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重门读后感(通用5篇)

小编: JQ文豪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三重门读后感篇一

《三重门》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已经微微泛黄了,我原本对于《三重门》没有太多的兴趣,它在书架上完全处于摆设状态,但,从寒假时我无意看到书的序言的那一刻时我就对这本书有了浓厚的兴趣,“啊,这本书的序是曹文轩写的啊!”看完书的序,我长叹一声:“怎样以前没看到这本书呢,该死该死,曹文轩能够对于韩寒所写的这本书有极大的好评,那这必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书了。”我放下了手中的事儿,开始阅读这本书。看着韩寒的简介我不由一惊,六门功课高挂“红灯”而留级,这个韩寒是何许人?留级生的身份却以一篇《杯中窥人》获得了大赛一等奖!看完简介我明白了,这本书是韩寒以自我为真实写照而写。随后,我开始阅读这本书了。因为对此书的浓厚兴趣,我花了不到两个星期就看完了,晚上睡觉时看,早上起床看,甚至连上厕所时都会看,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捧上这本书来阅读。妈妈说:“你这么如饥似渴的看书,真是少见啊。”

本来就是要摊开来睡的——然而这是第一个被人反驳掉的。懂么,这是规矩。我们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规矩。被子是摊开来睡的,这句话还真是那么个样貌,悲哀是因为规矩,这句话把我带入了迷雾,第一句我还能够明白,而后我就似懂非懂了,他的成熟真的好不贴合,或许是因为他那几门功课的“红灯”照亮了他的前程。

我梦想着自我也能够成为韩寒这样文笔极好的人,我认定:我是金子,有那么一天我会发光的!

三重门读后感篇二

韩寒《三重门》的过程中,一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细细想来才发现是又找到了当时读钱钟书《围城》的感觉。主人公林雨翔性格上的懦弱和自负,他的故作才华,以及全书给我的那种被现实所束缚和摧残的压迫感,甚至是贯穿全书的讽刺和幽默,都和《围城》中很相似。这里我这么说,并不是拿两位作家比较,更不是说其中一位更胜一筹,只是觉得时代造就人才,而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作家,用笔下的文字来警醒这个始终存在问题的社会。只是《围城》描写的是旧中国浑浑噩噩的知识分子,针对的是当时整个文化界;而《三重门》描写的是新中国混混沌沌的莘莘学子,针对的是现在整个教育界。看《三重门》总是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也是一个高中生,也身处在三重门的怪圈里面,也只能顺应社会去成为一个“全才”。书中的种种故事许多都在身边发生着,书中的许多人物都能在我自己和身边的同学身上找到影子。但即便如此,生活还得继续,日复一日的学习还得继续,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只能屈服在教育家的政策下,苦苦的学习,通过高考这架“独木桥”来实现未来。这,就是中学生的无奈。书中许多人都在应试教育下苦苦挣扎,寻找那似乎不存在的出路。当然也有例外,像梁梓君,他靠着父母的金钱铺平了未来,这只能说是另一个讽刺了。而大多数人——林雨翔、罗天诚、沈雁儿、susan等等,还是得走进三重门,走进漫漫考学之路。susan是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相信大多数读者也和我有一样的.想法,她的美丽和优秀有无法抵挡的魅力。她的错误就在于看错了林雨翔,看错了他的“才华”,她为了他放弃上市重点的行为是勇敢的,也是令人惋惜的,看完了整本书后我只想为susan惋惜和感动,青春的心在现实中只能伤痕累累,青春的情在现实中只能流泪远去。而我最为厌恶的,是钱荣和主人公林雨翔:他们都是那样的自负,没有才华却装才子;都是那样的虚伪,伪装自己做作的生活。林雨翔的懦弱无能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susan,让人只能在书前愤叹。青春是生命力最美的一段过程,那时的隐隐情愫,那时的欢笑与泪水,都值得一生回味。而当我们把青春“奉献”给课本,而放弃其他的生活时,我们或许得到了知识,但失去的真的更多、更多。

说起来也着实汗颜,在《三重门》出版这么久后才第一次拜读。你我的认知或许以前一样,认为韩寒是一个狂人。可是在读完后,内心酸得想哭,韩寒并没有我们想像得那么坚强,他的那份无奈又有谁知!

《三重门》的文笔中,你几乎看不见孩子的影子,若不是早已知晓,我或许会误认为是出自成人之手。他的老练、成熟,令人惊叹。

小说中,最爱的还是韩寒的黑色幽默。每一个精巧的比喻都仿佛信手拈来,读后让人忍俊不禁又陷入深思。但这些黑色幽默并没有持续很久,在林雨翔进入市南三中后,语句就转为平淡。有人说韩寒是江郎才尽,而我认为在这个高中的场景中,描写得一切以贴近自身生活。韩寒已不能像个局外人看待这一切,在自己的生活圈内,早已没有距离。贴近反而使他施展不开,他也做过努力。像几个体育特招生的出现,却也只能华丽上场,悻悻落幕。

小说的结局颇为耐人寻味,殊不知无言的结局亦是最好的结局。未来的世界谁也猜不透,不如给自己留一个幻想的空间。韩寒做的真是绝。

事实上理一理思路,林雨翔实际上就是韩寒,这个迷茫而倔强的少年。唯一的不同,就是那份抗争意识。林雨翔的求学和韩寒的休学,一个尖锐的对比,事实上也是韩寒的无奈。他选择了一条极为坎坷的人生道路,执着前进。虽不知前方道路如何,光芒还能闪亮多久。但我坚信,在无数应试学子心中,韩寒是最洒脱和值得羡慕的。

三重门读后感篇三

韩寒曾经在零下一度里说过:“我无书不看,只是有一个怪癖,唯中外名著不读,”这句话在《三重门》面前,就仿佛枋叔子先生所说的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国家,可以不攻自破,因为很明显的,三重门受围城的影响非常之深,围城之于三重门,就犹如苏联之于建国初期的中国,如果不曾看过围城写出来的书却还与围城有着如此惊人的相似度,那就真是曹操的`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了。

让我们回到比喻句的主题上来,围城的比喻自不必说,成千上万句妙喻,每句足以都让人喷饭满案拍案叫绝,三重门的比喻也不差,比如宋世平在暑期长跑训练时,“面对雨翔时一副悠闲如云中漫步的神态,一旦背对,压抑的表情全部释放出来,嘴巴张得像恐吓猎物的蛇,眼睛闭起来不忍心看见自己的痛苦。”最初看到这句话时,我把视线从书上移开想象蛇恐吓猎物时张开嘴的样子,并张大了嘴巴模仿,模仿之后顿觉可笑,不禁笑出声来。当时我正在学校,同桌见我时而张大嘴巴时而捧腹大笑,不禁惊诧地看着我,疑心我是疯了。

第二个相似之处是两本书的主人公都是平凡平常平庸之人,是两位作者戏谑讽刺的对象,方鸿渐不学无术、性格懦弱,林雨翔也胆小懦弱、气量狭小,然而他们的这些缺点非但没有让人感到厌恶反而“对他由了解而同情,由同情而关切,甚至把自己和他合而为一。”就我个人来说,在我所知道的所有主角里,方鸿渐是我最喜欢的主角,林雨翔则居第二位,我喜欢的就是他们的平凡与真实,不像某些名著,把主角塑造得一本正经道貌岸然,仿佛主流媒体上共产党人的形象。

三重门读后感篇四

三重门主要讲了本书通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类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和梦想。韩寒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着、激动着、愤怒着、抗争着、改变着,透过那些犀利的、尖锐的甚至是刻薄的语言,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天才少年的灵光闪现。

我知道了三重门指的是:第一重——亲情第二重——友情第三重——恋情

第一重——亲情写出了亲情,是一个永不衰退的话题。人有百种,对亲情的感悟就有百样。在韩寒的笔下,我看到了他对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抵触心理:林雨翔的父亲会在儿子年幼时逼迫他阅读中华文明历史的结晶,也同样在儿子中考在即时,让他上补习班,花重金买补脑、增长记忆的`营养品,力求在中考中能发光发热,但他们却忽略了人类最简单也最浓厚的情感。或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远比价值千金的药品更有价值。然,亲情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每个人在每时每刻都在用不同的行为诠释亲情。

这就是我们,年少的我们。或许成长就是一道没有疤痕的足迹。在美丽的夏季,我用我的笔,记录着青春。青春未央吗?有足够的好时光让我们边走边想,边想边挥霍吗?不,从此岸到彼岸,从绿肥到红瘦,快得就像季节的交替。每一年都是这样。

三重门读后感篇五

今天也许是要井喷了,呵呵,我貌似对井喷的具体意思还是不大清楚的,但暂且就在这借用一下吧。第一次想要写多一点,既可以让我的这个文档的内容看起来不是那么枯瘠,也怕哪天不写,看着这些东西,也好有些成就感。

周五,我在网络上开始拜读韩寒的大作《三重门》了,当我跟我爸说我在看韩寒的文章时,他的第一反应是“你还看得懂韩寒的文章?”我笑而不语,其实当时我是惭愧的,因为我心理清楚,韩寒的文章绝对没有表面读起来那么简单,其中有着对社会,对人性的讽刺,然而即使我知道有这些含义,却仍然读不出那层味道,只要当明确地有“中国的教育制度就是这样。”的文字出现时,我才能发现,所以的确是惭愧。

其实我对韩寒的了解是很浅的,比对毛主席的了解还要浅。尽管我对毛主席也不是了解多少。说实话,读韩寒的文章时,目前的我有一种骄傲的感觉,感觉读他们这种作家的文章是很高尚的,我的思想是很进步的,尽管事实并非如此。

我是第一次读《三重门》,以我的水平,我只能将它当作一篇校园小说,写到这里,真心感觉我的觉悟低,可即使是这样,有很多的文段都被我无情地跳过了(对不起韩寒)。

原本还指望能写出点东西来,至少像个半篇读后感,尽管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经自己这么一分析,还是算了,不要拆了自己的台面。我在想,如果我哪天能读懂韩寒的文章了,那我也许已经完全浸没的社会这滩浑水里了。

写这种东西完全是受胡佳凌同学的启发,引用她的原话:“每个人都会遇到那么一些事,只是这个时候的我就会慢慢地静下来,思考一下。直到下一次坐在书桌前无所事事的时候,便会又想起来,于是记录下我所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才写完没几篇就急于摘出一篇发表了,呵,人还是要面子的动物啊,自以为有点成就就急于炫耀了。写到这里,自己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