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读后感(汇总7篇)

小编: 薇儿

在撰写文章之前,我们往往需要先制定一个详细的提纲。在总结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范例或模板,以提高写作的质量和效果我们可以从范例提纲中观察到作者在思路展开和论证过程中的设计和安排思路。

饮酒读后感篇一

陶渊明诗集中共有饮酒诗60余首,《陶渊明集序》中,萧统第一次提示了陶渊明饮酒诗的内涵,“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解释了陶渊明饮酒诗的深意。古人云:杯中之物堪以乐,一饮魂销万古愁。综观陶渊明饮酒诗,亦可领略到诗人纯真而又质朴的个中乐趣。

其一,载酒去尘网——“素位之乐”。

陶渊明一生追求“真”、“朴”、“淳”、“自然”,主张回归率性而为的“自然之乡”,憎恶曲意逢迎的官场生活。早年虽有过鸿鹄之志,但都在黑暗浑浊的社会大氛围中磨平了棱角。出于生计考虑虽多次为官,但诗人并不快乐,并慨叹自己的为官生涯是“误落尘网中”。可见,诗人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何其急切!

晋元兴二年癸卯(四o三),诗人因母亲去世,居忧在家,作《和郭主簿》二首,第一首中有“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四句,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卷三评曰:“此陶公自述其素位之乐,其不以贫贱而慕於外,不以富贵而动於中,岂矫情哉?”今岁“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消阴中夏,南风拂裳,闲游“六艺”,“弱子”咿呀学语,嬉戏一旁,高兴之余载酒挥觞,尽享人伦之乐,自是趣味横生。此时陶渊明深切感受到脱离“心为形役”的畅快,便欣然写道:“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其二,有酒且为乐——“乐天之学”。

陶渊明归田之后的诗《和刘柴桑》中有“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四句,吴瞻泰《陶诗汇注》卷二评曰:“此诗是靖节乐天之学。”躬耕田野,东风已“凄薄”,薄酒一杯可以解除疲劳,虽说浊酒不如佳酿,但用以调节情趣却是有胜过无的,既有之则安之,正是诗人“乐天知命”人生观的体现。

又如《游斜川》中“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月非所求”,正如诗人所说的“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无须太顾虑百年之后的景况,“有酒且为乐”,便是人生快事。再如《杂诗》其四中的“一觞虽独进,杯尽须自倾”,《饮酒》其九中的“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等均是诗人知命而乐天的精神体现。

其三,斗酒聚比邻——“惜时达乐”。

陶渊明并没有象当时的一些“隐士”一样,啸聚山林,远离人烟,而是“结庐在人境”,在“与人聚”的自然生存状态中挥洒性情,亦是别有一番乐趣。

《归园田居》其五中有“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化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几句,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卷三评曰:“前者(其四)悲死者,此首念生者,以死者不复还,而生者可共乐也。故耕种而还,濯足才罢,即以斗酒只鸡,招客为长夜饮也。”诗人开荒南野,免不了稼穑扶犁,与农民一样辛勤耕耘。劳作之后与邻居相聚饮酒,酒酣之时,慨叹光阴易逝,欢乐太短,于是众人通宵欢饮,把酒达旦。正如孙人龙辑《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一所言:“(此)田家真景,令人悠然。”又如《杂诗》其一“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中所体现出来也正是这种“惜时达乐”的人生态度。

其四,衔觞图共饮——“好德乐道”。

陶渊明不同于老子“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他认为人的性灵相知在于沟通,在于心与心的交换,而不是将真情藏于冷峻,一味地去追求超脱尘世,这是典型的田园君子的“好德乐道”思想。

《答庞参军》中有“我有旨酒,与汝乐之”、“送尔于路,衔觞无欣”、“岂忘宴宾”的句子,孙人龙辑《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一评曰:“(此篇)高雅脱俗,喻意深阔,交情笃挚,妙能写出。”这一首诗中的酒反映了诗人的心理渐进过程,将诗人“好德乐道”的思想尽情展现出来。其一、二分别写“我之所好”及“以求同好”;其三则写“同好”之人既来,何不以酒招待,以求同乐。主客因旨趣相投,才有“一日不见,如何不思”的真挚情感;其四则是分别之酒。世上知音本来就少,而今匆匆聚首,心里的话还没有说尽,就要分别,“同德”的朋友不知何日再闻消息;其五则为担忧之酒,魏晋社会动荡,“王事靡宁”,庞参军奉刘义隆大王之命,“作使上京”,此去前程未卜,一杯薄酒表深情。整首诗充满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读之感人,味之泪下!

陶渊明饮酒诗风韵独具,但得“乐道”如何不饮?读陶渊明的诗如品酒,诗外有酒气,诗内怡性情。

饮酒读后感篇二

陶渊明诗集中共有饮酒诗60余首,《陶渊明集序》中,萧统第一次提示了陶渊明饮酒诗的内涵,“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解释了陶渊明饮酒诗的深意。古人云:杯中之物堪以乐,一饮魂销万古愁。综观陶渊明饮酒诗,亦可领略到诗人纯真而又质朴的个中乐趣。

其一,载酒去尘网——“素位之乐”。

陶渊明一生追求“真”、“朴”、“淳”、“自然”,主张回归率性而为的“自然之乡”,憎恶曲意逢迎的官场生活。早年虽有过鸿鹄之志,但都在黑暗浑浊的社会大氛围中磨平了棱角。出于生计考虑虽多次为官,但诗人并不快乐,并慨叹自己的为官生涯是“误落尘网中”。可见,诗人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何其急切!

晋元兴二年癸卯(四o三),诗人因母亲去世,居忧在家,作《和郭主簿》二首,第一首中有“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四句,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卷三评曰:“此陶公自述其素位之乐,其不以贫贱而慕於外,不以富贵而动於中,岂矫情哉?”今岁“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消阴中夏,南风拂裳,闲游“六艺”,“弱子”咿呀学语,嬉戏一旁,酒挥觞,尽享人伦之乐,自是趣味横生。此时陶渊明深切感受到脱离“心为形役”的畅快,便欣然写道:“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其二,有酒且为乐——“乐天之学”。

陶渊明归田之后的诗《和刘柴桑》中有“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四句,吴瞻泰《陶诗汇注》卷二评曰:“此诗是靖节乐天之学。”躬耕田野,东风已“凄薄”,薄酒一杯可以解除疲劳,虽说浊酒不如佳酿,但用以调节情趣却是有胜过无的,既有之则安之,正是诗人“乐天知命”人生观的体现。

又如《游斜川》中“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月非所求”,正如诗人所说“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无须太顾虑百年之后的景况,“有酒且为乐”,便是人生快事。再如《杂诗》其四中的“一觞虽独进,杯尽须自倾”,《饮酒》其九中的“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等均是诗人知命而乐天的精神体现。

其三,斗酒聚比邻——“惜时达乐”。

陶渊明并没有象当时的一些“隐士”一样,啸聚山林,远离人烟,而是“结庐在人境”,在“与人聚”的自然生存状态中挥洒性情,亦是别有一番乐趣。

《归园田居》其五中有“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化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几句,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卷三评曰:“前者(其四)悲死者,此首念生者,以死者不复还,而生者可共乐也。故耕种而还,濯足才罢,即以斗酒只鸡,招客为长夜饮也。”诗人开荒南野,免不了稼穑扶犁,与农民一样辛勤耕耘。劳作之后与邻居相聚饮酒,酒酣之时,慨叹光阴易逝,欢乐太短,于是众人通宵欢饮,把酒达旦。正如孙人龙辑《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一所言:“(此)田家真景,令人悠然。”又如《杂诗》其一“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中所体现出来也正是这种“惜时达乐”的人生态度。

其四,衔觞图共饮——“好德乐道”。

陶渊明不同于老子“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他认为人的性灵相知在于沟通,在于心与心的交换,而不是将真情藏于冷峻,一味地去追求超脱尘世,这是典型的田园君子的“好德乐道”思想。

《答庞参军》中有“我有旨酒,与汝乐之”、“送尔于路,衔觞无欣”、“岂忘宴宾”的句子,孙人龙辑《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一评曰:“(此篇)高雅脱俗,喻意深阔,交情笃挚,妙能写出。”这一首诗中的酒反映了诗人的心理渐进过程,将诗人“好德乐道”的思想尽情展现出来。其一、二分别写“我之所好”及“以求同好”;其三则写“同好”之人既来,何不以酒招待,以求同乐。主客因旨趣相投,才有“一日不见,如何不思”的真挚情感;其四则是分别之酒。世上知音本来就少,而今匆匆聚首,心里的话还没有说尽,就要分别,“同德”的朋友不知何日再闻消息;其五则为担忧之酒,魏晋社会动荡,“王事靡宁”,庞参军奉刘义隆大王之命,“作使上京”,此去前程未卜,一杯薄酒表深情。整首诗充满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读之感人,味之泪下!

陶渊明饮酒诗风韵独具,但得“乐道”如何不饮?读陶渊明的诗如品酒,诗外有酒气,诗内怡性情。

饮酒读后感篇三

读完陶渊明的《饮酒》后,我似乎有所明白他的“悠然”,读懂了些“他所谓的真意”。

陶渊明到底为何要归隐田园呢?有人说这是无奈,当时的黑暗到极点,入仕做官本是他的根本目标,但几次入仕失败后,他选择了逃避;更有人说这是他执着这追求人生价值的表现,因为他无法忍受官场的黑暗,选择了做“本我”,是高尚理想。

曾有多少骚客名家扬弃鄙视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与人格,但在我看来他的行为有死好笑。何哉?因为他就是无法忍受官场的黑暗和对人性的摧残,而逃之夭夭雨田园之中,这是消极的表现。他可知:他的才华可谓百年不遇,倒是的百姓、社会需要他这样淡泊名利的人,可他却选择避世,不敢直视与黑暗,不干与恶、险作斗争。试想,他若勇敢的像海燕搏击风浪那样的与黑暗作着永不停息的斗争,发动革命,唤醒人们的心灵。那东晋不也是历史的一大顶峰吗?若陶渊明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有海燕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写吧!”的勇敢坚定;由欧阳修的“乐其乐,醉能同其乐”的与民同乐,那一切就都会改变。

现代的我们应如何?我通过读《读酒》才真正懂得什么叫“真意”!不是陶渊明的返璞归真,远离世俗,贴近自然,完全不问世事,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以百姓为己任。我忽然有了莫名的冲动——长大以后当官,进入尔虞我诈的工作岗位,下基层,为百姓分忧解难,推动农村又好又快的发展,能“乐其乐”也是一大幸事。

现在有多少人选择当警察,打黑灭黑,与险恶和阻遏社会的坏人作斗争,有的则选择投身科学创造中去,造福百姓,推动社会发展。无数的人放弃了灯红酒绿的生活,放弃了隐逸田园的生活,为了同一个目标——人类的奋发,而奋斗!

饮酒读后感篇四

饮酒(其五)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由于对现实不满,便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抒写情志。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当然,写这类诗的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便是最具代表性的田园诗人。听闻美味,总不如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一同品尝陶渊明《饮酒》之美味吧!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矛盾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所写,但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饮酒》组诗共20首,本诗便是其中的第五首。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对照译文聆听诵读,注意字音及诗句的诵读节奏。(2)学生自读,教师适时点评。/4(3)学生齐读,整体感知诗歌意境及诗人情感。2.诗文探究、赏析。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心远地自偏”中“远”的对象是什么?

明确: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3)1、2两句是什么关系?

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总结1、2句: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而作者却是个例外。

明确:“东篱”:种菊花的地方,常用于田园诗中来表达诗人的志趣。“菊”:

a.高洁品格的象征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相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它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傲霜斗雪;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

b.伤感的象征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菊花在李清照笔下成了抒发情思的对象。

c.斗士的象征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因见菊花在秋天独放的景象,想到要改变它的处境,让它在春天与桃花一齐开放,/4抒发了要为劳苦大众改变现状的思想感情。

d.花之隐者也

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也”。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5)“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明确:景物描写: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援引《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可见此句有深意: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7)总结3、4两句: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撷,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纯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积极意义:陶渊明渴望自由,弃官归隐,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他的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

消极意义: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4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五)课堂小结。

饮酒读后感篇五

饮酒(其五)【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够熟读背诵。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闲适恬淡的感情。【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直至背诵。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传达的悠然恬淡的感情。【教学难点】感悟诗中要表达的“物我合一”的真意。【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素材。2.学生准备:课本。【教学过程】一、导入。《五柳先生传》相关文字导入。设计思路:前段时间才学习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涉及到陶渊明的性格爱好。用这篇文章中的相关文字来导入,既能够回顾旧知,又能为本诗的教学做铺垫。二、回顾作者。回顾陶渊明相关资料。并结合《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概括他的性格、爱好、理想追求等。《饮酒》为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为作者辞官归隐后所作。设计思路:通过这一环节,带领学生快速地重温诗人,并利用以往的知识,给学生一点提示。三、自读诗歌。1.读准语音语调。(齐读)2.读准节奏重音。(个读)3.听示范朗读、跟读。(齐读)

1/2设计思路:诗歌重在朗读,在反复地诵读中能够体会诗歌的韵味。这一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四、感悟诗歌。1.诗人对自己住处环境介绍看似前后矛盾,是作者酒后胡说吗?明确: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奔走仕途的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2.诗中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田园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看到了人的活动吗?明确: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这是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看似没有人的参与,却处处有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设计思路:这四句诗是最难理解的部分,通过层层设问,带领学生理解“物我合一”的意境。3.名句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能否换成“望”?设计思路:这类题目是学生经常遇见的,学生应该能够较好地辨别两个词的细微差别。从而体会到“炼字”的重要性。4.最后两句诗想要传达作者怎样的感受?明确:面对美好景物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得意忘言就是这样了。五、拓展阅读。展示《归园田居(其一)》部分诗句,帮助学生对陶渊明诗歌的理解。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作业布置】1.背诵这首诗歌。2.《饮酒》和《归园田居》两诗中任选一首,将其中描写景物的诗句按照自己的理解改写成的一段散文。

2/2

饮酒读后感篇六

诗人陶渊明诗集中共有饮酒诗60余首,《陶渊明集序》中,萧统第一次提示了陶渊明饮酒诗的内涵,“有疑诗人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解释了陶渊明饮酒诗的深意。古人云:杯中之物堪以乐,一饮魂销万古愁。综观陶渊明饮酒诗,亦可领略到诗人纯真而又质朴的个中乐趣。

陶渊明一生追求“真”、“朴”、“淳”、“自然”,主张回归率性而为的“自然之乡”,憎恶曲意逢迎的官场生活。早年虽有过鸿鹄之志,但都在黑暗浑浊的社会大氛围中磨平了棱角。出于生计考虑虽多次为官,但诗人并不快乐,并慨叹自己的为官生涯是“误落尘网中”。可见,诗人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何其急切!

晋 元兴二年癸卯(四o三),诗人因母亲去世,居忧在家,作《和郭主簿》二首,第一首中有“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四句,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卷三评曰:“此陶公自述其素位之乐,其不以贫贱而慕於外,不以富贵而动於中,岂矫情哉?”今岁“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消阴中夏,南风拂裳,闲游“六艺”,“弱子”咿呀学语,嬉戏一旁,高兴之余载酒挥觞,尽享人伦之乐,自是趣味横生。此时陶渊明深切感受到脱离“心为形役”的畅快,便欣然写道:“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陶渊明归田之后的诗《和刘柴桑》中有“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四句,吴瞻泰《陶诗汇注》卷二评曰:“此诗是靖节乐天之学。”躬耕田野,东风已“凄薄”,薄酒一杯可以解除疲劳,虽说浊酒不如佳酿,但用以调节情趣却是有胜过无的,既有之则安之,正是诗人“乐天知命”人生观的体现。

又如《游斜川》中“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月非所求”,正如诗人所说“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无须太顾虑百年之后的景况, “有酒且为乐”,便是人生快事。再如《杂诗》其四中的“一觞虽独进,杯尽须自倾”,《饮酒》其九中的“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等均是诗人知命而乐天的精神体现。

陶渊明并没有象当时的一些“隐士”一样,啸聚山林,远离人烟,而是“结庐在人境”,在“与人聚”的自然生存状态中挥洒性情,亦是别有一番乐趣。

《归园田居》其五中有“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化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几句,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卷三评曰:“前者(其四)悲死者,此首念生者,以死者不复还,而生者可共乐也。故耕种而还,濯足才罢,即以斗酒只鸡,招客为长夜饮也。”诗人开荒南野,免不了稼穑扶犁,与农民一样辛勤耕耘。劳作之后与邻居相聚饮酒,酒酣之时,慨叹光阴易逝,欢乐太短,于是众人通宵欢饮,把酒达旦。正如孙人龙辑《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一所言:“(此)田家真景,令人悠然。”又如《杂诗》其一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中所体现出来也正是这种“惜时达乐”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不同于老子 “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他认为人的性灵相知在于沟通,在于心与心的交换,而不是将真情藏于冷峻,一味地去追求超脱尘世,这是典型的田园君子的“好德乐道”思想。

《答庞参军》中有“我有旨酒,与汝乐之”、“送尔于路,衔觞无欣”、“岂忘宴宾”的句子,孙人龙辑《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一评曰:“(此篇)高雅脱俗,喻意深阔,交情笃挚,妙能写出。”这一首诗中的酒反映了诗人的心理渐进过程,将诗人“好德乐道”的思想尽情展现出来。其一、二分别写“我之所好”及“以求同好”;其三则写“同好”之人既来,何不以酒招待,以求同乐。主客因旨趣相投,才有“一日不见,如何不思”的真挚情感;其四则是分别之酒。世上知音本来就少,而今匆匆聚首,心里的话还没有说尽,就要分别,“同德”的朋友不知何日再闻消息;其五则为担忧之酒,魏晋社会十分动荡,“王事靡宁”,庞参军奉刘义隆大王之命,“作使上京”,此去前程未卜,一杯薄酒表深情。整首诗充满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读之感人,味之泪下!

饮酒读后感篇七

读完陶渊明的《饮酒》后,我似乎有所明白他的“悠然”,读懂了些“他所谓的真意”。

陶渊明到底为何要归隐田园呢?有人说这是无奈,当时的社会黑暗到极点,入仕做官本是他的根本目标,但几次入仕失败后,他选择了逃避;更有人说这是他执着这追求人生价值的表现,因为他无法忍受官场的黑暗,选择了做“本我”,是高尚理想。

曾有多少骚客名家扬弃鄙视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与人格,但在我看来他的行为有点好笑。何哉?因为他就是无法忍受官场的黑暗和对人性的摧残,而逃之夭夭于田园之中,这是消极的表现。他可知:他的才华可谓百年不遇,倒是的百姓、社会需要他这样淡泊名利的人,可他却选择避世,不敢直视与黑暗,不干与恶、险作斗争。试想,他若勇敢的像海燕搏击风浪那样的与黑暗作着永不停息的斗争,发动革命,唤醒人们的心灵。那东晋不也是历史的一大顶峰吗?若陶渊明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有海燕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写吧!”的.勇敢坚定;由欧阳修的“乐其乐,醉能同其乐”的与民同乐,那一切就都会改变。

现代的我们应如何?我通过读《读酒》才真正懂得什么叫“真意”!不是陶渊明的返璞归真,远离世俗,贴近自然,完全不问世事,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以百姓为己任。我忽然有了莫名的冲动——长大以后当官,进入尔虞我诈的工作岗位,下基层,为百姓分忧解难,推动农村又好又快的发展,能“乐其乐”也是一大幸事。

现在有多少人选择当警察,打黑灭黑,与险恶和阻遏社会的坏人作斗争,有的则选择投身科学创造中去,造福百姓,推动社会发展……无数的人放弃了灯红酒绿的生活,放弃了隐逸田园的生活,为了同一个目标——人类的奋发,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