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论文题目 声乐演唱临场表演的训练论文(优秀8篇)

小编: 梦幻泡

梦想是一片沃土,耕耘付出的努力,必将收获美好的果实。通过设定具体、可行的目标,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成功人士是如何实现他们的梦想的吧。

声乐演唱论文题目篇一

从歌词、曲调创作到演唱,从无声的书面声乐作品到有声的口头声乐歌唱表演,是使声乐表演艺术得到完整体现的过程,可见声乐表演的再创造是使声乐表演艺术得以体现的主导因素。声乐表演,应当是演唱者在当众的情形下与自己内心进行自我交流,并自如灵活地创造出符合角色规定情境的人物生活,使观众明白和感受到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

一、声乐形体表演的重要性

声乐表演是将“唱”和“演”两者紧密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传媒技术多角度、多元化、多样式的发展,观众对声乐演唱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观众希望感受到“听”与“视”等多处感官的同步欣赏,因此“视听同享”则成为声乐表演的重要发展形式。声乐表演中的形体表演为声乐作品注入活力和创造行为,表演者通过肢体、表情等行为表述作品感情,诠释作品的思想内涵,形体表演是对歌唱起到协同统一作用,同时也是展示音乐作品魅力和提升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声乐表演形体中动作设计是一个从无到有逐渐熟练掌握直到熟能生巧的过程,其中每一个形体动作都需要在上台前消耗大量时间进行设计、编排、训练等排练,需要演唱者对歌词、节奏和旋律进行细节处理,经过仔细推敲和设计,编排形体动作,再经过反复练习和运用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二、声乐表演形体训练

声乐形体训练可以培养演唱者独具魅力的台风和舞台形象,优秀的声乐表演者需要具备自身的优雅台风,声乐不仅是一种歌唱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全身心的运动,是表达演唱者丰富情感和过程,歌唱中要配合肢体动作。但是声乐形体动作时紧密联系作品特征而设计的,都具有一定的表达效果和艺术体现,以下主要从几方面进行介绍:

(一)身体姿态

声乐表演者的天职是对“美”的诠释和创造,身体姿态的美不仅仅表现在外表,而是行为美的表现,演唱者挺拔、自信、饱满、松弛的身体状态是舞台美的表现关键。身体姿态的美是根据作品内容和风格的不同而表现的,不同的音乐作品应该利用不同的身体姿态,例如潇洒、豪放、甜美等不同的姿态美来体现。同时针对不同的唱法对身体姿态也有不同的要求,在美声唱法中就要求演唱者身体姿态庄重、稳定;而民族唱法中则要求融入民族特色的表演身段;通俗唱法则一般是边歌边舞。但是无论歌唱作品表达的是悲伤或是痛苦,演唱者都应保持优雅大方的身体姿态,切不可出现动作随意、身体松懈等过于生活化的身体姿态。

(二)脸部表情

人类的情感可以通过非语言的面部表情来表达,人的诸多情绪都可以通过面部的变化来传递,并且比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和形象。声乐发声方法应该讲究“眼眉舒展”、“抬笑肌”、“松牙关”等,这些脸部表情会帮助演唱者达到赏心悦目的演唱状态。尤其是演唱者的“微笑”表情,有利于抬起脸部笑肌,打开上口盖,从而利于鼻、口腔等部位的正确发音。脸部表情中重要的是眼神的.交流,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观众可透过眼神体验到演唱者的感情,因此提高眼神的表达能力是声乐形体表演训练中的关键内容之一。这眼神训练的目的,是唤起表演者对歌词内在内容的体验,使与其相关的内涵更生动地出现,更有利于整体把握声乐作品的基调和丰富作品的内容,积累演唱者的经验。所谓内心视像,是演员在表演时能够在自己的内心视觉和想象中,形象地“看”到自己表现的一切。并通过眼神表达出来。演唱者可以根据歌曲的情景融入感情,并在眼神中与观众交流“有所见”“有所言”的感悟,观众则通过察言观色,分享到演唱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和思想。脸部表情和眼神可以给观众传递对作品的直观感受,丰富生动的脸部表情可以充分地展示作品,而且给观众给观众留下深刻的欣赏印象。

(三)手势动作

手势动作起落是声乐表演者中又一关键的“亮点”,在演唱中要适当配合手势动作,其效果并不亚于指挥。首先演唱者要将手势融入到歌唱呼吸中,随着音乐的节奏成为流动的一体,而不是用手势打拍唱歌,这样会影响到唱歌气息的连贯性和稳定性,进而产生声音不够统一等问题。在演唱过程中手势可以代表个人的演唱想法,随着声音的强弱变化、扩展收缩,舒缓有力等变化,可以通过手势的变化来协助完成。其中手势动作分类较多,包含指示型、情绪象形型等,手势的利用可以更加细腻地传递音乐旋律,因此要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加以设计、编排和练习。

(四)台位变化

声乐表演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形体训练就是台位变化,是指演唱者的步伐移动,歌唱者大部分演唱时间都是站立原地,但是在前奏、间奏、伴舞配合、观众交流、舞台调度等实践段内都需要演唱者适当地变化位置,来满足演唱的整体效果要求。台位的变化需要演唱者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确定何时转身和换位,需要几步;而后注意移动步伐的节奏,步伐的幅度和优美性;脚下站立、换位时注意脚步重心的稳定和协调性;无论是在起步、转身、交流等各个环节都应该配合音乐的韵律;最后,注意男女生之间的站姿、步伐区别,做到大方得体与优雅。

三、形体表演总体要求

(一)形体表演要表达真实的情感,歌唱不仅仅是歌唱技巧的体现,更是一种全身心的运动,一场令人折服的演唱需要演唱者首先感动自己,进而打动观众。

(二)形体表演中的动作都要具有目的性、延续性和协调性,从头到尾地将演唱与动作连贯统一,切忌心猿意马。

(三)形体表演中动作的体现要依托于歌词内容、音乐风格和思想感情,演唱者只有事先充分掌握歌曲的内涵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良好地传递和表达。

(四)形体表演要对演唱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

声乐演唱论文题目篇二

声乐是高师音乐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训练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声乐演唱艺术的一门科学。要求声乐教学必须严格遵循自身的基本规律,明确对高师声乐教学、声乐演唱的认识,提高教学效率。当前,高师声乐教学存在着局限性和特殊性,在声乐表演中存在着必须克服的严重心理方面的问题。有些学生在舞台上、考场上或在众人面前演唱时,时常因为心理过于紧张而记忆瞬间空白,注意力分散,思考力下降等现象,失去了对歌唱器官的调节能力,导致声乐演唱或考试的失败。因此,在进行声乐教学时不仅需要训练学生的基本表演技能,更重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声乐演唱心理。让学生在临场时调节好心态、克服紧张心理,或把它减少到最低限度。

培养学生端正学习和表演态度

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端正思想、严肃认真的表演态度。演出的目的是为了表现音乐,展示艺术美,而不是表现个人的英雄主义,要以音乐和观众为出发点,抱着对观众负责的态度,体现出优良的台风意识。在表演中达到忘我的境界,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去,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展示最佳演唱效果。在演出中还要避免对自己的演出效果作过高的企求,以免给自己造成压力,导致表演时精力不集中,从而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去。

注重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演唱曲目

充分理解演唱曲目的内容及含义是学生排除心里紧张的关键,它能为消除紧张心理奠定基础。因此,对作品的分析一定要透彻,要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对作品要反复推敲和仔细琢磨。熟悉作品的过程就是得到提高的过程,无论是声音还是情感,都要通过熟练掌握作品来提高认识,《教我如何不想他》是赵元任以优美隽永的音乐,通过对四季各种自然景色富于诗情画意的描写,引人入胜地表现了情思萦绕,独自徘徊咏唱的动人情景,使原诗以韵节谐美而著称更增添了光彩。它反映了“五四”时期青年在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潮流。歌曲主调建立在五声音阶,从而使作品的民族风味格外鲜明突出,通过曲调和调性的变化发展,乐段之间运用相同的乐句作为间奏,加强了全曲的统一性,使音乐更为丰富多彩感情表达富于层次。保存了诗的意境,节奏平稳、旋律委婉,含蓄带有叙述性。学生在了解了这些之后,在演唱时自然就会字头柔美些,用委婉、含蓄的声音把原诗的已经表达出来。如果不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那就不会知道作者意在怀念、追忆那些生活中存在过的,但又很快消逝了的美好物象,就会把字头唱“爆”“热”,激情外向,演唱不出对美好事物的追忆、怀念之情,而有悖作者原意。

创设条件探索实践消除心理障碍

参加舞台艺术实践,这也是减少和避免临场紧张的一个重要途径。平时多举行学生音乐会,教师教学组汇报演唱会、社团演出活动等,在大庭广众前多演唱和锻炼,怯场就会愈来愈少。尽可能多地演出,去为任何人演出,举行音乐会或学生音乐会,演出越多,收益越多。在精神状态不正常的状况下演出得越多,情况就越好。对于演出前的走台和预演要同样认真对待,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拟心理训练。在走台和预演时要人为地、有目的地布置演出环境和气氛,使学生的紧张情绪在这种环境中得到控制。演出的过程中,学生们记忆上的瞬间空白和身体不适随时会引起紧张心理。面对这种意外情况,首先要镇静自若,从容应对,要有信心克服紧张心理、排除障碍,使演出持续下去,把造成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少。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重要的是不要让它影响到你以后的演奏,你不能让整个演出崩溃,既然出现了就泰然处之,否则你会惊慌失措而造成连锁反应。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参加在美国肯尼迪举办的国际声乐比赛当中,正处于决赛阶段的关键时刻,突然身体出现不适,甚至连走到台上的力气都没有了,当时他的思想压力很大,心理也感到很紧张,担心拿不下来,他强忍不适走到台上时,当音乐响起的那一瞬间,他立刻振作精神、恢复了自信,投入到歌唱中去,并忘掉了一切疼痛与杂念,以惊人的毅力和轻松的演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正是以坚持演唱下去的精神和意志,才获得了成功。我们的学生在演出发生意外时,也要及时调整心态,从容自信地把声乐演唱持续完整。

结合自身实际注意调整好状态

歌唱是一项全身心的协调运动,身体健康状态无疑要影响到歌唱技能的发挥和心理的变化,尤其是歌唱器官不佳,如声带疲劳、喉炎或伤风感冒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和破坏学生演唱技能的正常发挥和声乐演唱心理,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紧张心理。因此,表演前一定要学生制定好作息时间表,让他们有计划有节奏地安排作息时间。不要外出旅游或剧烈运动,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疲劳;勿食刺激食物;注意嗓音休息,少讲话,少练声;表演前可以做一套锻炼操,包括准备运动,舒展练习,听听音乐,调节情绪,放松精神,为演出成功做好一切充分的准备。

总之,在平时的训练中,指导和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临场心理是不容忽视的。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过硬的基本功是声乐演唱者勇气的来源,使学生在演唱时树立信心,排除临场精神紧张的心理障碍,全身心地投入到声乐演唱中去,把美妙的歌声带给听众。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j].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姚青.《歌唱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j].中国音乐,2000.

声乐演唱论文题目篇三

爵士乐是西方音乐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它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特点。并且流传广泛,是非常有感染力的受人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爵士乐的特点。

1. 即兴演奏的特点

爵士乐是自发的、多样性的、独立的段落演奏手法,是一些非洲音乐和大部分爵士乐的一个鲜明特点。

2. 节奏切分

这种节奏现象最为人熟知的是重拍出现在非主拍上。爵士乐的节奏律动形态有两种: 一种是平直节奏( straight) ; 另一种是摇摆节奏( swing 或shuffle) 。这两种节奏形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八分音符的演奏方式上,而这一区别也决定了爵士乐的风格。摇摆节奏是建立在每一拍平分三个音( 即三连音) 的基础上。最常见的节奏型是将三连音的中间音省去。以平直节奏演奏的爵士乐主要为拉丁风格的爵士乐,节奏律动以八分音符为基础。

3. 和声

即兴演奏是爵士乐的一大特色。但是,爵士乐的即兴不是任意的,而是在一定的和声基础进行框架内的自由发挥。其中约有60% 出自音乐知识,20% 出自创造灵感,10%出自观众的反映,10% 靠的是运气。作为爵士音乐家,他不仅必须具备演奏技巧,还必须掌握大量的有关爵士乐的理论知识。和声语言是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部分。

4. 音色的选择

为了增强听觉上的吸引力不断地变化音色的粗糙度、振动频率以及响度。需要指出的是许多萨克斯手在追求音色变化的过程中会倾向于刺耳的影响效果。还值得一提的是,爵士乐小号手和长号手有时候会以“咆哮”的方式来演奏。

中国音乐教育课堂存在的问题有三方面: 一是教材导向与学生审美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大多数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现行音乐教材的部分音乐作品政治色彩过分浓重,使原本轻松的音乐课堂变得沉闷,情绪低沉;音乐艺术的技巧过分深奥,学究气浓重,不太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就必然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二是社会需求与教学目标之间不协调。音乐本身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创造力和灵感。三是升学考试的压力是原本应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发现生活之美的灵感的音乐教育,陷入夹缝,而失去音乐本身的意义。

1. 从爵士流派中吸取

爵士乐流派众多,新奥尔良爵士最简单易懂、单纯快乐; 摇摆爵士动感强劲,适合年轻人的年龄特点; 节奏较强劲、感情丰富,很容易被接受; 很容易唤起观众听众的情绪; 自由爵士风格激进、缺乏思维逻辑性,也适合容易激动的学生的年龄特征; 对于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无疑不是一个很好的音乐表现形式。中国音乐课堂要想融入爵士乐的教育风格,在中国广泛传播,除了已有的高等院校理论教育体系、面向大众的纯爵士器乐演奏等方式作为依托外,还需要将深受大众追捧喜爱的流行歌曲作为传播载体,更全面地传递爵士乐的精髓品质;适当引入爵士乐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才能达到音乐的渗透之美,真正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和热爱生活的道德修养。

2. 从爵士特点中吸取

爵士乐相较于其他音乐,其自身有很多独特之处,如:

1) 即兴演奏或者是演唱;

2) 爵士乐节奏的极其复杂性;

3) 独有的爵士和弦;

4) 独特的音色运用等。由于爵士乐是一种自觉的、自发产生的、富于创造性和表现力的音乐。爵士乐是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群体创作过程,如果在中国音乐课堂中加入与爵士乐的相关内容,受爵士乐创作过程的熏陶,势必会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和音乐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音乐天赋,使其热爱音乐艺术成为一种主动的行为,毕竟创作才是人类的灵魂。

世界上任何一种音乐文化的主体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开放,交流,融合,这是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本来面目。反观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不足,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的精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自上而下地深入进行音乐教育改革,以更快地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培养出更多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音乐教育,关键是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对于中西方音乐教育的未来,有以下几点可能会影响下一代的音乐素养:

( 1) 对旋律、节奏、和声和乐器学的新型式的实验,反映出新的能源形式和各种新的机械发明对现在和未来生活的有利影响。

( 2) 对音乐的民族性格的更大强调,伴随着更广阔的国际听众,导致所有国家的人民之间更深刻地相互了解。

( 3) 音乐教育的普及,协助那些在音乐上有天赋才能的人们达到最高的发展。

声乐演唱论文题目篇四

从宏观的哲学视野进行探索,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基于马克思关于物质的认识来看,物质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决定人的意识,但却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它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人类通过自己的感觉来感知这种客观实在。简言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能够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回到声乐艺术中,声乐艺术所反映的就是人类的一种审美意识,它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成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并且延续着它的生命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声乐艺术所彰显的艺术之美深入到了人的内心,与人们的精神相融合。其中,这种深刻的感染力不只是单纯的音响流动,其本质上是富含生命力的人类物质运动的结果。

精神活动是声乐的本质

声乐艺术具有一定的精神属性,并且在声乐艺术活动中有多方面的体现。首先,基于声乐艺术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审视,人类主体的歌唱体现了思维的参与过程,并且以人体的各种发声器官为物质载体,最终实现了声乐艺术之美的张扬。其中,人类主体在声乐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是多元互动的,例如歌唱情感的传递、调控器官运动觉、领悟歌唱内容等。任何的心理活动都不会是凭空而生,声乐歌唱主体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如此,它是人体大脑机能运动的结果。其次,从声乐艺术的精神属性来看,具有一定的表现形态。其中,多元交叉是歌声属性的一个主要形式特征,并且在此过程中,辨证的逻辑法则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例如,声乐艺术是一种以声音为承载的听觉艺术,在声乐演唱过程中,这种听觉艺术需要借助一定的辅助手段(声乐歌唱者的面部表情及其外在形象特征)来增强表达效果;声乐还是一种表演的艺术,但是在具体的演唱过程中,表情达意却是需要着重体现的;声乐是一种音响艺术,但是其中却容纳了语义和音乐的元素,成为一种特殊的音响。

声乐艺术是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

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可以清楚的认识道: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行的,但是,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彼此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物质和精神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因此,在声乐艺术美学的表达中,物质与精神也是相依而存的,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因果关系。如果歌唱过程中缺少了人类发声器官的物质依托,那么歌唱就无法进行,人声也不会产生;另外,如果歌唱过程中只存在人声器官这种物质载体,而人的主体意识却不存在,那么歌唱就少了声乐艺术之美的内涵,具有审美价值的声响就成为一种妄想。因此,在声乐艺术的表达中,物质与精神是相互依托的,二者互为存在的前提,简单来说就是其中的一方难以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声乐中蕴含着深刻的审美意识,但是,物质和精神的简单组合并不能构成声乐艺术,各自还需要为自身创造一定的条件。首先,声乐艺术表达的物质基础。承载声乐发声器官的是人体,因此,健康的体魄成为声乐物质基础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此为前提,适合声乐演唱的各种呼吸以及发声器官才有了存在的可能,而这些也是促使一个人在声乐演唱中立足的基本前提。基于现实的发展情况来看,每个人都拥有发声和呼吸器官,并且他们都可以进行歌唱,但并不是所有会歌唱的人都成为了歌唱家。所以,人体需要具备生理性的歌喉,同时还要有用其进行歌唱的潜质,这个也是声乐歌唱中的一个关键性的物质要求。其次,声乐艺术歌唱中的精神基础。这种条件主要体现在人的意识形态领域,对声乐演唱主体的精神状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需要演唱者具备良好的音乐心理素质,并且自身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层面的条件,歌唱者才能进一步发挥这些条件的价值,并利用这些要素的运动来实现歌唱的目的,并将其转化为歌唱技巧和歌唱能力,有效的适应歌唱表演和声乐作品表达的需求。

声乐演唱论文题目篇五

论文摘要:音乐文化博大精深,中西方音乐也是各有千秋、互存不同。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由于滋生土壤的差异,它显然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本文通过对中西方音乐的论述,对比了两种音乐的不同。

音乐是民族情感的血脉,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也是文化意志的灵魂。和语言一样,音乐有着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差异,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中西方音乐上巨大的不同。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对于我们正确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及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音乐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且受庄婵影响较大,追求神话出世。勤劳质朴、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等成为一种集体潜意识,渗透在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中国音乐的风格特征首先表现在音乐的线条方面,中国音乐是以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以表现曲调为主,属于单音音乐体系,旋律直接生成于诗、词、曲声韵的音响色彩。其次表现在音乐的和谐方面,我国音乐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集体潜意识,因而和谐美成为我国音乐的重要特征之一,结构上讲究均衡、对称、平稳,以达到内与外的有机统一。再次表现在音乐的意境上,包括对虚与实的追求和讲究传神。音乐需要通过个人的技术、修养和对音乐的理解等来表达意境,只有虚实结合、动静相宜、变在其中音乐才具有魅力。中国音乐大多是写意的作品,往往用虚拟含蓄的手法表现对象,更注重神似,虽然不像西方管弦乐那样丰满厚重,但却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西方音乐史大概分为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罗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的哲人便强调认识,认识自然、认识自身,追求知识,崇尚理论思考和抽象思维,重视发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从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促成了教会调式理论记谱方式的早期探索,以圣咏为基础发展出继叙咏、附加段、以及影响深远的复调音乐,圭多发明唱名法,总结出四线谱来看,西方音乐的发展,离不开理性精神。西方人追求个性解放,把它视为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在音乐艺术中,这种建立在个性解放基础上的情感表现获得了广阔的天地,排斥过渡的情感表现,要求冷静约束,反对膨胀的主观意识,提倡客观稳定,与中国音乐强调“和”不同,西方音乐强调的是矛盾冲突。

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有着不同的深度,西方音乐的深度主要表现为深刻,而中国音乐则表现为深邃。西乐的深刻主要是指音乐思维中所体现出的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情感,是就音乐所表现的主题而言的;中乐的深邃则主要是指音乐思维中所体现出的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一种领悟,是就音乐所特有韵味而言。西乐的深刻是静态的、固定的、明晰的,是可以诉诸理性观念的;中乐的深邃是动态的、游移不定的、含蓄神秘的,它不可以诉诸理性观念,而只能借助于悟性直觉,是主题之外的审美特质。

《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的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崇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对比”。在西方人看来,这个世界是可以被了解的,因此审美的任务是帮助人们认知客观世界,所以西方艺术重再现和重摹仿。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西方人大不相同,中国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知的,所有的事物处于变化之中,既不可能又无必要描述客观事物,艺术倾向于重表现、重象征。 从体裁上看,西方有大量的无标题音乐,也就是所谓的早期的绝对音乐和纯音乐。比方说西方交响乐作品,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组曲、变奏曲等等,它本身就是一种作品的名称,所以在西方音乐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脱离具体作品标题的一种题材。中国音乐从古代到现代,绝大多数的音乐都带有文学性标题,没有形成一种纯音乐的题材,所以和西方的纯音乐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乐器发展的差异也造成了中西音乐的不同。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在配器与乐队组合上,西方音乐多采用大型的交响乐、奏鸣曲、协奏曲等;中国音乐的演奏多采用独奏和几样乐器相搭配的小型合奏,以发挥乐器的独特音色。

西方人的思维具有分析性,他们的音乐是通过将音乐的音域发展最大化、音响最复杂化来表现世界。中国人的思维具有综合性,在一个小音域的范围内展示世界。一个注重“情韵”,一个注重“和谐”,从理论到实践自始至终走的就是两条路,这就是中西音乐差别的根本所在。

在现今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既不能照抄西方音乐,也不能一味地推崇标榜中国音乐而否定西方音乐的先进艺术成果。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的中心都是在历史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西方音乐的中心论即使是在今天也是正确的、没有过时的。西方音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音乐,有许多值得我国音乐借鉴的地方,但不能只是模仿西方音乐的架构,还要抓住其精髓。中西方音乐应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以达到两者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秋华.西方音乐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悦.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指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3]许钟荣.古典音乐40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声乐演唱论文题目篇六

摘要: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缤纷的文化,为我们积淀了丰富的歌唱艺术理论。本文在介绍意大利美声、中国传统的声乐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声唱法中国化的特点,以期达到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声乐艺术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意大利美声;中国传统的声乐;演唱艺术;美声唱法中国化

“美声歌唱”是指意大利的一种歌唱风格,bdcanto意大利语的字面翻译应为“美妙的歌唱”,也可译作“美歌”或“美唱”。具体讲,美声唱法讲究音色柔美、音质纯净、发声自如、旋律的连接匀称而灵巧、装饰音优雅而精美、歌唱风格真挚而富有情感。技巧上主张张开喉咙,声音明亮,吐字清晰和良好的气息支持。美声唱法规范的声音特点,可用“通、实、圆、亮、纯、松、活、柔”八个字来概括。

我国的声乐演唱讲究揣摩、润色、意境以及韵味。在中国艺术审美中“韵”是最高的范畴,中国艺术家认为“韵”是区别文艺与非常艺术、高级艺术与低级艺术的根本界限。“南腔多调缓,须于静处见长;北曲字多曲调促,须于巧处讨好。”(《顾误录》)演唱时必须突出地方特色,把握曲调特点,这好比量体裁衣,合适得体方能增加美感。

1、美声唱法的传人、借鉴和发展。

美声唱法正式系统地在我国传授是始于1927年,在蔡元培先生等的支持下和萧友梅先生的倡导下创办的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当时,萧友梅、黄自等用白话文写了许多以西洋唱法风格进行表达的独唱、合唱歌曲。这些歌曲反映了海外游子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与爱慕深情以及对祖国河山残破的焦虑和对祖国深厚的热爱之情。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创作改变了学堂乐歌时期“选曲填词”的方法,自己创作歌曲,均配以伴奏并广泛地运用了各种演唱形式。到了19世纪30年代以后,西洋音乐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地发展。以冼星海、聂耳为首的广大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外来艺术形式的作品,这些作品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情感、文化传统、人民生活以及民族命运相结合,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发挥了极其光辉的作用。

2、美声唱法与我国传统演唱艺术的异同。

美声唱法与我国传统演唱艺术的异同可从“风格”、“节奏”、“曲调”、“语言”、“情感”四个方面来分析。风格。音乐风格主要是由作曲家气质、性格、素养、审美观点以及生活本身发展变化而决定的。西方美声唱法和我国传统艺术的结合在风格方面可以说是异中求同的,既有相似的地方,也各自拥有各自的地域特点。 节奏。在中国传统的音乐中,声音和休止的长短用“拍”来衡量。在传统的音乐中,可以根据唱腔和演唱者的情绪来改变音乐中的拍值。欧洲音乐中的拍值基本上是保持不变的,而我国的传统音乐中常用“放松”和“拉紧”(拍值变长可以称作“放松”,拍值变短则可以叫做“拉紧”),使曲调充满变化和活力。

曲调。曲调是音乐的灵魂。中国人侧重声乐曲调,在实践中非常注意语言和音乐的联系,且音域不宽,富于弹性和歌唱性。由于我国多民族多语言的实际特点,也就影响了我国曲调风格的多种多样。在演唱中国作品时,首先应该掌握传统曲调的风格。

语言。就中西方语言的特点来看,我国的文字是一种意符,它以形传义,是没有采用拼音符号的单音节语,一字一音,每个字都由四个音素构成;中国的音律学上的声母和韵母,于西洋语音学上的元音和辅音还不是完全一样,其分别是:元音和辅音以音素为单位,每个音只能代表一个音素,而声母或韵母可包含一个以上的音素;元音和辅音的位置可以是不固定的,可前可后,而声母、韵母的位置是固定的,“前声后韵”,声母在音节中必须在韵母的前面。在声调上,中国传统歌唱中有“腔随字走,依字行腔”的声调表现手法。美声唱法的语言具有字词为多音节连续的特点。在声乐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在演唱时,外国作品要比中国作品好发挥,这跟我国的语言特点有很大关系。

情感。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我国传统歌唱艺术,都非常注重情感因素。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共通的。我国老一辈艺术家在演唱时就讲究“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明代的朱权在他的《词林须知》中写道:“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美声唱法亦是如此,情感因素不容忽视。

声乐演唱论文题目篇七

文章从中国多民族的民间音乐曲调隐伏的和声因素、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多声部民歌中蕴含的和声材料、五声性旋律音调对各和弦构成音的制约作用等方面,探究了西方三度和弦沿用于中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原因,以期对中国的专业音乐创作、理论教学和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西方三度和弦 功能和声 和弦结构 早期专业音乐创作

本位化中国传统音乐之后的整个20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在政治原因和社会原因的主导背景下,于20世纪初伴随着欧洲殖民列强的坚船利炮大举入驻中国,从此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当时具有中国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正义要求的乐歌运动也为西方音乐大面积、大规模地渗入中国本土提供了契机。80年代,西方音乐再一次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环境下,以强劲的势头和力度进入中国。而其后变化的直接结果就是西方传统音乐对中国音乐的绝对影响中断,中国音乐从而与西方传统音乐形成隔离,中国现代音乐,包括其观念和技法开始寻求合理存在。整个20世纪中国音乐的发展,其主要流向在于:在中西关系这个中心的统摄下,西方专业音乐创作于20世纪初开始登陆中国,到20世纪末,现代专业音乐已然成为当代中国音乐的主要角色,并在整体的音乐文化构成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在这大约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经历了两次质的飞跃(即两代断层)。尤其第一次,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截然中断并与中国传统音乐形成隔离,中国近现代专业音乐萌芽并日臻成型。这是西方传统音乐文化渗入中国本土的结果,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本文将探索作为西方传统大小调功能和声重要组成部分的三度叠置和弦结构在中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中得以承继的客观依据和潜在的必然性,即在中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中,作曲家们模仿、移植、沿用西方传统大小调和声体系之三度叠置和弦结构进行创作的依据,亦或作曲家们在专业音乐创作的实践中对西方传统大小调和声体系之三度叠置和弦结构应用取向的原因研究。

中国专业音乐创作源于西方,自20世纪初期起到现今大约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在这期间许多作曲家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同时,理论家们把这些成功的创作实践进行了整理、归纳,总结出较为体系化的应用理论,譬如,作为西方传统大小调功能和声基础的三度叠置和弦,在中国启蒙时期的专业多声音乐创作中,为什么大量存在着这种和弦的模仿、移植、沿用,并且有着较多的与之相关联的实用理论总结。

传统大小调功能和声的三度叠置和弦是衍生于西方音乐土壤中的一种独特的和弦结构,它不可能被全盘植入中国的专业多声音乐创作实践中,如果那样,必将使民族音乐变得别扭而生硬。那么如何吸取西方音乐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即是作曲家和理论家需要不断地通过实践检验和进行理论研究的首要课题。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从开始到现今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都在探索如何把西方的作曲技法合理运用于中国化的专业音乐创作中,即如何把非本位化音乐文化中的作曲技法适时适度地融入本位化的专业音乐创作中。这可谓中国和声民族化的道路。在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发展的全过程中,它始终是作曲家和理论家们关注的焦点。鉴于上述多种客观事实和主观因素,可想而知,西方传统大小调功能和声的某一重要元素(即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在中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中沿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虽然从谱面和弦结构形态来看,中、西三度叠置和弦的外形特征是毫无两样的,但在实践中,中国多声部音乐创作中的三度叠置和弦几乎只是利用西方完善和声体系的和弦结构方法,吸取其优秀成果,选择适合中国多声部音乐创作的各种元素,对其进行沿用、移植,使其能够在中国的土壤里茁壮成长,同时,又要使这种和弦在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中运用起来更加顺畅、自然,成为具有民族化特征的三度叠置结构和弦。从某种意义上说,沿引西方三度叠置和弦是民族化多声音乐创作进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那么,这种三度结构的和弦为什么朝着这个方向沿用、移植?其理论依据何在?这在我国的理论著作中甚少提及。基于此,本文对西方大小调和声之三度叠置和弦沿用于中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成因进行探索和研究。

功能和声自西方传入,若把它们全盘应用于中国音乐创作之中,将存在如何与本民族的旋律音调、审美心理等方面适应与协调的问题。因此,在从事专业音乐创作时不能一味模仿或照搬西方体系,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去寻找创作的源泉。

如果细心地在曲调进行中挖掘潜在的和声因素,用以密切和声与曲调的关系,将能够使之浑然一体。这种从曲调中提炼和声材料的方法,是最直接最源于生活的,是和声民族化进程中极为重要而又行之有效的途径。如《打连成》(内蒙古民歌)《小河淌水》(云南民歌)等许多民歌都隐含着三度结构因素,把其旋律骨干音叠合起来即构成了完整的三度结构和弦。既然中国曲调中存在这种潜在的三度结构因素,那么,在多声部写作中沿引三度结构和弦也就名正言顺,符合对这种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审美习惯。因此,在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中,对三度叠置结构和弦的沿引只要不破坏曲调风格即可洋为中用。

因为民间多声部民歌里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和声、织体等多声部音乐的因素,这种宝贵的多声部音乐资源正是借鉴和沿用三度和弦于实践的重要保证。

在中国多声部民歌中,本来就存在三度和声因素,只是并不构成完整的体系,加之在长时期内没有人去总结规律,因此,三度结构和声的存在仅仅是一种无意识行为的产物,且多数仅为和声音程。但它确实在中国多声部民歌中广泛地存在着。

如《谁不赞新娘》(男声二重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环江、河池、南丹和都安等县(自治县)所辖范围内毛南少数民族(习唱)的一首二声部民歌。曲中和声音程以大二度、大小三度为主,且多次出现。

又如《妹是凤凰莫展翅》(男声二重唱),是流传于桂北东部的融水等县壮族少数民族习唱的一首多声部民歌。这首民歌中和声音程也是以大二度和大小三度占据着主要地位,且出现次数频繁。

在中国多声部民歌中,如上两例一样富含着大小三度和声音程的民歌可谓俯拾皆是。这正是中国作曲家把西方传统大小和声体系之三度结构和弦引进到中国多声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依据,但这并不是唯一依据,同时也不能像西方那样把各级三和弦的使用放在均等的位置,这将牵涉到旋律音调的因素。

西方三度叠置的和弦是建立于七声调式音阶的基础之上的,而中国多声部音乐是建立在五声性旋律音调基础之上的,因此在运用西方三度结构和弦时偶尔会与中国五声性旋律音调发生风格上的矛盾,在音响感觉上比较生硬、别扭。为了能够与中国五声性旋律调式风格相适应,对西方三度叠置和弦的沿引应该谨慎地做出选择。

在中国五声性旋律中,各调式音级上建立的三和弦与五声性旋律风格的协调性是不一致的。其中对“宫、商、角、徵、羽”五声并重使用,而对“偏音”——小三度间音则不平等视之,这是五声性旋律调式风格的突出体现。根据这种特点,在三种不同类型的五声性七声调式体系中,各三和弦中只有建立在宫音与羽音上的三和弦是全部由五声骨干音构成的,其余的和弦都包含有小三度间音。按其与五声性旋律音调相协调的程度而言,可把各级三和弦分为四个等次:宫和弦与羽和弦,全部由五声骨干音组成,因此与五声性旋律音调最相协调;雅乐清乐角和弦,由于变宫音处在和弦的五音位置(纯五度),因而与五声性旋律音调也比较协调;商和弦与徵和弦,全部由小三度间音作为和弦的三音,对于五声性旋律音调而言,有时会产生一定的矛盾,但用于内声部时,矛盾并不突出;建立在小三度间音(即变徵、清角、变宫、清羽)上的三和弦以及燕乐角和弦(五音和根音为减五度)与五声性旋律音调的矛盾比较突出。当然,这只是中国多声部音乐创作沿引西方三度结构和弦的思维模式和一般规律,并不是绝对化的具体写作章程。在中国早期的专业音乐创作中,宫和弦、羽和弦的运用几乎贯穿于乐曲,使这两个和弦得到突出的强调,这种典型的用法是民族化三度结构和弦运用之一般规律的具体体现。同时,徵和弦以及其他各种加偏音和弦的辅助性使用也是中国五声性曲调旋法、调式特点的重要补充,也极大地丰富了以宫和弦及羽和弦为主导地位的五声性多声部音乐的三度结构和弦体系。

三度结构和弦在中国多声音乐创作中得以生根,是因为这里有着适宜它成长的环境。文中从上述三个方面论证了其应用于中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中的重要依据,以及受制于中国五声性旋律音调的约束性(即朝着中国五声性旋律风格发展的倾向性)。希望能对中国的专业音乐创作、理论教学和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1]樊祖荫.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黎英海.汉族调式及其和声[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声乐演唱论文题目篇八

文章以西方音乐史中惯用的断代史为时间范畴,结合实例分析“音乐家”在各个时期所特具的不同社会角色与地位。

音乐家 西方音乐史

纵观西方音乐史,从古希腊罗马到近现代的各个时期,我们发现从事音乐之士的角色、地位明显不同,而当下的“音乐家”概念应该是到了古典主义时期才正式走上历史舞台。笔者拟简要分析西方音乐史中各个历史时期“音乐家”的社会角色与地位,以期有助于理解西方的音乐作品及其历史。

那时的具体音乐现已无从得知。文献中记录有弹里尔琴的阿波罗和吹阿夫洛斯管的狄奥尼索斯。我们能够找到的只是先哲们的“音乐”观念及思想。毕达哥拉斯的“音程可用数学比率来表现”使人们对音响及它们间的关系持理性态度;亚里士多德等认为音乐具有道德力量;波伊提乌说:“音乐是一门用理性和感官仔细鉴别高音低音之别的学科。音乐家是有教养有理性的思想家,能评判演奏家和作曲家。”由此看来,古代真正的音乐家应该先是哲学家和评论家。另外由于音乐与诗歌、戏剧和舞蹈密不可分,音乐家还担当诗人、剧作家的角色。总之,那时的音乐家远比现在的概念要宽泛。

继古罗马的享乐主义之后,中世纪力主禁欲主义。在经院哲学与普世主义的枷锁下,旧有的一切都被“保护”, 荣耀上帝成为唯一的目标。神圣崇高的格利高里圣咏作为教会布道传递福音所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教仪一起掌控人类的精神生活。写作音乐的行家被冠以天赋、神祗等字眼儿。音乐实际上成为教会仪式的载体,而并非独立的艺术。无论是圣母院乐派的奥尔加农,还是奥克冈的四声部经文歌,本质上都首先是宗教的,然后才是艺术的。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此时就一个身份——宗教的代言人。

在科技、经济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理性的觉醒和人性的复苏使艺术家们逐渐脱离宗教的桎梏,开始强调自我的实现与个性的解放。缺乏音乐训练的人将被视为没受过教育,专业音乐家已经出现,并形成勃艮第(王国)乐派、尼德兰乐派、威尼斯乐派及罗马乐派等独具特色风格的群体。勃艮第王公贵族的政治地位和充足的钱财保证了包括迪费在内的音乐家们得以尽情施展才华;邓斯泰布尔在英国公爵的帮助下赴欧洲大陆传播自己的音乐;若斯坎相继在米兰、罗马等地供职于宫廷和教堂。宫廷文化兴起,超过教会成为音乐家的“保护人”,虽然人性意识的回归促使音乐家在作品中更多地表现情感、阐述自己的音乐观,但他们依旧要靠贵族的资助才能够生存,从实际意义层面上讲,音乐家及其作品都是贵族的依附品。

在以君主专制为主要政治倾向的巴罗克时期,资产阶级不断同封建势力作斗争。中产阶级聚集财富并开始与贵族抗衡,社会团体逐渐形成。随着第一座剧院在威尼斯的开幕,音乐开始走向公众。作曲家们不再仅以神旨或王侯的意图来创作,而是必须考虑公众趣味。这一点我们尤其可以从歌剧的诞生、发展及演变的过程中得到证实。威尼斯乐派的蒙特维尔第正是为了表达诸如愤怒、节制等大众感情才首创了震音、拨弦奏法;观众的口味又是导致威尼斯歌剧渐趋程式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幽暗教堂中神圣音乐的回响,到宫廷灿烂绚丽的乐声,再到如今弥漫于日常场景中的音乐,这门艺术终于开始渐渐体现出新型的自由生命力。

封建专制势力依旧坚不可摧,公众对音乐的热情丝毫不减。经济社会地位占强势的贵族仍持有对音乐绝对的赞助和决定权,维也纳三杰生命过程的异同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音乐家角色和地位的决定性改变。海顿几乎一辈子在埃斯特哈奇府邸担任“音乐仆人”;莫扎特同萨尔斯堡大主教的决裂是导致他生活窘迫的直接原因。此时的音乐家们在创作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但总的说来,他们必须考虑公众的态度和资助者的愿望而无法脱离贵族真正拥有独立的社会地位。

贝多芬依靠出版乐谱等获得生存的保障,历史上关于贵族们对他的顶礼膜拜及他蔑视权贵的典故数不胜数。正是从他那个时候起,“音乐家”就成为了灵感的化身、天才的代言人,逐渐作为独立的个体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贵族保护制度几乎彻底消失,音乐家需要依靠社会与自己的力量生存,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公众的口味。对个人演奏或创作技巧水平尤为注重,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音乐会也由此日见兴起。这是个性得以极大释放的时期,一个歌唱的时期,它造就了无数辉煌的演奏奇才、演唱名角和作曲大师,个性的完全释放,接受层面的极度膨胀,经济、社会的突飞猛进等各种因素使音乐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独立角色,而当人们在瓦格纳的乐剧中嗅到了“新音乐”的气息之时,一个崭新的音响世界才真正扑面而来。

浪漫派音乐家极力摆脱古典大师的笼罩,近现代的音乐家也面临类似的挣扎与取舍。相比资产阶级大革命和启蒙运动来说,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的创伤和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古典曲式的规整与浪漫的歌声在灾难中显得异常疲软,艺术家们都在痛苦地思索着艺术的方向和人类的命运。他们不依附于任何所谓的保护制度,不再沉迷于个人情感,而是对音乐本质做出更多样化的思考与尝试,由此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流派”。新古典主义者斯特拉文斯基极力追求抽象性,由标题音乐转向了绝对音乐;表现主义在阿尔班·贝尔格的戏剧性作品中达到高潮。节拍可以不断变化,节奏脱离了标准形式,旋律不再根据与人声的关系来构思,摩天大楼式和弦出现,大小调体系崩溃,诸如此类的传统音乐概念都在近现代的音乐家手中被彻底颠覆。

“音乐家”从远古的综合性概念直至演变为当今的革新者,其中不乏政治、科技、经济与文化的作用,也有各个学科间的相互影响,甚至地理、环境等外围因素也会对他们起到间接的作用。从中我们能够触摸到音乐的发展脉络,也能更好地理解作为人类精神阐释者的音乐家的不易与可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