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的烦恼教学反思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实用8篇)

小编: 梦幻泡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猴子的烦恼教学反思篇一

这篇课文的文字较为简单。它的简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文的结构相似,三次对话意思略显重复,文字表达也是差不多的;二是课文的语言非常浅显,学生在阅读中无法引起更多的阅读期待,无法形成更多的空白让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三是猴子没有种出果树的原因非常清楚,学生一读就明白。

其实不然,以上理解是对教材不甚理解,缺乏文本细读的一种表现。文中的小猴子没有种出果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原因是它自己的急于求成,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个原因是它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三只鸟的行为在猴子种果树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觑。面对猴子的急于求成,他们并没有采用积极的态度去教育、劝说猴子,而是不断的指责猴子,促使猴子一次又一次地犯急于求成的错误。这一点在教学时,孩子们经过老师的点拨还是能够认识到的。所以后来在续编故事中,学生大部分都知道巧妙地把这一点融入到小鸟和猴子的对话中,猴子不再是一只急于求成、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猴子,而小鸟也不再是一些只知数落,只知瞎指挥的小鸟了。孩子们笔下的猴子和小鸟都吃一堑,长一智了。

这篇课文实际上是简单中蕴涵着深刻,这也许是苏教版课文的特点。这种深刻,为学生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提供了大量的空间。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始终围绕一个最关键的问题:猴子为什么没有种成果树?这样的阅读就不会显得松散,提高学生思维的向度,教学更加有效。学生在围绕关键词句的品读中,在围绕课文空白点的想象中,文中的动物形象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学生的心灵波动。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的阅读并没有只是停留在猴子的急于求成、没有主见、人云亦云上,而是看到了三只小鸟对于猴子行为所起的作用,看到猴子行为背后蕴含的一些道理。这样的阅读,才是深层次的阅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阅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节课的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生动和鲜活的语文活动,让孩子们说一说,读一读,议一议,画一画,写一写,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在欢乐中学,并体会到学的欢乐,体会到做人的道理。

第二节课利用课文进行课本剧表演时,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孩子们百分之百已经背下了这篇课文,这在以前是比较少的一种现象(连那几个背书表现最不积极的也背出来了),真让我欣慰!

猴子的烦恼教学反思篇二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七组课文中的一篇,本组课文包含《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和《小猴子下山》,除对生字词的学习要求外,本组课文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会学生怎样爱护文具、珍惜时间等。

《小猴子下山》又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孩子们已经在课内课外多次听过这个故事,因此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对故事内容进行梳理。在做《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时,我将重难点放在字词的学习和对小猴子形象的分析上。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我将读故事、理解故事放在生字学习前面。本班学生拼音基础较好,有自学生字的能力,大部分孩子阅读兴趣浓厚,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这样的安排也是可行的,学生在阅读中不会有太多的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读故事的任务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自由地朗读,然后告诉我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小朋友很快帮我完成了路线图“摘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空手回家”。孩子们在完成这个任务时思路是清晰的,孩子们对这些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是理解的,这些事情的发展顺序,明白不能颠倒顺序。这些事正是说明小猴子见一物,爱一物,喜新厌旧,做事不专一的证据。在孩子们的带领下,我灵机一动,给孩子们做了个小小的心理测试。

我在黑板上标记了五个位置,让孩子们选,他们兴趣很高,纷纷举手说:“我要在1号摘,我要在2号摘……”最多的还是5号。我告诉孩子们,每个地方所表示的意思:“选择1号的小朋友特别容易满足,他一开始就选好了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花,做决定非常果断,但是呢,有时候会比较冲动,片面;选择2、5、3号的小朋友呢做决定比较谨慎,会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比较以后再下决定,选择5号的小朋友呢有些强迫,因为那是正中间的位置;选择4号的小朋友呢,做决定非常的犹豫,有些追求完美,总是要到最后才能下定决心,但是这样的话你可能像小猴子一样什么也得不到,但是呢也有可能得到最好的,要懂得满足。当然,答案没有好坏,没有对错。”

小测试后,我带领孩子们细读文本,主要抓住小猴子的动作理解其形象,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边说边做。从“掰、扛、扔、摘、捧、扔、摘、抱、扔、追”这些动作中,孩子们体会到这是一只“顽皮的”小猴子。在文本细读中我发现孩子们“扛”和“捧”的发音不准,及时进行指导,但我没有注重培养孩子们比较阅读的能力。比如“扔”和“放”可以作比较,这两个可以体现小猴子不同的形象,放下了是还会拿起来的,扔掉就是不要了,这样的比较应该更能帮助孩子们理解小猴子喜新厌旧的品质。

猴子的烦恼教学反思篇三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一味听别人意见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整篇课文围绕猴子种果树展开情节,先写猴子怎样种果树,再写猴子种果树的结果,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

课文文字比较简单。它的简单,一是课文结构相似,三次对话意思略显重复,文字也是差不多。二是课文的语言浅显,没有多少嚼头的词语。三是猴子没有种成果树的原因非常清楚,学生一看就明白。

一、指导学好

第一节,让学生体会到猴子的勤劳与等吃梨子的急切心情,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文章的第二、三节是写猴子听了乌鸦的话,拔掉了梨树,改种杏树,结构与第四、五节、第六、七节相似,只要指导他们会学了这两节,就为自主学好下文打好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两节时,我以扶为主,指导学好这两节。

三、以放为主,指导学好第四、五和第六、七节。

原来以为,自己的教学层次设计得挺清楚,课文又浅显易懂,在课堂上应该没有多大问题。可一上完课,给我的感觉是,学生的表现比我精彩。我认为的学生的精彩之处有:

1、在学习第一自然段,请学生交流自己对本段的体会时,别的小朋友认为小猴“天天浇水施肥”是是猴子急着想吃梨子,没有耐心的表现。有一学生却提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看法,认为这也是猴子有耐心的表现,讲得有道理,值得肯定。

2、学完课文,请小朋友谈谈,如果以后猴子还要种果树,你会怎样

提醒小猴?有的说小猴不要光听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应该相信自己,一定能种好果树;有的干脆说,要是乌鸦、喜鹊等还来出主意,就捂起耳朵不要听,…… 有个女孩的看法使人眼前一亮,她说:“我会告诉小猴,你可以在别的地方分别种上杏树、桃树、樱桃树,这样每年都能吃到果子。”她的回答使人不得不赞叹。

3、学生对本文的分角色朗读兴趣浓厚,并有声有色。

4、在学习生字,识记“拔”的字形时,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我帮朋友拔了一颗牙”的有趣、形象的猜字谜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我因为犯了语文教师最忌的毛病——没有仔细研究教材,在理解文本时出现了失误。

二、文中三只鸟儿出的主意分别是: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它们的建议根本没错,错的是猴子听了它们的话后,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了错误的行为——拔了这棵果树种那棵果树。而我却误导学生鸟儿出的并不是好主意,因为有了我的误导,所以使学生的思维有了偏向,才会让学生有“要是乌鸦、喜鹊等还来出主意,就捂起耳朵不要听。”的错误想法。

通过这一堂实践课,使我认识到了自己有许多的不足,工作中还需努力……

猴子的烦恼教学反思篇四

可是自我感觉很糟糕,甚至比试讲的时候还要糟、我总结原因如下:

1、第一次讲优质课很紧张,虽然只有几个老师听课,可是还是紧张到忘记写题目。

2、准备不充分。有很多的环节需要再三斟酌,再三思量,需要找到多种方式来呈现,甚至需要实验很多次来验证哪个效果更好,可惜没有太多的时间。

3、教材把握不是很到位。由于这片课文是课外阅读课文,可参考的教案和资料比较少,在加上自己的经验较浅薄,思考的深度不够,所以课堂的深度挖的也不是很够。

3、课堂教学环节过度、语言的衔接不成熟,很象常态课而不象优质课。语言的锤炼、环节的衔接还需要更加的磨练。总体感觉比较粗糙。

4、朗读指导不到位,没有找到多种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调动孩子阅读朗读积极性上我还要多下工夫。

总之通过准备这节课我学到了很多,在师傅的帮助下算是完成了虽然自己完成的不是很出色,我的课堂还要多锤炼,我的思考还要更深入,我的教学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猴子的烦恼教学反思篇五

十分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三个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为期一周的时间,培训虽短,但从中学到的知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而最可贵的是通过学习别人的思路模式,把最精华的方法以讲课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在这次讲课磨课过程中,首先要感谢二年组的老师们积极地配合,才使得讲课顺利完成,然后最要感谢的就是敖姐,敖姐每天都要听我们三个讲三节课,讲完课还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评课,而且敖姐的工作很忙,但就在这繁重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一遍一遍的给我们修改,如此往复的坚持了5天,听了将近20节重复的课,可见敖姐内心被我们折磨的估计也快崩溃了,从导课,到课件的修改,再到亲身示范朗读,纠正评价性的语言以及最后对我们的鼓励这些细节问题,终于把我的课修改成形了,特别感动,再次谢谢敖姐,在这次磨课讲课中增强了自我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我认清了自身不足,就此我对《小猴子下山》这节课谈谈体会: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动作的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以动作示词义,再适时提出质疑:“为什么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问题。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比划出来的动作,对词义理解得透彻一些。

评价语言过于平淡,好的评价语言应该是针对学生所做出的最有效的评价,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好”、“你真棒”。在评价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更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质量和语言规范,引导他们说好语文,用好语文。

在课堂中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我太急于求成,忽视了大多数孩子的想法。在课堂上,我们觉得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他们的想法,给他们更多自由思考的时间,而不是牵着他们走。

总之,透过这次学习和讲课,我收获了知识、经验与感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都有了提高,明确了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结合培训所得,使自身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结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踏踏实实地教学。

猴子的烦恼教学反思篇六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极富儿童情趣的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适合儿童诵读。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认读生字词、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明白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没有主见,否则就会一事无成。读是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含情感的极佳途径。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在预设教学时,我打算牢牢把握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原则,让学生在读中悟语,在读中悟情,尽可能的让学生通过朗读中感受到猴子的心急与没有主见的个性,做事急于求成的心态。这节课我的教学流程:

课题质疑。(读了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自主预习。(一读画二读圈三读生字词:第一遍读画出不认识的字,第二遍读圈出本课田字格里的生字,第三遍读画、圈出来的生字词)

检查预习结果。(认读生字词)

围绕“猴子为什么没有种成果树?”这个中心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内我这节课的一个教学亮点是在检查预习这一环节中多了一步对词语的分类:象声词、名词、农谚。因为反复研读文本之后我发现这篇课文中出现了三个象声词“哇哇、喳喳、咕咕”三句农谚:“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四种果树:“梨树、杏树、桃树、樱桃树”这三种词语的相关内容掌握了,在理解课文上几乎就没有问题了,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的内容和其他,而是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换言之,即是主要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在《猴子种果树》,我以此为基础,把对这些象声词中真切的感受到象声词可以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相信对学生以后的写话有一定的帮助。再者,把较难理解的又是同一类的农谚提炼出来,让学生对比理解,既有利于理解记忆这些农谚,又有利于为朗读课文扫清障碍!不至于在理解课文或朗读课文时再去引导理解,把课文变得琐碎不连贯!

课堂教学任务虽然较为顺利的完成了,但在很多地方留下了不足和遗憾,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有了过程,有了指导,有了学生自主思考发言的时间,但总觉得课有些乱,学生说得不到位,读得不够味,我想这与我对学生引导把握有关。我觉得我讲得还是做到了少讲但不够精讲,做到了让学生自主去学但引导不到位,学生读的不够味。尤其是在朗读指导这一环节上,朗读的形式较为单一,而且让学生模仿读这个环节很失败,没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没能调动学生朗读的情感,没有把学生带入朗读的情境。这是一个充满趣味的童话故事,应该创设轻松愉悦、丰富有趣氛围让学生夸张的表演、尽情的朗读。但纵观我的整堂课却没有让低年级的学生释放出他们的本性——发挥出动好表现的性格来。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我本课教学的重点,但我觉得自己只是努力的达成目标,而不是良好的完成目标,这是我最大的遗憾。好钢是炼出来的,好课是磨出来的,同课异构让我明白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猴子的烦恼教学反思篇七

经过再三思量,我决定以学生能复述故事为突破口,课堂上为学生搭桥铺路。

一、内容上的理解

为了学生能尽快厘清思路,我利用看图猜地点的形式,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几个地方。同时,进行量词的巩固训练。再让学生用上量词,串讲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第二步再让学生读课文,厘清每一个地方,小猴子都干了些什么。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先来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来到桃树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来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来到树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词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词也是呈现结构统一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我主要学生采取动作演绎的方式和用图理解的方式进行,而后,请学生将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

三、句子结构的训练

文章每个自然段都是采用“走到……看见……就……”

猴子的烦恼教学反思篇八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童话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盲目听信他人的意见不断更改自己的种植计划,最终什么果树都没有种成。课文语言生动活泼,结构上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因此我指导学生学习完第2、3两个自然段后,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自己学习4到8自然段。

在指导学习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再读一读其中的反问句,学着把它改成陈述句。在这个环节中,我把这一部分中的反问句直接出示给学生,并且给出两个选项,让学生选一选这个句子和下面哪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学生都能够用手指正确地表达出来选第几项。在此基础上,我又出示了两个反问句,让学生自己试着改一改,从回答情况也可以看出学生掌握了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的要点。然后,我又出示这两个自然段中出现的农谚——“梨五杏四”,让学生凭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说一说这个农谚的意思。最后,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在角色扮演中更好地感受人物特点。

接下来的4到8自然段,我就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按照这样的方式展开学习,并且在课件上给出了提示,方便学生学习。

(1)自读课文,想想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2)找出其中的农谚,说说这句农谚的意思。

(3)找出反问句,把它改成带句号的句子。

(4)小组内尝试分角色朗读。

小组学习完毕,通过学生的汇报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达到了掌握的程度,并且无形之中,也学会了这一种学习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这样,他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便自己有了学习的能力,能够有源源不断的知识流入充实自身。

在最后的提问中,学生对于“猴子为什么最后什么树都没有种成”以及“你会对猴子说什么”这两个问题都很有想法,能够积极动脑思考,回答得也都不错,说明理解了这篇课文的寓意。

上一次公开课中,由于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所以课堂气氛有些压抑,所以这节课吸取了教训,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生回答问题比较积极,也算是有了一些收获。

但是,这节课在一些细节方面做得还不够,在讲农谚的时候,“樱桃好吃树难栽”这一句由于学生没有找出来,没有及时给学生补充。在讲完本课所有农谚的时候,要是及时做一个总结,那相信学生对这些农谚的印象一定会更加深刻。在学生自学的时候,没有提出更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动笔划一划、写一写,这样,我们在课堂中的观察似乎就更有评价意义了。而且,写一写、划一划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课堂结束,学生们不仅“采集”到了这么多昆虫,也收获到了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