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年级学生自我鉴定(实用5篇)

小编: FS文字使者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年级学生自我鉴定篇一

一、广泛阅读,注重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方法。阅读既要重视课上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更要重视个人经常性的课外阅读。广泛阅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阅读时,教师要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如在阅读中遇到自己喜欢的妙语佳句、精彩片断等都,耍摘录下来。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朗读、讲故事活动,使学生的阅读与口语交际能力相辅相成,并逐步养成广闻博记的习惯。见识广了,眼界开阔了,思维敏捷了,语言的组织和表述能力也逐步增强了,学生作文时就会有写不完的话。这就是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引导观察,勤于动笔

小学习作训练的重点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教材上的单元作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情况适时引导或安排学生写日记。生活、学习有感受时,动笔记一记。还要注意倡导学生每天休息前把当天最难忘的经历或感受记上几句。这些日记应不拘形式、不管长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写作权利,欣赏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他们要多鼓励、多引导,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写作能力提高设置阶梯。如可把写日记的训练过程分为三步:第一、能写就可记优,目的在于鼓励动笔;第二、能坚持就是胜利,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第三、一写得清楚具体,语言优美准确,目的在于训练运用语言,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三、下水引路,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教师“下水”,可亲自尝试写作的甘苦,了解郑益沟坎,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动权,就能教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在指导学生作文前,教师首先打好腹稿,将怎样立意选材,如何谋篇布,局等体会告诉学生,利用密切的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而作文中丰富的词汇,生动的语言更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教师经常“下水”示范,以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了作文时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相随,进而喜欢作文。

四、丰富生活,增强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生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写作时只能“咬笔杆”,这使他们对作文产生厌恶感。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贴近周边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为学生作文积累第一手材料。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游戏、郊游等,这既丰富学生的生活,调节学生的学习,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引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调动他们思维上潜在的天份。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真实、具体、生动,并逐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总之,培养小学生写作的兴趣,除了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说、多看以外,教师还要随时注意挖掘学生写作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并为学生创造发表习作的机会。这样就会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写作的兴趣,从而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作者邮箱: zxx3610832@

[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几个途径(网友来稿)(综和)]

三年级学生自我鉴定篇二

有效的师生互动,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指向性,突出重难点,又要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所以,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课堂中,要加强师生互动,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通过恰当把握时机、体现学生主体,做到“善教”、“乐学”,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一、恰当把握时机进行师生互动

1.根据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善于设置高质量的问题

课堂师生互动的内容要服从于完成特定的教育任务,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在学生自身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来设计。教师来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设计高质量的问题,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2.把握学生的情感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和鼓励,以及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一个会意的微笑和一句温暖的话语,会使学生信心倍增,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了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

3.突出师生合作

合作是课堂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上,师生需要合作的关键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惑、困难的时候,是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需要的时刻。在师生合作中,教师不必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环境,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在探索、思考、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强化学生主体

1.倡导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质疑

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教科书质疑,给予学生质疑的勇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尊重学生的多元化解读。

2.鼓励自主探究

学生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将所获得的新知识(含能力)纳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进而形成自己新的认知结构。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对所获得的新知识、新能力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的结构与体系选择、选准互动的切入点。二是理清知识点,知识点是师生互动的载体,知识点理清的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三是教师要从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四是改变教学方法,通过先进的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五是确立学生“我是学习的主人而非奴隶”的观念,使他们自主地参与教学,发挥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主动地探究新知、追求进步与发展。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中,关键在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中,应注意采取恰当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加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构建师生互动关系展现语文课堂魅力(北师大版三年级教学论文)]

三年级学生自我鉴定篇三

临泽县城关小学    张晓霞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自然,极大阻碍学生思维、智能发展的传统教学模式--师问生答已经不可取了,当前,我们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习惯,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为了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学生们的学习总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他们天真、单纯、幼稚、自尊心强、容易受伤害。特别是差生,总是担心自己问德太简单或问错了,被同学、老师取笑。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问题,就要给予表扬。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提问

如我刚上三年级语文《说声对不起》时,我让同学们初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学生纷纷拿起笔读起课文来。我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居然大部分学生只是拿着笔做样子,根本没在书上作任何记号。 5 分钟之后,我说:“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们都茫然地望着我,没有一个人敢举手。我不禁想:看来学生还没有养成提问题的习惯。于是,我笑着对同学们说:“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呀?有就提出来,我最喜欢勇敢的同学。谁第一个举手?”我充满期望地看着大家。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仍然不敢举手。这时,一位男同学非常小心地举起了小手。我立即请他起来发言。“老师‘切碎’是什么意思?”他轻声地问。“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孩子,你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了不起,请大家掌声鼓励!”我把这位学生大大地表场了一番。我看到其到同学眼里流露出羡慕的目光,心里窃喜,榜样的作用有效了,坚冰打破了。“老师,‘凑到’是什么意思?”第二位同学又站起来提问了,我又鼓励了一番。“老师,‘报喜’是什么意思?”第三个同学问。学生具有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他们都停留在就词语提问的水平。 在老师的鼓励和诱导下,一个又一个问题提出来了。虽然有的问题与课文中心无关,没有多大思考价值,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激发和培养,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教给学习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首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每学一篇课文,我都要引导学生课前自学,在预习时就要求他们提出问题,并在讲读过程中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的兴趣。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手段。

四、内外延伸,提供疑异的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课本以内的生活,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求异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更加强烈了,于是也就更加好问了。

总之,教师要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彻底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创设和谐的气氛。做到学生敢疑乐问,让他们敢说“不”,让他们有独特的见解,让他们标新立异。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相信我们所培养出的下一代会成为成功的创新人 、研究者、探索者。

三年级学生自我鉴定篇四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也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的内在动力。兴趣既可以激起情感,培养意识感,也可以唤起学生某种动机。动机越强烈,其行为也越明显。

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引导学生的需要与学习习惯。而学习习惯的离不开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激发学习动机是完成学习过程的动力,动机来源于学生本身的需要和外部条件的刺激。也就是说,有了需要产生,再有外部条件,就可以去行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学习应用能力,要结合生活与知识的渗透点。一旦学生认为学有所用,那自然就能进入“想学——学会——更想学”的良性循环了。”这样的学习动机一旦发挥作用,它就会给人以能量,对自己的目标产生极大的积极性,使注意集中,思维敏捷,进行着持久而顽强的学习。借着心理学动机原理为依据,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如何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这一问题,谈点粗浅认识。

一、加强学习目标教育,培养成就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制定与选择学习目标很重要。从学生学习的心理看,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时,学习成果已观念地再现在学生的头脑中,也就是在头脑中有初步预期的学习成果,成为进而学习的目的。学生在学习中,就是围绕这个预期的成果选择学习方法、安排学习过程的。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好的学习效果开始于清晰表述的目的,然后组织适合于目的的学习方法、材料与经验,学生在学习时一方面记住所要达到的目标,一方面集中力量走好每一步,使学习手段与学习目标联系起来。经过对部分学生的观察发现,那些学生学习差的主要原因是,在学习每一课书时心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别的同学在读书,他们也在读书,别的同学在写,他们也在写,就是不明白为什么读、为什么写。他们在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提一下,他们便动一下。如此循环下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被泯灭了.学习成绩也就没有办法跟上来。在教每课书时,帮助学生自己主动地确定学习目标,对教师确定教学目标也有帮助的。不过需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目标。

二、对学生一视同仁,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础薄弱的学生则由于自信心长期受到压制,从而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因而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就必须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做起。在教育工作中,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非常重要。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往往用来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通常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得到比较多的关注,而成绩差的却被冷落到一旁,实际上,无论成绩好的、中等的。差的同学,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取得好的成绩时,显得比较自信,但一遇到波折就情绪低落,他们怕失败,怕别的同学超过自己;成绩中等的想上进却难得如愿,想放弃又于心不甘,总是忧心忡忡;差生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制力和约束力,想脱掉后进生的帽子,将学习成绩搞上去,但常觉得力不从心,失败过多更是缺乏自信,基于这种情况,教师不能仅把目光聚集在部分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而应面向全体学生,用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无论哪一层面的学生,当他们感受老师在关注着他们,并对他们寄予厚望时,学生会更勤奋,自信心也会增强,对于后进生,鉴于他们长期以来心理处于被压抑状态,老师需要不断地向他们传递“你有能力”“你能取得进步”等信息,注意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鼓励他们每一个细微的成功,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二、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使学生感到利用原有的知识技能无法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从而逐渐产生解决困惑的心理需求。给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泼状态中进行尝试学习,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若能充分利用生活事例、故事、新闻和物理实验等精心择优创设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灵活运用提问技巧,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增强学习能力的功效,将极大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情境创设要围绕教学目标。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

2、创设情境要有直观性。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数学教学中,老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是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的参与学习。

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发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和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地情感体验,这种情感表现为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发现规律的兴奋以及对老师的热爱。

三、要适时的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满足感,让他们保持学习兴趣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我在上课时常编排一些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给予完成,使他们在课堂中常有成功的感觉,让他们不怕学习,爱上学习,心中保持着自信。

四、反馈学习结果,鞭策学生发愤学习

让学生及时了悟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为知道学习结果后,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强努力程度,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争取更好的成绩。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及时地批改当天的作业或卷子,并尽可能及时发还及时讲评。学生对刚做过的题目往往记忆犹新,并渴望很快了解学习结果,学习积极性高,进步就快。也就是说,反馈的时间越短,效果越高,相反,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就缺乏学习的激励,进步就越慢。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等级或分数往往不及恰当的短语评定的效果好,给学生的学习成果打分或评定的同时,给予适当的短评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等作出全面的评定,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习结果写一些评语来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五、开展竞赛活动,有效利用奖赏手段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活动,学生的成就感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也会有所增加。有效利用奖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较好手段,例如在数学练习课教学中,老师出几道有层次性的题目,并说明老师当场批改,当场奖励,能受到老师当场批改的同学都能较早完成题目。通过这一活动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说,表扬、鼓励,比批评和处罚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开展竞赛活动,再利用奖赏手段推动学生学习为契机。而使学生发现学习本身的价值,以产生和促进学习的自觉性。

六、引导学生自我激励

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曾经有一位优秀的教师,他在一个学期内就把一个全校成绩最差的班级带到了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当有人问他是怎样教这些所谓的差生的,这位教师是这样回答的:“事实上,我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补习,我只是每天上课前对我的学生们说‘你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只要你每天督促自己多做一道题,多背一个单词,多考一分。’事实上,我的学生们每天就向着这个小小的目标不断前进,一个学期下来,成绩自然就上去了。”确实如此,激励孩子其实很容易,只要适时鼓励孩子,让孩子产生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孩子的自我激励也就产生了。

综上所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学习进步与否,掌握科学知识的可能和限度。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与思维、情感、意志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充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在智力、能力、意志等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学习动机的激活剂是完成学习过程的动力因子,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旦得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水平定能提高,学习效果定会理想。

三年级学生自我鉴定篇五

现代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相信所为的专家说:“孩子要赢在起跑线上”。幼儿时园就得学英语、日语、语文、数学、美术、舞蹈、钢琴等;上学后,孩子每天的作业到晚上十二点还不能完成。放学后,还送去补一小时的课,双休日送去上奥数班、奥英班、什么加强班等。家长们总是担心,若一放松孩子就会落伍。时间长了,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讨厌学习,需要家长、老师强迫其去学习,甚至拒绝学习。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再主动去学习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还给孩子自己的学习空间

在学校,自习时间,课余时间,满是各科的作业、练习,学生已喘不过气来。回到家里,父母拿出自己买的辅助资料让孩子做,那怕是牺牲休息时间都得做。学生没有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谈不上学习爱好的科目,更谈不上钻研某些未解决的难题。在此,老师应把每一节课的内容备得更精简,选取的题目更有代表性、更典型、更具有灵活性,使到学生在课堂上有多点时间独立思考,思考尚未完全理解的问题,让学生有多点时间相互交流与探讨。教师不能过多利用权威性左右学生,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过于“管束”,就会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家里,父母不要干涉孩子学这学那,而是帮助孩子解决未懂的疑难,或引导孩子学习最感兴趣的知识。从时间上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给予求异机会。给他们留足时间,充分表达、展示其独特的思维方法,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二、增强自我监督意识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自我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由童年期的模糊、不太自觉、被动状态发展为比较清晰、自觉、主动的状态。他们开始了解自己、关心自己的发展,更自觉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个性品质和精神世界进行评价,他们会因学习上的进步而春风得意,洋溢着愉快之情,会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迷惘苦恼,会因为失败而消沉,也会因榜样的激励而热血沸腾,对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所有这些,充分表明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已得到了迅速发展,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让学生随时反省自己,发现优点,找出缺点,以利进步,这是自我监督的有效方式。我曾指导学生设计了一个“学习生活自我检查表”,对每天的课堂学习,课间休息,课外活动,完成作业分项作出评估,然后每天小结,周末总结。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填写,教师随时抽查。这种自我监督的方式深受学生欢迎,特别是一些自制力较差,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在这种有效的自我监督下,自觉学习的习惯逐步养成。

三、注意学习兴趣的培养

1.设置精彩的问题吸引学生,诱发求知欲。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和启发。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学生迫切地想知道问题结果如何而不断地求索,利用这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学生自然心情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2.从生活中的例子和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简化复杂问题。

知识大多数比较抽象,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知识,来解答学过的课本知识,以达到提高学习的兴趣。

3.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吸引学生。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个笑话、一句生动的话、一个有趣的事例都给人以美的遐想,更重要的是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克服困难、奋发进取的信心。对学生感到困难的、繁杂的、记不牢、用不好的知识,而单纯的死记硬背又往往容易记错,这时要对知识加以概括提炼,找一些形象的口诀、图表,学生会感兴趣,乐于接受,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了。4.利用教具进行操作实验激发兴趣。

让学生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感知学习内容,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才,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实验中牢牢记住。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5.用成功效应激发兴趣。

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在不断成功中感受快乐,提高学习的兴趣。如在课堂上经常开展一些计算比赛、改错比赛、编题比赛等,对于获胜者给予表扬,对于失败者给予鼓励。当然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实际,分层次进行比赛,让每个学生都有获胜机会,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建立起更强的信心。另外,以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待考试,通过考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分享考试后获得优异成绩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注意学习方法的培养

学习是一个艰苦的劳动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学习方法正确,就会更主动去学习,学得更轻松。

1.学习中要学会读。

第一是要读课本,课本是学习的主要材料,具有极高阅读价值。读课本包括课前、课堂、课后。课前读课本主要了解内容,发现疑问,课堂读课本则更能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有关的.知识点,课后读课本达到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第二是要读书刊,读各种的与学科有关的课外资料,可以丰富、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

2.学习中要学会听。

它是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疑问。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发挥,更要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叙述,特别是预习读课本时发现的疑难问题。听同学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可以学习其他同学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引起反思。

3.学习中要学会“讲”。

讲是培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是培养独立思考的一种手段。首先是讲体会,讲对老师讲授内容、同学发言的看法,讲自己存在的疑问。再次是讲思路,通过大胆地讲,才能反映自己的思想,暴露自己的不足。

4.学习中要学会“写”。

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是对上述“读、听、讲”的进一提高、深化。通过写作业提高思维能力,复习掌握知识。通过写读后感,写小论文,是对知识的归纳和概括,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本的知识,它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于生活,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制定计划。要循序渐进,防止急躁。不要贪多求快,囫囵吞枣。不要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要知道,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持之以恒。

当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方法还有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只是我的浅陋之见。只要我们改变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并为之“搭桥铺路”,就一定能使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