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模式探究(实用8篇)

小编: QJ墨客

岗位职责是指在一个职位上应该承担的工作内容和责任范围,它是对于一个职位角色的准确定义和界定。它能够明确员工在职位上的职责,帮助员工理解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岗位职责的编写应该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即能够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行动和量化的结果指标。以下是一些优秀岗位职责范文,可以为你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帮助你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职责。

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模式探究篇一

新课标指出,小学美术课程要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同时,新课标将美术学习活动划分为创作与欣赏两大类别,“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属于创造创作类。“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小学美术最为基础的学习活动,该学习活动强调小学生通过大胆创造、自由表现,能够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其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观察与运用。小学生在观察、认识、理解多种造型元素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多种美术形式原理开展造型活动,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二是实践与提高。小学生通过发掘、探索、实践各类美术媒材、造型技巧以及制作方法,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表现力;三是体验与激发。在美术教学中,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美术活动,使学生体验到造型的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创新表现,唤醒学生学习美术的欲望。

“造型·表现”课程教学强调学生对美术课程及作品的体验与感受,要求教师运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重视对表象素材的积累,在此基础上运用造型语言、表现语言对美术作品进行再创作,降低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难度,培养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要求学生敢于尝试使用不同的美术作品创作工具,如胶棒、剪刀、彩纸、画笔等工具,通过看、画、做等途径将自己所见、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充分体验美术创作过程中的乐趣。教师要在“造型·表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作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品位。

二、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

1.运用启发教学法。在“造型·表现”教学中,如果教师讲解演示不得法,只是教授学生画法或展示几张范画给学生看,就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作业因模仿而千篇一律。为了有效改善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应当运用启发教学法,使讲解、演示、启发、引领同步进行,充分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造型手法,激发学生自由表现的欲望。如在教学《找妈妈》一课时,学生要学会母鸡与小鸡不同动态的表现和画面组成,并学会如何表现小鸡和妈妈在一起的快乐情景。教师可先画出一只小鸡的动态,再启发引导学生画出不同小鸡的动态,而后教师对部分画面组成进行演示,再启发、引导学生对另一部分的画面组成进行添加。最后,教师演示出一幅完整的情景画面,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思出与这幅画面不同的情景,通过运用启发教学法,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体会到美术创造的乐趣。

2.创设教学情境。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乐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通过自己研究、发现,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师可以根据“造型·表现”课程中的主题布置教室环境,采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因素,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法将所看、所想、所感表现出来。例如,在《滚动乐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教学情境:请几名学生到讲台前吹泡泡;用彩泥制作成圆形物体;()选用篮球、乒乓球等体育用品让学生做运动,等等。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从而体验圆形物品在生活中给学生带来的乐趣。而后,教师要让学生观察这些现象的共同点,找出圆形物品大小、运动方式等因素与滚动速度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才能画出具有滚动感觉的画面,并让学生运用线来表现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滚动现象。

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造型·表现”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体验与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受艺术创作的魅力。例如,在《中国民间玩具》的教学中,教师既可从剪纸游戏入手,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从演示剪纸过程入手,边演示边介绍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随后,教师还要向学生展示和介绍中国其他传统民间玩具,如陕西的`黏土彩色鸡、山东的泥老虎、广东的纸龙船、浙江的泥猴,等等。由此,通过让学生观察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艺术作品,激发起学生探究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为了增强学生对民间玩具的感性认识,教师可让学生利用橡皮泥、彩纸、胶水、剪刀、彩笔等工具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有的学生按照剪纸流程剪出了自己喜爱的小猫、小狗、小兔子等动物;有的学生用橡皮泥塑造出了小房子、文具袋、花草树木等事物;甚至还有些学生捏出了动画人物、怪兽、外星人等富有想象力的东西。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师要积极开展类似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毫无束缚地创作美术作品,激发创作热情,从而发展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作力。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中,教师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意识和能力。为了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教师应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充课堂知识容量,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各种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的介绍下更为深入地了解艺术作品,从而在创作美术作品时能够渗透更多的思想和内涵,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自然现象》的教学中,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理解自然现象,学习自然现象的表现手法,为掌握风景构图与绘画方法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搜集网上与课程相关的信息资源,将其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充分认知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而后,教师再在屏幕上用静态图的变化展示“下雨了”的动态情景,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总之,“造型·表现”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和美术创作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艺术形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为后续美术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美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断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品位。

参考文献:

[1]王文寰。美术学科造型表现领域课堂教学浅析[j].教育革新,,(2)。

[2]贾丽。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与评述对于造型表现的影响[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9)。

[3]朱小林。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7)。

[4]李灵袁。看小学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3,(11)。

[5]叶莹。直观性教学在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运用的实践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3)。

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模式探究篇二

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高中数学解题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但是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在数学中的解题能力。在高中数学的解题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热忱,更有效地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好地找到解题的思路与解题的技巧,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利用合作学习模式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运用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习知识的创新能力,更好地运用解题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效地在考试的过程中发挥更深的潜力,才能不断地提高数学成绩。

二、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利用合作学习模式教学的策略

通过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分工学习和亲身实践学习的过程,使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加学习数学自学能力,并按照自己的正确分析,深入理解数学解题教学中习题题目的含义。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就能建立良好的友谊,而且他们可以相互学习对方的学习方法。

1.讨论合作解题策略

讨论合作解题策略就是在数学解题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共同讨论学习的作用下,提高他们解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简单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对课堂的内容进行讲解后,要求学生进行习题练习,首先,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数学题“已知一个圆柱体,底面圆的半径是5cm,圆柱体的高是10cm,求解这个圆柱体的面积和体积是多少?”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同桌之间进行讨论来共同完成习题的任务,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纷纷说着想着,有的学生说“圆柱体的面积可以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形组成”,有的学生说“圆柱体的面积可以由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两个圆形组成,利用底面圆可以计算出底面圆的面积及底面圆的周长,再计算出平行四边的面积,最后计算总面积”,有的学生说“圆柱体的体积的计算应该先求出圆柱底面圆的面积再乘以高”,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上黑板前进行解题书写,()并对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讲解,教师再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评价。通过讨论合作解题的策略,教师要求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讨论学习,可以学习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而且他们可以通过讨论找到解题的思路,找到解题的灵感,最终就能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解题的成绩。

2.分工合作解题策略

分工合作解题策略就是在数学解题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分工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以及共同解题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对课堂的内容进行讲解后,要求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习题练习,教师在练习图册上面安排了相应的习题,要求学生共同合作来完成任务,他们为了解题开始了分工合作,开心地学习数学知识。第一小组学生是这样分工的:学生甲和学生乙看着练习图册上面的练习题,都开始用纸,叠制习题册上面的简单几何体,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观察和比较,看看两个人叠制的'组合体是否一致,若两个组合体一致,他们就开始进行下一步任务,分析三个视图的线条都是怎样的,若两个人的组合体不一致,那他们就找到不同点,并与图册进行分析对比。第二小组学生是这样分工的:学生丁和学生丙他们两个则是直接观察图册上面的图形,丙分析一条线条,丁分析一条线条,然后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最后教师要求各组上交练习图册,并对每个人的练习图册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并标注出习题解答中出现的问题。在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分工合作解题,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合理的分工,并因人而异、量力而行。

3.实践合作解题策略

实践合作解题策略就是在数学解题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合作并找出解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距离的计算”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给学生讲解例题之后,又给他们安排了一道类似的习题“甲从a到b,乙从b到a,两人匀速前进,在上午8时同时出发,到上午10时两人相距36千米,到中午12时两人又相距36千米,求a、b间的路程”,并要求学生进行实践合作进行解题。于是学生按照题意的要求,甲乙两个学生相距36米,甲乙共走了36+36=72米,分析后得知ab的距离=甲乙两人走2小时的路程+36,所以ab=72+36=108(千米),教师最后对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评价。通过实践合作学习来解答习题的方法,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解题的思路,找到解题的技巧,有效地提高他们考试过程中解题的能力,并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讨论合作解题策略、分工合作解题策略和实践合作解题策略使学生增加了学习数学解题的方法,使他们在课堂上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无限的数学知识,并学会了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学生相互配合找到解题的技巧。这样,学校也就很快能提高教学质量了。

参考文献:

[1]赵翠娥。探讨高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成功:教育,(24)。

[2]唐昌炎。创新学习模式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11)。

[3]贾正梅。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s3)。

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模式探究篇三

汪定进

(浙江省松阳一中)

摘要:数学是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伴随着学生成长的课程之一。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高中的数学解题教学也在不断改进,通过高中数学教师合理地利用学生相互合作学习的方法运用在解题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相互合作来共同学习数学知识,在合作中寻找新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领域上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模式探究篇四

一、学习领域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研究的原因

学习领域教学模式,由教师主导改变为学生自我学习。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目前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开展学习领域教学模式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方法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开展和优势的发挥。

二、探索教学方法保证学习领域模式顺利有效开展

第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的要求及标准,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保证学习任务的知识储备:首先,为了保证学习质量,在工作页编写时将学习任务的重点内容以填空、问答,选择等多种形式展现。作为学习的引导问题要求学生作答,并以授课、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其次,教学中充分利用数控专业软件和多媒体方式辅助教学,提高教学的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化解难点,强调重点。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第一,计划与决策。学生缺乏计划的经验和体会,无法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可执行性:首先,通过在工作页引导学生按步骤做好加工方案。通过授课和讨论的形式,围绕决策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及工艺要点进行分析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启发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加工方案;其次,加强学习过程中的实验和练习。应用编程助手软件进行编程并对加工程序的实现优化。利用专业软件验证计划的可行性。利用仿真软件练习掌握步骤和加工要点。通过反复练习掌握实际操作中工艺要点。强化安全操作的要求,从而保证实践活动的安全性,避免加工中出现人员和设备事故。

第二,方案实施。

加强学法指导,采取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保证学生在此阶段的学习质量:其一,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习。要求学生做到听一遍,看一遍,练一遍,讲一遍。通过观察教师示范操作对整个工艺过程和操作要点形成全面、直观的认知。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安全性、完整性。要求学生看、问、讲、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同时要进行讲解。这种方法符合技能形成规律。符合学生的认识能力。对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其二,为保证教学组织更加有效,便于学生明确任务和教师监督提醒,实行岗位标牌制度,明确责任和要求及岗位职责。每个学生配备岗位标牌。通过标牌明确每位学生的任务。便于学生自查和教师监督指导。有利于贯彻教学组织的有序进行,督促学生学习;其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应用情景设置和角色扮演的组织管理方法。通过岗位标牌制度做到定岗位,定责任,定任务。小组中的每个学生对照岗位要求履行责任。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其四,应用图片及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进行管理和教学分析。将发现的问题、讲解的案例,通过多媒体方式展现给学生。直观形象,学生感兴趣,效果十分理想;其五,学习过程中采用提问法,案例分析法、示范法等。督促和提示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

第三,总结与评价。

评价与总结阶段主要难点在于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总结能力。职校学生此方面的能力尤为不足。学生不知道哪些内容应该总结,怎样总结:一是,引导学生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问题,通过提示、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参与问题分析。并明确提示学生应该总结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内容可总结,有内容可说。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地形成总结的习惯和能力;二是,评价总结阶段帮助学生表达:发现学生表述出现困难。用提问启发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阐述。并在学生完成表述后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和愉悦感,建立自信心。加强其表达展示的兴趣和欲望;三是,学习任务的评价体系由四个部分组成:其一,零件质量评价:是对任务完成情况的结果评价,对工艺、操作、测量、编程进行综合考察;其二,专业能力的评价:包括操作能力、工艺能力和编程能力三个方面。是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近期阶段性考察;其三,综合能力评价:以考察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目标,包括学习能力、工作方法、团队协作三个方面。是对学生非专业能力的长期评价;其四,工作页评价:是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评价。主要对学习态度,任务完成过程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进行考察。第五,减少抄袭现象,保证评价的客观真实:一是,设立任务区分表,督促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设立任务区分表。每个学生在教学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学习任务略有不同,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二是,在方案实施活动过程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考察,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为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积累资料。第六,自我学习的缺陷是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任务完成后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形成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本任务的学习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学生能力存在客观差异,在教学

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给予各个层次的学生以发展的目标和空间。让掌握知识较快,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分发挥其能力。将这部分学生组织成立技术小组。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问题,鼓励这类学生进行分析讲解并加强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督促学生思考问题。同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扩展学习内容,提高知识深度和广度,加大操作技能训练的难点和强度。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加强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他们可以作为参加比赛的备选人员,对其将来的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努力使其成为优秀的技术人才,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和努力的目标。

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模式探究篇五

摘要:培养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是新课改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故此,本文详细探讨了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如采用学案导学的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借助生物实验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内在动力,课堂教学给学生预留独自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等,旨在提高学生生物自主学习水平,为自主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自主学习;策略

学生在初中初次接触生物学科,由于处于副科的地位,不免很多学生不够重视生物的学习,有的学生认为生物背背就行了,没有必要下工夫学习。除此之外,还有的学生通常是在教师的指定下学习,对于教师的任务布置过于依赖,教师布置的任务就完成,没有布置的就不学习,完全没有学习的自主性,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进行生物学科的学习,也不利于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生物自主学习习惯,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了增强学生生物学习自主性的策略,以便为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提供一定的参考。

1采用学案导学的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师的“教”转变成学生的“学”,以学生的学习为教学主体,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的培养。首先学生通过自学学案,明确教师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根据教师布置的自学任务完成对教材的学习,并将学习中的疑难点总结出来,成为课堂教师教学讨论的重点。例如,教师在教授《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时,要求学生通过学案自主学习的任务目标是:了解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简单说出细胞分裂与生长之间的关系。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掌握知识有一定的难度,通常学生对于染色体的变化容易产生混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同时教师通过图示的方法分解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过程,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讨论细胞分裂与生命之间的意义。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对细胞分裂过程有了深刻的理解,并在讨论中习得自主学习生物的思维方式。

2借助生物实验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生物实验不仅能够加深对生物原理的认识,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生物的意识。实验中教师通过划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还激发了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求知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生物习惯的养成。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测定种子发芽率》实验中,要经过选种、播种、观察发芽情况、记录并计算、重复实验取平均值等步骤。教师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然后教师详细阐述实验的过程和步骤,并讲述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然后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确定每个人的任务,分别负责选种、播种等的任务,并在观察的过程中仔细记录发芽种子数目,最终通过发芽率计算公式得出自己的最终实验结果,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通过实验学生不仅掌握了发芽率的计算,还掌握了如何测定发芽率的方法,并在实验的过程中锻炼了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3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内在动力

变换课堂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就自然会主动学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生物习惯的养成。教师通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采用生活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等多种方式来增强课堂教学手段的丰富性,提高学生对学习生物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在教授《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种子的呼吸作用就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展示动画的视频。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掌握呼吸作用的原理和过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自主的进行种子呼吸作用的实验操作,并在操作中观察种子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现象。同时能够对实验操作中产生的其它现象能够进行详细的阐释,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的掌握植物呼吸作用的原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4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预留独自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

生物教学中,很多的教师由于将生物视为副科的地位就不重视生物的教学,仅仅是在课堂上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处于被动式的接受教师的课堂内容,没有给予学生留有独自思考的空间,使得学生的学习和听课过于依赖教师,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的惰性,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主性,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独自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生物的乐趣,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求知欲的激发。例如,教师在教授《激素调节》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并给与学生思考的时间来培养学生对学习生物产生兴趣:“如果人体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时会怎样?总结激素的种类以及缺乏时的症状?”学生就会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并回顾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5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生物自主学习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材内容,不断变化教学方法,与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学习生物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为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主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章新杰.浅议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自主学习[j].教学实践,,(1):22.

[2]伍猷清.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模式尝试[j].文理导航,,(9):65.

[3]袁彩霞.浅谈生物新课程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08期.

[4]郑桂芬,曹久虎.论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地位和运用[j].新课程导学,17期.

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模式探究篇六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作业媒材是指构成美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媒材可以分为传统媒材,如作业本、水彩笔等常用材料。生活媒材,如纸杯、蛋壳等废旧物品。自然媒材,如落叶、豆类等自然物品。新生媒材,如卡美纸、珍珠泥等一系列新开发的创新材料。

翻阅浙美版教材,琳琅满目的媒材让我们看到了与以往教材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回顾课堂,在造型表现领域媒材选择依然存在三大问题:一是选择主体不清;二是课程性质不明;三是媒材评价有疏漏。因此,有必要对师生媒材选择作梳理,以利于学生快乐创作。

一、媒材选择需厘清师生互动关系

美术教学中,媒材的选择往往是教师包办。教师会在每节课后当面布置或通过校讯通等通知学生带什么材料。媒材选择往往是教师直接命令,学生被动接受。这就有悖以生为本的理念。媒材选择也是能力之一,在缺少互动的命令中,媒材选择能力又从何而来?由此,根据课型笔者提出三种方法。

(一)认识媒材的课型:通知十接受

这一类课型主要认识媒材性能,并学习媒材使用方法,在低段较为常见。如浙美版第二册《五彩的烟花》,提示是用油画棒、水彩画烟花,需要教师通知学生带油画棒和水彩相关媒材。同样如第三册《剪影》、第八册《砖石上的雕刻》等课也适用于通知+接受模式。老套的通知接受型,需要以互动为前提:媒材选择需明确课程内容,并尽量当面通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携带甚至主动尝试练习。

(二)媒材创意的课型:统一十个性

这一类课型囊括了造型.表现领域的大部分,往往有较为明确的媒材,但又不仅限于媒材使用学习,目标是用恰当媒材学习造型表现。教师只需把握媒材选择大方向,给学生范围内的个性选择。如第一册《巧用碎纸片》,教师给出统一提示:各种纸张和各种上色工具,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好选择携带。这一类课除了让学生明确课程内容外,还需有一个简短的互动时间,可以提问:除了报纸、白纸等碎纸片之外,还有哪些碎纸片?添画除了水彩笔还可以用哪些工具?同册的《画画叶子》、第二册的《小鸟的家》等均属于这一模式。

(三)主题发散的课型:自由十建议

这一类课型相对自由度大,更注重表现内心所想,更在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第一册《心中的太阳》、第十二册《我的小学生活》等。这类课型需要对媒材有基础认识和实践,在学生自由挑选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建议。学生选媒材自由度较大,但仍需要教师适度引导。教师应在平时课堂上以及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选材能力。

二、媒材选择需明确美术课程性质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课程性质是: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媒材选择也应遵循这四个特性。

(一)凸显视觉性,选富有美感的媒材

美术课程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眼光。美术作业媒材选择,应注意媒材本身具有美感或媒材表现出来的美感。

1.媒材本身具有美感

在第二届宁波市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展示周活动中,奉化毛老师上《小鸟的家》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这节课需要用到落叶做成大树。试教时树叶是临时捡的,差异非常大:有些破败、有些腐烂落叶无章法地贴在展板上,显得脏、乱,难以体会到美感。上展示课时,学生作业却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树叶先做成了标本,色彩上也进行筛选,树叶媒材本身就具备了强烈美感,学生作品很美。

2.媒材组合具有美感

大部分的媒材是普通的,但经过艺术组合,就能凸显美感。这就需要平时有选材意识,了解媒材相关性能并学习色彩、构图、肌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在省优质课《光与影》一课中,媒材选择就可圈可点。学生使用的是彩色卡纸上画光影,黑白灰的单调在彩色卡纸的衬托下焕发出特殊美感,普通媒材,巧妙组合选择,就能把学生作品衬托得更美。

(二)具有实践性,选方便易得的媒材

美术课具有实践性。课堂教学时间只有40分钟,实践操作时间应保证。媒材选择要考虑到操作简单、方便。材料过于复杂,学生使用起来费时费力,难以快乐作业。同时也要考虑到媒材取得容易实现,有利于人人参与。

1.使用简单

作业中的媒材,使用者是学生,选择媒材既要面向全体,又要考虑学生差异,因此应选起点低,又有上升空间的媒材。在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现场评选活动中,《中国戏剧人物》一课媒材选择很出彩。五年级的学生,国画媒材使用水平参差不齐。王老师用湿巾纸和签字软笔代替传统的宣纸和毛笔。媒材选择解决了毛笔上色时笔法多样、水分渗化以及勾画五官细节的难点,重点直指人物造型。学生在操作简单的媒材中快乐作业,体验成功。

2.取材方便

作业媒材选择不仅操作上要简单,同时取材也应方便。美术教师应根据现有条件,充分利用本地的材料资源,选择有效学具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民间玩具》阳光送课活动中,笔者利用农村学校秋收过后的优势,和学生一起在课外收集稻草进行创作。课中学生兴趣浓郁,造型活动其乐融融。

查字典本站()

(三)追求人文性,选人文个性的媒材

人文性更多是美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媒材中也蕴含人文性,选择中应适当考虑人文因素,同时也应尊重媒材选择者的个性。

1.选材考虑人文性

美术媒材也有人文性差异,在类似媒材选择中应考虑人文因素。如在第八册《十二生肖》一课中,媒材选择可以是:常规红纸做单色剪纸;宣纸、水彩颜料做染色剪纸;选小织布、棉线做生肖荷包;选卵石、水粉做生肖摆件等。考虑人文因素,就会更倾向于剪纸和布艺,这些媒材在民间艺术中很常见,且具有深厚文化底蕴。

2.选材应尊重个性

人文性就是对人思想、个性各个方面的关照。追求人文性就应尊重选材者的个性。在二年级《春天的花儿》一课中,学生明确本节美术课是做花送亲人。笔者在课堂检查媒材时发现有一个孩子选了白色皱纸。诧异之余,笔者和孩子展开一段对话:为什么选白色的皱纸呢?我觉得白色好。为什么好呢?你知道我们这里白色纸花的含义吗?知道的,是送给死人的`。那作为三八节的礼物合适吗?我要送给我的外婆。她对我最好,可是她已经死了。媒材选择关照全体的同时,不能压抑个性,更不能忽视个性。给个性展现的机会,孩子们才能更投入地进行创作。

(四)强调愉悦性,选新颖有趣的媒材

美术课程是一门经验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美术教学时应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作业媒材选择新奇有趣,就直接能带动整个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好奇中学习,在新鲜中表现。

1.考虑创意

在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现场评选活动中,《纸雕塑》一课媒材选择非常有创意,独辟蹊径选择了锡箔纸。课前锡箔纸一出现,学生就对这个陌生人产生了浓厚兴趣。当老师把锡箔纸做的纸雕塑展示在大家眼前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作业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2.融入趣味

选择媒材除了考虑创意,还应考虑融入趣味性。比如在二年级《动物造型饼干》一课中,橡皮泥媒材是首选。但笔者考虑到趣味性,选择了面粉代替橡皮泥。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但当笔者把烘烤出来的饼干和大家共享时,学生毫无疑问选择了面粉媒材。

三、媒材选择需关注选择过程评价

美术作业评价不能忽视媒材选择过程评价。在实践过程中,结合本校闪亮星评价系统特点,笔者采用积分评价方式,积分评价中列入媒材选择评价栏,对媒材选择整个过程进行量化评价。笔者一般是用正字作为量化工具,具体如下。

(一)认识媒材的课型:评价完整性

认识媒材的课型,媒材选择是通知+接收方式,学生选择参与度低。由此关于媒材选择的评价内容更多关注媒材携带完整程度的评价。一般是课前根据学生携带情况直接通过当面语言评价量化积分记入计分册。

(二)媒材创意的课型:评价契合度

媒材创意的课型,媒材选择采用统一+个性的方式。学生选择空间放大,媒材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由此,教师评价主要针对统一规定外的个性化媒材。媒材选择是否合理,有些课直接能看出来,比如《画画叶子》;而有些课则需要在使用中才能评价是否契合主题,比如《巧用碎纸片》。此类课型,课中通过语言评价,课后采用印章量化积分评价(灯泡代表创意,画笔代表造型能力,剪刀代表媒材选用能力)。

(三)主题发散的课型:评价表现性

主题发散的课型,媒材选择采用自由+建议的方式。学生自由选择,教师只提建议,最后决定权还在学生。这类课媒材选择往往较发散,选材意图也较多样且不明显,需要查看学生选择意图同时结合作品表现进行评价。此类课型,一般用小贴士在课后进行评价,最终量化入册。

综上所述,厘清互动关系、遵循课程性质、跟进过程评价的智慧选材,能让学生快乐创作。在快乐造型活动中,学生才敢于创新与表现,并逐步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模式探究篇七

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提高学生的自尊,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与同学间的互爱及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尝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甜头:

1、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学生主要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所以相比之下就敢说、敢想、敢画,减少了他们学习的焦虑感。一些较难表现的画面,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纠正、取长补短,进步明显。

2、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运用画笔和思维进行交流的机会。多画、多动手体验对美术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合作学习中学生讨论的机会是传统课堂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小组活动时,有多少个小组就有多少个学生同时在讨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3、有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与人沟通,发现了他人的优点;并学会了宽容,能客观地评价他人;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大了语言信息量,使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所以说,在合作交流中,孩子们灵性的火花在闪烁,情感在升华,思维在自由飞翔,新课堂因之而涌动着生命的活力。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问题。

问题一:合作准备缺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习差的学生要参与,往往被好学生拒绝。很多时候,教师提出合作要求时,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合作。

问题二:合作不合时宜。有的时候,教师提出的合作学习要求不一定适合合作学习,有时候单独学习往往比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问题三:交流效率偏低。学生在交流中,几乎每个学生的嘴都在动,却给很多学生提供了随便讲话的好机会。即便教师有三头六臂,也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问题四:汇报形式单一。笔者发现,在实际交流汇报时,每个小组几乎都是通过绘画作品来展示学习成果的,形式非常单一。

针对以上出现的一些弊端,我认为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应该追求扎实有效。怎样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呢?这当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成功的,而是要经过挺长的一段时期的磨合与训练。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分组,合理安排座位。小组成员搭配要合理,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要搭配开。

同时,每组中必须有一名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并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主要负责组织本组活动以及解答疑难问题。根据教学活动内容,教师还应注意选拔培养美术骨干,使他们在小组活动中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负责组织本小组的合作学习。这样,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小组长及骨干就能引导本组美术基础差的同学扫除障碍大胆地去进行创作。同时,改变传统的课桌椅摆放方式,让学生经常有一种新鲜感。他们在不受座位的约束下,充分交流,自由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合作的意识也会慢慢地得到培养。

2、责任到人,分工合理。如《大树的故事》一课中,讨论小组画什么内容时,有一个同学记录小组成员说的话,统一想法,由小组长监督,组员轮流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这样避免了学生讨论与上课无关的话题或跑题等现象,人人都有机会发言。在学生绘画和制作环节,如果是合作也要先讨论并明确谁做(画)什么,不能各画各的,避免重复作画及大多数同学完不成任务的现象。

3、合作学习的程序要清晰,合作学习的次数和时间要合理。课堂上,小组合作的次数要得当,分组讨论(练习)不宜过多,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集中、深入并获得较高的质量。同时,每次合作的时间也要恰当。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就应对各小组学习的时间、次数做一个大致的估计,做到心中有数。小组合作时,教师应尽力参与到每个小组的学习与讨论之中,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机制,调整学习时间,以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效果。

4、评价得当,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全面而适时的评价,也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评价要适时、全面、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评价的重点也要侧重于学习的过程。教师是一个激励者,当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笔者经常会看到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通过教师的鼓励,出现了很多闪光点,他们的创新思维常使我感到无限惊喜。

5、和谐互动,培养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生是否会合作。学会自信与不歧视他人,这样小组所有成员才会协同作战、共同发展;学会倾听,这样才能够明辨别人观点的对与错,以便自己吸纳或改进;学会沟通,真诚谦虚地沟通,合作才会愉快。学生只有这样和谐互动,才可能博采众长、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会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美术课堂上,我们不是为了合作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习而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过程,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不能走向僵化,更不能一味地使用相同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要在熟练运用“模式”的基础上追求“变式”,要不断创新、追求高效,使其永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法宝。只要我们做课程改革的有心人,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出发,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就一定会使小组合作学习在美术教学中更加有效地运用。

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模式探究篇八

色彩是感性的,在色彩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色彩水平。

1注意色彩的变化

自然界的色彩尽管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但它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一规律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1色彩的空间透视:色彩的透视实际上就是指空间色,这也是任何造型艺术无法摆脱的透视变化规律。因为人的视觉是按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反映物体的远近距离的。同样大小的东西,靠近我们的则显得高大。距离我们远的,则感觉矮小。这是近大远小的形体透视规律所造成的。色彩也有透视变化规律,如近的暖,远的冷,近的鲜明,远的模糊等。一切物体不仅形象特征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发生变化,而且色彩关系也随之逐渐消弱,这就是空间透视变化程度的基本规律。如果违背规律,硬是把远处的各种物体画得色彩鲜明强烈,那么它就毫不客气地从远处跑到近处,从后边跑到前边,而失去了基本的空间透视效果,画面也由深远而化为平板。

色彩透视原因有两个,一是人的视觉在一定距离限度内可以看清物体的形象和色彩特征,超越了这个限度,也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这是人的客观因素所决定的。二是由于地球上的大气层含有微小颗粒的空间,其中有许多灰尘、水蒸气、烟雾和空气分子等,肉眼看去它似乎是透明的空间,其实并非如此。当我们明白了这个空间变化规律后,就应该知道怎样去把握空间色彩层次的处理。

1.2光与色的客观变化规律。我们能够看清物体色彩的媒介是光线。物体受到不同的光照,出现了阴阳向背及明暗、深浅,呈现出立体的、冷暖不同的色彩变化。因为光的作用,物体发生了环境色的相互散射的影响,不同的物体固有色互相辉映与影响而产生出五彩缤纷的丰富色彩。但应该指出,光源色的冷暖对自然界色彩的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色光线照射下的一般规律为:在“暖色”光线下的物体,其亮部呈“暖色相”,而它的暗部就呈“冷色相”。在“冷色”光线下的物体,其亮部呈“冷色相”,而它的暗部则呈“暖色相”。

1.3关于补色:色彩的.冷暖关系,即补色关系。人们对色彩的明与暗、冷与暖理解起来并不难。如红色光线射过来,物体的受光面就会罩上一层红暖色,寒色也即如此。问题在物体的背光部下又是什么色彩呢,往往初学者会在此出现很多问题,很多人用暗红来处理,有些人则用固有色加黑、蓝、褐等色,结果画面画得又脏又燥。这说明一些人还没有掌握色彩光学反应的原理,所以,常常作画失败,影响了色彩的提高。南无,暗部究竟应是一种什么呢?冷暖的光学反应应是用一种补色关系来画暗部色彩。然而补色是客观自然现象造成的,还是主观的人处理的呢?下面例举人的生理现象和自然现象造成的两个科学的例子来结实这个问题。

由于这种眼球网膜结构细胞的生理原因。比如你在洗照片的暗室里工作,因暗室里用的是暗淡的红光,当你工作完成走出暗室时,外面的光线就显得格外明亮,而且看白的物体都带青绿味。这完全是眼球网膜结构细胞敏感于光和色的补色。

自然界色彩冷暖互补现象随处可见。当早晨日出之时,红色的光线笼罩了自然界物体的所有受光面,这时各种各样的物体的暗部都或多或少地呈现有绿青味。随太阳的升高,色光由红变黄,物体的暗部又由绿青味渐变成青紫味、蓝紫味等。这种色彩冷暖、明暗强烈的补色现象,人的肉眼能看得清清楚楚。

2怎样观察和表现色彩

2.1树立正确的观察方法:正确观察色彩的方法是整体观察和反复比较。整体观察:当一组错综复杂的静物摆在你的面前的时候,在光线与环境的作用下,便呈现出了物体的大小主次,色彩的冷暖明暗,前后空间虚实等等,实际已经形成一种互相贯通,互相依存,互相连接,互相对立的整体制约关系。具体的方法是:眯起眼睛,眼睛的试点自然落到主体物上,一切物体中的高光跳跃点会依次分出来,而最亮只有一点,其它亮点依次减弱;在观察暗部时,我们可睁大眼睛看物体中暗部的重颜色,通过不断比较,从整体中发现最暗的部位,其它暗部依次减弱。

反复比较:比较是观察色彩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严格地讲,色彩变化是相对于比较而言的。不比较就难以准确地鉴别色彩的微妙变化。物体色彩的比较主要是从色彩的三种因素中加以区别:一是从色相上,有冷与暖的对比、暖与暖的对比和冷与冷的对比;二是从明度上,有明与暗的对比、暗与暗的对比和明与明的对比;三是从纯度上,有纯与不纯的对比、纯与纯的对比和不纯与不纯的对比。

孤立地看某一物或某一色彩,往往死盯住物体的某一局部,不把观察的部分与整体作任何联系;被动地照抄局部的一些偶然现象,见红涂红,见绿涂绿,很少考虑色彩在光和环境影响下的变化。这种观察方法使画出来的东西既无色彩关系也无素描关系。

2.2水粉画的着色:着色的顺序多种多样。一般来说,可以从不同时间、不同明暗、不同空间、不同色彩和不同冷暖的部分所占面积来处理。

根据很多人作画的经验,着色的部位和办法可分为:一是为了把握色彩的总体色调,可先从大面积的主要色彩下笔;二是为了空间层次分明,先从背景的远处开始,由远及近;三是从中间调子开始,然后过渡到中间色,最后画亮面和高光的方法。这种着色法更容易发挥水粉画的特性和技法。

3结论

在我们的水粉画教学中,应时刻把握以上所述的几方面内容,时刻警惕自己的主观观点,客观的给学生一个很好指导,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绘画中掌握良好的基本技能,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在以后的进程中得到很快的提高,取得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