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科技自立自强演讲稿三分钟(模板6篇)

小编: LZ文人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篇一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当今的大学时代,大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创新精神不足确实是当前人才培养质量最突出的问题,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大家的大学正在努力地创造更好的条件和人才培养机制,来让大学生有更多的实践动手、接触社会的机会,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紧缺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而作为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大家只要正确的认识这个问题,去努力寻找锻炼自己科技创新能力的机会,那么“科技”、“创新”这样的名词就不会感觉遥远了,下面我把自己在博创两年多的经历拿出来,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分享到点什么。

在我看来,像创业计划大赛这类大型的注重创新精神培养方面的比赛是很锻炼人的,所以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学弟,将来能够抓住参加这样的比赛的机会,去好好锻炼一下,即使将来你没有取得成绩,但是只要你坚持做下去的话,从过程中,你也会得到很多的。

在大学时代,能够供大家选择的发展空间很多,比如说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尤其是几乎涵盖大学生所有课余生活的众多社团,但是想在社团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体会到乐趣,大家不能仅仅只为了完成部长交给的任务,而是要真正参与到活动的组织策划中去。在上个学期末,学校组织的.“闪耀建大”优秀大学生及其群体寻访中,博创科协成为学校仅有的五个获得“追逐梦想之星”称号的集体之一。

风风雨雨,博创科技协会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20_年已经是协会成立的第十个年头。有道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各位08级的学弟学妹们,很高兴你们其中的一百多人选择了博创,你们先于别人抓住了一个提高自己社会竞争力的机会,试着去做博创的力量吧,博创会给你提供机会,但是抓住与否还有取决于你们自己的努力。在座的还有很多人不是博创的会员,不过博创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激发大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你们,博创随时欢迎你们其中热爱科学的有识之士的到来,博创的机会更是留给有激情、有梦想、有准备的你们。

借这个机会简单的和大家分享这些,总结我的观点:我认为科技、创新其实并不像想象中是那么复杂、遥远,善于观察、勇敢的抓住任何机会,你就是一个科技新星。希望大家今天能有所收获!谢谢!

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篇二

近日,“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

“比天空更深的是海洋。”不断向越来越深的海底世界挑战,彰显的是中国人对未知科学奥秘无尽的探索精神。从1986年我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研制成功,到后来下潜深度突破3500米、4500米、7000米……直到如今成功创造了深度10909米的新纪录,我国在载人深潜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来之不易的成绩,是广大致力于深海装备研发、深渊科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们不断努力和奋斗出的结果,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他们的这种载人深潜精神不仅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出了前进方向。

在科学技术创新面前,“严谨求实”是取得重要突破的关键因素。航空航天、深海潜水、智能制造、电子通讯、医疗器械……越是高新技术的产业,越离不开科技工作者们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这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小小的失误都会造成最终结果的巨大偏差,成为科学技术创新路上的“绊脚石”。科学研究永无止境,急不得也强求不得,要时刻以严谨的态度去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为科学技术创新下足“绣花功夫”;也要在立足于科学的基础上大胆假设、勇于探索、勇于发现,真抓实干地用实践去反复验证真理,才能不断助推科学技术向前取得更多新发现和新胜利。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团结协作”是获得最终成功的力量源泉。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不管是抓好科学技术创新工作,还是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紧密的团结协作。“大道不孤,守望相助。”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无所畏惧。当今世界,疫情大流行带来了更多全球性的挑战,也将全世界的人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与更多的国家合作、交流,分享抗疫经验,共享研究成果,中国始终秉持着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加强对外合作,携手抗击疫情,相信全球疫情防控在共同努力下必将取得最终胜利,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也将会越来越近。

在挑战各种“不可能”任务的途中,“拼搏奉献”是创造更多奇迹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奉献的民族,千百年来,有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感人故事,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流传千古的诗句,也有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这些无一不包含着拼搏和奉献,也铸就了一次次令全世界震惊的伟大奇迹。时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环境治理,一项项“硬骨头”摆在了广大党员干部面前。面对挑战,要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拼搏闯劲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无私奉献,去真干实干,去完成更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任务,在带领群众致富奔康的路上创造出更多“中国奇迹”。

在创造更多历史佳绩的征程里,“勇攀高峰”是实现自我突破的重要保障。近日,我国科技成果频频报捷,除了“奋斗者”号10909米的历史性突破,正在环月轨道飞行的嫦娥五号探测器在近月点再次“刹车”,从椭圆环月轨道变为近圆形环月轨道;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也实现了首次并网成功。这些辉煌成绩,是中国科学家们勇攀高峰的自我突破,他们为新时代的科技强国之路书写着越来越多新的华丽篇章。“无限风光在险峰”,实现宏伟目标的过程中总是充满着危险和艰辛,不管是科技工作者,还是广大党员干部,都有着自己心中想要攀登的那座“高峰”,要不断拿出干劲,拿出实绩,敢为人先,去接受挑战,去征服那一座座人生中遇到的“高峰”,为创造出更多新的历史佳绩贡献出更多坚实力量。

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篇三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高三4班的楼宣宏。

几天前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自然是神舟八号的成功升空和与天宫一号的对接。而第二件事则是,在经历了520天的孤寂之后,“模拟火星之旅”的6名试验者安全出舱。这两件事可以说都是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中里程碑式的突破。当天宫与神八“一吻定江山”的一刻、当来自世界各地的6位志愿者相继步出隔绝人世一年半之久的模拟舱的那一瞬间,我相信,每一位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见证者,无论国籍、无论肤色、无论社会地位的高低,心中都会有一种身为人类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对于天空的好奇与探索,可谓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过了千年的风雨。无论是远古部族祭神时的祈祷,抑或是凡尔纳笔下飞向月球的炮弹,都不约而同地向我们掀起了头顶那深蓝色的衣角。从最初的脚踏式飞行器,到如今腾跃而起的巨龙,飞行器的变革与现代科技的变革往往比肩而行。但当我们所知晓的越多时,那片铺陈在我们眼前的天幕便愈发显现出她的广袤与深邃,她的一望无垠,她的不可捉摸。面对着这整一片宇宙和星空,人类依旧不过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

今年科技节时,高中校区举办了水火箭的制作比赛。记得那时我们班可谓是万众一心。甚至有同样参与物理竞赛的同学列出了火箭飞行轨迹的微分方程,用专业的计算机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出火箭的最佳负重等参数,以此来对火箭的设计方案进行调整。然而最终比赛的结果却并不是一纸公式能够得到的。千百万比特的计算量,却依旧敌不过自然界的一阵微风。

因此我们应当、也不得不承认,在宇宙这个创造一切、承载一切的庞然大物面前,人类的力量简直是微不足道。当兆亿恒星在引力的规则下臣服时,当万千星云在时间的法则下破灭时,我们依旧只能偏安于太阳系的一角,胆战心惊如履薄冰,举全国之力不过将一团钢铁的傀儡送进太空。在自然的伟力下,那些我们所引以为豪的,或许并不比天地间的蜉蝣更加永恒。

人类只不过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个比喻之所以精致与高贵,其秘密就在于,如同水晶的.粉尘一般,苇草是如此脆弱的存在,而又显得纤细。人类亦是如此:因渺小而精致,因脆弱而高贵。我们所引以为豪的大脑,虽然或许不过是自然的巧合,但谁又能否认,这其中未尝不蕴含了某种造物的法则呢?相比于伟大,或许高贵这个词更加适合这个澄净而轻盈的文明。我们创造了语言和文字,创造了宗教和哲学;与此同时,我们规定了运算的法则、度量的标准——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我们今日所身处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回想我们的先人,他们未曾掌握过那些我们所拥有的毁灭世界的力量,但他们对真理的执着、对世界本源的追寻,即便与今日的我们相比,也不见半点逊色。

人类并不拥有那种“改变世界”的力量,因为力量的强弱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两年之后天宫一号将坠入海洋,结束它作为实验站的使命;人类向火星的探索也才刚刚迈开脚步。但在这一次次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人类所体现出的精诚与坚忍,却比所有具体的成就都要更加伟大。因为我们所要求的,不是万古不朽的宏伟图景,而是黑暗中一道璀璨的闪亮。

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情况不也是如此吗?在场的所有人里,或许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名字;而能称得上“伟大”的,更是凤毛麟角。但是,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我们依旧可以活得尊严而高贵。哪怕在人生中最迷惘的时刻,也请记住,千万不要放弃了思考的权利——这是我们身为人类所拥有的、最大的幸运。

尽管人类以及人类的文明与这无限的宇宙相比实在太过渺小,但他拥有无与伦比的高贵的心灵的荣光。正是这种高贵,引领着人类从脆弱走向坚强,由渺小步入伟大。作为杭外这所人文气息浓重的学府中的一员,我们更应当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当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不妨多想想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走过了多远,我们又将走向何方?这,就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一些思考。

谢谢。

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篇四

金秋长沙,举世瞩目。11月3日至4日,20_世界计算机大会在湘江之滨、岳麓山下隆重举行。

等待不负期待,此刻光芒凝汇。作为湖南省产业领域首个经国务院批准、规格最高的国际性行业盛会,本届大会汇聚了1位图灵奖获得者、15位院士、百余位政企高层,将围绕5g、计算芯片、网络安全、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等热点话题,分享成果经验,共谋计算机行业发展之“计”。大会各类论坛、讲堂形式多样,采取现场论道+云直播的方式举行,新增“云上”体验,打破地域限制,通过创新化、智能化、数字化线上展厅和5g、超高清视频等技术,为观众展现精彩纷呈的新体验、新应用。大会还将开辟分会场,与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联动,通过知名学者院士与学生的互动分享,诠释计算技术为产业跨界赋能路径。

因势而动,顺势而为。计算力就是生产力,计算机产业是智能社会的发展引擎、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石,对产业优化、经济增长、科技跨越、民生改善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湖南乘势而上,提出产业链思维,将计算机产业列入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意见》,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计算机产业发展“三个坚定不移”为抓手,连点成链逐步构建起产业生态,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持续壮大产业规模,构建“两个芯片、一个生态”产业体系打造重要研发高地,加快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不断推动智能制造向“湖南模式”“长沙现象”转变。同时,湖南积极拓展机器人自动抓取和焊接零件、3d视觉识别、实时翻译等计算机应用开发场景,不仅赋能工业制造,更“飞入寻常百姓家”。此外,湖南持续加快产业升级,将世界计算机大会、长沙·中国1024程序员节、互联网岳麓峰会等产业盛会“有机”衔接,配合湖南“软件业再出发”战略打出组合拳,为计算机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营造出活力充沛、前景广阔的'计算机产业发展氛围。

大道之行,光荣与共。经过不懈奋斗,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湖南迅速崛起。目前全省已培育出千亿级智能终端及配套产业集群,新型显示器件、信息安全、集成电路、基础电子元器件等具备特色优势的产业。20_年湖南省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突破2920亿元,近5年来持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面对疫情冲击,今年1至8月现营业收入1822.5亿元,实现同比逆势增长12.7%。不难看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蕴含支撑工业经济复苏的强大动能,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这也印证了本次世界计算机大会“计算万物·湘约未来——计算产业新动能”的时代主题。

潇湘论道,共谋新篇。新征程新要求,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走好计算机产业自立自强的发展道路,成为本届大会的讨论热点。永久落户湖南的世界计算机大会,“湘约未来”的盛大开幕,既缘于湖南信息技术产业高歌猛进的发展,也源于外界对“湖南模式”越来越多的认同和赞许。接下来,湖南将秉承“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理念,注重基础领域,瞄准计算机领域前沿,激励企业进一步做好“四基”攻关,突破核心技术,把湖南的科技研发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助力全球计算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计算万物,湘约未来”,湖南正在数字新经济的道路上加速奋进、阔步向前。湖南愿在世界范围内凝聚更多共识,激发信息技术产业的更强动能。

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篇五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党的十九届五__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首次将科技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首位,进行专章部署。

“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创新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国之重器”相继锻造诞生,见证着国家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势不可挡。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各国争先恐后下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以望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更加充分说明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展望“十四五”,更应大力发扬“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添“才”加“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催生新发展动能。

导向驱动,以目标需求“点燃火种”。如何抓住科技创新引擎,先行一步将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赖于需求这个“点火器”,科技创新如果不能准确把握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再好的创新也未必能“点燃”发展之火。因此,创新科技必须牢牢牵住“社会对技术的需要”的“牛鼻子”,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让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点燃必不可少的发展“火种”。对于“卡脖子”的技术问题,要积极研究和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创新发展,让堵点难点迎刃而解。

人才驱动,以核心技术“抬高火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做到科技自立自强。如果说技术创新能力是发展所需的必备“燃料”,那科技人才作为创新驱动与核心技术突破的关键,则是发展“燃料”的“核动力”。“得人则安,失人则危。”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谁拥有人才,谁就能掌握创新发展的核心技术,为发展之火提供源源不断的“燃料”。要加快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注重培育人才、打造人才、发展人才,汇聚创新发展的强大正能量,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迸发”科技人才的发展“动能”。

双轮驱动,以制度创新“通风送氧”。俗话说“火要虚”,实质是将可燃物架空一些,使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接触更充分,燃烧才能更旺。科技创新“燃料”能否让发展之火“燃”得更旺,需要制度创新给予有力支撑形成“架空层”,方能让科技创新“燃料”有效释放潜能。一方面,要狠抓创新体系建设,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在发展创新技术的过程中攻坚克难。另一方面,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及时解决人才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资金需求、市场信息、政策扶持、技术支撑、公共服务等瓶颈问题,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为创新创造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站在新起点,面向“十四五”,正需要以创新聚能量、添动力、增活力,用创新“燃”发展之火生生不息。

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篇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年来,中国自主创新、攻坚克难,在许多重大科技领域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不仅为全国人民美好生活奠定了基础,也为世界协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与担当。立足新发展阶段,要继续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牵住“牛鼻子”,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随着外部环境变化,我国高科技领域仍面临“卡脖子”风险。要以国家大局为重,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瞄准重点领域,突出原创性,增强自主性,对于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关键核心技术,需高举旗帜,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力攻关突破相关领域的难题,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创新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让科技成果快速落地,遍地开花。

打造“蓄水池”,培育人才创新沃土。人才兴则科技兴,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需要体制机制的支撑和保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抓好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解决好“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问题。一方面要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另一方面要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激励自主创新,为科研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引导科技人员探索创新,心无旁骛潜心研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给钻研者搭平台,给贡献者设“奖台”,从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千里马竞相奔腾。

甘做“老黄牛”,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从李四光、钱学森到黄大年、袁隆平,他们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彪炳史册的重大科技贡献。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在自立自强上展现新作为,在独创独有上实现新突破。科技创新的开拓者要甘做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甘做科技领域的“老黄牛”,努力创造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站在“十四五”的开局之路上,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开拓创新、抢抓机遇,以自立自强的磅礴伟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