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登鹳雀楼教案中班(精选10篇)

小编: 琴心月

初三教案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南和规划。小学教案范文中的案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

登鹳雀楼教案中班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七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月亮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

教师简介鹳雀楼。

2、学生读题,理解登鹳雀楼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读,

2、自己再读一读,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3、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引导学生认读,要求学生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些生字词,是怎样识记的,并给会写字组词。

全班交流,指名汇报。

4、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动手标出停顿处。

三、学习古诗,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句。

1、板书第一句

2、看图:图上画了些什么?诗中哪个字是太阳的意思?

3、比较黑板上画的太阳和图片上的太阳有什么不同。

4、理解“依”是什么意思?(做动作)

5、连起来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6、指导读第一句,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句

1、出示第二句

2、看图片上的黄河,说说你在电视里看到的黄河是怎样的3、说说第二句的诗意。

4、指导读出黄河奔流的气势。

5、齐读第一、第二句并连起来说这两句的意思。

(三)、学习第三、第四句

1、出示诗句。

2、看图理解:诗人站在哪层楼?他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怎么样。

4、学生讨论诗意。

5、指导朗读第三、第四句

四、巩固。

1、齐读古诗

2、前两句所写的是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的想法。

3、猜一猜。(游戏)

4、朗读古诗。

登鹳雀楼教案中班篇二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1课时。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登鹳雀楼教案中班篇三

17、登鹳雀楼(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书写部分生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谈话。

小朋友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县去玩一玩。看,这里有一座楼,多高呀,数一数,有几层楼?今天我们就到这座楼上去玩一玩。听导游介绍,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谁来读一读。(学生读“鹳雀楼”,读正确)

看老师在黑板上写“鹳雀楼”,学生书空。(雀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小,下面是隹字旁,表示短尾巴的鸟,楼是左右结构的字,左面是木,右上是米,右下是女)。

学生在语文书上把“雀”和“楼”各描一遍。

2.以前,鹳雀楼不是很有名气的,但在唐代有一位大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登上鹳雀楼,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取名为《登鹳雀楼》,学生读题目。今天,我们就跟随王之涣登鹳雀楼,去看看,去玩玩。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但王之涣说,在登楼之前,要把他写的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请大家打开语文书,翻到第114页,借助拼音自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诗 。

古诗一共有两句四行诗句,谁来读一读第一句诗句?(个别读、齐读)

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句?(个别读、齐读)(更、层正音。)

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

过度:我们把《登鹳雀楼》读得这么正确、这么流利,王之涣请我们一起登楼了。

三、品读诗句,悟意明理。

(一)品读第一、二行诗句。

1.啊,我们现在登上二楼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美景吧。(看动画)

2、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

(1)山

a这是怎样的山?

(青山,评价:对,因为山上种满了树。)

这是高大的山(对,山又高又大)

(2)日

这是怎样的太阳呢?

红红的(像红气球,像红灯笼),你说了太阳的颜色。

圆圆的(形状)

发出了亮光,(但一点儿也不刺眼),古诗中,有一个词语就写了这美美的,红红的、亮亮的太阳,谁找出来了。读一读“白日”。

傍晚的太阳怎么样了呢?(落下去了)

怎样落下去的呢?(慢慢的,靠着群山),书上哪个字是表示“靠着、挨着”的意思?(依),谁来做一做“依”的动作。

呀,红红的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见了,第一行诗中,哪个字表示“完了,消失了”?(尽)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3.指导朗读“白日依山尽”

(1)啊,看到了红红的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见了,我们忍不住吟颂到:“白日依山尽”

(2)个别读。

评价:通过你朗读的白日,让我仿佛看到了一轮圆圆的、亮亮的红日,多美呀。

从你读的“依山”让我感受到了太阳靠着山头,多么可爱啊!

听了你读的“尽”,让我感觉到太阳怎么一下子掉下去的,他可是慢慢地落下去的呀。

你读得真好,那是因为你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4、学习第二行诗句

(1)、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黄河水是怎样的呢?(河水流得很急,很快,不停地流着)

是呀,黄河水不停地向前流着,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奔腾不息、) 黄河水的气势多大啊,再送你一个“浩浩荡荡”。

黄河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地向前流着,要流到哪里去呢?(大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诗句中,哪里告诉我们的?(入海流)哦,“入海流”就是“流入海”呀。

(2)、指导朗读:

谁来读读第二行诗句?

评价:从你读的“黄河”听出来了,这是浩浩荡荡的黄河。

从你读的“入海”,听出来了,黄河是流进大海的。

“流”不停地,流着。

让我感受到了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

5、小结:

小朋友,我们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一轮红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山。奔腾呼啸的黄河,流入大海,你觉得怎么样呢?(美。高兴)那么,我们再把两行诗句连起来读一读,再去好好地欣赏一番。

(二)品读第三、四行诗句。

1.(情境)看了这么多的美景,我们还想看更多的景物,看到更远的地方,那该怎么办呢?(再登上一层楼)好,让我们再登上一层楼,我们到了第三层了,此时我们站得更高了,就能看得更远了,看到更多的景物了。

诗人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就写下了第三、四行诗句。

读一读第三、四行诗句,找找哪个字表示看?“目”(是呀,“目”原来是眼睛的意思,在这里是指用眼睛看。)

哪个词表示“很远很远的地方”,“千里”(练读)千里目,就是目千里。

哪个字表示想要?(欲)

是呀,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哪个字表示再? “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3.学生练读第三、四行诗句。

评价:

“欲”,你的心情非常迫切。

“千里”多远啊,谁读得比他更远。

“更”听出来了,你在不断地登楼,不断地攀登。

[设计意图:以评促读,通过评价,扎实地指导学生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4、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夕阳挨着群山慢慢地落下去,看到了黄河水滚滚地流向大海,想到了要看得远,就要站得高。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我们非常喜欢,让我们再连起来读一读。同时,我们在游玩的过程中,我们又学会了一种读懂古诗的方法,看图画,读懂意。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看图画,理解诗句”是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

四、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出示“欲”

学生看笔顺表,在书上描红。

教师范写。

学生在《习字册》上临写。

评价反馈。

3 、学生在《习字册》上临写“雀”和“楼”,写后反馈。

五、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找一找,读一读,王之涣写的其他古诗,下节课,我们进行古诗诵读比赛。

板书设计:

17、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设计理念: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趣”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成为孩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扎实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登鹳雀楼教案中班篇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查资料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

1、(课件示鹳雀楼图)很久以前,在我国山西有一座楼阁,示“鹳雀楼”词,指名读。(表扬已经认识这几个生字的学生)(识字大王)

说说名字怎么来的如有生在课前已查到,鼓励学生说,并奖励查阅资料的认真。(查资料能手)

课件示“鹳雀”图,说名字来历:因这座楼上常有这种叫“鹳雀”的鸟飞来栖息,所以被人们取名为“鹳雀楼”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屏幕跳出“登”,指名读题,齐读。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请小朋友先自己练读古诗,看谁能不光把古诗读准确,而且能和所有生字娃娃都交上朋友,先读生字表中的生字。

(如有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背出来的话,逗他们说不要上这一课了,谈话中引导说出还要更准确地读好诗、背好诗,学习生字,理解诗意等,让他们都能认真地上课)

4、检查生字

课件示没有拼音的诗,且闪烁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看,古诗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你认识谁就和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朋友帮忙!

指名一后进生上台做小老师领读,读对全体跟他读。(——你今天真勇敢,小手也举得这么高,就请你)(给他带上进步的桂冠)

再请一名学生(也给你带上进步的桂冠)

5、检查读诗

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谁来读

开小火车读每句诗,注意引导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可画停顿线)

6、那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7、指导质疑

请小朋友自己再轻轻地读读诗,想想哪里你不懂交流疑问。

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小朋友别着急,我们还是有解决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吗(1、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插图,因为这些插图跟古诗的内容有很大的关联。2、反复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多读了,自然就懂了。3、发挥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诗的一大好帮手)

学习方法示于卡片。

1、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

依山尽是说太阳——

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

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黄河水流是什么样的呀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示图,交流。示词,认读。

谁再来说说这句话描绘的情景,争取用上我们说过的词语。

黄河入海的源头在鹳雀楼上是看不见的,因为离得很远很远,作者这样写是他在发挥——想象。

我们也来发挥想象,把黄河奔腾入海的情景画出来。指名板画。(必要时师帮助)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男女比赛,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气象是多么雄浑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美美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

指名,两边赛读,齐。

他在想什么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这是因为——让生试说。

板贴:登高才能望远

指导读。评。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的决心

6、小结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喜欢吗那把它连起来好好地练练,呆会请你起来朗读,老师还帮你们准备了配乐呢!

自由练习,指名,赛读,齐读。(可老师参与)

(活脱脱一个小王之涣呀!)谁也来做一回王之涣我们一起来吧!

回去背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欣赏欣赏!

小朋友,其实象这样好的古诗词呀,古诗书上有好多好多。我们平常应该多去读读、背背。我们要让我们的小脑瓜里多积累一些好的古诗词,因为这对你以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老师知道,我们二2班的小朋友已经在这样做了,是吧那谁来向大家展现一下你的小本领呢指名背诗。

过:下面我们要来练另一样小本领了。

1、记生字

这课的生字怎样记住他们呢看田字格,同桌一起记。

交流:先说说难记的,再让编出字谜的小朋友说说。

相机区别:人跟入,目和木

或:哪几个字要提醒小朋友别写错或用错

2、指导写

问:哪些字感觉比较难写,需要老师教的

示字,说说要注意什么写此字。(背景音乐)

结束:小朋友今天表现非常出色,老师要奖励你们一句祝福的话.

示:祝小朋友身体健康,学习更上一层楼!

齐读

登鹳雀楼教案中班篇五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一、导入新课。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登鹳雀楼教案中班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欲”“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简单理解诗意,并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体会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简笔画

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学生都喜欢画画,今天老师也画一幅画送给大家好不好?(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高山、黄河、夕阳、鹳雀楼、诗人,每画一种,都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

师生共同板书课题:鹳雀楼(齐读)

相机简介鹳雀楼,引出诗人王之涣

生(齐):登到最顶层!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师:你太聪明了,和大诗人王之涣想的一样。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把他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了一首古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课件出示课文)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17课《登鹳雀楼》。

师: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登什么?

生:登鹳雀楼

师:你懂的可真多!题目中的“雀和楼”都是本课的生字,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观察占格位置。(引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记生字)

师:编歌谣“雀”:少写一笔,住多一横

师:让我们一起把“雀”字送回到田字格中(师范写,生书空)

学生先描红,再临写。

师:编歌谣,区分形近字。有木是高楼,有竹是背篓,用手搂一搂,数旁在后头。

学生说关键笔画,描红临写“楼”

师:课文预习了吗?

师:这些生字都认识了吧?我们开火车读一读。

师:这列小火车开的是又快又稳。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师:通过预习,把古诗读的如此的流利,你们真了不起!老师想和大家比赛读这首诗好吗?

师:那老师先来吧!请同学们做评委。

生:给老师打一百分!

师:谢谢同学们!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

生:因为老师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儿?

生:老师的声音很响亮。

生: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慢,“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梯一样。(师边听边在诗中画出停顿符号,着重号)

生:老师还带上了表情读!

师: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下面组内练读古诗,每组推选一名同学和老师比赛。

师:同学们读的真棒,愿意和老师合作读一读这首诗吗?

师:我们一起读题目,然后我读一行,你们读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哦。

师:白日依山尽

生:黄河入海流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师:合作真愉快!想不想再来一遍?

师:那我们换个方式,这次我读的声音低,你们读的声音高,怎么样?

师:白日依山尽

生:黄河入海流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师: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现在咱班的男女生合作一次好吗?

师:再看看到了什么?(奔腾的黄河水滚滚地流入大海)

师:怎样才能看到更远的景色呢?

师: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这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同学们学的真认真,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

师:我说句子,你们接诗句,看谁厉害。

师:傍晚,太阳靠着远处的群山慢慢落下。

师:滚滚的黄河水流入大海。

师: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1、小明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但舅舅却对他说:“。”鼓励他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师:自己加上动作试着背一背。

师:会背了吗?谁愿意背给老师和同学听一听呢?

师:回家后,谁愿意背个姐姐听?现在我当你姐姐,你该怎么说?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现在,我当你奶奶,奶奶年纪大了,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师:请同学们回到家后,把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

登鹳雀楼教案中班篇七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黄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六)总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适时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七)完成课后3、4题。

8.布置作业

预习《翠鸟》一课。要求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文档为doc格式

登鹳雀楼教案中班篇八

教学内容:

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9、《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3、介绍黄河。出示cai课件。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请学生读古诗,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把学习的情况告诉大家。

2、请学生用“o”圈出自己还不认识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听教师范读儿歌,正音。

4、教师领读儿歌,学生跟读。

5、分小组读。

6、学生试读。

7、同桌互读。

8、抽学生读。

9、自由读

10、齐读。

11、表演读。

三、学习生字

1、请学生用“”画出生字。

2、学生自己试读。

3、小组学习,把自己会读的告诉伙伴,把自己不会读的向别人请教。

4、师教读,正音。出示cai课件帮助学习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黄”、“更”、“层”。

5、小老师教读。

6、叫号游戏。

7、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比赛。

8、扩词扩句。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朗读背诵。

六、探究学习,养成习惯。

1、收集古诗,看谁背得多。

2、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登鹳雀楼教案中班篇九

一、导入新课。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登鹳雀楼教案中班篇十

教学目标:

1、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

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

1、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

2、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

一、导入:

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

《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两岸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二、检查预习,呈现目标。

1、出示整首诗文。

些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在旁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默写。

3、提出合作时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习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合作交流前面总结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适时指导。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请一组派代表介绍作者情况。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唐朝著名诗人。但作品在《全唐诗》中只流传六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如《凉州词》。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

2、请一组派代表谈谈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整体感知诗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释。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深刻内涵及意境。

3、指导诵读。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学生自由谈想象的画面及感受。

(2)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再指名读前两句,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宏大气势。借助课件里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体会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的雄伟和壮丽。再请学生配乐朗诵。

师: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

(3)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

这里我请几名学生展示配乐朗诵,根据每人朗读时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最后齐读一遍全诗。

4、指导背诵。

请两名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说一说怎样可以很快的背下来?向学生渗透:理解记忆的方法和熟读成诵的道理。

学生自由背诵。

在班内展示背诵。

五、课外拓展练习。

1、默写《登鹳雀楼》。

2、搜集王之涣的《凉州词》,试着背下来。

《登鹳雀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