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磁现象教案教科版 覆盖现象中的规律教学设计(汇总8篇)

小编: QJ墨客

在编写初三教案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大班教案案例,希望能给教师们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磁现象教案教科版篇一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图形,明确什么是“点阵”。

2、能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

3、发展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4、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直观感知“点阵”的有序排列。

教学难点

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教材分析

教材结合20xx多年前希腊数学家们利用图形研究数的情境,先引导学生直观感知有序排列的点阵,再要求学生尝试用算式的方法研究给出的四个点阵,从而归纳出这四个点阵所隐含的规律。然后利用知识的迁移特点,依次往后类推第五个点阵的图形画法及划分方法,让学生体会通过点阵研究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思想

教材设计本活动的目的旨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发现在点阵中前后图形中点的变化规律,类推出后续图形中点的数量和排列规律,学会推理、归纳和概括的学习方法,体会数学学习中举一反三的教学思想。

教具准备

点阵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信息

1、对于数字的发明和发展过程,你都有哪些了解?

如:我们现在使用的数字是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

最初人们是怎样计数的?

数字在使用过程中又增加了哪些功能?

你都了解数字的哪些特征?

……

2、阿拉伯数字的发明,是我们的记录和计算更加方便,然而在表现一些数字的特征方面,图形更加直观。早在20xx多年前,古希腊的数学家们就已经利用一些有序排列的点子图形来研究数,发现和总结数的一些特征,因此人们又叫它“点阵”。

活动二:研究点阵中的规律

1、认识“点阵”。

(1)出示有序排列的三个点阵,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下面三个点子图中各有几个点?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

(三个点阵按1、4、9的顺序排列)

(2)你能不能尝试画出第四个图形、第五个图形?

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画法。(16个点、25个点)

(3)像这样有序排列的点子图在数学上又叫它“点阵”。点阵可以分为方形点阵、三角形点阵、螺旋点阵等几种形式。

2、探究规律。

(1)大家都能用数字来表示各个点阵中点的个数,能不能尝试用算式来表示点阵中点的个数,从中发现一些隐藏的规律?(小组内交流)

(2)展示:第一个――1×1=1

第二个――2×2=4

第三个――3×3=9

第四个――4×4=9

第五个――5×5=25

小结:每个点阵的点子数可以看作是相同的数字相乘。

(出示第五个点阵图,多媒体课件分别按照1个点、3个点、5个点……的递加规律演示)

(4)交流总结:

1=1

1+3=4

1+3+5=9

1+3+5+7=16

1+3+5+7+9=25

小结:按照划分方法这个点阵的点子数可以看作是连续奇数的和。

(5)你还有哪些划分的方法?尝试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活动三:延伸应用

教材第83页“试一试”中的1、2两题。

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

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除了以上方形点阵、三角形点阵以外,你还见过其他形式的点阵吗?课后继续调查、搜集并研究其规律。

随堂检测题(10分)

1、按下面的方法划分点阵中的点,并填写算式。(图略)

1=14=1+2+19=16=

2、观察已有的几个图形,按规律画出下一个图形。(图略)

板书设计

点阵中的规律

第一个――1×1=1

第二个――2×2=4

第三个――3×3=9

第四个――4×4=9

第五个――5×5=25

教学反思

修改意见

磁现象教案教科版篇二

2021.3

吴丹丹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

2.知道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3.能对自己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能说出哪些地方相似。

4.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点】

了解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与家人的照片、记录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发学生探究遗传现象的兴趣。

(交流展示,情景导入)

1.教师通过谚语俗语引入新课。(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下乌鸦一般黑;爹矮矮一个,娘矮矮一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虎父无犬子)学生知道的也可以发言。学生思考这些谚语俗语是从哪里来的呢?人们是通过什么来总结出这些谚语俗语的呢?——引出课题(生物的遗传现象)。

2.做游戏,找出三对家长的孩子或根据孩子找家长。(利用ppt打出来)

通过观察三个孩子和家长的外貌寻找相似点,从而确定三个孩子的家长,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可以不给孩子以标准答案,只要是孩子找到的相似点教师就可以给予肯定。

(目标驱动,互动探究)

3.让学生根据刚刚找家长的规律来找自己同学的家长。

把班级分成八个小组,每位同学都从家里带来自己父母的照片,然后每组的照片装在一个信封里,教师把小组的信封打乱再发下去,让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找家长。

汇报: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自己小组交流所得出的结论,也就是所找到的是哪位同学的家长,并说出自己的依据。(这里可能会有很多同学找错,这个没有关系,可以充分让学生去互动,最终确定结果,充分体现了开放的课堂。)

二、认识人类的遗传现象。

(同学们根据孩子和家长有许多相似的特征找出他们是一家人,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些和父母相似的特征呢?)再研究一对父子。

1.研究陈强、马季父子的照片。

(这是我国著名的喜剧演员陈佩斯和他的父亲陈强的照片,大家仔细找找,他们哪些地方相似。)

眼睛

眉毛

耳朵

脸型

嘴巴

头发

其他

不像

2.关于头发,同学们讨论和争执的非常剧烈,陈强我们看的出来他患有脱发,这里要补充的,陈佩斯原来头发也是一样的,也患有脱发,头上的头发不多,为了演出的方便把其他的头发也剃了,所以你们再想想他们的头发是否是相似的。

3.除了长相和疾病以外,孩子与父母还有可能具有哪些相似的特征呢?我们再来看一看另外一对父子。

4.(课件出示马季父子的全身照)

(图1马季)(图2马东)

5.让学生找出他们的身材很像,都有微微发福的体型。(教师点拨,提炼建模)

6.孩子和父母都有一些相似的特征,你们都知道这种显现叫什么吗?(遗传)

7.让孩子用一句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什么叫做遗传?

(可以多请几个孩子回答,老师做总结)

8.教师总结:子女和父母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叫做遗传。

(校正反馈,内化提升)

9.陈强父子有遗传,马季父子有遗传,你们和父母之间有遗传吗?

10.看样子我们中国人都有遗传现象,那外国人呢?(出示布什父子的照片)

(图片1:老布什)(图片2:小布什)

11.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中国人有遗传现象,外国人也有遗传现象,看来遗传是人类的普遍现象。

三、引导学生得出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1.出示动物一家让学生寻找遗传特征。

(分别出示动物小狗、企鹅、豹子、马、长颈鹿五家的家庭照片,让学生寻找遗传的现象,主要通过观察他们的毛皮的颜色、花纹、形态等寻找遗传的现象)

2.教师总结:生物都有遗传,世界上所有能繁衍后代的生物都有遗传。

4.教师用电脑出示一块豌豆地和几幅豌豆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要是让自己去寻找遗传的现象,那么自己会从哪几个方面下手。

5.老师出示遗传学家孟德尔的研究项目

(种子的形状、种子的颜色、种皮的颜色、豆英形状、豆英颜色、花的位置、茎的高度)

四、拓展延伸。

2.学生推测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3.观看小猫找爸爸动画。

【板书设计】

1.生物的遗传现象

植物

动物 子女与父母 或多或少 相似的特征 遗传

人类

磁现象教学设计

磁现象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

磁现象教案教科版篇三

在自然地理中,有许多地理现象在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加以总结,不但能帮助学生很好地记忆,而且能通过对这些现象分布的成因分析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地理现象的分布,在时间分布上应侧重于从月份、季节及年际间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总结,空间分布上则从方位、分布形状、分布面积的大小、空间分布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总结,找出其时空规律。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就地理现象的时空分布做些探讨:

一、地理现象的全球变化规律

在自然地理的环境中,有一些地理现象受地球本身性质的影响,具有从低纬向高纬的演变规律。这包括:

一是呈现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变化规律的。

如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气温变化、全球降水量的总体变化、雪线的高度及对流层厚度等。

二是呈现由低纬向高纬递增变化规律的。

]如地转偏向力的大小、气温年较差、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等。

三是具有显著时空特点变化的。

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空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及季节移动、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和日出日落方位的变化等。

四是具有全球空间分布规律的。

如全球气候的分布模式、自然带分布模式和洋流分布模式等。

教学中在总结分布规律的同时,更要侧重分析其变化的原因,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更利于学生对这些地理知识的理解,掌握这些地理现象时空分布的因果关系。如总结气温年较差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变大时,反过来就应与学生共同分析其成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影响气温的因素为切入点加以分析,最终得出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地理现象的区域变化规律

区域地理知识是中学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学生学习中普遍感到比较难的部分。教学中若能从地理现象的分布为切入点,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强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于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知识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可以从等温线的分布入手,得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为南高北低,南北温差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然后再从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季风环流影响等方面来分析造成这样分布的原因。再如,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时,也是先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入手,总结出“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时间分配上表现为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年际变化大”;然后再从季风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等来分析造成这样分布的原因。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会看图表总结规律的同时学会分析的方法。

依此方法可以分析东亚、欧洲中西部、北美东部、澳大利亚等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成因,然后再根据区域气候特征分析各区域河流水文和水系特征、植被土壤特征及主要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等,从而加深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

三、地理现象的局部变化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是复杂多样的,地理要素的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尤其是地理现象中一些局部的变化规律常常是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这些现象的分析要求学生要具备更加全面的地理知识。

一是分布及成因上具有相同性的地理现象。

如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和中美洲东部的热带雨林气候,其空间上主要分布在纬度15°-25°的大陆东岸,成因上主要与纬度、信风、地形和洋流有关。

二是地理现象相同但分布区域及特征上有差异的地理现象。

如中亚地区、北美东部、南美洲南端东部、小亚细亚半岛等地区均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但受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影响,其气候特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再如北美西北部及欧洲西部同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但因受地形、洋流等影响,其特征及分布面积存在明显的差异。

三是区域内部特征相似但地理现象不同。

如我国的南疆和北疆地区,均属于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但因所处纬度位置不同,加上受地形因素影响,使两地区受大气环流影响的程度也不同,导致南疆和北疆地区的热量带及降水存在较大的差异。再如福建的降水总量是丰富的,但因受地形及季风环流的影响其降水量又呈现由沿海向内陆波状递增的趋势等。

总之,自然地理环境中地理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是多种多样的,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有意识地总结和概括,能让学生清晰地掌握相关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然后通过对这些规律成因的分析掌握相关的地理原理和地理知识,进而掌握自然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地理思维方法和能力,最终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磁现象教案教科版篇四

1、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观察研究一些液体与液体、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知识与技能:

初步感知、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溶解在液体里的.气体。

1课时

器材准备

烧杯、滴管、酒精、食用油、清水、牛奶、醋、雪碧、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食盐、砂糖、肥皂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于水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揭示课题: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

大家先来回忆一下什么是溶解?

我们已经能够判断固体物质是否能溶解在水中,那么再看看大家是不是也能判断其它的液体是否能溶于水中。

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1)出示酒精,问:用滴管吸几滴酒精滴在水中,大家观察一下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

学生汇报结果,为什么说酒精在水中溶解了?

再滴几滴水到酒精中,大家观察水在酒精中溶解了吗?为什么?

(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

大家猜测的很好,事实证明我们对了。通过实验我们说酒精和水能够互相溶解。

(2)出示食用油,我们再来观察一下油和水能不能互相溶解?

滴几滴油到水中,油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说说为什么?

我们在来看看水能不能溶解到油中,(在油中滴几滴水)

(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说说为什么?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油和水是不能够互相溶解的。接下来我们再来观察更多的液体能不能溶解于水中。

(3)出示醋、牛奶等液体看它们是否能溶解在水中?

(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说说为什么?

(4)同学们回家可以继续寻找一些液体做实验,看它们能不能溶解在水中。

(三)、溶解在液体里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里的二氧化碳。

问: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出示雪碧,打开雪碧瓶盖,观察雪碧液体里析出的气泡。这些气泡是从哪里来的?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出示一试管清水,你们说这水里有没有空气?

说有的同学能不能想个办法证明这水里确实有空气。

在酒精灯上给试管稍稍加热,观察试管里发生的现象。

你们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谁还能举出一些水中有溶解的空气的例子?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磁现象教案教科版篇五

“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一课,意在进一步扩展学生对溶解现象的观察活动。通过观察液体与液体、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让学生感知到溶解现象不仅发生在固体和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与液体、气体与液体之间,甚至可以发生在固体与固体、气体与气体之间。

教学通过先回顾上几节所学的内容,复习溶解的概念,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一部分,液体之间的溶解。选择了酒精与水作为观察材料。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无论怎样,酒精和水都是能够相溶的。因为它们的结构很相似,所以可以无限地相互混溶。液体之间的不溶解现象,让学生观察的是生活中常见的食用油与水混合不相溶的现象。通过两组对比实验,让学生总结出如何判断两种液体能够互相溶解,并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是相互的。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还应向学生提供多种不同的液体,如醋、牛奶等,让学生观察、区分更多液体之间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第二部分,溶解在液体里的气体。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的是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打开汽水瓶盖,轻轻摇晃,汽水中就会有大量的气泡往外冒。这就是溶解水里的二氧化碳气跑出来了。所以设计的第一项实验活动:轻轻地打开一瓶雪碧,用注射器吸1/3管雪碧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慢慢地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雪碧里的二氧化碳气大量逸出,跑到注射器管里。再慢慢地往回推活塞,管里的气体又慢慢地溶到雪碧里去了。这里的变化,主要是气压的变化引起的。第二项实验活动:把装冷水的试管稍一加热,试管壁上出现了许多气泡。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观察感知到水中溶解有空气。最后以让学生举更多的例子来说明事实,加深理解。再让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使科学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1、让学生观察研究一些液体与液体、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初步感知、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

3、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1、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2、溶解在液体里的气体。

1课时

烧杯、滴管、酒精、食用油、清水、牛奶、醋、雪碧、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1、引入新课。

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食盐、砂糖、肥皂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于水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揭示课题: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

大家先来回忆一下什么是溶解?

我们已经能够判断固体物质是否能溶解在水中,那么再看看大家是不是也能判断其它的液体是否能溶于水中。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1)出示酒精,问:用滴管吸几滴酒精滴在水中,大家观察一下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

学生汇报结果,为什么说酒精在水中溶解了?

再滴几滴水到酒精中,大家观察水在酒精中溶解了吗?为什么?

(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

大家猜测的很好,事实证明我们对了。通过实验我们说酒精和水能够互相溶解。

(2)出示食用油,我们再来观察一下油和水能不能互相溶解?

滴几滴油到水中,油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说说为什么?

我们在来看看水能不能溶解到油中,(在油中滴几滴水)

(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说说为什么?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油和水是不能够互相溶解的。接下来我们再来观察更多的液体能不能溶解于水中。

(3)出示醋、牛奶等液体看它们是否能溶解在水中?

(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说说为什么?

(4)同学们回家可以继续寻找一些液体做实验,看它们能不能溶解在水中。

观察溶解在液体里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里的二氧化碳。

问: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出示雪碧,打开雪碧瓶盖,观察雪碧液体里析出的气泡。这些气泡是从哪里来的?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3、出示一试管清水,你们说这水里有没有空气?

说有的同学能不能想个办法证明这水里确实有空气。

在酒精灯上给试管稍稍加热,观察试管里发生的现象。

你们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谁还能举出一些水中有溶解的空气的例子?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磁现象教案教科版篇六

这节课上完后,学生反映实验很容易理解,于是整节课的气氛比较轻松和开心,达到了设计本实验最初的目的。在带着学生一起探究实验数据的规律的时候,学生通过将数据规律与实际的遗传现象相结合,理解常见的一些遗传现象。

有人说,“教学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真的,无论你课前花多少时间去准备,投入多少精力,总是没有“准备已经很充分了”的感觉,因为你不知道,课上,可能还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情况;而且,一节课上下来,总是还会感到有太多的遗憾。

上完这次课后,我的第一个感触就是,教师应该专门学习一些表演技巧,并且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这样会使课堂更加有吸引力,能增加课堂上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在课堂上,语言表达和语气的变化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适当的时候,适当加重语气或者是放慢速度,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意识到重点所在,从而引起关注和思考。而在这方面,我本人存在很多的不足,这是日后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之一。

在任何一个实验过程中,都会用到相应的科学实验方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和体会这些方法,比单纯地告诉学生要有效的多,并且更易帮助学生建立起方法意识。在需要自己去设计实验的时候,就自然会想到选择科学的方法。这个实验中,针对遗传过程的复杂性,主要介绍并运用了“创设理想条件”的方法。但是这节课下来,发现学生对于理想条件的创设印象并不深刻。后来我想了想,其实还可以这么上:先带着学生做实验,实验完成后,请同学们对该实验进行评判,找实验的漏洞。当同学们越找越复杂的时候,再将“创设理想条件”这个实验方法使用出来,学生可能就会印象更深刻了。

另外,在讲课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反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将一些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真正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学生体会各种科学研究方法的好处。而在试讲的过程中,经过听课老师的提示,发现自己对学生还是不够信任,有时会着急想把知识解释给学生听,其实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惰性,对学生的积极思考是不利的。

《生物的变异现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磁现象教案教科版篇七

1.本课的教学思想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是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科学文化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

2.本节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第一次涉及有关电的知识,十分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后面更深入学习电的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1.我班学生共26名,总体来说基础差,知识面相对狭窄,思维不开阔,存在着智力差异,但他们有上进心,学习积极性高。

2.在教学本课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挖潜力,锤炼思维。

3.学生科学意识淡薄,见识狭窄,对科学概念理解不清。

1、概念

2、理解静电现象产和的原因。

3、理解电路的含义。

4、探究能力

5、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验操作,认识静电现象。

6、有效地记录自己的发现结果,并从实验分析中得出一些基本的结论。

7、科学态度

8、通过实验操作,萌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9、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交流和共同解决问题。

10、培养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

11、社会、情绪能力

12、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13、专心致志地探究材料。

14、自信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15、语言能力

16、清楚、准确、有条理地描述。

17、能使用新的科学词汇。

18、教学重点和难点

19、理解静电现象所产生的原因。

20、知道电荷流动所具备的条件。

磁现象教案教科版篇八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这篇课文所对应的单元是四下第三单元。这个单元教学主题是: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根据单元教学主题,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了解什么是共栖现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第二,品味语言,作者是怎样写出动物共栖时的有趣的。第三,语言运用。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还是以精读课文来对待的。

二、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动物共栖现象,了解课文列举的三组动物共鸣现象,弄清动物共栖的原因。

2、感悟作者怎样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科普知识,产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3、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情景。

三、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作者是怎样写出动物共栖时的有趣的。

2、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四、教学难点:

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课前学生预习要求。

1、看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以及文中相关动物的图片。

2、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的共栖现象?它们共栖的原因是什么?

组别

谁和谁共栖

共栖的原因

第一对

第二对

第三对

七、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看过《动物世界》吗?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脑海中印象深刻的情景。

导入新课,读题激疑:

1、解释“共栖”的意思,

2、教师整理问题(从题目入手总领文章主要内容)

检查预习

1、字词:

第一组词语:沼泽  虻  蛆  残渣  剔牙  育雏  寝食不安

第二组词语:皱褶缝  皮肤薄  吸血  着地  照看

2、句子:

原来,犀牛的皮肤很厚,有很多皱褶。皱褶缝里面的皮肤很薄,常常钻进一些吸血的蝇、虻等昆虫。这些昆虫在里面产卵生蛆,搅得它寝食不安。

3、出示课前预习的表格

课文都讲了些哪些动物之间的共栖现象?它们为什么会共栖在一起?

了解文章结构,引出题眼

1、根据板书,结合自己的预习,用一句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2、3、4这三节是什么关系?并列关系的段落,顺序能不能调换呢?

3、从全文看,课文的结构是什么特点?

4、“有趣”就是这篇课文的题眼。简介“题眼”。

扣住“题眼”,聚焦语言

研读第二自然段:哪些句子写出了犀牛和犀牛鸟共栖时的有趣情景?抓住有趣的词语来谈感受。

1、引导、启发、点拨处: 

a、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它,一种黑色的小鸟却可以在它的身上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

b、犀牛鸟非常机灵,还能为犀牛放哨。周围一有异常的动静,它就惊飞起来,叫个不停,向犀牛报警。

c、这些昆虫在里面产卵生蛆,搅得它寝食不安。

2、学习了这一段,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有趣的画面?

自主学习,品味三、四节“有趣”语句

交流,学生自由畅说,教师以欣赏者的角度穿插。

教师引导抓点:

a、“飞进飞出”

b、 “剔牙”

c、对比“又痛又痒”与“不痛不痒”。

d、“不但…而且…”、“并非……只是……”

e、关注“闲暇时”的动作描写

聚焦段落结构,理清段落层次

1、引导发现二、三段结构特色,按“现象——原因”给段落分层

2、小结语段结构特点、语言特点。

随堂练笔:

仿照课文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出鲨鱼与向导鱼共栖时的有趣。

师:看谁能模仿课文第二节的写法,根据材料把语言写具体、写生动。

交流,比较(关注语段结构;语言是否准确、形象、富有情趣)肯定学生的习得。

人文教育

拓展延伸:改写科学童话 

师:老师让大家看一则妙趣横生的科学童话,这是根据鳄鱼和牙签鸟的共栖现象改编而成的。

课外作业:

根据犀牛和犀牛鸟的共栖现象改编成一则妙趣横生的科学童话。

附资料1:

向导鱼:向导鱼向导鱼长仅30厘米左右,能在鲨鱼周围游来游去,既敏捷又快速,一点儿也不怕鲨鱼。它和鲨鱼关系十分友好,每当鲨鱼出征巡猎时,它们就紧随其后,仿佛像护驾的卫队一样,准确地模仿它的一举一动。有时,向导鱼也游到前面去侦察情况,但会很快地回到自己的原位,可以说是寸步不离。向导鱼的主要职责是给鲨鱼的皮肤打扫卫生。向导鱼凭借着朋友的威风来保护自己,并得到一定的食物保障。

鲨鱼:生活在海洋里的鲨鱼性情凶猛。最大的鲨鱼身长12米,有好几吨重。它的牙齿锋利无比。它不仅捕食鱼、虾,还捕食海狮、海豹、鲸等动物,是“海上魔王”。奇怪的是,它却从不吞食和它形影不离的小伴侣——向导鱼,还把吃剩的食物给它们,遇到危险时,还允许它们躲到自己的嘴里。

附资料2:

科学童话:《鳄鱼找牙医》

鳄鱼因为暴饮暴食,牙缝里塞满了食物残渣,牙疼得厉害。于是它去找牙医,它首先找到了螃蟹老弟,叫螃蟹老弟帮它把牙缝里的食物残渣夹出来。可螃蟹说:“我的钳子太大,夹不出来,弄不好会把你的牙齿拔出来呢!你去找牙签鸟吧!”鳄鱼找到了牙签鸟,当牙签鸟正要飞进鳄鱼嘴里时,一只狐狸却在河岸上惊慌失措地大叫:“牙签鸟不要上当,鳄鱼会把你吞进肚子里的!”牙签鸟笑着说:“它要是吞了我,谁给它治牙疼啊!”于是牙签鸟把鳄鱼牙缝里的食物残渣当作免费的美餐。鳄鱼对牙签鸟感激不尽,但牙签鸟却说:“不用谢,我帮你的同时,也帮了自己。我是你的牙医,而你是我的衣食父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