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政府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范文(14篇)

小编: 文锋

工作方案是在开展一项具体工作时确定工作步骤、计划和资源安排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工作方案的经验总结,希望能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启发。

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93号),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创新和投融资机制等,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旅游局等七部门决定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分级负责,共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采取分级负责的实施方式,中央层面重点抓好“百县”试点示范工程(含县级市、区、旗、新疆兵团和黑龙江农垦团场等,下同),乡级、村级试点示范参照县级方式,分别由省级、县级有关部门负责。各级发展改革、财政、农业、工业和信息化、商务、国土资源、旅游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试点示范工作。

(二)合理确定试点示范规模。综合考虑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农村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与数量,适当考虑脱贫攻坚等因素,确定各省(区、市)试点示范县、乡、村数量。其中,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的省(区)试点示范县数量不超过5个,其他省(区)不超过3个,直辖市不超过2个,计划单列市不超过1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农垦可确定2个团(场)开展试点示范。各省(区、市)试点示范乡、村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试点示范县数的10倍、100倍。

(三)择优确定试点示范名单。县级试点示范名单由拟开展试点示范的县(市、区等)自愿申报,省级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和工作任务,结合本省区实际情况,在组织编制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并组织联合评审的基础上择优确定。试点示范乡、示范村由试点示范县按规定数量自行选择确定。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县、乡、村的选择,可以与各部门已经确定的相关试点示范结合,对已列为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乡村旅游模范村、美丽休闲乡村、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等试点示范范围的地区,可适当优先考虑。

(四)加强试点示范成效总结推广。建立试点示范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进行监测评估,确保各项试点示范任务有效落实,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示范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各省(区、市)要加强对试点示范单位的指导,并建立信息上报制度,及时上报工作进展、成效及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相关建议等。

二、县级试点示范的主要任务

(一)优化县域空间发展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合理规划县域内城乡产业布局,引导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提高综合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通过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实现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二)探索多种产业融合形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支持试点示范县结合地方资源优势,通过推进农业内部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新型业态等多种形式,探索并总结一批适合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融合商业模式,努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激发产业融合活力。重点是探索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农村产业融合中更好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支持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供销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以及营销设施,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发展,加强产业链整合和供应链管理。

(四)健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鼓励试点示范县围绕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利益联结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引导龙头企业创办或入股合作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入股或兴办龙头企业,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分配方式,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深度融合。鼓励试点示范县将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通过股权量化到户,让集体(合作)经济组织成员长期分享资产收益。

(五)创新产业融合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渠道。按照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产业融合投融资体制。指导试点示范县制定具体办法,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利用一定比例土地,按规划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综合运用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挖掘农村资源资产资金的潜力,探索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农村资源、资金优化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融合服务。支持试点示范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水电路、信息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改善物流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宜居宜业水平。支持试点示范县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等服务。优化农村创业孵化平台,提供设计、创意、技术、市场、融资等定制化解决方案等服务。

三、试点示范县的选择标准

(一)基本条件。一是县(市、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有开展试点示范建设的积极意愿,地方已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民创业创新具备一定基础。二是县域经济范围内以农业农村为基本依托,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广泛应用,农村一二三产业已经呈现出融合发展趋势。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在探索多种形式利益联结机制方面已有较好基础。

(二)分类与标准。为避免试点示范县类型过于单一或雷同,将试点示范县共分为6种类型。各省(区、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尽可能选择不同类型的县(市、区)进行试点示范,每种类型最多选择1个,并在试点示范实施方案中明确。

一是农业内部融合型。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比例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高,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实现统一,种养结合等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形成规模,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力地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是产业链延伸型。农业向后延伸或者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生活服务业向农业延伸,促进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紧密结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直销等。

三是功能拓展型。农业通过与其他产业的功能互补,赋予农业新的附加功能。如农业与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能源工业等相结合衍生出的休闲农业或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和能源农业等新业态项目。

四是新技术渗透型。技术密集或信息化程度高,农产品生产、交易和农业融资方式先进。例如,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产生的涉农电子商务、农业互联网金融、智慧农业等项目。

五是多业态复合型。同时兼有上述四种类型或者融合其中几个类型,一般以龙头企业为主要投资主体,农业资源集约利用程度高、产业链条完整、农业多功能性明显、示范带动作用较强。

六是产城融合型。农村产业融合与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县域内城乡产业布局规划合理,二三产业在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聚度较高,较好发挥对人口集聚和城镇建设的带动作用,形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专业特色小城镇。

四、具体工作安排

(一)尽快确定试点示范名单。省级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国办发〔20**〕93号文件和本方案要求,尽快组织开展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县、乡、村的申报、筛选等工作,并于20**年4月底前向国家七部门上报试点示范县具体名单。

(二)完善县级试点示范实施方案。根据各地上报的县级试点示范实施方案,省级有关部门要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指导各县进一步修改完善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并于20**年6月底前将县级试点示范实施方案上报国家七部门备案。同时,要及时组织对试点示范县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切实提高推进各项工作的能力。

(三)抓好组织实施。试点示范县要成立由县级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切实做好方案的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每年年底,试点示范单位要进行认真总结,并将总结报告上报省级有关部门,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汇总形成全省试点示范总结报告上报国家七部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业务指导。中央和省级有关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从试点示范方案编制、制度建设、投入机制、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强对试点示范县的指导,帮助地方编好做实试点示范实施方案,支持试点示范县开展各项试点示范工作。

(二)强化政策支持。对确定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的县(市、区),国家、省级有关部门在安排相关投资时,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倾斜,允许试点示范县在不改变资金用途和管理要求的基础上,整合国家、省级预算内投资等各项资金,支持产业融合发展。其中,发展改革部门在专项建设基金中,支持符合条件的试点示范县建设产业园区,对试点示范县符合条件的企业类项目予以支持。财政部门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对试点示范县的支持。国土资源、农业、工业和信息化、商务、旅游等行业主管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加强对试点示范县的业务指导和行业管理,加大对试点示范县的支持力度。

(三)完善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支持试点示范县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取得预期成果。发展改革部门要发挥牵头职能,做好监测评价和总结推广等工作。

“我们的总体要求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今天,就新出台的《海南省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设在省财政厅的省农村综合改革办负责人进行了解读。他表示,该项试点将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在探索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城镇化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力争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加快城镇化的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取得重大发展。

让农业生产享受新型社会化服务

“这是一种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的体系。”该负责人说,该体系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骨干力量是农业龙头企业,在其他社会力量的参与下,通过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提供农业生产的一整套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

根据《方案》,该体系有六方面内容,包括发挥农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探索高校服务和推广农业科技模式、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游。

“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可有效地把各种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家庭经营中,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该负责人说。

让农民享受完善的村级公共服务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该负责人表示,我省此次示范试点将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权益、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迫切需要的关键切入点。

《方案》提出,我省完善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将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村级公共服务平台。选取部分农村社区,通过整合资金、整合资源、整合项目等方式,建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按需设置,同类合并,多块牌子一个场所。政府面向群众和投资者的行政性审批和公益性服务,以及对群众需办理、咨询和服务的事项均纳入服务中心,实行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

二是建立村级公益事业设施管理和养护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对各项支农资金建成的村级公益事业设施,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和养护资金来源,提高资产养护水平,发挥资产的长期效用。

三是建立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采取财政补助方式,村里设立垃圾池(垃圾箱),镇里建有中转站,购置垃圾转运车,在每个行政村设立若干名保洁员,专职维护村级环境卫生,逐步建立“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村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进一步改善农村脏乱差状况,建设美丽乡村。

摸索城镇化建设经验

该负责人透露,我省还将借此机会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摸索加快城镇化建设经验。

“我们将选择部分经济基础好、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特色鲜明、人口相对集聚的镇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他说,重点在规划管理、产业发展、镇墟建设、财税支持、产权改革、土地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然后以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为突破口,通过体制创新、制度设计和资源配置释放发展活力,为全面提升镇域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快城镇化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

关于此次试点单位的选择,该负责人介绍说,海口市、澄迈县、省农垦总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四个试点单位中,海口市选择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村级公共服务体系、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开展试点,澄迈县重点选择建立村级公益事业设施管理和养护制度、建立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建设美丽乡村等方面进行试点,省农垦总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重点探索高校服务和推广农业科技模式。

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点

广州市是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广东省省会城市和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20**年常住人口1293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5.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51.4%。

一、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总体目标

立足现有基础条件、比较优势和地区特色,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关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到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7%左右,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达到66%左右;到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8%左右,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达到70%左右。

——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到20**年,基本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以积分制为办法的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初步形成与常住人口规模相挂钩、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财政成本分担机制。到20**年,按照总量控制、存量优先、有序推进原则,累计解决约150万存量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

——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到20**年,政府存量债务下降60%左右,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投融资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年,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开展市县空间规划改革。到20**年,“三规合一”系列成果法定化及成果应用推广取得突破,逐步实现重点专项规划“多规合一”。到20**年,全面实现“多规合一”,形成城市发展“一张蓝图”。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到20**年,土地规划计划管控作用全面加强,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居全国前列。到20**年,城市更新改造深入推进,城乡低效存量用地得到盘活。

二、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形成科学合理的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1.试点思路。深入实施《关于加强广州市人口调控和服务管理的意见》及《广州市户口迁入管理办法》、《广州市积分制入户管理办法》、《广州市引进人才入户办法》等,一方面,完善积分落户制度,以具有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指标,调整积分入户指标和分值,合理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问题。另一方面,针对不符合落户条件或者不愿意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完善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通过积分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制。广州市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路径以逐步实现其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为主,完善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2.市民化成本测算。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0**年)》和广州实际,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成本测算模型,由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公共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住房保障、市政设施建设和维护、其他公共服务和管理等7部分成本构成(仅计算新增成本,不考虑历史成本)。根据模型测算2015—20**年全市解决150万存量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财政成本约需1490.7亿元,如按现有财政成本分担机制测算,广州市财政承担占99.24%,市财政负担沉重且存在较大缺口,不利于推进市民化进程。

3.市民化财政成本分担思路。探索建立与常住人口规模相挂钩、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市民化财政成本分担机制;省级政府重点补助省内跨市迁移的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成本;地方政府承担跨省、省内跨市迁移的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成本的大部分,承担其在城市生活所产生的市政设施建设和维护、其他公共服务和管理等成本。

4.改革措施。一是推进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以积分制为办法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出台《广州市来穗人员居住证功能拓展应用实施方案(试行)》、广州市来穗人员积分制管理办法(试行)》及实施细则等;加快建立和整合全市外来人员基础信息平台。二是合理规划公办学校布局,足额拨付教育经费;加大民办学校补助力度;实施《关于做好来穗人员随迁子女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等。三是修订完善以“培训券”为主要模式的职业培训补贴制度;强化企业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岗位技能培训责任,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四是通过社保费征管信息新系统实现险种核定到个人,对参保人实行五险同参;完善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异地就医及时结算等政策措施。五是制定《来穗人员申请承租市本级公共租赁住房实施细则(试行)》;选取增城、白云、花都、番禺等区试点建设来穗人员公寓;推动民间资本参与保障房建设运营。

(二)建立健全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1.试点思路。放宽市场准入,探索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形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理顺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

2.改革措施。一是改革财政资金投入方式,依托广州产业投资基金和广州城市发展基金,继续引入保险资金,探索利用政策性资金,实现财政资金推动城市建设效应的最大化。二是争取省级发债资金向本市倾斜;争取国家支持创新城市地铁、城际轨道交通建设融资方式。三是出台《公共资源竞争性配置实施细则》,完善面向民间投资开放项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四是编制城市政府资产负债表,加强政府债务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

(三)完善规划协调机制实现“多规合一”

1.试点思路。在近年来广州市已形成的“三规合一”工作成果基础上,继续完善规划衔接协调机制,构建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加强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协调机制,逐步实现“多规合一”。

2.改革措施。一是完成城市控规修编覆盖,开展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试点,制定全市“十三五”规划,按既有“三规”报批程序推进实现“三规合一”内容法定化。二是推进“三规合一”

成果应用推广和“一张图”更新,有效运行“三规合一”信息联动平台,实现“一张图”规划管控、各类规划信息共享、部门行政审批联动。三是积极开展市县空间规划改革试点,明确相关规划定位和边界,实现“多规合一”。

(四)扎实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试点思路。坚持“保资源、保发展、保权益”并重,全面加强土地规划计划管控,确保耕地和生态用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深入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2.改革措施。一是开展全市功能片区土规调整,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生态红线,创新土规实施管理和用地指标分配机制。二是完成全市基本农田数据库,完善《广州市基本农田保护资金管理办法》。三是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出台《广州市征收农民集体土地补偿指导意见》、《广州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实施细则》。四是出台《关于支持和规范总部经济和新兴产业园区用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操作办法》等差别化供地政策。五是出台《广州市城市更新改造办法》、《广州市闲置土地处置工作细则》。

(五)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

加快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配套的'规划、建设、管理与评价等标准的制修订,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探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模式。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州市已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统筹、组织和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向国家、省汇报进展情况,各相关部门和各区要按照分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机制,形成合力,狠抓落实。

(二)强化政策支持。积极推动省层面建立试点工作协调机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深入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围绕有序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推动“多规合一”等制定地方配套措施,保障试点务实推进。

(三)积极稳妥推进。依据试点内容在全市范围内确定一批试点区域和示范项目。结合特殊功能区建设,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创新城市、低碳城市建设。拓展国际交流,深化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合作平台建设。

(四)健全监测评估。强化跟踪监测,建立健全试点工作绩效评估体系。做好宣传引导,提高公众参与水平。积极借鉴其他地区有效做法,及时总结经验,推动试点任务顺利完成。

光明新区面积156.1平方公里,20**年常住人口49.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万人。

一、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示范的经验和模式,争当中国城镇化改革的“风向标”和“排头兵”。到20**年,光明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基本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常住人口;原农村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妥善解决,集体土地有序入市流通;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体制基本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参与城市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新型行政区管理体制更加完善,精简高效的政府运行模式比较成熟;城市创业创新环境日趋完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基本健全,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基本建成。

二、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主要任务

(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建立和完善多元评价、综合打分、公开透明的外来务工人员具体入户标准,以具有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指标,从个人素质、纳税、参保、居住、年龄、奖励、公益服务等维度建立综合量化评价体系,引导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逐步提高户籍人口比重。

2.有序引导外来务工人员申领居住证转为常住人口。居住证与基本公共服务有机对接,梯度赋权,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1.明确“促进公平,共建共享;统筹兼顾,分类解决;量入为出,循序渐进”三大成本分担原则。

2.明确各方分担责任,政府主要承担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成本;企业和个人主要承担应由用人单位或个人承担的“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成本。

3.合理测算各方分担成本,其中每新增一名常住人口,政府需负担的人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等硬件成本约为9.85万元,政府需负担的年人均公共服务日常性支出成本约为0.42万元;每新增一名户籍人口,政府需相应再增加人均公用设施建设成本约0.73万元,需相应再增加年人均公共服务日常性支出成本约0.2万元。

(三)改革完善多元化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重点保障人口市民化所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需求。探索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选择合适项目委托深圳市发行债券。健全地方债务管理机制,把政府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探索完善ppp、tod等多种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融资模式。引导市场力量有序进入文教卫体等公共服务领域。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国土基金使用效能,加强预算管理、支付管理和绩效评估。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投融资模式。

(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1.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编制权责清单、负面清单和监管清单,培育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2.开展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逐步撤消社区工作站,实施扁平化管理。

3.强化末梢治理,构建以社区综合党委为核心,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多方参与的“一核多元”社区治理体系。

(五)培育城市创业创新环境体系1.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依托光明凤凰城等片区单元组团开发,打造“工作+生活+休闲+学习”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城区。

2.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战略新兴产业,打造现代绿色产业体系。

3.优化完善创业创新环境,引入市场力量,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各类创新型载体,培育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

(六)健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1.打造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重点建立完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划体系和指标体系、绿色工程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光明新区生态补偿机制等体制机制。

2.打造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城区,所有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国家一星级及以上绿建标准,加快形成规模示范效应。

3.打造国家级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建立完善的低冲击开发管理机制及技术应用体系。

4.打造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全面实施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

(七)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加快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配套的规划、建设、管理与评价等标准的制修订,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探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模式。

三、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保障,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家委员会。加强规划保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保规划“四规合一”。加强政策保障,建立完善的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框架。加强项目保障,重点推进18个改革创新类项目和60个开发建设类项目。加强监督考核,建立新型城镇化试点考评体系。

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8号)精神,为积极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结合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总体目标。

以老年人为本,实现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应保尽保,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让老年人得到连续、适宜、规范、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载体,积极吸引和利用社会力量参与,承担起对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以及居家老人的医疗服务支撑,实现社区内各类老年群体基本医疗服务的全覆盖。

在机构老年照护方面:,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建立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实现全市有一定规模(一般为15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均设置医疗机构(与医疗机构邻近设置、整合设置的除外),符合条件的经批准纳入医保联网;,全市老年护理床位占户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1.5%(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各安排0.75%)。

在社区居家老年照护方面:20,社区托养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签约服务达到50%,20实现全覆盖。用3-5年时间,实现居家医疗护理的医保支付全覆盖。

(二)基本思路。

1.在设施布局上体现医养结合。在养老设施建设布局时,与医疗设施通盘考虑、就近安排。鼓励有一定规模的、新建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

2.在服务上体现医养结合。全面实施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根据统一评估后确定的不同照护等级,整合社区居家老年照护、机构老年照护和老年护理机构等各类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匹配相应的生活照料服务和护理服务。

3.在队伍上体现医养结合。统筹老年护理机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将其中的医护人员纳入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总体规划中。充分发挥民政、卫计、人社等部门的培训资源的作用,在国家职业资格体系框架内,建立健全与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相衔接、涵盖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等内容的老年照护工作人员职业资格体系,完善岗位薪酬激励制度。

4.在政策上体现医养结合。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录用专业医护人员实施“以奖代补”扶持政策。研究制定养老机构设置老年护理床位的医保支付政策,形成老年护理机构(包括养老机构护理床位)、居家医疗护理的合理医保支付梯度政策。研究建立基本养老公共服务“补需方”的财政补贴机制。

二、任务措施。

(一)推进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发展。

1.鼓励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完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根据养老机构住养老人实际医疗需求,按照国家医疗机构设置相关标准对符合条件的护理站、医务室、门诊部、老年护理院等给予指导,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设置护理院,其中新建养老机构设置护理院的建设标准按照沪发改社〔〕22号文执行;选择在部分养老机构开展设置护理院试点,在确保医疗安全和满足医疗护理核心功能的前提下,形成便于操作的管理规范。实施养老机构“以奖代补”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给予一次性补贴,对其招用专职医护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补贴。

2.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整合医疗服务资源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和医疗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与养老机构签约,按照《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服务项目》,结合自身服务能力和资源配置情况,对接住养老人的实际需求,开展巡诊、家庭病床等上门服务。对于基本医疗服务之外的其他医疗服务需求,鼓励养老机构采取合作或委托等方式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购买服务。

3.完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业务协作机制。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的支撑。综合性医疗机构要与养老机构建立急救绿色通道和转诊机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养老机构内的老人提供转诊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承接医疗机构内需长期照护的失能老年人,逐步解决医疗机构中老年人“压床”问题,形成医疗护理与养老服务间的转介机制。

4.探索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按照《关于组织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15〕1358号),开展相关政策研究。在远程医疗的操作规范、责任认定、激励机制、收费标准等方面,研究制定适用于面向养老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相关政策、机制、法规和标准。

(二)促进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发展。

1.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托养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托养机构(日间照料中心、长者照护之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签约,开展巡诊、健康宣教、慢病管理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推进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试点工作。结合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工作的全面推进,完善居家医疗护理的医保支付政策,逐步扩大覆盖面。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本市实际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3.加快形成一批社会办的老年照护机构。明确老年照护机构的职能定位,加强对老年照护机构的引导扶持和监督管理,明确设置标准、审批流程。鼓励社会力量积极申请开办老年照护机构,大力提高社区及居家老年照护的供给能力。

4.深入推进家庭医生为居家老年人服务。继续将居家老年人群作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重点和优先对象,进一步扩大覆盖面。继续实施为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免费体检和健康评估,建立和更新健康档案,加强健康管理、健康教育。

(三)发展专业的老年医疗护理。

1.加快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医疗机构。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基础上,逐步形成有梯度的老年医疗护理体系。在市级层面,成立具备医、教、研、防、管为一体的市老年医学中心和老年医学重点学科临床基地;在区级层面,建立区老年医院、综合性医院的老年专科,发挥区域老年医疗中心的作用;在社区层面,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机构、护理站的作用,开展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服务。

2.努力提高综合性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能力。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含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下同)有条件的应开设老年病科及一定数量的老年护理床位,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和康复需求。对于区县所属综合医院设置老年护理床位的,给予一次性补助。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应当每年至少一次到医疗资源薄弱养老机构开展义诊活动。

(四)加强老年康复与中医药服务。

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要创造条件,配备康复设备与专业康复人员或引入专业的康复机构,开展康复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康复服务项目,并加大有关康复教育、宣传、培训等的力度。

将“治未病”理念融入养老全过程。在养老服务机构中推广中医药健康养老知识和适宜技术。开展融入中医药健康管理理念的老年人预防、护理、康复服务。加强养老护理人员医疗保健、中医药技能培训。

三、配套政策与组织领导。

(一)突出规划引导。各区县要按照《上海市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和《上海市区域卫生规划(-年)》明确的目标要求,科学合理布局,加强养老设施与医疗卫生设施的统筹,实现养老服务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有效衔接,全面推进医养结合发展。

(二)强化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推进全市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评估标准,加快培育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和有资质的评估人员,确保评估客观、公正、科学。同时,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匹配不同照护等级与相应的生活照料服务和护理服务,健全与服务项目相对应的支付制度。

(三)加强人才培养。研究制定养老机构医护人员的定向培养、合作培养、针对性培养政策,不断加强医养结合发展的人才保障。养老机构医护人员纳入卫生计生部门统一管理,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和推荐评优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或者予以适当倾斜。

(四)完善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对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经批准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联网结算,医保结算对象扩展到城镇职工医保以外的居保、镇保、新农合参保人员,且将城镇职工医保结算范围从以往的个人自负段扩大至附加基金段,实现“三段”结算,进一步方便住养老人就医配药。

(五)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医养结合工作协同推进机制,由市民政部门、市卫生计生部门共同负责,其中医疗服务的规划、技术指导与支持、业务监管由市卫生计生部门牵头;其他非医疗服务的内容由市民政部门牵头协调。市发展改革、财政、人社等部门全力配合,密切合作,形成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各区县政府负责医养结合工作的落实,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并将促进医养结合发展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考核。

(六)完善激励机制。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探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强化为老服务的激励补偿机制。鼓励街镇层面采取补贴、共建、协作等措施,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参与养老服务,可将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社区托养机构整合设置。市属养老机构要率先深化医养结合发展,依托其设置的医疗机构,向其它养老机构辐射。

(七)加强督促检查。各级卫生计生和民政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强化对本区域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责任到位、任务落实;同时,要积极开展跟踪分析,对医养结合推进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完善。

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在本公司生产生活范围内深入开展了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并取得了较好实效,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统一部署。

组织领导和活动安排及要求作了具体安排布置。今年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是“践行节能低、建社美丽家园”,活动时间为_月11日至17日。围绕着主题思想,公司领导要求同时将各参建单位纳入活动中,层层落实责任,认真组织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的节能宣传周活动,为“十二五”节能降耗打好基础。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节能宣传周初期,公司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动员广大员工及工程建设单位人员参与节能减排活动,通过在公司楼道张贴图册和在施工现场悬挂主题词横幅,宣传和倡导节能低碳,树立勤俭节约理念。

三、强化执行,从我做起。

公司各部门及各参建单位管理人员通过学习低碳环保知识,意识到低碳的本质应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用实际行动来参与和践行,具体如下:

1.纸类的使用。

1).员工用自己的水杯,一次性纸杯是给来客准备的。开会时,请与会人员自带水杯。

2).公文袋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各部门应将可重复使用的公文袋回收再利用。

3).复印、打印纸用双面,单面使用后的复印纸,可将空白面或裁剪为便条纸或草稿纸进行再利用。

4).设纸张回收箱,把可以再利用的纸张按大小不同分类放置,能用的一面朝同一方向,方便别人取用。

5).多使用再生纸,公文用纸、名片、印刷物,尽可能使用再生纸,以减少环境污染。

6).多用手帕擦汗、擦手,可减少卫生纸、面纸的浪费。尽量多使用抹布。

2.其他物品的使用。

1).多使用回形针、钉书钉,可反复便用,尽量少用含苯的溶剂产品,如胶水、涂改液。

2).不用一次性用品,如使用可更换笔芯的圆珠笔、钢笔。

3).分别设置铁铝罐、玻璃瓶、塑料等废容器回收箱。回收前尽量先冲洗,避免滋生病菌及臭味。回收箱及其周围保持干净。

4).电池应回收,回收时应避免挤压破损。

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三明市委、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明委发〔20xx〕3号)和三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做好医养结合和分级诊疗工作的通知》(明医改组〔20xx〕12号)精神,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做好医养结合和分级诊疗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努力建设健康三元。现结合三元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以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做好医养结合及分级诊疗工作的部署为指导,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群众自愿的原则,整合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养老等各项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用,促进社区居民的医疗和养老方式转变,全面提升群众健康水平。

二、目标要求。

通过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合理配置并整合各类医疗和养老等服务资源,推动医养结合和分级诊疗工作的有序开展,使社区居民能够在居住地就近享受医疗、康复、健康体检、养老等各项医养服务,促进社区居家养老、分级诊疗等制度的落实,降低群众医疗费用,提升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水平,实现以医带养、以养促医、医养结合的工作目标。

三、方法步骤。

由区医改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实施,采取统一部署、试点先行、全面推进的方法,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推进医养结合和分级诊疗工作有序开展。

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xx年x月底前),在充分调研论证并学习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三元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做好医养结合和分级诊疗工作的实施方案》;第二阶段(20xx年x月底前),在城关街道建新社区、富兴堡街道富兴社区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完善方案和相关制度措施;第三阶段(20xx年x月底前),完成城关、白沙、富兴堡三个街道的社区医养结合卫生服务机构建设。

四、实施办法。

(一)设置统一服务平台。

1.设置及要求。由区政府统一设置医养结合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医养服务网络平台。城关、白沙、富兴堡街道原则上每个社区居委会设置1个社区医养结合卫生服务站(以下简称服务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在的社区,由该中心加挂牌子并履行医养结合的工作任务,不再单独设置服务站。非新建的服务站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新规划建设的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挂“三元区卫计局xx社区医养结合卫生服务站”牌子。

2.举办方式。采取“公办托管、购买服务”的方式举办,由区政府提供服务站业务用房,市财政补助设施设备购置费用,区卫计局公开招聘具备条件的个体医疗诊所转型为服务站,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延伸托管。具体实施过程中,坚持做到五个结合: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与民政、残联等部门的.老年人日间照料和残疾人康乐等服务项目相结合、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结合、与社区医生签约服务项目相结合、与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相结合。

3.加强服务站规划建设。区规划、住建部门要按照《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标准》和每个社区设置一个服务站的要求,在规划新区、住宅小区、商品房开发等项目时,做好服务站点设置规划,规划建设面积200平方米以上并处在该社区相对中心位置、交通便利(以临街为主),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无偿使用。具体布点安排:

(1)城关街道(共9个社区):红印山、崇宁、芙蓉、建新、新亭、凤岗、复康、新龙社区各新建1个服务站;下洋社区由城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挂服务站牌子或延伸服务,不再另行设置。

(2)白沙街道(共7个社区):台江、长安、桃源、桥西、群一、群二社区各新建1个服务站;白沙社区由白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挂服务站牌子或延伸服务,不再另行设置。

(3)富兴堡街道(共5个社区):东霞、永兴、富文社区各新建1个服务站;富兴社区由富兴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挂服务站牌子或延伸服务,不再另行设置;由于新南社区毗邻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且人口偏少(约2500多人),日常诊疗业务量不足,因此采取由永兴社区服务站统一提供服务的方式解决,不再另行设置服务站。

4.加强养老机构的医疗机构设置。由区民政部门牵头组织集中养老机构创造条件,依法按有关标准设置卫生所、医务室、门诊部、护理站等。

5.推进老年康复医院、临终关怀医院等老龄型医疗机构建设。鼓励辖区内市级医疗机构设立老年人服务窗口或老年病专区,鼓励部分医院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对社会资本举办的康复养老医疗机构,并经民政部门审查符合养老机构设立条件的新增养老床位,可享受社会资本办医的优惠扶持政策;对具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在职称评聘、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享有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同等待遇。

(二)建立多方投入机制。

1.明确服务站投入责任。

(1)市级。市财政对服务站的设施设备购置给予适当补助。

(2)区级。区财政负责统筹安排服务站业务用房所需资金的筹集;区民政、人社、残联、卫计等部门对养老服务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医养结合项目做大做强;区国资委统筹全区国有房产资源,提供部分位置合适的房产作为服务站业务用房,缓解区政府租赁或新建服务站的资金压力。

(3)街道。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负责统筹各自街道及所辖社区的房产资源,提供部分位置合适的房产作为服务站业务用房,缓解区政府租赁或新建服务站的资金压力。

(4)服务站承办人。区政府提供服务站业务用房后,由服务站承办人负责内部整修、科室设置以及开办服务站所需的其他经费开支,保证服务站正常运营。

(5)社会各界。鼓励社会各界为实施老年人日间照料、残疾人康乐服务的机构进行捐助,鼓励志愿者提供护理、卫生清扫、帮厨等志愿服务。

2.明确服务站收入来源。

(1)政府购买服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依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度考核办法,经区卫计、财政部门考核后拨付。

(2)服务站的诊疗服务收入和签约服务收入。

(3)区民政、人社、残联、卫计等部门的有关康复养老等服务项目经费和政府的适当补助,在相关部门考核后拨付。

参保人员在服务站就诊的,按照规定享受优惠的医保待遇。

(三)探索建立多种服务模式。

1.普通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平台,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双向转诊、预约诊疗、社区医生签约等服务,并为本社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上门诊疗、体检、康复等服务,推动基本医疗与养老健康服务有机结合。

2.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在有条件的社区,将服务站与社区居委会业务用房统筹,把医养服务与社区居家养老及日间照料服务相结合,在普通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基础上,为在社区居委会进行日间照料的老年人以及社区居家养老的对象实施上门诊疗、体检、康复等服务。

3.与部门养老服务项目相结合的服务模式。积极与民政、人社、残联等部门对接,将服务站与民政部门的老年人日间照料、残联部门的残疾人康复等服务项目相结合,在普通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对部门养老项目服务点的对象实施定向诊疗、体检、康复等服务。

4.与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在加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建设的同时,鼓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台江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第一医院分院以及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站与市、区两级民政部门直属养老机构建立医疗服务协作关系,建立急救、转诊等合作机制,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定期主动上门为老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医疗健康服务。

(四)规范服务行为。

1.建立档案和台帐。区卫计局与各服务站签订托管协议,并委托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日常管理。各服务站要建立每天业务开展和财务收支情况账册,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社区医生签约服务档案、需提供养老医疗服务的人员资料档案和上门诊疗服务台帐,以便区卫计部门业务考核和经费拨付。

2.明确药品进口渠道。服务站临床用药可自行采购,也可采购三明市药品限价采购目录内药品,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一律按三明市药品限价采购药品价格结算。

3.细化医养服务内容。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公布联系方式及服务流程,制订完善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严格规范静脉输液和抗菌药物使用,为老年人和残疾人等提供及时、有效的健康服务。

4.健全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基层一体化卫生信息管理,充实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互联互通、有效协同、共享应用的健康信息服务体系。

5.规范医养服务范畴。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对象主要是病情轻的常见病、慢性病和经医疗机构住院后的康复老年人患者,残疾人家庭、计生家庭行动不便的人员。处于急性或重大疾病的老年人,应采取医疗机构住院的方式解决,不适合医养结合范畴。

6.实施慢病统筹管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开具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确认证明。对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服务站就诊的,给予免费提供限定的基本药物,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就诊的按医保规定比例报销。

五、有关要求。

(一)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宣传栏等媒介,以及社区居委会入户走访等时机,大力宣传医改工作成效,宣传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容,让群众及时了解和掌握医养结合的内容、实施方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以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开展的“三好一满意”和基层医疗机构管理年活动为载体,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服务能力,逐步实现“看病就医方便经济、医疗服务安全可靠、公共卫生服务可及、内部管理规范有序、城乡居民满意信任”的目标。

(二)加强队伍建设。

1.鼓励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和具有资质的个体开业医护人员到服务站或养老机构卫生所、医务室、门诊部、护理站等工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获取待遇报酬。

2.鼓励各专业的医师到服务站开展多点执业。

3.在服务站具有执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执行与其它医疗机构相同的执业资格、注册考核、职称评聘、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的同等待遇。

4.集中养老机构要组建专业的养老护理员队伍,承担老年人的生活照护。重点培养和引进医生、护士、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具有执业或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

(三)提升服务水平。

1.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并结合工作实际,选派服务站、养老机构的医务工作者到市级医疗机构进行老年医学和康复护理知识培训,提高基层老年医疗康复水平。

2.服务站要针对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员,给予免费上门诊疗、康复、送药等服务,以及体格检查、测血压、快速血糖测定,有条件的可以上门开展生化血采样、便携式心电图检查等服务。

3.区卫计局负责定期组织医师和护士到服务站、养老机构开展巡回医疗和护理保健服务。

4.养老机构、服务站要与就近的市级医院建立急救、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转诊等合作机制,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负责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和接收上级医疗机构下转的病人,同时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

5.积极探索建立护理转移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服务站承接医疗机构内需长期照护的半失能和失能老年人,解决医疗机构中老年人的“压床”问题。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考核。

1.由区医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开展,及时研究解决医养结合和分级诊疗工作中的问题;区卫计、财政、民政、人社、残联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合作,严格履职,加强组织协调及督导考核,落实相应政策措施。

2.将开展医养结合卫生服务情况纳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年薪考评体系,督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履行好监督管理职能。

3.由区卫计、民政等部门负责将服务人群的满意度作为考核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建立健全服务站和养老机构卫生所、医务室、门诊部、护理站等的准入、考核评估、退出和监管机制,加强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4.建立健全服务信息公示和服务满意度评价制度,定期收集社区居民、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把考核评价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在工作中成绩显著的机构及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管理混乱、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存在重大隐患、不能很好履行职责的机构,依法依规予以处罚或取消托管资格。

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省、市节能减排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学校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

一、活动目的。

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参与节能减排,普及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提高师生员工低碳意识,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勤俭节约、节能低碳的绿色生活理念,推动我校节约型校园建设。

二、活动主题。

我为低碳奉献一片情,低碳还我一片蓝天。

三、宣传教育。

各班级周一召开低碳主题班会,出一期以低碳为主题的黑板报,在教室宣传栏张贴下发的低碳宣传单。

四、节能活动内容。

1、x月x日下午放学在一楼大厅举行节能低碳生活承诺签名。

2、各班级x月x日下午放学把本班废品,草稿纸等能够回收利用的变卖。

3、发放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倡议书。负责人:__老师。

4、团委组织志愿者对全校没有做到低碳生活的行为进行检查和曝光。曝光展板设在一楼大厅。负责人:__老师、__同学。主要检查内容:一次性用品使用;塑料袋使用;学生骑摩托车、电动车到校;空调温度低于26度;没有及时关风扇、灯管;没有及时关闭水龙头;纸质可利用的但被丢弃;可回收利用的直接丢到垃圾箱等。

五、活动要求。

1、各班级围绕节能宣传周的主题,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真正做到让每一位师生员工都参与到活动中。

2、德育处、团委重视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于6月x日前将本次节能宣传周的活动开展情况报送德育处(电子版活动安排、总结及图片发送__老师)。

3、活动联系人:德育处__老师;团委__老师。

政府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丽江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的通知》(丽政发[20xx]35号)的精神,丽江市旅游局印发了《丽江市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确定我市旅游标准化试点企业的通知》(丽旅标办发[20xx]2号),和《丽江市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推进饭店、餐饮标准化工作的通知》(丽旅标办发[20xx]3号)。我酒店被确定为丽江市首批旅游标准化试点企业之一。根据丽江市旅游局的要求,为顺利推进丽江观光酒店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经研究,决定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络员机构,明确工作任务、目标、计划步骤、时间进度、阶段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国务院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总体目标,按照丽江观光酒店“健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提升酒店服务质量”的目标,进一步加快丽江观光酒店旅游标准的实施和推广步伐,提高酒店服务服务水平,促进酒店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发展质量的提升,提高广大游客满意度,把丽江观光酒店品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成立丽江观光酒店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领导小组,对试点工作进行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沈亮丽江观光酒店总经理。

副组长:段永红丽江观光酒店副总经理。

李学耿丽江观光酒店总经理助理。

成员:郭瑛肖帆和继红何祎平赵红明段树荣曹双勤。

领导小组下设标准化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行政部办公室,由李学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丽江观光酒店旅游标准化试点具体工作事项,并担任联络员职责,联系电话:13908xx,:15xxxx@.办公室工作人员为和继红、程朝兵,不足人员从相关部门抽调。

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试点工作的具体目标,组织编制试点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制定试点工作的规划计划、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协调部门分工,分解目标和任务,督促任务落实;组织标准的宣传培训,开展标准的实施和实施效果的评价;总结各阶段工作。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根据自身实际构建科学合理、层次分明、满足需要的标准体系框架,编制标准体系表。标准体系应在组织内部有效运行。

(二)组织旅游标准实施。确保纳入标准体系表的所有标准得到实施,尤其是全面采用现行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用标准化手段,积极促进旅游服务和市场秩序规范化。

(三)开展标准宣传培训。有计划地开展旅游标准化专业知识培训,重点加强对领导层、管理层和标准化工作层干部职工的培训,提高标准化意识,增强执行标准的自觉性。

(四)开展标准实施评价。建立标准实施情况的检查、考核机制,定期组织内部检查和自我评价,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标准实施评价。

(五)制定持续改进措施。建立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定期总结试点工作中的方法、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推广应用,对标准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提出修订标准的建议,在不断完善标准中改进和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六)创建行业品牌。以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手段,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目的,争创旅游行业品牌。

四、工作目标。

(一)宏观目标。

1、加强现有旅游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实施力度,扩大其实施范围和影响力,规范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

2、建立符合本地旅游业发展特点的旅游标准化体系,提高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试点旅游整体发展水平。

3、培养运作规范、管理先进、服务优质、具有高水平企业标准的旅游示范部门,引导酒店向标准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4、创新旅游标准实施方法和评价机制。坚持标准实施与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探索标准实施及评价的新方法。

(二)微观目标。

1、旅游服务标准体系一体化。

贯彻实施《星级访查规范》,认真实施国家四星级酒店标准等行业规范。结合酒店,制定和完善酒店产品和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完善质量手册,完善服务流程,积极推进旅游服务标准体系一体化。努力建立完善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相互衔接的旅游标准化体系,进一步发挥旅游标准在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提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旅游服务从业人员服务素质一体化。

大力贯彻酒店服务标准,规范酒店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服务行为。维护标准的权威性,确保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不下滑。从内部看,要从组织、人员、措施和制度等方面保证服务人员的服务素质。从外部看,要制定旅游标准服务承诺制度,明确服务人员的服务标准。

3、旅游服务质量培训一体化。

实施“金字塔”式培训方法,以一人带十人,十人带百人,全面开展酒店服务人员培训工作。酒店培训和部门培训相结合,持续对服务从业人员开展培训,适时开展“旅游服务技能比赛”、标准化知识竞赛等活动,推进酒店服务从业人员素质一体化。

4、旅游安全生产一体化。

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工作格局为实施纲要,全面推进酒店安全生产工作,制定行动方案、加强监管考核,层层发动,层层分解,层层考核,明确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措施,认真履行职责,上下联动,抓好、抓实、抓细安全生产工作,推进酒店安全生产工作一体化。

5、旅游服务质量监督一体化。

强化对酒店各岗位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实施服务质量量化考核管理,纳入对各部门的绩效考核工作中,推进酒店服务质量监管的一体化。充分发挥质量监督小组的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功能,实行投诉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专职质监员和兼职质监员相结合的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强化一线服务质量检查力度,大力推进部门联合的旅游服务质量监管机制。加强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投诉处理程序、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结合四星酒店评定性复核标准,加大对酒店各区域个部门的复核和检查力度,确保四星复核达标。做好质量信息分析,建设酒店自我改进、自我循环的质监工作体系。

(一)贯彻实施相关标准。

1、确定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或计划,并按步骤实施。

2、大力推广实施旅游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3、制定和实施符合本地实际和旅游发展特点的旅游业地方标准。

4、在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实施具有本单位特色、高水平、高标准的企业标准。

5、实施与旅游业相关的其它公共服务标准。

(二)培养旅游标准化人才。

1、培养旅游标准化行政管理人才。

2、培养旅游企业标准化管理人才。

六、工作步骤。

(一)启动阶段(20xx年6月)。

市旅游局下发《丽江市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推进饭店、餐饮标准化工作的通知》后,启动试点工作。

(二)试点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1月)。

试点工作为半年,试点单位制定试点工作方案,明确目标和任务,落实各项措施,对照试点评分标准开展创建、自检工作。并通过工作简报等形式,及时向丽江市游局报送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三)评估验收(20xx年12月)。

试点后期,按照相关评估计分标准自查合格后,向丽江市旅游局提出评估申请,由国家旅游局委托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评估验收。

(五)总结表彰阶段(20xx年1月)。

通过评估后,对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进行总结,同时表彰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

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是国家旅游局贯彻落实国发[20xx]4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酒店各部门应高度重视、认真落实,按照《丽江市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推进饭店、餐饮标准化工作的通知》关于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做好组织领导和协调动员工作,确保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精选_

(送审稿)。

为认真落实全市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区委、区政府研究同意,全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试点镇定为八字哨镇,试点村定为八字哨镇观音阁村、岭湖村(或其中一个村),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宣传发动(2012年3月15日—2012年4月15日)宣传发动的形式:一是会议宣传发动。通过召开镇、村干部会议,党员组长会议、户主代表会议、村民大会等各层次会议宣讲法律政策,讨论研究统筹发展工作。二是印发资料、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出宣传栏等各种形式的宣传发动,引导和教育广大镇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确保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三是运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发动,通过全方位、主体式的广泛宣传发动,让干部群众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意义、目的、要求、任务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实施步骤(2012年3月15日—2012年12月30日)。

(一)规划编制的调研和制定。3月底前完成规划编制的调研摸底;6月30日前完成八字哨镇区建设规划、农民试点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试点村建设规划,包括农民建房和墓地建设应纳入规划控制范围;12月30日前完成八字哨镇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土地整治规划。

(二)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的确权颁证。6月底前全面完成试点村的“四权”确权颁证工作;12月底前全面完成八字哨11个村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产权的确权颁证工作。

(三)土地流转和土地信托流转。在八字哨镇已完成土地信托流转7100亩的基础上,2012年12月30日前,通过新增土地信托流转耕地3000亩(以种养植业为主),实现土地信托流转率45%。进一步全面规范完善土地信托流转运行机制、定价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规范托管公司与农户信托流转合同的签订。同时,根据通过土地信托流转为主要形式的土地流转,巩固和扩大蔬菜、湘米、养殖、蜜柚四大产业。

(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3月15日至12月30日,在八字哨镇以中技桩业拆迁安置区为主体开展集中居住区建设,并按照集中居住区建设要求,加强公共服务和设施建设。

(五)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在八字哨镇基本完成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新增加耕地面积2300亩。

(六)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清洁工程长效机制,全面完成11个村清洁工程工作目标任务,确保全镇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根本改变;制定全镇农村污染防治工程的方案;加快全镇交通、水利、电力、信息化等基础建设和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农民参与新农保、新农合率均达99%以上,农村特困家庭低保做到应保尽保。

(七)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完善农村党员和干部管理监督、考核评议学习培训等制度,注重在优秀农民中发展党员;制定并实施以村党支部、村民议事会、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主要构架的新型民主治理机制建设方案,抓好村级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确保11个村公开率达100%、规范率达80%。

(八)工作机制创新。完善全镇产业布局规划,发展现代服务业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着力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流转;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创新,通过耕地占补平衡,挂钩转换的方式,促进全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一定范围内异地高效集中利用;根据全镇实际,因地制宜,提出实施项目资金整合的方案及建议。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八字哨镇试点工作在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开展工作,区统筹办下设7各小组,明确专人集中办公,并认真指导、协调、督促。八字哨镇党委、政府要明确专门领导、专门队伍具体抓,各有关站所、行政村要安排专人落实每项工作,确保试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

(二)部门联动保障。区直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安排专人切实履行职责,做到工作积极主动,支持配合到位,任务落实到位。

(三)经费保障。区统筹办工作经费,区财政要予以专项安排,设立财政专户,做到专款专用;八字哨镇及有关行政村也要安排专项经费,保证试点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办公条件保障。区统筹办办公室暂设八字哨政府机关,并添置必要的办公设施。

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定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抓手,多措并举,真抓实干,全面提升文福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社会治理水平等,创建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环境需要。

(二)基本原则。一是党建引领,规划先行。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建设美丽乡村。根据文福镇总体规划、各村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发展规划,树立“强化保护、合理开发、科学管理”的理念,着力打造建设美丽乡村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根据8村1居委等不同村的特点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遵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全力推进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工作,同步推进我镇各村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环境风貌建设,最终实现我镇全域梯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好局面。三是注重长效,建管并重。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补齐短板,逐步提升各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强化日常检查,保障设施正常运行。四是农民主体,部门协作。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激发内生动力,鼓励广大农民投身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设中来。

(三)工作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大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启动我镇示范村的示范创建,重点推进沿国道、沿村道、沿旅游景区、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沿”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对照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重点对省定贫困村鹤湖村、白湖村及面上村长隆村进行连片建设,以白湖村“院士之村—羊岃”、鹤湖村“岌湖新村”建设为示www.范点,将投资1500万元精心打造白湖、长隆“仓海诗廊——百名书法家诗画长廊”等亮点工程,努力将“仓海诗廊”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红色革命文化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青少年科学兴趣培育、长寿养生体验”基地,串珠成链,精心打造旅游精品路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逐步建成“山青、水秀、村美、民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辐射带动全镇建设,从而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文福镇是xx县的工业重镇,至20xx年底,我镇工农业总产值17.89亿元,比增6.4%,其中工业产值12.79亿元,比增6.1%,农业产值2.59亿,比增6.3%,第三产业总产值2.51亿元,比增8.7%。但历年来资源开发较多,扬尘污染较大,环境基础较为薄弱,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广大农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愿望十分迫切。为此,文福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村容村貌和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以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小康为目标,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全域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整体提升改善文福人居环境。

文福镇将紧紧围绕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对标《xx县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乡村治理的重点问题、关键环节和重大需求,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基层党建建设、经济社会建设、权力清单和简政放权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平台建设”五个方面开展试点工作,探索“聚核赋能、联动融合、多元共治、共同缔造、数字贯通”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一)强化主体责任,建设以党组织为核心的乡村治理体系。

一是深化实施“三强四带”,增强基层党组织领航能力。强化责任担当,层层传导压力,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依托镇党校,对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专题培训。同时,镇党委每年对村“两委”干部集中培训2次,增强村干部引领发展能力。镇党委要督促村党组织要组织做好村级议事、决策、服务和监督等工作,强化各村(社区)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引导党员干部参加“认种一棵树、认扫一条路、认管一条圳”活动,发挥“四带”作用,带动群众共同美化维护村庄环境。二是实施“头雁”工程,选优配强管好基层党组织领头人。压实镇党委书记抓“头雁”工程的直接责任。切实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在“选、训、激”上下功夫,不断强化党务干部责任意识,激发工作热情,切实破解“干与不干一个样”问题,激励干部干事创业。三是强化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领导地位,扎实推进抓党建促治理,培育发展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组织。建立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执行、村监督委员会监督、村民理事会参与,村民的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同步发展的村级治理组织体系。坚持在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在自然村或村民小组规范组建村民理事会,充分发挥村民事务理事会的作用,引导群众实现自我管理服务,进一步丰富基层民主协商的实现形式。

(二)推进治理速度,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治理体系。

一是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通过党建引领下的村民议事协商机制,商定村庄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二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落实文福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规划,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督促指导抓好任务落实。继续加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明晰农村产权关系,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激活农村各类要素,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释放产权制度改革红利。密切加强集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集体成员既看得见集体资产,又摸得着改革红利,“分得一分钱,既是一份钱,也是一份权”。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将“散”的农民重新“聚”起来,进一步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同时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大集体资源资产盘活力度,加快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到20xx年年底基本完成土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三是全力推进长寿产业做特做活。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目标,规模化种植长寿辣椒、香芋、蜜柚等经济作物,灵活走好“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发展实施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带动长寿食品种植基地和长寿食品加工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基地带动农户+农户拉动创收”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促进群众勤劳致富。突出发展长寿生态健康旅游,围绕观光体验、特色文化、休闲文化、美丽乡村等旅游业态,拉动乡村休闲旅游和长寿食品生产开发加快发展。四是深入推进创建新农村示范村。继续以白湖村、鹤湖村两个省定贫困村为主战场,围绕精准扶贫工作,巩固帮扶成效,继续探索并不断完善产业扶持、技能扶持、资本扶持和不断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三加一”精准扶贫战略。扎实推进村道硬化、集中供水、雨污分流、垃圾处理、标准化卫生站、行政村电子商务服务点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省定相对贫困村鹤湖村、白湖村实现村庄干净整洁有序。五是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与民生建设,以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为乡村经济发展护航。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百企帮百村”等工作,通过对农村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集约利用,全域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吸引外来资本进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持续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鼓励企业科技型创业、创新型发展。通过发挥多个工业性企业的创业优势、丰富的石场资源优势和土壤环境优势,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借助自身资源优势发挥科技创新精神,推动企业良性竞争发展。借助县委乡村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乡村紧缺专业人才招募计划,大力引进培养现代农业高端人才,鼓励引导文福外出新乡贤反哺故里报效乡梓,到20xx年初步形成一支爱农村、懂农业、支撑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队伍。推广名人效应,开拓人才培养新阵地。利用文福镇“院士之村—羊岃”的规划设计,打造“文化、生态、科技”三合一的品牌效应。利用新农村建设生态长寿之乡吸引海内外人才,鼓励人才落户建设“科技文福”,打造科技文化生态圈,推广“院士之村”。

(三)突出治理广度,实现权力清单和简政放权建设多元共治。

一是梳理村级权力清单,打通权力监督梗阻。按照“以权定责、权责一致、依责监督”的原则,打通村务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权力运行全过程,全面梳理村级权力清单,以明确权力界限、规范权力运行,加强监督管理,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腐败。明晰村务工作流程,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明确每项村级权力事项名称、具体实施责任主体、权力事项来源依据、权力运行操作流程、运行过程公开公示、违反规定责任追究等六项内容,使干部群众都能“看图说话”“照单办事”。群众办事一次性告知、限期答复、按时办结,使监督内容清晰,主体明确,效率提升。结合监察体制改革,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建立村党组织提名村监委会、监事会、村民理事会成员的制度,实现党组织对村级监督组织的领导。规范管理村务监督委员会,镇纪委对村务决策、村务管理、村务公开和村干部勤政廉政等方面进行监督,形成村务监督上下联动的格局。配合县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以新型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提升村务监督效能,进一步完善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和乡村便民服务体系。二是探索建立党代表和人大代表联络站,在现有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基础上,建立党代表和人大代表村级联络站点,形成代表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基层民主的重要平台,使之成为强化代表意识、提升履职能力、扩展村务监督效能的重要载体,强化党代表和人大代表在支持、提升村务监督工作中的功能。三是推动简政放权建设,探索农村民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机制,推动农村治理体系创新。在既有实践基础上,坚持把党的领导、议事制度规范、村民有序参与、信息及时公开、权力监督有效的民主协商流程制度化、规范化,提升乡村有效治理能力。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村级民主协商工作由村党组织书记主持,从议题的确定,到协商的过程,充分发挥党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保证协商结果与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搭建协商平台,以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以及村民理事会制度为基础,在各村普遍建立村民议事室,作为民主议事的平台。规范议事范围和参与主体,确保涉及村务、财务的重要事项以及村民关心的重大事务都要经过民主协商来决策,参与者既包括利益相关者,也包括村民代表、村“两委”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民理事会成员、各村民小组组长、普通村民等,确保参与者的典型性、广泛性和代表性。规范议事协商的流程和制度,保障民主协商从议题形成、组织方式、议事过程到议事结果公示和执行全流程有据可用、以规行事、以理服人。加强对村级民主协商的管理监督,实施阳光村务工程,推动协商决议公开,执行全面监督,并对民主协商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四)推进治理高度,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供精神文明动力。

一是以三治结合为契机激活乡村内生治理动力,发掘内生治理资源。鼓励以村庄为单位开展自主性的治理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配合文福镇20xx年重点部署开展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专项行动,培育和提升农民参与意识和有序参与能力,合力完成环境基础整治任务,实现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时持续组织发动群众整治环境脏乱差,推动基层普遍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一要继续大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认真做好“绣花”功夫。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进行拆除清理整治,逐步改善村容村貌。继续做好农村拆旧复垦工作,盘活农村闲置土地,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助力脱贫攻坚。二要结合“绿道网”建设,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继续稳步推进建成具有客家山水特色旅游景点“仓海诗廊”和“逢甲故居—幸福故里”,完善对白湖至逢甲故居一带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将长隆村、逢甲村分别打造为干净整洁村和美丽宜居村。三要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统筹规划、梯次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四要让群众自发参与到美丽乡村“五美”环境建设行动中来,打造具有文福特色的“美丽村屋”“美丽庭院”“美丽村道”“美丽田园”“美丽河溪”,在文福镇白湖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点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美化农村居住环境,广泛开启新一轮的环境整治工作,以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和环境综合整治,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整体提升改善文福人居环境,从而实现文福镇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二是以三治结合为核心探索村庄有效治理机制,重点补齐德治缺口。开展村级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依法健全村级自治组织,建立村级议事协商制度,规范运转机制,推动村级组织振兴,扩大村民自治,加强基层民主,提高村级自治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村级自治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作用。打造镇村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深化农村普法教育,提升“一村一法律顾问”服务质量,积极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及“回头看”活动,推动法律服务进村入户,提升农村法治水平。建立由村民代表、党员议事代表、村民理事会理事长、村监委会成员以及外出乡贤、政府工作人员(驻村县、镇干部)等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开放式村级协商议事会制度,拓展乡村治理中的德治空间。通过加强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协商议事会决策制度、村民委员会执行制度、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制度。三是强化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能力,推动传统治理资源的现代性转化。系统整合、开发文福镇辖区内以民俗文化、乡贤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搜集整理治理组织、村规民约、乡村文化活动中蕴含的传统治理智慧。依托既有乡村治理体系,搭建区域融合治理平台,建立镇、村、理事会三级议事会,讨论容易引起群众纠纷、区域矛盾的公共事务,使村庄治理与村庄和谐发展协同推进。组织开展家规祖训、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集中清理、修订工作,支持和保障村规民约在传承优良传统、倡导文明新风、淳化乡风民俗中发挥社会规范作用。

(五)推动数字贯通,坚决推动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平台建设。

探索推行公共服务“一门式”办理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让数据多运行,让百姓少跑腿”,为农村群众提供标准化、便利化和阳光化服务。一是推动镇、村综合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加强政务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层级互联互通,推动乡村公共服务向智慧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二是优化服务程序,简化办事流程。贴近群众,多从群众身边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加大力气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简化办事程序、手续。以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系统为支撑,采取“村级平台协助办理、镇级前台综合受理、县级后台分类办理、乡镇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流程,简化优化群众办事环节,提高行政效能,畅通政务服务渠道。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的。一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一平台共享、全县域通办和全流程效能监督。三是补齐公共服务短板。通过修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计划投入100多万元对文福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提档升级,配套党建宣传、健身器材、篮球场、停车场等,不断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对205国道文福圩镇段继续进行环境美化、道路净化、路灯亮化建设,方便群众出行,优化圩镇环境。筹措资金,规划新建暗石村党群服务中心,提升村级公共服务水平。四是利用已经普及的信息终端,配合县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推动管理服务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借助镇、村两级服务中心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全天候、零距离地做好服务工作,让群众实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在家门口就能把事办成。

(一)宣传发动和调查摸底阶段(20xx年8月至20xx年9月)。召开文福镇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动员大会,举行试点工作专题座谈会,确定试点村,成立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做好前期调查摸底、调研和准备工作。广泛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宣传发动工作,加强上下联动,让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中来。

(二)组织实施和探索提升阶段(20xx年10月至20xx年6月)。全面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完善各项制度,全面落实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各项工作任务。提升乡村治理机制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的联动融合,完善镇、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继续创建“民主法治村”,不断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调整优化村民理事会建设,全面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完善村级权力监督体系,组织村民开展制度机制的运用执行,把全县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引向深入。提升乡村治理的信息技术利用能力,打造镇、村政务服务事项的一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一平台共享。

(三)总结评估和经验集成阶段(20xx年7月至20xx年12月)。总结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成果,推广运用在乡村治理创新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经验、好办法,形成典型经验。对资料立卷归档。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党委主导、政府负责、部门分工、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镇相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指导组织实施乡村振兴工作,各村要主动作为,切实履行职责,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

(二)整合资源,合力投入。整合各类村庄概念建设项目,包括文明村、生态村、卫生村、平安村、民主法治村、幸福村居、美丽乡村等,按照统一平台、渠道不变、各尽其职、各记其功原则,全部纳入乡村振兴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总体要求统一实施。采取激励奖补、先建后补,结合“一事一议”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

(三)督查督导,定期通报。建立科学合理的督查、验收和问责机制。建立健全各村乡村振兴工作进展台帐,镇工作领导小组将定期通报情况,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推动工作落实。

(四)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发挥规划先导、财政引导和舆论主导作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和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把整体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建设的目标要求与农民意愿结合起来。利用报刊、微信、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创新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和先进经验。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南沙区帮扶单位、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与村镇结对挂钩帮扶,形成全社会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的良好氛围。

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精选_

低碳发展是基于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崭新发展模式。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凸显,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是国际共识,成为许多国家转变发展方式、争夺发展空间、争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目前国内能源资源短缺和全球排放空间有限的大背景下,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化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一、彬县总体情况(一)彬县概况。1、自然环境与资源。

彬县自然资源丰富。全县平均海拔1108米,平均气温9.71°c,年降水量579毫米,无霜180期天,是全国苹果、梨最佳适生区,盛产红富士苹果、酥梨、大枣、核桃等名优水果和干杂果,现有果园35万亩,是陕西省“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基地县”。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陶土、油母页岩、石英砂等10多种。其中彬长煤田煤炭储量68亿吨,是陕西省第二大煤田,其中彬县境内储量32.6亿吨,煤区原煤埋藏浅、煤层厚、易开采、特低硫、低磷、中高发热量,是优质的动力和汽化用煤,开发价值极高。境内大小河流12条,水资源总量19亿立方米。

彬县是咸阳市工业大县,又是国家重点产煤县。全县现有煤炭企业10户,矿井12对,原煤年生产能力320万吨。有电厂4座,装机容量4.25万千瓦。近年来,通过对下沟煤矿、火石咀煤矿、县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秦能公司朱家湾电厂等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有力地拉动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3.97亿元,县办工业综合经济效益在全市名列前茅。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十一五”末,全县完成生产总值80.17亿元,是“十五”末的5.5倍;农业总产值17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工业总产值100.14亿元,是“十五”末的8.4倍;财政总收入15.6亿元,是“十五”末的9.9倍,年均增长43.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3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年均增长17.8%。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全省各县前列,跨入了陕西十强县行列。

(2)、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跨入全省能源大县。煤炭资源开发转化力度加大,原煤产量达到2002万吨,年均增长28.6%;发电量达到1.53亿千瓦时,年均增长34.8%。煤炭工业增加值50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96.3%。果、蔬、畜产值皆实现翻番。五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627万元;五年新增外出务工人员5万人(次),全县在外劳务人员达到12.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3.5亿元。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4.8∶40.2∶35提升为12.2∶70.6∶17.2。在以煤炭、电力为主促进初级阶段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策划能力积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实现了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工业化中级阶段的跨越式发展。

(3)、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建成了一批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0亿元,实施重大项目115个,建成50个。大佛寺井田、官牌工业广场、蒋家河煤矿、彬县煤矸石电厂、煤矿机械厂、1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等能源化工项目竣工投产。完成了彬湫、太程、太府、西早公路改造和330kv变电站、太峪河引水、李家川水库除险加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98.7公里。建成了范公中学、青少年活动中心、疾病防控中心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重大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基础条件改善、优势资源开发和社会事业发展。玉门市属典型的中温带干旱性气候区,年日照时数约3362小时,年总辐射量约6444.2兆焦/平方米,日平均辐射量18.9兆焦/平方米,是甘肃省太阳能总辐射量最高区域之一,具有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空气纯净透明、无污染等特点,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属于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境内可开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在500万千瓦以上。

(4)、城乡建设有效推进,城镇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实施了143个重点村和16个乡镇93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建、改建农村公路914.4公里,建成农村人饮工程142处,实施了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入户、互联网接入等工程。累计投资超过39亿元实施了城市建设重点工程,改善了城镇生态环境和市政设施条件,县城已成为关中与陇东跨省边际地区经济实力最强、人口规模最大的城镇之一,承载力和服务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龙高镇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新民镇被确定为小城镇建设省级试点镇、市级示范镇,北极镇被评为咸阳市首届“魅力城镇”,龙高、小章两个“关中百镇”全面建成。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40%,比2005年提升了14.6个百分点。

(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投资40多亿元,实施了600多项民生工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实施,参保率达83%;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和低保率达90%和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低保率达95.3%和100%。累计发放各类保障金和救助金8652万元,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达到“应保尽保”目标。五年新增就业人员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到2.2%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151元和5121元,是“十五”末的3.8倍和2.8倍。加强医疗卫生、教育等服务设施建设,全县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基本目标要求。加强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建设,煤炭安全形势平稳。开征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基金,加强煤矿采空区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全县社会大局和谐安定,被命名为全省首批安全县。

(6)、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构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运营体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财政、投资、价格、就业、分配、农村经济、林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体制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2006年以来,全县共签定招商引资项目131个,到位资金153.69亿元。河北中达集团、深圳东部集团、山东新汶集团、陕西煤化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相继入驻投资兴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3、彬县主导产业及骨干企业概况。

(1)彬县主导产业:今年以来,彬县突出抓好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上半年,预计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3.84亿元,同比增长20.2%,带动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516元,增长24.2%。

一是狠抓粮油生产。坚持调优结构,主攻单产,全县夏粮总产7.1万吨,油菜总产1万吨,油菜产量创历史新高。

二是加强果园管理。以现代果业项目建设为带动,完成果树修剪35万亩、追肥62万亩次,推广新优技术1万亩、果实套袋26亿只,实施果园保险8万亩。是扩大养殖规模。以pic商品肉猪生产基地建设为抓手,全县猪牛羊存栏15.31万头、出栏4.83万只,家禽存栏29.5万只、出栏17万只,实现肉类、奶类、禽蛋类总产9856吨。

三是做大劳务经济。坚持一手抓劳务培训,一手抓组织化输出,新增组织输转农村劳动力8390人,累计全县在外务工人员达到12.4万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7.23亿元。

(2)骨干企业概况:彬县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集煤炭、电力、煤化工、房地产、建材、运输业为一体的企业集团,拥有下沟矿、百子沟五矿两对生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321万吨,一个即将建成生产能力为90万吨的蒋家河煤矿和正在建设的2×200mw煤矸石电厂、筹建的生产能力为600万吨/年的雅店煤矿,全资子公司彬县永安运输公司、陕西宇源置业有限公司,控股陕西煤化能源有限公司、咸阳彬源洁净煤有限责任公司、咸阳彬煤实业有限公司,参股陕西彬长开发建设公司、陕西西平物流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天秦煤炭运销公司、陕西万晟通实业有限公司、彬县天柱水泥粉磨有限责任公司,现有资产总额39.7亿元,员工2858名。

公司始建于1956年,已有50多年的煤炭开采历史,在煤炭的开采加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公司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和谐发展为主题,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做大做强为目标,经过不懈努力和长期积累,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保持着迅猛的发展势头。上缴各种税费1.68亿元,同比增长44%,成为市、县骨干企业和利税大户,累计向希望工程、抢险救灾、新农村建设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资助1000余万元,为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公司率先在全国煤炭企业中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三标一体”国际认证,位居全国煤炭工业百强企业第84位。公司先后获全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全国高产高效矿井、全国依法生产先进煤矿、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中国质量服务信誉aaa级企业、中国公益明星企业,陕西省先进集体、文明单位、三秦慈善奖、十大科技成果奖,省市县各级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技术优势突出。公司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通过与煤科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上海运输研究所、邯郸分院、抚顺分院等科研院所以及美国赛吉满公司等国内外技术优势强盛的企业密切合作,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将下沟煤矿改建成了年产300万吨的现代化矿井,达到了技术装备一流、管理水平一流、经济效益一流、生活服务设施一流的水平。这种企院合作、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做法被全国煤炭科技大会誉为“陕西彬县模式”,在全国煤炭行业进行推广。“30度大倾角皮带提升技术”、“水体下采煤技术”、“顶煤弱化技术”等已成为企业无形的资产和宝贵财富,下沟矿已成为彬长矿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资源优势明显。建设的蒋家河煤矿总投资6.78亿元,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年,井田面积23平方公里,地质储量9491万吨。筹建的雅店煤矿总投资26.2亿元,设计生产规模600万吨/年,井田面积80平方公里,资源储量63675万吨,2009年开工建设,2011年建成投产。资源优势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后劲。

发展潜力巨大。公司坚持以煤为主,多元发展的思路,延长煤基产业链,发展循环多元经济。建设的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利用煤矸石、矿井疏干水发电,该项目总投资19.6亿元,2007年10月开工建设,2009年5月建成投产;建设的12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总投资4800万元,2008年5月建成投产;筹建的二甲醚煤化工项目,建设规模100万吨/年,总投资82亿元2008年9月开工建设;同时在西安、咸阳投资1.9亿元参与房地产开发;组建的彬县永安运输公司、陕西万晟通运输公司和咸阳彬煤实业有限公司,年可承担300万吨的公路运输和108万吨铁路外运任务。

近年来,我县农业生产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依据国家关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发和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按照“稳粮、优果、兴牧”的发展思路,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县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与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农业部门的努力工作下,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四园区带动五产业”的发展格局。主要建设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彬县农产品加工园区;以食用菌生产为主的龙马村循环农业示范园;以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为主的林家堡村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和以科技示范、观光为主的彬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四个,带动大棚礼品西瓜产业、设施蔬菜产业、大棚食用菌种植产业、大棚晋枣种植产业和中药材种植产业5个特色产业迅速发展。

彬县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投入生产,并引进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20户以上,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和基地协作配套模式,创建省级名牌产品2个以上,农产品加工产业实现总产值5亿元以上,安排就业人数3000人。

林家堡村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完成发展农家乐的30户90孔旧窑洞改造工程建设、420亩生态体验观光园建设、50座大棚晋枣采摘园建设、10亩蔬菜采摘园建设、1000平方米鱼池建设、3处烧烤园建设及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安排300人就业。

(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36.18亿元,增长20.6%,增速连续八年保持在20%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5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03.35亿元,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18.38亿元,增长10%。三次产业比重为10.6:75.9:13.5。人均生产总值41884元,折合美元为6638美元。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1.8%,较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

(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23亿元,增长14.7%,其中:农业产值22.71亿元,增长15.5%;林业产值0.21亿元,增长10.5%;牧业产值1.91亿元,增长7.3%。实现增加值14.45亿元,增长6.2%。粮食播种面积40.65万亩,粮食总产13万吨,其中夏粮7.1万吨;秋粮5.9万吨,粮食实现九连丰。油料播种面积7.6万亩,总产0.96万吨。水果总产46.72万吨,增长2.8%,其中苹果产量41.9万吨,增长6.2%。完成造林面积5.9万亩,育苗面积0.05万亩。水产品产量65吨。肉类产量5736吨,增长5.5%;奶类产量5892吨,增长2.2%;禽蛋产量5340吨,增长1.9%。年末牛存栏2.03万头,猪存栏3.64万头,羊存栏4.29万只,兔存栏23万只,家禽存栏31万只。

设施农业初具规模。全年新建设施大棚2060座,累计达到8660座;一村一品示范村累计达到68个,大棚蔬菜、食用菌栽培、柿饼加工、金银花种植等特色农业初具规模。

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207亿元,增长33.2%;实现工业增加值99.34亿元,增长25.3%,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为72.9%,对全县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84.5%,拉动经济增长17.4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193.41亿元,同比增长25.6%,产销率为97.9%。规模工业企业不断壮大。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户,其中,过10亿元企业9户,规模工业总产值197.59亿元,增长29.1%。园区聚集效应初步显现。煤化工、建材和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达到8户。华瑞新区机械厂及华远新型陶粒加工项目,腐植酸复混肥和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工业技改和新建项目进展顺利。蒋家河煤矿瓦斯抽采系统建成运营,大佛寺煤矿通风瓦斯(乏风)氧化发电厂并网发电,陈家坪煤炭有限责任公司3号井技术改造项目、县电力公司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项目全面建成;小庄煤矿、下沟煤矿沫煤洗选系统等重大工业项目快速推进,日产30万方煤层气开发、外墙保温干挂陶瓷板等项目有序实施。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原煤总产2945万吨,增长15.1%;发电量14.4亿千瓦时、增长64%;果汁1.23万吨,增长28.1%;水泥21.67万吨,下降1.4%;混凝土24.75万立方米,增长135.5%。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5亿元,增长28%。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7.1亿元,增长26.5%。新增固定资产34.18亿元,施工项目110个,投产项目48个;施工房屋面积126.9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91.67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21.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4.18万平方米。农户投资3.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按三次产业分:第二产业投资68.12亿元,增长8.93%,占63.6%,二产投资中工业类项目投资达到67.9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38.99亿元,增长34.7%,占36.4%。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8.44亿元,增长26.3%,占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91.92%,支撑整个投资稳定增长作用十分明显。在97个重点项目中,总投资过亿元以上项目有22个,本年完成投资81.4亿元,占重点项目投资额的82.7%。

民生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全县实施民生类工程46个,完成投资8.89亿元,增长42.2%,其中:道路运输投资4.69亿元,增长14.3%;教育投资1.05亿元,和去年基本持平;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投资0.78亿元,增长1.9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1.1亿元,增长91.4%。

保障性住房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年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12个,完成投资3.09亿元。保障性住房新开工1795套,竣工1639套。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讯业增加值2.09亿元,增长9.4%。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建设全面完成,全县境内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1297公里。年末全县民用车辆拥有量达到33285辆,其中:营运性汽车2132辆,载客汽车136辆,载货汽车1996辆。

全年邮电通讯业务收入6419万元,增长11.9%。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907万元,增长7.7%;电信业务收入1980万元,增长34.7%;移动、联通业务收入2532万元,增长1.4%。

市场繁荣活跃。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7亿元,增长16.4%;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1亿元,增长23.1%。按经营地分,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5.84亿元,增长17.2%;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83亿元,增长11.9%。按消费形态分,实现商品零售15.87亿元,增长14.6%;实现餐饮收入2.8亿元,增长27.7%。

财政收入稳定增加。财政总收入30.33亿元,同口径增长26.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63亿元,同口径增长43.6%;财政总支出20.95亿元,增长10.6%。

金融业运行良好。到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01.01亿元,增长7.9%;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3.89亿元,增长19.3%。各项贷款余额为67.7亿元,增长15.2%。

(八)、科技、文化、旅游、教育和卫生。

文化、科技、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0.44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县图书馆图书总藏量9.6万册,体育中心、文化大厦主体封顶,镇村文化硬件建设和农家书屋资源配置不断加强,文体活动场所逐年增多,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年专利申请60件,专利授权28件,转化专利13项,产生经济效益1.3亿元。组织申报中、省、市科技项目8个,立项3个,其中国家、省、市级各1个,争取补助资金264万元,实现了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旅游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大佛寺石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侍郎湖和程家川古民居、公刘教稼苑、金池革命旧址分别被评定为3a、2a景区,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大佛旅游节、第四届柿子节暨公刘农耕文化节。

教育事业全面推进。在全市率先实施了15年免费教育。彬县教育园区、新民教育园区投入使用,北极、龙高等6所镇公办幼儿园建成启用,小章、炭店等7所镇公办幼儿园主体竣工,18所学校青少年宫建成开放,办学条件彻底改观,育人环境大幅改善。特殊教育起步良好,各类教育协调发展。2012年高考一本上线315人,二本上线1091人,创历史新高。全县有普通中学20所,专任教师1329人,在校学生1.87万人;职业学校1所,专任教师152人,在校学生0.29万人;小学105所(点),专任教师1473人,在校学生2.62万人;幼儿园48所,教职工951人,学生数1.3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专任教师21人,在校学生78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8%。

人口保持低生育水平。全县常住人口32.56万人,出生率为10.52‰,死亡率为6.6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9%。全县年末户籍总人口35.97万。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17元,增长17.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351元,增长2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35元,增长18.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827元,增长16.5%。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2012年末全县城镇已参加五大保险累计人数为14.97万人,其中:医疗保险3.43万人,养老保险3.81万人,失业保险2.31万人,工伤保险人数3.52万人,生育保险1.9万人。城镇居民0.48万人、农民2.58万人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达到了“应保尽保”目标。

(一)教育发展现状:改革开放的浪潮让古彬大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彬县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勤劳智慧的全县人民,坚持“社会事业,教育为先”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教育强县为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县教育事业呈现出投入力度加大、办学条件改善、成绩亮点增多的良好发展态势。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彬县始终把改善教育投入摆在财政支出的突出位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2003年以来,全县累计投资5.38亿元,先后新建了范公中学、紫薇中学和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拓宽改造了彬中巷,实施了城区学校及12所农村学校供暖工程和职教中心迁建一期工程,改扩建121所中小学校,新建校舍13.27万平方米,建成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公寓和师生餐厅31幢,维修、改造危漏校舍8.4万平方米,新砌围墙3.9万米,全县中小学校基本实现了楼房化。新添课桌凳4500多套,添置图书20万册,购置各类教学实验器材6500多台(件),全县70%中小学装备了体、音、美器材室和各类实验室,基本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要。为87所学校配备远程教育设施317套,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156个,实施了52所学校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装配计算机教室82个、多媒体教室45个,全县中、小学远程教育覆盖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3.4%,全县教育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积极推进学校布点调整,累计撤并各类学校115所,全县学校总数调减为195所,中小学校布局更趋合理,全县教育资源配置得到整合优化。

教师队伍得到加强。2003年以来,彬县先后4次招聘大中专毕业生1067名,充实、加强教师队伍,教师短缺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得到缓解。全面推行校长选任制和教师全员聘任制,狠抓师资力量培训工作,全县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51%、85.2%和98.5%,较2002年底分别提高了30、20.1和27.2个百分点,全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大力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工程,涌现出任向东等一批善于管理、作风扎实的优秀校长,强欣等一批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优秀教师,以及以程长明为代表的一大批扎根彬县、奉献教育的先进教育工作者,发展壮大了全县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

教育改革富有成效。积极落实国家“两免一补”和教育公共扶助政策,全面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课本费,对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进行了补助,逐步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基本建立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机制。2003年以来,全县教育事业经费累计投入达到3.88亿元,对28.8万名中小学生免除杂费3004.4万元,为15.1万名中小学生免除书本费760.9万元,给26939名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费625万元。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健全贫困学生资助制度,累计资助贫困学生1.18万人次,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全县无一名学生因贫辍学。县财政一次性斥资0.34亿元,率先在全省彻底化解了学校背负多年的“普九”债务,为加快教育发展扫除了障碍。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全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已全面实施新课程,并在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价机制改革等方面探索出了一定经验,部分成果得到全省推广。

教育质量稳步攀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强化教育管理,全县教育质量稳步攀升。2009年,全县小学质检合格率达到88.3%,初中生优秀率达到26.8%,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提高。高考二本上线人数达到387人,较2008年增加53人,增幅15.9%,位居全市第二。

近年来,彬县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县、陕西省远程教育先进县、陕西省“两基”工作先进县、咸阳市幼儿教育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彬县教育局多次受到省市有关部门嘉奖,彬县职教中心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彬县中学、范公中学被命名为省级标准化高中,成功创建省级教育强乡镇6个,市级教育强乡镇9个。

(二)文化发展现状:彬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化事业飞速发展。“群众文化欣欣向荣,文物旅游蓬勃发展”,是彬县当前文化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现有文化、图书、戏曲、电影等各类文化单位数十家,行当齐全,共同发展。各类基础设施的兴建,改善了文化单位的窗口形象。彬县新华书店营业大楼、彬县电影院放映大厅、彬县文化馆多功能厅、彬县图书馆大楼的兴建,更使县城增色不少。各类文化活动经常开展,每逢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更加丰富多彩。文化市场空前壮大,门类众多,形式多样,已有歌舞、卡拉ok、音乐茶座、台球、音像、图书、网吧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50余家,吸纳从业人员200余人。家庭文化消费急剧增长,vcd机、音响、电脑、电话已如进入寻常百姓家。彬县广播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和无线调频广播每日为群众提供着各类丰富多彩的节目。电视机普及率城镇达到94.5%,农村达到86%。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的相互补充,基本覆盖了全县自然人口。文物保护卓有成效,珍品交流效益显著,以文物为依托不断开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改善旅游环境,吸引游人。一方面加快硬件建设,修建了大佛寺山门、三星级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整修了彬塔,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在中央、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等多种媒体推介,旅游人数逐年增加,大佛寺已成为我县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已初具规模,随着公路条件的改善,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西安——彬县一日游将变成现实。——艺术活动,繁华似锦九十年代以来,我县文化艺术事业飞速发展。1992年5月,曹剑编著的秦腔现代剧《爱洒人间》(又名《村情》)在县城演出获得成功,剧本获九四年陕西省大型戏剧创作二等奖,受到省文化厅表彰。1994年8月,彬县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秦之声彬县群众秦腔演唱会”,在陕西电视台播出反映强烈。1995年,王耀华编著的秦腔现代戏《疯女的呼唤》在咸阳市演出获得创作二等奖。杨忠敏改编的《三凤求凰》被西安秦腔一团和彬县剧团演出。曹剑创作的《马嵬坡》在咸阳市《秦都》发表后获三等奖,由兴平县剧团演出200余场。2001年6月份县文体局组织参加了咸阳市建党80周年优秀文艺节目调演,秦腔表演唱《再造秀美山川》获二等奖。

彬县每年产生的煤矸石接近150万吨以上,这些煤矸石每年要占地200多亩,还要污染河滩水源。彬县2007年开工建设总投资19.6亿元的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和投资7000多万元的1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使粉煤灰利用率达到80%。两厂建成投产后,可完全消化彬县煤炭工业逐年增多的煤矸石和粉煤灰。目前,电厂两台机组已投入试发电阶段,完全投入生产,可新增年发电量22亿度,创产值6.16亿元、利润1.73亿元,相当于节约发电标煤72.6万吨;水泥磨粉站也进入生产阶段,填补了该县多年来水泥生产靠外运的空缺。大佛寺煤矿更有惊人之举,投资8000多万元,建起了具备现代化先进水平的瓦斯发电厂。该电厂2008年6月建成投产,年发电量1.3万千瓦,让人们昔日谈之色变的危险气体成为新型能源。

彬县还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车间、工艺流程之间的产品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目前,全县大型煤矿都建设了洗煤厂,建起了煤矿机械厂等生产效益高的企业。煤炭、电力、果汁企业都建成了污水处理和废水回收系统,实现了废水系统内闭路循环和达标排放。同时,他们还依托两个火力发电厂,利用富余热量,在城区推行集中供热,已开工建设总投资5600万元的城区集中供热工程,约6万多群众受益。还消除城区燃煤锅炉近百余台,年节约原煤10万吨以上。

“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建设陕西第二大能源化工基地为目标,按照“煤炭强基、转化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三大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工业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一是原煤生产迈上新台阶。2010年,全县煤炭产量达到2002万吨,是“十五”末550万吨的3.6倍。煤炭资源回采率由“十五”末的30%提高到80%以上。2011年,预计生产原煤2200万吨。二是煤炭转化取得新进展。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60万吨水泥粉磨站、大佛寺和水帘洞煤矿瓦斯发电厂建成运营,180万吨煤制甲醇等能源转化项目全面启动,煤电—煤化工—煤建材产业链条初具雏形。三是园区建设开创新局面。“循环经济工业、煤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三大园区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加速推进。其中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入驻企业6户,年均产值达到35亿元,集约化水平、机械化水平、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陶瓷工业园区规划、可研全面完成,一批新型环保节能项目即将入园落户。四是非公经济迸发新活力。全县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组织发展到8800多户,2010年,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38.96亿元,占全县gdp的48.6%。投放财政担保基金2400万元,办理贷款担保手续1540多笔,发放贷款5.06亿元,有效破解了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组织融资难问题。五是经济效益再创新佳绩。2010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0.39亿元,是“十五”末的8.5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8.14亿元,实现利税30.92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9.6倍和18倍,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对全县生产总值贡献率达到了74.5%。预计到2011年底,全县工业总产值可达145亿元,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可达140亿元,同比增幅均在40%以上。我县工业发展为典型的二产强撑型经济(二产占gdp比重大于63%,同比增速大于13%)。

1、十二五时期低碳发展主要工作。

(1).新能源利用:十二五期间全县沼气工程新增产能1万立方米,新增用户1000户,节约标准煤300吨;生态校园项目新增10所,彻底解决旱塬地区校园的入厕问题;太阳能、风光互补项目新增太阳能路灯5000座、太阳能灶10000座、户用太阳能热水器用户16000户;建设一座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要供电系统的大型公共示范建筑;生态农业大棚用太阳能照明100座,节约标准煤2000吨;秸秆气化新增气化站2个,改造气化站1个,新增秸秆沼气100万立方米,新增用户1000户,节约标准煤300吨;生物质固化燃料加工厂3家,年产生物质固化燃料10万吨,节约标准煤6万吨。全部项目完成后总计绿色新能源新增用户22000户;农林废弃物利用率提高25%;禽畜粪便沼气利用率提高20%;农村秸秆利用率达到85%,节约标准煤62600吨。

(2).减排工作: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构建类型完善、覆盖城乡的环保基础设施体系,为不断增加的环保需求提供有力的设施支撑,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分别投资4000万元和1900万元,推进彬县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工程,使污水日处理能力由1万吨提高到3万吨,年处理垃圾4.4万吨、总容量达到120万立方米。同时,在新民镇、北极镇、龙高镇、永乐镇、小章镇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站和生活垃圾处理场,在农村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站及垃圾处理站,使农村生活污水年处理能力达到30万吨、生活垃圾年处理能力达到1万吨。在文家坡煤矿、小庄煤矿和雅店煤矿建设井下废水及生活污水处理站,减少由于煤炭生产造成的污染。建设循环经济园区污水处理厂,南北管网4条,东西管网1条。2015年,环保投资占gdp比重提高到1%,建成城镇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处理场各16个,建成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处理场各10个。加强对资源开发活动及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监管,促进煤炭、油母页岩、陶土等资源的科学开发。到201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3.79平方公里,县城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重点污染源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全县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95%。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高新技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在重点行业、企业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经验,加强对煤炭、电力、果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和水等资源消耗的管理,逐步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到2015年全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3%以上。

1、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围绕文家坡煤矿煤化工余热发电、火石咀煤矿弃煤气化热电综合利用、粉煤灰综合利用二期、粉煤灰超细纤维综合利用等项目,实施资源综合利用与新能源工程。

污染物减排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硬抓手,要紧紧围绕cod、so2减排目标,持续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确保“十二五”期间cod、so2排放量分别控制到3800吨、11599吨,分别削减10%、15%。突出抓好火电厂脱硫设施建设与规范化运营监管。建立彬县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彬县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脱硫工程减排台帐,健全脱硫设施运行管理规章制度,明确脱硫设施运行、维护和管理责任,控制燃煤煤质,规范操作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建立脱硫设施运行管理档案,准确记载煤质、脱硫剂品质和脱硫设施检修、停运、使用旁路排放烟气及非正常运行等情况,确保燃煤电厂脱硫施运行率达到95%以上,综合脱硫效率达到规定要求。(6).开展“环保扫黑”行动,提高城市气化率。

1、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城区集中供工程和供气工程建设,彻底取缔燃煤锅炉和黑烟囱,使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供气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城区集中供热、供气率分别达到100%、40%,实现城市清洁能源供给。

2、开展餐饮业油烟治理,取缔经营性燃煤炉灶和露天烧烤,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或者其它清洁能源,安装收集油烟、异味的装置,切实改善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全面提高城市气化率3、开展以净化、绿化、亮化、硬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煤矿、储煤场和煤炭运输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落实煤炭经营企业和运输车辆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促进煤矿、储煤场、煤矸石场、运煤车辆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减少煤炭粉尘污染,净化和改善矿区周围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4.继续推进以水、大气、土壤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实施水资源环境综合治理,以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泾河流域治理为重点,取缔水源保护区内所有排污口,严格执行企业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确保水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功能区标准。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控制烟尘污染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加快实施农村“一池三改”、城区集中供热和供气、餐饮业清洁能源改造等工程,努力实现“气化彬县”目标。

(7).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完善城区周围防护林带及城区街道、广场、公园、机关单位的绿化带、草坪、花坛等种植建设工作,充分利用一切可绿化的土地,加快城区周边地区绿化进程,努力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采取多种手段,保留和扩大水域面积,尽量减少裸土面积,保护城市内良好的生态结构,控制和减少二次扬尘污染。全面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坡改梯、防护林建设体系、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

到2015年,全县植树造林7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3.79平方公里,治理率达到13.5%,森林覆盖率达到42%;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逐渐得到恢复和完善,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以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为目标,重点抓好自然保护区实施农村环境小康环保计划和生态示范创建“双百工程”,进行农田标准化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和土地整理。绿化美化县乡公路和区域过境干道公路,打造“一条公路、两道风景、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绿色生态公路。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5%,森林蓄积量达到130万立方米,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3.2平方米,建成1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省级生态村、10个市级生态村,实现建设国家级生态县的目标。

大佛寺、小庄、文家坡通风瓦斯氧化发电厂,小庄、雅店、文家坡低浓度瓦斯发电厂,下沟煤矿瓦斯发电厂等煤层气开发项目,形成矿区配套瓦斯发电装机容量8万千瓦以上。积极实施瓦斯地面抽采开发,通过净化、液化处理主要用于居民生活、汽车燃料,2015年力争地面瓦斯抽采利用量达到6000万立方米。建设百子沟流域油母页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尽快形成油母页岩综合利用新产品,2015年页岩油产能达10万吨。积极策划发展生物质能源,鼓励发展太阳能利用等其他新能源产业。

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xx〕17号)和《铜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仁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实施方案的通知》(铜府办发电〔20xx〕276号)精神,借鉴北京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决定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医养结合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养老服务事业为宗旨,以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为要求,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养老服务业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设置,将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有机结合,实现医养无缝对接,为全市老年人搭建方便快捷、品质优良、普惠实用的新型养老服务平台,提高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质量。

二、工作目标。

到年底,根据全市各级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需求,优化养老机构与各级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通过各级医疗机构为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开通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养老机构为入住医疗机构的康复期老年病人提供疗养床位,打造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医养结合服务圈,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三、工作步骤。

(一)20xx年x月前,开展一次对全市入住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统计,摸清入住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状况,建立健康档案。

(二)20xx年x月前,完成全市养老与医疗机构运作情况调查,理清各医疗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模式。启动2个社区养老机构与卫生机构医养结合的试点工作,为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医养结合工作总结经验。

(三)20xx年x月前,完成50张床位以下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实行医养结合联系制度。

(四)2016年x月前,养老服务床位在50张以上规模的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养护楼等大、中型养老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医疗机构,并做好医保和新农合报销挂牌准入工作;对乡(镇、街道)、村(社区)医疗机构富余的医疗床位纳入养老服务床位范畴,并开展相应的服务工作。

(五)2017年x月前,充实养老机构的专业护理人员,保证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通过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的信息化管理,初步建立起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服务信息对接平台,使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80%以上,实现老年人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健康服务机制,使老年人能及时就医和方便医疗报销。

四、工作措施。

(一)切实抓好摸底基础工作和试点工作。

1.开展全市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的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摸排工作,对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老年人身体状况和服务需求进行统计,建立健康档案,为开展医养结合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料。(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协助单位: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各区县政府。完成时限:20xx年x月前)。

2.开展全市养老与医疗机构运作情况调查,完成市、区(县)、乡(镇、街道)各级医院,以及社区(村)医疗站点与其所在地的养老机构配置基本情况调查工作,理清各医疗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模式,为开展医养结合奠定基础。(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协助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市老龄办、各区县政府。完成时限:20xx年x月前)。

3.启动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在碧江区启动2个社区养老机构与卫生机构医养结合的试点工作,完善电话约诊、家庭保健等上门服务制度。(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协助单位:市老龄办、碧江区政府。完成时限:20xx年x月前)。

1.对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实行医养结合联系制度。养老床位数在50张以下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托老所、敬老院、农村互助幸福院等养老机构及社区居家养老人员,按照属地原则,当地医疗管理机构要与其建立就近管理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联系服务制度,填写《铜仁市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服务联系表》(附件一),医疗机构要落实责任医生和护士各1名,公布联系方式及服务时间,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相关标准,提供健康服务。按照政府补贴养老服务额度和个人投入养老服务限额,与被服务的老年人签订《健康管理服务协议书》,按照无偿、低偿和有偿的不同方式,明确相应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责,细化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具体内容,规范定期检查和重点监督机制,方便罹患重症疾病老年人得到及时服务和救治。在规划新建、搬迁医疗卫生机构时应优先考虑与养老机构的就近设置。(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协助单位: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各区县政府。完成时限:20xx年x月前)。

2.完善“医养联合体”运作机制,实现急救与休养的无缝对接。在养老服务床位50张以上的养老服务机构,逐步完善养老基本信息和医疗健康信息收集,健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实现养老、医疗与服务的“一体化”信息管理。初步建立起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服务信息对接平台,使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80%以上。通过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对接联系制度,医院与养老机构分别建立《铜仁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对接服务联系台账》(附件二),让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在疾病加重期或治疗期进入“住院状态”,为老年病人在挂号、就诊、检查及办理住院手续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方便老年人快速救治,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专业、便捷的医疗服务。在医院处于康复期的老年病人可进入“休养状态”,养老机构的床位可充任医院康复病房,接收医疗机构的康复期老年病人,作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老年人急性期诊疗的后疗通道,解决出院老年人在回归家庭、社区过渡期的临床护理康复需求。使老年人在疾病加重期或治疗期的“住院状态”与病情稳定期的“休养状态”之间,实现医院与养老机构的无缝转接,解决重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继续养老服务问题。(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协助单位: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各区县政府。完成时限:2016年x月前)。

(三)加强养老机构医疗资源配置。

对养老服务床位在50张以上的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养护楼等大、中型养老机构,要根据入住老年人数量和老年人服务需求,引入民间资本,配置符合需要的医务室或附属医院,幅射周边村(社区),开展医疗保健和巡诊等健康服务。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符合设置条件的单位要给予全力支持,协调落实好养老机构附属医院的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相关报销的准入挂牌工作,方便老年人的日常就医报销。暂无条件设置医务室或附属医院的养老服务机构,可参照50张床位以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对接联系制度的做法,实行定期服务。养老机构也可自主选择有资质的其他医疗机构管理医务室、附属医院或提供医疗服务。(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协助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计生委。完成时限:2016年x月前)。

(四)加强老年人专业护理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铜仁学院、铜仁职院师资优势,加快培养老年人护理方面的专业护理队伍,培训专业养老服务人员,按照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规范,逐步对管理和服务人员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利用医疗机构现有资源优势,倡导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每个县级以上医院组建一支规模适度的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为老服务活动。通过健全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机制,动员和吸引更多的民间为老服务志愿者参与到为老志愿者服务工作中,实现老龄工作“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协助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老龄办、团市委、铜仁学院、铜仁职院、各区县政府。完成时限:2017年x月前)。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医养结合工作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我市幸福养老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全市老年人提升养老幸福指数的迫切愿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此项工作上来,按照相关部署,把握时间节点,稳步推进。为加强对养老与医疗服务结合工作的领导,由铜仁市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和领导全市医养结合工作。各区(县)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推进医养结合,把解决好老年人的疾病预防、治疗和疗养问题作为一项为老服务的民生工程抓实抓好,到2017年底前完成对全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在健康养老服务各方面的无缝衔接,并逐步健全医疗机构对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服务延伸机制。

(二)加强人员配备,保障经费投入。各区(县)要结合各自实际,解决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困难和问题,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并优化乡(镇、街道)、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及医疗机构的人员配备及设施配置,为村(社区)居家养老健康服务工作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医养结合工作。

(三)强化督促指导。市民政局要主动会同市卫生计生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加强对全市社会养老与医疗服务结合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并将养老与医疗服务结合工作纳入年度考核。通过适时开展工作检查,细化考核措施,确保医养结合工作落实到位,使老年人健康服务得到保障。

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普工作的有效手段,全面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和《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我校应国家民委和中国科协联合依托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双语科普宣传队”,开展了双语科普工作,现将创建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我校于开学之初,即九月份就积极围绕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双语科普宣传队”着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考虑到民族高校是少数民族人才高度集中地区,故决定充分发挥和利用我校充足的优秀学生和专家资源,在我校校团委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学生会组织日常校园文化活动、社团组织、社会实践三下乡、教学实习、志愿者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双语,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积极性,在我校掀起了一阵“双语科普”热潮。

二、工作措施及成效。

1、我校着手成立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双语科普社团,邀请我校知名教授及语言学家__任社团顾问,并联合__市阿语培训学校,举办每周一期的少数民族语言学习活动,多次举办了以“少数民族民俗及地方特色”为主题的少数民族语言演讲比赛及征文大赛,此项活动不但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学生,而且加强了各民族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并为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科普宣传队培养了丰富的学生资源。在乌鲁木齐“七五”事件发生后,我校的学生都能够站在民族团结的立场上,明辨大是大非,积极配合所在学院做好新疆学生的思想开导工作。此外,我校还通过广播站、校报等信息传播途径,定期播出“民族科普之声”节目,向全体师生介绍少数民族科普宣传的意义及重要性,让更多的人们关注及投身于少数民族科普的工作中去。

地区的科普现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智慧为少数民族地区科普事业的发展奉献一份力量。

3、我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双语科普队的志愿者们充分利用宁夏的回族节日开斋节及古尔邦节,深入社会,在回族群众中间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回族群众生产生活、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实用性、操作性较强的科普宣传活动。科普宣传的内容,着重以提高回族地区青少年和农民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保护环境、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提高广大农民反对愚昧迷信、革除陈规陋习为重点,努力使民族地区青少年和农民的科学素质有明显的提高。

4、我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双语科普宣传队通过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积极有效地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事业做出了贡献。

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落实好各项社会救助制度、构筑基本民生安全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公平正义的任务日益紧迫和艰巨。开展“救急难”工作,让突遇不测、因病因灾陷入生存困境的居民(含非户籍常住人口)得到及时救助,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事件发生,不仅是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以民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灾害、就业、流浪乞讨等专项救助和应急处置救助制度,大力开展社会互助,并使各项救助有机衔接,积极有效开展“救急难”工作,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幸福渭滨的需要,对于维护我区改革、发展、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政府的职责,社会救助管理部门要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为依据,按照法规赋予的职责,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框架内,立足于“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目标,创新机制,探索路径,积极开展对遭遇各种急难情形致使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居民给予救助和帮扶。

(二)部门联动。民政部门要按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赋予的统筹社会救助工作职能,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按照民政统筹、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坚持部门职能作用发挥与高效联动的有机结合,统筹使用救助资源,推动形成民政部门牵头统筹、相关部门参与的“大救助”格局,提升社会救助的综合效益。

(三)社会参与。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广泛动员和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引导、鼓励慈善组织、企事业单位、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者、爱心人士、社会工作者等参与“救急难”工作,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展对困难家庭的救助工作。

三、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长担任组长,主管民政工作的副区长担任副组长,区委宣传部、区政府办公室、区民政局、区人社局、区教体局、区卫生局、区计生局、区老龄办、区残联、区慈善协会、区住建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开展“救急难”工作试点领导小组。

四、工作机制。

1、我区“救急难”工作实行区、镇街两级负责制。按照民政统筹,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要求,建立区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主席由区长担任,副主席由政府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区长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其职责:研究拟订完善本区的社会救助制度、政策、体制和机制,向区政府提出建议;统筹做好辖区最低生活保障与医疗、教育、住房等其他社会救助政策以及促进就业、扶贫开发政策的协调发展和有效衔接;研究解决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跨部门信息共享问题;推进全区社会救助工作任务和各项措施的落实和监督,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完成区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联席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民政局,办公室主任由区民政局局长担任。办公室负责社会救助统筹规划、综合管理、信息统计等日常工作。

联席会议由总召集人负责召集,每年召开1-2次,必要时可随时召开。联席会议办公室不定期检查社会救助工作落实情况,了解城乡居民救助需求,及时汇总相关信息,适时提出整改方案,并向有关部门反馈,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在区城乡居民低保中心加挂区社会救助中心牌子,统筹负责全区社会救助工作的业务指导与监督、工作协调与政策落实等。成立区城乡居民家庭经济财产状况信息核对中心,开展跨部门、多层次的城乡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实现救助对象信息与救助资源信息、民政部门救助信息与相关部门救助信息、政府救助信息与社会组织救助信息的有效对接,保障社会救助工作公平与效率。

3、依托区政务大厅、各镇街、社区公共服务大厅、设立社会救助咨询与受理窗口,方便群众“求助有门”,依托辖区城乡社区党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驻村(社区)干部、城乡社区服务志愿者、慈善工作者、基层事务助理、照护、安保人员,及时了解、掌握、核实辖区居民遭遇突发、意外事故、家庭成员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主动帮助提出救助申请。在区民政局开通全国统一的“12349”社会救助热线,畅通困难群众申请社会救助渠道。区民政局对求助信息及时进行分类,通过工作转接、协调其他各职能部门直接受理,确保困难家庭第一时间得到救助,实现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

五、工作重点。

将临时救助定位于基本生活救助和社会救助兜底性保障上,突出“救急难、托底线”的特点。进一步整合节日慰问等各类临时性、季节性补贴,将其整合于临时救助制度,通过规范的制度安排,让困难群众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个稳定的心理预期。

1、完善和修订区临时救助办法。在救助范围上实现全覆盖,不论户籍(非户籍常住人口)和家境,将遭遇突发性、临时性困难和其他特殊困难而导致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的家庭全部纳入救助范围。让每一个遭遇困难的家庭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2、进一步提高临时救助额度。针对“生活类困难、急难性困难、支出性困难”家庭研究和提高救助标准,使救助标准水平和目前的市场物价上涨水平相匹配,在公平与效率基础上,真正体现出“救”的效果。

3、进一步规范救助申办程序。按照科学、规范、民主的工作要求,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前提下,完善和建立民主评议、末端公示制度,对急难型贫困家庭的申请,进一步简化工作流程,缩短审批时间,采取事前审批与事后审批相结合、分级审批与直接审批相结合的办法,最大程度地帮助困难群众获得及时有效救助。

4、不断丰富救助内容。有效衔接职业劳动技能培训,制定完善促进救助对象积极就业扶持政策,倡导通过劳动改善生活的社会救助范围。政府除给予救助对象资金、实物上的帮助外,依托社区服务平台,将社区养老服务托管中心、社区青春驿站、社区文化工作站、社区妇女工作站、社区计生服务站以及社区志愿者队伍、社区登记注册的在职党员队伍引入临时救助服务范围,对遭遇突发性事件家庭,既给予生活上关心照顾,同时通过专业社工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

5、健全社会互助制度。一是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捐赠制度。大力倡导“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协作精神,发扬“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动员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按照捐赠单位和个人的意愿发放捐赠款物,并向社会公示捐赠款物使用情况。二是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开展“扶贫济困一帮一”活动;继续搞好“定点帮扶”和“结对帮扶”工作,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三是慈善救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培育发展民间慈善组织,充分发挥慈善机构和红十字会等民间团体的优势,倡导并支持慈善组织积极开展特困家庭助医、助残、助学、助困等活动;广泛动员和组织志愿者为困难群众提供各种“义工”服务。

6、继续扩大区级“一站式”医疗救助服务医院数量。通过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制度,实现救助对象“随来随治,随走随结”,医疗费用“同步结算、同时兑现”,提高救助效率,方便群众就医。

7、落实相关配套救助和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司法援助和法律救助制度,免费为困难群众提供优质的法律救助和服务。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阶段各项减免政策,逐步减免高中阶段学费;制定优惠政策,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深化爱心助学行动,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加大廉租房、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缓解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继续落实好对低保对象、下岗职工的参保减免和农村特困群众的参合代缴政策;逐步减免门诊费用,落实济困病床减免。制订就业援助计划,积极扶持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努力改变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

8、做好相关保障制度的衔接。一是通过医疗救助制度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二是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医疗单位间人员信息、就医信息和医疗费用信息的`共享。三是通过部门合作,加大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切实增强医疗收费透明度,规范基本药物目录和诊疗目录,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六、保障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205传党和政府在推进社会救助工作上作出的积极努力。目前,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等矛盾以及社会问题凸显,部分人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生活遇到困难,部分人因身患重病而导致生活贫困。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党和政府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充分发挥兜底保障作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要深入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在重视民生保障工作、落实目标责任、加大社会救助资金投入、出台民生保障方面的政策和背景,把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亲民之意、为民之举”传递给老百姓,营造社会救助工作的和谐氛围,积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抓好资金配套和监管。要严格按照省、市关于社会救助有关要求配套和保障救助资金。要进一步规范健全社会救助资金管理制度,严格实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挪用和扣拨、扣发社会救助资金以及配套工作经费。积极编制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及临时救助等项目的年度预算,协同审计等部门定期对社会救助资金使用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安全使用。

3、强化监督检查。保证各项救助制度规定的救助范围、标准、程序、结果等信息真实,并及时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监察、审计等部门建立社会救助资金管理审计检查制度,确保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精选_

2015年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专项试点工作方案一、概述。

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是一所公办的农村职业学校,前身系1938年创办的湖南青江私立学校,是首批国家重点职业高中、湖南省示范性职业中专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现有学历教育全日制在校学生4000人。

先进,实验实训条件全省一流,有微机室(计算机920台)、数控实训中心、模拟导游室等实习实训室77个,仪器设备总价值60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20万册。

为全面落实省、市、县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要求,认真抓好我村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治理的各项制度和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以村党总支为领导、村委会为主体、其它社会组织为补充,驻村单位和农村居民广泛参与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二是依法选举产生村委会领导班子,保证农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同时村党总支成员与村委会成员交叉任职,确保农村社区党建与社区管理紧密结合。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建立四议两公开制度,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和干部活动,每年要召开一至两次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四是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农村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推行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对村两委决策及落实情况进行评议、听证、公示、意见反馈工作制度,保障民主决1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的落实。

(一)成立领导组。成立檀巷村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组,组长:胡金满,副组长:宛新义,成员:杨林发、张敦照、马兰红、邢应生、徐业保、徐业龙。

区的安全工作,调解民事纠纷、化解村民间的矛盾,消除治安隐患,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协助做好社区矫正人员、归正人员的帮教工作,维护农村稳定。四是科普技术指导队。职责是组织村民开展农工技术培训服务,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和邀请有关专家给村民进行讲学培训,推广农技,提供动植物防疫防控、农产品安检、自然灾害预报预警、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及保险技术和信息服务,提高村民群众的致富能力。五是社会保障救助队。职责是动员社会各界和社区村民积极开展以扶贫帮困、互助互济和生产生活扶助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六是文体活动队。职责是协助建好社区图书室、活动室,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遏制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现象。各服务者队伍均由各村民组长、村民代表、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复员军人等担任。

青岛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信息化工作推进方案。

管理、教育科研、后勤服务、安全保卫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带来新的变革,形成新的突破。

(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利用数字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使学生与家长互联、电子阅览、进行虚拟实验、获取学习资源、利用网络个性化学习、学习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等活动变得轻松自如,无论在家、在校、在外,只要有网络覆盖的地区,都得随时随地的开展学习活动。

(二)通过数字校园平台,学校管理、办公自动化、教师组织管理、教学常规管理、安全保卫等各项工作都将变得更加简单、更加人性化,提升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形成信息化环境下的校园文化,提升信息化时代的学校办学水平。

(一)、到2014年底全面完成校园各项网络系统的提升改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将学校教育城域网数字光纤带宽扩容为1000m。(2)全校实现无线安全覆盖。(4)完成特色功能教室的建设。

(二)到2014年底完成数字校园应用管理平台的建设和对现有数字资源的整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完成对现有办公自动化、学校管理、校园安全监控、校园广播、家校互联、计算机网络教室、设备资产管理等各种应用系统与数字校园应用管理平台的对接和整合。(2)完成对学校现有教育管理、教师常规管理、设备资产、安全监控、校本课程等各种数字资源的整合,全部导入数字校园管理平台。

(3)完成对教师的数字校园应用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力争做到全体老师对数字校园管理平台能够熟练进行操作。

(4)利用数字校园管理平台,组织广大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网络学习、安全管理、智能化家校互联等各种数字校园建设专项课题研究工作,加快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与数字校园的融合。

(三)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数字校园的资源建设,使学校从环境、资源,到活动全部数字化,实现网络办公、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

(1)依托国家、市、县各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完成对数字校园各种管理、教育教学、家校互联、安全监控等资源的补充和完善。

(2)完善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的建设,使广大师生在学校内所有需识别身份的场合全部采用卡来完成。

(3)完成各种网络虚拟社区、虚拟班级、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在线培训等各种网络应用系统和资源的建设。

和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效机制。

(2)探索利用数字校园管理平台建立师生成长电子档案、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网络社区等应用系统和数字资源的有效模式,并建设完成校本课程数字资源库和选修课程资源库。

(3)积极探索利用数字校园平台提高教育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机制。

(4)积极探索利用数字校园平台加强校际协作、家校互联协作、学校和社区、社会间远程协作的方式方法。

青岛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2014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