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有用的人的含义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优质10篇)

小编: 笔尘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有用的人的含义篇一

暑假期间,认真阅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此书为我这个站在班主任工作起跑线上的人指明了奔跑的方向,以下两点感触颇深。

发现非正式表扬的魅力

在所有的管理行为中,评价是一项需要每一位管理者特别小心的事情,因为它本身的高利害,也因为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慎用。而“非正式评价”尤其是“非正式表扬”的运用在教育教学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李希贵校长在书中讲到了这样一位领导,他常常在你做了一点什么事情之后向你伸出他的大拇指,以至于被业内人士私下敬佩地称为“大拇指领导”。你的一项变革、一点经验,甚至一篇文章、一次发言,都有可能获得他“大拇指”的肯定。虽说是没有任何奖金、证书的表扬,却激励着大家不断前行。事实上,这样的 “非正式表扬”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可以很好地运用。书写生字时对学生个别笔画的肯定,朗读课文时对学生情感把握的褒奖,思考独到时及时的鼓励,都时时鼓舞着孩子们,激励着孩子们。

印象最深的是身边有这样一位老师,坚持为每一位孩子过不一样的生日。他和家长们一起,收集孩子从小到大的照片做成影集,让班里其他孩子通过各种形式为他留言送祝福。还会亲手写一张贺卡,将自己的爱都写在了上面。不管过程怎样,相信这份真情的力量是无穷的。虽然我们还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我们可以尝试着选取真实、可信的一点,让“非正式表扬”的潜能无限放大。

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

很多老师和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觉,对于学生初入学时的不知所措、不适应,他们表现出更多一倍的担心和焦虑,那么,随之而来的是一手包办,不给孩子留空间。这样做,看似避免了无措的发生,其实只是将这样的不适应、不成熟的状态延迟而已。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如果家长始终不给予孩子独自行走的机会,那他将永远也无法长大。如自然也就丧失了培养他们自主、自立的机会。

我想最困扰老师们的就是学生的安全问题了,而“电梯”一词最近一直是热门搜索词汇,这本书中就有这么一个关于“电梯”的小案例:有些学校在屡禁学生乘坐电梯而不见效的情况下,在电梯上装上了限乘装置,只有持有刷卡权限的老师才能乘坐。硬件设施一改,似乎解决了长期以来让学校担忧的安全问题,但同时也失去了教育的机会。李希贵校长说,如果我们不能在乘梯和禁梯这一矛盾冲突的情境中,让学生明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该如何使用资源,不让学生从内心明白在一个团队中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尊重应该尊重的人,有一天一旦遇到类似的问题了,他们将仍然是令人头疼的一群。试想,这样的生命体验怎么能舍弃,很多能力的培养都在是问题中发展,在错误里成长起来的。这样好的教育机会,我们怎能错过!

不管是“非正式表扬”还是“学会放手”,都需要我们去用心去理解每一位孩子,发现他们的细微变化,及时地引导,感受他们的需求,适时地帮助,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成长的力量。

有用的人的含义篇二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是《没用的小鸡》。

我觉得小鸡很没用,整天只知道围着鸡窝“格格格”地叫;而小百灵鸟和雏鹰就不一样了。每天天一亮,雏鹰就冲上云霄,不断地飞,辛勤地练;小百灵鸟就到森林里练嗓子。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雏鹰成了飞行冠军,小百灵鸟成了歌唱家,而小鸡还是小鸡,只能继续围着鸡窝“格格格”,一无所成。

于是,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有用的人的含义篇三

我家养了四只小鸡,他们长着一双黑豆一样的小眼睛,尖尖的嘴巴,像竹叶似的小脚丫,它们金黄色的身体上已经长出来白白的小翅膀,小鸡在地上一上一下一左一右跳着玩得好开心呀!

河北省沧州市青县树人小学一年级:1340454720

有用的人的含义篇四

《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让我的假期文化生活丰富了起来,因为此书作者林格先生大气的语言,富有哲理性的思维,使我对于其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和很多人一样,一开始我是被书的题目所吸引了--《教育是没有用的》,我们做教育的如此辛苦工作,难道都做了些无用的功夫吗?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并非像题目所说的那样,其实书中许多观点是值得深思的。下面我就把读书的些许感想和大家共享。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是鞋子去适用脚,还是脚去适用鞋子?让脚去适用鞋子,难免重踏"郑人削履"覆辙,肯定不可取。那么,只能选择打造适合脚的鞋子。

然而,我们在打造"鞋"时候,并没有尊重过孩子们的意见。我们总在以是否听老师的话为标准来评判学生,总认为学生的作业不合我们的要求,总觉得他们上课没认真听讲解…这种一切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不就是在拿我们自己看来适合的"鞋"往孩子的脚上硬套吗?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珍视孩子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细心发掘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孩子的特长,了解孩子发展中的需求,帮助每个孩子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确立发展方向,建立自信,这样才能打造一双真正合孩子"脚"的"鞋"。

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先天的素质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个体间有差异存在也是很正常的,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消除这种个体差异,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读后感《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更具特色的人才,这才能是真正的教育。

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确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理念,全力打造适合孩子"脚形"的、能伴孩子自如行走的"教育之鞋",我们的教育就会焕发勃勃生机。

有用的人的含义篇五

这个暑假,学校发给老师们人手一本教育专家林格所著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一看书名,我就一楞,《教育是没有用的》,心里充满了疑惑,急切地想把书看完。

这本书的书题“教育是没有用的”,其实这里的“教育”所指的是“传统教育”,并不是指所有的教育。他对传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批评,继而提出了新的适合学生的好的教育。

文章第一章就提出当今教育的困惑,即学生的厌学。接着指出导致当前中国学生厌学的三个非体制原因。后面几章都是作者用大量教育教学案例阐明他的教育观点和方法。主要是教育者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怎样用心灵引导孩子的心灵,激发生命本来的潜能,让孩子主动学习。

对于“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这一点,我是有深切的感受。中国传统教育有个特点就是“说教”,一提到这个词,大家脑袋里就浮现一个画面:长辈在训斥,晚辈唯唯诺诺地听,完全没有平等。现在有一部分家长、老师有所觉悟,但整体上还是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学生没有平等话语权。

其实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就是要从改变他的内心开始。比如有些人沉迷网络,那样连续上网真的很辛苦,但是他们自己不觉得。如果单位要他多加班,他会觉得特别累,因为他心里不平衡。所以如何让学生不是为了父母读书,而是自己要读,还真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7月31日,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的科学家钱伟长逝世,又引发了去年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辞世后社会发出的感叹“为什么现在就培养不出上世纪那样的人才?”确实,不论社会、家庭的条件,还是各方面对教育的重视,应该说现在都是出人才的时代。中国科学界的“三钱”(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和国学界的“两钱”(钱钟书、钱仲联)的成就,都是“一心评古今文章、两脚踏东西文化”的“复合型人才”。钱伟长进入清华读的是文科,日本侵略中国,他说我要学造飞机大炮,转学物理,终成文理皆通一代大师。基于自己的成材经验,钱伟长提出推倒“四道墙”,即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破师生之间的墙,破科系之间的墙,破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

现在的教育,学生从小就不是自主读书,一切都是家长、老师、升学安排好了,全以功利为目的。英语是任何升学、晋级都必须的,所以全社会都来学英语。3岁就被父母送到培训机构学英语的孩子比比皆是,还有更小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学习就是在课堂上,老师给他上课。有的学生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觉得不知道还能干什么。这样学习方式培养的学生,还能指望他能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啊?中国的教育每个人都被卡死了,容不得你动弹的。卡在最底下的是学生,他只能每天在学校、家、培训班这些地方完成不得不完成的作业。很小的年龄就说没时间,有时有点自己的爱好,却因为时间原因只能忍痛割爱。

可是怎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杰出的学生,才能提高中国的创新竞争力呢?这个问题牵涉的面太广了。温总理在看望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据说温总理拿这个问题请教国内最有名的六所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他们的回答是:要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高校大改革大发展起来之后,应该是大提高;做大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育。

这种回答其实是不能让钱老和总理满意的。

确实,以前的大学就做大做强了?以前的基础教育的教师就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了?我看就是所谓的“做大做强”,什么都是急功近利,害了教育,害了国家。

文章提出“家庭教育的无效,是因为父母说得太多。学校教育的低效,也来自老师们的耳提面命。”确实,要留给孩子思考的空间,留给孩子改错的时间。我想到自己小时候也犯过不少错,有的现在想来真是可笑,幸亏没有老师和家长看见。如果像现在,整体生活在老师和父母的眼皮底下,还不知道会认为,是个思想品德多不好的孩子。很多问题是有年龄阶段的,孩子所犯的毛病是相同的。这些问题会像小河不停地流一样,过段时间一看,问题没有了。

我们总是很急躁,急于把学生都培养成各方面优秀的学生。其实我们自己中学时,就学过孔子的教育名言“因材施教”,可是真正用于教育的又有几人?你了解自己的学生吗?你尊重他们的思想吗?我自己都觉得自从当上老师后,越来越喜欢说,有了儿子后,更是变本加厉,每天都演练“苦口婆心”这个成语。这一年来,我也思考了很多。想一想,学生每天在家里听家长教育,到学校听老师教育,还有上课外班的时间,也是不停地塞。所以一定要留给孩子时间好空间,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在一起,他们自然会开展游戏,互相交流,在活动中会提高课堂学习中学习不到的能力。

以后我尽力要留给孩子思考和活动的空间,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将是个艰难而长期的任务,希望我的教育能是对孩子真正有益的教育,不要辱没了“老师”这个神圣的称呼。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有用的人的含义篇六

我们在以前学到的对老师的歌颂中经常听到这么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今天我却看到了格林老师这样的一个观点,他说:教师要做“火柴”,不做“蜡烛”。长期以来,我么教育者以蜡烛自喻,认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情操与美德。实际上这个自喻表明了教育着内心的虚弱与执拗,最根本的原因教育是一种互动,教育的目标是对象的完善,当教育者满怀深情的歌咏自己的时候,他已经把教育的目标遗忘了。所以教是为了不教,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做引导者,做“律师”不做“法官”。做“农夫”不做“园丁”,做“拉拉队”不做“陪跑者”。

实现不教而教非教育家的专利,只要你愿意凝神静心,回归心灵的深处,品位教育的真味,普通人也可以实现,如果天下所有的教育者都能实现不教而教,那么我们的孩子就有福了。

实现不教而教,关键在于“自我概念”者四个字,孩子建立了自我概念,就可以自己教自己。而协助孩子建立自我概念的前提是了解人的需求,关于需求就是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感情上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并满足孩子的层次需求,是建立孩子良好自我概念的基本线索。

在这里我认为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问题,尊重每一个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渴望孩子不用我们一遍遍的唠叨就能很好的遵守纪律、认真学习、表现优异。可事实并非这样,往往就有些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于是作为教师,我们就一遍遍的苦口婆心的`劝导,从好好学习对自己的好处、家长老师的期望等方面让学生明白他应该努力地去付出,可效果怎么样?我相信对一些学生是管用的,对一些学生在一段时间也是有效果的,反而有一些成了我们教师叮咛的常客。是我们说的还不够打动他们吗?是这些学生太麻木了吗?他们没有动力,最跟本的不就是没建立起自我概念吗?自己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没有目标和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该达到什么目标,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就这样漫无目的的在校园里,看到别人学习就看点书,没有了暂时的激励就不学习了。没有长远的持久的动力,没有坚定地奋斗和追求,就想没有航行目标的船,整日在大海游荡而到达不了梦想的彼岸。那么学生没有目标我们就不管了吗?不,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自我概念,去给他们的人生导航,为他们梦想的小船扬起风帆,这就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如果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坚定地信念和努力的目标,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不需扬鞭自奋蹄了!

有用的人的含义篇七

我们的一生都将与教学为伍,《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愿意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思考过。假期里我读了林格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所获颇多。

(一)学习贵在引导

(二)学习习惯是养成的

拿我自己来说。我喜欢吃水饺,当然也想学,可是当我第一次把水饺包出来放到面板上时,妈妈就说:“你看你包的,馅太少,形状太难看,还是别包了,去一边玩去。”下一次还是这样,年复一年,我到现在还是那样包。可见,我们学习一件新事物时,第一次非常关键。用到教学上,也就是说,新课是最重要的,新课学得好,会在学生心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对以后的复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新授课的设计。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说到底,坚持到底最重要。长期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一种习惯的养成也是这样。我们要求学生坐端正,可能学生第一天觉得新鲜,能够做到;第二天还有新意,也能完成;可是慢慢的,一星期,一个月,一年…往往就懈怠了。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要想完成,首先就要戒掉我们身上的种种浮躁之气。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结尾:有时候,我们离成功仅一步之遥,但如果不善始善终,就很可能使那小小的一部成为无法逾越的距离。成功就在于每一天的坚持。

有用的人的含义篇八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三

xingweimei|2011-2-2116:55:00

我们在以前学到的对老师的歌颂中经常听到这么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今天我却看到了格林老师这样的一个观点,他说:教师要做“火柴”,不做“蜡烛”。长期以来,我么教育者以蜡烛自喻,认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情操与美德。实际上这个自喻表明了教育着内心的虚弱与执拗,最根本的原因教育是一种互动,教育的目标是对象的完善,当教育者满怀深情的歌咏自己的时候,他已经把教育的目标遗忘了。所以教是为了不教,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做引导者,做“律师”不做“法官”。做“农夫”不做“园丁”,做“拉拉队”不做“陪跑者”。

实现不教而教非教育家的专利,只要你愿意凝神静心,回归心灵的深处,品位教育的真味,普通人也可以实现,如果天下所有的教育者都能实现不教而教,那么我们的'孩子就有福了。

实现不教而教,关键在于“自我概念”者四个字,孩子建立了自我概念,就可以自己教自己。而协助孩子建立自我概念的前提是了解人的需求,关于需求就是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感情上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并满足孩子的层次需求,是建立孩子良好自我概念的基本线索。

在这里我认为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问题,尊重每一个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渴望孩子不用我们一遍遍的唠叨就能很好的遵守纪律、认真学习、表现优异。可事实并非这样,往往就有些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于是作为教师,我们就一遍遍的苦口婆心的劝导,从好好学习对自己的好处、家长老师的期望等方面让学生明白他应该努力地去付出,可效果怎么样?我相信对一些学生是管用的,对一些学生在一段时间也是有效果的,反而有一些成了我们教师叮咛的常客。是我们说的还不够打动他们吗?是这些学生太麻木了吗?他们没有动力,最跟本的不就是没建立起自我概念吗?自己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没有目标和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该达到什么目标,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就这样漫无目的的在校园里,看到别人学习就看点书,没有了暂时的激励就不学习了。没有长远的持久的动力,没有坚定地奋斗和追求,就想没有航行目标的船,整日在大海游荡而到达不了梦想的彼岸。那么学生没有目标我们就不管了吗?不,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自我概念,去给他们的人生导航,为他们梦想的小船扬起风帆,这就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如果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坚定地信念和努力的目标,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不需扬鞭自奋蹄了!

有用的人的含义篇九

读了乌塔这篇课文后,我大有启发。

文中的乌塔是个十四岁的女孩,她一人游历了欧洲,她非常独立,乌塔的自己保护意识很强,她还是一个有主见,有思想的女孩。这次旅行的费用都是她自己挣的.,这让我十分惊讶,她并没有向父母伸手要钱,而是自己花费周末的时光,去帮别人发广告,还陪别人家小孩玩,这样自己挣钱。

中国的父母,不让我们像乌塔一样游历欧洲,但我们还是要学习乌塔的自立,自强。

中国的家长,总担心孩子不安全,从小把孩子“栓”在家里,不让孩子出去,俗话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可我们的自理能力却很弱,外国孩子像我们的年纪,已经会自己挣钱,做饭……而我们却不会,我们班的袁晨到现在连鞋带也不会系。我们要学会自理、自强,自己的事自己做,并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我们要学会自立、自理、自强,我们要剪断“栓”着我们的“绳子”获得自由。

有用的人的含义篇十

最近,我们学习了课文《乌塔》,这篇课文让我深有感触,受益匪浅。

《乌塔》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德国小女孩乌塔一个人独自游历欧洲的事情。而在中国,小孩子们一向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活在爸爸妈妈给他们的温暖之中。而爸爸妈妈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心肝宝贝,不放心让我一个人出远门。乌塔说过:“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们?”是的,乌塔的独立能力比我们强很多。他可以一个人游欧洲,而我在花园里多玩一会儿妈妈就会来找我;她可以独自欣赏异国他乡的美景,而我只能在小区游荡几圈;她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我只能让爸爸妈妈来帮助我。文章当中,还有几句体现除了乌塔的独立,例如:我有点惊讶:“你一个人吗?”“当然。”她很自然地回答道。从这一处能看出乌塔一个人外出旅游,一点都不紧张。可见她的独立自主,自强的'这个能力。

乌塔的独立,告诉了我们:小孩是一只渴望飞翔的雄鹰,把雄鹰关在鸟笼里是永远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