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医急诊学要点总结 急诊医学科实习心得体会(精选12篇)

小编: QJ墨客

知识点总结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回顾所学知识,提高记忆力。在总结过程中,可以使用图表、示意图等方式来表达和展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此分享一些知识点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学习带来一些启示。

中医急诊学要点总结篇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急诊医学科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门户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急诊医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我在大学期间选择了进行急诊医学科的实习,这段实习经历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结合个人实际体验,谈谈我对急诊医学科实习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了解急诊医学科

在开始实习之前,我首先通过文献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了解了急诊医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急诊医学科的特点和定位。我了解到急诊医学科在医院中的重要性和急救的紧迫性,以及在急诊医学科工作的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精神。

第二段:实践操作让我学到更多

随着实习的开始,我开始参与到急诊医学科的日常工作中。在实践操作中,我跟随着专业的医生和护士开展急诊医学科的各项工作,了解各种疾病的特征、预防和治疗方法,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比如,在实践操作中,我学会了如何应对急性疾病的突发情况,如何进行急救措施等等,这些经验不仅对我今后的医学生涯有帮助,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更加从容。

第三段: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基础

急诊医学科的工作环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压力性,医护人员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在急诊医学科的实习中,我发现,医护人员要时刻保持冷静,面对病情时不打慌乱。我学到了如何平衡自己的情绪,如何正确地应对各种挑战,如何在高压下工作和面对日常的生活问题。

第四段: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在急诊医学科的实习中,我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一种病症的诊断和治疗常常需要多个人的合作,因此我学到了如何和同事之间建立好的沟通和合作方式,如何相互协作,提升团队的整体协作能力,共同实现优质医疗服务的目标。

第五段:急诊医学科是一个充满机会的领域

急诊医学科虽然充满了挑战和压力,但也是一个充满机会的领域。在急诊医学科的实习中,我发现各种机会随时可能涌现,比如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实践能力,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开启自己未来的医学职业之路。通过实习,我也有机会在急诊医学科的专家与顶尖医生进行交流和学习,提高了自己的素质与能力,深刻感受到急诊医学科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

总之,在急诊医学科实习中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希望未来的医学生涯中,能够用这些经历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能,为社会和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中医急诊学要点总结篇二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了解,我对中医养生有了实质性的认识,"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俗话说,求医不如求己,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对中医养生学习,并在生活上努力实行,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四季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说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健康长寿的目的。比如我们冬季可以用一些温热的食物或药物来补养脾肾的阳气,秋季气候干燥则要多吃一些滋阴清热的食物以补充身体的津液;春夏季节又有不同,这就是四季养生的大意,也是做好四季养生所必备的中医养生知识。

提出要保持健康就需饮食多样,营养平衡。第三,大自然是人类的守护者,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所以养生就必须顺应自然。如果不顺从这种规律,大自然和人就都会遭受灾害;顺从它,自然就和谐,人就不会生病,这样做的话,就是得到了"道",即养生的本质。

同时,"人的睡眠实际就是一种归根,一种复命,即恢复生命的活力,是人体阳气得到收藏、得以蓄养的过程,没有复命,生命就难以延续。"所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尤其在炎热的夏季调整好睡眠,是保持健康、延缓衰老的重要保证。

此外,中医养生中提倡多做锻炼,多做户外运动,多与人交往,多想积极开朗的事,这样心情才能畅达;而"养静"就是要心情平静,不急不躁,通过自我调理或户外运动等方式把心中之抑郁燥热散发出来,正所谓心静自然凉,心宁而神安,从而达到养生的最终目的。在向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适当正确的坚持对气功的练习对中医养生养生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气功的锻炼可以对人体的强化锻炼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故我认为在我们加强对中医养生的学习和了解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气功的学习和锻炼。气功在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他是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且与体育锻炼相比,气功更强调人的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我们不应该不注意国情,盲目崇洋媚外,太过沉溺于肯德基,麦当劳等一些垃圾食品,应该多食一些我们先人总结下来的有利于我们养生的绿色食品,那对我们进行中医养生起到一定的食疗作用,有利于我们的身体护理和保健,进而对健康长寿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中医养生,我发觉了自己在过去的许多不好的生活养生习惯,那些有利于身体健康和保健的恶习,但在今后的生活,我学以自己所学的中医养生知识,促进,监督自己改正,从而达到中医养生的目的,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使自己更健康长寿。

中医急诊学要点总结篇三

美容中医学是一门研究如何通过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来达到美容效果的学科。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到了许多关于中医美容的知识和技巧,从中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医美容的独特魅力。

第二段:中医美容的基本理论

在课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中医美容的基本理论。中医美容强调内外结合,通过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和调整体内的平衡来达到美容的效果。我们学习了中医对于五脏的理论,了解了不同脏器与容貌之间的关系。此外,我们还学习了中医对于面诊的重要性,了解了面部不同部位与身体状况的关联。这些理论为我们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第三段:中医美容的实践技巧

在课程的实践环节里,我们学习了许多中医美容的实践技巧。比如,我们学会了使用一些中药材来调制面膜,利用中药的药性和功效来改善皮肤问题。我们还学习了一些中医按摩手法,比如拨筋、捏脂等,以及使用针灸来刺激面部穴位,来改善皮肤血液循环,促进皮肤新陈代谢。这些实践技巧对于我们提升美容技术和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第四段:中医美容的特色与优势

中医美容与传统美容学科相比,有着独特的特色和优势。首先,中医美容更加关注内在的美,通过内外结合的方法来改善整体容貌。其次,中医美容强调个体化的美容方案,针对不同人的体质和面部特征制定不同的美容计划,从而实现个性化的美容效果。此外,中医美容具有较低的副作用和风险,能够更加安全地达到美容的目的。这些特色和优势使得中医美容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第五段:对中医美容的感悟与展望

通过学习美容中医学课程,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美容的重要性和价值。作为一名美容师,我们不仅仅应该追求表面的外在美,更要关注内在的美,并通过调理身体的方式来改善整体的容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中医美容知识和技巧,提升自己的美容水平。同时,我也希望将中医美容的理念和方法传播给更多的人,让大家能够通过中医的智慧来实现真正的美丽与健康。

总结:

美容中医学课后,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中医美容理论知识,还掌握了许多中医美容的实践技巧。中医美容的特色与优势使得它在现代社会中具有较大的发展和应用前景。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深刻认识到了中医美容的重要性和价值,也更加明确了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希望我们能够将中医美容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美丽与健康。

中医急诊学要点总结篇四

作为一门综合了传统中医学和现代美容技术的学科,美容中医学在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参加了美容中医学的课程,并从中受益匪浅。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于美容中医学的课后心得体会。

第二段:传统中医美容的重要性

传统中医对于美容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通过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美丽与健康的密切关系。中医强调整体的平衡,包括阴阳平衡、气血平衡等,而这些正是保持肌肤、头发、指甲等健康美观的关键因素。了解中医美容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解决皮肤问题,提高整体的美容水平。

第三段:现代美容科技与中医结合的优势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进步使得美容技术多种多样。然而,很多化学成分和技术对皮肤可能产生副作用,甚至会损害健康。而传统中医美容则更加注重自然和温和的方法。通过结合传统中医的理论和现代科技,可以有效地改善皮肤问题,同时避免可能的副作用。例如,中草药的外用和内服可以改善皮肤状况和身体的整体健康,针灸和拔罐等中医手法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毒,达到美容养颜的效果。

第四段:美容中医学的实践

美容中医学的实践对于我们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课程中,我们学习到了一系列美容中医的独特疗法和技巧。例如,要根据个人体质和肤质选择适合的护肤品和化妆品,要正确地使用中草药和精油进行护理,还要掌握针灸和拔罐的技巧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美容中医学的原理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去。这不仅提高了我们的专业能力,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段:美容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美容中医学在未来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美丽的追求不断增加,传统中医美容的价值和效果将被更多人所认可。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美容技术和产品将不断涌现,而这些都需要传统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的支持和指导。因此,我们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应该继续学习和拓展美容中医学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为人们带来更健康、更美丽的未来。

总结:通过美容中医学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美丽和健康的内在联系,了解了传统中医美容的原理和方法,并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在未来,我将继续拓展美容中医学的知识,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美容服务,帮助更多人拥有健康美丽的外貌与内涵。

中医急诊学要点总结篇五

说过我所眼见的情况,下面说说我所亲身经历的。这两天的社会实践是在张义镇小东沟村村大队进行的,村子里没有服务业,我们住在邻近的靠山集村,靠山集村有一条约四五百米长的主要街道,有两家饭馆,两家旅馆,我男_分别住在这两家,条件基本完善,有电视和电扇,床单被罩略带污渍,由于是太阳能供热水,我们去的那天赶上下雨,没有热水,厕所一个,男女共用,锁门为界。

我认为,目前农村医疗严峻的局势更多的是政策和制度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大力发展中医是我认为解决现有农村医疗困难现象的好办法,以目前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认知水平,弘扬中医以解决农村医药紧缺的现状,有以下好处:

1.草药采集就地取材,价格便宜

2.望闻问切无需繁琐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辅助诊断

3.深入民间,深得民心

但也面临以下问题:

1.中医治疗周期较长,无法快速达到解除病痛的效果,农民更愿意选择疗效快的西药来解决病痛。

2.人才紧缺,农村生活条件艰苦,待遇较低,真正来到农村一干就是几十年的人寥寥无几。

3.中西医属不同系统,发展趋势尚无定论,发展中医条件不足。

作为一名医学生,了解了目前的医疗现状后,有益于站在更高的角度上计划自己的人生。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相信不远的未来,在我们的努力下,农民的生活条件,医疗条件会渐渐提高并达到较好的水平。

今日参与社会实践,明日实践和谐社会。

中医急诊学要点总结篇六

近年来,美容中医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追求。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将传统中医学与现代美容理论相结合,旨在为人们提供更有效的美容方法。在参加美容中医学课程后,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和经验,以及对这门学科的深刻理解。以下是我对美容中医学的课后心得体会。

第一段:美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美容中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融合了中西医学的理论和实践。通过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结合现代美容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改善皮肤问题,达到保持美丽的目标。与传统的美容方法相比,美容中医学更加注重内外兼治,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等因素来改善肌肤状况,强调全面治理,而不仅仅是局部处理。

第二段:美容中医学的核心原理

美容中医学的核心原理是调理阴阳平衡和促进气血流通。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皮肤问题通常与内脏功能失调有关,而内脏功能与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密切相关。因此,在美容中医学中,我们首先要通过辨证论治,找出真正的病因,然后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例如,对于色斑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调理肝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淡化色斑的效果。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解决局部问题,还可以改善整体皮肤状况。

第三段:美容中医学的常用方法

美容中医学的常用方法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拔罐等。中药内服可以通过调理内脏功能来改善皮肤问题,中药外用则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表面。针灸、拔罐等物理疗法可以刺激皮肤表层的神经和血液循环,促进气血流通。这些方法的优点是安全、无副作用,并且可以达到长期的美容效果。当然,美容中医学也可以与现代美容技术相结合,例如激光美容、微整形等,以提高美容效果。

第四段:美容中医学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美容中医学适用于各种皮肤问题,如色斑、痘痘、皱纹等。它的优势在于能够根据个体差异,精准地制定个性化的美容方案,并从根本上改善皮肤问题。然而,美容中医学也有一定的禁忌症,例如怀孕期间、严重过敏体质、严重病患等。在进行美容治疗前,我们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第五段:美容中医学的未来发展

美容中医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人们美容观念的不断变化和对健康美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美容中医学作为解决皮肤问题的主要方法。未来,美容中医学还有很多发展的空间,例如更精确的诊断方法、更有效的治疗技术等。同时,相关的研究和教育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

总结:

美容中医学是一门引人瞩目的学科,它通过融合中西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提供更有效、长期的美容解决方案。在美容中医学的课程中,我学到了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明白了它的核心原理和常用方法,了解了其适应症和禁忌症,也对其未来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通过学习和实践,我相信美容中医学将会在未来有更广泛的应用,并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美丽和健康。

中医急诊学要点总结篇七

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

期盼达到的。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

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跟师学习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

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习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其次要经常体会。

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

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中医急诊学要点总结篇八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为了得到更好的中医学习,我们可以选择跟师。下面是本站带来的中医跟师学习心得体会,欢迎欣赏。

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如今3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3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供同道参考、借鉴。

一、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想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

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医学源流。 多记录:要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一种是即时记录,即随听、随看、随记录;另一种是追记,即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通过回忆记录下来。在此基础可分门别类,加工整理。3年来我共记跟师笔记10余本。 多使用:跟师过程中要勤于临证,每次遇到相似病历,敢于处方用药,甚至可以照搬老师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这医技会迅速提高。 多思考:将上述问、听、看、记、用的内容分门别类,有条理、有系统地在脑子里反复分析、归纳,以找出其规律性东西,这就是老师经验中的精华部分,要花费一定时间,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予以升华和提高。《论语·为政》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整理老中医经验,既是工作,也是学习。要想将老师经验承袭下来,必须在“学”和“思”上下工夫。 多交流:沟通、交流是多问的延伸,跟师过程中多与老师沟通,将一些临床问题请教老师,可以增进师生关系;亦与身边医师进行学业交流,成功例子一起分享。最后作为现代中医,应利用多种信息交流方式,如微博、邮件等,将一些学习心得、体会,老师经验总结及不解之惑与医学同道进行交流、分享。 以上是我的一些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一、学中医必须对中医充满自信

颜老常把用药比喻为用兵,祖国医学就像一个宝库,里面有许多兵器,对付疾病有很多办法,诸多疾病都有中医的用武之地。颜老曾说过,年轻人要把中医学好用好,就必须把中医的思维一以贯之,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多加实践,才能提高疗效。中医的自信,来源于临床疗效,比如在20xx年非典猖獗一时的时候,颜老等老一辈中医学家就积极扛起中医药防非抗非的大旗,拟订了针对该病传变特点的治法方药,善后处理,在缩短疗程,改善预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些病例,是单纯依靠中医药治愈的。因此我们深深领会到,作为中医事业的后学之辈,舍弃中医的长处,就是舍本而求末。

二、临床实践中 “一元论”的指导意义

颜老的学术讲座,总是座无虚席,我们通过跟师,听老师讲解及研读颜老专著,发现老师总是在很高的高度来概括疾病的生理病理、治法方药,换言之,力图用“一元论”的思想以总括,在临床上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临证中,也要求我们能用一元论的思想,对具体的病人作出病机的概括;所谓“一元论”,就是指一种高度的概括,把复杂的因素用一种能代表它们的因素来描述。

首先,在疾病的生理病理方面,颜老提出一个机理:气血不和,百病乃生。气血不和是临床辨证的基础,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颜老提出疾病不论来自何方,均首先干扰气血的正常生理功能,而使之紊乱,从气血角度辨证可以把握疾病中的整体病机,通过疏通调和气血就可调整脏腑功能活动,使其从病理状态转致正常生理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这是颜老学术思想中的大纲,诊治疾病中把握这个大纲,从气血立论施治往往能抓住矛盾的关键所在。

[1] ; 其次,在治则上,提出一个治则:衡法治则。颜老首创的“衡法”治则实际是与病因病机当中的一元论一脉相承的,即疏其血气,令其条达,是通过治气疗血来疏通脏腑血气,使血液畅通,气机升降有度,达到“衡”的目的,从而祛除各种致病因子。该法之中包含了八法的实质内涵,又不局限于八法之中,以此为指导,在临床中总能取得良好效果。

三、强调脾统四脏,固本清源

中医基础理论教科书当中,阐述各脏腑之间,都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但是五脏六腑关系复杂,在治疗过程中面面俱到,则不容易抓住重点,颜老突出脾统四脏对临床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在具体诊疗中,颜老对“脾统四脏”的见解,有许多灵活运用,并不断发展,如临床上颜老喜同用苍白二术来燥湿健脾,使湿去脾自健,脾健湿自化,在治疗多种疑难病时加此二味,常可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又如颜老在治疗颈椎病难治性眩晕中,常加用葛根、黄芪补气、升阳,这里注意抓住“脾主升清”的功能,以“升”求“降”,临床上对顽固性眩晕每获良效。而治疗“胸痹”,主张重在心脾,盖心主血而贯宗气,故培补宗气可使心脉充实而行全身,而“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故脾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不能自生……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临床应用颜氏益心汤,用黄芪、党参培补宗气而养心脾,配丹参、赤芍、葛根、川芎,升发清气,活血化瘀,降香、决明子以降泄浊气,使清旷之区得以复原,疗效颇佳。

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

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

期盼达到的。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

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跟师学习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

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习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其次要经常体会。

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

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2页,当前第112

中医急诊学要点总结篇九

第一段:介绍中医急诊的背景和意义(200字)

中医急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医诊疗方法,为患者在急危重症下提供中医诊疗服务。中医急诊的开展不仅能够满足患者对中医疗效的需求,还能够有效缓解急危重症病人对传统医院的拥挤压力和医疗资源短缺问题。作为一名中医急诊临床医生,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急诊的重要性和应对策略。

第二段:中医急诊的特点和挑战(200字)

中医急诊与传统医院的急诊科室存在许多不同之处。首先,中医急诊注重患者的整体调理,而非单纯对症处理,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达到治疗效果。其次,中医急诊在短时间内要完成较为细致的辨证论治,对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的要求较高。再者,中医急诊的资源匮乏和经验不足也是目前急诊科室面临的主要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认为医生需要更加严谨和创新地对待中医急诊这一领域。

第三段:中医急诊的改进和创新(300字)

为了提高中医急诊的疗效和效率,我在临床中不断探索改进和创新的方法。首先,我深入研究各种常见急症的中医诊治方法,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不断完善中医急诊的治疗方案。此外,我积极推广运用一些新型的中医诊治仪器,如中医辨证仪、脉象分析仪等,辅助完成中医的四诊和辨证论治。通过这些努力,我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第四段:中医急诊的价值与责任(300字)

中医急诊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代表之一,承载着传承中医文化、传播中医知识的责任。我深感作为一名中医急诊临床医生的使命重大。在每一次中医急诊诊治中,我始终坚持以患者的利益为先,以治疗效果为导向,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我也积极参与中医急诊的学术和科研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中医急诊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段:中医急诊的未来展望(200字)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中医学科的发展,中医急诊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机遇。我对中医急诊的未来保持乐观态度。我相信,未来中医急诊会更加注重整合各方资源,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我也期待中医急诊能够走向国际,为更多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医急诊服务。综上所述,我将一直坚守在中医急诊的第一线,以实际行动为中医急诊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通过这些年在中医急诊的临床工作中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中医急诊的重要性和挑战。对于这一领域,我充满了信心,并将一直为之奋斗。中医急诊的成长离不开医生的努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相信在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医急诊将能够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中医急诊学要点总结篇十

中医急诊作为中医的重要分支之一,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任。多年来,我有幸在中医急诊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今天我将分享一下我对中医急诊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对于急诊患者的处理

在急诊科工作的中医师,首先要面对的是突如其来的急诊患者。面对这些病情危急的患者,我们首先需要保持冷静,尽快对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同时,我们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变化等,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利用中医的特点,综合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处理急诊患者的关键在于救急救命,必要时尽快施行中医急救措施,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第三段:针对常见急诊疾病的中医治疗

在中医急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常见的急诊疾病,如心绞痛、中风、胃穿孔等等。针对这些疾病,中医有着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手段。比如,在心绞痛的治疗中,我们可以选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和舒筋通络作用的中药,如川芎、桃仁等。在中风病患的治疗中,我们可以应用祛风排湿、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如桑枝汤、血府逐瘀汤等。因此,在处理常见急诊疾病时,中医的独特优势将会发挥出来,我们可以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进而提高治疗效果,加快患者康复过程。

第四段:中西医结合在急诊中的应用

作为中医师,我们在处理急诊疾病时,还要善于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当患者病情危急时,可以及时采取西医的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在稳定患者病情之后,我们可以运用中医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如中药疗法、针灸疗法等。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出中西医的优势,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段: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实践

在中医急诊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是十分重要的。急诊疾病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需要不断地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此外,我们还可以与其他专业的医生进行交流和学习,不断吸取新的治疗理念和技术手段。只有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急诊处理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总结:

通过中医急诊工作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治疗手段的独特优势和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在处理急诊患者时,我始终坚持保持冷静和准确判断,运用中医的特点进行全面的诊断和治疗。同时,我也不断努力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急诊的治疗水平能进一步提升,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

中医急诊学要点总结篇十一

颜老常把用药比喻为用兵,祖国医学就像一个宝库,里面有许多兵器,对付疾病有很多办法,诸多疾病都有中医的用武之地。颜老曾说过,年轻人要把中医学好用好,就必须把中医的思维一以贯之,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多加实践,才能提高疗效。中医的自信,来源于临床疗效,比如在20xx年非典猖獗一时的时候,颜老等老一辈中医学家就积极扛起中医药防非抗非的大旗,拟订了针对该病传变特点的治法方药,善后处理,在缩短疗程,改善预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些病例,是单纯依靠中医药治愈的。因此我们深深领会到,作为中医事业的后学之辈,舍弃中医的长处,就是舍本而求末。

二、临床实践中 “一元论”的指导意义

颜老的学术讲座,总是座无虚席,我们通过跟师,听老师讲解及研读颜老专著,发现老师总是在很高的高度来概括疾病的生理病理、治法方药,换言之,力图用“一元论”的思想以总括,在临床上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临证中,也要求我们能用一元论的思想,对具体的病人作出病机的概括;所谓“一元论”,就是指一种高度的概括,把复杂的因素用一种能代表它们的因素来描述。

首先,在疾病的生理病理方面,颜老提出一个机理:气血不和,百病乃生。气血不和是临床辨证的基础,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颜老提出疾病不论来自何方,均首先干扰气血的正常生理功能,而使之紊乱,从气血角度辨证可以把握疾病中的整体病机,通过疏通调和气血就可调整脏腑功能活动,使其从病理状态转致正常生理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这是颜老学术思想中的大纲,诊治疾病中把握这个大纲,从气血立论施治往往能抓住矛盾的关键所在。

[1] ; 其次,在治则上,提出一个治则:衡法治则。颜老首创的“衡法”治则实际是与病因病机当中的一元论一脉相承的,即疏其血气,令其条达,是通过治气疗血来疏通脏腑血气,使血液畅通,气机升降有度,达到“衡”的目的,从而祛除各种致病因子。该法之中包含了八法的实质内涵,又不局限于八法之中,以此为指导,在临床中总能取得良好效果。

三、强调脾统四脏,固本清源

中医基础理论教科书当中,阐述各脏腑之间,都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但是五脏六腑关系复杂,在治疗过程中面面俱到,则不容易抓住重点,颜老突出脾统四脏对临床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在具体诊疗中,颜老对“脾统四脏”的见解,有许多灵活运用,并不断发展,如临床上颜老喜同用苍白二术来燥湿健脾,使湿去脾自健,脾健湿自化,在治疗多种疑难病时加此二味,常可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又如颜老在治疗颈椎病难治性眩晕中,常加用葛根、黄芪补气、升阳,这里注意抓住“脾主升清”的功能,以“升”求“降”,临床上对顽固性眩晕每获良效。而治疗“胸痹”,主张重在心脾,盖心主血而贯宗气,故培补宗气可使心脉充实而行全身,而“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故脾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不能自生……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临床应用颜氏益心汤,用黄芪、党参培补宗气而养心脾,配丹参、赤芍、葛根、川芎,升发清气,活血化瘀,降香、决明子以降泄浊气,使清旷之区得以复原,疗效颇佳。

中医急诊学要点总结篇十二

古往今来,中国人都十分讲究养生之道,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又是博大精深,吃可是大有学问的。利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方法,在中国医学中称为“饮食疗法”,或称之“食疗”、“食治”。早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曾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之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斯之二事,有灵之所要也。若忽而学,诚可悲夫,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病,释情遭疾者,可谓良工。”由此可见,中医食疗的重要作用及临床意义。

通过《中医食疗学》课的学习,使我认识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及它们在中医学中运用。金、木、水、火、土各主不同的脏腑,不同的脏腑各有其功能,而脏腑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既然要进行食疗,那么我们首先必须要弄清楚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引起疾病的原因,主要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然后,我们要对症下药。而对症下药之前,我们要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确定病症,之后才能根据药性下药。不同的药食有不同的味,而不同味道的药食则有不同的功效。

通过学习,使我掌握了不少滋补养生的食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以后我就可以针对自己不同时候的不同需要进行食疗,可谓终身受益。平时,人们很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别人说吃了这个好,自己就跟着吃,而没有考虑是否适合自己。

1、因人制宜。不同的人体的素质禀赋、体质强弱、性格类型各不相同,各人之嗜好也不一样,即使在同一人体,于一生中各个时期其体质及血气盛衰也有所变化。进行食疗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区别对待,采取最适宜的食疗方案。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的人,其饮食宜忌有所不同。不同形态的人,其饮食宜忌也有差异。例如体胖的人多痰湿,适宜多食清淡化痰的食物:体瘦的人多阴虚,血亏津少,所以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物。

2、因时制宜。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整体,自然界有寒、热、温、凉四时不同的气候。食物也有不同的四性、五味,人民日常生活饮食要与气候相适应,才能调养机体,健身防病。如春天气候渐暖,饮食既不能过温,也不能过寒。当选择平淡清补的食品,如蛋类、山药、萝卜等为宜。夏天气候炎热,人体水分蒸发过多,津液耗伤,消化功能减弱,加之贪食生冷,极易引起消化不良,日常生活应减少肉食,宜选择清热生津,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类、粥类、蔬菜、莲藕、西瓜之类。秋天气候渐凉而干燥,人们胃肠功能经过夏天的耗损逐渐增强,但不宜过食荤腥油腻,防止胃肠负担过重,应选择平补生津润燥之品,食宜配合乳制品、蛋类、梨子、苹果、香蕉和蜂蜜等食品。冬天气候寒冷,食宜温补,增强御寒能力,如配食牛、羊、鸡肉之类,适当佐些辛辣调味之品,但不能过多,以免生痰助热。上述四季食补,若气候异常,应当酌情掌握。

3、因地制宜。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人文情况均不一样,因而人们的饮食习惯、体质以至所患疾病亦各有异。食疗中,也必须注意到地域的不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手段。

综上所述,“三因”制宜是食疗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只有在“三因”制宜原则指导下辨证配膳,才能充分体现中医食疗的科学性、实用性,突出中医特色,更好地发挥食疗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作用。

最后,我想提两个我对本课程的小小建议。第一是希望老师能补充一些食物的忌讳,即什么情况下不宜食用什么,以及食物之间的相克,即吃了什么后不应吃什么。第二是希望老师能对像“气虚、血虚”等一些较抽象的症举出一些病症特征,临床表现,让我们更易掌握如何判断它们。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掌握了不少饮食的学问,可谓受益非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