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观后心得(实用17篇)

小编: QJ墨客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促进交流和学习。接下来是一些来自不同人的真实心得体会,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中国医生》观后心得体会

电影《中国医生》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核心故事背景,同时兼顾武汉同济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火神山医院、各方舱医院等兄弟单位,以武汉医务人员、全国各省市援鄂医疗队为人物原型,全景式记录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图片影片通过精心的创作与制作,既真实还原了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直面疫情奋力营救的场景,又着力刻画了人民群众并肩同行汇聚抗疫力量的动人景象影片全景展现了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的全民抗疫真实图景,致敬在抗疫斗争做出贡献的每一位平凡英雄。

张涵予饰演的张竞予院长,以”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原院长张定宇为原型,凭借超强的魄力与坚定的意志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面对疫情他眉头紧锁,但眼神中的坚定已经展现出了一个临危不惧的硬汉形象。图片袁泉饰演重症医学科主任文婷,冯文娟饰演的麻醉科主任辛未,宋佳饰演的妇产科主任黄佳慧,在一线并肩作战。三人作为抗疫一线的女性代表,目光坚毅而冷静,展现出女性独有的温柔而强大的气场。

朱亚文饰演的广东援鄂医疗队医生陶峻、李晨饰演的上海援鄂医疗队医生吴晨光、易烊千玺饰演的住院医生杨小羊,在不同的岗位上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眼神传递出紧张但绝不退缩的勇敢与坚定。图片欧豪饰演的外卖小哥金仔以及周也饰演的孕妇小文,作为疫情当中的普通人,朴素而动人的眼神让人担心他们命运的同时,也敬佩他们身处疫情暴风眼但依然坚强不懈努力活下去的勇气。

电影《中国医生》以精良的制作全景式记录了中国人民的战”疫“景象,传递出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演员生动演绎了抗疫战线上医务工作者与普通人风雨同舟共渡难关的精神面貌,最全面的传递出绝不轻言放弃的坚韧态度。

中国医生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

本来这举国上下是喜气洋洋、快快乐乐的,整片神洲大地都充满了幸福感。但我们却在武汉收到了挑战书,还没等我们准备好,它就开始肆虐,病人眼开越来越多,但病毒还是不停手,国家为了顾全大局,不得不把武汉封城。

我们的老师冒着危险为我们制作网课,不辞辛苦,就是为了让我们继续学到知识。让我们不受疫情的影响。

在这期间,很多家人不能团聚,整天提着心,吊着胆,生怕自己会被感染,生怕亲人会患上新型肺炎,我们一天天的大气不敢喘,就是为了等到疫情被控制的这一天。

新型冠状病毒,我们迟早将你完全打败。

《中国医生》观后感心得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这场战斗中,医院就是战场,医护人员就是战士。连日来,一个个不畏艰险、主动请缨的医护人员感动,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驰援湖北、冲在线让人动容。《医生》系列纪录片受到广泛关注也在情理之中。正如这部纪录片的宣传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所传递,无数医生用救死扶伤和医道仁心的故事温暖着人心,传递正能量。

医疗题材纪录片是近年形成的一股创作潮流,产生了《急诊室的故事》《人间世》《生门》《手术两百年》等一批广受观众喜爱的优秀纪实类作品。其中既有传统电视台纪实栏目的坚守,也有新兴互联网视听平台的加入。可以说,不论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危急时刻,还是风平浪静的日常生活中,当下社会都迫切需要对医学和医疗体系有更多了解。为此,上述作品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揭示出社会热点背后的多元面向,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医疗的科技、社会影响和人文精神。

《医生》是上述创作潮流中的最新代表。它引发关注,首先在于它所蕴含的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既来自于病痛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冲击,也来自于医生与患者面对共同敌人凝结出的诚挚情感。疾病是对人类生命最严酷的拷问,它所带来的冲击不仅是身体和经济上的,还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医生》充分利用纪录片这一形式,对现实生活展开近距离的描摹。在第四集中,一位老年患者在手术前一天恰逢生日,儿子担心引发父亲的心理负担而忍住没有庆祝,原本预计8小时的手术进行了10个小时还没结束,家属的情绪也濒临失控……影片反映的这些现实常常能够唤醒观众自身生活的体验,进而引发情感共鸣。然而,疾病也教会我们更好地珍惜生命、直面困难、积极生活,这也是整部影片一直呼吁的。虽然题材足够吸引眼球,但创作者在拍摄和剪辑的过程中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煽情,尽量通过对一个个治疗过程中医患之间共同努力的展示,鼓励人们坚强面对疾病,展现出文艺创作的态度和温度。

影片塑造了生动感人的医生群像。大量纪实性段落展现了当下医生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抉择,既有在应对疑难和重症过程中的判断、选择甚至是冒险,也有面对患者和家属的耐心、诚恳甚至是无奈。在集中,有一条长镜头完整记录了朱良付大夫用手机录制他和患者家属术前交流的告知确认环节,真实表现医生面对医疗过程不确定性时的无奈,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寒夜一次又一次从家中赶赴急诊现场,在查房过程中他频频和患者开玩笑,用最简单的语句鼓励患者积极康复。第四集中的孙自敏大夫长期从事血液病治疗,她一度因为治愈率很低备受打击,甚至不想继续从事这个职业。但也正是这些人间疾苦让她立志要攻克难关,最终带领自己的科室成为世界上知名的脐带血移植中心。

医生凭借医术给患者带去治愈和慰藉,文艺作品通过故事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信任和力量。这些真实、鲜活、普通的医生,让影片的弹幕和评论充满敬意。“我们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我们的共同敌人是疾病本身”,这些质朴的话语由拍摄对象讲述出来,更能引起共鸣。可以说,《医生》主动呼应了社会热点,通过贴近式的拍摄展现了医疗卫生的最新成果。同时,影片也弘扬了、诚实、信任、勇气,让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医者仁心的力量。这正是危难之际,他们勇于向着“战场”逆行的原因。

据了解,《医生》中的多位医护人员正在湖北抗击疫情的线,祝福他们平安凯旋。

《中国医生》观后心得体会

《中国医生》主要讲了:在2020年初,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金银潭医院接受了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在这一段时间里,无数白衣天使冲锋在前,面临种种困难:缺乏医疗物资、病人情绪不稳定、孕妇患上新冠病毒、患者床位不够……在院长张定宇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白衣天使的争分夺秒下,中国武汉再次进入春天的故事。

《中国医生》故事中有许多令人感动、令人难忘、令人震撼的瞬间:例如张小枫父母双逝,她的悲伤落泪;文婷带领的战队换上白大褂的气势磅礴;武汉封城时大美樱花之城陷入沉寂……我从这些瞬间感受到了中国力量。

这次疫情,让无数家庭都换上了新型冠状病毒,张定宇的爱人患上新冠肺炎,却没有床位;快递小哥金仔一家仔都患上了新冠肺炎,搞不好有可能母女一尸两命,整个医院都十分紧张。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医生全力以赴,制定了最佳的治疗方案,最终一家三口全部出院。

什么是中国力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迎难而上就是中国力量。在医院,白衣天使们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把自己的生死抛在脑后,一心一意救治患者。在全国,各个地区都派来媛鄂医疗队,各个地区送来医疗物资,送来瓜果蔬菜,全国上下人民的心,都牵挂着武汉人民!在武汉,当地人民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家不外出;志愿者们风雨无阻,为人们提供日常用品;环卫工人也不停歇,他们用酒精给小区、街道消毒,不给病毒可乘之机……这团结一心,英勇无畏和临危不乱,就是中国力量。

现在,疫情还在全世界蔓延。对于疫情的肆意传播,许多国家束手无策,眼巴巴看着人民痛苦着。而中国,一个强大的国家,再次向外国伸出援手,派出援外医疗队。这就是中国力量!

在遥远的东方,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凝聚着一种力量——就是中国力量!

《中国医生》观后感心得

很多患者不理解医生,一大原因是他们认为医生太“冷漠”了,这边家属为了病人心急如焚,但医生却“事不关己”,显得“敷衍”,冷漠又冷血。

但医生是真的是冷漠吗?

或者我们换个角度提问,医生应该跟每个患者成为朋友,急他们之所急,悲他们之所悲吗?

在以前的宣传中,我们似乎一直在倡导医生这么做,要跟每个患者成为朋友云云,让对患者有求必应云云。可在实际操作中,这并不可能,要知道我国每天就诊的人数超过2000万,每个医生每天要面对的病人太多。医生再博爱再有同理心,他的情感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他无法面面俱到地照顾到所有病人和家属的全部情绪。我们不能以圣人和超人的标准来要求医生。

南京鼓楼医院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魏嘉,有个罹患胃癌晚期的病人,才二十几岁,特别年轻也特别乐观,这让魏嘉最挂心也最揪心,所以一直尽量为她多做点什么。但纪录片最后,魏嘉提到,以前有前辈建议她,“特别是对肿瘤科医生来说,不要跟病人做朋友,因为你跟他投入私人的感情越多,有可能你后面会自责、失落、伤心,会更难过,很长时间走不出来。”

医生也害怕伤心。他们并非拒绝付出情感,而是需要克制情感,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来来往往的患者,而死亡每天都在医院里发生。魏嘉虽然并未听从前辈的话,她还是对这个乐观的患者上心,但这也非意味着那些没能成为她朋友的患者被她怠慢了。专业是本分,朋友是情分。

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住院医生徐晔,25岁就博士毕业,工作三年后遇到自己职业生涯“难以跨越的沟壑”。一名全身95%重度烧伤的老年患者,他的家里人为了给他看病,拿出家里现有的全部积蓄,但依然凑不够高昂的医疗费用,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植皮手术,总体花费得100多万。徐晔帮患者争取到了2万元的援助基金,尽力劝说患者家属坚持治疗,因为患者出院离世的可能性极大。但患者家属还是强行出院了。徐晔赶到时,面对空荡荡的床位还是有一丝失落,他是真心希望患者得到救治,却也知道家属面临的困境。

年轻的医生类似的经历多了,心理能承担的极限就会提高。徐晔事后说:“为什么有人说有的医生看起来很冷酷?不是冷酷,他是冷静。因为你现在的这种情况,他早就见过无数个了,所以他才会显得如此的冷静。这个过程是每个医生都会去经历的。”

也就是说,当患者家属指责医生“冷漠”时,家属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他们很可能是第一次看到亲人遭遇险境。但家属也忽略了,今时今日患者的情况、家属的反应,在医生的职业生涯中,他们已无数次遇到过。医生并非麻木,他们的波澜不惊,是专业、经验和经历累积后的冷静。

慌乱、不安、痛哭留给家属就够了,慌乱之中需要冷静的医生做出专业的判断。冷静不等于冷漠。

《中国医生》观后感心得

电影《中国医生》主创团队精益求精,努力在影片拍摄、制作过程中贴近抗疫现实。几位主演身穿防护服长时间拍摄,切身感受医务人员大汗淋漓的工作状态。片中还真实还原了手术现场,演员要克服内心的慌乱,全身心投入战“疫”场景。全剧组保持紧张高效的运转,再现抗疫一线的“风暴之眼”,袁泉表示“大家都在尽全力向真实贴近。”

拍摄期间,每位演员都以谦卑的态度、精湛的表演,生动呈现医务工作者以血肉之躯坚守抗疫斗争前线的日常。电影《中国医生》的主创团队怀抱着对每位医务工作者的敬意,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融入到每一个镜头中,真实还原惊心动魄的抗疫现场。“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定宇肯定了影片对于抗疫一线的用心还原,并称:“《中国医生》很好地诠释中国医务人员对职业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也寄语《中国医生》:“如果影片能引发国内外观众的共鸣,那就算是成功了。

没有人生来勇敢,正因为被需要,他们才选择了逆风前行,坚定地履行职责。疫情的阴霾之下,他们远离家人,奔赴战“疫”前线!

这是一场怎样的出征?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不为美丽留影,只为救人方便,剪掉一头秀发的你,露出青春最真的笑容,你说穿上防护服就是穿上使命。

“因为有离不开的医院,才有回不去的家,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这是武汉一位院长的独白,一个身患渐冻症的共产党员对自己下的死命令。

“没有特殊情况,就不要去武汉了。”1月23日,武汉全城封锁,进入戒备状态。已经80多岁的钟南山院士,留下这句叮嘱的话,便毅然的踏上了赶往武汉的列车。他何尝不知情疫情难料,生死茫茫,可国难当下,他明白,舍弃小我,是为大国安然。

请战书上一枚枚鲜红的指印,写满了铿锵有力的医者誓言:“不计报酬,不论生死。”

穿好白色的隔离服,戴着口罩、护目镜,他们义无反顾的奔赴一线。他们用无畏的身躯,温暖着每一颗惧怕的心;一双双忧伤的眼睛,在他们的恬淡中变得平静;一张张恐慌的面孔,在他们的仁爱中变得坚强。他们是白衣天使,是疫情中最美的“逆行者”。

环卫老人捐款10071元到派出所,转身就走;。

阿婆欲捐款被拒急哭;。

海外华侨购买上万口罩送回家乡;。

十日内建起的武汉火神山医院让全世界惊叹……。

这就是我的同胞们,在关键时刻,我们总会拉起手一同抗争。17年前的非典是,12年前的地震是,现在依然是。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在关键时刻总会曝出惊人的力量与高度的团结。

无论是奔赴战场的医护人员,默默捐出物资的中外人士,还是心系疫情,亲自上阵指挥的国家领导人,都是这片土地上哺育出来的中国人。除了“伟大”,我再也想不到更合适的词来形容中国,来形容中国人。

朋友们,让我们带着爱和希望,静待疫情退却。待到河清海晏,相逢国泰民安。

电影中国医生观后心得体会

《中国医生》感动了无数人,这是一部致敬抗疫医务人员的影片,更是一部表现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精神的影片。2020年在疫情突发的时候,我们的中国医生坚守医疗岗位,时刻充满力量,从死神手中夺回无数条鲜活的生命,他们不是神,却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生命,不顾危险,将自己的生命堵在了死神与病人之间。有谁记得他们也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但在国家人民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舍弃了自己的小家庭,义无反顾的投身到这场战斗中去,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在观影途中,我们无数次热泪盈眶,他们虽然在工作中有不公平,不被理解的时候,但是他们依然不忘初心,不曾放弃自己的信仰,依然无私的奉献自己。我觉得自己和他们的差距还很大,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今后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无愧于这身白色战袍。

这部电影让更多人知晓医生这个行业,什么是担当,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奉献,什么是牺牲,在这场战役里表现的淋滴尽致。全国驰援,共同抗疫。平凡的岗位,平凡的人,只为了心中的信仰,在疾病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医生是伟大的,可以不计生死,冲一线为救治患者,似机器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几日几夜连轴转;医生又是平凡的,为治愈的患者感动高兴,又为逝去的患者感到悲伤。在疫情前无特效药,感到无助和挫败,在疫情控制后,感到欢欣鼓舞。因为无私,所无畏,因为无畏,オ敢于逆风前行,致敬逆风中前行的英雄!

《中国医生》不只是叙述,更是呼唤。呼唤着社会,呼唤着世界,关注“医生”这个群体及相关的事与物。2020年的春节,在所有中国人的心里,注定是一个永生难忘的记忆。剧情真实,泪点不少。虽没去到武汉,看到焦虑的就诊病患,看到医护脸上的n95口罩压痕和脸上手上的湿疹,看到方舱医院里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努力的样子,特别感动,就像电影里说的那样“得对得起这身衣服!”好在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大家一起都扛过来了!中国人民一起扛过来了。

电影里一句话特别让人感动“在中国人的思想里,强调的就是集体主义和利他精神”。若不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我们也不可能有后来的“方舱医院休舱”,也不可能有后来的“武汉解封”!

无论面对什么困难,我们终会胜利的!!

演绎特别生动,最后取得的成功,国人的骄傲。特别推荐,中国加油。

电影《中国医生》观后感心得体会精彩

“电影《中国医生》除了真实还原医护人员不畏生死、艰苦奋斗的同时,也有战疫前线无数的公安干警、社区干部、乡镇干部和志愿者。他们是聚光灯照不到的人群,但同样也是直接和病毒打交道的群体,甚至有时候比在病房更加凶险。因为他们所面临的人群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不知道是否已经被感染,也不知道曾经接触过哪些人。在防护措施极其简陋的情况下,他们坚守在社区、村口、车站、码头、机场和各个交通要道,排查重点人群,检测人员体温,送诊可疑对象,帮隔离群众代买代送生活物资。挺身而出,冲锋在前,让青春力量在火线中激扬。值得我们敬佩的每一个英雄。”

中国医生的观后感心得体会

近年来,“中国医生”这部电视剧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热议。通过这部电视剧,观众们深入了解了医生们的辛苦与付出,对医疗行业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作为一名医生,我对这部剧有了一些观后感、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电视剧中的医生们不仅在紧张的工作中全心投入,无私奉献,更是在病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仅体现在救死扶伤的时间,更是贯穿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们时刻都践行着医者仁心的信念,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平安还是灾难,他们始终都在为病人的健康和生命而奋斗。这使我更加坚定了做医生的信念和决心。

其次,这部电视剧给我上了一堂人文关怀的课堂。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而医生就像一个守护者,他们不仅关注和治疗病人的身体问题,更是关注病人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关心和鼓励。在剧中,医生们不仅仅是医术高超的专家,更是善良、温暖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医生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者,更是懂得关怀和爱护病人的人。当我看到剧中医生们与病人们交流、开导他们的时候,我深感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是如此的重要。

此外,电视剧也展现出了我国医疗行业的现状和问题。剧中反映了医患关系紧张、就医难等社会问题,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医疗行业的困境。作为医生,我通过这部剧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也对医患双方有了更多的理解。医生们的辛劳与无奈,病人们的焦虑与无助,剧中所揭示的这一切,都令人深思。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时刻牢记医者的职业道德,不断完善自己的医术,更加真诚地与病人沟通和交流,以期改善医患关系。

最后,电视剧中那些感人的故事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思考。剧中的医生们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了伟大的成就,看似简单的一次次手术背后,是不可替代的心血和努力。每一个医生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病人都有他们的家庭和付出。每一个生命都是如此宝贵,每一个故事都是如此打动人心。我被这部剧中的故事所感动,也被中国医生的坚守所鼓舞。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初心,永不放弃,我们医生们一定能够创造更多的奇迹,并让更多的人重获新生。

总之,观看电视剧《中国医生》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医生的使命和责任。同时,它也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医生的医术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更是关乎人文关怀和爱心的付出。我将牢记这些观后感、心得和体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为病人们的健康和幸福而奋斗。

《中国医生》观后感心得

2020年的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全国上下陷入了一种恐慌又紧张的氛围,无数白衣天使变身“逆行者”,背负人民的期望,与疫情展开了攻坚战,如今,抗疫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那些奋斗过的英雄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根据抗疫事件改编的电影——《中国医生》已经于7月9日上映,让我们一起回忆过往,致敬那群无畏的白衣勇士们。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国医生》聚焦疫情当下的每一个小角色,从他们的视角去阐述去演绎整个故事,更能够使观众一秒找回当时的记忆,产生共鸣。

影片中演员张涵予饰演的是张竞予院长,作为一个医院的院长,在重大的疫情困难面前,他肩负起的责任不仅仅是救助病人,还有安抚医务人员。毕竟即便是医护人员,也是有家人的,他们也是心系着亲人们,只不过在巨大的困难面前,他们“舍小家,保大家”。

《中国医生》所聚焦的视角不止医护人员,还有很多普通人。比如欧豪饰演的外卖小哥,面对疫情的风险,他坚持给病人们送物资与外卖。当被检测出“发烧了”,那一声哭真的让人心疼。这也是这部电影为什么能够获得全民口碑的原因之一,因为它演的就是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真真切切的经历。

从来都没有什么“英雄”,只是有着很多愿意放弃安逸、冒险默默付出的普通人,他们怀着炙热的情感,在危机时刻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人,值得被我们尊敬,也值得我们去牢记。

《中国医生》作为一部全景式战疫大片,全力展现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舍生忘死、举国同心、守望相助的抗疫斗争,同时也弘扬了抗疫斗争中凝聚起来的伟大抗疫精神,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作为电影人,有责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力量,让世界看到这部记录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

中国医生的观后感心得体会

中国医生是祖国的守护者,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气,为人民的健康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电影《中国医生》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医生们的辛苦与付出。观后感心得体会,让我们更加敬佩和尊重这些医生们。

首先,在电影中展示了中国医生坚守岗位的精神。不论面对多么困难的情况,医生们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无论白天黑夜、寒暑、风雨,他们都在医院中为病人奋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救治每一位患者。这种坚守岗位的精神,让人们感到敬佩和感动。

其次,在电影中展示了中国医生的专业精神。医生们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拥有丰富的医疗知识和技术。他们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以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医生们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和技巧,不畏困难,不放弃任何一个病人的生命。这种专业精神让人们由衷地敬佩和钦佩。

再次,在电影中展示了中国医生的责任感。医生们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他们时刻准备着处理突发状况,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无论是在抢险救援中,还是在疫情防控中,医生们总是站在最前线,冲在最前面,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捍卫人类的健康与安全。这种责任感让人们对医生们充满了信任和感激之情。

顺次,在电影中展示了中国医生的奉献精神。医生们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患者,他们无私地关心和爱护每一位病人。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医生们悉心照料患者,耐心解答疑惑,给予无尽的关怀和鼓励。这种奉献精神让人们无限感动和敬佩。

最后,在电影中展现了中国医生的团队精神。医生们紧密合作,相互帮助,在困难时刻共同度过。他们相互协作,共同努力解决医疗难题,互相支持,共同进步。中国医生的团队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观后感心得体会,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尊重中国医生。他们是祖国的守护者,是人类健康的守护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和敬佩。希望我们能够向这些医生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坚守、专业、责任、奉献和团队精神,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加油,中国医生!我们一直支持您们!

中国医生观后感

有时主流舆论会习惯性地赞美医生、拔高医生,而非以一个普通职业去看待医生、以普通人去看待医生,这在不知不觉间会影响一部分公众对医生的认知和期待:他们认为医生就该牺牲自我,认为医生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治愈疾病。

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时,是带着一种消费心理的:我花钱看病了,你就得负责把病给我治好;我把人活着送过来了,人没了就是你医术不精、是你把人给治死了,你就得负责……很多医闹事件的发生都源于此:患者认为自己花了那么多钱,医生却没帮自己把病治好。

但患者错解了几个事实:

二、再安全的手术,都可能存在风险,这是概率问题,医生无法承诺百分百安全;

三、这世上还有太多不治之症,以现在的医学技术仍无法攻克。

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认知: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会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属也得有最坏的打算。

《中国医生》让我们看到医生面对疾病的无力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孙自敏,谈起她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在1990年,做过我们科的白血病回顾性分析,做了以后让人家很凄惨,所有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就剩一个病人,最后那个病人还是不在了,就整个全军覆灭。也就是我们这么多医生工作了15年,等于白干了,你没让一个病人活下来。所以我当时不想当血液科医生了……医生再苦,它支持我们的是什么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们没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讲我们天天在做什么……”

《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罕见地为公众呈现了医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我们太习惯于“最后一刻营救”的神医传奇了,可事实上,医院里经常有这样无力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

这丝毫不会损耗医生的职业光芒,相反,医生这个职业让人尊敬,就在于医生哪怕时常被无力感击中,他们仍选择直面疾病,与之战斗。就像有人说的,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医生万能,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气馁归气馁,孙自敏还是迎难而上,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自起,孙自敏带领她的团队进行非血缘脐带血移植,终于攻克了脐带血移植中植入率的难题,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脐带血移植中心,给许多白血病患者带去了希望。

中国医生观后感

有人这样总结,“时刻在依赖,时常在忽视,时而在抱怨,却从来不了解”是我国医患关系的真实写照。《中国医生》以医患为什么无法相互理解为出发点,以平视的目光,让公众看到去掉光环、去掉标签、去掉附丽之后的普通医生,试着从他们的经历与付出,去理解他们的艰辛与崇高;从他们的局限与无力,建立起对医生的正确期待。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叫做穷病。”在《中国医生》里的多个案例里,我们看到的是被疾病拖累、拖垮的家庭,实在令人揪心痛心。纪录片中那个重度烧伤的老年患者,儿子选择强行出院,他并非不孝顺,他花光了积蓄,但他也非尽全力,因为他采访中他谈到,前几年买了房子,刚开了个厂,现在卖厂亏大了。

笔者注意到,纪录片中的案例,但凡孩子患病,家长都是砸锅卖铁、不惜一切,但年迈的父母患病,成年的子女首先权衡的是钱,是生活是否会受影响。就像徐晔医生说的,“有时候可能医术都还没有碰到瓶颈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人心的瓶颈了。”

网上有很多人指责烧伤患者的儿子。但恐怕谁也无权指责。在并不富裕的家庭里,生命的繁衍生息常常是建立在牺牲上一代的基础上,然后供给下一代;当上有(不止一个)老、下有(不止一个)小,“救不救”不只是良心问题,还是一个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分配问题。

患者的“看病难、看病贵”,与医生的“医生苦、医生累”,共同指向的是医疗体系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医生和患者只不过首当其冲,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比如跟付出相比,中国医生的收入水平并不算高,医生的手术费、诊疗费很低,医生的劳动价值没法体现。医院为了维持“生计”,常常是通过药品和医疗器械创造利润,这就造成了药价虚高,大型检查、检验价格偏高,没必要的检查太多,由此加剧了“看病贵”。

医生的苦、医生的累是真实的,患者的痛苦、家属的焦虑与无助也是真实的。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做圣人,同样也不能要求患者和家属做圣人,永远通情达理、永远临危不乱、永远笑对苦难。相反,我们要理解人性,要尊重人性的弱点,然后不断通过制度去化解人的难题,让每一个人哪怕遭遇重大疾病,都尽可能地保持尊严和体面。

但体系的调整总是滞后的,当下仍需要医生和患者去承担不尽完善的体系的代价。医生依旧会很累,患者看病还是会觉得“难”和“贵”,此时医生和患者能做的、应做的,就真的是多一点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和相互理解了。

疫情终究会过去,祝愿奋战一线的医生平安归来。但我们对医生的尊崇不应是局限于一时,而是日常;医院对于患者的救治与关怀,也不应只有经济的考量。无论是爱护医生还是怜悯患者,说到底是对人的本质性关怀,这是一个社会的`文明底色。

中国医生观后感

身边有几个医生朋友,平日里聚会总聚不齐,问起他们的工作感受,一个字“累”。

第三方机构做的一个调研《20xx医师幸福感指数研究报告》,在“中国医师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提及率%”这一选项上,“超负荷工作量使得医师身心俱疲”是提及率最高的问题。而就“工作量大、强度高”这一指标,认为“基本符合+100%符合的医师占比60.8%,接近2/3的医师同意这种观点,医师工作量大、强度高是一种行业共识。

数字若显得无感,《中国医生》的实况拍摄就让人看得真切。

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同时也是医院心脑血管绿色通道的发起者。心脑血管病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发病紧急,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残乃至致死,很多大型医院为此专门设置了绿色通道。所谓的绿色通道,按纪录片中的说法,要像军队一样的,要做到24小时全天候,所有医生链条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争分夺秒去抢救患者。

医院的绿色通道是朱良付发起的,所以刚开始每次急诊,不管凌晨几点,他都亲自来。一台又一台的手术,一个又一个的病人,忙到凌晨是常有的事,而有时下班匆匆回家吃了饭,接到急诊室电话又立即往医院赶。主管护士对着镜头说道,“有一天朱主任的病人做到夜晚12点,还有16台造影,做到凌晨5点,他们才休息。”继而她又感慨了一下:“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当医生,实在是没有一点生活的乐趣,没有生活质量的,家庭根本就没有办法管。”

24小时随叫随到、长期高强度的工作、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是很多医生的工作状态。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王东进,同样是全年无休、全天无休。纪录片拍摄他的那一天,他连做了三台手术,17个小时。17个小时得像雕塑一样站着,全神贯注地进行精密的手术。王东进说,“心脏外科就是得身体最好,身体不好的,站台站不住的就被淘汰掉了。”而他患有严重的颈椎病,曾经痛到得戴着颈托才能上手术台,而因长期站立他腿部静脉曲张,得常年穿着弹力袜。

那么医生自个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劳累的?

朱良付的话特别令人触动。他说,“天天就这样作息不规律,工作量大,我就担心有时候我会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家庭的责任都没有尽到,我自己的医疗责任也没有尽到。我现在是主任医师,我们差不多要用25年才有可能培养出来,我现在44岁,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担心自己“过劳死”,又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能死、不敢死”——医生的劳累、付出、担当和牺牲,可见一斑。

要成为一个中国医生需要大量的付出,本科5年,研究生3年,博士至少也3年,整整11年;而从住院医生到主任医师,往往又需要10余年时间。熬到了主任医师,能力越大,承担得也越多,很多中壮年的医生自己也有一身“职业病”,他们“怕死”,但“不敢死”。

除了身体上的疲倦,医生的累也体现在心累。医患矛盾紧张,患者对医生不信任,给医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冲击和心理伤害。

纪录片一开始是朱良付对着镜头无奈、沮丧又不解地说,“曾经有个老太太,是一个老爷子的家属,那个阿姨说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说我把他家老爷子给害死了。我跟那个老爷子我们在病区里关系很好的呀,他也很慈眉善目,我也不希望高灌注(脑高灌注综合征)发生。但他们也知道你是个好大夫,那个老太太一边这么说一边还说,‘我近来高血压了,你再给我看看’,但是不耽误她投诉你。”

所以纪录片才有这么一幕,一次急救手术前,朱良付先用手机录下与患者家属的对话,确保他们知道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

《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曾说,他每个月会收到几百封来自中国医生的邮件,其中最常提到的主题是医患关系紧张。“我确信,其他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是没有一个国家的医生像中国医生这样担心。”

医生如此辛苦却还得忧心自己的安全,这怎么看都匪夷所思。但它切切实实正在发生。

中国医生观后感

在新型冠状病毒的这场战役中,无数医护人员冲在第一线上,是抗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火墙。而连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成为最美逆行者,以他们的负重前行,守护我们的岁月静好。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这一背景下,视频网站及时上线了纪录片《中国医生》,自然受到广泛关注,稳居全网纪录片热度榜首;该纪录片也赢得极好口碑,豆瓣评分高达9.3分。

《中国医生》深入全国各地六家大型三甲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西交大一附院、浙江省人民医院、中科大附一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妇产科、急诊科、肿瘤科、麻醉科、手术室、icu等不同科室,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纪实拍摄,记载了几十位高尚但不高冷、有血有肉的医护形象,也以小见大地呈现了关于中国医生的一切。

在肺炎疫情的当下,观看这部纪录片自然有别样的感触。不过我们更希望,在了解中国医生的一切后,能够唤起更多人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只在需要他们的时候,才想起珍惜他们。

《中国医生》观后感

在《中国医生》第一集《挚诚》中是朱良付对着镜头无奈、沮丧又不解地说,“曾经有个老太太,是一个老爷子的家属,那个阿姨说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说我把他家老爷子给害死了。我跟那个老爷子我们在病区里关系很好的呀,他也很慈眉善目,我也不希望高灌注(脑高灌注综合征)发生。但他们也知道你是个好大夫,那个老太太一边这么说一边还说,‘我近来高血压了,你再给我看看’,但是不耽误她投诉你。”

心脑血管病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发病紧急无前兆,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残乃至致死,很多大型医院为此专门设置了绿色通道。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同时也是医院心脑血管绿色通道的发起者。所谓的绿色通道,按纪录片中的说法,要像军队一样的,要做到24小时全天候,所有医生链条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争分夺秒去抢救患者。片中,一位83岁的患脑梗的老太太,从打电话到抢救,仅仅用了12分钟。手术结束后,朱良付骑上一辆“小电驴”,匆匆回家吃饭,和大女儿聊两句天、瞅一眼襁褓中的小女儿,又接到了急诊电话。朱良付穿上大衣奔出家门,打车赶往夜色中的医院。

“天天这样作息不规律,工作量大,我有时候就担心我会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的家庭责任没有尽到,我自己的医疗责任也没有尽到。”朱良付有过对生命的怀疑,更有着“不能死”的决心,“我现在是主任医师,差不多要用25年才有可能培养出来,我现在44岁,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直白又实际地为公众呈现了医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我们太习惯于“最后一刻营救”的“惊天逆转”了,可事实上,医生是平凡的,医院里经常有这样无力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

但,这丝毫不会损耗医生的职业光芒,相反,医生这个职业让人尊敬,就在于医生哪怕时常被无力感击中,他们仍选择直面疾病,与之战斗。就像有人说的,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医生万能,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用平凡铸就伟大。

医生凭借医术给患者带去治愈和慰藉,文艺作品通过故事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信任和力量。据说,《中国医生》纪录片中的几名医生也参与到了湖北新冠肺炎疫情支援的一线队伍,疫情终究会过去,祝愿奋战一线的医生平安归来。

《中国医生》观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影,叫《中国医生》。这这部电影讲的是伟大的白衣天使们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故事。看了这部电影我很感动,白衣天使们是多么辛苦的照顾那些病人,口罩勒得他们脸上伤痕累累,一日三餐也只能吃泡面。那时是大冬天,防护服也没有棉袄保暖,但防护服从他们身上脱下来时,就像水中提起来的.一样湿。

妈妈说,其实抗击疫情我们谁都很伟大:交警叔叔忙碌地指挥交通、外卖小哥来来回回地在城市里穿梭给人们送餐、还有建筑师们,日日夜夜地修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只用了十几天就修好啦!我补充道,还有我们也不能少:我们多听话呀!我们是普通人,好好听国家的话,疫情来临,都提高警惕,尽量不出门,千万不要再聚餐、饭前便后要洗手……就是因为我们都做到了这些,所有现在疫情才好起来了呀!可不能像其他国家那样,他们都很欣赏我们这些“金牌居民”呢!

唉,为什么世界上要有病毒这个多余的坏东西呢?不过,我们有最棒的医生,有厉害的护士,我们有最好的中国人!面对多困难的挫折,我们都同舟共济,永不服输!广州加油!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