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党建心得体会 原文原著心得体会(模板10篇)

小编: XY字客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党建心得体会篇一

近年来,原文原著的热议不断,广大读者纷纷投入到欣赏原创作品的怀抱中。阅读原文原著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作者的原意,感受到原著深层的思想与情感,更可以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接触了多种原文原著之后,我深深体会到其魅力和价值,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原文原著是独一无二的作品

原文原著是作家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的独特作品,与之相比,任何改编或复制都是无法替代的。阅读原文原著可以直接接触到作者的文字、情感和思想,这种直观的沟通方式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比如,我读完《鲁迅全集》,感受到鲁迅对于社会风尚的犀利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入洞察,从而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如果读的是其他人的解读或改编作品,这些原汁原味的思想很难被真正传递到读者心中。

第二段:原文原著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一本原文原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中的细节,需要我们具备强大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读原文原著时,我不得不面对作者的语言技巧、句子结构和隐喻等,需要反复推敲,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而在这个过程中,我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比如,读完《乡下人》后,我不仅仅理解到了作者关于现代城乡差距的控诉,更能从细节中进一步分析出其中的批判意味。这种理解能力不仅可以应用到其他的原文原著中,也可以在日常的阅读中更加敏锐地捕捉到作者的思想。

第三段:原文原著可以培养审美能力

原文原著不仅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也存在于艺术、音乐等各个领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了解到作者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手法,更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比如,读完莎士比亚的原著戏剧《哈姆雷特》,我不仅感受到了莎士比亚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还深入思考了其中所隐藏的哲学和心理学思想。这样的阅读体验使我对于戏剧艺术的欣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培养了我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

第四段:原文原著的学术研究价值

原文原著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素材,对于深入研究文学、历史、社会科学等学科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学术研究中,原文原著是最权威的参考资料,可以为研究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来源。通过研究原文原著,研究者可以发掘到作者的原始创作意图和时代背景,从而更加准确地进行学术分析和推论。因此,在学术研究领域,对于原文原著的深入钻研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段:原文原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文原著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原文原著,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比如,读完《红楼梦》,我不仅仅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封建家族的兴衰变迁,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保护我们民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结起来,原文原著的阅读对于个人的思维发展、知识增长和审美能力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作家的心血结晶,更是读者丰富人生和拓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希望广大读者能够抛开其他形式的解读或改编,去阅读原文原著,并从中获得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党建心得体会篇二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解词:愠:恼恨。 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解词:耻:以……为羞耻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翻译: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作者介绍: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党建心得体会篇三

【原文】

天命之谓性(1),率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1章)

【注释】

(zhong):符合。(5)节:节度法度。(6)致,达到。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

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以下十章(2-11)都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党建心得体会篇四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xx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译文】

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一个“诚”字。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译文】

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语塞中断;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受挫;行动先有准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陷入绝境。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要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是有办法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办法的,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是有办法的: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要使自己真诚是有办法的: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切实做到就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

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译文】

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天赋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养育万物;能赞助天地养育万物,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译文】

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从细微处入手推究道理,也能达到真诚的境界。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能化育万物。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译文】

真诚到极点,可以预知未来。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现象。或者呈现在占卜的蓍草龟甲上,或者表现在人的动作状态上。祸福将要来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所以极端真诚就像神灵一样微妙。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译文】

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鲛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云:“惟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译文】

所以,极端真诚是永不停止的。永不停止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有效验,有效验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广博深厚才能承载万物;高大光明才能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达到这样的境界,不自我显示也会自然彰明显著,不活动也会感人化物,无所作为也会自然有所成就。

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生育万物有难测之妙。大地的法则,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今天我们所说的天,原本不过是由一点一点的光明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土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间万物都由它承载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山,原本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也是从里面开发出来。今天我们所说的水,原本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各种货物财富都在里面繁殖生长出来。

《诗经》说,“天命多么深远啊,永远无穷无尽!”这大概就是说的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纯正无二!”这大概就是说的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原因吧。纯正也是没有止息的。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这些都有待圣人来实行。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就极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极端高明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朴实厚道,崇奉礼节。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会犯上作乱,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译文】

孔子说:“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于现在的时代却一心想回复到古代去。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不是天子就不要议订礼仪,不要制订法度,不要考订文字规范。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文字的规范统一,伦理道德相同。虽有天子的地位,如果没有圣人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虽然有圣人的德行,如果没有天子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

孔子说:“我谈论夏朝的礼制,夏的后裔杞国以不足以验证它;我学习殷朝的礼制,殷的后裔宋国还残存着它;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还实行着它,所以我遵从周礼。”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译文】

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没有什么大的过失了吧!在上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如果没有验证的活,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在下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背谬,立于天地之间而没有悖乱,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百世以后待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后待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是知道人意。所以君子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准则。在远处有威望,在近处也不使人厌恶。

《诗经》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日日夜夜操劳啊,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子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仲尼祖述尧舜,xx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译文】

孔子继承尧舜的传统,以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循天时,下符合地理。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承载,没有什么不覆盖。又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月的交替光明。万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川流不息,大的德行敦厚纯朴、化育万物。这就是天地的伟大之处啊!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译文】

只有天下崇高的圣人,才能做到聪明智慧,能够居上位而临下民;宽宏大量,温和柔顺,能够包容天下;奋发勇健,刚强坚毅,能够决断天下大事;威严庄重,忠诚正直,能够博得人们的尊敬;条理清晰,详辨明察,能够辨别是非邪正。

崇高的圣人,美德广博而又深厚,并且时常会展现出来。德性广博如天,德性深厚如渊。美德表现在仪容上,百姓没有谁不敬佩,表现在言谈中,百姓没有谁不信服。表现在行动上,百姓没有谁不喜悦。

这样,美好的名声广泛流传在中国,并且传播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凡是车船行驶的地方,人力通行的地方,苍天覆盖的地方,大地承载的地方,日月照耀的地方,霜露降落的地方;凡有血气的生物,没有不尊重和不亲近他们的,所以说圣人的美德能与天相匹配。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铁钺。

《诗》曰:“丕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燊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译文】

《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太显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个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因知远事,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能表现出他的诚信。

《诗经》说:“进奉诚心,感通神灵。肃穆无言,没有争执。”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老百姓也会互相劝勉;不用发怒,老百姓也会很畏惧。

《诗经》说:“弘扬那德行啊,诸侯们都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经》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

《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党建心得体会篇五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阅读史记,我有了一些体会和感悟,下面将结合史记原文,就史记的历史意义、史记的叙事风格、史记的价值观、史记的与今日社会的联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史记作为我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史记从西周到汉朝共记录了二千五百年,详尽地记载了那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史记通过翔实的史实,勾勒出了一个个真实的历史画卷,使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各个时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此外,史记还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对于后来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史记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史料,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史记在叙事上注重传世字画,对于历史事件的描写非常详细,使人如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现场,有身临其境之感。史记还能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表达出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念,使人对历史人物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这种独特的叙事风格使史记生动有趣,并且能更好地传递历史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史记还具有鲜明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富有主观色彩,有时颇为苛刻,但又不失客观。例如,在《陈涉世家》中,对陈涉进行了正面评价,认为他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伟人。而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则相对负面,认为其虽有雄才大略,却因为傲慢自大而导致失败。这种主观而客观的评价使我们对历史人物有了更多维度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分析和判断。

史记不仅仅是一本描写过去的历史书,它也与当下的社会联系密切。史记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例如,史记中对于政治腐败、道德沦丧、战争冲突等问题的描写,与今日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如出一辙。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加强道德建设,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面对当下的社会挑战。同时,史记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可以激励我们努力奋斗,为国家、为民族作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史记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史书,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阅读史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领略中国几千年来的辉煌与变革。史记的叙事风格和独特的价值观,使我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史记与当下社会的联系密切,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和教训。通过进一步研究和传承史记,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发展挑战。

原文引用:“夫孰无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太史公书·淮南衡山列传》) “

党建心得体会篇六

近年来,随着各地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牧原文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所在的公司也不例外,在不断打造自身品牌的同时,也在注重培养公司的文化氛围,提升公司的整体形象。在牧原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有着一些心得体会。

一、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牧原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不能脱离现实,必须以实际需要为基础,才能真正引导和激励员工。公司的文化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也需要充分尊重和满足员工的需求,才能真正起到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

二、对文化建设深入研究

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文化体系,必须充分研究企业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将企业的创新、转型和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

三、建立统一的文化形象

建立统一的文化形象,从文化符号、员工制服到形象宣传都必须要有一致性,通过不断更新形象、创新设计、注重品牌风格的推广,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形象。

四、注重员工的交流和参与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员工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的人际网络,实现每个员工在工作中的价值发挥,发挥个人创造力,从而形成一种分享和合作的文化。

五、将文化建设融入到企业管控体系中

将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管控人员的工作内容,纳入于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中,系统地推行,在企业的各个方面体现文化精神,通过对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确保企业的稳步发展。

总之,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需要引导每一位员工从个人向整体发展,并形成一种以企业文化中心,以人为本的共同理念,形成一条以文化为核心、企业发展为目标的创新之路。文化建设可以使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创造更为辉煌的业绩。

党建心得体会篇七

盛夏,烈日,她有些烦躁。

小跑,擦汗,他忙赶时间。

走进培训中心,她才舒了一口气,这里人还不多,空调却开得舒服,心情也开始静下来。周围的人如她一样都是长舒一口气,坐在位子上慢慢地喝着茶,拨弄着手机。没有一个熟悉的面孔,她很后悔来这里,早知道该带本书来看,手机那个东西向来不如书来得实在。

等他到的时候,讲座已经开始了,他悄悄地弯着身子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来,向左右的人笑笑,有些尴尬。

她是先看到他的,因为讲座并不是多么吸引人的东西,她百无聊赖,只好茫然四顾了。她看到他进来,觉得有些怀疑自己看错了,因为好久不见了,许是别人吧。这么些年,他在哪里,做什么,自己真得不知道。确切地说,是分手之后再也不想知道,而今天,真的是和他重逢了吗?接下来的讲座她什么也没听见,只是看着他的侧影,胡思乱想。她想起了和他之间的过去,想起了曾经的甜蜜,想起了分手时的痛苦,想起了刻骨的相思,想起了他留给自己的只言片语……等到讲座结束的时候,她才回过神来,而他已经走了。她站起来,快速地收拾好东西,想要去追上他。到了电梯口,她忽然觉得自己有点傻,她不禁笑了:为什么要去追他呢?他已走远了啊!她想起自己当初也是这样不顾女孩子的自尊去追他的,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自己还这样,她有些怨自己。电梯来了,她没走,当心情渐渐平复下来才按下了电梯。

第二天,她早早地到了,因为昨晚她纠结了一夜,最终决定就算是一面之交也不能当作陌生吧,朋友也要打个招呼。想好了,她就早早地来了,没坐电梯,从楼梯往上走到八楼,这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到了五楼,她有些累了,就在窗前停了下来,她觉得自己好像是疯了,好好的电梯不坐,为什么要选择走楼梯。窗外的空气很新鲜,有微微的风,比昨天凉爽多了,她想起曾和他也一起这样过,他在前,她在后,教室在五楼。他先到的时候,会停下来等她,她会笑着和他聊天说生活。那时的窗外似乎总有看不完的风景,夏天也总是很凉爽,她生气的时候,他会故意夸她裙子真好看;她开心的时候,他会和她一起呵呵、哈哈,不拘小节……现在这窗外,哦,早已不是那窗外了啊!

她转身想要继续上楼,忽然看到楼下,远远地他来了,她不禁停步了。她最喜欢这样看他,远远地幸福地看他帅气的模样。真的是他,脸还是那张脸,虽然已有了岁月的刻痕,身材虽然发了福,但挡不住依然矫健的身姿。她觉得意识恍惚了,眼前自己到底是在哪儿,校园吗?等她清醒过来,窗外的人早已不见,她慌忙转身上楼,她怕晚了,她可最怕出现在众目睽睽之下。

他今天来得不晚,他向来不是个生活模糊的人,昨天晚了会,只因车堵在了路上。周围的人也已满了,竟然没一个熟悉的人,这也没关系,培训就是这样,一个单位来一个人,听听讲座也无妨。她进来的时候,讲座已开始了,她低着头,红着脸从他的身边急匆匆走过,而他已看见了她。他的心底里像是湖水被打破了平静,荡漾起涟漪。真的.是她,因为她还是会红脸,怕在众人面前出现,特别是在自己面前。当初她就是这样,每次出现在自己面前就一定会羞红着脸,而这样的她也很可爱,才让自己爱上了她。他想回头看看她在哪儿,却又不敢回头,看见了又如何呢?算了吧,这次的讲座他也没听进去多少,往日如电影胶片一张张地在眼前闪过。他不禁叹息了一声:要是当初再勇敢一点,成熟一点,今天人生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吧!结束的时候,他没有着急离开,而是站在了楼下,他想自己有必要要和她说句话,哪怕只是问候。他抬头看着这楼,窗户上的玻璃闪着光,当初自己多钟爱这窗啊!

她急匆匆走下楼来,想要找他打个招呼,而找他不见,她有些遗憾。站在楼下,她停下来,莫非他还在楼上,不对啊,自己是最后一个了。算了,既然走了,就走吧,而且已经没什么关系了,又为什么非要见面?一个声音传来:“你在等人吗?”熟悉的声音,她转过身来,有些不知所措,他笑着说:“没想到在这里重逢,还真是巧啊!”她说:“是啊。”然后两个人都没说话,气氛有些尴尬,他说:“这么多年,你,还好吗?”她点了下头:“你呢?”“还好。”接下来又是沉默,他大概察觉了,就主动聊起了这次的培训讲座,她语无伦次地应答着。

最终他说:“知道你一切都好就好了,我当年太意气用事,很多事对不起你,现在才说对不起,晚了吧?”她说:“哦,那个,没什么,你现在不也生活得很好吗,我那时也太年轻,感性多于理智,请你也原谅我。”两个人突然觉得有些别扭,像是极陌生又极熟悉的人,他说:“我送你回家吧。”她执意不肯,于是各自分开。她走得很快,好像在逃离什么,又好期待他一如当年喊自己停下来一起走,而她什么也没听到。他很快地走到了车站,他没敢回头,虽然他知道自己曾经那么多次回头看见她的笑脸和深情的双眼,但这次他知道不会。

这一夜,她和他都没有睡好。他想起她那一年的冬天她一个人从遥远的地方找到自己的家,听到敲门声开开门见到她时自己的惊喜和感动。她想起那个夏天的夜晚分别的前夜,自己倚在他的肩上哭得好无力,而他紧紧地抓着自己的手,那是自己第一次和一个男生亲密接触。他想起那晚的寒风虽然冷,没有月光,星光下的她那么美,拥抱着她的时候,她在微微地颤抖,自己好想和她一直在一起,天长地久。她想起那年冬天的夜晚自己的初吻,他对自己说过的最浪漫的话:不论多久,我都是第一个吻你的人。……哦,这一夜好漫长,他有些期待黎明的来临;星光不在,她渴盼着太阳的升起。

今天是培训的最后一天。早晨,她穿上了自己最爱的白色的衣衫,对着镜子看了又看;他认真洗 了一回脸,把长长的胡须剃短。她老公说:今天结束了我去接你。他妻子说:下午结束了跟我一起上街去。她一下子回到了现实,他一下子清醒过来。不过即使是最后一天,也要留下最好的印象,她,他走出了家门。

这一天时光走得似乎有些快,休息时间,他和她聊起了过往的丑事,揭了她的老底;她跟他说了当初丢丑的瞬间,那是公开的秘密。他,她,仿佛都觉得又回到了多年前,可以倚窗而笑,侃侃而谈,可以细腻柔情,知己话长,可他和她又深深地明白今日早已不是昨天。

培训结束了,他等她,和她一起并肩下了楼,没走电梯,楼梯很长,台阶也多,他们都没有快走,也没有说话。到了一楼,他停住,说:“你,一定要好好的,要幸福。”她有些伤感,眼泪竟然也要下来,却又忍住,说:“你也是。”他走上前来,她以为他要给她一个拥抱,她的心底有这样的渴望,可他还是停住了,他知道自己不能再留下任何挂牵,说:“以后我们,不要见面。”她说:“好啊,我们都要过得好,再见吧。”她主动伸出手来,他紧紧地握住,因为他分明看见她的泪珠。

她老公问:刚才跟你握手的是你领导吗?她心正乱,说:“是,是一个老朋友,很久不见了,以后估计见着的时候少。”

他妻子问:那个跟你握手的女人是什么人?他极力平静,说:“哦,是一个老同学,多年不见了,以后我想也不能常遇见。

她回头看,他和他妻子正携手并肩往前;他装作无意回头,她挎着老公的胳膊已走远。

她心底里感谢相逢,因为他还很好;他不敢再次重逢,因为他知道她很好,而自己已不需要对她好。

夏夜,繁星,明月,风轻,她,他必将各自远行!

党建心得体会篇八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阙通:缺;

重岩一作:重峦)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同:泝)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巘写作:山献)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党建心得体会篇九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感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中,人们更加注重跟大自然的交流和融合。作为中国奉节的一项中国特色文化,牧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为世人所熟知。如今,作为一项普遍性的文化,牧原文化逐渐地变得越来越流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多的了解、探索、学习和传承牧原文化。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和感受,就“牧原文化建设心得体会”做一番探讨。

第二段:牧原文化的基本内涵

作为一种文化,牧原文化涵盖了广泛的方面。在牧民生活及其传承方面,其文化生命力更是强劲。中国历史中,蒙古人、藏族人、满族人等民族的融入,使得这种文化更具有包容性和多元化。首先,牧原文化的核心就是以马、牛等家禽家畜为主体的草地畜牧文化。草原牧民生产的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的文化也与商业、交通、语言、服饰、宗教、节庆、民间习俗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牧民的视角,使得牧原文化呈现出融合多元的特色,这也是牧原文化内质的最重要的方面。

第三段:牧原文化的建设模式

在当下发展阶段,推动牧原文化的建设十分重要,也需要相对的策略和模式。其核心就是不断挖掘牧民文化中的内涵,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从而为社会的快速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首先,我们要加强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常态化传承。在当下,很多人感受到了牧原文化独特的魅力,有很多年轻人也开始去留学和参加考古之旅。其次,我们需要积极构建多元化的牧原文化体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牧原文化虽然独特但也会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最后,我们需要重视牧民的参与和建设。了解牧民文化生活和生源,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健康发展,也是更好推动当地经济整体性发展的关键。

第四段:牧原文化在当下社会中的地位

在当今社会中,牧原文化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比如,在旅游业中,草原和牧民日常文化成为了重头戏。这也是许多城市愿意投资民俗旅游的根本原因。此外,在电影、文学等文化领域中,牧原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了不少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的重要题材。而且在各个聚会中,牛羊肉烤肉也成为了火热的话题与抓人的食品,浓浓的草原情结成为各个地方人们亲近大自然的桥梁。

第五段:个人对牧原文化建设的体会与总结

作为一个热爱牧原文化的人,我觉得学习和发展这种文化十分有必要。本着技能积累和爱好追求的态度,我也开始加入牧原文化的构建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我们应该多加交流和学习,把各方的优点融合进来;也要注重选手市零售和资本的支持,力求做出一项实实在在的贡献。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参与,我的心态和认知逐渐发生了一些转变。在现代社会中,古老传统文化也有其与时俱进的方向。对于喜欢牧民文化、执着于传承这一文明化因素的人们而言,我们需要抓住时势和机遇,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和影响力,推进牧原文化的建设和传承。

党建心得体会篇十

史记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距今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它以其严谨的史料、独特的史论和精湛的文笔,成为后世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和触动,在心理上也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和领悟。下面我将结合史记中的一段文字,分享我在阅读史记时的体验和心得。

史记中有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了两位春秋时期的将领的故事。其中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共鸣:“臣闻穷丈夫之忧于庙堂,得大臣之言于肺腑,食万人者,将军之事也,虑告聪明,思入圣论也。”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写将领们奋发进取、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表达了大臣对国家天下的思考和忠诚,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首先,我被史记中描述的将领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打动。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将领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执行军事任务,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国家和天下的大事,并为之担当。他们不仅要为上级统帅效命,还要面对众多人的期待和依赖。这种责任感不仅来自内心的驱使,更来自国家的需要和民族的利益。这让我深深意识到,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责任和使命去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史记中的这段文字也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大臣需要具备聪明和智慧。作者用“言于肺腑”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大臣们在庙堂之中,需要思维敏捷、才智过人。庙堂之上,每一个决策都需要通过周密的思考和权衡,每一个言谈都需要具备亮堂的逻辑和分析。作为将领,他们既要有军事思维,又要具备政治智慧,才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并为国家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建议。

最后,这段文字也给我带来了一种追求卓越的心态。将领们在思考问题时,不仅仅要达到聪明的程度,更要追求超越凡人的智慧。在庙堂之中,他们需要思入圣论,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对于大义和道德的思考,都需要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进一步思考和追求。这让我明白,追求卓越不仅仅是在科学研究或者专业领域,更是在每一个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和领域中,都要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更加深入的思考。

综上所述,史记中的这段文字让我对将领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大臣们的聪明和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阅读史记时,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一些历史知识,更可以从中汲取一些人生的智慧和生活的启示。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并努力提升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