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格拉底传的读后感(通用5篇)

小编: 灵魂曲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苏格拉底传的读后感篇一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我记得我几年前曾经做过类似的梦,在梦里,有许多个自己在为某件事争吵,而真正的我却不知道在哪里看着这一切。然后我醒了,我告诉自己:“我只有一个。”就像此书第4章所描绘的丹在面对1+5个黑剑客的场景。我只有一个,其他的声音都是些来自虚无的过去、未来的吵杂心智的产物。而真正的那个我才是我自己要战胜的,如果结局是被打败,只能说自己找不到真我,一生都会被自己虚幻的自我迷惑,尽而如同“发疯”一样,不是真正的活着。

用现代医学家们的说法,应该会把这种现象叫做“精神分裂”吧!

契子部份对初识大师的描绘以及第1章对新事物注入身体的强烈挣扎后,苏格拉底告诉丹,风向变了。应该是说,从第2章开始丹已经开始真正要学习他所想要教给丹的东西了。先是使丹产生幻境:带着丹在体操场上听选手、教练和观众内心各种各样的声音,后又让丹变成风吹过世界各个角落感受世间万态,而后又让丹在梦里经历自己的一生。这让丹有种历经沧桑的悲凉和找不到人生意义的恐惧感。就像看着自己过完荒废无聊却又可立数多样成就的一生,可是心中仍然觉得有所缺憾的无望感。因为,这个世界上的大部份人都不曾去想这到底是不是他们想要的人生?还是只是在复制社会眼光里的一生?他们只是黑压压的一堆人里的其中一个。就像那个疯国王的故事一样。

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平常老百姓们的生活。从出生到死亡,人类其实都是在复制他人的,以为“这才是人生”的所谓生活方式。

从婴儿的第一针疫苗,第一次喝水,第一次喝奶,第一次穿衣,第一次……

然后,到了幼儿时期。幼儿学会了做为大部份人类的行为思维及最基本的生活现象,可以说,对幼儿而言,他们所见到的,都是在复制前人告诉他们的经验。然后,就被送进了幼儿园,如果到了四岁还没有被送进幼儿园的,都会被社会于以“疑问”的眼光。大多数人只是因为生计原因,不得不送幼儿去幼儿园“寄托”,没有人真正去思考为什么要送孩子去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没有人真正去思考,这么多“学”的真正用处。然后孩子就被莫明其妙的“成人”了。带着一大堆的毛病,和前人人生的经验,继续复制的被活着。

婴儿不懂得表达,只有做为人这种动物最本能的反应。“本能”,是人类最真实的能力,没有谁教刚出生的婴儿,如何用嘴“吮”奶,没有谁教刚出生的婴儿“哭”为何物。

但没有人知道:人类的本能才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最具有创造力的力量,而人类却从出生开始,就在扼杀人类最伟大的力量:本能。

“本能”使孩提时期的人,会问“为什么”,于是成人准备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给孩子参照。谁可曾想过,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做为陪伴他们成长的成人,我们所需要的是适当的引导而不去破坏他们对“发现”的探索与兴趣。因为学会思考,真正的思考,真正属于本能,属于自己的思考,才是做为人这种特殊的生命活着的意义!

对于苏格拉底而言,丹所经历的精神与肉体的痛苦都只是基础教育,真正的勇士之门还未真正找到。勇士的修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的。之所以找到“丹”作为他的关门弟子,是因为丹有比一般人更强烈的“意志力”能力。这与丹所从事的体操有关,体操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锻炼的运动。

清理身体的食链与清理思维障碍是勇士之路的必经之途,只吃喝自然食物和适当的.份量,新鲜的蔬菜水果花果茶和禁欲。约瑟夫和乔伊都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但每个人的性情都是独特的,平起平坐,热爱生活且赋有幽默感。这让我想起现实中那些所谓的修行者,大部份都表现出一副清心寡欲,得高望众的“圣人”似的样子。

苏格拉底让丹清身戒欲多时后,突然让他看到自己在抽烟并与丹一同饮酒,只是想告诉丹,真正的勇士不是强迫自己,而是顺应身体和自我。知道什么东西不好去做,和知道什么东西不好却用欺骗自己的方法去做,是两回事。

约琴夫的死告诉丹,死亡并不是坏事。“死亡并不让人悲伤。让人悲伤的是,大多数人根本就没真正活着。”。现实生活难道不也如此吗?人们追逐财富与成功,爱与幸福。因此经历痛苦。但是谁能清醒的知道,让人痛苦的,并不是在追逐财富与成功,爱与幸福所经历的事情,而是人们自己想像出来的痛苦。例如一个简单的故事:

有个女人害怕男人嫌弃她带的嫁装不够多而不爱她。就是她自己的心智制造出来的痛苦的幻象。

真正的勇士热爱追求,却不被心智迷惑。“随他去吧。”然后,他们都笑了。

除了静思和戒欲外,勇士还必须通过了解自己的身体做各项体能训练,做到身心合一。在坐在加油站后的石头上一天一夜后,丹最终悟出:“人生没有平凡无奇的时刻!”那便是当下,这世上的人们大都活在过去、将来与各种思绪、情绪里,几乎没有人真正专注于活在当下。尽管,总是有箴言告知人们“当下”才是重要的,但人们大都只是一瞬即逝的感触,而非真我的当下被点悟。第5章,作者有许多内容都来自中国的古老文化。而我竟然做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在中国的学校受过大学教育,却对自己本国伟大的文化财富连略知一二都谈不上,而此书的作者,一个美国人,却对中国文化了解、感受、收获的都比我多。只能说:“很多人不仅并未真正活着,连怎么活着都不知道。”

我记得,张校长提及体育才是教育最重要的部份。当然,不是指把人当猴子耍的那种体育,而是真正的身心合一的体育,包括中国的古老武道领域、医道领域。

丹在学期末的体操团体比赛中获得了冠军。他战胜自己的同时达到了自己一直等待的目标。然而,心情却如同过季的花朵一样随风凋落,随着毕业的来临,不知将何去何从。原来,他所一直追逐的成功,不过是一种满足自我生理需求的幻境,当真正达到时却未能使他真正快乐起来。因为真正的快乐,是不需要理由的,他随时可得,人们真正需要专注的是在过程中的每一个当下。没有真正的结局,如同所谓的成功也只是过程的一部份。所有的结局都会“过去”,过去了就要“放下”。尽情享受在每个当下的过程。

“放掉心智,才能恢复知觉。”,第6章,苏格拉底把丹拉进婴儿时期的自己,感受一个婴儿对这个世界最初的知觉。同样,如果闭上眼睛去感受婴儿的感受,我会感到一种清澄的宁静,感受婴儿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定义,好的、坏的、各种东西的名称、作用都是幻象的一部份,我突然明白,在天地产生之前,只有宁静,一切只是心智的产物。如果要用一种场景来描绘的话:想象一座90度倾泻而下的瀑布,快乐便在那个转角处,你和你的心智应该以这种方式共同存在。第6章末,苏格拉底让丹忘记了乔伊,那个灵魂与之共通的女孩。

学校毕业了,但从苏格拉底那的学业并没有毕业,而是进入现实世界时间的漫长磨砺。但凡一切结论都必须予以实践。丹毕业后与美丽的女子琳达结婚,有了一个女儿。他一头投入生计工作中,历经平凡世界的悲欢喜乐,却总在午夜梦回时感到没莫明的沮丧。他总感觉失去了什么。直到与妻子离婚后,他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再次追寻心灵大门的旅程。

这时苏格拉底再次出现在他的身边,带着他走进了生死边境的心灵大门,在黑暗中他终于死去,化为尘土,滋养万生,随风飘散,无处不在。在醒来之时,他找到万物之源的宁静与喜乐。“我便是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就是我。”

本以为此书到此结束,但乔伊再次出现,勇士有了灵魂陪伴。

苏格拉底传的读后感篇二

近日选修课《西方哲学史专题》的课后读书任务要求我们读《苏格拉底的申辩》,闲暇之余我也就浅略的读了一遍,读完之后让我对苏格拉底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不禁有了一番感慨,不吐不快。我本对古希腊的文化、哲学、政治,甚至对苏格拉底本人谈不上有很深的了解,在此发表感言,纯属管中窥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理解。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无知之知。

公元前399年,由于一个叫阿内图斯的人控告苏格拉底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神,并且败坏青年,最终导致他被判处死刑。而在被送上法庭,面临审判团的宣判时,苏格拉底仍然坚持自己的哲学,运用自己的逻辑及辩术和原告进行了最后的申辩,表明了他对于真知的坚持。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辩词,是其哲学思想的体现,在他的学生柏拉图整理出来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格拉底的申辩》,既是文学著作,也是古希腊哲学的精髓,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仅其言谈,就留给后人无尽的哲思,拜读此作后,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无知之知,最坦诚的谦虚;二、对真理的执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申辩》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苏格拉底在正式的申辩之前的一点声明。在第一部分里,苏格拉底在申辩之前强调了他在将要进行的申辩之中所运用的言辞是不同于那些控告或者诬陷于他的人的言辞的,他所说的将都是真话。我们知道苏格拉底不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在当时的雅典城邦不知道将多少人辩驳的哑口无言,正如他在后面申辩中所说的,他寻求当时雅典所有自认为聪明的人与他们辩论,最终却都只能证明他们的无知和自以为是。这样的苏格拉底会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吗?他之所以这样强调他的说话方式是为了表明他对哲学的热爱和真理的追求之执着。哲学带给了他哲学的尊严与坚持,他坚持说真话,因为他想要让雅典的人们信服他的申辩。由于他的真话触及了听者们的自尊,所以得到了陪审团多数人的报复,最终被判死刑,但是他却仍然坚持了自己姿态,正如原文所说“任何一个有一点价值的人不应该总是计较生死,他做一件事的时候应该考虑的是他自己做得对还是错,是作为一个正直的人还是邪恶的人。”这正是哲学的苏格拉底面对政治的申辩时始终不予放弃的立场,也是他对真理的追求与坚持的表现。

第二部分是苏格拉底为自己展开的申辩的正文。首先针对那些最初的虚假控告和那些最初的控告者做申辩;其次,针对后面的控告和后面的控告者申辩;最后,苏格拉底对他为哲学而死的理由进行了说明。在这一部分苏格拉底提到了神谕,苏格拉底对于神谕也很困惑,他也一直在寻思神谕的真意。因此,他尝试通过寻找一个有智慧的人,拜访他,审视他,与他对话,然后证明“这个人比我更智慧”,并以此来回应神谕。于是他去拜访政治家、诗人、匠人等等众多人们,但是无一例外的,他全都失败了,那些据说具有智慧的人们无不是自以为是的无知者。最后,苏格拉底得出结论:“无数的人他们自以为知道一些,其实知道的很少,甚至什么也不知道”。他说这些是为了向人们表明自己的哲学使命,对无知之知的证明和追求以及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知。德尔斐神庙进门处铭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或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认识自己的人就是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的人。苏格拉底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因此而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他的“无知”因此是一种“无知之知”。知道自己无知的人不少,但是像苏格拉底这样不仅知道自己的无知,也知道自己的有知,更将这种无知之知作为一种智慧的态度,以此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由此而知道什么才不是真正的智慧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正因如此,苏格拉底才是伟大的,值得尊重的。

对于被判死刑苏格拉底认为这是神的旨意,他说“我更要听神的话,而不是你们的。只要我还有一口气,能够做,我就根本不能停止爱知。”苏格拉底最终选择了爱知,而不是放弃智慧的追求。他还指责法官:“现在我将走向自己的路途,承受你们判给我的死刑,而他们也会被真理判决,承受他们犯下的罪恶和不义。我必须接受他们对我的惩罚,也让他们接受他们的惩罚吧。我认为这一切好像是命中注定的,而且安排得很不错!”并且他还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什么坏事会危及一个正直的人,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他和他所有的一切都不会被神所抛弃。”他就是这样坚持着对真理的执着,正如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申辩中最后的一句话:“分别的时刻来到了,我们会各走各的路,我去死,而你们继续活着,哪一条路更好,只有神才知道。”这就是苏格拉底,一个哲学的生活了一生,并为哲学献出了生命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传的读后感篇三

3、如果没有自信心的话,你永远也不会有快乐。——拉罗什夫科

4、缺乏一种自信的精神,这往往导致一些本来是萌芽了的天才走向自我扼杀。——舒卓

5、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陆九渊

6、在任何行业中,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对它产生兴趣。——威廉?奥斯勒爵士

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8、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会消逝。——罗夫?华多?爱默生

9、发明家全靠一股了不起的信心支持,才有勇气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行。——巴尔扎克

10、承担重任首先需要自信。

11、地球上的任何一点离太阳都同样地遥远。——伯顿

12、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13、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拿破仑

16、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苏格拉底

18、宁肯孑然而自豪地独守信念,也莫不辨是非地随波逐流。——查?丘吉尔

20、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培尔辛

21、一个人几乎可在任何他怀有无限热忱的事情上成功。——查尔斯?史考伯

22、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徐特立

23、自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自疑者不信人,人亦疑之。——《史典》

26、勇敢乃是自信与害怕中间之道。——亚里士多德

27、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居里夫人

28、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

29、无论如何,“流言”总不能吓哑我的。——鲁迅

30、价值产生信心,信心产生热忱,而热忱则征服世界。——华特?h?柯亭姆

苏格拉底传的读后感篇四

2、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4、能够使我飘浮于人生的泥沼中而不致陷污的,是我的信心。——但丁

5、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苏格拉底

6、自卑的人,总是在自卑里埋没的自己,记住,你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

7、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战胜的。——贝蒂

8、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徐特立

9、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徐特立

12、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13、缺乏一种自信的精神,这往往导致一些本来是萌芽了的天才走向自我扼杀。——舒卓

14、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梁启超

15、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罗曼·罗兰

19、信心是命运的主宰。——海伦·凯勒

20、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培尔辛

22、一个做主角的非有天才不可。可是天才在于自信,在于自己的力量。——高尔基

24、自信是英雄的本质。——爱默生

25、请一定要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风景里面仰视。——柯少爷

26、自信是一根柱子,能撑起精神的广漠的天空,自信是一片阳光,能驱散迷失者眼前的阴影。

28、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拿破仑

31、能够使我飘浮于人生的泥沼中而不致陷污的,是我的信心。——但丁

33、自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自疑者不信人,人亦疑之。——《史典》

34、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

37、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培尔辛

38、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萧伯纳

40、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萧伯纳

41、有自信这是件好事,但过分绝对地自信则不成……过分地自信,则会有很大的失败在等待着。

44、具有博大胸襟的人,才有可能在心灵上潇洒;具有自信和实力的人,才有可能在外表上的潇洒。

45、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培根

46、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马尔顿

47、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梁启超

48、许多人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他们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妄自菲薄,以至于缩小了自己的成就。

49、发明家全靠一股了不起的信心支持,才有勇气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行。——巴尔扎克

50、如果没有自信心的话,你永远也不会有快乐。——拉罗什夫科

51、幽默是表明工人对自己事业具有信心并且表明自己占着优势的标志。——恩格斯

52、缺乏信心并不是因为出现了困难,而出现困难倒是因为缺乏信心。——塞内加

53、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一切只能靠自己。

56、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却是力量。——弗烈德利克·罗伯森

57、吾无过人者,但生平行为,无不可对人言耳。——司马光

58、地球上的任何一点离太阳都同样地遥远。——伯顿

59、自信是一个人的胆,有了这个胆,你就会所向披靡!

60、实现明天的惟一障碍,是对今天的怀疑。

61、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软弱和事业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

62、忧伤回首看,优悉四处瞧,自信向上望。

63、价值产生信心,信心产生热忱,而热忱则征服世界。——华特·h·柯亭姆

64、信心是人的征服者;它战胜了人,又存在于人的心中。——马·法·塔伯

67、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

69、信念,你拿它没办法,但是没有它你什么也做不成。——撒姆尔·巴特勒

70、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萧伯纳

71、自信与自靠是坚强的柱石。

72、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培尔辛

74、承担重任首先需要自信。

76、一个人敢于暴露自己的弱点,代表他自信、强大。——周正

77、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担心着怕自己不行,那你就没有勇气了。

78、我们对自己抱有的信心,将使别人对我们萌生信心的绿芽。——拉劳士福古

81、一个人缺少了自信,就容易对环境产生怀疑与戒备。

82、我只有一个忠告给你,做你自己的主人。——拿破仑

83、勇敢乃是自信与害怕中间之道。——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传的读后感篇五

我对苏格拉底的一点了解,除了课上张老师所讲的有关内容,也就是吴飞老师译的《苏格拉底的申辩》。惭愧的很,这本书至今没有读完。不过确实很吸引人,不仅仅是它的哲学思想的交锋,还有渗透其中的形而上的思辨性。

《苏格拉底的申辩》中的第一部分记录了申辩的由来经过,不同版本的差异,以及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诠释。给人一种庞杂而有些混乱的感觉——一方面说他是“引进外邦的神”而获罪,又说其实真相是他的怀疑精神动摇了民主的基石。当然后者更合理,只是这推理论证的过程让人有些困惑。

最精彩的还是申辩的正文。遗憾现在刚看了个开头,同时真的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听他——其实是柏拉图借他的口——对希腊进行美德教育。我不怀疑《申辩》其实是柏拉图主观构思加上他对于民主制的控诉再加上苏格拉底确实的思想脉络,但是在读他与莫勒图斯辩论的那一段,总感觉有点怪。他首先要申辩的是“败坏青年”的罪行。苏格拉底给莫勒图斯下了个套,他先问“是否很多人可以带好青年”,把莫勒图斯带进去,继而类比说马,难道很多好人可以带好一只马,而一个坏人尽可以让整个马群失去前进的方向吗再回到人本身,难道可能一个人把青年带坏,而其他所有好人都无法挽回吗既然这样的逻辑不能成立,哪么只有一种可能,即莫勒图斯自己在诋毁苏格拉底。

这样的逻辑真的很霸道。且不说马和人的比喻是否相类,一个人对于整体的祸害是否真的如苏格拉底所言是不太可能的也值得思考。我们知道,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无知的,而他的有知体现在他知道自己无知。所以无论是在街头与人争论还是法庭上的申辩,他都是在“启发”对方,但其实对方的本意并没有真正表述出来,而是顺着苏格拉底的思路简单的选择“一条路”。我想,这恐怕也是很多人看不惯他的原因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是讲究“德性即知识”,但是他对于理想生活的理性思考,以及外延的形式上的申辩,与城邦本身的现实生活存在着最根本的矛盾——精英治国还是民主政治于是,就引出了您上课时提出的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我觉得苏格拉底的悲剧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还有不同,俄狄浦斯王的例子具有伦理血源性,本身就是很偶然的,而苏格拉底悲剧在于思想,具有更大的普世意义,也更增添了他的悲剧性——没有人应因思考和言语而获罪。当今民主制下的基本法则却无法照耀在雅典的上空。

所以,我们为他的死而悲哀,也许还是要着眼于两者的悲剧性上。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也许想用死给大家上一课——你们迟早会后悔的,到时,我在法庭上的申辩将成为大家追述我思想的一部分。不论柏拉图有多少异于老师的论断,至少,主题思想没变。《申辩》仍然是苏格拉底一脉相承的思想路径。这就够了。

我相信苏格拉底是一个对自己的信仰到底的人,也很难想象他的助产术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而非帮助他人获得“美德”,他的理想至少有一部分是希望希腊人能通过他的努力过上更加理性,从而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当然,有人认为他是过于特立独行,与智者没什么两样——从申辩来看,这似乎也是隐藏的一条人们憎恶他的原因。但很显然,智者强调论证过程要如何如何有逻辑,把对方摁倒;苏格拉底则追求跟我论辩你,是你,要最终有所收获。说到底,他追求的认识自己,其实和人的本性有点相违。神愿意认识自己的无知么人恐怕就更不愿意了。死,是必然的。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申辩中最后的:“是该走的时候了,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去做的哪个事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死而得道,生而不知其所,生与死的判断,还真的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