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精选8篇)

小编: LZ文人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篇一

“有余数除法”是一节计算课,突破以往的侧重算理算法的教学是本节课的新要求。在设计课的开头时,本人用学生喜欢的生活情景----布置联欢会会场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运用已有的经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有余数除法,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接着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平均分数量不等的食物,在分的过程中明白分物品时会出现刚好分完或还剩一些的两种情况,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表象,感性地认识有余数除法。然后教学竖式和横式的书写格式,在竖式中再次感知建立“余数”概念,知道如何给商和余数写单位,这样的理解比较主动的、自然的、印象比较深刻。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篇二

《有余数除法》教学目标是透过对具体物体的平均分,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了解余数的含义,明白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透过实际操作和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透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学习的起点是重新从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且根据除法的算式去研究计算中出现的新问题。我首先是操作活动。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透过分小棒的活动来让学生感受“余数”

(1)让学生分一分小棒。15根小棒,每人3根,能够分给几个人。

(2)小组合作将23根小棒每人分5根,透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有了“分剩下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揭示课题。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状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组织学生透过操作、填表、观察、分类、交流等活动,发现平均分东西时,不是都能正好全部分完的,经常可能还剩下一些不够继续分,从而初步构成“剩余”的表象。之后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明白剩余的3根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出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好处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认识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试一试”,在整除竖式的基础上,动笔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能主动运用知识的迁移。在从中比较两种竖式的异同,从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在互相交流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构成正确的认知。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小棒时,给学生的活动的时间偏少,所以没能很好把握契机,给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机会2.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时,当学生分析出商乘除数是已经分的,剩下的没分写下来叫余数这一环节时,教师就应做适当的点拨,让学生理解到位。3.新课前的复习时间偏多,以至于新课后的巩固练习时间安排较少,练习的题型不够丰富,没能为下节课的资料做更好的过渡和铺垫。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篇三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把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好处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透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用心主动参与学习,透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潜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具体操作是透过小组合作平均分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感知:每组分5根,能够分4组,还多3根。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潜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作为拓展题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在掌握口算有余数的除法后,透过让学生计算,逐步发现不断的改变被除数,那里数字取了比较小的数,如7÷3、8÷3、9÷3等,被除数变大,余数也跟着变大,但是不管被除数怎样变,余数始终比除数小。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构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对教材作了一些处理。教学时联系前后的知识,如从复习旧知引入,而最后的拓展就是为后节课的教学铺垫,从动手操作再到口算,让学生不仅仅存明白余数务必比除数小,也明白余数为什么不能大于或等于除数。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比较教案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

1、导入从复习旧知入手。学生很快能做出来,但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课前就应多做这方面的练习。

2、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就应让学生充分的说,多让学生说,从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

3、在讲解和教授学生的竖式计算时,我的语言不够规范,只说明“靠近被除数”却没有点明不能比被除数大,所以学生在单独计算时,容易犯“余数比除数大的”错误。

教学时要从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教学时以例题2为重点,先教例题2,有余数的除法,而例1余数为0的除法竖式在习题中出示,这样处理,能够很好的避免学生在计算商与除数相乘时出现把被除数照搬的状况。

4、同研一节课,在听了史老师的课后,我又发现她板书很规范,小至一个等号,她都用尺子打好,在这方面很值得我学习,不但给学生很好的表率,而且培养了学生们做事认真的态度。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篇四

《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课我通过让学生分学具的方法来经历有余数除法和没有余数除法的不同,学生在分学具时发现了有剩余,进而理解余数的概念,学生了解的比较清楚。

让学生在分学具时,列出算式,对前面的解决问题进行了巩固,通过说除法算式中每个数字代表的意义使学生再次理解除法的意义。

但是部分学生在列算式时把除法算式列成了乘法算式,老师应该强调必须根据已知信息进行列算式,结果只让一个学生说了不能列乘法的原因,没有在班上再次明确地强调。

通过让学生列算式自己写单位名称,加强学生对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一致的理解。这是一个难点,书上把算式和单位名称都给写出来了,只让学生圈一圈,填一填商和余数,比较简单,通过让板演学生上台板书,让学生明确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不一样的。

通过本次上课,学习陈老师让学生多动手操作的教学理念,让我发现了一些惊喜的地方,比如有的学生发现第一个上台的同学再分7个草莓时,前两盘都是每盘2个,第三盘变成了3个,不是平均分,通过别的同学的纠正,让学生明白,有剩余时应放在一边。

还有一个惊喜,是有的学生发现一个上台板演的学生在分小棒时,先把多余的小棒放前面了,应该放到后面,分到最后才知道有没有剩余。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找出板演学生的错误,既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注意了易出错的地方。

本节课还有些很多不足,比如学具准备还不够充分,课件有一道练习题没有出上。最后没有再让学生根据课件回顾一下知识,说说除法算式中每个数的代表的意义。小棒没有找够,学生动手拼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没有进行。

以前,总是害怕学生动手操作浪费时间,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能省则省,通过本节课,虽然学生动手操作耽误了一些时间,但学生对平均分的意义理解更深了,学习兴趣也高了。今后还要躲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篇五

在上这堂之前,我更多的是从四年级学生的不良学习反馈与解决问题的思路障碍定下这堂的学习目标,即"余数代表什么,它从哪儿?""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

这节重点解决余数从哪儿的问题,在经过上节用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堂伊始,我就抛出一个问题:"余数代表什么?"

接着我们开始学习例一,通过对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能分几盘?在对比中再次理解什么是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

先从字图片层面表达这两题的已知与所求,再从操作层面表达解决问题——摆盘的方法,最后从算式层面讲述除法算式的故事。

其中,在操作7颗草莓每两个一盘进行操作的时候,我问:"最后一个草莓为什么不摆了?"

汤淑霞说:"因为盘子不够了"(只感知图片,未深入思考)

吕思怡说:"如果把这颗草莓放第一个盘子,其他两个盘子就不公平,会吵起。"(知道有余数的除法还是需要平均分,知道除法的本质)

陈宝儿说:"就算盘子够,也不公平,第四个盘子里只有1个草莓,其他盘子里都有2个"(能对同学的回答提出质疑,并提出论据。)

我又找了几个同学回答,但是都未跳出上面这三种感知,所以强调题目要求:每两个草莓放一盘,我们在平均分东西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公平性,还要考虑题目的要求是每2个草莓放一盘,颗草莓放一盘和1颗草莓放一盘都是不符合要求的。(解决问题时对已知信息的处理与重新验视。)

在分别解决两个分草莓的问题之后,需要孩子们自己对比讨论这两个情境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进一步体验有余数的除法与没有余数的除法的联系与区别,在明确了这两个情境每份的数量都是两颗草莓(分法相同)之后,李豪同学发表了他们组的观点: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情境没有剩余,第二种情境有剩余。(建立"剩余"概念,但是仍是表象),我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一种没有剩余,一种有剩余?他回答:因为第一种是分6颗草莓,第二种是分7颗草莓,这剩余的一颗自于总共分的草莓数量不一样(了解了余数从哪里的本质。)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篇六

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册书制作标本表内除法中第一次初步认识除法竖式后,对除法竖式的第二次学习,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鉴于以上原因,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信息窗1是引导学生提出平均分的数学问题,在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在教学信息窗1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学习需要。让学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6根,可以分给几个人?学生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顺势引出余数。紧接着,我让学生操作9根小棒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由操作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算式的写法、读法。

信息窗1课后主要问题是:部分学困生对有余数除法意义不很明白,尤其是商和余数单位名称的写法不清,以后要加强有余数除法意义的操作和讲解。

信息窗2是让学生借助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学习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本节课我认为首先让学生学会试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用了较多时间和学生共同如何快速、正确的试商。从课堂检测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试商准确、快速,说明达到了预想的设计。于除法竖式,主要问题是,学生在计算时有学生数位没有对齐,书写不规范,需要多加练习巩固。

从本单元的测试来看,成绩还是较理想的,在测试中,弱点是:一幅图列出两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由于是填空题,在商后面已写好位,很多学生出现了错误,说明老师在平时教学时对这方面的题目缺少练习,学生不能正确审题,看清题目的意图。

第一单元已结束一星期,由于个人的原因,现在才形成文字,确实有些晚了。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篇七

我上了《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属下位学习,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小组平均分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小棒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教案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如:数手指的游戏、有趣的思考题等很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憾。因此,这次的教学活动,是给我敲了一个很及时的警钟,鞭策我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朴实地搞好教学工作,是自我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篇八

本课教学内容的选定是为了更好地探究课题《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突破重难点的研究》,本节课的教学是《有余数的除法》第一次教学方案的实施。教学设计立足于传统教学模式,没有采用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只使用黑板,粉笔,学具结合板书来实施教学,目的是为了观察传统教学环境下重难点的突破情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

(2)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教学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难点是理解“余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我结合学生学情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学具操作、对比观察、自我探究等形式,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教学环节主要体现如下:

(1)让学生在“分卡片”的操作活动中初步感受分物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2)根据题目条件要学生动手画一画,通过画的结果观察比较,发现分草莓出现的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在对比中进一步感知“剩余”的产生和意义。

(3)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结合6÷2=3(盘)探究7个草莓每2个分一盘,可以分3盘,还剩1个。该怎么列式。

(4)利用课堂练习反馈教学实效。

(5)让学生谈谈本课收获,梳理所学内容。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课堂上主要通过让学生在 “分、摆、比、练”操作中观察对比感受知识的产生,在探究中进行归纳总结。但由于传统教学环境条件有限,未能呈现本单元主题图,忽略了单元主题图在本单元知识体系的主旨作用和首节课的重要性。新旧知识间衔接没能完全呈现,只能教师引导理解新知定义,学生再在内化吸收。以至于学生课堂练习中仍有问题存在,说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只停留在表面。在最后6、7、8、9个草莓,每2个装一盘,能装几盘?的环节中,只追求正确列式,忽略了算式产生的过程交流,学习互动性不够。需要在下一次教学实施中加强互动交流,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本课所学内容还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做好知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