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角的度量华应龙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汇总7篇)

小编: 雨中梧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角的度量华应龙教学反思篇一

1.角的度量这一单元看似内容不多,但比较抽象,学好本单元内容,对今后学习平面图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角的度量是本单元的难点,是比较开放的一个章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先让他们观察量角器的形状是半圆形的,我们也可以叫它半圆仪,再让学生拿量角器认真观察,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这样比直接告诉他们哪是0刻度线,哪是中心点的效果要好的多,他们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接着让他们明白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小圆圈来表示。

3.什么是1度呢?因为半圆是180度,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

4.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试着量一量,量后会出现几种错误,

一是顶点没有和中心点重合;

二是0度刻度线没有和角一边重合;

三是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时看成了外圈刻度或是应看外圈刻度时看成了内圈刻度。

5.这时我给他们他们讲解正确的量角方法。并编了一首口诀,

中心对顶点,0度对一边,要知角度数,分清内外圈。

6.当学生学会了量角,还应让他们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叉开大下有关。再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做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的越大的角就越大。

角的度量华应龙教学反思篇二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过程与方法:

1、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2、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单元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直线、射线和角

第2课时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华应龙教学反思篇三

有人说“有教育就必然有公开课”,而教育家于漪先生却说过:公开课永远是一件遗憾的艺术。我在和学生共同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有以下靓点:

2、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呈现学习内容,使学生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以及一定程度的创造。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题材,也可以创设更符合学生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步学习将简单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角的度量华应龙教学反思篇四

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时,我正愁不知如何下手。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的单位和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怎样看量角器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的语言,知识点多,又没有旧知识做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四年级学生,是一次手和脑的挑战。“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我用一个活动角来直观演示,圆规不就是一个现成的活动角吗?这一节课,我借助圆规来教学。

在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并说说自己的发现。新事物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观察是认真的,汇报也很积极。紧接着我提出怎样用量角器量自己折的角,激发了学生往下学习的兴趣。学生尝试量角,探求角的量法。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时为什么量角器要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零刻度线对准角的一边,另一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和方向没有建立表象。读角的刻度显得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什么时候看内刻度,尽管有的学生会量,也不知所措,说不出理由。此时,我手拿圆规和量角器进行示范,圆规叉开的大小形成了角。圆规的.顶点对准量角器的中心点,一条边与零刻度线重合,另一边旋转到量角器的另一刻度上,这时圆规的一边对着量角器的刻度就是所叉开角的度数。由于利用圆规和量角器同时进行示范,看哪个刻度已显得一目了然。

学生也显得跃跃欲试,不由自主地用圆规和量角器在下面比划,我让学生分组操作。之后再请学生汇报,学生有的说:“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的这边对着的零是内圈的,另一边就看内圈的数字,如果对着的零是外圈,另一边就看外圈的数字。”还有的说:“我先判断画的角是锐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小数,如果是钝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大数。”结合学生的回答,我加以总,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学生对角的度量已产生基本掌握。很想量自己折的角的度数。

总之本节课由于巧妙运用教具,学生很容易的领会了本节课重点教学部分。

角的度量华应龙教学反思篇五

本节课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教学情况不太理想,有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是:准备不充分。

本节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教学方法上,没有充分估计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测量时可能出现的困难想得不够全面,因而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演示量角的方法并示范,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如“点对点,边以边,找0度,认刻度”教给学生。

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映出的问题。看来,课前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切实可行教学方法。

角的度量华应龙教学反思篇六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课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回忆测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需要什么工具?(尺子、秤称)角的大小用什么测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教学这一内容时,是从学生的认识量角器入手:先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为了加强记忆,课件展示量角器的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这样不仅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还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本课所采用的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习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案”的传统学习方法相比,学习效果显然优于后者。

然而,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

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角的度量华应龙教学反思篇七

这是一堂练习课,主要是巩固昨日学习的度量角的知识,帮忙学生更好的掌握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鉴于此,本堂练习课,我摒弃了简单重复的量角练习。从量角的基本方法复习、重现,到量不一样方位角时量角器的摆放,以及内圈、外圈度数的确认,每个环节,力图解决学生实际量角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巩固量角的方法。

本堂课练习形式多样,动手操作与理性辨析相结合,个人练习与他人合作,团体交流相结合。尤其是竞赛量角和分工量角,学生表现进取。避免了练习课的枯燥,课堂教学环节顺畅,气氛活跃。本节课教学既注重对获取知识过程的探究,又把握住对探究结果的理解。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都有针对性,训练落到实处。教学时,书中的每道习题都深入挖掘,将其价值最大化。虽然时间稍多些,但效果明显。本堂课练习题目层次分明,从最基础的量角器摆放、读刻度的练习,到灵活量角训练,再到拓展练习,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力求提升学生的本事。经过练习,绝大部分同学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并且熟悉了量角的一些技巧,比如有选择的确定始边,适当的延长所量角的边的长度。

教学中,仍然存在少数学生对量角器的摆放不够熟练,练习时还有个别学生对读内外圈刻度把握不准的问题。学生量角时由于重合顶点与边不够精准,量出的角会出现些许误差。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在后面的复习和作业时跟进,个别学生需课后辅导。

综观这堂练习课,总体上到达了预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真正掌握了量角的方法。由于容量较大,学生速度还不够快,后面拓展部分练习时间不够充分。p20第7题可研究分工合作,为后面教学留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