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教学反思(优秀5篇)

小编: HT书生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篇一

分数乘法是在前面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减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明晰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分数乘整数,另一种是分数乘分数。在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中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分数乘整数;二是整数乘分数。虽然它们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表示的意义却不相同。学生非常容易在此处出现意义上的模糊。例如:2/3×4表示4个2/3是多少,而4×2/3表示4的2/3是多少。教学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出错较少,能够清晰的表示出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明确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对于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要让学生明确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而对于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要让学生明确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在计算中先约分,再计算,会使计算变得简便。

1、学生在计算分数乘整数时,还是有个别同学把整数和分子约分计算,还有的出现先计算,再约分,容易出现约分后的分数不是最简分数。

2、在计算小数乘分数时,学生容易出现小数与分母约分后得整数的现象。

3、在简便方法计算时,学生容易出现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的错误。特别是形如2/9-2/9×7/16这样的题目,学生往往不知道是应该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进行计算。

1、强调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特别是整数必须要与分母约分。

2、强化练习形如2/9-2/9×7/16这样的题目,避免学生在此题目上出错。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篇二

(1)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

(2)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1厘米,高是2.5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

(3)3、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的底面积和体积分别相等,已知圆柱体的高6厘米,那么圆锥体的高是()厘米。

(4)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6立方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立方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米。

(5)一个圆锥体的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是6分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6)一个圆锥体底面直径和高都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7)一根长2米的圆木,截成两同样大小的圆柱后,表面积增加48平方厘米,这根圆木原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8)一个体积为60立方厘米的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9)圆柱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体积是6.28立方厘米,这个圆柱的高是()厘米。

(10)圆锥的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篇三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孩子们升入四年级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阅历的丰富,它们的自学能力也在提高,特别是在今天的课堂上,它们让我看到了更加欣喜的一面,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在孩子们认识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大数从另一方面感知,从而也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由于学生在三年级就学过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所以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以自学为主,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从两个数的.比较过渡到多个数的比较,孩子们能利用知识的迁移逐渐总结出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从表面的数学知识抽象出现象背面所蕴含的知识的规律,从形象到抽象,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这是一个思维跨越,孩子们能有这样的能力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只要能根据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和年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绽放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学习智慧。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篇四

分数乘法简便计算,是学生学习了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整数、小数的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然而,原以为学生已学过了整数和小数的简便运算,分数乘法简便运算又只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学生掌握肯定不错。事实证明上课效果还不错,可是作业中错误率极高。回顾了这节课的教学,整节课通过学生预习反馈,自主举例验证,尝试解决,交流讨论,自主总结等方法,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能力。却忽略了让学生理解知识这个最根本的教学目标。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题混淆,乱用简便运算。

二是分配律用错的最多,原先的整数、小数利用乘法分配率进行简便计算就是简便计算的难点,碰到分数出错率就更多了。

三是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与分数乘法计算混淆。针对这些现象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引导学生回顾分数乘法和加减法的意义,理解各自的意义;

二联系分数乘法和加减法各自的计算方法,并采取针对性练习;

四是加强审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判断。

五是加强对比练习,认真分析哪些可以简便,哪些不能简便。

其实最主要还是抓班级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因为这些错误类型几乎都是由他们所创。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篇五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教学中,教师常常把重心放在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上,常常更多地关注解题方法的优劣、解题过程的繁简。计算则通常归于一句话:计算要细心,多练自然准确率就高啦。其实不然,某些计算的难度已经影响了思维的训练及效果,譬如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圆柱、圆锥”。这部分内容素以计算繁杂而成为教学中的一大令人头疼的章节,相信每一位经历过的教师都有同感。

因为已知了这个教学难点,许多教师和我一样,会有意识地对这个难点进行突破,让学生把3.14×1到3.14×9的得数背下来,并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背的结果。还练习了由3.14×1你还能想到哪些算式的结果,拓宽3.14×1到3.14×9计算结果的运用范围。但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时,学生还是错误百出。在订正过程中,有些学生因此对正确的列式产生了怀疑,甚至动摇了对学习这部分内容的信心。作为教师,面对这种状况,心里很不是滋味,不免对自己的“教”进行一番审视,有些方面还真需要改进。

一.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圆锥的体积,如果用综合算式计算,算式有时很长,特别是半径或直径未知时。

我以前较注重要求学生用综合算式来解答,这样对列式的正确与否一目了然。事实上这样要求不但增加了学生思维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计算的难度。思维能力上的难度体现在根据公式求圆柱的表面积、体积时,有些条件没有直接告诉,需要先求出中间数。如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这里需要先求出底面周长与半径,再求出侧面积与底面积,最后再求出表面积。教师眼中比较简单的问题,对学生来说由于中间问题多而显得思维难度大,如果我们一开始认识不到,不能降低要求,帮助学生用分步列式的方法计算,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难度。教材中的例题就是分步列式,是有良苦用心的。更何况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要考虑问题求的是侧面积、表面积、体积中的哪一种,如果求的是表面积,又应该是由哪些面组成的,是一个底,还是两个底,还是没有底。计算上的难度体现在这么长的一个算式中,如果其中一步列式有差错或一个数据算错,整个算式的结果就会算错。而对待错误,一般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很少去对这么长的算式进行整体反思,去改正列式中的一个小错误,或把其中算错的那个数据进行修正,进而用适当微调的方式进行订正,而是全部推倒重算。算的步骤越多,错误的概率就越大,常常越订正错误越多,多次订正得不到正确结论,学生很容易烦燥,并丧失学习的信心。

二、对3.14的处理要掌握巧妙的方法。

一个问题中,3.14通常要重复计算多次,结果多是几位小数。如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15厘米,求圆柱的表面积.算式是10×3.14×15+(10÷2)×3.14×2。3.14要分别乘150与50,最后是两积相加。如果我们把3.14看成,在计算时先不与具体的数字进行计算,到最后统一处理,如上面这一题,如果我们这样算:,最后只要算200与相乘,那么只要乘一次3.14,这样就可以减少与3.14相乘的次数,也就减少了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因此,我鼓励学生把带入算式中计算,甚至允许如果题目结果没有提出得数保留的要求,最后的结果可以保留,让学生品尝把带入算式计算的好处。在以后的`练习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出现了明显的好转,自信又回到了学生的身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计算的兴趣及能力。

三、关于圆锥的体积计算中三分之一的处理。

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计算圆锥的体积有几种公式:,首先看能否与其它数约分,如已知圆锥的底面积是20.5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体积是×20.5×6,可先把与6约分。如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是9厘米,高是5厘米,体积是×3.14×9×9×5,可先与9约分。若无法约分,就先算出其它各数的积,最后再除以3。这样尽量减少小数计算的次数,降低出错的可能性。

从圆柱、圆锥的表面积、体积的教学,我想到了我们教师如何对待学生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差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是很正常的。对待学生的计算错误,教师首先保持一个正确的心态,适当提醒学生是应该的,过分从学生身上查找原因,过分责怪学生不认真、不仔细、习惯不好等等,不但不会对解决问题产生丝毫的帮助,反而会使学生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意图,善于观察学生,从学生学的过程寻找适合的教法,找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