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考察路线方案(通用7篇)

小编: 曼珠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通过制定方案,我们可以有计划地推进工作,逐步实现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考察路线方案篇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考察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商业活动。最近,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次企业考察活动,考察了一家知名企业。通过这次企业考察,我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和心得,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也有了一定的启示。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这次企业考察,我对企业的规模和运营管理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这家企业拥有现代化的厂房和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线条理有序,高效率地进行生产。在参观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企业的科学化管理和高效率运作。这让我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激发了我学习管理知识的欲望。

其次,我在这次企业考察中也了解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这家企业注重员工的培养和团队的建设,通过培训和活动提升员工的素质和凝聚力。企业文化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员工的创新和团队合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我认为,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也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此外,这次企业考察还让我了解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参观企业的生产车间时,我看到企业为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同时,企业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这让我明白了一个企业不仅仅是为了盈利而存在,还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以后,我也希望能够在自己的事业中关注社会责任,努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最后,在这次企业考察中,我还结识了一些优秀的企业人士。他们在行业中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成功的经营理念,给予了我很多有价值的启示。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巧。这次交流也让我明白了人脉关系的重要性,只有不断扩大自己的人脉圈,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企业考察,我不仅仅是参观了一家知名企业,更是对企业的规模、运营管理、企业文化、社会责任和人脉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次考察让我明白了一个企业的成功离不开科学高效的管理和团队的凝聚力,同时也激发了我对管理知识的学习热情。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一定可以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考察路线方案篇二

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被誉为社会“减震器”和“润滑器”。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市场中也显现出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县保险市场,更好地发挥保险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最近,我们组织力量,对我县保险市场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地调查,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和思考。

(一)市场主体发展迅速。截止年7月底,全县共有10家商业保险公司进入我县设立分公司或营销服务部。其中,财险公司有中国财保、太平洋财保、中华联合财保、大地财保等4家,寿险公司有中国人寿、泰康人寿、新华人寿、生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等6家。10家保险机构中,以分公司形式设立的有4家,其中财险有中国财保、大地财保、中华联合财保3家,寿险有中国人寿1家。全县共有保险从业人员1800余人,其中,专职管理人员116人。从业人员中,从事财险人员800余人,从事寿险人员1000余人。当前,另有等5家财险公司正在我县筹建设立分公司(营销服务部),年底,全县商业保险机构将达到15家,比年新增9家。

(二)保险产品日益丰富。人寿保险产品主要包括普通寿险、分红保险、一年期以上健康险和短期险。规模较大的主要有“康宁终身”、“千禧理财”、“国寿鸿泰”、“国寿鸿新”、“学生平安”保险、“校方责任险”等30多个险种。各财险公司主要经营机动车辆险、家财险、企业财产险、货运险、短期健康和意外伤害险等。有的公司还积极探索涉农保险业务。如中华联合财保、大地财保公司分别推出了“家家乐”、“农家乐”系列组合产品,正在农村推广。

(三)经营管理日臻完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家保险机构不断更新经营管理理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客户回访制度,完善事前、事中、事后服务控制体系,改善内部管理,增强服务能力,赢得客户认可,保费收入、上缴利税逐年增长。年,全县实现保费收入7540、3万元,上缴利税237、47万元;年,全县实现保费收入9763、8万元,上缴利税262、82万元,分别增长29、49%、10、68%。今年元至6月,全县实现保费收入就达10293、7万元,上缴利税269、2万元,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87%;保险密度(人均保费金额)为101、02元/人,已超过年全年保费收入和利税。元至6月的保费收入中,财险收入1600、7万元,占15、55%,寿险收入8693万元,占84、45%。中国财保、中国人寿两家老牌公司虽稳居主导地位,占有财产险和人寿险89、66%左右的市场份额,始终领跑全县保险市场,但也明显感觉到了来自保险市场开放的竞争压力。

(四)保险功能逐步增强。全县保险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保费逐年递增,保险所提供的制度安排,如参与社会体制管理、减少社会成员间的经济纠纷、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稳定等等,已开始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多个层面、多个环节,其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明显提升,促进了全县保险事业与经济、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年,全县各保险机构共受理理赔6047起,赔款兑现1905、2万元;年,全县各保险机构共受理理赔5549起,赔付兑现1532、4万元,今年元至6月,全县共受理理赔2827起,理赔兑现952、162万元。今年,我县“4?26”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太平洋保险公司积极主动介入,并按合同约定,进行顶线赔付,向县审计局原副局长肖国辛的家属快速理赔23、4559万元,为政府减轻了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年,中华联合财保公司为56家涉农企业开办了小额保险业务,及时化解了这些公司在恢复性发展中的资金困难。

(一)保险宣传力度不够。一直以来,县、乡两级政府很少把商业保险工作纳入到议事日程,对《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保险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等方面的宣传组织不力。各保险公司只注重对业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与产品推介宣传,很少组织对相关法律、法规,社会保障知识、案例等的宣传。加之,不少保险从业人员在进行保险展业推介时,重理财功能的宣传,轻风险保障功能的宣传,宣传方向不对,导致消费者对保险的风险防范功能认识不深、保险意识不强。社会的保险意识与保险业的发展态势还存在很大差距,被动接受保险活动较多,主动参与保险活动较少。

(二)同业无序竞争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高薪挖引同业公司人员。随着我县机构的增加,全县保险从业人员需求量逐步增大,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和手中掌握着一定客户资源的业务经理,成为新保险机构争夺的重点,在高薪、高位的诱惑下,不少管理人员走马灯一样,频繁跳槽,导致保险队伍管理混乱,也直接增加了相关保险机构的人员培养和管理成本。二是不计风险成本低价“揽保”。相比之下,财产险比人身险竞争更趋激烈,主要以车辆险、责任险、意外险竞争为主。违规竞争导致费率严重走低,经营濒临亏损,承保潜在风险加大。特别是机动车辆保险,各家公司相互压价,费率折扣超过约定标准的现象比较普遍。个别新公司急于抢占市场,“低价”揽保。年城区的士车辆台均保费为6600多元,现已降至4500-4800元,降幅达46、67%,而责任保额未降,仍为66万元。县大地财保测算,今年该公司承保的士40辆,共收取保费18万元左右,如有1辆的士需全额赔付,该公司将所有保费全赔进去还不够。这种局面得不到遏制,势必将保险经营推向险境。部分公司、部分险种已经开始出现亏损。三是旁落责任拉拢客户。今年,车船税开征后,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财险公司在开展车辆保险业务的同时,必须代征车辆、船舶使用税。但是,有少数财险公司不顾国家利益,只管拉拢客户,不代收车船税,导致少数“听话”的公司因代收车船税而客户减少保费下降,“不听话”的公司不收车船税而拉拢客户,客户增多保费增加,责任与利益出现了倒挂现象。

(三)营销人员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业人员业务知识有待加强。从全县保险从业人员的组成和来源看,以待岗、下岗、离岗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兼职人员为主,专修保险专业的人员比较少。不少人员本着就业和谋取“二职业”的想法进入保险行业,对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掌握不够,了解不多。特别是有不少管理层人员和具体代理人员对公司推出的新产品条款理解不透,宣传解释不清,有上下标准不一致、口径不统一的现象。二是少数从业人员道德、诚信素质有待提高。有不少从业人员短期行为严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利用客户对自己的信任,过分夸大产品的保障功能,对限制性条款和免除责任没有如实告知客户,误导投保人做出非理性选择,为以后客户与保险公司在理赔问题上发生纠纷埋下隐患。三是从业人员中“临时就业”的现象较为普遍,队伍流动性大。各家保险机构从业人员更新换代较为频繁,营销队伍不稳定,导致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服务断档,续保业务开展困难,投保对象“投后撤保”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涉农保险发展缓慢。我县是农业大县,农业是我县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弱质产业。从目前农村保险保费收入情况看,增速有所加快,但覆盖面和保费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农业在我县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农村人口数极不相称。特别是近些年,我县农村自然灾害、疫虫病害频发,农民损失严重。“国十条”和省“八条”出台后,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保监局《关于加快全省“三农”保险发展的意见》,但是,我县“三农”保险特别是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大局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还未引起县、乡两级政府和相关保险部门的重视。目前,涉农保险也仅限于农房险、家财险、医疗、养老、人身意外伤害险等常规险种,涉及农业的只有变压器、耕牛、棉花储运之类的财产保险,真正为农户种植、养殖排忧解难的险种较少,或者说保险公司虽有相关的险种,但由于受农户经济条件、收入状况、保险意识、风险难预测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农户保不起、保险公司赔不起”的两难现象。

(五)行业监督管理缺失。目前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监管明显不到位。国家设立了保监会,对保险业行使监督管理职能,保监会向下只延伸到省一级。省保监局面对庞大的保险市场,显得鞭长莫及、力不从心;市一级虽然成立了保险行业协会,制订了《保险自律公约》、《营销员流动自律公约》、《从业人员违规行为管理暂行办法》、《违约保证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但协会是一个行业组织,不具备行政执法职能,不能采取强制措施,所以,面对各种违规行为也无能为力,对行业违约行为的处罚很难执行到位;县一级则什么机构也没有,个别保险公司只顾快速扩张,不顾自律公约,违约经营问题时有发生,但无人监管。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保险意识。县、乡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保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各种会议和宣传媒体广泛开展宣传,引导社会正确认识保险,引导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保险,理性进行保险消费,扩大保险消费需求,拓展保险的资源空间。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发挥正确的主体导向作用,宣传、支持并引导农村保险事业的发展,发挥保险支农、助农、扶农的功能。要充分发挥各保险公司自身的作用和行业优势,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及网络媒体,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保险的重要性;要“抱团”宣传,避免单打独斗,降低宣传成本,提高宣传效果。特别是要通过正面典型案例、现身说法,向公众宣传保险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宣传的可信度,提高人们的参与意识。各保险公司还要利用保险营销人员点多面广的优势,加大保险产品的宣传解释工作,加深人们对保险产品的了解和认识,为扩大保险市场储备客户资源。

(二)加强内控建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一是要加强对保险从业人员的管控力度。建立并完善保险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和相关管理制度。要严把准入关,防止一味追求扩充市场占有份额,盲目吸纳从业人员;要加强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彻底杜绝无证上岗。二是要切实加强保险行业的诚信建设。要进一步加强诚信建设,把“诚信保险”的各项教育和创建活动作为“信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杜绝误导、欺诈等违规行为;要坚持向社会发布投保风险提示,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促进理性消费;要克服保险服务过程中“重承保、轻理赔,重保前服务、轻售后服务”等现象。对社会普遍关注的车险、健康险等领域,要细化理赔服务内容,明确理赔程序和时限,突出解决销售误导和理赔难问题;要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保险代理人诚信记录信息库,与从业资格证书一同管理,实现各保险公司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保险从业人员的“退出”机制,加大对保险从业人员失信的惩戒力度,对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代理人,要坚决辞退,并记录在案,终身不得从事保险代理业务。三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规程。各保险机构要认真研究制定业务操作规程,明确重要岗位的职责分工,实行业务流程规范化管理。要设立内部稽核、事后监督岗位,作好日常监督检查工作,有效降低并规避保险公司与投保人的利益风险。四是要细分市场,找准市场定位。各保险公司要围绕全县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围绕城乡居民的消费习惯和热点、围绕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发挥自身优势,细化我县保险市场,选择好各自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推出个性化、差异化的保险服务项目,努力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人群对保险产品多样化的需求,避免同质竞争、争夺同一市场带来的不良后果。

(三)拓宽服务领域,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一是要创新县域保险发展思路。各保险机构要着眼县域实际,立足于关注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加快发展涉农保险。要在进一步探索开展农民医疗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家庭财产保险、涉农企业小额保险等常规险种的同时,不断开发新的“三农”保险产品,突出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二是要积极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要坚持“有效需求”的原则,确定种植业、养殖业“两业”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特别是要尽快启动生猪保险、能繁母猪保险业务,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起“政府推动、共保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体制。县政府要作为农业保险发展的组织者,主动承担农业保险发展的责任,积极向省、市争取,落实资金支持,引导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尽早启动。三是要完善农村保险网络体系。要进一步优化网点布局,改善和加强乡镇保险服务网络建设,力争建立起网络到乡镇、延伸到村组的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四是要建立健全县级保险服务机构。各营销服务部要不断拓展自身业务空间,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使之逐步达到分公司设立标准,做到纳税到县级,参与服务县级经济发展。

(四)健全监管体系,强化对保险的监督管理。一是要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建议在县市级建立保险监管机构的派出机构,或委托银监局对基层保险市场实施监督管理,对基层保险机构进行清理,进一步规范保险市场。二是实行行业准入管理。在机构准入方面,要争取上级保监机构和部门,根据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状况等综合指标,加强保险机构设立的可行性研究,合理控制县级保险机构数量。既要保持适度竞争所需的机构数量和必须的发展空间,同时又要防止因机构数量过多,造成过度竞争、无序竞争而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在业务准入方面,要重点对投资理财类保险业务品种进行严格审核把关,既要避免对其他金融产品尤其是储蓄存款构成直接冲击,保持各类金融业务的均衡发展,又要防止保险公司不计成本开展业务促销,确保保险公司稳健经营和投保人利益不受损失。三是要建立集团业务公开招投标制度。交通运输企业车辆交强险、商业险宜采取招投标的方式进行采购,引导各保险公司进行理性竞争,以免恶性杀价带来不良社会后果。四是要加强对保险机构的税务监管与服务。一方面,税务部门要与保险机构认真研究,重点解决好保险机构代征车船税时存在的税款与保费由保险公司一票同步收取,每月再由保险公司集中向税务部门开具税票,投保对象(纳税人)纳税、收据不同步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税务监管,防止偷逃税收和流失。税务部门要加强对车船税、保险营业税征收情况的监管,适时监控,对少数保险公司不履行车船税代征职责,拒缴、拖缴、漏缴营业税的,坚决查处,直至停业整顿。五是要严厉查处扰乱保险市场秩序的违法违纪行为。要加大对保险公司的业务检查和违规处罚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要坚决查处行政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干扰保险市场的违纪违法行为,维护公平、有序的经营环境。

(五)实施政策引导,创优保险发展环境。一是要科学编制全县保险发展规划。要结合我县“”发展规划,认真研究我县保险业发展规划,着重解决保险业长远发展规划的目标、战略、步骤、措施以及政策等问题,规范地指导我县保险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加强政策指导与扶持。县、乡政府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3号)、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政发[]45号)等文件精神,把保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全县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具体意见,加强对全县保险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与政策支持。三是建立保险机构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平台。县、乡两级政府要以专题会、座谈会等形式,组织保险、税务、银行、工商、、消防、教育等有关部门开展经常性的交流、探讨,互通情况,并就如何支持、扶持保险业发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为保险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工作环境。四是要建立保险激励机制。要仿效对银行其他金融机构的奖励办法,把保险发展业绩、在地方缴税情况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把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作为目标考核的硬指标,对保险行业实行年度考核,对保险有功人士、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保险公司实行年度奖励。

考察路线方案篇三

一、考察目的和背景

本次企业考察活动是为了增加同学们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实际了解,提高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我们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管理体系和战略规划。同时,通过学习和考察,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掌握市场动态,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二、企业考察的整体感受

这次企业考察活动让我受益匪浅。首先,我深刻体会到企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考察的企业覆盖了不同行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等。通过对不同企业的参观和讲解,我了解了企业的运作模式、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其次,我感受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在参观过程中,我发现成功的企业都注重员工的培训和激励机制,并且关注员工的发展和福利。只有员工得到适当的关爱和培养,他们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最后,我认识到企业成功的关键是创新和市场导向。在考察过程中,我了解到许多成功的企业都经历了市场的洗礼,通过创新和不断地改进产品和服务,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三、学到的宝贵经验

通过这次企业考察,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首先,我学会了如何观察一个企业的运营状况。在参观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从企业的设备和生产工艺、员工的表现和企业的管理体制等方面来评判一个企业的运营状况。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与企业管理者沟通和交流。在考察过程中,我们有机会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进行交流和互动,我学会了如何正确提问、倾听和理解他们的观点,从中获取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最后,我学会了如何评估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通过观察和了解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对手的情况,掌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四、反思和改进

在企业考察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我觉得我在对企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在参观过程中,我感到自己对一些生产设备和技术的理解不够深入,还需要补充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其次,我认为自己在与企业高层管理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我感到自己在提问和回答问题上有时显得有些拘谨,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这需要更多的实际演练和经验积累。

最后,我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还不够扎实。在参观过程中,我发现我对一些企业实际运作的细节和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所以在分析和评估企业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五、总结和展望

通过这次企业考察活动,我对企业的运作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企业的挑战和机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深刻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我也意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很重要。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我将积极参加更多的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不同行业和企业的运作,并通过实际操作和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察路线方案篇四

美丽中国考察报告,是一份生动形象地展现中国的全貌,展现中国的美丽面容的报告。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深感自豪,作为一名市民,我也深感责任。在这次调研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的美丽与伟大,也增强了我对保护中国环境的决心和信心。

二、中国的美丽面容

中国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她的山山水水、天工巧夺的地质景观,还体现于她的多样的文化、传统、民俗等等。我是在这次考察中认真地了解到中国的精髓所在,才真正认识到中国的美丽。在某些考察地点,美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织出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美丽画卷。

三、保护环境的责任

中国的美丽,来源于维护了环境的长期积累,保护了环境也就是保护了中国的文明。保护环境责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肩上,不是挂在领导、政府部门同志的脖子上。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掌握 “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的良性循环机制”是我们应该有的意识。通过这次考察,我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有多重要,它不仅事关未来,更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水平。

四、学习先进的发展理念

在考察的过程中,许多地方的建设让人惊叹,为人类未来的发展省下了时间和精力。可这一切,都得益于先进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而我们中国,应该从中得到借鉴,在本土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新型经济理念,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赢得更多的可持续资源。

五、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集思广益、同舟共济,让我们一同走向美丽的中国。早在古代,中国就有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典故。这也告诉我们,保护环境是一向需要全民参与的,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地关注环境保护,并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六、结语

我相信,在不久的以后,中国的美丽与伟大一定会再次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而这场 “美丽中国考察”,应该是每位中国人学习、借鉴、推广的案例之一。让我和大家相约在实践中,在环保行动中,为美丽中国而努力拼搏。

考察路线方案篇五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其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资源丰富,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这些资源,美丽中国考察团在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实地调研后,发表了《美丽中国》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旅游文化保护与振兴的意见和建议。在我看来,这份报告的发布是确保中国旅游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也启示我们很多关于如何保护和发展我们自己的旅游资源的策略和理念。

第一段:感受到的美丽中国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山水资源。在美丽中国考察团的实地走访中,我感受到了中国自然风光的壮丽美景。例如,云南的石林、长江三峡、青海湖和西藏的布达拉宫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我们还探访了一些古老的文化历史遗迹,如故宫、长城、丽江古城、西安兵马俑等。这些都让我感悟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历史的源远流长。

第二段:美丽中国发布的方案

美丽中国的发布是针对当前旅游业在快速发展时期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其中,保护自然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比如,要加强自然景区的保护,限制游客数量,规范景区服务价格等等,以减缓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美丽中国也建议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增加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等。此外,对旅游业的质量也是美丽中国所关注的重要问题。鼓励旅游企业提升服务水平、加大人才培养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投入,有助于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整体质量,形成固定的游客基础,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段:报告启发我们的理念

在美丽中国的报告中,提出了许多对于中国旅游业的改进和提升措施,显然这些措施也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都是适用的。我们可以借鉴美丽中国所倡导的理念,从而更好地规范和保护自己国家的旅游资源。此外,我们还可以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与教训,并采取适合本国情况的做法进行改进,以更好地服务游客,促进本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第四段: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了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然而,却因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而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巨大的摧残。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下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更好地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我们需要把生态文明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相结合。保持一定的人员出游规模和有序旅游,旅游企业应更加注意环境保护,养生旅游、生态旅游等特色旅游形态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五段:人们更健康的旅游理念

美丽中国的发布,旨在引领人们更加健康的旅游理念。一方面对于保持生态环境的生命力、维护文化遗产的价值,继承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意义,另一方面对于人体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旅游业的逐步完善,让人们在旅游中感受到自在和舒适,同时与自然亲密接触,是更健康的旅游理念的体现。

总之,通过美丽中国考察报告,使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同时,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旅游业的改进和措施,也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我们自己的旅游资源。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牢记美丽中国报告呼吁的号召,以更健康、更有序的旅游方式,为中国的旅游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考察路线方案篇六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把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试点引导,循序渐进,全镇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6686亩,占承包面积的22%;转出土地的农户2819户,占承包农户的21%;承包30亩以上的大户有115户,承包面积5334亩,大户承包占承包总面积的7、1%。近期,我们对全镇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就土地规模经营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随着农村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技术的进步,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化转移,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必然。镇有21个行政村,二轮延包时有368个自然小组,农业人口54659人,承包农户13895户,承包面积73884亩,劳动力33065人。调查统计:外出务工劳动力21503人,留守在家的劳动力只有11562人,全镇外出劳动力占66%,举家外出户1386户,占总户数的10%,如村(原治安村)7组有人口86人,现在只有21人在家;申津渡村1组(原双明村7组)一轮承包人口176人,二轮延包只有77人,在家人口仅有39人;法华寺村9组有人口212人,外出人口88人,留守在家的多数都是祖孙隔代。在家人口中,超过60岁的健康男性,充当着农村的正式劳动力。村的胡祖兵今年67岁,和老伴耕种18亩地,还是一个正式劳动力。在耕地面积总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在家劳力力的大量减少和年龄结构的逐渐老化,促进了土地的规模经营。

(二)社会资本回流农村,成为土地规模经营的“催化剂”。随着农村经营环境的改善,经济效益的提高,一些有实力的投资者或投资公司,特别是从农村走出去的“老板”受农业规模经营效益的吸引,不断与家乡联系,要求投资农业。原村,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公司某分公司副总经理,他多次与家乡联系,要求规模经营土地1000亩以上;外地养殖大户罗旭初多次与镇相关负责人联系,要求规模经营土地。大量的社会资本回流农村,为土地规模经营起到了催化作用。

(三)社会化服务的健全与完善,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随着社会分工分业不断深化,农户家庭“小而全”、“兼业化”的经营格局被不断打破,一些经营项目和生产环节逐步从家庭经营中分离出来,成长为专门的农业生产服务的产业和项目。该镇村农户自发组建农机服务队,购置收割机14台、耕整机20台,年收入250多万元。农业生产服务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家庭经营内容的日益精简,为农户家庭规模经营土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政府的引导推动,加速了土地规模经营的步伐。该镇以法华寺村为试点,专班与村委会一道入户了解民意,召开了不同层次会议10多次,到农户做了大量工作。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成功集中该村5个组与镇边的机动地土地222亩,为规模经营树立了样板。用该镇农民的话说:土地经营“捏拢来了,效益也就带得出来了。”规模经营带来的收益,为农民带来了动力,也成为了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的根本因素。

就该镇在法华寺村的试点来看,规模经营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双重效益。

(一)优化了农业资源。土地规模经营不是简单地集并土地,而是通过土地流转和集中,实现土地、劳力、资金、技术、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粗放经营的`状况,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资源的作用。从该镇法华寺村试点看,5个村民小组农户转让的124亩土地,转让前种不保收,转让后,连同98亩荒摊一并开发与利用,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广种薄收、抛荒不种的问题,而且新开发利用了一些农业资源,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二)增加了农户和村集体的收入。法华寺村集中农户土地后,村以每亩230元的价格发包给大户罗旭初规模经营,发包期15年,每年收益5、06万元,总收益75、9万元。该村农民除获取转让收益外,还可腾出精力从事其他行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村集体通过转让荒摊、沟干、田界等,每年可获取收益2、1万元。

(三)促进了经营大户的发展。经营户罗旭初在承包经营法华寺村土地后,根据土地低洼的特点,将其改造成13口渔池,在放养一定数量鱼种的同时,发展黄鳝网箱养殖,共放养网箱7100口,每年可获纯利200万元以上。

(四)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实行规模经营后,农业成为业主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经营户注重使用新品种、新技术,使用农业机械,提高生产水平,带动了当地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规模经营大户罗旭初为掌握网箱养鳝技术,自费到华中农学院学习,并将养殖技术传授给周边农户。在他的带动下,该镇网箱养鳝增加了2万多口。

(五)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法华寺村低湖田与未开发的荒摊,历来是血吸虫重疫区。全村感染血吸虫病人数155人,晚血病人10人,近10年来,该村因血吸虫病感染共有9人死亡。通过集中转包,由业主实行低湖田及荒摊的改造,不仅使闲置土地变废为宝,而且对钉螺孽生环境进行了有效治理,消除了血吸虫病威胁,农民十分满意。

镇在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探索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缺乏宏观政策的指导,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影响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顺利开展。

(一)干部群众认识上有偏差。部分村干部认为,确权到户后承包权三十年不变,种是农民的权利,流转不流转是农户自己的事,与集体没多大关系,不想管多了惹麻烦;还有不少群众对经营权流转的法律含义不清楚,担心土地流转了,今后无着落。

(二)流转程序和手续不规范。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农户的土地流转基本处于自发、放任状态,随意性较大。一是农户间私下转让、代耕代种较多,没有经过村组集体;二是流转时仅为口头协议,没有办理书面流转协议的较多;三是双方约定租期、租金比较随意,缺乏应有的基本参照;四是有的合同中签约主体和流转主体与实际情况不一致;五是已签约的合同中仅包含租金、年限等关乎眼前利益的约定,对今后可能出现的纠纷预计不足,解决办法不具体,留下矛盾隐患。如该镇申1组于年将组级土地交与村委会,随着国家惠农补贴政策的实施,该组农户再次要求承包现属于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引发了一系列纠纷和上访事件。

(三)推进深化有障碍。主要存在三大难点:一是土地集中连片难。目前,土地流转大多是农户间的分散零星流转,土地流转后很难成片,特别是有的农户对承包大户存在对立情绪,不愿将土地流转给大户,也增加了大面积集中土地的难度。土地不集中,是发展规模经营的主要障碍。二是相关基础设施不完善,规模经营扩大难。三是在家劳动力少,规模经营业主请工难。

实行土地规模经营,既要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对农民负责,又要保护农村土地流转权,发挥土地的最大产出效益。当前,应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导思想,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推进土地的规范、有序流转,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一)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引导。土地的耕种和流转是农民的权利。一方面,要积极向农民宣传政策法律,鼓励、引导农民盘活土地资源,促进土地经营从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变,把“命根子”变成“钱袋子”;另一方面,要把承包户摆在土地流转的主体地位,尊重承包户的选择权,不包办、不搞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用市场手段调节流转行为,逐步推进和发展土地规模经营。

(二)规范土地流转行为。要进一步明确土地流转主管部门的职能,赋予工作权力,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做到“有人管事”,“有钱管事”;要迅速搭建以乡镇为中心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开展土地流转咨询、登记、仲裁、法律援助等服务;要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程序,统一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加强流转过程的管理。

(三)引进培育经营主体。要加大现有农民的培训力度,支持有实力、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民开展规模经营;要鼓励已外出当“老板”的农民回乡发展,创办现代农业;要着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原料基地,发展订单生产,优化产业布局,形成规模效应;要打破行业、区域界限,引导、鼓励部分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促进规模经营。

(四)强化对规模经营的政策扶持。要在认真研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在政策性补贴、信贷、专业合作社或协会、种养保护和生产销售、市场流通、税收优惠等各个方面,对规模经营提供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进程,推动规模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考察路线方案篇七

作为大学生,我们在校园里接受了大量的理论知识的培养,然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运作的细节和实践中的困难,我参加了一次企业考察活动。这次考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差距,也让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这篇报告中,我将分享我对这次考察的心得体会。

首先,企业考察活动让我切身感受到了企业文化对整个企业的重要性。我们去的企业是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这个公司以其创新的企业文化闻名。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不仅参观了该公司的办公环境,还观摩了员工的日常工作。我发现这个企业非常注重员工的创造力和自由度,员工可以享受到舒适的办公环境和弹性的工作时间。这种企业文化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并且推动了创新和发展。这个企业文化让我深受启发,我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员工的幸福感上,更关乎整个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

其次,企业考察活动加深了我对团队合作的认识。在企业考察的过程中,我发现员工之间的配合和合作是企业高效运作的关键。无论是在企业的生产线上,还是在项目团队中,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都是保证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我看到了不同部门之间有效的沟通和协作,他们共同为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努力。通过这次考察,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名员工,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以及要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第三,在这次考察活动中,我意识到了市场环境的重要性。在参观企业的生产线时,我看到了他们如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线,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市场调研来了解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这让我明白了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与市场环境紧密相关。只有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并及时作出调整,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和发展。因此,我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并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性。

第四,在企业考察活动中,我还了解到了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这家企业拥有完善的员工培训和晋升体系,他们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我观察到员工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课程,并通过内部选拔机制晋升到更高的职位。这个观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决心在大学期间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最后,在这次考察活动中,我感受到了企业责任的重要性。这家企业不仅致力于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承担社会责任。他们与慈善机构合作,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提供教育支持。这种企业责任意识让我深受鼓舞,我意识到在将来的工作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积极关心社会问题,并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结来说,企业考察活动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企业的运作和实践中的挑战。通过这次考察,我对企业文化、团队合作、市场环境、职业发展和企业责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相信这次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将对我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帮助我更好地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