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山村教案反思(实用5篇)

小编: QJ墨客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山村教案反思篇一

《小山村》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家园”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小山村的美丽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之情。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并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此基础上体会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课文之前,因课文生字较多,提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并且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拼音的基础上能够疏通生字词语。

学会认真倾听的习惯,可以给上课认真倾听的学生用加星的方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课堂效率才会提高。

古诗山村教案反思篇二

今天两节连堂课,上了新课《小山村》。上这节课前,和年级组老师们讨论了这节课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怎样体现随文识字的方法。以前的课,每每都是备课时是准备的时随文识字,但是上起课来就变成了集中识字。《小山村》这篇课文有注音,因此,我们在预习的基础上,逐段学习,由段到词,再由词到字。首先,在揭题之后鼓励孩子观察插图,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在逐段带着孩子进行学习,基本模式是:自读——抽读——齐读——勾画重点词语,反复读、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这样随文识词(含有一、二类生字的词语),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以后,再把词语拿来集中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随词识字,在语境中识字。这样一来,既解决了集中识字的枯燥无味,又系统性的学习了生字,并且在语境中识字,能加深孩子对生字的理解与记忆。整堂课感觉气氛比较活跃,在课文的理解学习中,采用引读的方式启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种方法避免了教师代替学生思考的'弊端。

第二课时主要是写字教学。以往的写字教学以集中教学为主,但显得过于模式化,很枯燥,教师教一笔,学生写一笔。今天,我首先让学生把生字进行归类,按不同的类别来学习写字,不仅可以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还可以使学生对汉字的间架结构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也便于对生字的识记。对于重要笔画,请学生观察并自己说说这个笔画的特点,以小老师教学生,教师引导指正,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观察能力也有所提升。

在几位语文教师的研究讨论中,我们的课堂质量有了更大的保证。

古诗山村教案反思篇三

《鸟》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平白如话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首先展开议论,讲出鸟儿性命微小,但它们也和人一样,同样有骨、有肉、有皮肤,同样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同样拥有美好而珍贵的生命。接着运用母子之情来规劝人们不要伤害鸟类,情感深挚,引人共鸣。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在古时候就有“环保意识”,其中“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已经成为爱护鸟类的宣传语。可以看出爱护大自然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开学初拿到教材我大致了解了教材的教学内容,所以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时刻进行软备课,积累对教学有用的材料。

本学期,我们的文道早餐是诵读《弟子规》,我每天与学生用心体会《弟子规》的内涵,并落实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我发现大诗人白居易的《鸟》也被收录在《弟子规》小册子的《护生爱物篇》中。我细细地品读了这部分内容,十分兴奋,我一定把这些讲给学生们听。于是在语文书《鸟》这一页的左下角标注上《弟子规》51页-59页,到讲课时备用。

今天,当我和学生们学习《鸟》这首诗时,在完成“读通诗句”“借助注释和词典理解诗意”后恰当地运用了《弟子规》中的故事、图画、标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放生不杀生,爱护小生命。生态保平衡,美化好环境。

我动情地讲述了《一头母牛和子牛的故事》,学生们被深深地感动了,甚至泪流满面。最后,学生们用心背诵《鸟》,为这节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我想:作为老师的我是用无限的时间,无限的生活在备课;作为学生的孩子们是在用今后的人生经历感受体会诗的内涵。

古诗山村教案反思篇四

这篇课文已经不知听过多少位教师执教过,大多用来参加比赛课,教学效果都是比较理想的。究其原因,应该是课文所折射出的人文性及其蕴含的深刻道理吸引着我们和学生吧。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份课件,播放给同学们观看,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小村庄的美丽,沉浸在这份美丽当中,心情是那么的愉悦。然后画面切断,让同学们入情入境地美美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优美的文字中再次体会小山村的美丽。之后,我要求划出所描写的景物,从汇报中看到绝大部分同学都找对了,这样既适机进行了短文阅读的训练,又能帮助同学们加深记忆,利于背诵。

接着,我继续播放课件和朗读录音,画面上人们乱砍伐树木的情景顿时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同时也震撼了她们的内心,从大家的眼神可以清晰看出,这样的效果是直观有效的,同学们与画面产生了共鸣,自然而然地想去了解小村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样一来,激活了课堂教学气氛,引发了好奇心,使同学们积极地融入角色,走进文本。于是,四人小组的.自主探究交流开始了,从巡视中感受到了那份表达的迫切和热烈,真让我感到欣慰。

最后,课件的最后是山洪爆发,小山村消失于我们的视线。这个画面再次刺激了同学们的内心,也让这个毁灭的过程留在了每个人的脑海中,引发深刻的思考。此时,我问到学习本课后的感悟,一切水到渠成,所有答问的同学都能直指环境保护这个主题,而且说得比较到位。

古诗山村教案反思篇五

《山村的早晨》是一首现代诗歌,,课文描绘了山村的美丽和宁静,展现了山村里人们生活的祥和,愉快,表达了对山村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读讲之前,老师让学生自读质疑、小组讨论、互助解答,促使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在小组讨论中发表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见解,生生之间得以充分交流。学生们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老师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插入解决。

我想,要把阅读课上成真正意义的“读书课”,多读是必要的,但是要在多读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孩子们真正有所感悟、体会才行。所以在教学中,我较注重教会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把文本内容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始终坚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逐步培养孩子“读出神,读出味”的良好阅读能力,加强感悟,加强体验,深入到作者潜意识的层面,理解作品,并且能够把自己的感情借助文本和自身的感受表达出来。

从写法上看,主要是反复手法的运用。在这三节诗里,每节诗的一、三行,句子的构成方式相同,短语“走进画里来了”六次重复使用。这种同一短语有规律地间隔反复,即从劳动、梳洗、晨练三方面标志了三节诗的具体内容,也鲜明标志出诗的音律节奏,使得前三节诗所描绘的那幅“水墨丹青”,由静而动,赋予了山村之晨以无限活力,给人以动的美感。

主要抓住早晨人们生活的场景,通过男女老幼的活动——牧童放牧、妈妈挤奶、姐姐汲水、小妹梳妆、爷爷打太极拳、哥哥长跑,从他们欢欣喜悦的表情中,从他们美丽的衣着和精心打扮的举止中,从他们认真的晨练中,反映了山村人们生活的祥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