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音乐老师课堂教学反思(通用5篇)

小编: 紫衣梦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音乐老师课堂教学反思篇一

《拍手唱歌笑呵呵》是一首短小,精悍易学易唱的儿童歌曲。全曲只有四个乐句,而只有第三句和另几句很不同,本着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的原则,我从听入手,让孩子们听歌曲范唱,听第二遍时,我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和我一起做动作,让孩子们看看我们一共做了几种动作,孩子们都瞪大眼睛看,发现了两种动作,再请他们听一遍,看看老师在哪个地方换了动作,他们马上发现是第三句的时候,由此,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第三句的不同。再请孩子们跟着我一起做,整个这个过程下来,孩子们已经不知不觉听了七八遍了。这首歌曲已经基本能唱了。我接下进行范唱,和学生的'接口唱,一首歌曲自然而然就学会了,水到渠成。

我发现,歌曲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歌曲进行一定的曲式分析,通过分析,能发现乐句乐段的变化,再进行教学设计,会更合理。孩子们在课堂中始终保持着兴奋地状态,学会后,我们进行了歌表演。美中不足的是,孩子们的`表情在演唱时不够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注重演唱表情和方法的教学,让孩子们的歌声更动听。

小学音乐老师课堂教学反思篇二

为了丰富学生们的音乐课内容,我一直都会找一些课外的歌曲给他们听,然后学唱,但是我发现:孩子们对演唱这些优美的课外歌曲怀着极大的热情,有时侯甚至还超过学唱课本歌曲的热情。我相信这也是很多音乐老师们心中的感受和疑问:孩子们到底喜欢什么歌呢?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一个人能够回答的,所以,希望和其他老师们分享这个问题,集思广益,找到一些孩子们喜爱的歌曲。首先,先聊聊我自己的一些感受吧。

这个学期,学校提出“每月一歌”的计划,我就想起了春节晚会那首生动有趣的《吉祥三宝》。所以,一开学没多久,我找时间给孩子们听了这首歌。低年级的孩子们特别高兴,有的模仿爸爸,有的模仿妈妈和宝贝,那些奶声奶气的声音让我觉得十分好笑。原来以为高年级的孩子不一定喜欢,但是在高年级播放后,他们也特别喜欢唱。对比课本上的歌曲,我觉得《吉祥三宝》之所以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可能是以下的原因:

歌曲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用比喻和拟人表现了家庭的温情和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比如:

女儿:爸爸,

爸爸:哎!

女儿:太阳出来月亮回家了吗?

爸爸:对拉。

女儿:星星出来太阳去哪里啦?

爸爸:在天上!

作为大众喜爱的歌曲,借助媒体在社会上得到普遍的流行,所以孩子们有很多的机会可以听到这首歌。

选取的歌曲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媒体的流行力量不可忽视。

但是,我觉得问题又来了,孩子们深受媒体影响的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一样多。比如,高低年级的孩子都向我提过,希望可以学唱当时最流行的《两只蝴蝶》、《大长今主题歌》,高年级的孩子更是些五花八门的歌曲,什么《披着狼皮的羊》、《童话》、《笔记》、《七里香》〈化蝶飞〉........总之什么最流行,他们就想学什么,曾经让我很头疼。

对小学生,他们的'思维是朦胧、半知半解的。选取的课外歌曲内容一定要健康,学唱课外歌曲目的一样是让孩子们快乐、健康成长,而不是过早的理解成人世界。

还是要回到最初的问题,那么能让孩子们喜欢,又健康的歌曲有哪些呢?

我自己小时候,最喜欢看动画片,还特别喜欢唱片里的歌曲。记得以前读小学,喜欢唱〈黑猫警长〉、〈葫芦娃〉、〈花仙子〉,〈叮当猫〉,所以我找了这些歌曲给低年级的孩子们听,希望引起他们的注意。但是,效果不好!除了〈黑猫警长〉男孩子比较喜欢,其他反应平平。后来放的〈挪吒〉、〈四驱兄弟〉,他们兴致就很高,几乎全班齐唱。后来一想,就明白了,现在的孩子看的动画片和我那个时候怎么会一样呢?连以前我们熟悉的“小叮当”,现在的名字都叫“多拉a梦”了。

要从孩子们的角度去看、去想,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有时间和孩子们聊聊,看看他们对歌曲的喜好。

小学音乐老师课堂教学反思篇三

反思一:

本学期,我主要是从事中、高年级的教学。必须把握好课堂的前15分钟,提高课堂的效率。为此我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做了相关的调整,我通常把师生问候,练声及复习前一首曲目的时间把握在前5分钟。通过简短的导入然后直奔主题,这样一来学生能很好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知识。而导入的方式也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说,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课堂的效率已经可以提高一半。

反思二: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因此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识谱、后唱歌,通常情况下,针对有一定识谱能力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却发现,其实很多同学对简谱并没有了解,如果采取先识谱后唱歌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但学生没有对该曲目起到兴趣,也把课堂前15分钟的宝贵时间也白白浪费掉。对此我作出以下的改善,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并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

小学音乐老师课堂教学反思篇四

最近一段时间,听了所有音乐老师的课,深有感触。作为校本教研重要形式之一的案例研究,随着校本研究的不断深化、发展,目前在我国“微观教育领域”已经掀起了一场“案例”研究、学习、撰写的热潮,这是一种极好的教育发展的态势,将对当前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将有利于教师专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何撰写案例,本人谈点看法:

从案例的范畴而言,曾有人将“案例”划分为二种:既可以是一个典型的教学情景故事,也可以是一篇教学个案。只是对教学个案没有加以必要的界定。于是乎,在众多的案例或许多的案例集中就出现不少以为案例来对待。这种现象,是否会对我们开展案例研究产生一种误导呢?教学个案不是某个教学个体的主观设计,至少应该是在某个特定的群体中,诸如一个校级教研组或或者片区教研组教研大组,经过集体研究,用来探究的教学个案,甚或是已经过实践检验,被公认为是具有借鉴或推广价值的个案,其中一定的区域内或时空中带有一定的代表性或具有典型性。因此可以这样说,教案并不完全等同于案例。

本身就是一个寻求、发现、追求真理的过程。任何事情如果都从正面加以阐释、肯定,回避不当的,那么与真理处于对立面的谬误就难以让人去发现,真理与谬误就难以区别和比较,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失去了正反两面的客观依据。如今年《中国音乐教育》第二期杂志上看到的一篇《对当前音乐课堂几种常见现象的思考》的文章。

文章的表述形式看来只有“现象”与“思考”两个内容。但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将该作者的内容加上必要的“背景资料”、将“现象”看作一个教学情景故事,然后添上相应的“教学对策或教学策略”,最后将“思考换成”反思“或”教学点评“(当然也可以换成其他的表述形式)。不就成了一篇从反面角度来撰写的教学案例,而且应该说这篇案例还是带有一定的典型性,或具有普遍性的,能引起人们共同关注和思考的好案例。

而目前我们见到的案例,极大部分都是从正面的、成功实践的角度来进行撰写;当然也有从正反两方面结合着来撰写,只是很少很;而纯从反面来撰写的几乎是没有的。这种现状对案例的研究和发展似乎并不是很理想的,也不十分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对于如何撰写案例,我觉得比较典型的案例应该具有“三性——典型性、客观性、启发性。对于这样的提法无可厚非,但对于“典型性”来说,我觉得如何区分、认定案例的典型性,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就好象不同对象、不同境遇、不同心态或心情的人,欣赏同一个音乐作品,给人的心境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一样。案例的典型性,也应该是因事、因人、因地、因境等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区分和认定的。同样是学生和教师,但有城市和农村的区别,有素质优劣之分等。有的案例,对城市的学生和教师而言,可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意义,但对于农村的学生和教师来说,可能就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就教育规律的提示而言,农村与城市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因此,在案例的`“典型性”的区别、认定上,应该也有农村与城市之别。我们大家都是处在农村的学校中,希望多把目光集中在我们的学校学生上,把这一空间表现具有共性的、普遍性的典型案例。

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认为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将接受式培训导向参与式培训,在分析案例、情景模拟、角色换位、多角度思考、交互式讨论、开放性探究的过程中,加强教师的能力建设、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效能);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推断: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众多的安全中,可以寻找到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所带来的“传话接力”式的偏差。)。可以说,上述对案例作用的论述是十分精辟,非常独到的。

目前,对于撰写教学案例,从各地撰写的案例来看,都有一定的格式和字数要求,要求也大同小异。字数一般都要求至少20xx字以上,5000字以下。而且以下几个要素基本都要具备: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对于背景、主题、细节、评析(点评或反思),这些要素的确是必不可少的。主题可以单独进行表述,也可以寄寓于事件的叙述中;至于细节和结果(我理解为是对整个故事的描述及教师采取何种策略,期间教师与学生是怎样是状况,及最后带来怎样的结局等)也是必须交待清楚的;评析是案例的画龙点睛的之处,不可忽视,更应精辟。

然而,对于所谓的背景,是否需要像有的关于案例定作指导文章那样描述的撰写?如背景,包括课程、教材、教学、教师、学生等教育环境信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案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普通班级还是实验班级,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我认为,作为一个故事,只要交待清楚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及起因,是在课堂教学进程中的哪一个时段——导入展开、总结中的某个时段发生的就可以了,不需要面面俱到的详加介绍,如此不仅可以省略许多笔墨,也可以少费读者许多时间。

小学音乐老师课堂教学反思篇五

音乐教学的一点反思,有视力残疾的儿童都喜欢声音的刺激,音乐课中有规律的节奏更受学生喜爱,所以在选材时,我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爱好,除选择节律性强的歌曲外,还尽可能多的选择一些打击乐,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小乐器,一起配合演奏小小节奏乐。多重残疾儿童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相互合作意识都非常地薄弱,他们很多时候都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既能让大家每个人都动起来,又能增强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我想就不失为一堂好课。所以在节奏乐《小乐器吵架》、《我爱北京天安门》、《盆、碗、碟、杯在歌唱》等中,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分工,不同的分工就意味着自己的节奏型也是不同的,除记住自己的节奏型外,还要求要关注到他人的节奏型,只有这样才能在准确的时间敲击自己的节奏型,这有利于学生相互合作意识的培养,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选材还要结合时令特点和学生生活经验的丰富,如:《水花花、泥花花》中,让学生在下雨时到院子中踩一踩水花花,听听声音是不是像歌里唱到的.“噼啪、噼啪、噼啪啪”、“踢踏、踢踏、踢踏踏”。

我还重视多给孩子们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自由组合,选择伙伴一起唱、一起表演等,同时还注重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课堂上采取比赛的形式看看谁唱得好。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前,我经常会对学生期望过高,总会不时地拿他们跟正常孩子相比,现在,我已经在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期望值,力争能更好地发挥期望的效应,教育目标的确立不要过大,根据教育学中提到的最近发展区问题,给孩子确立的目标应该是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音乐课中加如一些简单的动作更能满足盲生的需要,也有利于促进他们对歌词的理解,如《请你和我跳个舞》中根据歌词做动作:拉手、伸右脚、伸左脚、跺脚、拍手、转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