产业转型的深层原因。而部分国家没有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而是想要一步登天,如印度,苏联,中南美,都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距离有的甚至扩大了差距,虽然他们也在引进技术,但是却加剧了资源错配。

工作总结优劣势自评篇五

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5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硕士研究生女生的录取比例从1998年的36.3%上升到2005年的46.7%,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呈上升趋势。而且,随着考研形式的变化,在语言方面具有优势的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说更容易通过英语的划定分数线。

女生细致、敏感、沟通表达能力强的特点可以帮助自己在复习备考的时候做到面面俱到,语言表达能力也为在考研复试的时候加分不少。在读研期间与导师沟通、合作课题方面也能展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

考研是延缓就业压力的方式之一。对自己原来的专业不满意的同学还可以借此机会选择一个更加喜欢的.方向,在未来有机会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同时,也正是由于就业压力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在同等条件下招收更高学历的女生。

工作总结优劣势自评篇六

家族企业的优势与劣势和治理有效性 家族,《辞海》释为:以血缘和亲缘为纽带所组成的社会细胞。企业,乃社会结构中的行动主体之一,是从事生产、购销、运输以及服务性活动的经济单位。那么家族企业该如何定义?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认为:“企业或创始者及其最亲密的合伙人(和家族)一直掌握大部分股权,他们与经理人员维持紧密的私人关系,且保留高阶层管理的主要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政策、资源分配和高阶人员的选拔方面。”其强调家族企业由家族成员大部分或基本掌握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未将由家族成员掌握全部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的企业包括进来。江苏省社科院潘必胜研究员则认为:当一个家族和数个具有紧密联盟关系的家族拥有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并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权时,这个企业就是家族企业。他根据家族关系渗入企业的程度及其类似将其分为三类:一是所有者和经营者全部为一个家族所掌握。二是掌握着不完全的所有权,却仍能掌握主要经营权。三是部分所有权而基本不掌握经营权。该定义外延较宽,不把家族企业看成一个固定模式,应该说是对前者定义的一个修正。

台湾学者叶银华根据以前学者的研究,提出以临界控制持股比率将个别公司的股权结构的差异性与家族控制程度纳入家族控股集团的认定,于是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就可认为是家族企业:

1、家族的持股比率大于临界的持股比率。

2、家族成员或具有二等亲以内之亲属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

3、家族成员或具有三等亲以内之亲属担任公司董事席位超过公司全部董事席位的一半以上。该定义比较精确,而且从股权和经营控制权的角度把家族企业看成是一个连续分布的状况。从家族全部拥有两权到临界控制权,都是家族企业。一旦突破了临界控制权,家族企业就蜕变为公众公司。哈佛大学博士、“比较现代化”研究学者丁学良则另辟蹊径,其认为: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的成员通常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企业的所有者,第二个层次是企业的管理者,第三个层次是企业的雇员。如果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所有者和管理者都来自于同一个家族,该企业就是纯粹的家族企业。否则,只能是接近于家族企业或非家族企业。该定义与叶银华的“临界控制持股比率”论相比,精确度稍逊,但要明了得多。实际上,家族企业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是在不断地变化和丰富的。时代不同,其特征也不尽一样。笔者认为,家族必须对企业拥有全部或相当部分所有权,这才是家族企业永恒的特征。故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是家族企业,应首先从其所有者之构成入手,如果其所有者之间具有血缘亲缘关系且拥有相当部分企业产权并能适当控制其经营权或能够对经营权实施有效影响时,再结合其所处现实环境的特征加以概括,就可以得出认定一个企业是否是家族企业的时代标准。

二、家族企业产生的原因

根据克林.盖尔西克1997年的研究表明,由家族所有或经营的企业,在全世界企业中占65%至80%之间,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家族企业约占40%。根据王彬2001年的研究,在欧洲,43%的企业是家族企业,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华人社会中,家族企业这种组织形式更是非常普遍。在市场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家族企业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经济总量也占相当份额,其创造了全美78%的就业机会和gdp的50%。不难看出,家族企业在当今社会依然是活跃的经济主体。实际上,家族企业强大的生命力已昭示出其生存的理由和社会根源。

首先,社会经济发展是家族企业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社会的发展,应该说是社会主体所进行的社会活动的结果。而经济的发展,显然是社会发展成果的标志之一。经济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发展的组织和个人。但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故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活动的越来越频繁和单项经济活动量的不断增加,个人之间的人力和物力便趋向集合,应该说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集合自然催生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个人的另一种经济活动主体。该主体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便是企业。而在这一集合的过程中,家族成员具有特殊的先天性条件。因为:

1、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基于血亲和姻亲而产生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特别是血缘关系,还具有无法选择性和不可替代性。我们常说的利他主义在市场关系中因没有收益,故其存在的可能性不大,但在家庭却较为普遍。这是因为其可以提高家庭成员抵御突变和其他不测事件的能力,分散风险和损失。

2、家族成员之间长期互动,彼此了解和特有的关注和宽容,使其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较之外来人而言要强烈的多。

3、家族文化价值观使家族成员更容易形成共同的目标,并对实现目标构成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其次,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文明法治。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来说都概莫能外。当良好的法治环境尚未造就,井然的社会秩序尚未彻底形成,应有的社会规则尚有缺位的时候,家族企业正是克服这种困难的有效手段。故在经济发展初期,家族企业出现的就多。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沿海地区私营企业(其中绝大多数是家族企业)的大量涌现,正是对这一点的充分验证。因为在法治社会中,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绝大部分是通过契约来实现的。不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员工及所有者,大都可以通过这个契约来保证自己一方的目标得到基本实现,并由法律保障它的实施。相反,当有效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都不在位,企业的信任和信托关系无法建立和维系的时候,人们就会想办法来克服这种困难。而以血缘为基础,以亲缘为依托的家族企业此时便应运而生。

三、家族企业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方面

1、初始融资的优势 美国小型企业管理署发起过一次调查,想了解新兴企业是如何获得风险投资的。调查结果令人震惊:75%的新兴企业通过“非正规投资途径”来发现和获得财务支持-----“非正规投资途径”是指由资金寻觅者和投资人所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而被调查的新兴企业,基本上都是家族企业。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美国的家族企业初始投资主要来源于以创业者为中心的,与创业者有特殊社会关系的群体。我国的情况亦大体相似。根据浙江省工商联合会2002年对浙江120名非公有制代表人士的调查显示,他们的创业资金来源主要是原来劳动所得,综合平均为31.02%,其次是银行贷款,综合平均为24.71%,第三是亲朋好友借款,综合平均为19.86%,即直接和间接来源于创业者的创业资金平均达到创业资本金的50.88%。以上数据表明,家族企业在创业初期,可以凭借家族成员之间特有的血缘关系、类似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及相关的社会网络资源,能够以较低的资金成本迅速聚集创业资本金。家族利益的共同性和目标的一致性会使全族人员在创业初期全情投入,团结奋斗,甚至可以不计报酬地忘我工作,因而能够在很短的一个时期内获得竞争优势,较快地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

2、管理成本低,监督成本不高 前文述及,家族企业出现比较多的情况一般是在市场经济初创时期,游戏规则不健全,法治秩序未确立,政府监管不到位。并且企业在初创时,相关控制制度不完备,市场风险还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寻找可靠而又能干的非家族人员来参预管理,所有者要付出很高的成本,甚至要吃一些很大的苦头。于是找亲属来占据企业主要的管理岗位,是回避风险,降低成本的现实选择。因为亲属之间长幼有序,有辈份等级,这样就容易协调处事,即使有小的矛盾,也可以通过成本较低的手段来摆平。以便初创的企业去应付瞬息万变的市场,迅速打开创业局面,赢得市场份额,从而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占据应有的空间。

家族成员在血统上和心理上的天然纽带,使得彼此间的信任及了解要远高于其他非家族成员。他们之间所担负的心理契约成本大大低于非家族成员,使得家族企业的监督成本较非家族企业要低得多。因为家族企业的财产,其所有者大多均属同一家族,企业财产与家族财产几乎等同,千变万化总的来说还是家族财产,不会流到别人手里。而对一个非家族的管理人员,情况则完全不同,他如果有心攫取企业财产,就等于家族财产被外人拿走。于是在一个非家族企业里,企业主不得不设计出一套足以让所有者信任的监督制度,建立起一套切实有效运行的监督机构,而这必将加大企业运行成本。

3、决策效率高 首先,家族利益的一致性导致决策过程较短,从而提高了决策的效率。在家族企业中,决策层大多来自同一家族,各成员对企业外部环境之变化具有天然的、敏感的一致性。市场变化信息很快传至每一个决策成员。为了家族利益,决策成员很快会聚集在一起,甚至可以忽略必要的程序,在认同家族利益的前提下很快达成共识,使得决策效率大为提高。其次,家族企业的管理体制以家长居多,创业者一般都是家长或前辈,企业重大决策由他们最后决定。这种家长制的权威领导,可以使得企业决策速度最快。决策过程中消耗的时间、精力大大降低,同时也提高了决策产生效用的效率。再次,家族企业由家族成员绝对控股,所有者与决策者合一。企业的决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所有者对其资产的一种处置。这种具有实体权力性质的物权处置是自由的,不受外人干涉的,因而处置的效率也就很高。

4、内部信息较为通畅,企业行为效率较高 现实中大多数家族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事实上是合二为一的。这一特殊性使得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形式往往表现为董事长兼总经理,即决策层与执行层实际上是重叠在一起的,而不是两套独立的机构。这就使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不存在,并且无论是在决策层还是在执行层这个单一层面上,企业的各种信息传递都较为通畅。这是因为事实上的信息传递是在执行层这一个层面上进行的。家族成员之间特有的信息传递程序会使各种信息汇聚至以创业者为中心的决策层的速度大为加快。而家族企业特有的二合一模式又必然导致决策被执行的速度快、效率高。因为执行者往往就是决策者,其不断知道决策之结果,而且还知道为什么要如此决策。故其执行必然是坚决的、彻底的,从而使企业行为效率大为提高,使初创的企业能抓住机遇,拓展市场,快速攫取第一桶金。

5、在不公平及法治不健全的社会中承担违法责任的风险相对较低竞争的社会是法治的社会,法治的社会是优胜劣汰。但法治社会不是一日而就的,而是社会发展至高度文明阶段的必然结果。在市场经济初期,家族企业大量出现时,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却往往是各种法规尚不健全,政府监管手段尚不到位。特别是在人治社会,公平竞争必将大打折扣。钻政策空子,规避对其不利的、尚不完备的法律法规,腐蚀监管人员以及各种投机活动都将在企业中存在。这为家族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先天性条件。我国温州私营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蓬勃发展,以违法违规为代价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家族成员之间天然的血缘和亲缘导致其相互之间信赖程度较高。家族利益之一致性又导致家族成员在维护企业利益行动上的一致性。为了共同的家族利益,家族成员一般情况下不会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不法行为公之于众,更不大可能向政府相关部门或司法机关主动坦承企业过错而自愿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丧失既得利益,断绝与其曾朝夕相处的家(族)人之间的亲情。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做是不符合人性的特点的,进而更不必担心“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可以这样认为:在法治不健全和以人治为主的社会环境中,家族企业具有承担违法责任的风险相对较低的天然优势。

(二)劣势方面

家族企业管理体制与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相冲突,制约企业做大、做强

首先,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具有矛盾。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不是建立在商业原则的基础之上,其组织行为不是依据市场规则,而是依据伦理规范;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全部是利益关系,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员之间的情感和信任关系。在这种治理结构下,就容易形成家族业主实际管理素质与现代管理者角色需求的矛盾。其次,家族企业管理方式是制约家族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传统的家族制管理方式在创业初期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这一特殊阶段是较为有效和实用的管理模式。但在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寻求扩大发展时,家长制管理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和不足:一是缺乏民主和集体的决策机制,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因为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独断的个人决策与民主的众人智慧相比,失误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而存在问题的决策一旦付诸实施,对企业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弄不好会使企业垮掉。二是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家族成员在企业中处于绝对控股状态这一基础之上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如果不吸收外来资本,开放股权结构,其发展动力将会衰竭。因为经济活动量的不断增长,市场份额的快速扩张,是企业壮大的必由之路。如果这时仅凭积累和家族资金,将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从而制约其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2、不利于优秀人才进入企业核心阶层 丁学良博士认为,如果家族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占据市场甚至开拓海外市场,一定会遇到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那就是企业管理层的非家族化。因为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它不可能永远局限在于一个家族之内。

企业要发展,需要突破一个重要瓶颈就是管理专业化和规范化。通过吸收大量的专业人才进入企业的核心层是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必由之路。但是家族企业往往在家族成员之中选择人才,选择面很窄,难以找到一流人才。长期的家长制管理,使得领导者变得自负,从而使企业似乎对外来资源和活力产生一种排斥作用。总觉得自己是最能干的,这就排斥了社会上更优秀人才的加盟。每一个人都想独立地干一番事业,从而实现其生存的价值。每一个人都想征服别人,这是人的本能。优秀的人才更是如此。由于在家族企业中,一般外来人很难享受股权,其心态永远只能是打工者,始终难以融入组织之中,这与社会发展至今天,人人欲彰显其个性的时代特征不符。家族企业中事实上存在的对员工信任上的内外有别,又使家族之外的员工受到极大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多么优秀的人才都无法融入企业的核心团体,从而制约企业的发展。

3、绝对控制不利于员工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家族成员在企业股份中占主体地位,核心管理层基本上来自同一家族,这是家族企业最直接的外部特征。但家族企业不可能所有员工都来自同一家族。事实上,绝大多数家族企业的一线员工还是来自于家族之外,而直接创造企业财富的正是一线员工。但在家族企业的同一工作层面上,来自于家族的员工往往有一种优越感,即使他们与家族之外的员工相比,对企业的贡献不多一些甚至还少一些,但却能较家族之外的员工更容易被赏识和信任。而这种赏识和信任来自企业的决策层,外来员工无法评说。这种不公平待遇必然导致外来员工心理平衡失调,影响其工作热情,难以发挥该部分员工的个人潜能。现实中,来自于家族之外的员工在家族企业中凭工作实效是很难进入企业核心层的,即使偶然有进入的,也往往要付出比家族成员要大得多的代价。对家族企业的这种共识,必然使外来员工进取心受挫,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可能性就不会很大。因为现实中的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是每一个人走向消极的最好的、符合人性的理由。

4、家庭矛盾渗入企业,考验企业生存 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便需要企业管理人员依照企业特定的管理规范和程序去加以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矛盾。这本是企业一般经营管理活动中十分正常的现象。但在家族企业中,问题却往往不是那么“正常”。因为在家族企业中,家庭和家族矛盾往往因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由家族成员把守而自然而然地渗入企业之中,使家庭矛盾演变为企业中矛盾并相互纠缠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解决矛盾有时就显得极为复杂。当矛盾的解决必然以付出极大的情感为代价时,企业就面临解体的可能。因为当一个企业的核心层出现裂痕,企业的走向便无从确定。裂痕由于矛盾的纠缠会逐渐扩大,这时企业的效率也会越来越低。而在竞争的环境中,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差,如此则又会促使裂痕进一步扩大。当裂痕扩至足以使企业核心层相互分离时,企业的解体也就水到渠成了。

5、决策的风险较高 决策的独断和高效,是许多家族企业初期成功的重要保证。许多家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靠得就是决策的果敢和善断,因为抓住了一两次稍纵即逝的机会而成功的。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迁,这种个人化的经验开始失效。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经济活动的量也越来越大,从而使投资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如果出现决策失误,对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有时可能会导致企业破产,而不像创业初期那样,一两次失误还可以弥补回来。这时,保证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就显得越发重要。因为企业重大决策对决策者的素质和能力有更严格的要求。一定规模企业的重大问题决策者一般应当具备敏锐的商业感觉,丰富的商业知识,高超的科学决策能力等核心素质。这对创业初期较为成功的决策者来说便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一是是否对企业及其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能敏锐地感知并具备相应的处置能力。二是能否针对企业的现实处境作出符合其进一步发展的决策。但在家族企业中,决策的独裁,个人能力的局限性以及决策成员来自于同一家族的思维的相似性,对此时发展至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决策的风险相对要大得多。

四、家族企业创新的思路

家族制管理模式,有利于创业,不利于发展,这是学界的共识。故家族企业要做到长盛不衰且不断壮大,就必须要深刻认识到家族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就必须要有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勇气。要以战略眼光,机遇意识,开放观念去认识创新制度的必要性,克服家族企业的短期行为,克服家族情结的缠绕,突破家族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如何将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与家族制管理模式进行有效融合的方式,紧密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企业制度。因为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进入到一定的生命周期时,就必须要突破家族制的管理模式,以家族资本去有效融合社会资本,与非家族成员共享企业资产的所有权、盈余分配权和经营控制权,从而完成从家族企业到现代企业的变革。家族企业制度创新主要包括资本社会化、管理专业化、企业治理结构规范化。

1、加快产权制度创新,实现资本社会化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其规模超出了家族资本所能承载的范围时,企业后续发展资金不足就会显现出来。其带来的直接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家族业主会感到身心疲惫,发展欲望明显降低。客观上,企业难以继续做大。家族企业要克服这种不利局面,要向更高层次健康发展,就应该解决产权主体一元化的问题。就要积极稳妥地开放股权结构,以便吸纳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本,从而使企业从人格化交易转向制度化交易。因为只有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才能使企业成为公众型企业,才能实现人才资本与货币资本的有效结合。诚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言:企业要做大做强,应该是老板的股份越来越少,员工的股份越来越多。

2、开展管理制度创新,实现管理专业化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管理层次的细化及岗位职责的明细化的要求便日渐显现。就像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必然会越来越细一样。当这一要求与家族企业现存的管理方式日渐格格不入时,重组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当家族业主不具备重组的能力和素质或不能适应重组后的企业管理模式时,吸纳优秀的专业管理人才,充分发挥其专业技能便成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自主选择。这时,家族企业就应该有明确的竞争战略,就要以理性代替感性和亲缘。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注重对员工的培养和激励。通过创新现代管理模式,实施先进管理方法,建立规范管理制度,从而确立科学管理体系。同时通过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等一系列制度规范来实现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双赢,进而实现企业管理专业化目标。

3、加强企业治理制度创新,实现治理结构规范化 家族企业要在坚持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下,结合家族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建立现代规范化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家族企业壮大的过程也是社会资本不断融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必须从合二为一转向相互分离。这样,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就显得十分重要。各机构在实际运行中各自独立又相互监督、制约,在制度的轨道上按制定者的初衷去运行,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这便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目标。即建立员工、股东、债权人共同治理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有效拆解经营权和所有权合二为一,科学划分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的权责,确立制约监督机制,从而实现治理机制的创新和治理结构的规范化。

工作总结优劣势自评篇七

http:///gb/8213/56588/56612/

吴忠民

2005年12月16日14:25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作为同先发国家和地区相对应的后发国家和地区,既存在着独特的“后发优势”,同时也存在着独特的“后发劣势”。这些,对于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对此,应予以全面的把握。否则,如果只是注意了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的问题的话,那么,便会对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方案的设计以及具体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一 后发优势:六个方面的表现

每个国家现代化的起步时间都不相同。现代化起步时间早晚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现代化类型:先发类型(或称为早发类型)的现代化和后发类型(或称为晚发类型)的现代化。对于现代化建设来说,后发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少潜在的“后发优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更容易形成一种强大的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只要一个民族没有灭亡,那么它的一切重大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其自身体内,外部的因素是无法予以取代的。毛泽东所说的“自力更生”一语,至今看来仍是蕴意很深,对于后发国家与地区来说更是如此。问题是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后发国家和地区自身的动力。必须看到的是,在现代化的世界潮流之中,开放是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必然抉择,也是后发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动力的重要源泉。在现时代,只有通过开放,面临着强手如林的外部环境,才能对后发国家和地区保持着有益的压力感,从而诱导出一种民族的超越精神,使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原动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启动。后发国家和地区只有通过开放,面对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以及其他后发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其自身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民族意义,从而变压力为动力,获得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其一,在发达国家和巨大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压力面前,后发国家和地区可以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民族向心力。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广大社会成员、各个利益集团、群体与阶层,可以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凝聚力。由于目标的相对一致性和简洁性,本国家和地区内原有的某些隔阂、离心因素可以消弥,至少可以不同程度地有所减弱。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形,一方面,本国家和地区体内现有的动能可以略去不必要的磨损,而集中在一个方向、一个点上释放,从而最大限度地收益;另一方面,本民族体内所具有的许多潜在动能本来有可能在无形中消隐,而在这时,极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动能,并进而最大限度的收益。其二,在外来的压力下,本国家和地区深感有自省的必要。自省的结果,会使自身的许多积弊得以剔除。这样,就更有利于民族动能、原动力的有效释放。其三,由开放所引起的压力感,相对说来,可以使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动能、原动力以较快的速度持续释放。如果仅仅是依靠本民族新旧因素之间的冲突与替代的纵向启动,那么就后发国家和地区体内原动力、动能的释放来说,其程度和范围是相当有限的。相对说来,一个民族“封闭”的纵向发展,在更多的时候是以稳定、平缓积累为主。但是,由开放所形成的压力感却是长时存在的。这是因为,世界范围的竞争是急剧进行的,一个占有优势的民族一旦衰落下去,那么,往往是意味着另一个具有强大实力的民族崛起,然后又会对别的民族形成新的压力。这样,相对恒常存在的压力感,便会持续不断地启动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原动力、动能的释放与再生。相比之下,后发国家和地区如果只是封闭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环境中,是无法获得十足的民族意义的,因而其动力来源将是十分有限的。

第二,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汲取必要的而且是大量的参照与借鉴。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必定是经过了一番艰苦的奋斗与创造。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教训,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属于人类社会共有的文明成果,如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与规则、社会保障的理念与具体内容、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法治社会的建构等方面的经验以及片面的经济增长、贫富分化悬殊、拜金主义、环境污染严重等方面的教训。这些,对于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来说无疑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人类是有相同之处的。后发国家和地区完全可以以此为参照和借鉴,追则有目标,戒则有所鉴,可以避免走许多弯路。“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首、故步自封是愚蠢的。” 相比之下,早发国家所能借鉴和参照的范围要小得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代社会需要有一整套严密、合理、有效的规则与章程,用以维系正常的运转。中国是一个后发大国,面临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双重任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中国必须有一整套严密、有效的规则,以顺利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现产品的平等交换,并与国际市场接轨。而从事现代化建设,又要求中国社会必须有完整的运作章程,以便及时消除社会机体紊乱的隐患,缓解众多的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局面。必须承认,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创造,在这些方面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中国可以吸取、借鉴其中的有益成分,并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进行必要的修正与创新,以尽快形成有效、合理的规则与章程。

第三,可以吸收大量的外来资金,以弥补现代化建设所需资金的匮乏。欠发达的后发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均收入的低下。人均收入的低下,使得资本形成过程很容易陷入两个难解的恶性循环之中,即:在供给方面是,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在需求方面是,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严重的资本短缺,成为经济起飞的制约性条件,进而会拖累后发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进程。因此,如何才能获得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本,提高投资率,便成为大多数后发国家和地区所关切的重要问题。对于这些国家和地区来说,要想解决这一难题,除了提高国内的储蓄率,还有一个重要途径,这就是应当尽可能地吸引外资。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由于存在着资本相对过剩的问题,再加上生产国际化的取向以及其他种种动机,也会考虑将一部分资金流向欠发达的后发国家。至于流入的渠道,既有官方性的,也有非官方性的。从绝对量看,发达国家流入后发国家和地区的资金基本上呈递增的状态。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是(主要是对后发国家和地区),1985年为294亿美元,1990年为545亿美元,1991年为586亿美元,1992年为627亿美元,1993年为560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于外资的引进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在1984年为27.05 亿美元,1985年为46.47亿美元,1990年为102.89亿美元,1993年为389.60 亿美元,1995年为481.33亿美元。1997年为644.08亿美元,1999年为526.59亿美元。90年代,中国引进的外资总额仅次于美国而居于世界各国第二位,而在发展中国家中则居于第一位。这些资金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第四,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提高本国本地区的物质技术基础。科学技术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直接改变生产力的状况,促进经济结构的变革,提高经济产值和经济效益,提升社会生活的质量,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能否得以持续、稳定、健康的展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学技术基础的状况。后发国家和地区在科学技术上的差距和短缺,也是其现代化建设的阻碍性因素,因此,后发国家和地区必须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问题在于怎样才能有所突破?从历史上看,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出现过三次巨大的飞跃。对后发国家和地区科学技术基础的成长来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复制这一过程。后发国家和地区可以根据高起点、实用化的原则,直接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再创造。“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假如正在发展中的国家能获得工业国的新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的生产率和人均收入可能趋于相同。” 后发国家的这一潜在优势,可以使本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少走许多弯路,从而取得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时,一定要防止为引进而引进、盲目求新求全的错误作法。

第五,有利于本国本地区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开发。现代化建设是靠人来进行的,现代型人力资源的开发是现代化进程有效推进的重要保证。如果缺乏大量的现代型人才,现代化建设便成为一句空话,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如此。不能想象一个严重缺乏人才的国度能够实现现代化。现代型人才包括现代型的劳动力、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决策者以及教育者等等。就现代化建设而言,后发国家和地区不仅缺乏必要的资金与技术,更缺乏现代型的人才。虽然后发国家和地区不能指望其全部的现代型人才皆由发达国家培养和提供,但是如果借助于某些适当的方式,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途径,还是能够培养出一定数量的现代型人才的。以中国为例,1992-1997年引进外国专家44.7万人,派出培训的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为20.1万人。这些外国专家以及学成回国的人才,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后发国家和地区还可以利用发达国家在本国投资企业的机会,培训一定数量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在这方面,崇洋轻己固然不可取,但放弃有利的培养人才的机会也同样不可取。第六,有助于创新能力的生成,并进而推动后发国家和地区实现历史性的跨越。诚如前面所谈及的那样,同先发国家相比,后发国家与地区具有着更容易形成强大的推动力、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汲取必要的而且是大量的参照与借鉴、可以吸收大量的外来资金、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利于本国本地区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开发等诸多的“后发优势”。这些,就为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众多的有利条件。以此为基本的“发展平台”,后发国家和地区可以进一步培育自身现代化的“内在生长力”。这里所说的现代化内在生长力是指,同后发国家和地区社会机体相吻合的、具有内源性和有机性特征的发展能力,而不是外在的硬性拉动力。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现代化进程能否得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其基本的前提就在于是否具备了这种“内在生长力”。后发国家和地区一旦具备了现代化的内在生长力,那么,更进一步的事情就应当是着力培育自身的创新能力。对于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来说,具有许多客观上是有利的条件:它们所面临的复杂多样的问题为其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们所面临的种种外在压力和自身对于发展的迫切要求为其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它们所能借鉴、参照、汲取的空前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资源”则为其创新提供了有效的设计思路和广阔的选择余地。后发国家和地区通过在模式、体制以及发展道路等重要方面的创新,可以避免走许多弯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可以以相对较小的社会成本和代价来取得相对较大的发展收益。当有效的创新达到一定地步时,后发国家和地区就会实现历史上的巨大进步,即实现历史性的跨越。东亚的一些后发国家和地区的成功案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后发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建设方面进行创新努力的同时,必须防止冒进的、不切实际的作法,否则,所要付出的实际代价将是巨大的。在这方面,许多后发国家和地区有着深刻的教训。

二 后发劣势:八个方面的陷阱

在存在着后发优势的同时,后发国家和地区还存在着许多对于现代化建设来说是不利的情形即后发劣势。这些后发劣势除了人们常常提及的如人口多、底子薄等“先天性”的情形之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依附性发展的可能性。后发国家和地区一开始往往要面临着十分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先发国家由于在经济方面很早就具有很强的实力,所以曾经在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中扮演了主角,从殖民地国家攫取了大量的财富,并以殖民地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制成品的输出场所。直到现在,尽管世界殖民主义体系已经瓦解,但先发国家仍然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占据着比较有利的位置。而后发国家和地区则不然。在后发展类型中,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始初往往是迫于亡国亡种的压力而走入发展进程的,因而往往缺乏“正常”的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后发国家和地区国家往往留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印记,即使在如今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也往往处在十分不利的境地。在缺乏现代化建设经验以及必要的实力的背景下,后发国家和地区如果不加择别地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与建设项目,而且,如果又不考虑本国本地区的需要程度和消化能力,便很有可能会程度不同地造成本国本地区对于先发国家经济与技术上的依赖,导致经济发展自主性以及技术创新势头的减弱,从而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依附性”国家和地区。这种情形一旦出现,那么,就意味着本国本地区的发展潜力被先发国家所限定,意味着本国本地区与先发国家之间的差距将无休止地保持下去。“中心国家以及对它们的依附关系并不造成贫困,”但是,“它们的确对长期保持贫困起促进作用”。拉美等许多后发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教训。“独立以来100多年的时间,拉美在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没有发生改变。?„„事实上,拉丁美洲独立以后依靠出口初级产品带来的100多年的经济增长,只是在帮助推进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而不是在搞自己的工业化,除了表面上经济数字的区别外,同独立以前的道路没有很大的不同。” 对此,其他的后发国家和地区应当引以为戒。第二,不平衡发展。从现实的角度看,后发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早中期阶段的发展不可能是全方位的推进,其演进轨迹必定是首先从某个部位、某个环节开始的,进而由点到面,再到整体。这样,在现代化的早中期阶段,后发国家和地区一方面是在某个部位、某个环节发展的迅速推进,另一方面则是落后的历史基础的延续。于是,后发国家和地区便出现了一种不平衡发展的情形,经济“飞地”与周围落后地带之间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反差,便是这一现象典型的外在标志。在现代化的早中期阶段,后发国家和地区不平衡发展涉面非常广泛:一是就社会机体的各个层面来看,往往是经济领域发展较快,而非经济领域如文化、教育、政治、管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往往是不够配套,容易出现相对滞后的情形;二是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工业往往是超前于农业的发展,以致于出现现代的工业体系与传统的农业生产部门并存的局面;三是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得开放风气之先以及区位优越的区域如沿海地区相对来说发展得要快一些,而内地的发展相对来说则要慢得多;四是城乡之间的发展也表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城市社会就总体而言其发展的速度要明显地快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在扩大。不平衡发展对于后发国家和地区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极为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社会的价值体系容易出现紊乱的情形。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情形造成了多种不同的社会生活板块。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板块基础之上,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必然很不相同,致使社会的价值体系出现程度不同的紊乱情状。而社会的急速转型,会使得社会原有的价值准则失效或是部分失效,新的价值准则又难以在短时期内迅速确立起来,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处在某种真空的状态,于是许多社会成员往往只能是按照一种本能化的行为取向去行事,从而加重了社会价值体系的紊乱状态。另外,国外示范效应的存在,难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民众心理重心外移的特有状况。民众心理重心的外移会进一步伤害民族的自尊与自信。而民族自尊与自信的伤害,又会使不少社会成员丢弃原有的社会行为规范去简单模仿、照搬西方的行为规范。更何况,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先发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也不可避免地渗入到后发国家和地区。这些,势必会使后发国家和地区出现一个先发国家和后发社会价值观念并存、不适甚至是冲突的局面,至少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是这样的。再者,世俗化过程片面并且急剧地展开,也会使不少社会成员信奉一种更加接近物欲的、拜金主义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加重后发国家和地区社会价值体系的紊乱程度。需要说明的是,价值体系的紊乱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并不是一回事情。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从本质上讲是同现代社会个性的多样化和选择的多元化相吻合的,是隶属于一个同一社会的。而价值体系的紊乱则是一个结构分割的社会所特有的一种非同一的、相互抵触的社会现象。价值体系的紊乱会使社会成员缺乏必要的准则和约束,从而会诱发出许多社会问题。第四,容易形成相对较高的社会期望值。在后发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始初阶段,有一个明显的反差现象,这就是社会成员对于未来发展所可能取得的积极成果容易抱有程度比较高的期望值,而且,这种期望值极有可能呈高指数增长态势。相比之下,社会对于这些期望值的兑现能力则是相对较低的,至多只是呈正常速度增长的态势。后发国家和地区里的这种现象具体表现为:在经济层面上,人们往往热衷于经济的高速甚至是超高速增长,期望国家在短时期内就能够迅速富强;在政治层面上,许多社会成员期望通过实施改革的一揽子方案和措施,使民主化尽快实现;在社会生活层面上,社会成员容易过早地注重高消费的问题,希冀日常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同时,人们对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失误的宽容性很弱,认为这些失误本不该出现。这些相对较高的期望值,同后发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程相距甚远,几乎不可能令人满意地得以兑现。而期望值一旦得不到兑现,社会成员便会产生程度不同的挫折感,进而产生对于正常的社会秩序来说是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之所以会出现前述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人们对于发展结果的适应速度要远高于生产能力自我更新的速度。比如,人们对于高消费技巧的掌握用很短的时间便可以完成,但是,高消费的生产基础的提高却必须经过若干年方可实现。因此,人们的期望值便很容易增高增大。其二,发达国家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同先发国家不同的是,后发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在开放之后,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着发达国家示范效应的影响。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成员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国家和地区同发达国家作横向比较,这样,也就进而难免会使自己的期望值程度不同地脱离本国本地区实际的发展水平。其三,后发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建设始初阶段的基数较小。在发展基数较小的条件下,相对来说后发国家和地区容易取得比较好的结果。这样,也就难免助长了社会成员对于发展的相对较高的社会期望值。

第五,贫富差距容易迅速拉大。后发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的早中期阶段,社会的贫富差距容易迅速增大。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无疑,西蒙?库兹涅茨的倒u理论对此可以在不小的程度上给予解释。西蒙?库兹涅茨认为,当经济水平很低的国家向中等经济水平发展时,经济不平等最初是增大的,然后到经济发展过渡至高水平时,这个不平等才会缩小。大多数后发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实际进程证实了这种判断。当然,也有例外情况。如韩国和中国的台湾省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就保持了相对说来比较成功的公平状态。后发国家和地区之所以会出现贫富差距急剧增大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体系的紊乱、社会规则的某种“真空”状态以及过高的社会期望值容易促使人们寻求种种有利于自己的短期行为,以求迅速增大自己的经济利益。于是,各式各样“钻空档”、“搭便车”等种种不正常的寻租行为便出现了,并进而使“灰色富有阶层”、“黑色富有阶层”迅速形成。各种非法收入对于后发国家和地区的收入分配状况开始发生重要的影响,在短时期之内造成了一些相对来说是过于富裕的社会群体。另一个原因是,后发国家和地区不平衡的发展,使得一些地区、一些行业、一些职业、一些群体领先一步地获得了较高的收入,因而使部分社会成员同其他社会成员在收入方面迅速拉大了差距。这一现象如果不予以妥善解决的话,其负面影响将是深远的,而且涉面也将是广泛的,会产生许多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不稳定的因素。第六,由外延型发展方式向内涵型发展方式的转变十分艰难。从理论上讲,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当务之急,是应当由外延型发展方式尽快地转变为内涵型的发展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转移是极为困难的。后发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业劳动者队伍中又存在着较高的隐型失业率,再加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过低,这些,必然会使劳动生产率难以尽快甚至是难以正常地得以提高。另外,为了在发展过程中保持正常的社会秩序,为了实现充分就业这一公正的目标,为了避免现有劳动力的浪费亦既充分开发现有的劳动力资源,外延型的发展方式确实还有着某种存在的必要性。这一切,决定了后发国家和地区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要想从总体上实现由外延型发展方式向内涵型发展方式的转换,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第七,面临着以强势经济和强势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外来大众文化的侵蚀。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同民众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文化,是一个同民族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在后发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价值体系某种程度上的紊乱,由于社会整合性程度不同的降低以及经济基础的落后,大众文化处在一种相对弱势的状态。与之相对应,外来的大众文化则是以强势的经济和强势的科学技术为基础因而也具有了一种强势的特征,并对后发国家和地区进行着大面积的侵蚀。一方面,外来的大众文化以商品文化为突出的潮流冲击着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大众文化,如麦当劳、肯德基、米老鼠、唐老鸭、柯达以及品牌汽车、品牌电器等等。另一方面,外来的大众文化以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对后发国家和地区大量地、不间断地、甚至在客观上是强迫性地输出特有的文化信息(包括价值观念)。而这些文化信息是经过发达国家有所选择和处理的。发达国家同后发国家与地区在大众文化方面的“交换”是极不平等的,一方是主动的,而另一方则是被动的。以下一组数据很能说明这一问题:目前传播于世界大部分地区80%-90%的新闻,却由美国和西方的通讯社垄断。美国的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nn(美国有线电视传播网)、abc(美国广播公司)等西方媒体所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各国发布的总信息量的100倍,是不结盟国家集团发布信息量的1000倍;目前,美国《读者文摘》以19种语言、48种国际版本在100多个国家发行2800万份,使其在美国的发行量相形见绌;《花花公子》有16个国际版本,读者约500万;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与制作,每年向别国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小时;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中美国的节目高达60%-80%,成了美国电视的转播站,而美国自己的电视节目中,外国节目仅占1%-2%;美国的电影生产总量只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7%,却占据了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外来大众文化对于后发国家和地区所产生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于后发社会的青少年及儿童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它不仅仅会使后发国家和地区许多社会成员对外来文化产生一种盲目崇拜的偏好,使后发国家和地区社会价值体系紊乱的程度有所加深,更为严重的是会使后发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文化程度不同地趋于“空心化”。对此,后发国家和地区必须予以应有的重视。

第八,容易出现社会问题的并发症。在后发国家和地区,社会的急剧转型使得社会控制力程度不同地有所减弱,因而社会对于社会成员的各种行为往往缺乏一种有效的整合;国外示范效应的影响以及价值体系某种程度的紊乱,很容易诱发社会成员大量的“越轨”行为;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则会使社会问题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状态。于是,与先发国家与地区相比,后发国家和地区很容易出现社会问题的并发症,即社会问题的种类很多、很齐全,处在一种“并发”的状态。中国的实际情况就能说明这一点。无论是从横向的角度还是从纵向的角度来看,中国现阶段的社会问题都是非常繁多的。从横向的角度来看,中国社会大致存在着这样一些社会问题:失业问题,腐败问题,通货膨胀问题,民族心理失重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拜金主义问题,极端的利己主义问题,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平均主义问题,治安恶化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行业不正之风问题,高消费问题,贫困化问题,心理障碍问题,暴力增多问题,民工潮问题,职工劳保问题,道德问题,劳资关系问题,教育滑坡问题,宗教问题,民众参与问题,家庭问题,女性地位问题,代际矛盾问题,老年人问题,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问题,立法滞后与执法不严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消费品质量问题,儿童失学问题,离婚率上升问题,单亲家庭问题,卫生保健问题,住房问题,文化生活枯燥问题,经济病态问题,同性恋问题,“六害现象”亦即卖淫嫖娼、淫秽物品、赌博、拐卖妇女儿童、贩毒吸毒、封建迷信等等。这些问题几乎覆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从纵向的角度来看,这些社会问题就其时代属性而言,不仅仅有属于传统社会的问题、转型社会的问题,还有属于较发达社会者甚至是“后现代社会”的问题。

三 扬长避短:六项对策

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对于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产生着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后发优势有助于为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一种强劲的动力,有助于为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获取必不可少的资金、技术、资源,有助于后发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助于为后发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模式的选择与确定提供重要的参照和借鉴,有助于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尽可能地减少成本和代价,从而最终有效地推动后发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整个进程。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后发劣势则会使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质量有所降低,会使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公正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有可能使后发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出现摇摆、波动等不稳定的情形,有可能使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目标程度不同地出现扭曲的状况,还有可能削弱后发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后续推动力。

显然,对于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所持的明智态度应是扬长避短,即:尽可能地发挥、扩张后发优势,使之得以充分地兑现;尽可能地避免或者是抑制后发劣势,将其负面效应降至最低限度。如何才能做到对于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扬长避短?应当以有效地培育现代化的内在生长力为基本的思路,即:要注重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内生性(内源性)的培育。就此而言,具体之,至少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其一,要把握住现代化发展进程的自主性,防止发达国家对于发展目标和发展过程的干预,避免陷入被动发展的境地。这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予以通盘的考虑。诚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其二,要使现代化内容在本国本地区社会机体中得以广泛的渗透和扎根,使之成为社会机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如此,一个国家才能真正具有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具有源源不断的后续推动力。必须防止仅仅是追求表面外观上的现代化。其三,要使现代化同民族传统融为一体,以民族传统为某种必要的框架和根基,并强化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防止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的空心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育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并有效地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其四,要使现代化内容与大众的需要相吻合,使现代化内容逐渐成为民众日常生活、行为、观念中不可缺少的成分,防止两者之间的脱节。如是,才有可能使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具有一种强劲的底力,具有一种真正的生命力。其五,要使现代化建设波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仅仅地集中在社会机体的某一个层面或是某一个环节,以保证现代化进程协调、健康的推进。要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以致于出现“没有发展的经济增长”的情形。其六,要提高社会的整合程度,应当在现代化程度和市场经济程度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建立起现代型的社会价值体系,并不断提升社会的控制能力,以此将社会问题并发症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从而保证社会有一个正常的秩序,使得现代化建设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原载《科技导报》2001年第6期

工作总结优劣势自评篇八

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左臂,但是他很想学柔道。

最终,小男孩拜一位日本柔道大师做了师傅,开始学习柔道。他学得不错,可是练了3个月,师傅只教了他一着,小男孩有点不明白大师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终于忍不住发问:“我是否以该再学学其它招?”

师傅回答说:“不错,你的确只会一招,但你只需会这一着就够了。” 小男孩仍然不是很明白,但他很相信师傅,于是就继续照着师傅的教导练了下去。几个月后,师傅第一次带小男孩去参加比赛。小男孩没有想到自己居然能轻轻松松地赢了前两轮。第三轮稍稍有点艰难,但对手还是很快就变得急躁,并连连进攻,小男孩敏捷地施展出自己的那一招,又赢了。就这样,小男孩顺利地进入了决赛。

决赛的对手比小男孩要高大、强壮许多,也似乎更有经验。小男孩一度显得有点招架不住,裁判担心小男孩会受伤,就叫了暂停,并打算就此终止比赛,然而师傅不答应,坚持说:“继续比下去!”比赛重新开始后,对手放松了戒备,小男孩立刻使出他的那一招,制服了对手,由此赢了比赛,得了冠军。回家的路上,小男孩和师傅一起回顾每场比赛的所有细节,小男孩鼓起勇气道出了心里的疑问:“师傅,我怎么凭一招就能赢得冠军呢?”

师傅答道:“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基本掌握了柔道中最难的一招;第二,就我所知,对付这一招唯一的办法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孩子,有的时候,人的劣势未必就是劣势,可能反而成了优势。”

2、小男孩最大的“劣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大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短文内容,概括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

4、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文章结尾一段的横线上,把师傅说的赢得冠军的第二个原因补充完整,填在横线上。

5、读了这篇段文,你有什么感想?请用两三句话写出来。

参考答案

师傅答道:“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基本掌握了柔道中最难的一招;第二,就我所知,对付这一招唯一的办法就是_【抓住你的左臂】_。孩子,有的时候,人的劣势未必就是劣势,可能反而成了优势。”

工作总结优劣势自评篇九

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本身都有两面性,它不仅有优点也有其缺点。当然,小企业也是如此的。

一、小企业的优势

小企业的投资较少,便于创办。小企业人员较少,规模也较小,管理层次少,也就便于管理和经营决策。

小企业机制灵活,组织结构简单,从而使其较大企业而言信息传递更加直接、及时、准确。小企业在产品转换,资金转移等方面灵活性较强,因此,易于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小企业的产品单一,专业性强,效率高,成本低。

我国政府还有制定相关扶持小企业的政策。

小企业名气小,当他们在尝试新的销售策略和推出新产品时,不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而大企业就会引起公众的关注,一有不好之处就会遭到民众或舆论的批评。

二、小企业的劣势

刚刚起步的小企业往往会遇到多多少少如资金周转等的资金问题。当小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往往遭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大企业却可以受到贵宾待遇。

企业小就无法用高薪去招收各类人才,那么人才相对于大企业就少之又少了。

相对于相同的职位,小企业的员工就没有像大企业员工那样拥有高额的工资以及好的福利。

小企业的直接成本较高,小企业在进货时不可能享受与大企业一样的优惠价格,所以,其单位成本相对较高。

大企业在某项业务失败后还可以屹立不倒。但是对于小企业来说,往往会受到很大的打击,甚至一蹶不振。

小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鲜少为人知,缺少信誉,一般无品牌优势。因此,小企业推出的新产品或进入一个新的市场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证明自己产品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