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案(汇总12篇)

小编: ZS文王

一个好的教案应该包含清晰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步骤和有效的评估方法。这些初一教案范文是根据实际教学经验编写的,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启示。

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案篇一

我们周围的空气对大家都很重要。没有空气,我们就无法生存。每个人都明白这一点。但是在很多其他方面dd那些不大明显或不大为人所知的方面,空气也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没有空气就没有声音,因为声音是通过空气传送的。没有空气也就没有火,也就没有汽车,因为汽车发动机需要空气来运转。

没有空气就没有风,没有云,没有天气。夜晚会非常冷,白昼会非常热。我们会被迫对找地方躲避阳光,因为没有大气层保护我们不受致命光束的侵害。

大气就是环绕地球的空气。大气压则是所有空气对地球表面形成的重量。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地球上许多事情离开气压就无法实现。在此不再枚举。

一句话,离开空气,我们就无法生活。

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案篇二

【教学目的】

1、了解铁的重要物理性质

2、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现象和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个常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建立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试管

【教学过程】

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氧、氢、碳等非金属的一些性质,在这一章中,将主要学习一种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用途广泛的金属--铁,我们将介绍铁的一些性质。以及一些常见金属的知识。

“钢铁”这个名词在生活中是很常用的,可是钢并不等于铁,虽然钢的主要成分是铁,但在性能方面跟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铁的性质。

一、铁的物理性质

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度为7.86克/厘米3,熔点为1535℃,沸点为2750℃,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

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都不是纯铁,讨论金属的物理性质主要从色、态、光泽、熔沸点、密度、导电、导热性质和硬度等方面来研究。

二、铁的化学性质

1、铁与氧气的反应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铁可以氧气中剧烈燃烧,铁还可以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来制备氢气,这些反应能说明铁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

演示:演示实验6-1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第二、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讨论: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答: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讨论:怎样防止铁生锈?

防止铁生锈可采用将铁与空气隔绝,或保持空气的干燥,当然第二种方法不可行;所以一般采用与空气隔绝,如在铁制品的表面喷上一层漆,在一些铁制品表面镀上其他金属或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的氧化膜,即,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以防生锈。

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案篇三

一、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案篇四

一.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红磷,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过程与方法: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重点难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

四.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5个装有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五.教学过程

【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红磷的燃烧实验

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回答】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确认目标】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认识氧气的性质

【回答】无色、气体,无味,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

【结论分析】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板书】1、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

(4)液态(沸点―183°c)、固态均为淡蓝色。

【学生活动】看书、划重点(或记笔记。)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教师】既然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方可表现出来,我们就来进行如下实验。

【板书】2、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集气瓶中。

剧烈燃烧、发白光

2.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回答】二氧化碳

【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板书】(1)碳+氧气二氧化碳

(c)(o2)(co2)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教学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学习对实验现象观察、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一物理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6~7页的实验1-1(1)和1-1(2),简单介绍一下实验仪器及药品。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木头制成课桌、瓷器破碎、车胎爆裂、汽油挥发等。

【名师归纳】

1、做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试剂(如水、胆矾、石灰石)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思考为什么发生变化。

2、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在状态、形状、颜色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反馈练习】

1、厨房里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d)

a.煤燃烧b.刀生锈c.菜腐烂d.水蒸发

2、从化学的视角来看,下列名句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c)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曾青(指cuso4溶液)得铁则化为铜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bcde。

a.铁铸锅b.木头制桌椅c.汽油挥发d.灯泡发光e.香水挥发f.蜡炬成灰

学习内容二化学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7页实验1-1(3)和1-1(4),简单介绍一下实验装置。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1、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学会观察?

2、请举出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1、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归纳,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2、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铁生锈、煤燃烧等。

【名师归纳】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都不能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例如:灯泡发光、无色的气态氧气变为淡蓝色液态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反馈练习】

1、下列过程的原理,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c)

a.蒸发b.导电c.燃烧d.灭火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b)

a.矿石粉碎b.纸张燃烧

c.酒精挥发d.冰雪融化

学习内容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讨论交流】

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发生?

【温馨点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相互联系的。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同时发生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熔化,但熔化的过程中却有一部分在燃烧。

【名师归纳】

物理变化不难辨,没有新物质出现;化学变化则不然,物质本身已改变;两种变化有区别,有无新物作判断;两种变化有关联,化变中间有物变。

【反馈练习】

1、在下列变化中,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不同,该变化是(b)

a.石蜡熔化b.米饭变馊

c.汽油挥发d.湿衣服晾干

2、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a)

a.玻璃破碎面包发霉

b.榨取果汁工业上制取氧气

c.玉米酿成白酒铁生锈

d.煤的燃烧干冰升华

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案篇六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区分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总结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3.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区分。

三、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区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仪器和药品: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纸。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2分钟)

(1)将纸揉成一团。

(2)将纸撕碎。

(3)将纸点燃。

【提问】:上述变化有什么不同?可以分成哪几类?

本节我们就来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板书课题)。

学生倾听、思考。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新课讲授

(26分钟)

一、物质的变化

【过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及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将现象记录在教材第7页的表格中。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体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演示】实验1-1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小组内讨论实验1(1)和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组内及组间讨论并交流,然后学生归纳物理变化的概念、特征并举出实例。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清晰地掌握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

【提问】实验1(3)和实验1(4)有什么共同特征?

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小组内讨论实验1(3)和实验1(4)有什么共同特征?

组内及组间讨论并交流,然后学生归纳化学变化的概念、特征并举出实例。

【展示】课本图片1-4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这不是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标准。

观看图片,认识化学变化常过程中常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通过图片,加深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

组织讨论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讨论回答。

通过讨论,加深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本质区别的理解。

【提问】判断下列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将纸揉成一团。

(2)将纸撕碎。

(3)将纸点燃。

思考、讨论、回答。

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体会成功感。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是什么?

引导分析,举例说明。

讨论回答。

加深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联系的理解。

二、物质的性质

【引入】物质会发生各种变化,是由于它们具有的各自不同的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

请同学们观察这杯酒精,说出它有哪些性质?

倾听。

根据生活经验描述酒精的一些性质。

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引入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哪些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哪些性质通过物理变化表现出来?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分组讨论后,小组派代表说明,并总结归纳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倾听、记忆、理解。

培养学生合作、思考、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主动交流和讨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指导阅读】课本中熔点、沸点、密度的相关内容。

阅读、理解。

自主学习。

通过阅读课本内容,了解一些物理性质。

【演示】实验1-2引导学生观察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

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加深对物质性质的认识。

【组织讨论】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经验,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并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小组讨论、分析。

课堂小结

(2分钟)

【反思与小结】

问题:通过学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疑问?

以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小结,强调学生思考问题时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找出突破口。

这样的小结既点明了本节的重难点,又梳理了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寻求新的学习方法,获取新的知识。

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固体、液体的取用

教学工具

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教学过程

【引入】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那里有很多仪器和药品期望你利用他们来探究化学的奥秘。

【说明】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他们是你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

一、药品的取用

指导学生阅读p151药品取用规则,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1、固体药品的取用

【说明】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广口瓶),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展示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演示】

1)取锌粒

2)取少量碳酸钠

【解释】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说明】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展示细口瓶)。

【演示】液体的倾倒。

【讨论】

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到放在桌面上?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到还是缓慢地倒?

3、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

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说明】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

【演示】用量筒取用液体。

【解释】

1、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当接近刻度时,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刻度

3、取用液体,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

【演示】滴管的使用,实验1-3

【小结】

1、固体的取用方法

2、液体的取用方法

作业:

课后小结

1、固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广口瓶

取用:药匙、纸槽(粉末状)、镊子(快状)

注意: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细口瓶

取用:倾倒

注意: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

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案篇八

知识与技能:

(3)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

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感想]如:

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东西根据什么选用金属。

[新课引入]通过大家刚才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金属材料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对它们很感兴趣,当然也有很多疑问。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

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案篇九

今天,在课堂上我听写了前10号元素。我是打乱顺序听写的,他们的听写效果较差。每个班的作业是先背会前十号元素(分两批给的,每批5个元素符号),然后在作业本上默写,家长签字。交上来的作业都很好,有的是默写后的家长签字,有的明显是家长听写的。但是听写的效果则很不好。每个班全对的同学都明显少于作业本上全队的。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应该有这么几个:

1、作业本上的默写有的同学造假。肯定有不少同学没有背,或是背得模棱两可就抄了一遍,要求家长签字的,这一部分同学在听写时错的当然就多了。

2、有一部分同学背的不熟练。在作业本上他们是按照前十个的顺序默写的,而我是打乱顺序听写的,按照记忆规律来说,在没有记忆熟练的情况下抽取检查是很容易出错的。

我也思考怎样能让学生把这些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得更加牢固呢?我认为一是在后面要经常用这些元素,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接触,他就不会忘了。二是加强强化。每天上课时听写10个或是5个,哪怕由同桌互查、小组互查,也能够强化这些基础知识。

今天有关两个性质的补充,我又讲解了金属的“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物理性质和“中毒”等化学性质。

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

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

过程和方法:

1、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2、 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

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

2、铵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一。 化学肥料

1、氮肥

氨水 nh3•h2o 易溶于水 低温密封

碳酸氢铵 nh4hco3

硝酸铵 nh4no3

氯化铵 nh4cl

硫酸铵 (nh4)2so4

尿素 co(nh2)2

【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

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

磷酸二氢铵 nh4h2po4 磷酸氢二铵(nh4)2hpo4

3、钾肥

硫酸钾(k2so4) 氯化钾(kcl)

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4、复合肥料

硝酸钾kno3

磷酸二氢钾kh2po4

5、微量元素肥料

如b、mn、cu、zn等

6、农家肥料

二、农药

1、作用

2、危害

三、随堂检测题

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尿素的含氮量,肥效持久。铵盐跟碱性物质反应,会放出___.

3、草木灰中的钾肥主要成分是______,它的水溶液呈________。

4、磷酸二氢钾是含_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硝酸钾是含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

5、常用的农药有哪些?说出各有哪些作用和危害。

第四节 化学与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防治水、大气污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禁止某些反应发生、控制或改变反应途径等杜绝有害物质产生,另一方面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难点: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课前准备:首先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自学,在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水、大气污染防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方面作深入的调查,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的收集资料。收集好资料以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每一大组中又可分为几个小组,如第一大组研究水资源的污染及防治,其中又可分为污染源小组、危害与防治小组。每一小组选出负责人、中心发言人。有能力的小组还找到了相关的影视资料,并把它们加以整理制作成了课件,待上课交流时放映给全班同学观看。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正象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但目前,仍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甚至无视环境污染的危害,只重经济,不重环境。下面,我就将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大家告诉大家环境污染的危害。

一、保护生命之源――水

二、大气的污染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一下对大气污染及防治的认识。

三、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工艺,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案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记住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主要的物理性质,能认识到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吸水性。

2.通过实验探究碱的性质,学会根据性质思考其用途的科学方法。

3.通过探究碱的性质的有关实验,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难点

根据实验归纳碱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林则徐用到了生石灰,整个石灰池烟雾滚滚,不断沸腾。

教师引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石灰池里又发生了哪些反应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二节《碱及其性质》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活动天地2-3各取适量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分别放置在两个烧杯中,观察其颜色状态。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为白色固体,氢氧化钙为白色粉末状固体。

活动天地2-3露置在空气一段时间后,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的变化。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逐渐开始溶解,氢氧化钙无明显变化。

学生回答应该存放在干燥地方并密封保存。

学生实验向两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水,振荡,观察它们的溶解情况。用手触摸烧杯外壁。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基本全部溶解,烧杯外壁有些烫手;氢氧化钙有一部分溶解,溶液呈混浊状态,烧杯外壁温度也明显升高。

教师演示把一根头发丝放入试管中,向试管里加入上述实验中得到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煮沸2-3min,观察头发丝的变化。学生回答头发丝被腐蚀了,已经不完整,像被烧过一样。

教师总结没错,氢氧化钠也像浓硫酸一样,有强腐蚀性,因此也被叫做火碱、烧碱、苛性钠等,对皮肤和衣服有一定的腐蚀性。

教师提问既然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那我们在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回答一定要十分小心,不能与皮肤、衣物直接接触。

教师提问如果不慎接触到皮肤,那应该怎么处理呢?

学生回答如果不慎沾在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溶液。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发生潮解,溶解释放出大量的热,有腐蚀性;氢氧化钙:也叫熟石灰或消石灰,微溶于水,溶解时放热,能腐蚀皮肤衣物。

教师引导氢氧化钙既然叫做熟石灰,那么生石灰是什么物质呢?

学生回答生石灰是氧化钙。

教师引导俗话说得好,生米可以煮成熟饭,那么生石灰可以转化为熟石灰吗?教师演示氧化钙溶于水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试着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环节三:巩固提高

现在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氧化钙,你认为哪一种物质适合做食品的干燥剂?

解析氧化钙。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

课后作业:课后思考碱还具有哪些性质?

四、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案篇十二

像鱼类生活在水中一样,我们人类也一刻离不开空气。而如今,我们的空气已浑浊不堪。

看,大街上,车辆川流不息,而它们的尾气却给人们带来了生命的危机。汽车的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铅。铅是一种微粒状的金属,会随风扩散。它进入人体后,会分布在人体中,以肝、肾中的浓度最高。再经过几周,铅会转移到骨骼,并沉积下来。等到人们由于外伤或大量饮酒造成身体不适时,铅便由原来的骨骼中转移到血液里,造成铅中毒,导致肝炎或肝硬化等肝脏疾病。

起初,我只知道汽车的尾气有一种不好的成分,不知道它的危害有这么大,我也更不愿相信这是事实,于是,便出门寻找答案。刚到大街上,就看见一辆辆摩托车、汽车在马路上行驶,它们开过的的地方都好像中了烟雾弹似的烟雾缭绕,而且会散发出一阵阵刺鼻的味道,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呛得人直咳嗽,这时,我找到了,书上说的一点没错,人类会为了图一时的方便污染环境,让蓝天、白云变得灰蒙蒙的,让带着泥土的芳香的清新空气变得浑浊、肮脏。哎!

然而,这只是化学污染,还有就是自然界的沙尘暴。听专家介绍说,沙尘暴是由于本地或附近尘沙被风吹起而造成的。出现沙尘暴时天空混浊,一片黄色。它大多在冷空气过境或雷雨、飑线影响时出现的。沙尘暴风很大,能见度小于1公里。沙尘暴过后是浮尘天气它是由于远地或本地产生沙尘暴后,尘沙等细粒浮游空中而形成,俗称“落黄沙”,出现时远方物体呈土黄色,太阳呈苍白色或淡黄色,对空气污染很大。我住在南方,没见过沙尘暴,但从图片上看,沙尘暴来时,就像一大朵浅黄的云朵,翻腾而来。真难以想象它造成的危害。但是,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周围有那么多的沙漠呢?这也是人类闯的祸,人们随意砍伐树木,沙漠见没有了保护墙,便肆无忌惮地扩大,侵吞了一片片的'森林,才造成了沙尘暴。到头来,人类还是自作自受。

同学们,我们少先队员应该保护好环境,树立起榜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大自然,保护脆弱的地球妈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