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苏轼定风波教学目标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优质5篇)

小编: 紫衣梦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苏轼定风波教学目标篇一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黄州期间写的一篇散文小品。这篇短文仅用84个字就巧妙地勾画了一幅月夜景色图,用淡淡的月景诉浓浓的愁情,似从胸中自然流出,回旋激荡,烟波生色。教读此文,历来不会忽视这样几个问题:赏析月色,理解“闲人”,感受苏轼的人生态度。在呈现的这堂课上,我的努力方向与此相同,只是在如何让学生更自然、更容易、更真切、更深刻地达成这些目标上费了些脑筋,其中自己比较满意的设计有:

教学结构完整、严谨。我一直认为,设计一堂课犹如构思一篇文章,要做到线索明晰,结构严谨。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安排了两个关键词:黄州、苏轼。首先,导入时,我引用了苏轼自己的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让学生感受“黄州”在苏轼人生中的重要地位,给学生以“黄州”是苏轼的福地的印象。在教学环节“悟闲愁”之前,我又为学生提供了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关于苏轼被贬官黄州的落魄经历,学生恍然大悟,原来黄州本是苏轼的受难之地。最后在学生读懂了“闲人”的豁达之后,再次以苏轼在“黄州”的政绩作结,生发学生的人生感悟。这一结构也为学生把握苏轼的人生态度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撑。

教学环节新颖、巧妙。为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紧扣一个“闲”字,主要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知文意—品闲情—悟闲愁—懂闲人。这使得整个教学流程环环相扣,层层递深,把对文章的理解条理化,简单化了,达到了化整为零的效果。其中之巧还体现在背景资料的适时出示上。在日常的备课中,我一直坚持先要“裸读”的原则,即不借助任何课文以外的'资料,让自己沉浸文中,先要捕捉到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在初读此文时,我相信很多人包括学生的第一感受就是:苏轼好有闲情雅致,好清闲啊,文中的月色写得太美了,太妙了。根据这种初读的体验,我首先设计了“品闲情”这一环节,其中包括了对月色的赏析。是不是“闲人”的内涵仅止于此呢?此时出示苏轼被贬官黄州的资料是适时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递深,既而再通过“悟闲愁”来理解“闲人”的更多内涵。这要比一开始就让学生了解这一点要有益得多。

当然,更值得反思与总结的还应该师本节课的遗憾。

我希望自己能够切记:一节课45分钟,任何人都不可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结果就是全面平庸。选择价值点、兴趣点深入挖掘,方能成就精彩课堂。我想本节课严重拖堂应该也与此点没有处理好有关。

正确的理念践行得不够。很同意张老师的说法:评价一堂课的标准正是看它是否是以“学”为主。本节课所做出的所有努力,主要是为着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搭建桥梁,课堂上听到的最多的还是老师的声音,学生的精彩展现得不够,。我想对于我来讲,要将理念变为思维方式,转化为行动,还有更多的问题要思考,更多的事要做。

总的感觉,此次比赛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对我而言,我要说一句:本想收获一缕清风,而你却给了我整个夏天!感谢所有给我帮助的人。

苏轼定风波教学目标篇二

教授苏轼的词,最重要的是在鉴赏的基础上理解苏轼旷达的情怀。

通过品词品句,完成对苏轼词的鉴赏后,我就带领学生了解理解苏轼的豪迈。我先教授的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教《定风波》。在上《定风波》之前,我让学生总结苏轼豪放词在写景、抒情上都有什么特点?的特点,师生统一认识:一开头,词人便以千钧之力,大笔挥洒,只用“大江东去”四个字,便绘画出万里长江波澜壮阔、浩浩东去的雄伟气魄,然后用“乱”、“拍”、“卷”等字,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雄壮奇美的江山画卷。苏轼描写周瑜的建功立业,发出功业难成、花发早生的喟叹,但这不是哀婉细腻的抒情,而是壮怀激烈的感慨。从而得出结论:写景:博大壮阔、气象恢弘;抒情:豪迈奔放。正所谓苏轼的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这首词的出现,对于盛行着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告诉学生,豪放派的词是不是就仅仅只有在写景上:博大壮阔、气象恢弘。在抒情上:豪迈奔放这一类。还有一种豪放,豪放在词人豁达的精神和情怀。于是我引导学生一起来鉴赏一首并没有博大壮阔的写景,也没有豪迈奔放的抒情,但却充满着词人豪放情怀的词——《定风波》。通过品词,改写,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定风波》的内涵。

通过苏轼词两首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我们谈论苏轼,不仅要品其文,还要悟其人,以一种坦荡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的风雨。

篇二:定风波教学反思

《定风波》向人们展示的是诗人面对人生逆境时的那种旷达自如的胸怀,教学中,如果只让学生停留在对文本的翻译上,那么就难以完成领会哲理思想的这一目标,于是,我对这堂课进行了以下的设计:

首先“看”。开场以视频吸引学生:结合学生原先对苏轼 的人物了解,我又 补充了作者的生平介绍和创作背景。这样的感官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读”。运用录音范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了解文本、熟知文本。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学生们找到了重要词语,读出了内容,更读出了内涵。

再次“品”。抓住关键词语“莫听”、“谁怕”、“何妨”、“任平生”,帮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领会这些词语的深层含义,从而使学生逐步领悟到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时的那份豁达心态与不凡气度。

总之,一堂课下来,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感觉到他们是有所得的。我想 :这主要得益于自己对这堂课准备得较充分,也或许是因为多媒体的运用给学生的直观感觉!课虽上完了,但教学的延伸与拓展还有待于我的进一步思考:如何帮助这些成长中的孩子们正确看待挫折、怎样战胜困难,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苏轼定风波教学目标篇三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识记和诵读,常用小组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当同学们展示完课文内容后,我对文言文教学作一个归纳总结,来体现我的文言文教学。

一、文言识记与积累方面

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肯定离不开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掌握了些什么。当教师努力落实文言知识的时候,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而当教师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教学又有浮于表面之嫌。我注重了两点:一是准确掌握课内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注重文言语名的积累与赏析。我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进行组与组的竞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重点字词句,而且课外有关描写月亮诗句,也说得相当多。但我感觉有的学生识记的很快,不牢固,忘记得也快。尤其是翻译课文,展示的时候运用自如,可在加强反馈是出现的错误很多。这就是说,讲和练有点脱节,不能把课堂上的知识完全转变成自己的能力。而在要求学生说出有关月亮的诗句时。

二、文言文诵读方面。

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古人的情感。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小组自由放声朗读、小组听读,小组有感情朗读、组长读、组员译。各组朗读比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全文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三、文言文体现一种新理念,即将文言文上成“文言”。

我在教学中尝试两种新教学手法,一是采用字形辨析法,让学生感受文字的原始魅力,如在分析“睡”“寝”“行”“止”时,我向学生展示了这几个字的篆书体“睡”“寝”“行”“止”,从而简洁而直接地了解到了他们之间的区别,也了解了作者在文中用不同词语的用意,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当时的真实心境;二是采用反译法,即学生根据译文进行文言表述,学生表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就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地方,老师以此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

“好事多磨”,要想自己的课堂有所突破,还需要今后的不懈努力。它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让我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苏轼定风波教学目标篇四

我自己比较喜欢苏轼,也看过一些苏轼的作品和关于他的介绍评论文章,欣赏他的旷达人生,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起来,让我更能坚强的'面对困难。我想让学生学这篇课文也有许多收获,所以做了很多准备。

这一课上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自学阶段的基础文言现象很多同学没有整理全,只有三分之一的好学生能掌握。这要靠检测巩固,还得是反复训练。

二、诵读遍数不够,学生只满足会读课文。韩博士要求读六遍课文,学生达不到。即使读也只是为默写,只读不思。

三、苏轼思想本来就是难点,学生对三、四段内容理解不到位。主客问答,苏子思想矛盾的变化,天地万物的辨证关系,苏轼是如何解脱的这些问题学生不好把握。

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所以在学完之后 ,从大师身上没学到多少精神。

从我自身谈起也有不足之处,我还是放不开手对学生估计高,所以有些失望;引导不到位,学生讨论不出来,有时直接自己讲,学生被动接受。

这节课的收获:写作素材的积累,参看高考优秀作文,引用苏轼的例子,从不同角度论述,一事多用,灵活多变。

苏轼定风波教学目标篇五

由于这篇文章短小(84字)自认比较容易驾驭,且又是中考必考篇目,所以我选取这一课来讲授。我从吟月诗句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后进行题解,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所蕴含的信息。“记”交代了文体,“夜”交代了时间,“承天寺”交代了地点,学生对课文就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让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之后让学生诵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至此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整体把握、赏析、诗句积累、布置作业。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做到了教学思路明晰,环环相扣。

在这节课中,我放下老师的架子,走进学生,指导学生诵读,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对学生回答耐心倾听、思路不对时耐心引导,不急于求成,始终以微笑面对学生,并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这18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之中,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理解文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言文更应以读为主,在读中了解,在读中领悟。但我却对诵读重视不够,只是在初读时提出明确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之后就忽略诵读,不能把诵读贯穿到底。只就问题而分析问题,没有通过诵读来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意境,领悟作者内心世界,所以导致在探究、赏析时时间不够。今后在教学时一定要重视诵读,在译、赏、探环节中也体现诵读,引学生进入情境,深入到问题之中。

在备课时没有备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对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不周导致学生时间不够。在探究:“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蕴含着复杂感情,及对“闲人”含义的理解分析不到位,对这重点、难点突破不够,草草收尾。分析其原因就是备课不细,设计内容过多,在教学中不能灵活运用,灵活把握,只想把课文完整地展现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