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月读后感(优秀5篇)

小编: 书香墨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七月读后感篇一

读《七月和安生》时,我被诱入了故事深处。当我读到:“我已经无法再伤害你,七月。我是你这一生最应该感到后悔的决定。当我问你去不去操场。你不应该跟着我走。第一次,七月看到安生明亮的眼睛开始黯淡下去。像一只鸟轻轻地收拢了它的翅膀。疲倦而阴暗的,已经听不到凛冽的风声。……”我从未见过安妮的文字里透出过这么多的忧伤,令人窒息的。或许这是唯一一篇友情的,而对于友情她胸怀着的巨大的柔情才充分地溢出来,贯注到字里行间。情,安妮更多地思考关于它所带来的疯狂与占有,情作为背景总是灰色的,让人看不到一点儿光亮。但也许仅仅是,友情还是情在她那里(在这篇文字里)并没有清晰地分野。

我长久地沉醉在《七月和安生》里,站在远处看两个十三岁的少女在操场上闲谈,看她们并排躺在床上,安生因为害怕而搂着七月。安妮的文字在这篇文字里是这样的强力,它们推着我快步地走,停不下来。七月在站台上送安生离开故乡,她被一种钻心地感觉罩住,蹲下来哭;她到上海去看安生,远远望见荞麦一样肤色的安生,她病态的瘦,只有她的笑容是她所熟悉的,那个树上的女孩。假如你们都看了这篇文字再来看我的诉说,也许觉得这些复述太过蹩脚了,但这些情景在我心里一再地重现,使我忍不住。

这是一篇关于两个女孩之间友情的故事,其中的家明只是她们产生挫折的道具,假如没有他故事也可以继续,只是来得不够强烈。安妮是偏安生的,在这两个角色中,应该是这个和她更为相象些(我希望这样说不会引起一些人的反感,在我看来那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她给她安排了死亡,在她看来死是美可能达到的极致,而七月还要继续活下去,更多的可能在后面,但很难企望其中还有多少令人心动的美。

家明没有自己的选择。安妮让他喜欢安生更胜过七月是因为她觉得这是一种自然的判断,正常的心智和对美的直觉能力。“家明说,安生是个不漂亮的女孩。但是她像一棵散发诡异浓郁芳香的植物。会开出让人恐惧的迷离花朵。”我觉得在安妮那里,的另一表达。假如我们不能对一个对象产生美和的感觉,那么很难想象我们会因它而感觉到恐惧。当然这个概念并不是可以任意延伸的。

在《七月和安生》里,即使不加注意,也可以看到安妮把所有美好的联想和描述都送给了安生,和她的其它许多作品中的女主角一样,她在对她们的美的渲染上从不吝惜笔墨。

“很老的樟树,树叶会散发出刺鼻的清香。,用几分钟时间就能爬到树杈的最高处。她像一只鸟一样躲在树丛里。晃动着两条赤裸的小腿,眺望操场里空荡荡的草地和远方。七月问她能看到什么。她说,有绿色的小河,有开满金黄雏菊的田野,还有石头桥。一条很长很长的铁轨,不知道通向哪里。然后她伸手给她,高声地叫着,七月,来啊。七月仰着头,绞扭着自己的手指,又兴奋又恐惧。可是她始终没有跟安生学会爬树。”

“七月想,如果安生在这里,,爬到树上去眺望田野吗。安生坐在大樟树最高处的树杈上。空旷操场上回旋的大风,把她的白裙吹得像花瓣一样绽开。安生伸出手,大声地叫着,七月,来啊。她清脆的声音似乎仍然在耳边回响。”

“那天晚上,七月看见少年的安生。她穿着白裙在树上晃荡着双腿。长发和裙裾在风中飞扬。还有她的笑脸。”

“但是安生一贯都这样。,飞快地爬到树上。她把她的手伸给七月,她说,七月,来啊。但七月不会爬树。她仰着头看着树上鸟一样安生。”

“安生在阳光下的笑脸。她说,我们去操场看看吧。散发着刺鼻清香的樟树。安生在风中绽开的如花的白裙。”

“我你。七月。她们回到母校的操场去散步。有樟树的地方已经盖起了一幢新的楼。安生说,这里曾经有非常刺鼻的清香。她闭上眼睛深深呼吸了一下。似乎依然是站在浓密的树荫下面。可是她已不再是那个穿着白裙的光脚的女孩。会轻灵地爬上高高的树杈。旧日时光早已一去不复返。只有铁轨还在。依然穿过田野通向苍茫的远方。安生说,小时候我非常想知道它能通向何方。现在我终于知道了。原来它并没有尽头。”

以上的五个段落(或许更多)分别散处于小说的各个阶段,树上女孩的形象慑住了她,使她不得不一再地重复,和散发着刺鼻清香的樟树上,留下了关于少年安生的一切。她在树上望着通向远处的铁轨,对自由和未来充满憧憬。

啬的,它并不象想象地那么多。

在《七月和安生》里,安妮一贯的文字风格得到最好的发挥,词语的洗炼和平淡地叙事格调似乎特别适合追忆式的诉说。她如同面无表情地讲着一个往昔的故事,一直讲到对面的人心里渗出血来,而她似乎还在微笑着不肯停下来。

“她摊开七月的手心,用她的指尖涂下简单的笔画,脸上带着自嘲的微笑。那是她们初次相见的景象。秋日午后的阳光在安生的手背上跳跃。像一群活泼的小鸟振动着翅膀飞远。”

“家明和安生爬上高高的台阶,走进阴暗幽凉的殿堂里面。安生坐在蒲团上,看着佛说,他们知道一切吗。家明说,也许。他仰起头,感觉到在空荡荡的屋檐间穿梭过去的风和阳光。然后他听到安生轻轻地说,那他们知道我喜欢你吗。”

“她慢慢走到安生的面前。她的眼泪流下来。安生,我不知道你要的是什么。我一直在问自己,我能把什么东西拿出来和你分享。安生说,我家明。我想和他在一起。”

“在幽深山谷的寺庙里,他们看着佛像。她坐在他的身后,轻轻地问他,他们知道我喜欢你吗。他转过身看着她。她掂起脚亲吻他,在阴冷的殿堂里面。阳光和风无声地在空荡荡的屋檐穿行。那一刻,幸福被摧毁得灰飞烟灭。生命变成一场背负着汹涌情欲和罪恶感的漫无尽期的放逐。”

事实上在这篇小说里,差不多每一个字都是精采的,如果真要下决心罗列地话,最后只能整篇复制下来。我还记得安妮的伤口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想试一试水温。而我。我是一个已经被沉溺的人。”象这样的智慧在安妮的文字中是如同草地上的野花一样,令想要采撷的人有不间断地惊喜。

我更愿意将《七月和安生》看成是一篇自心里畅然奔涌而出的会心之作,它也许并不是安妮的文字中最出色的,但它讲述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它对于友情的描写触动了我一些深处的回忆,令我长久地沉溺在激动里。在小说技巧上,伏笔、矛盾的设置,那些看上去更象是自然天成的,几乎没有人为的痕迹。只是家明和安生之间早期的一些暖昧之处过早地显露、还有铁轨上的少年等一些为人常用的意象选取,都是使人略感不满之处。

《七月和安生》看上去更“象”是一篇小说,因为七月从北京回来以后的部分总让人觉得那是一个理想的安排,让人怀疑它们是为了满足一些读者的心理而刻意设置的。当七月将玉镯交给家明时,我感到小说已经结束了,但它实际上并没有。安生在离家八年后终于回来了,两个少年朋友经过很多挫折和磨难后团聚了,连安妮也不由自主地叹息“八年了”,这总给人一种不痛快的感觉。而安生终于以死亡告终,这在她回来时似乎已经注定了,因为“成功的”小说似乎都有一种要解决矛盾的欲求。

我对这段最后的情节思索良久,但最终也没有得到更令人满意的解释。“回归”真的是一种可能吗?还是作者或者读者的心理需求?但安生似乎不会满意这样的安排,我似乎听见她呼喊着永远漂泊的声音还飘在风里。

七月读后感篇二

本文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点明了是在七月骑马上的天山,也委婉的说出了上天山的最好时节,为下文精彩的描写做了很好的铺垫。

作者用“移步换景”法在第二自然段中展示了七月天山的诱人景色。进入天山,作者多方位的`描写了巨大的雪山、突兀的岩石、气势宏大的瀑布、欢快的溪流以及它们所形成的独特地貌景观。这段中的两个“从”字和一个“飞”,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和灵魂,“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雪水的光亮;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多么形象的比喻啊!“鱼群”、“阳光”、“浪花”准确的表现出了天山的勃勃生机。

顺着作者的思路“再往里走”,天山密林幽静,翠绿无边,斑斑点点的树影,给人以恬雅舒适的享受。当“走进天山深处”时,天山深处山色柔嫩,五彩缤纷的野花如霞、如彩虹、如海,景色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课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作者对天山深深的喜爱和赞美,流淌在文章的第一句中。“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我反复读了《七月的天山》后,仿佛身临其境,美丽的雪山,欢快的溪流、飞流直下的瀑布,茂密的原始森林,人在花海游,绵延锦缎般的无边花海,胜过春天的花园,我爱天山!我爱祖国的每一处景色,真想插上一对翅膀,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

七月读后感篇三

——西湖七月半读书札记

初识张岱,是因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之中,遇见了这个孤独者,恍若狭长小巷的一道身影,一个在蒙蒙细雨中,手持酒壶低声喃喃的身影,把一切景物都排斥了,独占了我的视野。一个脱俗的世俗人,一个博奥的无知者,一个诙谐的愤恨者,矛盾在他身上融合出了清冽鲜明的惆怅彷徨,冷冷的沁入心脾,沁入魂魄。

看西湖七月半一文,便想起卞之琳所说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张岱刚到西湖的时候定是有些失望,惋惜着那一陌杨柳,一痕长堤,一窗月光,一池碧水,慨叹极好的风景中平白多了几粒灰黑的身影。他坐卧行船中,冷眼旁观岸上“灯火优傒,声光相乱”,无聊中,发现那些无聊之人竟也是一处风景,便颇有些滋味的品头论足一番。

事实上,他不会有感想。之前的一切不过是我对一个普通人的猜想罢了,张岱,不是普通人。他是一个从“茶淫谲谑,书轟诗魔”到“山厨常断炊,一日两接淅”的人,何必故作孤高。他怎会被那些故作看月的人吸引,怎会因他们而落入俗事。他看的,不是他们,而是,他自己,张岱。七月半,鬼节,是祭祀先人的日子。对张岱来说,国已破,家已亡,只想对月倾诉,独自缅怀,聊以自慰,却见着了那些“身在月下实不看月者”,想起了自己曾经纨绔的模样,他在《陶庵梦忆自序》中写道“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这天,他便是对往生的忏悔吧,因他看的是自己,念的是自己,才会有如此细致的笔墨,才会有轻灵幽静的萧索。

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清梦甚惬的张岱,果然还是雪景中缓步而行的痴人,带着一丝丝愁绪的茶香。

让我,从此再也忘不了那抹清香,那个身影。

七月读后感篇四

安妮的作品,最喜欢《七年》。

读《七月和安生》缘于安妮的一句话,这是她最满意的作品。

除了《七年》,最喜欢的就是这篇,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

有的只是流水一样的安静。

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欣赏安妮的文字,白色的棉布裙和衬衫,旧旧的jeans配上系带的球鞋代表着城市一角独特的风景。往往带着模糊的开场和落寞悲伤的结局。

开始怀疑这个城市流行什么,又由什么来主宰。

华丽的外衣掩盖不了内心的空虚,明亮清澈的眼光不会欺骗灵魂。刹那的悸动也许真的可以代表一种永恒。悲哀着男男女女之间的纠缠与分离。

这是些阴郁而美丽的文字,一个酷烈而凄艳的爱情故事。

两个女孩有着不同的命运,一个有着流浪者华丽颓废的气质;

一个只是在都市里安静生活的女孩。

每一次看《七月和安生》,都会有新的感触。但总是会想起《东京爱情故事》。安生是莉香,家明是完治,而七月就是理美。我不喜欢七月,一如我不喜欢理美。

而家明就像完治一样,在2个女孩间跳来跳去。但我深信,家明喜欢的是安生,一如我深信完治喜欢的是莉香。总觉得,骨子里潜藏的是她们的性格。她们不是完美的,但她们以她们的方式吸引着我们。直率,而又热情,别人懂得放下包袱,以便走更长的路,但她们不会,而会把别人的包袱也背上,最终受伤的是自己。每个人,都可以从她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这就是她们吸引人的地方。

安生踢掉鞋子,用几分钟时间就能爬到树杈的最高处。她像一只鸟一样躲在树丛里。晃动着两条赤裸的小腿,眺望操场里空荡荡的草地和远方。七月问她能看到什么。她说,有绿色的小河,有开满金黄雏菊的田野,还有石头桥。一条很长很长的铁轨,不知道通向哪里。

安生的头发和脸上都是雨水。

她说,七月,总有一天,我会摆脱掉所有的束缚,去更远的地方。

七月低下头有些难过。她说,那我呢。安生说,你和我一起走。

她似乎早替七月做好打算。

安生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到处流浪的生活,她可以直着地去爱,无论她是否得的到或得不到,至少她一直是在努力,结果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安生说,流浪,爱,和宿命。

她想起的是少年时走投无路的孤独的安生。浑身湿透的安生,抱着双臂靠在门口。

少年的友情就像一只蝴蝶一样绚丽而盲目。可是安生,是她爱过的第一个人。而安生,她说,她仅仅只证实到自己的生命。她摊开七月的手心,用她的指尖涂下简单的笔画,脸上带着自嘲的微笑。那是她们初次相见的景象。秋日午后的阳光在安生的手背上跳跃。像一群活泼的小鸟振动着翅膀飞远。

为什么安生的性格要是这样子的?

那么直接的刺入人的心底。像是早已经不能用世俗的观点来评论他。

但是,漂泊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一遍又一遍,心里纠结的东西越来越深了。海藻正在海底哭呢,她们想见阳光。

幸不幸福,快不快乐?

海藻说:我哭了。鱼在偷笑。

安生是美丽而脆弱的,而七月是温暖的。她总是想着要分一些美好的物质给安生,但是想象那是不可能的。个人都有自己的命定的路要走,即使走的满身血污,一路布满荆棘,即使找不到路走,也要思考思考继续前行。

其实在心底是羡慕安生的。喜欢她那种落拓流离的气质。

她有勇气离开舒适的环境,为了想彻底忘记。而将自己放逐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只是她没想到:走得愈远,坠落得愈快。那条缠绕在心上的丝线便愈紧。直到不能呼吸,直到返回丝线的加一端。即使面对的将是失去所有。包括失去七月:这个世界上最爱她,而且也是她最爱的人。

在安妮笔下,都市永远是漂泊流浪的现代丛林,爱情永远都是一场没有止境的放逐。

有些事情可以遗忘,有些事情可以纪念,有些事情一直无能为力。

面具下往往藏着不被人知的痛苦与无助,伤害的结果每天都在恶性循环,分离只能解释成为另一种永恒的解脱。谁能轻易的去说爱去说永远,谁又能彻底的摆脱自己所扮演的不同的社会角色,冰冷漠然的关系不随着四季的变化而更改,激动轻狂的心总是被淹没在茫茫人海中,渐渐失去了原有的缤纷。

安妮诠释了黑暗中迸发出的火花的绚烂。纠缠,分离,痛苦,失去,彷徨,无助,遗憾几乎是每一个人物不可缺少的武装。没有什么事情是永远完美永远存在的,没有信念的生活并不是她所传达给我的讯息。

面对过分离和伤害,也无法摆脱自己的社会角色,也许只能从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纸张里得到种另类的解脱与体谅。是私人的秘密的,但同时也是快乐的。

有时候不喜欢安妮作品里的结局,虽然不喜欢,但也无法不被那凄美绝伦的结局所吸引。让我欲罢不能的力量只能来源于美丽诡异的安妮宝贝。是一株虽然散落在阴暗角落,但却无法让人不去靠近的植物。每个看过它的人都发现它有毒却宁愿中毒。

虽然坐在它的身边陪它一起留眼泪,一起去感叹世间爱情的不完美与无奈,但终究看过的人都离去,有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从此遗忘了这棵惊心动魄的植物,有的兜兜转转还是迷失在外面的世界,所以还是回到这里继续坐在它的身边陪它一起留眼泪,一起去感叹世间爱情的不完美与无奈。

生活需要色彩。爱情见不得阳光,我们需要的不是那一成不变的生活,也不需要那些大起大落的彷徨,爱情往往是种力量。给人指引方向。

爱情飘了又去,没有人预知未来,一切都自然但又出忽意料。

流浪。自由,还是安定。平静,我们都需要。不同的是,一切经历之后,我们最终选择了什么,又放弃了什么。也许在别人的故事里总能不经意地找到自己的感动!

七月读后感篇五

看到了告别微安,其实都不记得自己是由于什么,而买了这本由笔名为“庆山”的人写的书,真的是一点也记不起来了。

翻开前言,看到作者是前写的这本书,并且一味的强调,这本书中的内容只有唯一的一个可圈可点的理由:真诚。

我反而在想,难道别的作者写书就不会真诚了吗?你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真诚,就是这本书的一个亮点呢?要不是我被这个略带悲伤的名字骗来,我应该是不会要这本书的吧。

看到第一个故事,名字是:告别微安,我反而不想读这篇了,我潜意识里,开始为这个命名,编写新的故事,开始猜测这个微安,会发生些什么故事。

下意识的去翻到目录,数了三次,才数清楚这书总共有多少个题目,是由多少个故事拼接而成。嗯,是的,一共有18故事。忽的,看到了一个吸引我的名字:七月与安生。

再次去度娘那里寻求答案,果然不负我望,是一个人,是在的时候,笔名安妮宝贝,更名为庆山。然而本书是在出版的,书上写的作者是庆山,也就顺理成章了。

记得当时看电影的时候,只是隐隐约约记得,这个片子,是个文艺片吧,讲两个女孩的,情节什么的,也没那么清晰的印象了。

当我带着回忆,开始了这个短片小说的阅读时,这个七月,安生,还有唯一的男主,苏家明。一个在少女时代,都会迷恋上的男生,俊俏的脸庞,高高的,瘦瘦的,成绩还很优异,无疑是个众星捧月的结局。

其实,故事情节,没什么特别的意外之处,甚至,我都能想象的到,这三个人的结局。七月,一个喜欢安稳生活,平静且美丽的女人,注定幸福。安生,一个受原生家庭影响至灵魂的人,各种放荡不羁,各种漂泊,流浪,虽然能得到很多人青睐,但是难以有最终完美的结局,有了个自己真心爱的人的孩子,但是还因此丧命,是该庆幸呢,还是应该感到悲哀?家明,被两个截然不同的女人爱着,其实他是最幸福的,他也是最没用的,没有什么骨气,也没有什么果敢。还不是让身边的女人,替他选择了人生。

最看不上的,是这个男主,最心疼的,是那个不应该来的孩子。

男生,你没有担当,你就不应该去招惹,你被卷到这场爱情故事中,你不应该被牵着鼻子走。

安生,同情你,你没有遇到好的老师,没有人真正走到你的心里,你给自己筑的心墙太坚固,太高深,让人无法靠近,然而你,并没有把自己的价值体现,没有让自己活的更加洒脱。

七月,也许是最羡慕你的了。好的外貌,好的家庭,表面风光的男票,安稳的工作,按照普通劳苦大众的人生路,你走的不偏不倚。恭喜你,你是最大的赢家。

让我们都积极的生活吧,人生,真的,并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