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优秀10篇)

小编: 翰墨

高中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以下是一些大班教师整理的精选大班教案,分享给需要的教师们。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篇一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原教材先通过直观使学生了解1/2、2/4、3/6 4/8四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虽然不同,但是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接着进一步研究这四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思考它们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最后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安排教学内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我打算通过"折、画、想、问、用"五个环节对教学内容作如下处理。

1.画--让学生用色笔在长方形纸条上分别涂出它们的一半,并用分数来表示。

3.问—从"1/2=2/4=3/6=4/8"中,你发现了什么?

4.用--用已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样安排教学有以下几点好处:

(1)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让学生通过动手折、涂,再用分数表示,这样既帮助学生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又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准备。

(2)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学生找和"1/2"大小相等的分数,以及和"2/3"大小相等的分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

(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交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思考问题,积极探究问题,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如下几点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性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基本性质"抽象概括的全过程,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

2.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迁移类推能力,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应用意识。

3.创新性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起打算采用"创设情境,复习迁移--设疑激思,获取新知--深化概念,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复习迁移。

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旧知识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首先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课开始发给每位学生四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让学生折一折。把第一张纸条对折(也就是把这张纸条平均分成2份),把第二张纸条对折再对折(也就是把纸条平均分成4份),再把第三张3次对折(也就是把纸条平均分成8份)。接着,让学生画一画,用彩笔在等分后的纸条上分别涂出它们的一半。告诉学生,如果把每张纸条都看作单位"1",问学生:你能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吗? 这一情境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复习了分数的意义,为下面导入新知识作好铺垫、迁移。并且在教学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爱动手以及直观思维的特点,激活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开端。

2.设疑激思,获取新知。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就是学习问题,学怎样问问题。为此,我在上面教学的基上,引导学生逐一讨论以下问题:

(1)1/2、2/4、3/6、 4/8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会说这四个分数的大小相等。)

(如果学生写错或写不出,待得出分数基本性质后再写)

(3)从"1/2=2/4=3/6=4/8"中,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归纳,最后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并把这句话显示出来。)

(4)你对上面这句话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提出地"相同的数"中"0"必须除外。如果学生提出不出,就由教师提出问题: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行?为什么?)

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老师揭示课题)

这样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情感交融、和谐,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学习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深化概念,及时反馈。

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设计了如下练习:

1.下面各式对吗?为什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

(1)3/4=6/8 (2)3/8=12/2 (3)3/10=1/5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6=()/36=8/12=2/()=()/24

3.把2/3和10/24化成分线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4.把下面大小相等的两个分数用线连接起来。

4/5 1/6 4/9 4/6 12/16

3/4 2/3 20/25 6/36 8/18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篇二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第三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经,因此我进行了如下设计:复习了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求下面各比的比值.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在新授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学比例的意义,运用比例的意义进行的练习;第二部分是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的练习;第三部分运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的练习;第四部分给出四个数让学生写出比例、和给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

第二部分: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探究的能力,教师给了学生一个自学提示,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顺序,有目的。在汇报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和基本性质时都让学生举例说明,达到全体学生都能理解的目的。比例和比的区别是小组内研究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能从意义、性质、名称上去区分,从而使学生正确的区分比和比例。

第三部分: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这样的题最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第四部分:用四个数组比例,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要把题做对,而且要善于总结方法,指导自己更好的去做题。有了这道题,在下一题中,让学生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改写成比例式,就稍微容易些了,让小组内交流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能力。

在课堂小结中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一个回顾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

课后练习中出了一个比灵活的开放题,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综合用能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维的空间。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篇三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下面我从设计理念,教材,教法,学法几个方面进行讲课。

1、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强化个人主体意识,同时关注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等情感态度。

2、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充分的练习空间。

3、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验证、转化,以及"用数学学数学"等数学思想方法。

1、教学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的依据。因此,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教材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加强整数商不变性质的内在联系,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为学习本单元知识打下了基础。另外,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概念较多,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在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3、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再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条件、有根据的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3、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4、教学难点:学习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应的问题。

6、教具学具:课件,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彩笔。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为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实际操作法

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理性化。

2、直观演示法

先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规律,然后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3、启发式教学法

运用知识迁移规律组织教学,用数学学数学,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新知。

1、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发现法、操作体验法,学生在纸条上涂出相应的阴影部分后,必然会对那三个图形进行观察和比较,从中有所发现。之后老师通过启发学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证明那三个分数大小相等,在尝试中发现,在实践中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2、在学习例题的过程中教师先采用启发法,再采用学生自学尝试法,独立自主地学习将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数,并尝试完成练习题,达到检验自学的目的。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篇四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是数学六年级新教材第一章“分数”中的第二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试图突出以下两个特点:

(1)逐步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学生习惯于课堂上听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猜测、说理验证等学习环节,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教师作为指导者给予启发、点拨。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并且正在逐步形成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相互合作、严谨求实的品质。

(2)强调知识发生的过程,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由学生熟悉的给定理、做练习的数学课模式,转变为突出知识发生过程,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学习过程。通过给学生设置一个具体的情境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并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去尝试说理验证。通过这样的数学学习过程,学生能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并从中体会科学探索的严谨品质,同时在要求学生说理验证的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点的增长和迁移的特点。

在前一年我曾执教过六年级数学,通过这次的备课,我发现:在“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的教学安排中,新老教材对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的处理方法有较大的区别。据我个人的观点,老教材在引入时有针对性的复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之后通过类比来实现知识点的迁移和增长,这样的设计安排学生能较好的体会到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的数学概念有较强的系统性;新教材则更强调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经过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来获得亲身探究的直观感受和体验,之后再设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的高度,这样的设计安排突出的特点是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能留下强烈的直观感受,对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自主探究的良好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帮助。教学目标: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体验分数性质的“探究发现——说理检验”的学习过程,并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一个分数变化为分母(或分子)不同而大小保持不变的分数。学会面对新问题时,敢于面对、积极探索、发现规律,并能从原有知识中找到理论依据,体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知识点的迁移和增长。通过数学课的学习活动,尽快熟悉新同学,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同学意见、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积极探索的品质。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引导探索,猜测规律提出问题:一张涂色的纸,涂色部分占这张纸的3/4。请同学们分别用这样的纸折成不同等分的图案,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结论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可以发现:在这些大小相同、不同等分的纸中,涂色部分分别占纸的3/4、6/8、9/12、12/16,这些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即:3/4=6/8=9/12=12/16。由分数3/4的分子、分母分别同乘以2、3、4可得分数6/8、9/12、12/16。而分数12/16、9/12、6/8的分子、分母分别同除以4、3、2可得分数3/4。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由折纸这样具体的情境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又能真切的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安排动手操作的学习环节,之后通过观察和找规律来进行探究性学习,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能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折纸这样的操作虽然看似简单,其实能反映出很多数学问题,例如通过折纸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图形的翻折对称中隐含的图形特征和边角的数量关系。我们应该尽量挖掘类似的简单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手脑并用、轻松有趣。在探索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的环节,尤其是如何设问。

在此,我就提出几个设问仅供大家参考。双色纸上有几个小长方形?绿色部分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你能将它折成几个大小相同的小长方形?绿色部分分别占了几分之几?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这些分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说理过程中,会很自然的运用到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就是前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印象还比较深刻,较易联想起来;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可能学生一时之间不容易回想起来,但它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相似性极高。安排这样的说理环节,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到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点的迁移和增长过程。三运用性质,巩固提高例题1试举出几个与分数18/48大小相等的分数。教材上是“试举出三个与分数2/5相等的分数”。做改动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分子、分母不但可以同乘一个数而且可以同除一个数;二是不明确写几个,来引发学生思考这样的分数可以写几个?例题2把2/5和8/60分别化成分母是15且与原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练习1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1)9/15=3×()/5×()

(2)2×()/9×()=8/()

(3)5×()/2×()=()/14

(4)15÷()/20÷()=()/42

试各写出三个与下列分数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1)1/4

(2)5/7

(3)4/6

(4)10/43

分别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分数1/2,2/4,4/8,你能得到什么结论?4把2/3和8/30分别化成分母是15且大小相等的分数。5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数:

(1)1/4=()/12

(2)3/7=()/56

(3)6/5=30/()

(4)()/10=4/20

(5)36/24=()/8

(6)7/35=1/()

(7)18/()=6/12

(8)20/16=5/()

四、课堂小结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篇五

1、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充分的练习空间。

2、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强化个人主体意识,同时关注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等情感态度。

3、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验证、转化,以及“用数学学数学”等数学思想方法。

1、教学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个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规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的依据。因此,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要注意加强整数商不变规律的内在联系,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2、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规律的关系。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感受“变与不变”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3、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4、教学难点:

学习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应的问题。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为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实际操作法: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理性化。

2、启发式教学法:运用知识迁移规律组织教学,用数学学数学,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新知。

3、直观演示法:验证时,先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规律,然后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采用猜想验证法、操作体验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复习商不变的规律及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学生自然就想到分数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提出,进行验证。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小主人。新课程提倡:过程重于结果。在探索和操作中我采用了观察、归纳和引导发现法。

本节课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感知规律--研究素材,猜测规律--讨论交流,验证规律--巩固拓展,应用规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首先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折一折纸条。接着,让学生画一画,用彩笔在等分后的纸条上分别涂出它们的一半。告诉学生,如果把每张纸条都看作单位"1",问学生:你能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吗?这一情境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复习了分数的意义,为下面导入新知识作好铺垫、迁移。并且在教学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爱动手以及直观思维的特点,激活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开端。

2.研究素材,猜测规律。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理性化。

3、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我在上面教学的基上,引导学生逐一讨论以下问题:

(1)1/2、2/4、3/6、4/8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

(3)从"1/2=2/4=3/6=4/8"中,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归纳,最后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并把这句话显示出来。)

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情感交融、和谐,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学习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4.巩固拓展,应用规律。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些练习让学生强化训练,巩固教学效果。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篇六

1、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强化主体意识。

2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3、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猜想、验证、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的基础。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的关系。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感受“变与不变”、“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状态,养成注意倾听的习惯,体验互助合作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通过观察、比较后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简单应用。

本课的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与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有:多媒体课件、每位学生二张长方形纸、两张圆形纸。

本课的教学力求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的状况。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学情,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以发展创新为宗旨,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材料,采用引导探究、引导合作、引导发现、组织讨论、组织练习等教法。精心组织一系列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努力使课堂多一些自主、少一些包办;多一些民主、少一些权威,实现教学为学服务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尤其强烈。因此,当学生对二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等于六分之三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奥秘时,没有把现成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是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在新知教学环节中,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引导体验、组织讨论等方法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创造分数的基本性质,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讨论中明理、合作中成功、质疑中发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得到满足。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学生在写出一组大小相等的分数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加以验证,这一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配合下,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求知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例题教学环节,我采用自主探究的学法,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从而学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等的分数,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知识的巩固阶段,我还采用组织练习法,当然以上这些教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本着“一法为主,多法为辅”的思想,我将多种教法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理念,本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自主发现法、操作体验法、合作交流法、自学尝试法等。

1、学生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主要采用自主发现法、操作体验法、合作交流法,学生在得出二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等于六分之三后,小组合作找出几组像这样大小相等的分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为了能写出大小相等的分数,必然会产生对那组等式进行观察的愿望,从中有所发现。之后学生通过同伴间的交流,运用折纸、等多种方法证明自己写出的那组分数大小相等,他们在尝试中发现,在实践中体验。最后学生交流在写数过程中的发现,最后在讨论中明理,揭示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在学习例题的过程中学生主要采用自学尝试法,独立自主地学习将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不同的分数,并尝试完成做一做,达到检验自学的目的。

当然,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的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以下四个过程:即谈话导入、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寻找规律;运用规律、巩固深化;反思评价,完善认知。

第一、谈话导入、提出问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以及数与除法的关系等内容,我想大家一定学的非常好对吗?先来考考大家!

设计意图:这的样设计,直接扣入主题,体现了数学的简洁之美,迅速的点燃孩子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为主动探究新知聚集动力。

第二、自主探索,寻找规律。

此过程共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建立几组相等的分数,提供探究的数据。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不仅复习了已有的知识,而且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分数的大小,从而很直观上建立起三组分子和分母各不相同而分数的大小确相等的数学。再通过学习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手中的学具,让学生接着举出几组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这样师生共同呈现的多组分数,为下面研究问题提供了大量的数据。

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设计意图:“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这些分子和分母各不相同而分数大小确相同的分数之间一定存在着一些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这样的设计,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所疑之处,提出合理的说明和解释,通过师生共同的梳理,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求知程,从而得出结论。

第三个环节:沟通联系,揭示规律。

设计意图: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结合商不变的性质,进一步说明分数基本性质。这样的设计,从实践的观察和发现到理论的证明,层层深入的证明了我们发现规律的合理性,从而建立起“商不变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新的学习活动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引起了认知结构的重新构建,这是从理论上对规律的证明,在大量的实践材料和理论证明中完成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

第三、运用规律、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进一步理解、深化新知识的重要环节,在设计练习题时,要体现“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理念。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解题能力,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基本上有所提高,注意对知识的巩固。立足于基本练习,注意练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综合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也渗透“极限”和“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

第四、反思评价,完善认知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不但让学生谈知识技能方面的收获,还着重让学生谈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方面的收获,再一次激起良好的情绪体验。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篇七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说教学理念、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来谈一谈个人对这节课的理解。

1、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强化主体意识。

2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3、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猜想、验证、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的基础。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的关系。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感受“变与不变”、“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状态,养成注意倾听的习惯,体验互助合作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通过观察、比较后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简单应用。

本课的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与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有:多媒体课件、每位学生二张长方形纸、两张圆形纸。

本课的教学力求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的状况。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学情,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以发展创新为宗旨,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材料,采用引导探究、引导合作、引导发现、组织讨论、组织练习等教法。精心组织一系列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努力使课堂多一些自主、少一些包办;多一些民主、少一些权威,实现教学为学服务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尤其强烈。因此,当学生对二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等于六分之三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奥秘时,没有把现成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是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在新知教学环节中,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引导体验、组织讨论等方法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创造分数的基本性质,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讨论中明理、合作中成功、质疑中发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得到满足。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学生在写出一组大小相等的分数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加以验证,这一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配合下,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求知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例题教学环节,我采用自主探究的学法,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从而学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等的分数,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知识的巩固阶段,我还采用组织练习法,当然以上这些教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本着“一法为主,多法为辅”的思想,我将多种教法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理念,本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自主发现法、操作体验法、合作交流法、自学尝试法等。

1、学生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主要采用自主发现法、操作体验法、合作交流法,学生在得出二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等于六分之三后,小组合作找出几组像这样大小相等的分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为了能写出大小相等的分数,必然会产生对那组等式进行观察的愿望,从中有所发现。之后学生通过同伴间的交流,运用折纸、等多种方法证明自己写出的那组分数大小相等,他们在尝试中发现,在实践中体验。最后学生交流在写数过程中的发现,最后在讨论中明理,揭示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在学习例题的过程中学生主要采用自学尝试法,独立自主地学习将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不同的分数,并尝试完成做一做,达到检验自学的目的。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篇八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资料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75页―76页《分数基本性质》。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谈一下教学过程设计及设计意图。

本节资料属于概念教学。《分数基本性质》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

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还是约分、通分的依据。

学生已经清楚理解分数的好处,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

性质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节课学习做了知识上的铺垫。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却没变。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掌握新知识。

综合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

的分数化成分母(或分子)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初步养成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潜力,并且在自主探究中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3.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养成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它是约分、通分的依据。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思考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认

知特点,结合教材资料,本课我主要采用猜想验证与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在分数的基本性质过程中,采取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分析。透过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来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五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故事设疑,揭示课题。以唐僧师徒分饼的故事创设问

题情境,揭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部分:组织讨论,动手操作。主要是组织学生动手进行折、画、标等活动,初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

第三部分:合作探究,发现规律。主要的是学生找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第四部分:多层练习,巩固深化。主要是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拓展提高。

第五部分:梳理知识,反思小结。主要是总结全课。

其中,第三部分“合作探究,发现规律”能够细化为三个环节:

环节一:动手操作,进行比较

这一环节是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进行的,我给每组学生三张大小一样的长条纸,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并比较大小。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比较潜力。

环节二:呈现问题,引导观察

这一环节主要呈现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第一环节中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一样,为什么大小相等”,引导学生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两方面去观察,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潜力。

环节三:交流汇报,得出规律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如果学生没有概括出“0除外”就设计两组练习,分子、分母同乘或除以0,完善结论;如果概括出来了,再追加一个问题“为什么强调0除外”,巩固结论。最终推导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潜力。

就应强调的是,无论学生说的多么好,教师最后的总结和确认是不可缺少的。

以上是我对《分数基本性质》一节的教学设计意图,有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导。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篇九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高兴能站在这里,向大家展示我的说课。我的说课内容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我将从以下这些方面来进行说明。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中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在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以及分数运算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内容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巧妙的扮演着引导着、组织者的角色。设计了情景设疑、观察发现、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倡:过程重于结果。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与记忆。因此我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游戏比赛等形式来组织教学。

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课件)

首先、我为学生带来了一个猴王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猴子们都爱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三张同样大的饼。猴王把第一张饼平均切成了两块,给了猴1一块。(课件)猴2看见了,眼馋的说:“猴王,猴王,我要两块。”猴王笑眯眯的说:“别急,别急,给你两块。”只见猴王把第二张饼平均分成了四块,给了猴2两块。(课件)猴3更贪心:“我要六块,我要六块。”猴王想了想,把第三张饼拿出来,平均切成了十二块,果真给了猴3六块。

“同学们,你们听完故事后,觉得哪知猴子分得饼最多?”

一上课,先听一段故事,学生们自然非常乐意,并会立即被吸引,积极的思考故事中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故事设疑,马上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课件)

我让学生把准备好的三张圆片,拿出来代替猴王做的饼,分别按照折,画,涂的步骤,表示出每只猴子所得的饼,并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对那三个图形进行观察和比较,从中有所发现。(课件)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学生更加确定,三只猴子分的饼确实一样多,有了实物的直观对比,学生不难理解,三个分数大小相等。可是为何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同,大小却相等?在此处,又设下悬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这一情境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复习了分数的意义,为下面导入新知作好铺垫、迁移。并且在教学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爱动手以及直观思维的特点,营造出良好的学习开端。接着,我因势利导,安排下一环节:

(三)比较归纳、揭示规律(课件)

(1)我板书这组分数后,请学生观察:从左往右看,分子是怎么变的?分母是怎样变的?此时我将主动权全都交给了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最后汇报结果。有的小组认为分子加了1,分母加了2等。我都笑而不答。而是鼓励学生逐一去验证各种猜想是否具有规律性。使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成长。直到有些学生发现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了2和3时,我及时给予了肯定和表扬。此时,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一道填空题,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概括出这一发现,并让多名学生说一说。这样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增强了信心。在此基础上,我再布置一个任务:你再从右往左看,又有什么规律?有了前面的经验,这时学生很快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也不变。

(2)就在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分数的分子分母如果同时乘或除以0,会是什么结果?学生顿时领悟:要0除外。

(3)最后,我建议学生用一句话来归纳这两个发现,师生共同完善规律。此时我才板书课题,并告诉学生这一规律就叫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4)现在,学生明白了聪明的猴王原来是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分饼的。即满足了猴子们的要求,又分的那么公平。(课件)如果猴4想要八块怎么办?如此设计,既首尾呼应,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的高潮之后,我启发学生还可以用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四)多层联系、巩固深化

练习的设计是巩固新知最有效的方法。我尽量给枯燥的练习赋予丰富多彩的形式。因此我精心设计的整套练习都是以游戏加比赛的方式来进行。(课件)首先,我安排男、女生以抢答的形式,来填空,重点要让学生说出解题依据。接着,我又设计了师生互动的游戏:我的分子填4,你的分母填多少?我的分母填48,你的分子填多少?最后在两个小组抢摘苹果的游戏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说说我的板书设计,它遵循了目的性原则、概括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能帮助学生把整堂课的学习内容融入大脑。

总结:我在整堂课的设计中努力体现“趣”“实”“活”三个字。以猴王分饼为主线,贯穿全文。由情景导入到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最后归纳规律,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索的乐趣,领略成功的喜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得到了完美体现。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篇十

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三章《分式》第一节第二课时《分式的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九个方面对本课加以说明。

一、说教学理念

我的教学理念是: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从最后一名抓起,努力使我的课堂真正成为:民主的、平等的、开放的、和谐的、充满了激趣的、师生互动、交流的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数学!

二、说学情调查

八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争胜心和表现欲,迫切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需要老师巧妙设疑、灵活引导、及时激励。

三、说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作用及与前后的联系

本节教材是本单元的第一节,从知识结构来看,本节是学生在已经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分式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后面学习分式的有关运算打下基础;从研究方式上来看,它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的又一次应用;从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来看,它强化了学生的类比转化数学思维能力,促进了数学修养的提高。所以这一节无论从知识性还是思想性来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2】、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1、推导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灵活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变形。

2、了解分式约分的步骤和依据;掌握分式约分的方法。

3、了解最简分式的定义,能将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类比等活动,获得一些探索性质的初步经验。

(三)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与分数的类比,使学生初步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即类比— —联系— —归纳— —拓展。

2、培养学生与同伴的合作交流能力。

【3】、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