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寂寞这篇文章的读后感(大全6篇)

小编: 琴心月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寂寞这篇文章的读后感篇一

最受不了这一类女人,完全没有思想,只有神经中枢,一脸一身的横向,却往往又非常自我中心,一把声音啦啦啦,响彻云霄,基于自卑,希望吸引到每个人的耳朵,往往语不惊人死不休,什么都说得出来。

——亦舒《她比烟花寂寞》

男人的通病是翻脸不认人,所以长情的男人特别可爱。

——亦舒《她比烟花还寂寞》

当我死的时候,我希望丈夫子女都在我身边,我希望有人争我的遗产。我希望我的芝麻绿豆宝石戒指都有孙女儿爱不释手,号称是祖母留给她的。

——亦舒《她比烟花寂寞》

“世上没有‘我告诉你,你别告诉人听’这件事,一个人知道,即人人知道,我是绝对不冒这个险的。”

“像你做人这么当心,有什么快乐?”

“你做人这么不当心,难道又很快乐?”

——亦舒《她比烟花寂寞》

情愿被人憎,不可被人嫌。

——亦舒《她比烟花寂寞》

一个人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是看得见的。

——亦舒《她比烟花寂寞》

我们都渴望被照顾、被爱,在在这个关键上,人人都脆弱。

——亦舒《她比烟花寂寞》

一个人的眼睛永远出卖他的心事,除非那个人的灵魂已经老得呆滞,生不如死。

——亦舒《她比烟花寂寞》

我没有兴趣做戏给不相干的人看。

——亦舒《她比烟花还寂寞》

弱者永远有一肚子的正义与自卑,这是他们应付强者最有力的武器。

——亦舒《她比烟花还寂寞》

有什么是意外的呢?太阳底下无新事,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

——亦舒《她比烟花还寂寞》

她比烟花寂寞

——亦舒《她比烟花寂寞》

嘴里说说就有用?过年过节送一打花?真正的男人,是保护女人的男人,一切以她为重,全心全力照顾她心灵与生活上的需要。

——亦舒《她比烟花还寂寞》

女人自古到今在人生道路上都得步步为营。

——亦舒《她比烟花还寂寞》

我情愿做个十恶不赦的活人,穿真丝睡席梦思,也不要做一个人见人爱的死人。好死不如赖活着,我的思想早就想通了。

——亦舒《她比烟花还寂寞》

有几个快乐的女人一有空就抱着双臂倚着门框一声不响看风景?

——亦舒《她比烟花还寂寞》

无论你多么小心,你无法与命运争论,人生的步伐早在你没有出生之前已经注定,不必再枉费力气。

——亦舒《她比烟花寂寞》

——亦舒《她比烟花还寂寞》

——亦舒《她比烟花寂寞》

准时是一个帝王的美德

——亦舒《她比烟花寂寞》

我很明白。他不爱她,但他以为她爱他,她会为他憔悴一生,现在她获得新生,他便为自己不值,失去终身奴隶并不是小事情。

——亦舒《她比烟花还寂寞》

她在他身上有很大很高的希望,曽经一度,她认为他是她生命中的阳光。

——亦舒《她比烟花还寂寞》

那一刹间他沉湎在回忆中,表情闪烁过七情六欲,悲欢离合。

——亦舒《她比烟花还寂寞》

她古老不合时宜,认为嫁不到好丈夫便一生休矣。她浪漫到苍白的地步,死于心碎。我抚摸自己强壮的胸膛,寻找我的心。有是肯定有的,不过只为自己的血液循环而跳动。

——亦舒《她比烟花还寂寞》

但凡事业上不得意的女人,因为该路不通,都嚷着要返璞归真。这同女明星没戏拍时去读书是一模一样的情意结。

——亦舒《她比烟花还寂寞》

那时候在上海,大热天都穿白色咔叽西装,爱哪位小姐,就请那位小姐把缝旗袍剩下的料子,给他一点去做领带。

——亦舒《她比烟花还寂寞》

维系婚姻有许多因素,有些人为求归宿,有些人为一张护照,也有人为爱情,为饭票,或为扬眉吐气,林林总总,数之不尽,并系千丝万缕,目的未达到之前,哪儿有那么容易分手。

——亦舒《她比烟花还寂寞》

世上没有‘我告诉你,你别告诉人听’这件事,一个人知道,即人人知道。

——亦舒《她比烟花寂寞》

心中有秘密,不说出来,知道秘密何用?

——亦舒《她比烟花寂寞》

两个生活方式,出身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在一起为求实通融汇,无限度而痛苦的迁就是必须的。

——亦舒《她比烟花还寂寞》

更多

寂寞这篇文章的读后感篇二

因为工作和家庭原因,我读《寂寞之井》总是在深夜,寂静的黑夜里,我每每读到动情处,便泪眼模糊!尽管一个星期下来,还没能读完,但我迫不及待的想为这本书发声
《寂寞之井》被很多人认为是女同教科书,女同圣经,大家都在讨论该书带给我们对女同深层次认识,这一点我很赞同,我也是通过这本书走进了同性恋者的内心,曾经在我的脑海里第一次浮现同性恋这个概念时,我同样的表现惊讶和疑惑,转眼我便趋于平和,存在便有其合理性,我不是她我当然感受不到她的内心,那我便更不能妄加评价与批判,对于同性恋我向来持中立态度(本人性取向属于传统大众型),我们更不应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审判他/她们以及鄙夷这种现象。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过人之处,不仅仅是带领我们走进女同内心,更重要的是她通过女同的经历与故事,传达了更加深层次的东西,那个东西或许叫孤独寂寞!作者说的献给所有格格不入的人,可以是同志,或其他性格里/内心深处承受过”孤寂深渊”的人(他们其实或许藏在很多个表面正直健康的人的内心深处,所以他们本没有对错,不应该被异化)。本书的人物心理描写及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汇的微妙关系非常值得细细咀嚼,似曾相识,离我们自己的内心忽近忽远.......
所以我并没有重点关注女同这样一个心理状态,越过女同,我看到的是女主或者不单单只是女主(她的父母亲及身边的一些人)内心孤独寂寞的深刻,如井一样的深。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太多这样的井,我们也无法窥探人们井底泛起的波澜,只有小说能带我们走进井底,本书做到了.......
那么谁是掘井的人?
从女主的童年经历可以感受到,她这样性格的形成,我更相信是她周围环境塑造的结果,而不是天生而来,或许作者本人也是这样想的,父亲在孩子出生前就期许并默认她是个男孩,以至于出生后坚持要把一个男孩的名字强加与她,而这也影响到孩子出生后母亲的情绪,(她或许患上了产后抑郁),“他们期盼能生个儿子却似乎遥遥无期,直到史蒂芬七岁,儿子都还没有出现”,“七岁的年纪,会有微缩的爱恨,但这些爱恨迫在眼前,令人极度不安”,七岁以前史蒂芬经历了什么,小说并没有交代,但我隐约能感受到那段时期的沉闷。在史蒂芬耍性子的时候,母亲会说”宝贝,母亲真的不生气,告诉母亲你为什么发这么大脾气,母亲一定会努力去了解,只要你说出来.....”母亲真的会努力去了解吗?,“尽管轻声细语,她(母亲)的眼神却流露出冷漠,抚摸孩子的手也显得犹豫而勉强。那只手是花了一番力气才伸出来安抚孩子,史蒂芬感觉得到这份努力”或许在最需要母爱的七岁以前,母爱的缺失,”畸形的父爱”,让她内心发生了变化,她试着去取悦那个父爱,而敷衍冷漠的母亲,渐渐的似乎只有父亲能理解她,她更加朝向父亲所期望的那样发展,而父亲察觉到她的些许不同之处时,选择了更加的包容与爱,母亲带着猜忌渐行渐远........这样的循环中,她从一个似乎感觉到了自己的不同之处的七岁小孩,成长到十二岁,”柯琳丝抬起头来,出乎意料地微微一笑,这一瞬间史蒂芬知道自己是爱她的----多么令人惊愕的发现!”如果说这种爱可以理解为喜爱,那么当她丢出花盆的那一刻,她第一次确信自己的不同之处,这次事件她告诉了父亲,却得到了爱的包容,这份包容,是纠结的是孤独的,就如同史蒂芬的爱那样孤寂~!这让她的家人感受到了她的不同,她们之间的情感交汇有了另一层微妙的变化,而之后与马丁的相处,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她的不同,可以理解为她在一步一步走进自己的寂寞之井......父亲因为意外而过世了,而这也意味着她将背负着孤独,独自走向人生的下一站......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无声告白》,同样的沉重与纠结,主人公与她的家人有另一种形式的孤寂吧!也想到了《追风筝的人》主人公带着内心的故事独自承受着孤独吧!
成长的过程中,有过彷徨,有过孤独,有些时候,我确信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我们行为的表达与内心的想法有时不同,甚至矛盾,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口孤寂之井,不愿意被人看到,因为他们知道,就算被看到了,人们也难以理解!
全世界能看到这些书的人都应该感恩,感谢那些深井里的心理活动能被感知,被消化,作者用他/她们的孤寂,温暖着读者们的孤寂......《寂寞之井》便是其中之一。
这些是个人片面的见解,带有浓烈的中年生活困顿的烙印,或许若干年后回看这本或这些好书,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和收获吧!


寂寞这篇文章的读后感篇三

人生如戏,全凭演技。
又要看完一本书,想想,什么时候我才能写完一本书呢。很羡慕亦舒一口气写了那么多本,我也想写很多本。
这个故事是讲一个报社的小文员,她写娱乐专栏,很有分寸。不会把明星的隐私写来博眼球,也不会把别人的伤疤戳来娱乐大众。能够在这俗世中,有自己为人的底线,不容易。因为许多人,为了写出吸引人的文章,不惜放弃底线,拍人隐私,舆论压力一来,弄得别人家妻离子散,或者逼迫人上吊自杀,用舆论杀人,连血也看不见。
姚晶就是那位自杀的女演员,可是舆论更倾向于她患病而死,这个徐佐子尊重她的一切,以欣赏的眼光,以合适的分寸采访了姚晶。
起了一个做主持的人,她访问过许多名人,她的提问永远是体谅还有温和的。从来不会让人在公众场合觉得很尴尬,也从来不会让人觉得唐突。整场采访结束以后,大家也还是相互敬重的。
人,固然有缺点,固然不完美。你要以善良的眼光去发现,以善良的心意去对待。如果做不到,起码不要为恶。
明星有过去,也很正常。就算普通人有过去,也是常理。只是,因为过去,便不再接纳,不肯原谅,也不许他或者她有将来,谁给了公众这样审判的权限?只因为握着一支笔,就有这权限。这笔,有时亦是杀人的刀。
姚晶顶不住这样的压力,自我审判,郁郁寡欢,最后生命走向终结。她与张煦的分手,是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她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活,只为大众心中完美的姚晶而活着。倘若她自己想得通透,便会快了得多。
等到姚晶去世了,大家慌忙去可怜一个去世的人,也悲悯同情起她的人生坎坷。这样的公众甚是可怜。若是真的爱护她,当初就该包容她的一切,包括所有,缄默不言,就像文中的霞姐一般。
阮玲玉如何会死,不过是难以堵住悠悠众口。让她自杀的,是舆论而已。当时的报纸,公众,对她的去世,都有责任。
周璇如何会疯。我想不止是三段感情的接连失败,还包括了舆论中对于她的各种报道,从来没有停止过。一个人能够承受的压力有限,所以她疯了。
身在繁华簇拥的顶端,高处不胜寒,没有人理解。最后的姚晶把自己的一生积蓄赠予了欣赏自己的徐佐子,她不过两面的缘分就能读懂姚晶,理解姚晶。而有的人,同床共枕,却从来不了解她。同他生儿育女,却没有相互理解的情分。
她的前夫不需要她了,女儿不需要她,家人不需要她,现任的丈夫不需要她,连舞台也快不需要她。
姚晶就像一朵烟花,别人看得热闹,另一些看得烟花散落,生命走向枯竭。过了,散了,也就没了。烟花就是这样,短暂的美丽,绽放之后,不会有人记得。


寂寞这篇文章的读后感篇四

洋洋洒洒,通灵静透。在诗意蒙蒙的文字与抒情间,终于读完了这本书。温柔的笔触,浪漫与凄萧的背景,落寞孤单的灵魂,生场与死场的不断轮回上幕。

拨开那个时代的混沌和黑暗、挣扎与渴望、荆棘与锋芒、新生与呐喊。“祖父”的疼惜,高仰山的恩遇,鲁迅的极力推荐,许广平的聆听,汪恩甲的施舍,萧军的爱恋,端木的陪伴以及骆宾基紧紧的拥抱,让这个红尘薄命的奇女子,被推向风口浪尖,被世人或评击她丢掉孩子时的冷漠,或对萧军决绝时的无情,或对封建礼教的冲击,或在文坛上创作的巅峰,在那样落魄的年代,饱经风霜,韶华早逝。

如果没有风餐露宿,没有食不果腹,就不会有一起啃半个饼的萧军,没有惊天地的爱恋。他们的爱来的太汹涌,去的太平淡。萧红到死都没有提到萧军,不是已经忘却,而是印在心上的爱太重,怕撕开都是伤痛,怕提起皆是泪如泉涌。

真的不知是自己是醉在月小妆行云流水般的抒情里,还是醉在敢为不屈命运搏斗的萧红励志中。她有太多的痴情需要深情以待,她有太多的伤心需要诗文诉说,她有太多的柔弱需要坚强的陪伴,她有太多的不舍是离世前的.歪写“鲁迅”和“大海”。是啊,她是清风明月,她是黛玉葬爱,她是红尘一支梅香温润了大地,侵香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房。

她把一生的柔情都在《生死场》里落在萧军的身上,所以有了太多的痴、怨、嗔,坎坷的命运本就让她变得多疑、多思,萧军还要一次次的在她的忍让里添加背叛与离弃,逼得她不得不走向端木的理解与柔情。

虽然没有爱,但是端木不离不弃的陪伴直到她香消玉殒,之后端木十八年的孑然一身,切切的证明着端木对萧红的爱,离别时的眼泪是真实的,握着的手是真实的,给她盖上红盖头,一份婚姻是真实的,这些萧军都给不了,但是端木做到了,让萧红在安逸中离开。

后来萧军与端木在文坛的相互攻击,是醋意还是皆是爱之深,恨之切,只有他们知道。

如果当初她没有逃婚,也许可以幸福地和汪恩甲过完一生,也许平凡,也许命运完全改写。但是,她就是奋力要与封建礼教抗衡,最后跌跌撞撞,一波三折,离开汪恩甲,离开萧军,离开端木甚至离开最后出场的骆宾基,她走的那么不甘,她的生命太脆弱,惦记萧军的心一刻都没有停止,哪怕是手术台上,哪怕是和端木夜夜笙歌。

抬头望去,远处雾霭沉沉,书已读尽,而为她痴念迷醉的心,久久不能平复,岁月冲淡了几度韶华,她的魂魄也许绕着萧军,不愿离去。

寂寞这篇文章的读后感篇五

玩笑归玩笑,里面最深刻的莫过于透与诗史之间更接近柏拉图的恋爱,虽然有各种私会,但两人在精神上的依恋远大于性的层面。因此透宁可被母亲骂出门,也要去诗史的店里去工作,为的就是可以多看诗史几面。然而诗史和丈夫之间的连接却是透难以穿透的——这段有点像《纸牌屋》,木下夫妇之间也是超越他人的连接,即使各有插曲,但没人能替代彼此。而即使如此,诗史和透之间却依然能绽放很多火花——相比之下,耕二与喜美子在肉体上的入魂,表面上看起来更危险,但不过就像毒瘾一样,真的戒掉也就戒掉了。况且最后耕二身边出现了拯救他的天使,就是当年他约会的主妇的女儿,单纯狂野又善良。故事到耕二接连被喜美子和正牌女友甩就结束,但明显看出,后续发展应该是这第三位出场不多的女孩。

以上这些看似狗血的故事,其实是作者和几位高中男生采风得到的,也就是在新世纪初的东京,这些故事就已经存在了,可能真实的情况,一部分更夸张,而剩下的部分却没书里那么戏剧。总而言之,在爱情这条道路上,刚迈入成年的少男少女们,会有什么样的三观,其实中年的我们真是想不到。每个人受制于自身的成长时代环境,想象力其实是被限制的——很多东西从不给想,到不敢想,到后面懒得想,人逐渐就失去了对生活的期望。不过有一些人,受过伤感到过疼痛,还是愿意想,或者不愿意想,多少还能有点风味残存。

本来文章到这就应该结束,但有两则小故事,还是想硬凑在这篇读后感里面。

高中那个弥漫着闷热风油精花露水蚊香的教室,并没有多少精彩的回忆,理科班里面大多都是浑身汗臭的男生,混杂着下课打闹的尘土,坐在最后一排感觉都容易被埋进灰里。但日子总会给你一些精彩——譬如实习老师都要考一下试讲的,而这一次轮到了我们班。我们不仅第一次见到了实习老师,还见到的是穿着紧身旗袍的美女实习老师——按照同班女生后来描述:整个班级的男生都在流哈喇子——整节课鸦雀无声,虽然有部分原因是最后一排坐着几个打分的资深老师,但我想全班男生都没管最后一排的老头子们。下课后,全班男生爆炸了,抢着去平时避让不及的办公室和实习老师打招呼,更有甚者还找她签名——排在第一的就是我。

他就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还是好好面对这个问题,如果你们不能在一起也能是一辈子的好朋友blabla。结果这一对年轻人说完全没问题,因为grace侄女都知道这些,甚至还调侃男朋友睡过的男人比她还多,但他们两个性生活非常和谐。will和grace瞠目结舌,性取向当年隔绝了两个人,但现在的年轻人压根就没在乎这事,天然地接受喜欢的人,无论性别。文学取材于生活——有个朋友认识一帮95后,他们也是男女随意,只要喜欢就行。

还是那句,孔子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现在的年轻人好像很早就能起飞了,至于能不能不逾矩,好像变化太快,谁也框不住谁。

中年人好像除了坐看云起,也不能干嘛了。

寂寞这篇文章的读后感篇六

生命犹如蜡烛,我们在燃烧自己的同时也照亮了他人。有一类人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而不骄傲,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而不气馁。他们会在别人困难时燃烧,呈现光亮;反之,另一类人只会沉浸于自卑或骄傲中独自燃烧,化为尘埃。

生命犹如书籍,有的记载着世间沧桑,有的记载着世间美好传说。慢慢翻阅,细细品味,平淡纯美尽在其中。可是,有人却把书当做消磨时间的工具,只是粗略的阅读而不懂去品悟其中道理。

生命犹如战斗,在努力冲向目标的同时又要保护好自己。途中的受伤流血固然难免,为达到成功的彼岸我们在所不惜,但我们也不会刻意伤害他人,最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和喜悦。

生命犹如彩色瓶,红橙黄绿蓝靛紫都有,犹如调色盘,绚丽多彩。使生命不再是单色,不再孤单寂寞。

生命如歌它让我们倾尽所有热情来歌唱,赞颂生命的美好!

生命是绚丽多彩的,我们的生命也因成长而美丽!

“哇哇”随着一阵清脆的哭喊声我们来到了人世间。我们要感谢母亲,是她创造了我们。这一天是我们的出日,也是我们母亲的受难日。当我们是婴儿时,父母精心呵护我们。他们带着我们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教会我们说话,带着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彩虹。

转眼间我们已是儿童了,天真,幼稚,充满遐想。父亲保护着我们这些小幼苗,生怕我们受一点儿伤害。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已是少男少女。可爱的脸颊早已变得棱角分明,眼神里不再全是天真、无邪、浪漫、可爱了。我们在学业上时常会有艰辛,在朋友相处方面会有不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这时,父母、亲戚、朋友会送来爱。正因为有爱,苦难中跋涉的我们扬起了生活的风帆,黑暗中沮丧的我们露出了坚强的微笑;因为有爱我们的生命轨迹才如此亮丽。我们应学会感恩,感谢生活赐予我们的一切。

年复一年,我们将步入中年,已经进入社会,品尝到人间的酸甜苦辣。我们在家庭、工作、生活等方面都将遇到困难,有许多烦恼。这时,我们身边的一个人都会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也会陪伴我们分享快乐。即使将来没人出手相助,相信我们自己也会毫不气馁,乐观豁达地面对。

其实我们的生命从来不寂寞。在生命的日子里,虽然有晴天也有雨天,但我们一样开心。因为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贵美丽,体验了成长中的艰辛与困惑,学会享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了。

记住:我们的生命,也一样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