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后感写作 写作课读后感(大全6篇)

小编: ZS文王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后感写作篇一

读完毕飞宇的《小说课》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毕飞宇对小说的解读如此深刻?虽然之前也写了读书笔记进行总结,但是总感觉自己总结的是皮毛,还是没有深入的洞悉一些本质性的问题,直到读了《写作课》之后,对于某些问题的理解才深刻了些。

《写作课》这本书是美国作家艾丽斯·马蒂森所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为了便于读好这本书,我对作者也进行了一下了解,艾丽斯·马蒂森是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并常年在耶鲁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教授写作课,出版多部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曾获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等,可以说本书的作者是一个有着丰富创作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作家和写作课教授者,这本《写作课》的副标题是“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清晰明了的向我们交代本书的写作目的是要告诉读者什么是好的作品,为何我们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写不好,如何能写好作品,本书也是从三个大方面对写作进行讲解的。全书有三部分组成:引言、正文内容(包括五部分)、致谢。结构清晰,语言平实质朴、幽默诙谐。下面就谈谈我读完这本书后的一些感受。

一开始听闻要读《写作课》,主观上觉得这一定是一本艰涩难懂,理论性特别强的一本书,心里怀揣着一些抵触情绪和忐忑心理,担心自己的知识储备是否能读懂这本书,但是当我翻开书的引言部分立刻就被它的标题吸引了,《打扰一下,我们是否在哪儿见过 ?》就像一位刚认识的朋友在和你聊着天,述说着我们曾经可能的擦肩而过,不仅抵消了自己曾经预设的种种消极情绪,还让自己喜欢上了她的文字,喜欢听她讲关于写作的种种故事,种种理论,那种内心深处不自然的放松是以前阅读从未体验到的。这也正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语言平实质朴,让你感觉像和一位老朋友坐在咖啡馆里,听着低缓美妙的音乐,聊着天,放松而惬意,在这平实质朴的语言中,作者也会偶尔的幽默诙谐一下,适当的调节气氛,带动着你的阅读体验,和她一起会心微笑。所以在整本书的一开篇,作者就以自己亲切自然的语言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娓娓道来,把读者带入到了她的世界。

艾丽斯·马蒂森不仅在语言风格上拉近和读者的距离,而且在文中的叙述中,我们也能看到,作者总是很细心的根据自己的写作经验,指出很多年轻作家现在正在经历的困境或是提出未来有可能面对的问题,尤其讲到全职作家和兼职作家各自的困境,前者承担着他人审视的压力,因未承担社会职位而感到荒废时光,后者承担着自我审视的压力,还可能因为工作和写作精力分散迟迟写不出来。女性作家可能承担比男性作家更大的压力,除了工作和家务本身的压力以外,女性的自我审视更严重,更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可能因为无法面对自己的作品或者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放弃。作者在提出写作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时,不是直接而尖锐的指出,而是通过自己的实际经历或是她周围学生、朋友的经历来呈现。让你不至于会无地自容或是羞愧难当,而是达到了心灵的共鸣,进而继续阅读下去,看看别人是如何解决这个困境的,这也是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总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是周围朋友、学生的写作问题,来和你一起,深度剖析问题,之后作者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告诉你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不仅让读者面对写作问题时有情感的共鸣,还能让读者因为寻找到办法而豁然开朗。

一直以来我对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理解都是比较肤浅的,觉得就是由篇幅的长短决定的,直到我读完《写作课》中的分析,我才知道,真正的长篇和短篇的区别是什么,它们的本质差异并非篇幅,而是结构。短篇小说一般需要两三个事件,带动读者情绪随着情节起伏,最后收尾;而长篇小说则需要作家更清醒,构筑更多完整情节,更丰满的人物,不断推动事件发展,有些小说虽然篇幅很长,却不能成为一篇长篇小说。如果说短篇小说可能是过山车般的刺激,长篇小说更像是长满钩子的地毯,读者上了钩就别想甩脱,总是吸引着读者读下去,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事。作者在叙述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差异过程中,为了让读者有更深刻的体会,举了大量的小说的例子,在对例子分析的过程中,让读者体会到了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不同,具体而形象。

最让我有感触的就是在本书的讲解过程中,作者一直在强调一个和写作看似无关却又关系重大的因素,就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自信心,有可能我就是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所以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在第四章《敞开心扉》这一章中作者列举了很多由于作家自身不够自信导致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的取舍上,对句子的选择,悬念的设置,过分沉溺于心理活动的描写上,刻意打乱的时间顺序,创作动机不明,更甚至是无益的脱离现实,这些都或多或少,直接间接的与作家自身自信心不足有关,所以当我们在进行创作之前强大的自信心是战胜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在创作上,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我们也都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希望这也是你得到的一个启发。

作者不仅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好的作品,也向我们分析了为什么我们写不好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如何能写出好作品的方法。除了这些更让我感动的一个细节是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还告诉那些年轻的作家如何摆正心态,如何投稿以及在哪里投稿,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一个长辈对一个刚学会写作的晚辈的殷殷教诲,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读《写作课》这本书好像在和一个朋友聊着创作的苦恼,也好像聆听一个慈祥的长者在谈她的创作经历和感悟,如沐春风。

或许我们最终也写不出优秀的作品,但是一叶知秋,至少《写作课》让我们管中窥豹,了解了小说创作的过程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后的小说教学有了新的启示和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的路还很长,带着自信,勇敢的面对各种问题吧,不仅是小说教学!

读后感写作篇二

暑假,我阅读了《七十二堂写作课——夏丐尊、叶圣陶教你如何写文章》,从而让我更加了解了如何去教作文。形象生动的告诉我们写作是一门科学,贵在创新,又具有“共性”。顾名思义,这本书共有七十二篇,详细讲述了记述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种文体的写法,使作文教与写的思路都豁然开朗。

01、记述文

描写事物形状如何、光景怎样,是记述。写好记述文也要选好记述的题材,其题材一定是值得记述的内容,或是发现了某事物新的意味。选好题材后要确定它的顺序,对于记述文来说观察顺序就是他的记述顺序。万事万物,有的是没有统属关系的,如“桃红柳绿”说成“柳绿桃红”也无不妥;也有事物是有统属关系的,我们要按一定的顺序顺次去写,如“写房子要先先写房子方位、形状整体的样貌,再顺次写屋内的客厅、厨房、卧室等”。其次就是情感,可欢快、可悲伤、可平静。《七十二堂写作课》中还着重讲了三个立脚点,第一人称立脚点是作者自己,好比独白,从“我”出发,将自己展露在文章中;第二人称立脚点是你,如同对话,从“你”出发,用来告知特定对手,如劝诱文;第三人称立脚点是他或具体名字出发,可以用客观态度和全知态度来写。材料确定后就是记叙了,记叙的时候要把同类事物归并,确保思路清晰。为了使记叙精深,需将事物按照一定顺序罗列串联起来,并加以背景、场面、情绪等生动形象的描写。

02、叙述文

说它的变迁怎样、经过如何,是叙述。而对于叙述文来说变化、变迁、经过都是关于时间,所以时间是叙述的主方向。普通的叙述文,都依照时间的顺序来写,但时间连续不断,我们叙述时目的在于把特点传出,如:“写一天的事,不用从他起床、刷牙写起,只需将一天中有意义、重要的时间写出”。在叙述手法上,为了凸显特色,要注意叙述快慢,详略得当;学会叙述倒错,切忌流水账;要学会使用过去的现在化,增加读者的趣味;要确保观点一致。此外,好的叙述文还要学会使用对话,把能够表达题本中心意义的对话记录下来,可以使文章生动有趣,如戏剧就是用对话描述生动的故事。

03、说明文

说明文写的是作者所懂的一些道理、原因、方法、关系等,给读者说明事理。为帮助读者理解,说明文常常举出一些具体的事物作为例证,必须明白、准确。在取材方面可以通过类型的事物、抽象的事理、事物的异同、事物间的关系、事物的处理法等方面说明。说明文在话义的诠释上要确保没有漏义,在写作方式上可以采用独语式和问答式,同时确保说清、准确、易理解。说明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常用的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

04、议论文

议论文是把作者所主张的某种判断加以论证,其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作者自己提出一个判断来说述的,叫作立论;一种是对于别人的判断施行驳斥的,叫作驳论。为了证明作者主张,常用演绎、归纳、辩证三种推理方式来增强文章可信度。另外,在本书中还提到议论文的变装,只把事件写出来,不写作者的判断,让人自行意会,如寓言故事。

四种文体的杂糅往往出现在小说中,文章对小说的真实性进行了解读,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七十二堂写作课》可谓写作宝典,让我深刻全面理解了如何写作,我将多次拜读,将其内化,并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教给学生,让学生不在惧怕写作,并对写作逐渐产生兴趣。

读后感写作篇三

一、文题

阅读《对陌生人的责任》(见《作文通讯·阅读》4期),写一篇读后感,字数1000以下。

二、构思之道

读后感的第一步是研读原作,读出感想来,第二步是根据此类文体的要求写作的。读后感最基本的形式是引、议、联、结。

(一)引,即引进原作主要内容,同时要突出你想要阐发的重点,不必面面俱到。

(二)议,即根据原作内容进行议论,得出一个见解来。这个见解要准确深刻,如能新颖则更佳。这可算是一个关键,若见解陈腐,则文章必然失败。为了使见解深刻、新颖,需注意作品涉及到的每一个人物,事件的每一个环节。

以《对陌生人的责任》为例,涉及的人物有我、女儿、邻居,事件是万圣节去邻居家索要糖果,结果是作者产生了感受,发出议论。因此本文除了人物、事件可供研究外,作者的思想也是引发我们产生感想的材料。

仔细分析,由人物产生感想,是女儿和美国邻居,至少有如下结论:1、生活在美国的女儿真幸福;2.、美国邻居对陌生人很友善。由事件产生感想,至少有如下结论:1.、女儿在爱的环境中成长,长大后也会如此爱别人;2、女儿由开始的拘谨到后来越来越活泼,正是女儿性格成长的表现。至于作者议论中的思想,则非常明显。

读后感可以离开作品的中心思想,而只抓住作品的某一点延伸开去,进行议论。如从“女儿”的这一番经历,我们可以产生羡慕美国的儿童,羡慕他们能得到陌生人的爱。

(三)联,读出文章的可感处,还要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书中(包括虚构作品)中的情况;可以是相同、相反的情况,或者是相关的情况。联系到中国人的“防人之心不可无,是相反情况;联系到那一扇“门”,可经是阻隔的,也可以是打开的,与外界沟通的,这是相关。

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最常见的是比较分析(含对比)、因果分析和条件分析。把中西人对待陌生的态度进行比较,再进行因果分析,则易使文章深刻。或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或看出中国人生存环境不如美国(因果),或看出是“中国人”“言而无信”,所以总提防别人(因果);或看出陌生人的爱是值得提倡的,但在当代中国还不实际。

(四)结,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结论。

四、技法点拨

1、文章开头需吸引人,不妨用如下方法:

(1)劈头一问,巧设悬念。此法于本文最宜。“夜晚,一个陌生在敲响你家的门,你将如何?”与开头总体介绍的方法相比,更有吸引力。

(2)突兀而起,石破天惊。开头作惊人之论,发前人未发之言。如“中国人最大的缺点之一是言行不一致”,这一句突如其来,使人欲罢不能,只能读下去。

(3)托物起兴,引入正题。信任陌生人,接受陌生的爱,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值得讴歌。这样,可以在开头描写一个美好的景物,然后过渡到信任陌生人,接受陌生人的爱的中心上,使文章不但具有思想力量,还有美的意象烘托。

(4)引用诗词、俗语等巧妙导入。引用诗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之类的语句,使文章显得有文采。

2、结尾。结尾是根据分析部分产生的,一般由上文自然延伸。如对中、美儿童的幸福感进行对比分析后,自然会得出结论:或羡慕或反思,或提出建议,或抒发感情。还可以用如下方法:

(1)用排比句、对偶句等句子,增加文采,增加表现力。

(2)意味深长。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五、谨防失误

1.与文学评论不同,读后感要把话题引向文章之外。紧紧地扣住原文不住,评价、分析其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内容,不是读后感,而是文学评论。读后感要联系实际,并以这个“实际”为中心展开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2.引述原文主要内容,一是要抓住要点,不可事无巨细,都详细写之。这就要同学们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否则,引述原作就用好几百字,这文章就没法写了。

3.读后感要脱离原作,但也不能与原作无干。有关分析,均由原作而产生,是原作中提及的。如“中国人言行不一”,这不是本文的中心,但文中提到了,可以作为“感”的内容;但如果谈“理想主义”,则与本文牛马不相及了。

六、延伸训练

1.阅读余光中《乡愁》,写一篇读后感。提示:联系实际,可以谈反“台独”,谈海峡两岸本是同根生,统一是最好的前途,等等。

2.阅读刘亮程《向着一朵花微笑》,写一篇读后感。提示:文章向我们昭示了一种生活态度。联系我们的实际,联系许多人在逆境中成长的实际,会有许多感想。

门内门外

——读《对陌生人的责任》有感

树人文学社杨子洲

美国人的答案是,打开门,热情地招待来人,并给他们一些糖果,素不相识的大人孩子结下友谊,这个夜晚变得不再黑暗、寒冷,它因此被冠名为“万圣节前夜”。孩子们在乎的不是糖果多少,而是在家里的大人们给予他们的幸福与快乐。这是《对陌生人的责任》写到的。

因为中西方文化对门的理解不同。

在中国,门是抵御,保护的意思,门在防盗,门在防止意外的入侵。而在美国,门是敞开迎接,门的含义在迎客,门向所有陌生人敞开。而中国对门的理解,则可从“人心险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中溯源。

午餐时偶见报纸上一文,甚有启发。

武汉一学生,大二时去美国留学,由于对美国复杂的社会关系不甚了解,担心被盗,便很夸张地装了两扇防盗门和八扇防盗窗。万圣节那一天,好几个素不相识的美国小孩敲门,由于他没有准备糖果,几个小孩联合在一起把自制的小炮仗扔进了他家。他吓了一跳,急忙报警。事后小孩说中国人“老鼠胆子”,武汉留学生则说美国人“暴力、神经病”。

我想,中国人近乎本能的对陌生人的悲观、失望的态度已经影响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而且,中国的这种对门外的陌生人警惕的传统,已经开始让中国的社会出现裂纹。人们不再相信友谊与信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多被物质支配。于是,人们只有亲情可以依赖。所以,中国人应该学一学人家老外。我想,我们也应该打开门,让门内与门外沟通、交流。其实就像歌里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成为美好的明天。

[点评]本文的角度很新颖,从“门”入手。两种对门的的态度,取决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作者因此提出应该向外国人学习,提出美好的愿望。(指导教师苏万马)

献出一份爱

——读《陌生人的责任》

树人文学社许昀璐

偶然间望见一幅美丽的和谐的荷图,粉粉的荷,翠绿的叶,给人一种清新又淡雅的格调,一种宁静得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感觉。美丽的荷花,有绿叶相衬,相辅相成,微风中正开得烂漫。那种洒脱,那种芬芳,那种美好,如同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相互信任。

再看另一个花苞,紧紧的羞涩地闭着,没有展示出它那本该艳丽的容颜。那层花瓣隔开了外面的世界,使它只有顾影自怜,不愿向众人展现自己的多姿,因为它不相信陌生的世界。

“夜色漆黑一团,到处是阴森森的,我们完全被一个陌生的似乎是充满危险的世界所包围”,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作者对陌生世界的感受,多么可怕,多么危险。“那扇门一打开,屋里灿烂的灯火顿时撕开夜幕”,这是美国夫妇对陌生世界的感受多么美好,多么和谐。

但,在美国,这一定不会成为孩子们的顾虑。因为,即使是陌生人,主人都会热情地招待,仿佛是天堂为孩子们打开了门。孩子们从陌生人那里得到无限的甜蜜。

这也许就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环境的差异,中国人只知道从亲友熟人中感受到温暖,却不懂得陌生人之间的钮带和感情,不懂得彼此之间的信任。

正如文中那个生活不便的盲人,在漆黑的夜中对陌生人敞开大门,招待素不相识的孩子,这是多么大的信任!一个生活颇为不幸的人,也本能地懂得自己对陌生人的责任。

请记住对陌生人的责任,请对陌生人也献出一份爱吧!

[点评]本文的特色在开头,用荷花、荷叶作喻,即使开头有文采,又使道理易懂。

(指导教师苏万马)

读后感写作篇四

按照《白鲸》的写法,我要在开头说明,这本书是我这两年读到的书里最喜欢的一本(当然我的阅读十分匮乏)。读这本书花了我13天零6小时,前13页用了13天,后面200多页用了6个小时。在读引言部分时,我以为这是一本艰深的介绍写作技巧尤其是写小说技巧的书,可能是通俗版的《文学概论》,所以看完引言就再没有理会。过了13天,到了不得不看正文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作者用大量丰富的例子,深入浅出地剖析写作中的一些技巧,有很多精辟的论述,打破了我一直以来对写作的刻板印象,甚至让我想起了很多久远的事情,所以一口气读完了全书。作者对小说的深入解读,对创作案例的分析已经十分到位,我不想梳理作者的观点,想谈一谈那些触动我的地方。

作者说“有很多不是作家的人坚持认为,作家是稀有高贵的物种”,我就是其中之一。作者在《写作课》的第一部分,谈及遣词造句的重要性,强调情感与理性的统一,让我想起了那些自己写作的艰难时刻。我曾经是一名有小小文学梦的少年,因为小时候写作文屡屡被表扬,就以为自己还不错。我创作的小火苗从13岁燃烧到17岁,在高二的一次语文课上彻底熄灭。那时我们学习现代诗歌的选修教材,老师布置周末写一首现代诗。那个周末,我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如学诗的香菱。而现在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写了什么,只记得老师表扬了我同桌的作品。而那一首小诗给我的震撼,让我过了11年依然记得那个让人昏昏欲睡的下午,老师读的那首诗的结尾“小虫儿你不要叫,难道你也有自己的情歌?”在那个瞬间,我明白了,上天真的给了一些人名叫“天赋”的东西,而我不是其中之一。我很喜欢读我同桌的练笔的小文章,她情感细腻,同样的词句在她的排列下就那么动人。像她一样出色的人都未必能成为作家,更遑论我这等凡夫。通过不断的学习,不停地练习,或许我可以做到文从字顺,但是写出那种非凡的,深深地打动心灵的句子,是要有天赋的。

虽然作者反复强调要自信,但作者也承认自己是有文学天赋的人。读了这本书我依然认为成为作家需要的不是一般的才华横溢,他们都是天选之人。但是这本书改变了我对文学创作的刻板印象。

我曾经以为从事文学创作(不算粗制滥造的网文)是很神秘的事情。我以为作家的工作与任何工作都不同,他们不必按部就班、事先安排,他们的创作如滔滔江水、气势磅礴,写作往往一气呵成。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原来作家写作小说也一样要排兵布阵,甚至伟大的作家也有灵感枯竭、绞尽脑汁的时候,和我等上班族也有相似之处。作者写艾略特的采石场,艾略特的采石场里有地图、人物关系图、事件年表、分章概述等等,像一个取之不竭的宝藏。艾略特不停的从“采石场”采“石头”丰富自己的小说,顺利完成了《米德尔马契》。这让我认识到原来写作并不神秘,作家是如此创作作品的,作家们的创作方式如此有趣。在加上作者对小说写作方式,如叙述视角、叙事顺序等的解读,打破了文学创作的神秘感,拉近了创作与普通人的距离。甚至让我也产生了转瞬即逝的创作冲动。

除此之外,作者在想象力的部分讲到真实和虚构也触动了我。作者常常为自己的学生不能发挥想象力,而是仅以自己的真实生活创作而遗憾。写作需要想象力,作者也写到怎样获取灵感,可以取材与身边的人事物,但不要囿于现实,要展开想象。真希望那些将作家的作品和作家真实生活一一对照,挖空心思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作品蛛丝马迹的人们(如红学的索隐派)好好理解一下这个部分。记得在《围城》的最后,杨绛谈及钱钟书《围城》的创作,提到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原型的,但是二者并不能等同。比如小说中的赵辛楣原型是邻居家的五岁小男孩。而有的人却认定杨绛不是钱钟书的唯一挚爱,在钱老的生活里一定出现过一个“唐晓芙”,真是无稽之谈。这些人就是混淆了虚构与真实,或者说他们忘记了“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技法”。

我想这本书一开始的目标读者是兼职从事文学创作的业余作家。即使作者在书里反复鼓励人们大胆的写作,我也知道这里不包括我这种凡人。但这并不妨碍我从这每本书里汲取营养。作者对写作方法的解读,对一些写作误区的剖析,可以从反方面帮助我们理解经典作品。比如讲到情节中的铺垫和伏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偷听等的设置就是铺垫与伏笔的教科书。我们读过的很多经典作品的创作思路,使用的技法在这本书中都能够得到印证。这本书让我们可以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更全面的理解作品,对我们的写作和阅读教学都有所助益。

读后感写作篇五

这本书让我非常畅快,还因为里面有许多观点,跟我不谋而合。读到这样的地方,我就忍不住在心里大呼,“原来我不是一个人!”顿时有种找到同类的欣喜,好像潜藏的心事被人说破,两个人有了共同的秘密,和作者都亲近不少。

譬如,我个人认为,很多翻译过来的书很难读,有些畅销书或者比较经典的书目,一大段读完经常不知所云,有些用词让人莫名其妙,生硬的翻译冗长累赘,我经常会去猜测原文是怎样的?所以,有些翻译过来的书我根本读不下去。一度以为是不是自己的问题,毕竟有些是经典,有些是畅销书,是获得大部分人认同的。

原来明月小姐也有这样的困惑,认为翻译作品缺乏好文笔带来的阅读快感,同时还分析了原因:

1、一流译者群比一流作者群才华恣意,这里的才华指的是创造力,文字的驾驭力。

2、即便译者拥有非凡的文字驾驭力,但是会将才华运用在与作者的对话中,而忽略与读者的对话。

3、语言之间本就有难以沟通处,纵然是天才也无法弥接。

4、翻译姿态的问题,我们对于翻译对象,践行的是“信达雅”原则,处于仰视的姿态。

嘿嘿,感觉为自己找到读不下去翻译作品的原因了。

除认为翻译作品难读外,还有如下几个观点,舒姐姐和我不谋而合。

外文中也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打通语言间的界限,可以充实自己的语言库,丰富文字表达。中学时候读钱钟书的《围城》,就发现里面有很多有意趣的英文表达。事实上,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巧妙借鉴,能够让文字增色不少。

舒明月也认为,学习外文是提升文笔很好的方法。“很多作家从事翻译,出发点就是吸纳外国语言的营养来丰富自己的写作。”书里面讲到汉语和英语的跨界以及互相借鉴,其中关于中文风的咒骂语让我非常impressive。

英文中有很多单词和表达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舒明月举出的例子是impress,认为这么利落的中性动词,中文中没有能够与之匹配的。

读到这里,我赞同到要拍大腿了。艾玛,这句话真是说到我心坎里面了。中文翻译成“给……留下深刻印象”,简直太啰嗦了。这个词我经常在草稿纸上用到。另外,类似的词还有involve,这个词言简义丰,对应的中文释义太多,还是用英文来得便捷。

除此外,类似bedtime story,desert-island reading之类的表达,直接包含场景,中文翻译成睡前故事、荒岛读物,但我还是更喜欢英文的表达。

我个人爱好古典文学,认为古典文学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多诵读记忆对自己大有裨益。在写作中融入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语言,不仅古典优美,意蕴悠长,还可形成自己的特色。

舒小姐在【传承】的章节专门讲了读古代文学的必要性,认为作家应该怀有存续古典的责任感,“不断回溯古典,从中发掘更丰富的词汇、语法、句式、文体,以便以最精准、最具美感的方式描绘生活万状,拓展文学的可能性。”

我在写作的时候,会尽量用短句子,将长短句结合(骈散结合),增强文字的美感和节奏感。

舒小姐在谈到古代文学的时候,认为古代文学非常凝练,书里面是这么论述的,凝练不是简短,而是简短且意蕴丰富,本身就包含足够的张力;而且,要是具备了一定的古代文学涵养,写作时就可以在凝练的古语与洋洋洒洒的今文之间做灵活的切换,从而自由调节句子长短,掌控节奏。

读后感写作篇六

在暑假“读一本好书”的推荐书单中我看到了《会写作业的机器》一书,很想知道那机器是怎么写作业的,如果我有一台那样的机器该有多好啊!我满怀希望迫不及待地去买了一本,立刻如饥似渴地投入到书的世界,很快我把书看完了,原来所谓的会写作业的机器不是我所希望的那样,让我大失所望。

《会写作业的机器》写的是美国大峡谷学校五年级d组的电脑天才布伦顿、调皮鬼道金斯、乖乖女朱迪、小懒虫凯尔西等性格迥异,完全不可能成为朋友的四个人,因为一个惊天秘密――作业机器而整天形影不离。在学校为了秘密不泄露,他们不停开会,放学了也一起回家,而且天天去电脑天才布伦顿家用写作业机器写作业。这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让d组成员非常担心。

不久以后,事情变得不可收拾,这台机器比孩子们想象中要强大几千倍,让他们面临被关进监狱的危险。这时他们幡然醒悟,用布伦顿的发射机把写作业机器投入了大峡谷中。

读了这本书后,我认识到了不写作业的危害有多大,让全优的朱迪变成了差生,让中等生道金斯、凯尔西成了不及格。让我明白了写作业的重要,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课后积极地完成作业。书中在认识到错误和危害后的道金斯不断努力打败了象棋高手布伦顿,这更加告诉我们,只要认真努力学习,一切都可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