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教案教案(大全5篇)

小编: ZS文王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星星变奏曲教案教案篇一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初三的学生对朦胧诗接触不多,再加上朦胧诗独有的意象化和象征化的特点,导致学生理解的困难。本单元意在通过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诗歌,使学生能体味自然的诗意,人生的诗情,再加上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读懂这首朦胧诗,不在朦胧诗的概念和知识上过多讲解。

初三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赏析诗句的能力,而且对诗句也能有一些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因此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要求学生选择诗歌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进行品析,可以抓住关键词语,可以从修辞入手,也可以描绘自己感受到的画面,课堂上主要是交流学生的预习,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读懂这诗意。

通过上课效果看,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营造出的意境,从而把握诗人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这样的思路和方法效果还是非常好的,不仅使学生读懂了这首诗,同时也教给了学生赏析、品读诗歌的有效方法。

但这节课也有遗憾,朦胧诗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一课时的安排略显仓促,学生预习展示的不充分。另外,也应该补充其它朦胧诗的代表作品,加深学生对这种类型诗歌的认识。

整节课地评价略显单一,除了师评之外,还应让学生生互评,或自评,气氛会更活跃,学生的理解也会在交流中更加深刻。

星星变奏曲教案教案篇二

最喜欢在课堂上看学生们凝神思索问题的神情,我觉得那是让人心动的画面;还喜欢听他们深入探讨问题的声音,我深知只有合作与深入会迸发更多的灵感火花、汇成更多的真知灼见。

但如何处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使二者不可偏废;如何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课堂教学仍旧然是我今后需要深思和回答的课题。

星星变奏曲教案教案篇三

一、教学策划

1.课程内容标准解读

在抒情优美、欢快活泼的律动曲中感受和体验节奏变化所表达的不同的情绪。感受和体验节奏、力度、速度变化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学会用其他两种节奏演唱《小星星》。用欢快的动作表演《星星恰恰》及情景式表演《闪烁的小星星》、《星星摇篮曲》、《顽皮的小星星》。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目标以学生音乐积累、生活经验为基础,围绕小学一年级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整堂课以节奏为主线,从感受、理解到掌握规律并应用于艺术创作活动,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和实践、创造性原则。

3.课程资料整合

教材:人音版第一册第五课《静静的夜》网上goole下载自制动态画面

4.教学引导预案

组织教学:拍手律动(感受节奏的变化)师生问好

教学环节:

(1)随优美、安静的音乐在老师的带领下做幻想、陶醉看星星等动作后出示蓝色的长纱巾。

(2)听音1351531,摆高低不同的星星画面。

(4)听唱法,学唱《闪烁的小星星》并自编动作后集体表演。

(5)课件显示月亮姐姐闭上了一双美丽大眼睛睡觉了。随3/4拍音乐做睡觉状,摆动身体,讨论后为歌曲起个好听名字。

(6)学唱《星星摇篮曲》自编动作后集体表演。

(7)课件显示几个卡通小星星,随2/4拍迪斯科节奏自由舞蹈感受音乐,讨论后为歌曲起个好听名字。

(8)学唱《顽皮的小星星》拍节奏演唱、舞蹈。

(9)完整演奏《闪烁的小星星》、《星星摇篮曲》、《顽皮的小星星》让学生欣赏后再表演,感受变奏的音乐。

(10)学生扮演闪烁的小星星、顽皮的小星星一起跳《星光恰恰恰》

结束部分:

1.月亮姐姐笑着对小朋友说:“你们真聪明”,知道音有高低,还学会用不同的节奏来表现小星星,让小星星变得更可爱。

2.随〈〈星光恰恰恰〉〉走出教室。

二.教学反思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节奏的搏动给音乐注入了活力。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我以节奏变化为切入点,横向口子开得小、纵向挖得深。以学生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儿童歌曲和生活中的事物为创作素材,引导有机创作,降低难度。对人音版第一册第五课歌曲《闪烁的小星星》进行了大胆创新、改编题为《星星变奏曲》,在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闪烁的小星星》这首歌,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已经会唱了,对他们来讲已没有什么新鲜感了。要想让同学不觉得老生常谈、枯燥无味,必须要有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展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本课教学从节奏入手,通过让学生为星星的歌起好听的名字学唱《星星摇篮曲》、《顽皮的小星星》,知道不同的节奏可以表现不同的小星星。课堂上,所有的孩子都“动”起来了,没有一处死角,而作为老师的我,却一改往日汗流浃背、口干舌燥的狼狈相,完全“闲”了下来,与学生打成一片,一起尽情表演,一起放声歌唱,实在是既轻松又愉快。

课后我想,在为歌曲起名字这一环节中,学生为歌曲起了好多好听的.名字,由于课件的原因没能显示很遗憾,应准备好卡片把学生起的名字也显示出来更能激发学习、想象的热情。

我认为,音乐课堂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从音乐中找到快乐。

三.课堂实录

1.拍手律动、师生问候

2.随优美、安静的音乐在老师的带领下做幻想、陶醉看星星等动作后出示蓝色的长纱巾。“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条什么颜色的纱巾(蓝色)这蓝蓝的颜色像什么?(像海洋、天空、花朵、游泳池)我们把它当做静静夜晚天空,你想成为这美丽夜晚天空中的一颗小星星吗”,教师把一颗卡片小星星贴在蓝纱巾上。“月亮姐姐也和我们一起上音乐课”。出示并粘贴月亮图片。“月亮姐姐说她有一个叫do的小星星是她的好朋友,我请她和我一起做游戏,do的声音比较低,和我一起唱唱dodododo,并粘在最底部,学生一次听出135351并按音高粘贴在纱巾上。

4.听唱法学唱《闪烁的小星星》并自编动作后集体表演。

5.课件显示月亮姐姐闭上了一双美丽大眼睛睡觉了。随3/4拍音乐做睡觉状摆动身体,讨论后为歌曲起个好听名字。

6.学唱《星星摇篮曲》自编动作后集体表演。

7.课件显示几个卡通小星星,随2/4拍迪斯科节奏自由舞蹈感受音乐,讨论后为歌曲起个好听名字。

8.学唱《顽皮的小星星》,拍节奏演唱、舞蹈。

9.完整演奏《闪烁的小星星》、《星星摇篮曲》、《顽皮的小星星》,让学生欣赏后再表演,感受变奏的音乐。

10.学生扮演闪烁的小星星、顽皮的小星星,一起跳《星光恰恰恰》

11.结束部分

(1)“月亮姐姐笑着对小朋友说你们真聪明,知道了音有高低还

学会了用不同的节奏来表现小星星,让小星星变得更可爱了。

(2)随《星光恰恰恰》走出教室。

星星变奏曲教案教案篇四

一、新诗,尤其是朦胧诗的学习,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相对困难,因此教师要恰当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透过诗歌外在意象理解内在意蕴。问题的.设计要偏重对整体感知的引导,比如从诗歌的题目、主旨、语言和结构入手,避免细节的简单描述和重复分析。

二、揣摩语言依然是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有了小组合作揣摩语言和分类积累语言两个环节,是不是还应该再加入一个语言写作训练的设计。课堂上的说话训练,其实仍然是为理解感悟诗歌主旨而服务的。可以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本诗的语言,完成一首诗的创作。

星星变奏曲教案教案篇五

《星星变奏曲》的教学,关键是其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其内容,一是对朦胧诗的理解,二是对《星星变奏曲》的解悟。朦胧诗是特定年代特定诗人的特定诗歌,是当代的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一种新诗潮。有论者称,朦胧诗,是“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像顾城、江河和其他“朦胧诗人”所代表的这一代,都是在文革中长大,心灵的成熟包括着对苦难的承担,或者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经历成长,然而苦难却给予了他们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使他们时时企图透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的向往与追寻中战胜苦难。这些,正是要读透的内容。

由“朦胧诗”导入,但不够简洁,事实上学生也不见得明白,后来,我干脆直接让学生阅读教辅资料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3分钟后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信息从而获得了对“朦胧诗”和课文的第一认识。这样引入,学生理解更明确,加上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自然就更好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一组闪烁的星星的图片导入后,让学生回忆了马致远的《秋思》,文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那么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呢?学生有了意象的感性认识,知道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星星”。联系当时的背景,诗中的星星这一意象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这两个问题是课后的习题,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到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由朗读切入,重点引导学生要入情朗读,这节课感觉做得较好。学生朗诵进步很大,在句子的品析“我喜欢……因为……”时,学生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发言的人很多。虽然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影响了后面教学环节的进行,但我还是很满意的,因为这个班的学生一向不爱说话,能在学校集中观课时有这样的表现,让我看到了学生的进步。

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我坚信这是语文省时、省力、高效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