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教案反思(汇总14篇)

小编: 笔尘

初一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到内容全面、有针对性。以下是一些幼儿园教案的实例,可以作为教师编写教案的参考和借鉴。

草原上教案反思篇一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3.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1.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组词:

骏()俊()竣()限()驰()

峻()唆()梭()垠()弛()

蹄()茶()貌()杯()跤()

缔()荼()藐()怀()胶()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

(2)欢迎远客

(3)亲切相见

(4)热情款待

(5)联欢话别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草原上教案反思篇二

教学内容:

表演《我是草原小牧民》及相关音乐活动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认知目标:能用自豪、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三、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音乐美的才能和合作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唱、舞、奏、创等音乐实践,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教学难点:

歌曲节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一起玩〈点名游戏〉

二、创设情境

1、过渡谈话

生:……

师:你们想不想学学?(跟师学动作)

2、表演〈我是草原小骑兵〉伴奏

师:现在我们配上音乐跳一段好吗?

3、师:说起蒙古,会让你想到什么?

生:……

3、发声练习

生:……

师:原来有马儿正向我们跑来。谁能来模仿马蹄声?(个别)现在请你们随着琴的音高来模仿。(师指导字要唱的清晰、带上唱歌的状态)

1 1 1 1 1 1 1 1 — ……

哒哒 哒哒 哒哒 哒哒

三、学唱歌曲

1、师:哒哒 哒哒 哒哒 哒哒,马终于走近我们了,你们听,还传来了小牧民的歌声呢!

2、听录音范唱

师:听了小牧民的演唱,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回答

3、复听歌曲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再来欣赏一次。

4、朗读歌词

师:谁来按节奏朗读一遍歌词?

生:个别读(其他同学拍节奏)

不准的地方可请会读的同学纠正

师生:一起按节奏朗读歌词(第二遍加上感情轻快地朗读)

5、用la轻声跟琴学唱

6、带上歌词轻声地演唱

7、解决问题(用对比法)

师:你们演唱觉得有困难吗?(可请其他同学帮忙)注意休止的地方

分句练唱

8、完整随琴演唱

9、师生接龙演唱

(提醒分句)

10、歌曲处理(原速演唱)

生:第二遍

师:现在就请你们带着这种自豪、欢快的心情来演唱。有信心吗?

11、完整演唱

12、随录音伴奏演唱

四、创编活动(分打击乐、演唱、表演表现歌曲)

(一)创设情境

挤奶 摔跤 射箭 骑马

哒哒 哒哒 哒哒 哒哒 刷 刷 刷 刷

嘿— 嗖嗖 嗖—

3、节奏模拟

(分组模拟)

(二)分组排练

师:下面让我们也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吧!我们排练一个节目为他们助兴,怎么样?(分配任务)

(三)创作表演

1、第一编表演

师: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那就让我们开始吧!

2、互相评价

3、再次表演

六、小结、下课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一起唱唱、跳跳、动动,你快乐吗?

生:快乐!

师:这些都是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音乐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到处都是音乐。希望小朋友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快乐。

草原上教案反思篇三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二、能够根据《银杯》及《小黄鹂鸟》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银杯》;能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能用二部合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

三、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及《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四、学习并感受五声调式音阶,尝试用五声音阶进行旋律创作。

1、继续训练用和谐自然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

2、学习五声调式,并进行创作。

:四课时

我们平时过节都是怎么过的呀?(学生自由讨论)

1、歌曲简介:它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2、聆听《银杯》,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3、请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带着学生演唱歌谱。

5、完整的演唱歌谱。

6、自由朗读歌词。

7、把歌词带进歌谱中试着演唱。

8、老师随机纠错,指导。

9、完整演唱。

1、让学生自由学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动作。

2、创设情境,随音乐进行蒙古族关节的情景,让学生充分体会气氛。

1、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要求感受其情绪、风格。

2、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并提出在音色上与我们平时听到的女声演唱的不同之处。

3、对比聆听《天堂》,请学生思考,与上一首歌曲在风格、情绪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跟着音乐的第一、二乐句划旋律线再次感受。

5、再次完整聆听音乐。

1、复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形式。

2、谈话:我们前节课学习了蒙古长调民歌——《银杯》,那么长调与短调有什么区别呢?(请学生复习长调与短调的含义,找出不同支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蒙古歌曲《小黄鹂鸟》,看看它到底属于哪一种类型。

1、老师范唱、初步聆听,学生感受旋律并判断它属于长调还是短调。

2、简单介绍歌曲。

3、让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学生演唱歌谱。

5、自由朗读歌词。

6、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如何读歌词才好听。

7、把歌词带进歌谱里,试着演唱。

8、随机纠错。

9、完整演唱。

1、找出《银杯》与《小黄鹂鸟》共同采用的音符。

2、即兴创作旋律。

筷子舞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种民族舞蹈。这种舞蹈多在喜庆的节日里由男艺人做单人表演。表演时,演员右手拿一把筷子,用半蹲的姿势边唱边跳舞。舞动时,用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有时还旋转着敲击地面。通常,舞蹈的节奏会由慢到快。总之,这种舞蹈具有节奏性强、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

草原上教案反思篇四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

1.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 学习作者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1. 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 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们的感情。

通过阅读想象,展示语言文字蕴涵的丰富形象,进而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抓住关键词,理解景物特点;通过品读好语段,说出自己的见解,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1. 课前要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了解草原的基本特点和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 搜集有关描绘草原景色的图片和赞美草原的曲子。

一、歌曲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一)播放歌曲,引导想象。(出示视频)

(二)教师用赞美的语气描绘草原美景的歌词,并让学生说体会。

(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散文《草原》。

(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导入: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在优美动听的歌曲声中欣赏那一望无际的辽阔大草原,学生会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打动。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会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一)自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自己轻声朗读课文。

(三)同桌互读。

(四)检查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一)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二)引导交流,理清条理。课文主要写草原的景和草原的事,写草原的景,突出草原景色的美;写草原的事,突出了蒙汉情谊的深。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这篇略读文章,所以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四、精读细品,感受草原之美。

(一)自读想象,还原形象。

(设计意图: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并进入情境去感受,进而借助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朗读想象,再现情景。

再次自由朗读,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借助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细读品味,加深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自然段。你认为哪句话最美?在相关的句子旁写出自己的感受。

2.读后交流,相机点拨。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课件出示)

“茫茫”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设计意图:联系“天苍苍,野茫茫”对比理解,激疑促思,强化学生对草原总的特征“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课件出示)

这句话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想象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课件出示)

翠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矛盾吗?

轻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四)配乐朗读,熟读成诵。(课件出示音乐)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展示草原图,并配以轻音乐,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读,最后熟读成诵,促进积累。)

四、细细品味,感受草原人民之情。

导入:

(二)交流眼前出现的画面:“迎客——会见——款待——联欢”,并谈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画面,谈感受,并借助朗读,再现情境;抓住重点,拓展情境;准确理解,深入感悟。)

(三)自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句子,朗读、感悟,加深体会。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抓住静态和动态描写,体会“蒙汉情深”。

1.课件出示蒙古族同胞款待汉族同胞的画面。

2.设置情境,激发读书兴趣。蒙古包里摆上了热乎乎的奶茶、香喷喷的手抓羊肉……你们想去做客吗?熟读课文,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3.分角色表演本段内容。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狂欢的欢乐气氛。

1.看画面“联欢”。(课件出示)

2.出示诗句,再次体会含义,加深理解。

3.多媒体出示“碧草斜阳”图,想象“话别”的场面,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

五、拓展延伸,升华内心感受。

假如你是个导游,在前往草原的车上,你怎样向游客介绍草原的美好景色和风土人情,让游客对草原产生向往之情。请结合课文和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写一份解说词。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本班学生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上课的过程中,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投入地诵读,让孩子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感受课文中作者描述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借助音乐,以及与文字内容相符的美丽的草原图片,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里了,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来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然后,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绣上的白色大花、翠欲流”等,通过学生的朗读并结合图片让学生感悟、理解。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产生了自己的读书见解,对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学生经历了这一读书过程,心中自然产生了诸多感受,再安排配乐吟诵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朗读出来,用有声语言再现美,表达美。多媒体的应用,减少了繁琐而徒劳无功的讲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存在的不足:

1、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比如对重点语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2、由于制作水平有限,不能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调出图片,只能按照固定顺序出示图片,教学显得不够灵活。

3、反馈时提问的面不够广,优等生,中等生提问次数多,没有照顾到后进生。

草原上教案反思篇五

民族感觉,重点动作的掌握

1、说明本节课将要接触的民族

2、对该民族舞蹈进行赏析并提问学生该民族的动作特点

3、介绍该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环境,动作特点等基本知识

4、教师展示完整舞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分析音乐,单一介绍舞蹈动作中的重点、难点

6、强调基本位置

7、示范、讲解单一动作

8、串连动作并提问动作所属名称

9、带领学生结合音乐串连完整舞蹈

10、 学生单独展示

总结本次课的优劣之处,课后进行舞蹈复习

草原上教案反思篇六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草原》。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和联欢场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

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应用比喻、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淳朴简练,生动感人。全文情景交融,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者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二、说学情

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能很轻松地理清课文层次。但是,对于生长于长江中游小县城的孩子来说,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将是孩子们学习上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图文结合,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 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再因为,本组的主题是“走进西部”。因此,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2. 初读课文,整体认知

这一环节是由学生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画面,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3、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于是,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下来。再让学生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把你感受很深、你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4、合作研读,品读赏析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如:在本段中,作者描写小丘时,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由于“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准备了两幅国画,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用绿色渲染的小丘的柔美,还感受到那饱满的绿色正向四周渗透、扩散。在这儿,我没有停止探究的脚步,而是紧紧抓住句中看似矛盾的一个点——“翠色欲流”与“轻轻流入云际”。先引导学生抓住“欲”字理解“翠色欲流”是指绿色快要流出。再让学生议一议与“轻轻流入云际”矛盾吗?学生一边看图想象画面,一边和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这并不矛盾的美的意境。这是一幅多么鲜活的中国画啊!这正融入了老舍先生对草原无限的热爱之情,学生也就很自然地领悟到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

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句,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5、音乐渲染,读中悟情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段。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这一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陶醉的美丽画卷。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并让学生试背诵第一自然段。

6.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授课至此,我小结过后,以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五、说预期效果

通过揣摩优美的语句,学生能真切感受草原的景美,能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赞美之情。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背诵,学生积累了许多优美句子。一半以上的同学能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草原上教案反思篇七

有一只爱嫉妒的'百灵鸟,自以为在鸟类中在没有比自己更能飞的双翼了,资料《百灵鸟的传说教案》。

有一天,他正在地里捡麦粒,忽然看见一只雄鹰矫健地飞过高空,而别的飞禽们又纷纷为此赞不绝口百灵鸟对雄鹰非常嫉妒。他想:

“哼,别看他现在这么神气,我会让他羞愧的,否则我就不叫百灵鸟。”

第二天,他来找雄鹰,提出要比一比飞行技能,雄鹰答应了。

草原上教案反思篇八

民族感觉,重点动作的掌握

1、说明本节课将要接触的民族

2、对该民族舞蹈进行赏析并提问学生该民族的动作特点

3、介绍该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环境,动作特点等基本知识

4、教师展示完整舞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分析音乐,单一介绍舞蹈动作中的重点、难点

6、强调基本位置

7、示范、讲解单一动作

8、串连动作并提问动作所属名称

9、带领学生结合音乐串连完整舞蹈

10、学生单独展示

草原上教案反思篇九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全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生动的文笔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作者访问草原的经过。作者按照“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客的情景。这一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

1.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两课时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草原吗?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2.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出示草原美景图或放映草原的录像片)

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4.是的,我国现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第十七课《草原》的。

5.板书课题:17 草原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书姿势要正确。

3.指生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可采用指名读、轮读、齐读等方式)

4.你觉得哪个生词的意思比较难理解,而你已经理解了,介绍给大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个别生词意思:翠色 欲流、一碧千里、墨线勾勒等。

5.你觉得哪个生字容易写错,请提醒大家。

6.指生逐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

7.默读思考: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一会儿把你读懂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8.学生读书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及时板书:

第1自然段:草原美景和作者的感受(写景)。

第2—5自然段分别写: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这部分叙事)。

1.初读课文后,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围绕草原“景色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字词、句子和段落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3.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两个方面,品味草原美景。描写:天空、空气、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小丘线条柔美,羊群,等;感受: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等。

4,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朗读和背诵指导。

5.指导学生课上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1.师生回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指一生背诵课文,全班背诵课文。

1.指生朗读课文。

2.默读思考、标划: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3.学生汇报,教师及时引导、归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

(1)远道迎客——一群马,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等。

(2)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也不知道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住不放,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3)蒙古包内——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干部、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再举杯,再回敬,鄂温克姑娘既大方,又有点羞涩,等。

(4)联欢话别——饭后,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等。

4.面对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有哪些表现呢?(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客人们的表现——有礼貌,亲热,一点儿也不拘束,依依惜别)。

5.指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1.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3.本文只是表达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团结互助吗?如果不完全是,那么,老舍先生还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要表达的各民族团结互助,情谊深厚的主题)

1.书写字词。

2.背诵第一自然段。

3.搜集表现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故事。

草原上教案反思篇十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情感目标: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激发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看图理解词语,启发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勤劳。

教学用具:光盘、录音歌曲、生字卡片。

一、导入新课听!悠悠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哪里?(板书:草原)(放录音歌曲)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去美丽的'大草原,看看那里的早晨是什么样的。(补充课题:的早晨)齐读课题。

二、看图感知看!(播放光盘)你喜欢草原吗?你喜欢草原的早晨吗?

三、初读课文1。那就翻开书,自己来读读这篇课文吧!2。能把课文再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听吗?要求:请拼音小博士帮好你的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好朋友仔细听好,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然后两人再交换进行,开始!3。练读了几遍课文,那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手势来表示。

四、细读训练1。谁来先读好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评价,指导:你读得很流利。好象鞭声还不够响亮,谁再试试。黎明时,草原还没有苏醒,是很静很静的。读好:宁静。眼前,你看到了怎样的草原?读好:铺满新绿。谁愿意当一回牧民,甩起鞭子将草原唤醒。草原还没彻底醒来,再来一遍。齐读2。此时,草原开始热闹起来,欢乐起来!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学生评价: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不够?从朗读中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谁来读好它。谁能超过他。喜欢羊儿出圈,喜欢跨马追赶的同学一起来读吧!3。让我们眺望远处。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草原的远处十分迷人。谁来读。为什么这样读?悠悠的感觉读得真棒!学他的样子一起来读。4。草原真是太美了,这样美的地方,这样美的课文,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读了。(齐读)你觉得草原怎么样,草原的早晨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五、写字教学小朋友把课文读得这么棒,相信课文中的生字你也能学得很棒。1。认读生字卡片小火车开起来(带拼音,去拼音)2。这堂课我们学习两个生字“动、牧“自学笔顺表,掌握笔顺。学生书空笔顺。自己分析字型结构,左右等宽。结合学习新偏旁。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注意写字姿势。

一、复习检查1。出示生字词: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2。指名认读,介绍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二、背诵指导1。各自朗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练习(1)的(),打破了()。()的草原醒来了。(2)()羊儿()圈门,()奔向()。牧民们(),追赶那()。(3)()羊儿像()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2。结合口头填空,理清文章结构。3。读了课文,我们又懂得了什么?4。练习背诵。

三、写字指导1。出示生字:无打处民原新2。指名认读。3。仔细看光盘上生字书写笔顺,比较每个生字的结构安排。指导:“无、民”都是独体字。“无”最后一笔是竖弯钩,沿竖中线往下写,“民”的最后一笔是斜钩,幅度较大。“处、原”是半包围结构。“处”第三笔是平撇,“原”里面是“白、小”。

四、作业1。练习描红。2。各自练习书写生字,觉得难写难记的多写几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3。背诵课文。

草原上教案反思篇十一

1、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美)

2、你认为《草原》中什么美?引导学生归纳出“景色美,人情美”

1、自由

朗读课文,你最喜欢哪些景色?为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安排朗读指导与训练。

草原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还有什么也让我们不愿离去的吗?(人)

1、小组讨论: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到“人情美”

2、汇报交流,随机朗读

3、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你还知道关于蒙古这个民族的风俗吗?

如果你是一名导游,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蒙古草原呢?

草原上教案反思篇十二

1、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美)

2、你认为《草原》中什么美?引导学生归纳出“景色美,人情美”

1、自由

朗读课文,你最喜欢哪些景色?为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安排朗读指导与训练。

草原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还有什么也让我们不愿离去的吗?(人)

1、小组讨论: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到“人情美”

2、汇报交流,随机朗读

3、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你还知道关于蒙古这个民族的风俗吗?

如果你是一名导游,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蒙古草原呢?

草原上教案反思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草原之美,感受其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2、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教学理念:

提倡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平等对话,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体验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在体验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探究、综合学习法。

教具:草原挂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草原夜色美》:“……草原夜色美,未举金杯人已醉;晚风唱着甜蜜的歌啊,轻骑踏月不忍归……”这是草原女儿德德玛献给那块美丽土地的崇高敬礼!蒙古民族素有“马背民族”、“草原雄鹰”的称誉,马和诗歌是蒙古人的两只翅膀。当我们想到蒙古人,第一感觉也许是豪放、爽朗、粗犷…,此文却让我们感觉到了他们的心灵的另一写照:细腻柔情。“草原三剑客”里著名的鲍尔吉原野情系故乡,本色质朴,个性谦逊低调。让我们怀着一颗宁静的心,走进原野,走进《静默草原》。

1、学生回忆:《雪地贺卡》

2、师补充:鲍尔吉原野面对种种环境,始终能保持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他用这颗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间,感受他的草原,这些感受洋溢着诗意的光辉,便如草原上的轻烟一般摇荡在他的字里行间,形成了他作品的种种特点:优美、雅洁、细腻、豪放、睿智等。

“风格即人”。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时代是培植其创作个性的气候和土壤。鲍尔吉原野来自苍茫辽阔的北方,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他的笔下有静默的草原和蜜色的黄昏,文字如野马破阵,云过山峰。没有鲍尔吉·原野高度的人,挖不着草原的底蕴,自然著不出草原的生命。没有鲍尔吉·原野宽度的人,合不拢草原的精神,自然著不出草原的风范。没有鲍尔吉·原野维度的人,张不开草原的思绪,自然著不出草原的灵魂。

正如“草原不可看,只可感”一样,《静默草原》对初二学生而言,也会诞生一个“陌生化”的世界,产生许多审美错位。因而学习此文重在朗读和品味,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在书香的芬芳中领略一腔细腻深沉的赤子情怀和一方灵光四现的草原风光。

1、教师范读。

2、找出重点字词:鲍(bao)簇(cu)立迥(jiong)然咆哮(paoxiao)鬃(zong)颊(jia)摩挲(suo)处境(chu)

3、学生展开想象,并思考:

“__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明确:(1)特点:辽远而苍茫/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看不到与看不尽/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可以接触/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2)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因而困惑。/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人的处境感最强烈。/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1、自由谈:与《敕勒歌》相比,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有何特点?

明确:共同点都写出了草原壮阔雄浑的美。不同点《静》景物描写少了,以叙述、议论为主,内容和写法都比较单纯、集中,用笔凝练干脆,主要写感受,给人深刻的印象;全篇而言是辽阔苍茫感,侧重而言是不自由感和单一感。原野在对草原的一种独特的情感基础上,抒发了对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

2、作者对草原的情感层层递进,在文中是怎样抒发的?用了什么手法?

(此文的感受独特而深邃,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静默草原》教案一》

其文思有着“三重楼台”的意境,因而经得起反复阅读,耐人寻味。惊慌、困惑、自由、不自由等。对比手法。

3、讨论回答:对比手法体现在哪里?有哪几组?

(1)学生从文中找出四种和草原进行对比的景色:都市、名山、园林、大海。

(2)师补充:牧人与城市人的比较。城市人是在“寻找”草原;

牧人,却是在“享受”草原,如“总是眯着眼睛”。所以说,城里人到了草原是“困惑”的,牧人却装满了“苍茫”。

(3)忆读,找出课内外运用对比手法的例子。如《有的人》、《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筏子》、《黄生借书说》等。

(4)讨论《静》__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4、思考:草原具体给作者怎样的感受?(11段)

(1)“自由”与“不自由”矛盾吗?(两者都缘于草原的辽阔。实际上,这是作者的心灵写照,他觉得自己在这里没有依__,好象被世界遗忘了似的,没有安全感,甚至是迷茫的感觉。自由的抒怀者诸如——————)

4、思考:草原具体给作者怎样的感受?(11段)

(1)“自由”与“不自由”矛盾吗?(两者都缘于草原的辽阔。实际上,这是作者的'心灵写照,他觉得自己在这里没有依__,好象被世界遗忘了似的,没有安全感,甚至是迷茫的感觉。自由的抒怀者诸如——————)

(2)“拐杖”“人文背景”指什么?

明确:人背负的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

(3)如何理解“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然而面对草原的宽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阔大无边的胸襟时,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显得可悲、可笑。与草原相比,人是“微不足道”的。“竟然”一词突显了人面对草原的感受以及“处境感”。这就是草原给人自由感同时给予人的另一种体会“不自由”“局促”。

分析:母牛、烈马都是食草动物,在草原上生于斯长于斯,草原是它们的故乡。母牛温顺,烈马暴躁,但它们面对草原面对故乡时,却表现出了类似的行为,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这正是作者内心的情感折射,一种绿叶对根的情谊。

5、引申讨论:作者情感的源头是什么?映射出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明确:(肯定同学们的回答。)作者情感的源头是对草原的无比热爱,其人生态度是一种“善忘”的豁达。由于作者是沉稳的,不喜张扬的。所以,在他的眼里,草原也必然是“静默”的,不是通常所说的“喧闹”的。

以《静默草原》为话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写你心目中的草原或作者印象,六百字左右。参考题目:《梦中,我来到草原》、《假如我是草原人》、《原野先生,您好》等。

草原上教案反思篇十四

1、对没有真正体会过草原的同学,仅从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难的。

2、对初二学生而言,散文是记叙文中比较新的文体,鉴赏比较有难度。

1、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从中获取美好的情感体验。

图片展示法——师生交流互动法——提问法——课文分析法——讲授法

1、通过,掌握生字词的读音、意义。

2、通读课文,在各段落之前标上序号,并背诵第十一自然段。

3、有条件的情况下,课前通过查找一些图片图像,从而对草原这一自然景观有更直观的印象。

1、以上节课学过的《刺勒歌》导入,全班齐声背诵。

2、导入课文后,抽查预习情况,请同学到讲台上为生字词注音,解释文中的生词意义。

3、进入课文讲解环节,提问同学对xx的阅读体验,鼓励同学自主发言。

4、同学发言完毕后,老师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对课文及作者情感的初步理解。

5、分析课文,选取重点句段讲解。

a.从辽远、苍茫困惑这几个词语归纳出看不到这个特点,第七段归纳出看不尽这个特点。

b.看不到看不尽——单一,但是单一中的丰富体现在哪里呢?在与海的对比中,看出包容性(接触,抚摸,打滚儿,过夜等)。

c.重点段,第11自然段,结合第12自然段,一起分析。自由感和不自由感是否矛盾?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壮阔,感到很自由,不受拘束;但是完全没有拘束,也就没有指引,人突然感到局促,无措——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感觉。另外,人被突然放置在大自然面前,显得那样渺小,由此感受大自然的博大。

d。为什么作者要说愿意像母牛和烈马一样,温柔和刚烈的对比——作者陶醉在草原的怀抱中。草原可以给人感受到宽容温柔的一面,也可以体会残酷坚硬的一面——丰富人的性情。

e。最后两段,作者冥想。由草原到人,由外在景物升华至内心情感。

f。总结,作者对草原怀有什么样情感呢?深沉厚重的'热爱,像儿女对母亲的那种热爱和仰慕。

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都市景色和草原的不同的欣赏感觉;牧人和城里人看草原的不同感觉;草原和大海的对比;自由感和不自由感的对比;母牛和烈马的对比;草原与人的对比。

6、理解完课文,请同学分组分段把整篇课文朗读一遍。之后,检查同学背诵情况,请两位同学背诵第11自然段。

7.结束课文,布置课后作业和下节课预习任务。

草原的特点:

辽远、苍茫、困惑——看不到

草一直延伸到天际——看不尽

单一(单纯)——丰富(包容性)

相关对比:

壮阔无边——无拘束、自由

局促、无措——不自由

母牛——烈马

草原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