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救援队有哪些信息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说课稿(汇总10篇)

小编: 文锋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国际救援队有哪些信息篇一

今天,我读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这篇文章,中国国际救援队的精神对我的教育意义很大。

这篇文章讲了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6.2级地震,中国政府派出中国国际救援队赶去救援,经过十几天的艰苦奋斗,救援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受到阿尔及利亚群众赞誉的故事,赞颂了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无私帮助的高尚品质。

这就使我不由得想起了四川汶川刚刚发生过的8级地震。震后,美国、新加坡、俄罗斯、日本等国家救援队来到中国参加救援。俄罗斯救援队救出了一个生还者,中国人民为了表示对他们的感激之情,送给了俄罗斯救援队一面锦旗;日本救援队没有救出生还者,据说有一名队员因痛心而提出了辞职。

中国台湾救援队尽管没有没有救出生还者,但是他们救出了2条小狗,这2条小狗同样反映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血浓于水的感情。这些人来中国救援,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尊重。

我体会到了他们有颗乐于助人、帮助别人、关心别人的心,他们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要向他们一样挺身而出,竭尽所能帮助别人,做新时期下最棒的少年!

中国国际救援队有哪些信息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教学重、难点: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

学情分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自主地参与阅读实践。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让学生打造自我,做灵魂的游历者;披文入境,做情感的感悟者;揣度深思,做问题的探究者。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设计力图体现“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新理念,让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神韵、读出情味。

在反复的朗读中去体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层感悟课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即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因此,“以读为本,张扬情感,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本设计追求的目标。在真情的激荡下,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朗读、品悟、表达等训练,并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洗礼和升华。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板书:“中国国际救援队”。我们预习了课文,能用一个词儿来评价一下这支队伍吗?(将课题补充完整“真棒”)

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贵有疑。课堂教学伊始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二、(切入)环境险恶,感悟队员迎难而上之棒。

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灾后环境的语句:“房倒屋塌,失去亲人的大人、孩子在哭泣,空气中弥漫着尸体腐烂后散发的臭气。倒塌后的房屋大多呈叠饼状,加上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给救援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1、指读。读得多动情,透过你的声音,我的脑子在演电影,看到了一些东西,听到了一些声音,闻到了一些味道。你们呢?这样的场面找个什么词来形容?(景象悲惨)

2、再读,读出悲惨的语气。听了你声情并茂地读,我好像就在现场。看看这句“加上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给救援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你感受到的仅仅是悲惨吗?(环境险恶)

3、齐读。中国是个大国,我们怎能见死不救啊,在这种情况下,谁出现了?他们能够迎难而上,替灾区人民用“感谢”的语气读课题:“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小结:你们也很棒,你们能调动身体的多种器官,去看,去听,去闻,还动脑去想,这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好方法啊!

(据学生心理特点、认识规律,从直观、形象入手,为学生创设出和谐美好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能探究课文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对课文才会产生想了解、想去读、想学习的念头。因此,在此环节以情激趣,通过设计新颖、吸引力强、方法多样、引人入胜的导读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三、(铺展)爱心行动,感悟队员人道主义之棒。

1、(自主、合作)细细品读2——3自然段:抓住描写队员的句子,把你最受感动,最有感悟的句子划下来,句旁像老师批作文那样,写写批注。

2、(交流)可能会有如下句子:

“造成两千二多人死亡,一万多人受伤。震后,中国政府立即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由30人组成的救援队。”(此处可抓住2200,10000,30,对比,再结合词语“立即”,明确时间紧,任务重)

“他们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布迈尔代斯。”“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可比较两个句子,抓住“一……就……”这组关联词,明白救援速度之快,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地捕捉着废墟里发出的声音;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寻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队员们仍然坚持战斗。”(此处课件出示)

1)、抓住两个“有的”,感悟分工明确,训练有素,任务繁重。

2)、找出表示动作性的词:“搜索、捕捉、剪断、搜寻……”谈感受。(人道与牺牲)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近一步感受人道主义与牺牲精神)

()搜索()捕捉()剪断()搜寻

3、课件展示一组真实的救援图片

(启发谈话:扣住人道主义与牺牲精神。延伸课文内容,感受救援队员对灾民无微不至的爱,已超越了种族,没有了国界。这就是人道与博爱。)

4、整合文本,层层深入

默读《海啸后的中国国际救援队》2——3节,深入感受救援队的英雄事迹。

可结合语句谈新了解,新认识。如:处理遗体,传染病,吃饭,喝水。

小结:肯牺牲自己,是由于心中有爱,爱能够战胜一切!替灾区人民用“感激”的语气读课题:“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教学当中的情感就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能在教师的点拨下“渐入佳境”。)

三、(收关)交口称赞,感悟队员高超技术之棒。

1、板书“交口称赞”请学生围绕词语提问,如:词义,称赞原因,称赞的内容

2、结合语句,学生谈称赞原因,对“闻明遐迩”稍做了解。

3、交流:人们交口称赞的仅仅是这条犬吗?

4、小结:这条狗是队员们的搜索工具,只有这么优秀的队员才能训练出来这么优秀的狗。让我们体小男孩的亲人用“感恩”的语气三读课题:“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四、(提升)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超越了国界,也没有了种族,是爱抚平了伤痛,给了我们在艰难中继续活下去的勇气。中阿两国友谊的使者回来了!我们都在机场迎接他们,你们想跟他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写下来)

五、搜集最近印度尼西亚地震有关资料,同学之间课间交流。

(教学关注学生个体的精神生活,赋予教材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我们说注重人文渗透的课堂教学关注的是人的教育。而这种关注,不仅仅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更在于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能够理解生命的价值,是否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经验和能力,以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闪耀着人文精神的课堂充满了活力。)

中国国际救援队有哪些信息篇三

知识目标: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教学重、难点: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

学情分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自主地参与阅读实践。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让学生打造自我,做灵魂的游历者;披文入境,做情感的感悟者;揣度深思,做问题的探究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设计力图体现“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新理念,让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神韵、读出情味。

在反复的朗读中去体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层感悟课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即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因此,“以读为本,张扬情感,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本设计追求的目标。在真情的激荡下,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朗读、品悟、表达等训练,并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洗礼和升华。

一、情境导入:

1、板书:“中国国际救援队”。我们预习了课文,能用一个词儿来评价一下这支队伍吗?(将课题补充完整“真棒”)

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贵有疑。课堂教学伊始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二、(切入)环境险恶,感悟队员迎难而上之棒。

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灾后环境的语句:“房倒屋塌,失去亲人的大人、孩子在哭泣,空气中弥漫着尸体腐烂后散发的臭气。倒塌后的房屋大多呈叠饼状,加上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给救援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1、指读。读得多动情,透过你的声音,我的脑子在演电影,看到了一些东西,听到了一些声音,闻到了一些味道。你们呢? 这样的场面找个什么词来形容?(景象悲惨)

2、再读,读出悲惨的语气。听了你声情并茂地读,我好像就在现场。看看这句“加上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给救援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你感受到的仅仅是悲惨吗?(环境险恶)

3、齐读。中国是个大国,我们怎能见死不救啊,在这种情况下,谁出现了?他们能够迎难而上,替灾区人民用“感谢”的语气读课题:“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小结:你们也很棒,你们能调动身体的多种器官,去看,去听,去闻,还动脑去想,这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好方法啊!

(据学生心理特点、认识规律,从直观、形象入手,为学生创设出和谐美好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能探究课文的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对课文才会产生想了解、想去读、想学习的念头。因此,在此环节以情激趣,通过设计新颖、吸引力强、方法多样、引人 入胜的导读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三、(铺展)爱心行动,感悟队员人道主义之棒。

1、(自主、合作)细细品读2——3自然段:抓住描写队员的句子,把你最受感动,最有感悟的句子划下来,句旁像老师批作文那样,写写批注。

2、(交流)可能会有如下句子:

“造成两千二多人死亡,一万多人受伤。震后,中国政府立即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由30人组成的救援队。”(此处可抓住2200,10000,30,对比,再结合词语“立即”,明确时间紧,任务重)

“他们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布迈尔代斯。” “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可比较两个句子,抓住“一……就……”这组关联词,明白救援速度之快,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地捕捉着废墟里发出的声音;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寻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队员们仍然坚持战斗。”(此处课件出示)

1)、抓住两个“有的”,感悟分工明确,训练有素,任务繁重。

2)、找出表示动作性的词:“搜索、捕捉、剪断、搜寻……”谈感受。(人道与牺牲)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近一步感受人道主义与牺牲精神)

( )搜索( )捕捉( )剪断 ( )搜寻

3、课件展示一组真实的救援图片

(启发谈话:扣住人道主义与牺牲精神。延伸课文内容,感受救援队员对灾民无微不至的爱,已超越了种族,没有了国界。这就是人道与博爱。)

4、整合文本,层层深入

默读《海啸后的中国国际救援队》2——3节,深入感受救援队的英雄事迹。

可结合语句谈新了解,新认识。如:处理遗体,传染病,吃饭,喝水。

小结:肯牺牲自己,是由于心中有爱,爱能够战胜一切!替灾区人民用“感激”的语气读课题:“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教学当中的情感就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能在教师的点拨下“渐入佳境”。)

三、(收关)交口称赞,感悟队员高超技术之棒。

1、板书“交口称赞”请学生围绕词语提问,如:词义,称赞原因,称赞的内容

2、结合语句,学生谈称赞原因,对“闻明遐迩”稍做了解。

3、交流:人们交口称赞的仅仅是这条犬吗?

4、小结:这条狗是队员们的搜索工具,只有这么优秀的队员才能训练出来这么优秀的狗。让我们体小男孩的亲人用“感恩”的语气三读课题:“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四、(提升)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超越了国界,也没有了种族,是爱抚平了伤痛,给了我们在艰难中继续活下去的勇气。中阿两国友谊的使者回来了!我们都在机场迎接他们,你们想跟他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写下来)

五、搜集最近印度尼西亚地震有关资料,同学之间课间交流。

(教学关注学生个体的精神生活,赋予教材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我们说注重人文渗透的课堂教学关注的是人的教育。而这种关注,不仅仅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更在于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能够理解生命的价值,是否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经验和能力,以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闪耀着人文 精神的课堂充满了活力。)

中国国际救援队有哪些信息篇四

本课位于本册教材的第七单元,主题为“国际理解和友好”,学习本组教材意在引导学生感悟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引导学生学习关心世界大事,培养热爱和平的感情。《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进行及时、详尽而生动的报道。它不光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体会理解和帮助是双方的;二是继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订的学习目标是: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的原因。

3、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帮助和友谊。

【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品悟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读”也是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本课教学我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读悟交融,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融合,并与自己的阅读实践期待相结合,形成新的感知。

2、在学法上,重视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利用教材中特有的语言现象进行相关的阅读链接,帮助学生储存写作范例。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的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

【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谈话揭题,交流资料。

第一步,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有关中国和印度友好往来的资料,再系统地整理出跟课文有关的资料。接着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的“资料袋”帮助学生拉近跟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揭示课题《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让学生知道今天学习的是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故事。板书并齐读课题。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并将课文后的“资料袋”作为教学课文前的背景来阅读中,增加学生对这一组织的了解,并初步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的影子。

第二板块——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课虽然是一篇通讯,但在教学时并没有过多地向学生讲授通讯的文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感受课文,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读文训练,在读中悟,在悟中思,引导学生熟悉通讯的阅读方法。

第一步,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然后出示部分难读的字,学生试读。

第二步,再次阅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写的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先抓住课文中最主要的信息。

第三版块,细读课文,了解原因

第一步,,学生再次默读课文,了解中国际救援队真棒的原因,我会引导学生抓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最后,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

这些内容学生不一定全部答全,在教学中我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以便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及鉴赏能力。

这一环节我注重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在班级内组织交流。学生口述、理解、分析、师生共研,再经过有感情朗读感悟。如:“来到这座城市……坚持战斗。”,“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用声波……搜寻着废墟下的幸存者……”等通过指名读——学生理解分析——指导读——学生练读——齐读等。让学生在阅读中真切感受到“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感受到了中国国际救援队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帮助。

第二步,在学生阅读完文本后,我利用课下搜集到的有关这次地震的图片,并配以歌曲《爱的奉献》,制作了一组画面供学生欣赏。学生从文本走向直观的图片,被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所感动,在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对课文题目的朗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一层地认识到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的原因。

第四版块——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为了让学生养成课外搜集材料的好习惯,给学生留下了一道课外作业,让他们去搜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包括搜索犬以外的四大秘密武器。这样,做到课内课外的统一,很好地把课堂的教学做了延伸,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

【板书设计】

动作迅速

28中国国际救援队勇敢坚强真棒!

技术高超

这是一则穿插式板书,分步板写“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然后由“真棒!”追溯主要内容,三个方面内容写在中间。整个板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说效果】

本课以教学目标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从导入新课到学生阅读理解后的总结板书,都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中国国际救援队有哪些信息篇五

本课位于本册教材的第七单元,主题为“国际理解和友好”,学习本组教材意在引导学生感悟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引导学生学习关心世界大事,培养热爱和平的感情。《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进行及时、详尽而生动的报道。它不光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体会理解和帮助是双方的;二是继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订的学习目标是: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的原因。

3、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帮助和友谊。

说教法——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品悟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读”也是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本课教学我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读悟交融,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融合,并与自己的阅读实践期待相结合,形成新的感知。

2、在学法上,重视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利用教材中特有的语言现象进行相关的阅读链接,帮助学生储存写作范例。

学生收集的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

第一板块——谈话揭题,交流资料。

第一步,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有关中国和印度友好往来的资料,再系统地整理出跟课文有关的资料。接着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的“资料袋”帮助学生拉近跟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揭示课题《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让学生知道今天学习的是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故事。板书并齐读课题。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并将课文后的“资料袋”作为教学课文前的背景来阅读中,增加学生对这一组织的了解,并初步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的影子。

第二板块——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课虽然是一篇通讯,但在教学时并没有过多地向学生讲授通讯的文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感受课文,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读文训练,在读中悟,在悟中思,引导学生熟悉通讯的阅读方法。

第一步,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然后出示部分难读的字,学生试读。

第二步,再次阅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写的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先抓住课文中最主要的信息。

第三版块,细读课文,了解原因

第一步,,学生再次默读课文,了解中国际救援队真棒的原因,我会引导学生抓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最后,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

这些内容学生不一定全部答全,在教学中我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以便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及鉴赏能力。

这一环节我注重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在班级内组织交流。学生口述、理解、分析、师生共研,再经过有感情朗读感悟。如:“来到这座城市……坚持战斗。”,“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用声波……搜寻着废墟下的幸存者……”等通过指名读——学生理解分析——指导读——学生练读——齐读等。让学生在阅读中真切感受到“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感受到了中国国际救援队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帮助。

第二步,在学生阅读完文本后,我利用课下搜集到的有关这次地震的图片,并配以歌曲《爱的奉献》,制作了一组画面供学生欣赏。学生从文本走向直观的图片,被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所感动,在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对课文题目的朗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一层地认识到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的原因。

第四版块——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为了让学生养成课外搜集材料的好习惯,给学生留下了一道课外作业,让他们去搜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包括搜索犬以外的四大秘密武器。这样,做到课内课外的统一,很好地把课堂的教学做了延伸,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

动作迅速

28中国国际救援队勇敢坚强真棒!

技术高超

这是一则穿插式板书,分步板写“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然后由“真棒!”追溯主要内容,三个方面内容写在中间。整个板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本课以教学目标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从导入新课到学生阅读理解后的总结板书,都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中国国际救援队有哪些信息篇六

一、情境创设太单薄,仅仅靠嘴皮子,不容易感染学生。地震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地震的混乱场面,自然就不知道援助的重要性。缺少了地震的情境创设,当然就不容易打动学生的内心了。如果没有条件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那也应该找几张有关地震的图片,让学生见识见识。

二、语言不精炼,表达方式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如,语速太快,容易给学生以紧张感;"‘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如果换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这样提问,也许更能促使学生理解课文。

三、重点语句没有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或朗读。如,"来到这座城市,展现在救援队员面前的是一片悲惨景象:房倒屋塌,……,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等。

中国国际救援队有哪些信息篇七

教学《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再一次让我体会到在教学生的时候,也是给了我们一种方式去学习。在不断地资料搜索中,对这支队伍,我感动了。

教学这一组课文,让孩子们体会关于世界的人民之间,虽然有着地理的界限,但是,人们的友好的心灵是想通的。上这组课文的第一课《太阳是大家的》的时候,结合着现实,利比亚的战争,生灵涂炭,这词是孩子们送出来的,是啊,现代的社会不太平,期待着孩子们都能活在没有硝烟的蓝天下,孩子们对和平的期待,能够从他们的眼神中出来。

后来,在那一课的反思中,我说是不是过了点,现在再思考,对生命的重视,对和平的渴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略显得重要。于是,在上第28课时,我庆幸对孩子们的铺垫。由日本的海啸引出思考,在72小时的最佳救援时期,我们的国家派出了这只队伍。今年是他们成立的第十年,这个十非同寻常。放手让孩子们去寻找他们棒的地方,细细品读他们的行为,生命与生命之间,哪怕一点点的生命气息存在,都不能放弃,这就是坚持,这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所以,一次次的引读: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时,孩子们可以从心底里感受对他们的敬佩。

当一张张幻灯片出来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中国这支救援队的评价的时候,孩子们的微笑绽放,此时,他们的心里自豪的是:他们是中国人,我也是!最后的时候,我出示了新华社的报道,是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十年活动列表,全世界,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是生命的战士!

对这支队伍,从不认识,到现在的略微熟悉,在经历备课上课后,我也想说: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中国国际救援队有哪些信息篇八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案通过"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挖通、劈开"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

这一教学内容是全文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千辛万苦"这个词语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从而也就感受不到禹这个人物的个人形象,体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所以,能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设计还是比较流畅、到位的,我设计了用动画理解"挖通""劈开",让学生直观的掌握了这一部分的内容。

中国国际救援队有哪些信息篇九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3.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1.昨天,老师请同学们查找关于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找到了吗?谁来把你了解到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介绍?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介绍。3.中国国际救援队于2003年5月赴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地震灾害抢险救援行动,圆满完成了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目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出色表现吧。1.根据“阅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2.同桌之间轮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相互指正。3.朗读展示:谁愿意读哪段便站起来朗读。1.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或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反复读一读,简要写出读书收获,把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2.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读书收获,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向他人请教。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总结收获,如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等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4.在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救援工作的38支队伍中,只有中国和法国救援队各救出一名幸存者,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扬。请你们也来称赞称赞我们的国际救援队,把你的赞誉之词写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后诵读。1.带着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敬佩、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课文。2.同桌练习讲述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阿尔及利亚的救援行动。3.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段抄写在读书笔记中。1课前布置学生了解地震方面的知识,以及地震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灾难的事例。2本课是一篇通讯,教师在教学时不必过多地向学生讲授通讯的文体知识,但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熟悉通讯的阅读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写的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先抓住课文中最主要的信息。这一次的阅读要求是“宜粗不宜细”,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3再次默读课文,教师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后,抓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首先,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其次,在受灾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迅速投入工作(在困难和危险的处境中仍然坚持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最后,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这些内容学生不一定全部答全,教师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补充。4在清楚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一下新闻文体的语言特色。新闻的语言要求客观、准确、朴实、简洁,尽量让事件本身说话,作者的观点就在事件的叙述当中。这篇通讯虽然也有抒情、议论,但也是融合在事件的客观报道中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中加以体会,并在平时阅读报纸时,增加获取信息的能力。5课文后的“资料袋”介绍的是中国国际救援队,可以在教学课文前作为新闻背景来阅读,增加对这一组织的了解。

中国国际救援队有哪些信息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

3.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

一、交流导入,初步了解

1.回顾5.12(看图片)

日子回顾是的,汶川地震使得9万人遇难,37万多人受伤,将近2万人失踪,带给我们的是巨大的损失。现在请同学们跟着大屏幕再来回顾下汶川地震时的场景(看图片)

你都看到了什么?此时,你觉得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2.板书:救援

是的,是救援,需要救援队来救援(板书:队)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关于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课文(板书后齐读)谁能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借助资料袋)

4.那么,中国国际救援队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快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答案。

二、初读课文

1.交流问题

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干什么

2.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让我们再回归到课文中再来体会下课文是怎么写这件事情的。

3.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读后的整体感悟:

课文读完了,你最想对“中国国际救援队”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齐读。

三、研读课文,提升感悟。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究竟从哪儿感觉到的呢?不如,让我们亲临现场去感受一番吧!

1、品析“悲惨”,了解“处境”。

(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随机给予提升:地震的残酷、难民的悲惨、“救援队”的重要、救援工作的艰难……)

(2)结合学生交流自然出示语段“来到这座城市,展现在救援队员面前的是一片悲惨景象…臭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渡:“无情的地震夺走了一切,在这样危难的时刻,成千上万的难民们是多么需要帮助啊!而我们的“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是雪中送炭,面对如此艰难的救援行动义无返顾……”

2、自主探究,感悟“真棒”

(1)引导学生自由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是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到救援队真棒,用笔划出来,然后在小组内解决问题。(教师注意巡视,关注学生划下的词句。)

(2)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重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

(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句子的相同点“一……就……”,体会语言表

达的作用,感受“救援队”的精神。

(2)感情朗读。

(3)归结中国救援队棒在速度快。(板书)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寻找关键词语,交流体悟到的情感。

(3)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有的队员还在怎样地救援,并请学生仿照课文写法,抓住几个动词选择性地自主创写一个救援片段(拓展,多媒体出示一组“救援队”救援时的图片。)

(4)学生合作朗读自己写下的片段:“有的……有的……”

(5)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吗?(学生畅所欲言)

(5)回读: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1)学生试读,结合生活经验体会救援队员的辛苦。

(2)抓住重点词语提升朗读:厚厚的、浸透、仍然坚持。

(3)提升归纳:不怕困难艰险

(1)学生理解分析。

(2)教师点拨、启发想象。

(3)总结:高超的救援技术

当救援队发现并救出在废墟中挣扎了三天的男孩之后,当地群众会怎样表示感激。(训练说话)

四、回顾开头,感悟文情。

所以在送别时,前来送行的阿尔及利亚群众又送上了他们真诚的祝愿:

“中国万岁!”这是阿尔及利亚群众在送别中国国际救援队时,发自内心的祝愿。(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一段,学生满怀激qing地齐读。)

五、图片赏析,结束全文

1.这就是我们的国际救援队,不仅在阿尔及利亚,在世界各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有队员们的身影出现。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他们的风采吧!

2.学生看图片。

3.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这些可亲可敬的队员们说吧?

4.教师小结:

是啊,通过这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学生齐: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5.在发生这些危难时,仅仅是中国国际救援队出现在现场吗?

是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这样帮助别人,别人同样会帮助我们。仍旧是5.12地震时,来自世界各国的救援队也来帮助我们中国。(观看图片)

6.学了课文,看了图片,你学到了什么?(我们大家都需要互帮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