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精选8篇)

小编: 文锋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篇一

浪漫主义长篇小说代表作,发表于1831年。小说描写了15世纪光怪陆离的巴黎生活,并透过这种描写深刻地剖析了丰富的的人性世界,表达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在小说中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一群性格鲜明生动极富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和悲剧命运扣人心弦。

首先一组对比鲜明令人触目惊心的人物形象是吉卜赛少女。16岁的艾丝梅拉达美貌伦比,纯真善良。能歌善舞她和她那只聪敏绝顶的小山羊是整部小说给人以无限遐想的浪漫亮点,是美丽和自由的化身,但在禁欲主义盛行的年代,这样一朵鲜花般的生命却在中世纪无端保守的教会势力的摧残下令人惋惜地泯灭了。20岁的卡西莫多外貌奇丑无比,严重的残疾使他一来到这个世界上便遭到无情的遗弃。先是他亲人的遗弃,节日是整个世界的遗弃,然而外貌丑陋的卡西莫多却有着一颗美丽的心,他以纯真的不掺一丝杂质的爱情如同守护珍宝一样守护着爱斯梅拉达,试图她原理一切伤害,但在强大的社会偏见和邪—恶势力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强悍如卡西莫多,也只有选择徇情这一悲惨结局。这两个主人公有着纠结在一起的不幸身世,外貌上的巨大差异无法掩盖他们共有的纯真善良的天性,在他们这种至善至美的天性的照耀下,小说中的其他人物露出了悲劣的本质。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弗罗洛甚至比敲钟人卡西莫多更早地爱上了爱斯梅拉达,但是他们的爱却有着天壤之别。弗罗洛披者神职人员的神圣光环,内心却深深地陷入灵与内的冲突无法自拔。长期馅于这种内心冲突的结果是,他的灵魂别可怕地扭曲充满了自私的占有欲和邪—恶的毁灭欲。更可怕的是这种自私邪—恶与至高无上的权力结合在一起时,起破坏力是巨大的,最终毁灭了美丽的爱斯梅拉达。雨果以悲天悯人的姿态深刻地剖析了这个人物的阴暗扭曲的灵魂,从人道主义立场揭露了中世纪禁欲主义的反人益本质。小说中另外的人物也很有特色,一个是徒有华丽外表,内心却如一包烂瓢的夏夏托佩尔队长,是一个粗野,浅薄的花—花—公—子,他以极其恶劣的手段玩弄天真幼稚,一片痴心的爱斯梅拉达;另一个是落魄的诗人格郎右沃,是一个在夹缝中苟且偷生的家伙。为了生存可以抛弃爱情,抛弃责任,作者对这两个人物的描写同样充满鄙夷的嘲讽。

除了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述生动的故事情节之外。这部小说还以宏大的气势与大量篇幅描述了巴黎圣母院的历史与建筑的特点,并从侧面反映了15世纪的法兰西波旁王朝内部的腐败。

其中让我记忆忧新的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个故事,我十分敬佩爱斯梅拉达。因为她不仅外貌美丽,而且内心更加美丽,爱斯梅拉达曾被受副助教指使的卡西莫多劫持过,但在卡西莫多遭受鞭笞,被打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她还会把水葫芦送他的嘴边。从此看出她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女子,在那个非常混乱而且腐败的社会中竟然会有这样一个人,给黑暗的社会增添了一丝光明,最后卡西莫多也被感动,帮助了她。

从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个世界充满希望,无论有再大的困难都是有办法解决的,我们应该学习爱斯梅拉达以乐观的态度看待社会,不应该自暴自弃,这样只会被社会遗弃。我们学习爱斯梅拉达那种勇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虽然有时恶势力会猖狂一时,但最后还会被打—倒。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篇二

一本好书,是一轮太阳,它照亮了你的思想;一本好书,是一个真心朋友,它会跟你"交谈";一本好书,是一位老师,它会告诉你很多的人生道理。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美"的化身——爱斯美拉达,她美丽、纯真、善良、真诚……在她生命中悄然绽放。当卡西莫多因绑架爱斯美拉达被绑在广场上示众,惨遭鞭打,口渴难忍时,她不计前嫌、不顾众议,将水送到卡西莫多的嘴边,使卡西莫多感到了温暖。爱斯美拉达天真浪漫、纯美无邪,她曾经爱上过救她的弗比斯,把自己的爱情和幸福都交给了他,但是弗比斯却慢慢地忘了她,但爱斯美拉达甚至还幻想着"英雄"还能再来救她。

虽然爱斯美拉达外表弱小,但她有着坚贞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当她被捕入狱时,一直爱着她的神父告诉她,如果她答应嫁给他,自己就会帮她逃出监狱,可是爱斯美拉达到临死的时候,都没有答应他,她宁愿用死亡来维护尊严,而不愿苟且逃生,更不愿意嫁给一个长相丑陋的坏人——神父。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篇三

巴黎圣母院的钟声敲响了,带着些许沉重和悲伤,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美与丑,善与恶的故事。刚开始读《巴黎圣母院》时,我就被他给深深的吸引了。这种书讲述的故事和对人性价值观的讲解,让我深有感触地,这不仅仅是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累积,还有他对人性诸多美好的品质鉴赏与歌颂。

在这本书中,卡西莫多有着四面体的鼻子,马蹄铁型的嘴巴,生来就被视为怪物,遭到亲人和社会的遗弃。其实他丑陋的外表下面却隐蔽着一颗极为纯洁美丽的心。他对有过错的少女以德报怨,促使他开始变得人性光芒渐渐显露出来。他开始不再愚忠的听人指示,而是勇敢而执着的抗罪恶,他用最纯洁的爱保护着艾丝美拉达,试图使她远离伤害与危险。

为了让她开心,他甘愿漂流在浮比斯,即使是揉了一脚,也不动声色地隐瞒事实。雨果从这篇文章中深刻的刻画了卡西莫多的形象,塑造了一个充满正义感,善良的人。

这本书中的女主人公名字叫做艾丝美拉达,她是一个柬埔寨少女,不仅长得好看,更有着普通人无语伦比的善良的心。她不计前嫌,给劫持过自己的卡西莫多送水,为了挽救格兰古瓦的性命,她按照帮会规矩嫁给他。但是她对自己的爱情有着绝对的坚定。而面对克鲁德的变态要求,她勇敢抗争,服绞刑……从她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芒,使那些丑恶的灵魂,无地自容,黯然失色。

她的毁灭之后,唤起了人们人性的本质,从而使人们争相学习真善美的品质。她的这种人性之美,使卡西莫多感受尤为深刻,更是让其它的人都露出了自己卑鄙丑陋的本性。也向我们传着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爱和宽容。

其实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没与丑,善与恶并不是简单的一种对立关系,关键在于你怎样去看待他。一个内心善良,外表丑陋的人,即使外貌不堪入目,但是却能认识到内心的美,并认为这是一种美的,那就是好的。

雨果用他辛辣又浑厚的笔触,创作出这部经典之作,希望我们大家都有一些反思,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我们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得到的答案就有所不同。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篇四

十九世纪中一部灿烂的浪漫派文学巨著。在作家雨果的笔下,形成了强烈的美丑对比,构成了一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将美与丑,善与恶描写得淋漓尽致。

它的作者雨果是十九世纪伟大的诗人,声名远播的剧作家,小说家,法国浪漫派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引起轰动的浪漫派主义小说,他的文学价值和对社会深刻的意义,使他在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后,依然被人们所熟知。

故事围绕着美丽善良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和外表丑陋,内心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展开。波西米亚少女爱斯梅拉达天真纯洁,富有同情心,看到卡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他会同情怜悯,把水送到敲钟人的嘴边。这样善良的女孩,却会被人诬陷成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爱斯梅拉达是美与善的化身,引起读者们对她的无限同情,以及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愤恨。

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钟人卡西莫多是鲜明的对比。敲钟人卡西莫多虽然丑陋,却内心火热,通过爱斯梅拉达,他第一次体会到了温暖,便从此为她赴汤蹈火。而副主教克洛德虽然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却对世俗的享乐充满嫉妒,他阴险,自私,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构成了一个负面人物的形象。

正是这种极端的美与丑,善与恶的强烈对比,崇高与邪恶的对立,赋予这本小说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触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弦,这正是作家雨果的高明之处,这也是浪漫派主义小说的魅力所在。

书中还着重描写了巴黎最底层的人民,乞丐,流浪者……虽然他们衣衫褴楼,举止粗野,远不及那些文明世界里的人的美德。那些友爱互助,正直勇敢,舍己为人的美德。而小说中的巴黎流浪者们为救出无辜被害的爱斯梅拉达而攻打巴黎圣母院的场景,悲壮,激烈,慷慨,惊心动魄,更让我们体会到了社会底层的人的正直,讲义气,善恶分明。也体现出了作者雨果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愤恨和不满,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丑陋。

《巴黎圣母院》不愧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雨果不愧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篇五

渺远的钟声悠远,深长,脑海中却总挥之不去加西莫多那忧伤的眼眸和爱斯梅哈尔达那凄凉的身影。

悲凉的故事勾勒出了一个悲哀的时代,那个时代没有喜剧者,只是无穷的悲剧,无限的凄凉,在故事中,每个人都有鲜明的色彩,在那样一个时代,却注定了故事的结局。

爱斯梅哈尔拉达刚满16岁,她美貌绝伦、纯真善良,能歌善舞。她整个人的灵魂都是美好的。她有一只聪明绝顶的小山羊,小山羊那活泼可爱的形象时时在我眼前浮现。原本她应有美好的未来,但最后她却以16岁的热情在这个世界消失了。每当想到这个人我都觉得很惋惜。我感叹命运对她的不公与不敬。同时我也看到了她坚强、忍辱负重的良好性格。

入遭的牙齿”,把这一切综合起来看,我觉得他真是一位恐怖的野蛮人,我认为这世上不会有这么残缺的人吧。但人不可貌相。卡西莫多却有着一颗美丽、纯洁、善良的心灵。他喜爱斯梅哈尔达。对艾丝美拉达的种种厌恶,他毫不在乎。他试图使爱斯梅哈尔达远离一切伤害。但个人的实力是很有限的,最终他还是不能保护好她,最后也只好选择殉情。

那源自于现实却夸大于现实的故事,那明媚的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尖锐的刻画出一片绚烂的如梦似幻的时代悲剧,讽刺了当时的统治者与教会规矩的黑暗,正如雨果的浪漫流派,曼妙的笔触却鲜明的写出了人性的悲哀。

作者在《巴黎圣母院》中就是通过强烈的荚丑对照了塑造人物、反映现实、突出主题的。作者构思了两个王朝两个王国;两个法庭两种审判;两种法律两个绞架;两个社会两种场面;两组人物两种命运。作者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品反封建、反教会的主题。

合上书,闭上眼,脑海里回想着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篇六

这个故事发生于美丽的巴黎。

1482年,巴黎,愚人节。巴黎圣母院里居住着外表和内心迥异的主仆二人——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和畸形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表正经而内心凶恶的克洛德对在街头卖艺的吉普赛姑娘艾丝美拉达动了邪念,打发伽西莫多夜间劫持爱斯梅拉达,却被英俊年轻的卫队长弗比斯救出。姑娘爱上了弗比斯,但是,他们两个人幽会时,克洛德趁机刺伤弗比斯,却嫁祸于爱斯梅拉达,她被判了死刑。就在她临刑的时候,一直在暗中爱慕着她的伽西莫多挺身而出把她救出来,并把她安顿在圣母院里避难。狠毒的克洛德却唆使教会把爱斯梅拉达当成女巫,法院决定逮捕爱斯梅拉达。那些与爱斯梅拉达肝胆相照的底层社会的朋友们来营救她。后来,克洛德把爱斯梅拉达劫持出去,把她交给了官兵,观看她被绞死的情景。亲眼目睹了克洛德恶行的伽西莫多义愤填膺,一把将这个抚养他长大成人的副主教推下楼去摔死,然后独自一人去公墓寻找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死在了她的身边。过了几年,有人在公墓里的一处发现了一男一女两个人的骨骼,那正是紧紧抱在一起的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

本书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事实。宫廷教会狼狈为x,人民群众英勇斗争。以1482年的法国为背景,通过对于三个主要人物,艾丝美拉达、卡西莫多、克洛德的关系为主线,赞美吉普赛姑娘和敲钟人善良、高贵的品格,批判了像克洛德一样虚伪、阴暗的人们。雨果的妙笔生花,成就了一部世界文学经典的诞生,《巴黎圣母院》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这部经典叙述爱与渴望的故事,无名艺术家们,运用意象和诗韵,试着赋予它生命,献给各位及未来的世纪。大教堂撑起了这信仰的时代,世界也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人类企图攀及星星的高度,镂刻下自己的事迹,在彩色玻璃和石块上面。一砖一石,日复一日,一世纪接着一世纪。诗人歌颂神圣的圣母院,许诺要带给所有人类,一个更好的明天!

如今,“信仰的时代”已成云烟,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从《巴黎圣母院》中我读出了:破坏者终究阻止不了预言了的西元两千年的今日的到来!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篇七

巴黎圣母院是一个世界级著名的旅游景点,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悠久历史。去年那场无情的大火,让这座建筑的屋顶被烧毁,非常遗憾,但又一次引起了全世界的共同关注。而我,最近就读了这本书。

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给我们还原了路易十一世时代发生在巴黎圣母院美丽而伟大的爱情故事。而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对人性的解剖。

皇家箭队队长腓比斯、副教主克罗德弗洛罗、诗人格兰古瓦、敲钟人卡西莫多和美丽的女主人公艾斯米拉达是这本书的主人公。这本书是以爱情故事串联起来的。

腓比斯年轻帅气并身居皇家要职,出身贵族,是位皇家箭队队长。他代表的是上层高等贵族的人,他虽然和其他贵族女人订了婚,可却看见艾斯米拉达长得美丽,仍然追求她并还戏弄她。这凸显出他人性的好色,做人也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十分虚假的.个性。

克罗德弗洛罗是一位副教主,知识广博,社会关系网纵横交错,手中有种种权利是欧洲黑暗中世纪教主的象征。他深爱着艾斯米拉达,但却十分不理智,他试图刺杀腓比斯并把罪名推到艾斯米拉达身上。让他成为了掌控艾斯米拉达的“魔鬼”,艾斯米拉达只能选择爱他或者是死。这体现出他专制、残暴、灭绝人性的性格特征。在他的眼中,想让艾斯米拉达成为他旨意的顺从者,让她成为他唯一的依靠。最后也是他断送了她的后路,让她被绞死。

诗人格兰古瓦是一位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十分穷苦的人。他是普通百姓的象征,他深爱着艾斯米拉达但她并不爱他,但为了救他假装与他结为夫妻,在格兰古瓦眼中,她是美丽的女人、善良的天使,但他遵从艾斯米拉达的意愿,把注意力转移到作诗等事情上。这表现出他的性格是温和而有边界,尊重他人的意愿。

敲钟人卡西莫多天生耳聋、畸形,背部长有肉瘤,受到他人的蔑视,是底层人民的象征。他深爱着艾斯米拉达,但她可能就没有想到,因为他太丑了。在卡西莫多受刑时,艾斯米拉达是唯一给他喝过水的人,从那一刻起这一份温暖就留存在了他心里。同样在艾斯米拉达受绞刑的时候居然是他保护了她,他把艾斯米拉达背到巴黎圣母院在受到了主的庇护下才免于绞刑。从此卡西莫多对她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更是不求回报的。在他眼中自己就是一个“魔鬼”,不配爱上“天使”,可是他内心的善良和爱全部都放在了艾斯米拉达身上。这体现出他的善良和无私的爱。

这个故事批判了皇家箭队队长和副教主,大力赞扬了卡西莫多,告诉我们真正的美丽不在于外表(腓比斯),也不在于有多大权力(副教主),而是在于尊重(诗人),更是在于纯洁的人性善良有爱(卡西莫多)。

外貌、权利不是对美的评判,有时确是对丑的包装。如果一个人真正美丽,那他的美一定是来源于内在美,深层次的美。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篇八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的。雨果在搜索圣母院时,在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的角落里发现墙上有几个大写的手写的希腊字母——“‘an’arkh” ,因受雨水的侵蚀,字已经黑黝黝的,完全陷入石头里。这几个字母形状奇特,呈现峨特字体的特征,仿佛是为了体现这些字出自中世余某个人的手迹,这些难以名状的符号,尤其是这几个希腊字母所组成的词蕴藏的宿命、悲惨的寓意深深地打动了雨果。于是,雨果就以古老的圣母院为线索,挖掘下去,从而完成了《巴黎圣母院》这部举世闻名的文学巨著。

这本书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在巴黎圣母院的钟楼里,神甫弗罗洛收养了一个孤儿,他长得奇丑无比:独眼、驼背、跛腿、断牙,叫卡西莫多(译)。他日复一日地为人们敲着钟楼上的大钟。卡西莫多虽然外表丑陋,却有着一颗常人都不一定会有的善良而向往美好的心灵。卡西莫多的丑与美正好与那外表风度翩翩,内心阴险狡诈的神甫弗罗洛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某种原因卡西莫多与养父闹矛盾。本以为女主角爱斯梅哈达(译)的出现能使他们关系缓和,然而却没想到就因为爱斯梅哈达使得他们的父子关系愈演愈烈,最后到爱斯梅哈达惨遭神甫毒手,卡西莫多从此便憎恨神甫而神秘失踪。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感人,它形象地讲述了在旧社会人们的不平等与劳苦的奴隶制社会的黑暗,似乎作者要以这个题材牵引着人们的思绪往哪里去。从这本书里反映出了人世间各种各样的人生,而一个人一生能够体验的多少种酸甜苦辣,雨果都把它诠释在这一本书中,而故事的来源仅仅是那几个发霉的希腊字母。

我觉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个性鲜明,看后让我真正体验到人类非比寻常的善与恶。卡西莫多奇丑无比,本来可以讲话,但因为不和人接触,人们也不敢与他接触,到后来就只能“哇—哇”地乱叫了。可他并没有就此厌倦人世、憎恨所有人,他依旧为人们任劳任怨地服务,一心为好人做好事。他一次次把爱斯梅哈达从罪恶的手中救回,一次次把爵士送回安全地带,他甚至还在一次事故中就了全镇所有人……他图什么,他什么也不图,难道就为了让人们不惧怕他吗?不可能。人们永远也不可能对这个丑陋的大怪物好。

故事的结尾是个悲剧,这个悲剧似乎想告诉人们:真理在人们面前永远只能是悲剧!同时这个悲剧也在劝诫人们不要以貌取人,要学会在复杂与不安的世界中寻找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毕竟,真理往往掌握在明白事理的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