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职数学等差数列教案(汇总5篇)

小编: 雁落霞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中职数学等差数列教案篇一

高中数学学习是中学阶段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后,能否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是摆在高中新生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因素等外部因素外,同学们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改进学法,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看法。

1、认识高中数学的特点。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

2、要提高自我调控的“适教”能力。

一般来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因自身对教学过程的不同理解和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倾向、能力品质、教学观念、职业经历等原因,在教学方式、方法、策略的采用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鲜明的、一贯的教学风格或特点。作为一名学生,让老师去适应自己显然不现实,我们应该根据教的特点,从适应教的目的出发,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优化学习策略,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自己的学法逐步适应老师的教法,从而使自己学得好、学得快。

3、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

在开始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依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

5、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而“生疑”,“带疑”听课而“感疑”,通过老师的点拨、讲解而“悟疑”、“解疑”,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6、要养成良好的审题和解题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拿到目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基础上,译字逐句仔细审题,细心推敲,切忌题意不清,仓促上阵,审数学题有时须对题意逐句“翻译”,将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显条件;有时需联系题设与结论,前后呼应挖掘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寻找突破点,从而形成解题思路。

7、要养成良好的演算、验算习惯,提高运算能力。

学习数学离不开运算,初中老师往往一步一步在黑板上演算,因时间有限,运算量大,高中老师常把计算留给学生,这就要同学们多动脑,勤动手,不仅能笔算,而且也能口算和心算,对复杂运算,要有耐心,掌握算理,注重简便方法。解后要反思,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完题目之后,要不失时机地回顾: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分析联想探索出解题途径的?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通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就有利于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只有勤反思,才能“站得高山,看得远,驾驭全局”,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8、要善于交流,提高表达能力,养成纠错订正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典型问题,同学们应善于合作,各抒己见,互相讨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可主动与老师交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老师的点拨中,他的思想方法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只有不断交流,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表达能力。如果固步自封,就会造成钻牛角尖,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9、要勤学善思,提高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为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只有思索才能透彻明悟。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就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就提高不了。

10、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提高理解力。

为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补充内容和方法很多,如果不做笔记,一旦遗忘,无从复习巩固,何况在做笔记和整理过程中,自己参与教学活动,加强了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理解力,也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

总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中职数学等差数列教案篇二

2、利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项、项数、公差、首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思想;

3、通过参与编题解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通项公式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对公式的灵活运用.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研探式。

一。复习提问

等差数列的概念是从相邻两项的关系加以定义的,这个关系用递推公式来表示比较简单,但我们要围绕通项公式作进一步的理解与应用。

二。主体设计

通项公式反映了项与项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确定后,数列的每一项便确定了,可以求指定的项(即已知求)。找学生试举一例如:“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求。”这是通项公式的简单应用,由学生解答后,要求每个学生出一些运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题目,包括正用、反用与变用,简单、复杂,定量、定性的均可,教师巡视将好题搜集起来,分类投影在屏幕上。

1、方程思想的运用

(1)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则-397是该数列的第项。

(2)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则公差

(3)已知等差数列中,公差,则首项

这一类问题先由学生解决,之后教师点评,四个量,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方法,已知其中三个量的值,可以求得第四个量。

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1)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的值。

(2)已知等差数列中,,求。

若学生的题目只有这两种类型,教师可以小结(最好请出题者、解题者概括):因为已知条件可以化为关于和的二元方程组,所以这些等差数列是确定的,由和写出通项公式,便可归结为前一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只需把两个条件(等式)化为关于和的二元方程组,以求得和,和称作基本量。

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已知等差数列的一个条件(等式),能否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启发,由这一个条件可得到关于和的二元方程,这是一个和的制约关系,从这个关系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举例说明(例题可由学生或教师给出,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已知等差数列中,…

(3)已知等差数列中,求;;;;…。

类似的还有

(4)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的值。

以上属于对数列的项进行定量的研究,有无定性的判断?引出

4、研究项的符号

这是为研究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所做的准备工作。可配备的题目如

(1)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问数列从第几项开始小于0?

(2)等差数列从第项起以后每项均为负数。

三。小结

1、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2、用函数思想解决等差数列问题。

中职数学等差数列教案篇三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等比数列性质请同学们类比得出。

1、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联系着五个基本量,“知三求二”是一类最基本的运算题。方程观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2、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常用的方法使用定义。特别地,在判断三个实数

a,b,c成等差(比)数列时,常用(注:若为等比数列,则a,b,c均不为0)

3、在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小)值时,常用函数的思想和方法加以解决。

例1:(1)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30,前2n项和为100,则前3n项和为。

(2)一个等比数列的前三项之和为26,前六项之和为728,则a1=,q=.

例2: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

例3: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奇数项之和为44,偶数项之和为33,求该数列的中间项。

中职数学等差数列教案篇四

§3.1.1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目的:要求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及其几何表示,理解什么叫数列的通项公式,给出一些数列能够写出其通项公式,已知通项公式能够求数列的项。

重点:1数列的概念。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数列的项,数列的第n项an叫做数列的通项(或一般项)。由数列定义知:数列中的数是有序的,数列中的数可以重复出现,这与数集中的数的无序性、互异性是不同的。

3.4.-1的正整数次幂:-1,1,-1,1,…

5.无穷多个数排成一列数:1,1,1,1,…

二、提出课题:数列

1.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数列的有序性)

2.名称:项,序号,一般公式,表示法

3.通项公式: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数列1:数列2:数列4:

4.分类: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有穷数列、无穷数列。

5.实质:从映射、函数的观点看,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n})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通项公式即相应的函数解析式。

6.用图象表示:—是一群孤立的点例一(p111例一略)

三、关于数列的通项公式1.不是每一个数列都能写出其通项公式(如数列3)

2.数列的通项公式不唯一如:数列4可写成和

3.已知通项公式可写出数列的任一项,因此通项公式十分重要例二(p111例二)略

五、小结:1.数列的有关概念2.观察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六、作业:练习p112习题3.1(p114)1、2

2.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1)1、、、;(2)、、、;(3)、、、;(4)、、、。

3.求数列1,2,2,4,3,8,4,16,5,…的一个通项公式

6.在数列{an}中a1=2,a17=66,通项公式或序号n的一次函数,求通项公式。

7.设函数(),数列{an}满足(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判断数列{an}的单调性。

7.(1)an=(2)1又an0,∴是递增数列

中职数学等差数列教案篇五

1、通过使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

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获得推导公式的思路。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讲授法。

过程)“”

这是时就知道的一个故事,高斯的算法非常高明,回忆他是怎样算的(由一名学生回答,再由学生讨论其高明之处)高斯算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发现这100个数可以分为50组,第一个数与最后一个数一组,第二个数与倒数第二个数一组,第三个数与倒数第三个数一组,…,每组数的和均相等,都等于101,50个101就等于5050了。高斯算法将加法问题转化为乘法运算,迅速准确得到了结果。

我们希望求一般的等差数列的和,高斯算法对我们有何启发?

二、讲解新课

()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

1、公式推导()

问题(幻灯片):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公差为,由学生讨论,研究高斯算法对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指导意义。

思路一:运用基本量思想,将各项用和表示,得,有以下等式,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似乎与的奇偶有关。这个思路似乎进行不下去了。

思路二:

上面的'等式其实就是,为回避个数问题,做一个改写,,两式左右分别相加,得,

于是有:。这就是倒序相加法。

思路三:受思路二的启发,重新调整思路一,可得,于是。

于是得到了两个公式(投影片):和。

2、公式记忆

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这里对图形进行了割、补两种处理,对应着等差数列前项和的两个公式。

3、公式的应用

公式中含有四个量,运用方程的思想,知三求一。

例1、求和:(1);

(2)(结果用表示)

解题的关键是数清项数,小结数项数的方法。

例2、等差数列中前多少项的和是9900?

本题实质是反用公式,解一个关于的一元二次函数,注意得到的项数必须是正整数。

三、小结

1、推导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思路;

2、公式的应用中的数学思想。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