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孝的感悟(通用17篇)

小编: MJ笔神

中华传统文化孝的感悟篇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

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

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养,又亲爹、亲娘可以叫,是一种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悔事。

我们中国人的孝并非愚孝,舜的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能让父母难受,伤心,“大杖则走,小杖则受”的心灵才是对父母真正的孝顺。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今之孝者,立身行道,而扬名于后世。

中华传统文化孝的感悟篇二

“中华传统文化导论”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了解中国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开拓了我们的思维和视野。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哲学等多个角度,结合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谈一谈我对“中华传统文化导论”的看法和收获。

第二段:历史

借助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文献、经典著作、哲学思想等,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和演变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从孔子、老子、墨子到宋明理学,一代又一代的文化遗产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涌现。同时,关于中华文化的概念也不断被丰富和更新。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从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远。

第三段: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无疑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我们的道德观、思维方式、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磨砺和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于,继承并强调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特色。国粹中的文化瑰宝,如端午节、汉字、书画、四大发明等,都在向我们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灵魂。

第四段:哲学

中国哲学思想包括了伦理、宗教、政治等诸多方面,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丰富的内涵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孔子、老子、庄子等众多哲学家精湛的思考和绝妙的见解,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我领悟到了去求助于得到世俗荣华富贵的虚无,坚信至善至正的真理。

第五段:结论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导论”让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学到了很多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中华传统文化都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我们应该学会继承和发扬。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成为一个有价值、有素质的人才。

中华传统文化孝的感悟篇三

春节后有幸参加华韵启程文化中心在大福地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培训班。感恩组织方、大福地。感恩老师、义工付出。通过心得如下:

物质的基础就是意念。意念组成了物质。物质是意念长期积累而成的。

意念在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它是万事之根。起心动念的善恶决定后果。

意念的能量首先影响自己,其次影响与自己最亲的人。

﹡父母对子女的担心是最温柔的诅咒。

古时好多谚语也说明人的意念的重要。如:千夫所指,无疾而终。因此地球人每个人意念的善恶小则影响自己和至亲之人,大则影响环境和地球生态。

现在很多孩子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父母真实写照,是全息缩影。12岁以前所有的病大部分原因在妈妈身上。人生的苦难,皆来自于人生违反大自然规律。

生活骄奢,不孝父母,无知恶有恶报,厚德载物之因果。还有那些惨死在父母手中,没见过天日的堕胎婴儿,他们无声的呐喊,经受无量的苦难。为了您至亲之人断恶修善吧!

中华传统文化孝的感悟篇四

经过为期三天的传统文化培训,使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深度的洗礼。无论是蔡礼旭老师、钟茂森博士的孝主题讲座,还是肖陈颖老师的运用弟子规来教育感化学生,无不使我受到深深的震撼,心灵得到了净化,心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让我在听讲座的同时,一遍遍的反思自己的日常言行和教育理念,不禁感到深深的汗颜。

在几位名师的讲座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肖陈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专题讲座。肖老师亲切、大方,还有那发自内心的迷人微笑一下子把我带入了她的讲述中。肖老师体态优美,语言流畅,讲话速度比起一般语速要慢些,却显得更加稳重,脸上始终面带笑容,让听课的人心里很舒服,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们这样面带笑容上课,学生一定也会感觉上课是种享受吧。

肖陈颖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率先用《弟子规》教学法,唤醒了孩子们心中的爱与感恩,使得孩子们的道德素质与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虽然肖陈颖老师讲述的是如何用弟子规来教育小孩子的事情,但是在听了讲座,重新拜读了国学经典《弟子规》之后,引发了我作为一个女儿,一个老师的深刻的反思。

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肖老师说,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这话真是一点也不错。尤其是现代社会中快速的节奏和浮躁的氛围,不仅让学生也让我们老师内心不再是那么沉静。尤其是在中职学校中任教,由于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课堂秩序不尽如人意。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忽视学生成长和在教学工作中懈怠的借口。我原来在教学中总是容易三分钟热度,在刚开始的时候信心满满,干劲十足,但时间长了,当学生的成绩还是没有起色的时候,就会心生懈怠,只重视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做班主任工作时,一开始也是苦口婆心,谆谆教导,但当学生一再犯错时就容易失去耐心。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现在明白了,我就是缺乏对学生的一份真正的爱心。没有对学生一视同仁,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自己的孩子。而且只注重对学生智育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品行道德的教育。今后我一定要在这一方面努力改进,因材施教,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自信的不断成长!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缺失而遭受挫折和失败。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就像肖老师说的,教育学生最有效的就是:以身作则。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相信,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下,只要我们用心、用行动去做每一件事,不仅仅能让我们的生活幸福,最重要的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会培育出许多有幸福感的孩子。而培育出有幸福感的孩子才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功。让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做一个真正幸福的教师,让我们把所教的每一个孩子都培育成幸福的孩子!

中华传统文化孝的感悟篇五

中华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演进的积淀。近日,我参加了一场中华文化视频讲座,深受启发和感悟。通过这次讲座,我从五个方面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的。视频讲座中,讲师详细介绍了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传承。我了解到,中华文化诞生于我国的黄河流域,延续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秉承“礼仪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这个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传承。

其次,中华文化是多元而博大的。中华文化拥有丰富多样的内涵和特色。讲座中,讲师带我们走进中华传统音乐、戏曲、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让我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对古人以天地人为基础的宇宙观和人伦观深感敬畏。同时,中华文化融合了多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因素,充分展示了中国民族的多元和包容。

第三,中华文化是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的。在讲座中,讲师讲述了中华文化与家国情怀的关系。中华文化倡导爱国主义、家庭观念和孝道,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祖国和家庭的深厚情感。通过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爱国情感,传承家国情怀,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第四,中华文化是与现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华文化不仅仅停留在古老的书籍和艺术形式中,而是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讲座中,我了解到中华文化在中国传统节日、饮食习俗、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影响与体现。这让我意识到,中华文化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它不仅是我们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当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中华文化是需要我们主动传承和弘扬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了冲击和摧残。经过这次讲座,我深刻意识到,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只有通过我们个人的努力和行动,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光彩夺目的魅力。

通过这次中华文化视频讲座,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多元博大、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与现代社会生活相关、需要我们主动传承和弘扬的。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让它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永不凋零的文化华章。

中华传统文化孝的感悟篇六

中华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中国人,我们对传统文化有着无比的热爱和骄傲,同时,也应该对其深入了解,领略其独特魅力。在近期的学习中,我对中华古代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多,感受也越来越深,于是想借此机会,写一篇文章,谈谈我对中华古代文化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华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儒家文化最为特别的一点,在于其注重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和个人修养的提高。儒家文化强调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强调理解、尊敬和实践道德规范以及治国理政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修养,秉持中庸之道,在与人相处中尊重、谦虚,做一个善良而又有担当的人。

第三段: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是中华古代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文化的核心理念是“道”,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宇宙和谐。我认为,这一理念在当今时代同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和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下,我们不能忘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道家文化注重心灵净化和个人内在修养,在这样的国度中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四段:诗词歌赋

中国古代文化中流传着众多的诗词歌赋,其优美的艺术形式和独具匠心的文化内涵使得它们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是其最为独特的魅力所在。它们饱含深情厚意、情感真挚,反映了人民对生活、自然以及祖国的深深眷恋。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可向中华古代诗人学习,在诗中倾诉内心感受,感受生命的美好。

第五段:结语

中华古代文化璀璨而又绵长,它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和博大的情感。学习中华古代文化,不仅能够扩展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艺术审美和文学修养,更能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研究中华古代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美丽与魅力,用着自己的方式将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中华传统文化孝的感悟篇七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包容力,表现出丰富多元、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此次有幸观摩故宫博物院与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展览,使我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感受到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意义。

以中华文明之“源”,感文化自信之奠基。

源,水之本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物则是文化奠基和传承的最好载体,中华文明能绵延至今,是先民们在顺应自然、参悟天地之间,将自己对自然的所思所想凝结成一件件器物,又经无数代人的努力,得以流传至今。中华文化之“源”,不是单一的,是多源头的,有史前红山人的“玉龙”,是中华龙文化文明的源泉之一;有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良渚人以玉为配饰,以显示尊贵和财富,而如今的中国人,也对玉情有独钟;而到了商周时期,商人于龟甲刻辞,不仅为后人研究商代的社会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提供了珍贵资料,同时也能让后人一睹早期汉字的风采;而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创建三公九卿,为后世建立大一统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正是这些“源”,才造就了如此璀璨绵长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文明之河奔流千载、绵延万方提供不竭动力。

以中华文明之“流”,感文化自信之传承。

流,集多源之水。现实和历史都表明,一个抛弃或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而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善于将多样民族文化融合并传承的民族,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开疆扩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我们有喜爱自然主义装饰的古滇族,有生活在甘、青、川的古老民族羌和氐,还有在大理国时代融合了佛教文化并尊“金翅鸟”为护卫神鸟的北方游牧民族。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为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的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采用中东钴蓝釉料制作出青花瓷、用阿拉伯的“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制作“香薰球”,用源于古印度的“本生故事”描绘莫高窟壁画《鹿王本生故事图》,同时我们又将我们瓷器、茶叶、丝绸等出口出去,在络绎不绝的交流中获得发展创新的契机与动力。

以中华文明之“汇”,感文化自信之包容。

汇,拢万流于一处,成百川之渊薮。我们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民族凭借着以和为贵、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汲百家之长,取万物之精华,将各族儿女紧密团结在一起,秉持着天下为公之胸怀,凝聚万众一心之伟力,共筑万里山河,共护江山万里。

华夏是历史也是现在,中国是家邦更是信仰。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们更应该身体力行,做好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社区是社会的基因,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精髓融入社区文化之中,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内驱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我们应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展示中华文化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时刻牢记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完整地将它交给后人!

中华传统文化孝的感悟篇八

对于传统文化,我最开始以为就是学生时代学习的“之乎者也”,但当我真正接触时我才感受到它的魅力之大。刚开始,看到董事长、汪总、秦总等其他各位领导学完传统文化后的变化,我内心非常期待这次传统文化学习的,但是呢,听说6天的课程压缩到4天、特别是看到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抗拒心理,抗拒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觉得中华传统文化本来就博大精深,4天的时间能学到什么东西,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如果把传统文化比作一个人,那么在我看来四天的学习可能连这个人脚趾甲里面的灰都比不上;二是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就是在浪费生命,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步伐,只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呢,我就开始了四天的培训,但是结果却让我又恨又喜,恨是因为相见恨晚,喜是因为如梦初醒。四天的封闭学习使我这颗浮躁的心得到了沉淀和洗礼,也给我的心灵也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两点,也是我这次学习传统文化最大的收获,非常非常重要的两点:1、知道我以前错哪了;2、知道我以后怎么做了?那么先我就谈谈我的第一个如梦初醒:

我的第一个如梦初醒就是对孝、忠、礼的重新概念:

很多人都说孝那谁不知道啊?以前呢,我也是觉得我非常懂孝,就觉得自己挺孝顺父母的,有时发工资了给爸妈打点钱,有时他们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网上给他们一买邮回去,或者回去的时候买点吃的、用的,从小到大也非常听我爸我妈的话,爸爸妈妈让去干的活也都会去做,而且我这个人不抽烟,不酗酒,不赌钱,自我感觉也没有好吃懒惰的恶习,我总觉得在同龄人中做的挺好了。但是学习了传统文化以后,我觉得我就是老师口中所说的那个妖怪。我想起了我20多年从来没有给我爸我妈洗过一次脚;想起了我高中的时候,在学校打架斗殴、晚上去网吧上网玩游戏;想起了我大学时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浑浑噩噩的活了四年;想起了自己那第一次和我爸抬杠、吵架;想起了我妈每一次唠叨的时候,我总是很不耐烦。从来没有注意到我妈眼角的鱼尾纹越来越深,皮肤也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好;我爸的腰不知何时已经直不起来了,眼睛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光芒。尽管我很不愿意承认,但是我却不得不承认:他们真的老了。

课堂上肖老师说孝顺父母就是想父母之所想,给父母之所需,所以我对孝的理解就是做好以下三点:

1、孝就是爱惜自己。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记得小时候,经常喜欢下河洗澡,因为安康河特别多,但是我妈不让我去,只有她去河里洗衣服时才带上我,有一次我就偷偷去了,结果第二天着凉生病了,起都起不来,整个身体都是软的,难受的我直哭,那时我妈就做我床边也哭,她就坐那边哭边说:难受也没办法啊,如果我能替你难受就好了。就是这句话我记得特别深。所以说身体是父母给的,不是我们自己的,那是咱们行孝的工具,如果咱们抽烟、喝酒、打架、违法犯罪、和别人生气等等做出一些不爱护自己的身体的行为,使身体有丝毫损伤,让父母担心,这就是不孝。

2、孝就是养父母之身、父母之心、父母之志。

养父母之身就要关心爸爸妈妈的冷暖、温饱,要时时刻刻去关怀爸爸妈妈的身体,年纪大了所以平常要多叮咛他们不可以吃太咸,不可以吃太油,要多吃蔬菜水果等等,每年能带他们去医院检查一次身体,抽时间应该去研究一些正确的养生之道,让爸爸妈妈的晚年生活可以不用药物来度过。养父母之心就是恒顺爸爸妈妈的心,就是要时时能够关注到爸爸妈妈的心情,主动陪爸爸妈妈吃顿饭,做点家务事,聊聊天,让爸爸妈妈不再为咱们操心,这就是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呢?就是做子女的给爸爸妈妈增添了光彩,为家族光宗耀祖,让爸妈脸上有面子,因为在爸爸妈妈的眼中,他们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看见咱们有出息,这就是养父母之志。所以,我们在企业一定要好好上班、努力工作,只有拿到成果,才有能力养父母之身、之心、之志。

3、孝就是不能等。

有人说,那就等我拿到成果、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时候,再去孝顺父母,其实不然。在我上大学时,我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有一次我们社团组织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那时候因为我们社团经费不怎么多,就买了一些水果、米、面、油等日常用品去,一行三十多人就去了敬老院,最开始我以为那些都是无人赡养的老人,去了之在和老人交谈过程中,我才发现其实他们大部分都是有儿女,但是由于儿女太忙所以只能委托敬老院,有的老人已经连续好几年没有看见子女。我们给老人们剥香蕉、喂水果、演节目、帮忙做饭。临走时,那些老人们眼里含着泪花把我们送了很远很远,我在想他们的儿女就算是亿万富也不过如此吧,这个在我xx空间都有照片。所以说其实孝是随时随地存在着的,也许是偶尔的洗一次脚,也许是偶尔身边陪伴的身影,也许是一个问寒问暖的电话,不见得赠与爸爸妈妈钱财万贯就是孝顺,也不见得给他们买一个几十块钱的小礼物就是不孝,虽然他们嘴上说乱花钱,其实他们心里是特别的高兴,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行动,爸爸妈妈年纪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唠叨,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嫌他们烦躁,陪他们说说话,聊家长里短,他们会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就像歌曲里唱的“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不所以留下人生的遗憾就是最大的孝。

有人说,你说的第二点和第三点就是自相矛盾,既说是努力工作才有能力孝养父母,又说是孝不能等,要多陪陪他们。其实这两者一点也不冲突,为什么这么说呢,古话说“物极必反”,而且咱们中国的“阴阳五行说”里也特别讲究的就是两个字—平衡,这个平衡也就是所谓的道,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道,太阳东升西落也是道,火车脱离轨道就会车毁人亡,飞机脱离轨道就会迷失方向……道就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做正确的事,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所以说尽孝既要努力工作,又不能等。

那么孝、忠、礼三者又有什么关联呢?孝道分为大、中、小三类,小孝养之父母,中孝报效国家,大孝敬之天地宇宙。所以在家行孝、在企业尽忠、在社会有礼,这才是所谓真正的孝道。

中华传统文化孝的感悟篇九

中华古代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它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在进一步了解中华古代文化的过程中,我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古代文化的深厚历史

中华古代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中国封建社会。这个时期里,人们的思想和文化观念就已经被丰富而深刻地构建起来。在之后的千年里,中华古代文化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的文化属性,其中包括了诗、书、画等等。古代人们崇尚自然、尊重人性、礼敬祖先、提倡节俭,这些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一直沿袭至今。

第二段:中华古代文化的体现

诗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歌作为一种永久的艺术形式,赞美了祖国的美好风景和悠久历史,传达出了中华古代文化的深刻内涵。另外,书法是中华古代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书法艺术既发扬了汉字的特异美感,又具有非凡的艺术表现力。画作同样也是中华古代文化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国画作的造型性和符号性都极为特别,因此在它的演进过程中,呈现出了极其复杂而又丰富的艺术形式。

第三段:文化的重要意义

中华古代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条重要纽带。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不仅仅只是口耳相传,更是一种靠着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传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古代先人们的智慧和思想、观念,以及他们对于现代生活的启示和帮助,这对于在当代社会中的我们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段:中华古代文化的重要意义

中华古代文化同样是中国现代文化崛起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介绍。在全球范围内,中华古代文化以其深邃、清晰、良好的品质,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如今,很多国家都在学习中国文化的法律、思想以及文化,这些都是中华古代文化的辉煌贡献。

第五段:个人的体会

通过学习中华古代文化,我发现,它所赞扬的和倡导的,正是世界对于理想人类所期待的品质。在学习古代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有机会接收到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它能启发我们去考虑我们个人的生活和价值观,为我们提供帮助和指导。中华古代文化是中国优良文化的最好代表,是中国人自信、自豪、自强我们的重要支柱,更是我们努力追求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孝的感悟篇十

在今年的专业课培训中,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我受益良多,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但是学习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我们心中,将忠诚、守信应用于我们的一言一行,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安定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兴旺发达。

以前,在生活学习中仅仅了解过《弟子规》《论语》中的篇章,其余国学书籍看之甚少。但是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抓紧对《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使我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从“谨信”做起。《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我以前在工作中计划不周全,想到哪就做到哪,毫无头绪,所以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但是通过学了《弟子规》,我就开始对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进行规划,工作效率有了很大地提高。三是讲诚信。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只听顺耳的,而是做到诚实守信。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老子也说:民之不畏,则大畏将至矣。所以作为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要宽厚仁爱,不能一味的进行批评,而要有一定的赞赏和鼓励,这样才能将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觉得自己已经学完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社会在发展,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向老教师学习经验,向新同事学习新观点,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得到更进一步地提高。同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停留在学习表面,还要努力将之付诸于实践。“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是可耻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今许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崇尚欧美、韩、日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现在有些年轻人能够流利讲出国外的服饰,以及饮食文化,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诵一篇孝经。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

但是在年轻的中国一代中,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学生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该得到继承的。华夏文明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当今社会面临着危机,只有传统文化才是立于不败的民族基石,所以我们现在仍有必要系统地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教授于学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深入了解,才能全面发展。

总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你被时代所器重时,就要担当重任,有所作为;当你郁郁不得志时,就要甘于寂寞,不断完善自己,修身养性,博闻强识。而我们作为公务人员,更要有“兼济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业,善其事,做到恪尽职守、克己奉公。我们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应当将其应用在教书育人这份事业上,努力做好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下一代这项工作。

经过为期三天的传统文化培训,使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深度的洗礼。无论是蔡礼旭老师、钟茂森博士的"孝"主题讲座,还是肖陈颖老师的运用弟子规来教育感化学生,无不使我受到深深的震撼,心灵得到了净化,心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让我在听讲座的同时,一遍遍的反思自己的日常言行和教育理念,不禁感到深深的汗颜。

在几位名师的讲座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肖陈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专题讲座。肖老师亲切、大方,还有那发自内心的迷人微笑一下子把我带入了她的讲述中。肖老师体态优美,语言流畅,讲话速度比起一般语速要慢些,却显得更加稳重,脸上始终面带笑容,让听课的人心里很舒服,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们这样面带笑容上课,学生一定也会感觉上课是种享受吧。

肖xx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率先用《弟子规》教学法,唤醒了孩子们心中的爱与感恩,使得孩子们的道德素质与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虽然肖陈颖老师讲述的是如何用弟子规来教育小孩子的事情,但是在听了讲座,重新拜读了国学经典《弟子规》之后,引发了我作为一个女儿,一个老师的深刻的反思。

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肖老师说,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这话真是一点也不错。尤其是现代社会中快速的节奏和浮躁的氛围,不仅让学生也让我们老师内心不再是那么沉静。尤其是在中职学校中任教,由于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课堂秩序不尽如人意。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忽视学生成长和在教学工作中懈怠的借口。我原来在教学中总是容易“三分钟热度”,在刚开始的时候信心满满,干劲十足,但时间长了,当学生的成绩还是没有起色的时候,就会心生懈怠,只重视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做班主任工作时,一开始也是苦口婆心,谆谆教导,但当学生一再犯错时就容易失去耐心。“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现在明白了,我就是缺乏对学生的一份真正的爱心。没有对学生一视同仁,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自己的孩子。而且只注重对学生智育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品行道德的教育。今后我一定要在这一方面努力改进,因材施教,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自信的不断成长!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缺失而遭受挫折和失败。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就像肖老师说的,教育学生最有效的就是:以身作则。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相信,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下,只要我们用心、用行动去做每一件事,不仅仅能让我们的生活幸福,最重要的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会培育出许多有幸福感的孩子。而培育出有幸福感的孩子才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功。让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做一个真正幸福的教师,让我们把所教的每一个孩子都培育成幸福的孩子!

中华传统文化孝的感悟篇十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作为中华儿女,我们继承着这一份文化遗产,也应该追寻中华文化的初心,不忘记我们的文化本源,以此为指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首先,追寻中华文化初心意味着重拾传统美德。中华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讲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友爱。这种美德深植于我们的文化中,我们要追寻这一初心,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宽容、和善、有礼貌。只有用心去理解和尊重别人,我们才能够在人际关系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其次,追寻中华文化初心是对传统智慧的尊重。中华文化倡导崇尚智慧和学问,而这些智慧和学问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追寻中华文化初心就是学习、传承和发扬这些智慧。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中华文化中的科学知识、哲学思想、医学经验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智慧水平。只有不断学习进取,我们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有所作为,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第三,追寻中华文化初心是对中华文明历史的追忆。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层层深厚的文明。回望过去,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经历了诸多风风雨雨,但始终坚守着本心。无论是明朝的封建制度、清朝的闭关锁国还是新中国的科学发展观,中华文化都在不断积累、发展和革新。追寻中华文化初心,就是缅怀我们的祖先、珍视中华文明的历史,从中学习到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信念。

第四,追寻中华文化初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文化是一种包容性强的文化,融汇了多个民族的精华。这份文化无论是在中国内地还是在海外的华人社区,都扎根生长,繁荣发展。我们追寻中华文化初心,就是要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探索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华文化。只有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才能更好地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的魅力。

最后,追寻中华文化初心是对未来的希冀。中华文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在未来道路上的指南。我们应该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发扬中华文化的精华,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要将中华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将中华文化的教诲贯彻到我们的行动中,用中华文化的力量去引领我们的未来。不忘初心,就是要牢记中华文化的根与魂,无论是在哪个领域、哪个岗位,我们都应该发扬传统,传承文化,做到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儿女。

总之,追寻中华文化初心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履行的责任。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而我们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只有不忘初心,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让我们携手努力,将中华文化的初心传承下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华传统文化孝的感悟篇十二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训练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阅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赐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熟悉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学问,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熟悉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始终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家立命之文化根基,也始终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由于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始终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受、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盼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头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意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见。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许多不行知的部分,但是学问可以增长才能,学问可以转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欢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学问,温习旧学问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养、增长才能。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赐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熟悉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学问,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熟悉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始终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家立命之文化根基,也始终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由于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始终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受、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盼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头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意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见。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许多不行知的部分,但是学问可以增长才能,学问可以转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欢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学问,温习旧学问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养、增长才能。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仔细去学习、去思索、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很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行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推断和准时订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行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同学,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行收回,不行反悔。对同学们提出的看法建议要仔细讨论解决,要敢于担当责任。

中华传统文化孝的感悟篇十三

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中华文化的视频讲座,在这堂课中,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经过这次学习,我的眼界得到了开阔,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段:课堂内容的回顾和总结

在视频讲座中,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历史,让我了解了五千年以来中国文化的延续与发展。随后,老师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讲座还涉及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艺术表现形式如京剧和书法等等。综合来看,这场讲座包含了丰富而多样的中华文化内容。

第三段: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思考

通过视频讲座,我对中国传统价值观有了更深的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和谐、孝道尊重、礼仪尊重等,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孝道和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讲座中的故事和案例给了我更多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家庭中与父母和睦相处。同时,中国传统的礼仪也给了我深深的触动,尊重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应该从小事做起,树立自己的榜样,实践并传承这些传统价值观。

第四段:增进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识

通过视频讲座,我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在讲座中得到了详细的介绍。我了解到京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包括音乐、舞蹈、唱腔和表演。京剧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艺术美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此外,讲座还介绍了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我对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汇了中国人睿智和情感,其中的中正书法更是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平衡和和谐。

第五段:对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通过这场视频讲座,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中华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精神内涵而倍受尊重。但现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面临着丧失和消亡的风险。我认为,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拥护者,我们应该积极地传承、发展中华文化。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参与文化教育、弘扬中国传统美德等方式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每一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文化,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总结:

通过这次中华文化视频讲座,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传统价值观和艺术形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激发了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拥护者,我将努力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加入到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共同努力,让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

中华传统文化孝的感悟篇十四

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邓小平的名字意味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和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运动终于奇迹般地走出了历史的沼泽地。社会主义由此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再造辉煌,中华民族则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基础上实现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的振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就这样历史地结合在一起了,而这正是邓小平理论所担负的崇高使命。正如[___被屏蔽词语]同志所说,“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他对党、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就是邓小平理论。”

民同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作出了卓越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正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引导下,中国进一步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进行文化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布满生气的中国出现在布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历史越往前发展,就越会显示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正如[___被屏蔽词语]同志所说,“[___被屏蔽词语]同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审时度势的领导才能,与时俱进的政治勇气和励精图治的工作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卓著的功勋,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尤其是他集中全党聪明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___被屏蔽词语]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___被屏蔽词语]思想一样,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___被屏蔽词语]人的实践经验。正是在[___被屏蔽词语]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我们透视出中国[___被屏蔽词语]率领中国人民从东南西北悲壮奋起的宏大历史场面,领悟到一个古老的民族何以复兴于当代的全部秘密,并看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辉煌。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2

以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cultureof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中华传统文化总述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2.农业文化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简要地说就是: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

中华传统文化细品

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的。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这不是说科学是正确的,科学也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而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认识的是物质,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宇宙飞船上天,原子弹爆炸,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上的成就,科学观念是很易被人们接受的。由于以上原因,人们对信仰发生动摇也是很正常的,这也正是这种原因,有些教类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上帝的罪人。更头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师还染上了艾滋病,有媒体报道,他们之所以染上艾滋病是由于不正当的性行为造成的,这说明他们已经远离自己的信仰,沦为上帝的罪人了。但是我们应当承认,天主教、教类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还是高尚的,但是从发展的趋势看,教类和天主教、伊斯兰教,都没有发展前途,因为它们都不能为科学思想所接受,最终会被人们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象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圣经》文化,和现在《古兰经》文,是强迫的。

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包涵的本质。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语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我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以上各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语言和文字上的优势,这在以前的帖子中都谈到了,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3

读了中华传统文化这本书我的震撼很大,更深的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之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根。这书介绍了剪纸艺术、戏曲、皮影等内容。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最喜爱手工剪纸了,记得在我很小的时侯,奶奶就教过我剪纸,剪花,剪四瓣花、五瓣花……奶奶还夸我心灵手巧。每当手工课上剪纸时,我都兴奋不已,在手工课上我和同学们认真地学习剪窗花,剪燕子,做风车,这些在我的手上一点也不难,手工课的王老师经常奖励我一颗颗红星……当看了这本书我的剪纸兴趣更浓了,加上我有学画画的功底,剪的花样就更多了。今年过年的时侯我剪了各式各样漂亮的窗花,贴在奶奶家的窗户上,全家喜庆多了,过年的味更足了。

我觉得中国古代流传文化,深入浅出的引导着我们后人,引领着我们新一代。我们将寻根溯源,继承中华民族传统而又优良的文化!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4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学习,特别是蕴含了丰富传统哲学,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闲人的人生智慧总结,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与为人处事的原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

特别喜欢《易经》中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经常用这句话去勉励自己,交给我们怎样去做一个人,做好一个强者、智者。我经常在想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两句就会是一个圣人,又想起温总理在上任时说的那两句话来勉励自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精深的文化随便精研点就受用终生了。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

中华传统文化孝的感悟篇十五

最近,我参观了中华文化公园,这是一座集中华文化艺术和历史文化为一体的公园。这次参观让我有了深刻的体会,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慢生活文化

走进中华文化公园,眼前的景象让我觉得有点出乎意料。公园内的湖光山色让人感到非常舒适。公园中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区域,这里有许多画家在画画、有音乐家在演奏、还有绘画和书法展览,这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地方,让人感受到慢生活的文化态度。

第二段:历史文化

公园里的历史文化区,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例如,有一座仿造的古城池,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还有博物馆,里面展示了许多的文物,让人了解到中国的历史文化。这次参观让我认识到,了解历史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段:传承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园中心的广场上,有一些传统文化表演,如传统武术、音乐、舞蹈等,这些表演让人着迷,深深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国的文化内涵。我认为这些表演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们不仅有助于传承文化,更可以激发全民参与,以此推广和发展中国文化。

第四段:绿色环保

此次参观中,公园的每个角落都有绿色植物,它们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让整座公园呈现出绿色生机、和谐自然的氛围,这让人感受到绿色环保的理念和重要性。

第五段:人文关怀

在游览中华文化公园的时候,我注意到公园中设施完备,不仅如此,设置了很多便民设施,例如免费的饮水机、卫生间、座椅、休息亭等,这为公园游客提供了舒适、人性化的服务,让人感受到公园的人文关怀。

总之,此次参观中华文化公园,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也让我认识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公园内还融入了绿色环保、人文关怀的理念,这让人感受到我们的社会更加成熟、更加人性化。我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孝的感悟篇十六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文明基因。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文化逐渐丧失了原有的特点和精髓,成为了一种浅薄的装饰,甚至被现代化的思潮所淹没。为了重新找回中华文化的初心和精髓,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追寻。在关于“中华文化追寻初心”的探索中,我有了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中华文化的初心在于弘扬传统家训和礼仪之道。传统家训是古代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教育中,有一套行为准则和做人原则,指导人们如何做人、待人、处世,形成了一种仁爱、尊重、共融的价值观。尊师重道,孝顺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礼仪也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尽管现代生活节奏紧张,但我们依然应该坚守这些传统,传承家族的美德和家训,让家庭成为一个温暖的社会细胞。

其次,中华文化的初心在于保护自然环境和崇尚生态文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文明古国,而这种文明的根基之一就是对自然的敬畏和珍视。我们的祖先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追求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依赖于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了追寻中华文化的初心,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建立起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观念,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

再次,中华文化的初心在于倡导和平、协调、合作的价值观。中华文化注重和谐的发展,崇尚“天下为公”的理念,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仁爱、和平、忍让等,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了追寻中华文化的初心,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这种价值观,倡导和平的国际关系、协调的社会关系和合作的个人关系,为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中华文化的初心在于追求自我完善和修身养性。文人墨客和儒士们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提倡以德修身,以德治国。中华文化更注重个体的内在修养,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只有通过自我完善和修炼,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为了追寻中华文化的初心,我们要注重对自己的修炼,培养自己的情操和品德,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心灵的升华。

综上所述,追寻中华文化的初心是一项个体与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弘扬传统家训和礼仪之道,保护自然环境和崇尚生态文明,倡导和平、协调、合作的价值观,追求自我完善和修身养性,我们能够找回中华文化的初心和精髓,并让它继续发光发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真正的骄傲。

中华传统文化孝的感悟篇十七

今天参加学校疏帘淡月xx的中国传统知识竞赛的决赛,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动,本来也是抱着分享不去争什么的态度去的,但是之后却是因为现场的情况气氛还有各种问题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尽意与词不达意都是让人很痛苦的事情。每个部门或者社团承担一个活动要办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经这么过来的,所以那些小问题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为志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同学们,记得摆正好自己的心态,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

正因言不尽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讲稿,也是了了一颗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谢主办方给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认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我能进入决赛,是一种侥幸,但侥幸,也是一种天意。

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那么,灵魂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从古到今,不断扩充。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名《周易》。可能至今还有很多人都认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学,是迷信。但显然不是这样的。以其第一卦乾卦来说(也许没有背下来的必要,只是我背下来了,这里不管了),这一卦属于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见大人啊,无咎啊,吉啊等等讲的就是卜筮,你会遇到什么,你要怎样面对,结果会是怎么样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讲的是安身立命出世处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就会被人拿来当座右铭或者拿来教训晚辈,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而且,这里面有很多都讲的是象,系词里面说,圣人是: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变,所以六十四卦里面有很多关于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处世之道。

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之前有一些国学朗诵活动的普及就是很好啊,虽然说美国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么多么好,但我依旧认为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抓起的重点是要从小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人有好有坏,为什么我们会有好坏的概念,就是因为我们是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准绳的,如果什么时候这个准绳没有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什么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大家,一是环境所致,二,还是环境所致,现在应该抓紧的还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体,社会太浮躁,但,大乱之世必有伟人出,也许是现在还不够乱,也许,伟人还在成长。

对于某位姑娘的问题,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实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我想说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必然是以人为载体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东西也只是个东西,没有了创始者赋予它灵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续?不才认为这就应该归于中国医学的作用,没有中医都活不下来!当然,真相不是这么诡异耍流氓的,只是我现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为代代人都有这样的抱负,灵魂不死,故而永存!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园长面对老师,尤其女性,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员工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身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给学生做出表率,正确引导员学生的行为,树立良好的风气,只有员工心平气顺,工作才能有积极性,才能达到和谐共处,更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