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宇宙的读后感(汇总7篇)

小编: 紫薇儿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宇宙的读后感篇一

去年看科幻小说《三体》时,总想着如果读过有关黑洞、量子、时间等的科普书籍,应该会更容易理解些。霍金的作品《宇宙简史》恰好是这样一部书籍。

这本书描述了霍金心目中的宇宙历史。他首先回顾了人类历史上有关宇宙的构想,从“地在下天在上,地是平的”开始,到亚里士多德“地球是圆的,星辰绕地球转”的地心论,再到哥白尼“太阳是静止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在圆形轨道上运行”的日心说,再到开普勒将哥白尼的圆形轨道修正为椭圆轨道,终于得到了一个目前看来最正确的宇宙模型。

按照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恒星必定会互相吸引,在某一刻坠落到一起,为什么没有这样呢?原因是宇宙不是静态的,而是在膨胀的,如果它膨胀得相当慢,引力会使它最终停止膨胀,然后开始收缩。否则宇宙就会一直膨胀下去。在几百亿年前的某一时刻,宇宙是个密度为无穷大的小球,产生了大爆炸,这可能就是宇宙的开端。

当某个巨大的星球,或者更大的天体,受其自身引力吸引而不断自行塌缩,最后形成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的星体,它产生的引力使得它周围的光也发生巨大的偏折,被它吸引进去无法逃逸。光消失了,它就变成了再也无法看到的黑洞。所以黑洞并不是个柱状的窟窿,也不是洞里空无一物,它是密度无限大、体积很小的球状星体,只不过看不见而已。

把光看成是由一个个成包的光粒子构成,这些能量量子在空间点状分布,这就是量子理论。霍金用量子力学证明了黑洞总是“热”的,像火炉一样放热,能量能从黑洞泄露出来,黑洞不像人们描述的那样黑。

关于时空,爱因斯坦曾预言,空间不再是一种有别于“物质”的东西,而是一种构成世界的“物质”成分之一,一种可以波动、弯曲、变形的实体。太阳会使其周围的空间发生弯曲,所以地球并不是在某种神秘力量的牵引下绕着太阳旋转,而是在一个倾斜的空间中行进,就好像弹珠在漏斗中滚动一样。由于这个弯曲,不仅行星要在轨道上绕着恒星转,就连光也发生了偏折,不再走直线。不仅是空间,时间也同样会发生弯曲,在高空中,离太阳越近的地方,时间会过得越快,在较低的地方,时间则过的较慢。如果一对双胞胎,一个住在海边,一个住在高山上,就会发现,住在山上的比住在海边的老得快一些。

宇宙的开端发生了大爆炸,观测表明,越远的星系以越快的速度飞离开我们,整个宇宙处在不断膨胀的状态。《宇宙简史》虽然很多看不懂,还是让我多少了解了一些相关知识。同时又浏览了《七堂极简物理课》,这本书更适合我这种对现代科学一无所知的人。科学越进步、知识越更新,我们越了解宇宙的广大,也越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我们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我们曾经以为我们就是宇宙的中心,我们是如此智慧,我们与众不同,事实上,我们与其他动植物没有什么不同,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就如同一粒沙、一滴水,处在一个毫不起眼的偏僻的角落。

作者霍金是一个传奇人物,从21岁起,他得了渐冻症,慢慢的,他要很费劲才能抬起头来,他不能写字,只有三个手指和两个眼睛能够活动,即使在失声之前,他也只能用非常微弱的变形的语言交流,这种语言必须由长期陪他生活工作的人来翻译才能通晓。首次看到他的人都会对他的残废程度感到吃惊。但他最不愿意被当做残疾人看待,一直坚强地活着,直到2018年去世,享年76岁。

宇宙的读后感篇二

也许你会说,一年级的“小孩子”能看懂宇宙奥秘这本书,他懂什么意思吗?但在你眼里,小我却充满了对宇宙的好奇和兴趣。幸运的是,我的兴趣得到了父母的支持,父亲为我挑选了这本注音彩图儿童百科全书——《宇宙之谜》。同时,我也很感谢老师在一年级上学期教了我拼音,让我可以用拼音读我喜欢的书。

本书讲述了科学的秘密,解释了“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天上有多少颗星星”、“星星有不同颜色吗”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利用最通俗的语言和图片让孩子们看得清楚,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

我喜欢仰望星星数数它们。每当晚上躺在床上,都能看到窗外天上的星星。但是慢慢地我发现并不是每天都有星星。我很好奇,读了这个假期,让我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星星一直都在,只是晴天强烈的阳光遮住了这些星星的光芒,阴天乌云密布到挡住微弱的星光。

我从小就梦想在太空着陆。每当在电视上看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载人飞船,我都非常激动。看到舱内宇航员叔叔阿姨们的'生活照片,让我热血沸腾。期待长大后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强健的体魄和对太空的热爱,去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

宇宙的读后感篇三

宇宙苍穹,浩瀚星河,地球在宇宙中,就像连大海里的一滴水都不到,正是因为它的虚无缥缈,才会让我们人类感到变化莫测,不可琢磨。

在公元前400年左右,欧多克斯提出地心说。地心说就是猜测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后来在16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伽利略在17世纪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后来发现太阳以外还有无数星系,日心说就这样被推翻。后来经过科学家的不懈探索,推测出这个宇宙有无数的恒星有成亿的星系与银河系。

宇宙中有一个神奇的物质叫做黑洞,顾名思义就是一个黑色不知道有没有底的一个洞,不管什么东西靠近它都会被吸进去,没有人知道里面有什么,很是神秘,光走到这都会被吸进里面。

世间万物都因宇宙的形成,没有它就不会有现在的地球文明。

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后逐渐膨胀。爆炸起初,物质只能以中子,质子等形态存在;随着温度的降低,冷却,物质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体逐渐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后来就有了地球和一切动物的出现。在这时文明就快要到来了。

随之地球出现了动物,几千亿年前霸王龙统领着世界,到不知是什么情况全球变冷,正在面临冰川化,恐龙们无一生还,这究竟是为什么还终究是个谜底,谁都不知道。恐龙灭绝后,又出现了细小的生物,后经演变就出现了飞虫,海生物,两栖生物,家禽,直到出现了人类,地球文明就在此开始了。当人类的习性定下来了,传递信息的方式也正在演变。第一阶段:语言的使用。第二阶段:文字的出现和使用。第三阶段: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第四阶段: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第五阶段:计算机互联网的使用(进入信息化时代)。这么伟大的历史演变,都是来自于人类的智慧,才能有这样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

宇宙并非永恒存在,而是从虚无中创生。他还深藏着一些神奇的无人知晓的秘密,让我痴迷,它越神秘就越值得我探索,我在心中早已种下宇宙的种子,虽然书本上有很多学术语不太懂,但我不会放弃。

满天星光就是我的希望它就如同我的天文梦,永不会灭。浩瀚星河,茫茫宇宙,等我。

宇宙的读后感篇四

刚开始读《宇宙简史》的时候,我觉得那些语言太深奥太专业太生僻了,怎么也看不懂,那文字中蕴含着宇宙独特而神秘的魅力,是在细细品味后才领悟到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霍金,全名史蒂芬·霍金,他生于1942年,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现为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系教授,被誉为继爱因斯坦后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他用毕生精力研究黑洞和宇宙起源大爆炸原理,提出黑洞发射辐射的预言,在科学界引起革命性的轰动。霍金因为患有严重的肌肉萎缩症,只能无助的坐在轮椅上,但他克服了残疾的障碍,让思想遨游到无限的时空,揭开宇宙之谜,霍金既是残疾天才的典型,也是当代的大众文化偶像。

他,是轮椅上的攀登者!《宇宙简史》用迷人的表达方式讨论了宇宙的历史和将来、时间和时空的本性、黑洞等令人敬畏的主题,霍金用敏锐的直觉和坚定的推理直接挑战了已被广泛认同的传统量子学、大爆炸理论、甚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探寻时间和空间核心可望而不可及的秘密这一未竟之业中,它将引导世界各地喜欢仰望星空的人探寻宇宙的秘密。他认为的宇宙是一个或在膨胀或在收缩的空间,而且他还相信,宇宙是在一次爆炸中诞生出来的。而宇宙的原型是什么呢?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宇宙原来只是一个星球,但它的密度非常高,光亮很大,终于在某一天,它突然爆炸了,这就形成了宇宙,虽然这只是假想之一,但这却是比较广泛的一种说法。

黑洞中的信息丧失如何降低我们预言未来的能力。如果信息在黑洞中丧失,情况就并非如此,任何事情都可能已经发生过。预言将来的能力也被削减了。我们能够确定地预言粒子具有相反的自旋,但是如果一个粒子落进黑洞,就不能对余下的粒子作确定的预言,这意味着在黑洞外不能确定预言任何测量,作出确定预言的能力被减低至半。那么关于预言将来的能力呢?现在看来它至少在三个层次上受到限制。第一,是动力学系统的混沌行为,使得拉普拉斯意义上的决定性在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在量子力学中状态是由波函数描述的,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使得经典意义上的决定性被减半。第三,不平凡的时空拓扑,使波函数被密度矩阵所取代,就在这里引进了热力学意义上的随机性。

我们每天都会遥望星空,天上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我们所生活的家园--地球就是广袤无垠的宇宙的一小部分,我们心中难道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什么是宇宙?宇宙有多久的历史呢?宇宙是怎样产生的?还有与我们同处一个宇宙的邻居,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物质,他们又是什么呢?宇宙所带给人们无限的诱惑力,它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挖掘更多更多宇宙的谜底!霍金轮椅上的著作《宇宙简史》所不能解释的宇宙的谜语就等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揭开!

宇宙的读后感篇五

好奇是人类(大爆炸的远代子孙)习性,理解是种乐趣,知识是生存先决条件。航海家-最讲实际的人-拿生命跟亚历山大的一个科学家的数字打赌。哥伦布在能找到的书本上采用了地球最小圆周长和最大亚洲东延范围甚至还再加以夸张,假如没有遇到美洲,就彻底失败了。

cosmos希腊语天地万物井然有序,混沌chaos的反义词,天地万物的相互联系,对错综微妙机制的敬畏。历史上多少谜只要亚历山大图书馆(既不在基因也不在大脑存贮公有记忆)的一张借书证就可解答。武士蟹,外部作用的淘汰。未被人类选中的品种日益稀少灭绝。大气层的百分之九十九源自生物。物种匆匆来去一闪而过。植物用阴影遮蔽近邻相互竞争。整个微妙循环以1.5亿公里外的一颗恒星为动力。地球生命的核心-控制细胞化学性质的蛋白质和携带遗传指令的核酸(存储40亿年进化的全部信息),相同的电码本。生命的分子充满宇宙。

氢氦宇宙物质99%。核物质必须靠很近才能抵消电斥力,从而使近程核力起作用,这只有在几千万高温下才能发生-粒子运动极快以至于斥力不起作用,自然里只有星体内部才有这样的高温和因此而产生的高压。每次类星体爆炸过程中都有几百万个世界毁灭。如果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是个不断膨胀、收缩、再膨胀、再收缩的震荡宇宙,大爆炸就不是宇宙的创始,而只是前一个周期的终结,也就是宇宙最新化身的毁灭。

所有射电望远镜已经收到来自太阳系外的总能量,要少于一片雪花落地所产生的能量。大脑皮层使人类从动物性中解放出来。书本就像种子,它们可能蛰伏几个世纪,然后在最贫瘠的土壤上开花结果。宇宙射线击中不同基因产生不同变种,这在进化早期可能后果微小,但在后期后果就巨大了。四十亿年来到舞台,只经过几千年观察就宣布自己掌握了永恒的真理,在如此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这种宣称预示着不幸,因为所有民族宗教经济体系和知识都不能回答有关人类生存的所有问题。

宇宙的读后感篇六

前几天,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大型的读书活动,目的是想让我们全校同学们爱读书、多读书。

虽然仅仅只有三天的看书时间,可是,我的收获并不少。我看了一本叫做《宇宙之谜》的书,里面的内容令我好奇,令我惊讶。

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了“宇宙”,这个无边无际的世界是多么的神秘,还通过这本奇妙的“魔法书”知道了,原来,宇宙之中还有别的智慧生物。

其中有一段令我至今难忘,饱受记忆的宇宙记录:

在地球以外广大的宇宙中是否有智慧生命的问题上,科学家们分成了两大派。一派说,既然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个最普通的行星,那么有智慧的生命就应当广泛地存在和传播于宇宙中。另一派却说,尽管生命可能在宇宙中广为存在和传播,但能使单细胞有机转变成人的`进化过程所需的特定环境出现可能性是极小的,因此在地球外存在智慧生命的可能性十分渺茫。就科学的发展来看,这样的争论无疑是正常的、有益的,而且会推动对“地外文明”的探索。

大家看看科学家们多么的细心,凡事都会认真研究、讨论。没错,俗话说的好呀,“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懂得那么多东西,知道那么多东西。

我们要像科学家们那样,充满好奇心,富有求知欲望,不仅对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和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都充满了好奇心。这是人类的心理特点,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基本因素。从地球到宇宙,从自然到历史,从科学到艺术,在这许许多多的领域中,无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成就,几乎都是在探索和解答种种未知事物中创造和发展的。中国我们不仅要从科学家们身上得到启示,而且自己留心观察,也能够从自己的身上得到启示。

通过看这本书,“宇宙之谜”,已经不再神秘;通过看这一系列的书,“未解之谜”,也已经不再神秘;今天的“未解之谜”,相信也早晚会揭开谜底。

宇宙的读后感篇七

关于宇宙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必是“盘古开天辟地”以及“上帝七日创世”等各类神话故事吧!那么,有没有对这个问题更科学、更真实详细的描述呢?答案是——有的。

霍金在《宇宙简史》的第一、二讲中以时间为主线,简明扼要地通过亚里士多德在《天论》中提出地球是个圆球开始,到托勒密的宇宙模型,再到后来的弗里德曼模型等等一系列天文学成就深入浅出地为我们阐述了宇宙大爆炸可能就是宇宙的开端这个最为大众所熟知的理论是怎么形成的。里面虽然涉及到许多专业知识,可是通过霍金的解说却也能让普通大众所理解,毕竟霍金著本书的思想是为喜欢仰望星空、探寻宇宙秘密的人提供一次最好的宇宙学启蒙教育。

又例如在谈论到黑洞安置问题上,霍金运用比喻的方式给我们简单地做了回答:“安置这样一个黑洞的唯一地点是应当把它放在环绕地球的轨道上。而且,可以使它绕地球作轨道运动的唯一途径是,在它的前方拖动一个大质量物体,以把黑洞吸引到那里去,这种情况有点像在驴子面前放上一根胡萝卜……”

如此形象的比喻,即说明了它的原理又让我们有了想象空间,由此可见霍金才华与机智。

除此之外,书中还讲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知识之概念,并穿插若干富于丰富想象力的精彩描述,使人阅后难忘,此书对于想了解天文学的普通大众来说是极好的科普之作。

最后,关于本书的诸多精彩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自己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