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列式计算教案(优秀6篇)

小编: 雁落霞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除法列式计算教案篇一

本节课《除法竖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除法的竖式,虽然学生已有加法、减法和乘法竖式和口算表内除法的经验,但是学生对除法竖式是陌生的,除法竖式的格式和加法、减法和乘法竖式是完全不同的。同时,本课学习的除法竖式学生都能口算得出,但是要让学生体会除法竖式在以后解决复杂的除法算式是有用的。生活中个别学生已经接触过除法竖式,因此教师出示相应的除法竖式,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问题,说说这些数是哪来的,锻炼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本节课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算法,更要理解算理。在教学中,让学生介绍了6÷2=3的竖式中各个数表示的含义,也让学生说出竖式的计算过程。但是每一步都做的不到位。首先学生对除法竖式的含义说的不完整。6÷2=3是把6根小棒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到3根,也就是分掉了6根小棒,正好分完,一个也没剩下。而且理解除法的含义不是让个别学生会说就行,关键在于让每个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含义,不能以偏概全。而且教师应该板书除法竖式的步骤:一除;二乘;三减,突出除法竖式的算法。42÷7要强调商6写在个位,可让学生根据含义来理解:把42根小棒平均分给7个人,每人得不到1捆,得到6根,所以写在个位上。这样学生才真正理解了除法含义,并能利用含义来克服教学难点,商要写在哪个数位上。教学中,由于时间分配得不合理,学生只能做6÷2=3和42÷7=6两道竖式,而且教师并没有事先预设学生会犯的错误。所以在课堂上,只是呈现了商6写在十位上的情况。教师应该留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并且出现“漏横线的;除数和商写错位置的;商写成0或者漏写横式得数等错误情况”,让学生判断哪里出错,从而提醒自己在列除法竖式的注意点。

除法列式计算教案篇二

这节课主要学习例3,即除法的竖式计算,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知道除法有两种:

1、没有余数的除法;

2、有余数的除法。

有了第(1)题做铺垫,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求的竖式,再想一想竖式中每个数的意思。学生汇报后,比较(1)(2)两题的竖式,看看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其中第(2)题小萝卜的话给出了一种求商的方法,思考12里最多有2个5,所以商2。这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具体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做练习时,学生刚学习除法的竖式,还不太熟练,尤其在做完第1题,紧接着做第2题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4÷2的竖式怎么算,是因为过于死板的记忆知识,将没有余数的竖式当做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通过第2题可以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求商的第二个方法――看除数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数最接近的积,再和总数相减求余数。第4、5两题先明确题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能列出算式和竖式,知道竖式中每一个数的是怎么得来的,根据情境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这堂课竖式对于学生比较复杂,一堂课过后发现很多同学仍不能明确竖式的写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除法列式计算教案篇三

《除法竖式》反思《新课程标准》里提到“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打破了教材的束缚,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学习有余数除法。

一、教学设计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孩子们觉得很新鲜,纷纷描述这个除法算式,

生1:“这个竖式好,‘厂’就是表示平均分呢!”

生2:“商一定要写在个位上哦,要不然就是30了。”

生3:“这个竖式真好,还有三五十五,把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当于验算呢,这样的除法竖式错不了。”

生4:“我明白了,我写的那个除法竖式的确没有这个好,我们的祖先真聪明。”

二、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例2时,我先让学生用小圆片代替花分一分,有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还剩几盆?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不久,大部分孩子做出来了,23÷5=4……3我请一孩子写到黑板上,我由衷的感叹孩子是聪明的,有时是老师不够相信他们。其中有个女孩是这样做的,23÷5=3……8我也让她写到黑板上,问同学们这样做对吗?孩子们有争论了:

生1:“这两种方法都行。”

生2:“商是3的不对,商太小了。”

生3:“剩下的8盆,还可以再摆一组5盆,最后剩下3盆。”

生4:“要分到不能再分为止。”

生5:“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共同体,因此应当成为共同体成员之间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学会各抒己见,敢想,敢说,使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样,“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个难点就不攻自破了。这节课,我没有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但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课堂成了智慧涌动的舞台,这堂充满思考的数学课,让学生乐而不思下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除法列式计算教案篇四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教案: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方法,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 理解各部分的含义,能够比较熟练的笔算有余数的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让学生逐步养成书写工整,计算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以及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我会填,在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4×21 9×()37 ( )31

2. 我知道用竖式计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20÷4= 30÷6= 35÷7=

二、自主学习:

2. 自己试着列算式。

三、合作探究:

1. 22÷4=()人??()条

(1)用竖式计算的正确格式。

(2)在竖式除法中如何试商?

(4)在竖式中被除数里减去商与除数的积,剩下的是什么?

2. 比较22÷4与20÷4的竖式的不同之处。

3. 小组内交流回报。

除法列式计算教案篇五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利用乘法口诀求商,要把商和除数相乘,要用被除数减商和除数的乘积。如果把上述的这些计算写成竖式,记忆的负担就被分散,思维难度就会降低。如果用口算进行有余数的除法,那么难度相当大,所以,教材让二年级学生笔算有余数的除法,不要求他们口算出商和余数。

计算有余数除法和计算表内除法一样,都利用乘法口诀求商,但求出有余数除法的商,比计算表内除法难许多,况且,表内除法的商与除法相乘的积刚好等于被除数,而有余数除法的商与除数的乘积小于被除数,因此,在教学时由易到难地先安排表内除法的竖式,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

反思不足之处如下:

1、教师引导大少,放手有些过度。导致后面孩子们出现了很多问题。

2、孩子们说的机会和时间太少。

3、展示孩子们的错题时间太少,没有纠正环节。

4、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来看(很多学生在算式上只写商,没有写余数),我疏忽了一个细节,没有把口算算式与坚式打包成一个整体介绍给学生。虽然我的板书上面是横式,下面是相应的坚式,虽然沟通了算式与竖式间的联系,但没有提醒学生,一个完整的用竖式计算的题目,要既有算式,又要有竖式,如果没有余数,那么在算式上就写商是几,如果有余数,那么在算式上既要写商是几,还要写余数是几。

除法列式计算教案篇六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是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小棒摆一摆得出结果,而这节课主要是关于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掌握试商的方法和懂得余数比除数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本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会表内除法以及会用竖式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所以,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安排了2道除法计算题和4题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列竖式计算,和说一说几乘几最接近几又小于几来,这样既巩固旧知,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充分的铺垫。

在学习11÷3之后,又及时利用课件将其与12÷3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在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明确各注意点,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二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创设了“分铅笔”和“做游戏”的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联系平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不够再分”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规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三、在教学中要合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生成资源。

计算教学中的练习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中我敢于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看到被除数是几,下面就写几;可能会把余数直接写成0,也可能会由于商试小了导致余数比除数大,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并安排了“小小医生“这一环节,展示各种错误现象,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在互相帮助中,纠正错误,巩固新知。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良好。但是仅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能保证每个孩子做到完美是不可能的,接下来的练习就是逐步修整的过程,针对个别孩子要做单独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