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案一等奖(汇总16篇)

小编: 薇儿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教师与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合作和沟通,共同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是一份经过多次实践和反思的教学工作计划,内容翔实、全面,非常适合教师参考。

《出师表》教案

一、背诵全文,了解“表”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三、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一、结合课文注释、提示,理解文意。

二、学习本文,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

学习本文,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解题:

《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刘备之子后主刘禅的一篇奏章。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同学们听说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吗?它说的是诸葛亮与刘备的故事。刘备是汉朝皇室的后代,他为兴复汉室,与北方的曹操、江东的孙权抗争,在兵败失利的情况下,曾三次屈尊到诸葛亮隐居的隆中(湖北襄阳)茅屋中拜访他。诸葛亮感其“三顾茅庐”之恩,就答应随其出山,接着就是奉命出使东吴,完成了联吴抗曹的使命。在赢得赤壁大战胜利之后,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他又接受刘备临崩托孤的重任,扶持后主刘禅。因此诸葛亮对刘禅既有臣下对皇上的恭敬与忠诚,又有长辈对下一代的关怀与期望。刘禅是个糊涂皇帝,诸葛亮对他很不放心,在自己亲领大军出师伐魏之前,写了一份“表”规劝和告诫刘禅。这份“表”,后人称之为“出师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

《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中的杰作,是一篇使人动感情的好文章,其人其文历来为后人所景仰。陆游曾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是臣下向皇上陈情、请愿的一种奏章。

二、老师指导阅读课文:

《出师表》教案

1.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

2.扫除文字障碍,熟练掌握表中的内容。

3.了解《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情节。

1.安排三课时。

2.第一课时主要扫除文字障碍,听录音及了解有关情节,体会诸葛亮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分析6、1、2(机动)段。

3.第二课时继续学习剩余的内容,主要是3、4、5、7段,明确诸葛亮在文中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政治愿望。

4.第三课时结束课文内容讲解,总结“以”字用法,并小测本文知识。

1.诸葛亮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其政治愿望。

2.疏通文意。

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必知的东西:例如书法家不能不知道《兰亭序》;军事家不能不知道《孙子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曾经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催人泪下的《出师表》。

二、简介作者及文体: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汉末为避战乱,隐居隆中。后扶佐刘备统一了我国西南地区,使全国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作者的请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为“书”,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在内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此类文章又称为“表”。

三、听录音感受文章的情感,扫除文字障碍。

cjinzhzngpzhoyuywi。

崩殂忠谏陟罚臧否昭攸祎以遗陛下。

bquwisshjindnfizhngji。

裨阙猥夙庶竭驽钝菲彰咎。

zuzho。

咨诹遗诏。

《出师表》教案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2。

教具:

1.通读课文,熟悉大意。

2.阅读课本上有关资料,了解“表”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

3.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5)。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3)。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8)。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

教具: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2。

难点:2。

教具: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综合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1.抽查提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勉励后主这个意思。

2.中心思想: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根据三大部分意思综合归纳)教师抽查二位检查。

3.写作特点:(讲解)。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热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是值得学习的。

此外,本文名句颇多,好读好记。

四、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五、堂上练习。

1.指出下列词语的引申义(结合课后练习三)a类。

崩()秋()阙()驽()钝()驱驰()。

2.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a类。

痛恨:古(痛心遗憾)今(极为仇恨)。

卑鄙:古(卑劣龌龊)今(身分地位低微)。

感激:古(感谢)今(感动、激动)。

谨慎:古(小心谨慎)今(认真和慎重)。

六、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c.预习《捕蛇者说》。

《出师表》教案

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1、诸葛亮出师前给刘禅提出哪些建议?

诸葛亮首先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说明先帝创业的艰辛,然后根据刘禅的弱点提出三项建议:

(1)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2)提出赏罚严明,宫中府中俱当一体,赏罚不宜偏私。

(3)亲贤臣、远小人,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复兴汉室的必备条件。

2、表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本篇具有什么特点?

表是古代臣民向君主呈递的公文的一种名称。常见有疏表奏章几种。表主要是用来陈情的。本篇是诸葛亮要出师北定中原前上给后主的表章,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却不同于一般疏表,它的特点是:

(1)内容上没有陈述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迫念先帝殊遇之恩,点明此次出兵非同一般,既是为了完成先帝统一天下的未竟之业,又是为了扭转危急处境。全文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2)表达方式运用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细致的说明,又有感人至深的抒情。如劝戒刘禅说理深刻而充分,句句饱含着忠于先帝寄希望于后主的诚挚之情。

3、易错易混分析。

注意词义的古今义不同: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现代汉语的“所以”都用在因果句中表结果,一般用在复句内的第二分句里,此句则是因果倒装句,表示这是先汉所以能兴隆的原因。

(2)先帝不以臣卑鄙。

现代汉语中的卑鄙常指人的品行不端,恶劣不道德,可古代则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此句就是用的古义:先帝不嫌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4、难句例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盼遂先生《中国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我们以为这里的“存亡”是一对反义词,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时刻就是“危急”。“存亡”跟“危急”是同义词语复用,从而产生修辞上的强调。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危急”跟“存亡”并比为用就说不通;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下文的“亲贤臣,远小人”等一系列建议就无从解释。文言并列中具有选择关系的词儿之间不用“或”字。又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愚智”是“愚”或“智”,“贤不肖”是“贤”或“不肖”。有时候选择关系里的两个词儿之间用“与”字连接,例如:“遇与不遇,命也。”(《后汉书·傅燮传》)因此“存”和“亡”之间也能加上“与”字;这只是从语法角度说,修辞上却是不能加的。“秋”,《说文》:“禾毂孰(熟)也。”古代一年以秋天为收获期,引申为关键的时刻。一说,“秋,愁也。”(《广雅·释诂》)《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秋之为言犹湫湫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欧阳修《秋声赋》:“悲哉,此秋声也。”

译文: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或: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

引喻失义。

“引喻”实在是两个词,同义并列。“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尔雅序疏》:“事有隐奥滞泥者,则援引经据以证成之。”“喻”是晓喻,开导,熟语有“家喻户晓”。

译文:称引比喻失去时宜。

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为”。“行”在金文像四通八达的街衢,引申为“所作所为”。《商君书·更法》有“疑行无成”。而且,这句里有“合叙”(参阅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十七章)手法,亦即形式上的并列,内容上的交错。“性行淑均”是“性淑行均”。

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苟”,可以作“姑且”讲,《广雅·释诂》:“苟,且也。”或作“只”讲,扬雄《法言》:

同。三说可以共解本句。“闻”,本义是“知声”,《大学》有“听而不闻”。这里是被动式,亦即被闻,高诱注《淮南子·主术训》:“‘闻’犹‘达’也。”实在也是“被闻”的意思。“闻”与“达”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先“闻(名)”而后“达”;《论语,颜渊》有一段精辟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辨识“闻”与“达”:“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译文: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以”,以为,认为。“卑鄙”,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现代汉语里“卑鄙”是贬义词了。语言愈发达,词儿所含褒贬义就愈多,中性词就愈少,这是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猥”,《说文》:“犬吠声也”。王筠《说文句读》:“《广韵》:‘猥,鄙也。’别义。”李密《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猥”就是“鄙”,自谦之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鄙人”。“猥自枉屈”,刘备自鄙趋访,当是“自我卑下,枉驾屈就”。“猥自”,使自猥,“猥”是形容词增加使动用法。或说:“猥,顿也。”《广雅·释言》王念孙疏证:“‘顿’犹‘突’也。”马融《长笛赋》:“山水猥至。”“猥”,突然。

译文: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让自己降低身份,枉驾相顾。

深入不毛。

不毛者有里布。”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宅不毛者,谓不树桑麻也。”即连生长桑、

《出师表》教案

1.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语文教案-《出师表》。

2.扫除文字障碍,熟练掌握表中的内容。

3.了解《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情节。

1.安排三课时。

2.第一课时主要扫除文字障碍,听录音及了解有关情节,体会诸葛亮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分析6、1、2(机动)段。

3.第二课时继续学习剩余的内容,主要是3、4、5、7段,明确诸葛亮在文中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政治愿望。

4.第三课时结束课文内容讲解,总结“以”字用法,并小测本文知识。

1.诸葛亮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其政治愿望。

2.疏通文意。

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必知的东西:例如书法家不能不知道《兰亭序》;军事家不能不知道《孙子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曾经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催人泪下的《出师表》。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汉末为避战乱,隐居隆中。后扶佐刘备统一了我国西南地区,使全国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作者的请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为“书”,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在内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此类文章又称为“表”。

c ji n zh z ng p zh o y u y w i

崩殂 忠谏 陟 罚 臧 否 昭 攸 祎 以 遗 陛下

b qu w i s sh ji n d n f i zh ng ji

裨 阙 猥 夙 庶 竭 驽 钝 菲 彰 咎

z u zh o

咨诹 遗诏

出师表的教案

2、学习并掌握文言词语和重要语句。

3、了解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

1. “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很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着重体会。

2. 教学目标1、2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两副对联:这里的老臣是谁?一表是指什么?

杜甫《蜀相》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书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明确:老臣是三国时期蜀国名相诸葛亮,一表是指他的`《出师表》

2、历史背景介绍: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献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惟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粲然于文苑。

诸葛亮自刘备于公元207年“三顾茅庐”后,即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以完成统一大业。经过长期奋战,使寄寓荆州的刘备,一跃而为与魏、吴对峙的蜀汉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刘备即帝位。公元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后,刘备败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诸葛亮无比信赖。诸葛亮回答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吩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继位,即后主。刘禅黯弱昏庸,亲信宦者,远避贤能,胸无大志,苟且偷安,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主张出兵击魏,侃侃陈词,力排众疑,申明大义以拯其愚,吐露忠爱以药其顽,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且严守人臣下属的身份。

《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刘禅虽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败,实系于诸葛亮之身,因而率众出征时,当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前方顺利进军;同时表明自己忠贞死节之心,既是自勉自励,也是预防小人惑主。

摘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二、听录音范读,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课文,齐读,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3、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机,提出建议。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三、学习1-2节

1、朗读语段,根据课下注解自译课文。

2、分段质疑(从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

《出师表》教案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重点)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难点)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简介写作背景)

3.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 恢弘 陟罚臧否 裨 以遗陛下 补阙 驽钝

猥自枉屈 以彰其咎 咨诹

4.诵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下面重点的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3

2. 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 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

3.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4、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4.. 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三个),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 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 今义:

(2)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3)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4) 由是感激 古义: 今义:

2理解性填空

(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

(2) 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句子是

(3) 表现作者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4) 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目标是

(5)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6)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7)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一致。

(9)《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

10)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 11)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12)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13)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

(14)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

(1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

(16) 1、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

(17)、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

(18)、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19)、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

(20)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3.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

出师表说课稿教案设计出师表教学案

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二、说教学重难点。

1、介绍文章的背景。

2、正音、诵读课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诸葛亮的情况,主要是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2、解题“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朗读。

1、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

2、读毕酌情讲评。

(三)默读。

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四、说作业。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

2、初步理解并概括各段内容。

《出师表》教案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1、理解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一)对联引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

崩殂:疲敝:秋:殊遇:开张圣听:

光:恢弘: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陟罚臧否:异同:作奸犯科:

刑赏:平明之理:良实:志虑忠纯:

简拔:遗:咨:裨补阙漏:

淑均:优劣得所:猥自枉屈:

驱驰:后值倾覆:尔来:夙夜忧叹:

不毛庶竭驽钝:攘除:斟酌损益:

慢:彰其咎:谘诹善道:察纳雅言:

3、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本文中的古义是。

(2)痛恨:今义是,古义是。

(3)卑鄙:今义是,古义是。

(4)感激:今义是,古义是。

(5)谨慎:今义是,古义是。

(6)涕:今义是,古义是。

3、理解文言虚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之欲报之于陛下也()而可计日而待也()。

先帝称之曰能()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以光先帝遗德()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以塞忠谏之路()欲报之于陛下()。

是以先帝简拔()于叹息痛恨于桓、灵()。

以愚以为宫中之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悉以咨之()受任于败军之际()。

先帝不以臣卑鄙()还于旧都()。

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教案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课文《出师表》教案设计

3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学会12个生字;理解28个新词语,能用“逐渐”、“无忧无虑”造句,领悟“可是”在语句中表示的转折作用。

3、感受作者对的喜爱之情和观察事物的兴趣。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摘录法概括两段课文的段落大意,要求做到完整、简洁、明确,明白算术根据各段所表达的内容,找准可以概括大意的句子,教会学生验证自己摘录的句子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体会难以捉摸的古怪性格及作者对的喜爱之情,了解作者是怎样生动、具体描写的。

教具。

投影片。

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

2、引导: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集体交流了解的特点,引起新旧知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大声读课文3-5遍,按预习要求自学课文。进一步巩固第一单元训练重点,培养自学能力。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的哪些特点?

三、交流自学成果,指导点拨,小组交流。

1、组长汇报,集体交流。解决“的确”、“暖和”、“没完没了”、“枝折花落”的读音,“耍”、“贪”的字形,理解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四、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段落。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小的特点)。

2、哪几个自然段写的古怪性格?课文其余部分写了什么?

3、用“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的性格古怪。

第二段(第4自然段)满月小的特点。

五、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1、2、5题。

2、熟读课文。进一步巩固字词,感受课文语言美。

第2课时。

一、复习提示:

1、认读词语,说说词中带点字的意思。

丰富多腔()变化多端()。

遭了殃()闭息凝视()。

2、回顾课文主要写了那两方面内容。

二、研读第一段。

1、引入:用横线划出你读懂的内容。

2、巡视:辅优补差。

3、集体交流,板书读懂的'内容,学会概括的特点,体会作者喜欢的思想感情。

老实:睡觉的时候(乖,无忧无虑,不过问)。

贪玩:玩儿的时候(任凭,一天一夜不回来)。

尽职:捉鼠的时候(闭息凝视,非……不可)。

高兴:温柔可亲(蹭、伸、跳、踩、叫唤)。

不高兴:一声也不出。

胆小:总想藏起来。

勇猛:也敢斗一斗。

4、小结第一段,完成课后习题2,概括第一段的段落大意。

(1)指导学习本单元“学习提示”,重点掌握抓住段落中跟全文意思关系密切的句子,准确、简明地概括段落大意。

(2)讨论课后习题2,概括第一段的段落大意。

摘录“的性格实在古怪”为段落大意,因为这句话能概括全段的主要内容;而“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则是第2自然段的内容。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6、学习本段的写作特点。(抓住事物的特点,采用对比的方法。)。

三、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3题。

2.按课文内容填空。

的性格()。既(),又();虽然(),但是();它有的时候(),有时候又那么();它高兴的时候(),不高兴的时候()。

板书设计:老实贪玩尽职。

(古怪)温柔可亲一声不吭。

胆小勇猛。

第3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记:古怪老实无忧无虑贪玩尽职闭息。

2、自查、订正。

3、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内容。

二、研读第二段。

1、引入:用横线划出你读懂的内容。

2、巡视:辅优补差。

3、集体交流,板书读懂的内容,学会概括刚满月小的特点,体会作者喜欢的思想感情。

活动地点:逐渐开辟,从“屋子里”到“院子里”。

活动尽兴:没完没了(摔、跌、跑、摔跤、打秋千)。

玩的物品:从“鸡毛、线团”到“花盆、花枝”。

4、看图,说说小在什么地方玩什么?怎么玩?

5、读课文“它们到院子里来了……”理解“遭了殃”是什么意思?花草怎么遭了殃?

6、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看板书背诵这一段。

7、讨论课后习题2,概括第二段段落大意。

摘录“满月的小更可爱。”作为段落大意。因为第一句只写了“摔跟头”这一个方面,而“更可爱”的表现还有“摔跤、打秋千”等。

三、质疑: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录音范读,选择喜爱的段自由读,读出的可爱来。

4、自由联读,感受作者对的喜爱之情。

五、积累。

1、背诵第四自然段。积累词语,感受课文语言美。

2、摘录自认为优美的词句。

3、模仿课文介绍你喜欢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学有作力的学生可以把它写下来。

六、完成《作业本》第3、6题。

教学后记。

在学习“单元学习提示”时要讲清概括段意的好处与要求;概括段意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内容中心。段落大意是一段文章的主要意思,要求做到:明确(不用提纲,不能用疑问句)、集中(联主舍次),完整、简要。

文档为doc格式。

《出师表》教案

1.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熟读、背诵全文。

三课时。

[教学重点]。

1.认真阅读“阅读指导”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2.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秋:关键时刻。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b.预习翻译3-7段。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由学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1.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2.熟练背诵全文。

《出师表》教案

1、掌握第七段重点实词。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3、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目标2。

目标3。

朗读、小组合作探究。

一、预习检测。

(一)根据内容默写。

1、哪句概括了与先帝共患难的历史?

2、文中“卑鄙”具体指什么?

3、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4、作者的政治愿望(战略目标)是什么?

二、课内探究。

(一)小组合作解决翻译中疑难词句。

(二)作者受命以来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怀着怎样的`心情报答先帝的?

(三)结尾处向后主提出什么希望?

(四)文章最后一段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用心?

(五)“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可见诸葛亮出师北伐前心绪难平,情感复杂。根据你对《出师表》的理解,结合以往的积累,谈一谈一代贤相,智慧过人的诸葛亮“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

四、训练检测。

(一)解释加点的字。

以彰其咎()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朝心“分别用原文和自己的话回答“天下计”和“老臣心”的含义。

出师表的教案

(1)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读通文字,了解内容,体会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

出师表说课稿教案设计出师表教学案

1、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立。

《热爱生命》九年级于文教材中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是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19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雄健粗犷的笔触,记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出人性的伟大和坚强。小说把人物置于近乎残忍的恶劣环境之中,让主人公在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充分展现出人性深处闪光的东西,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生命的赞歌,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与具体细节的逼真性的高度统一,是这篇小说的最大特色。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寄予着的作者独特的人生理想和美学追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和情意之间以及知识、能力和情意之间的联系”。因此,结合本课的内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并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小说主人公坚韧顽强、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

2、学习重点、难点:

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二、说教学思想。

新时期阅读教学,应体现“基于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教学思想,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离开了文本,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于文本,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一种理性把握;文本所涵盖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而学生学习文本,是一个动态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需要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依托、作支撑,超越文本,正是对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种大胆尝试;从信息论的角度看,适度回归文本,是对课堂起始环节的一种照应,对文本解读的一种强化,对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升华。

基于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也正是本堂课所体现的教学思想。

三、说教法。

《热爱生命》是杰克.伦敦所创作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其文风干净利落,生气勃勃,健康乐观;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文明的头脑与原始的强力的结合,是科学进化论的喉舌,代表了朝气和勇敢。本着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论指导,设计此课。为达到以上标准要求,可选用创设情境,教师点拨,学生自学,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我设计了几个主要环节,有困难重重、直面困难、硬汉精神、生存的锦囊等。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4、研讨探究法——在主人公身上寄寓着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追求,引导学生研讨探究,理解小说的象征意味,激发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

四、说学法。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是由浅入深、不断积累、不断体验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完成自身的意义建构。结合本课特点,就学法而言,主要采用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批注法,等等。

学习过程。

(一)导入(看2012逃难片断)。

提问:影片已放完,影片中人们争先恐后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活命.

切入文本:的确,从影片中,可见生命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其实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很多,当人遇到危险时,生命往往是放在第一位的.面对困境,面对死亡,人们更多考虑的是怎样使自己活下去,延长自己的生命。今天我们学习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设计说明:设置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读书方法指导:在短时间内阅读长篇文章,我们通常采用快速阅读法,阅读的同时请同学们运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提炼对回答问题有用的信息。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小说,完成《热爱生命》基本信息表上的积累任务花15分钟完成。(投影4:阅读任务:《热爱生命》小说基本信息)。

生:阅读,填写表格。

《热爱生命》基本信息积累表。

作者杰克伦敦国家美国体裁小说。

主人公“他”身份淘金者。

主人公经历。

(故事情节)一位淘金者虽身陷绝境,但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很多困难,终于获得解救。(一句话概括)。

故事的高潮部分与病狼殊死搏斗。

主题表现主人公对生命的热爱。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快速阅读的效果。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读。

(师生交流答案)。

设计说明:同学们通过快速阅读,基本了解了小说故事的情节。主人公一位淘金者虽身陷绝境,但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很多困难,终于获得解救。

困难重重:

从情节中,大家也可以看到主人公从被同伴抛弃到最终获得成功解救,遇到了许多因难。面对困难他没有被屈服,想办法坚持了下来。因此,了解这些困难,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主人公是怎样铸就自己生命的奇迹。(投影5:主人公所遇困难)下面同学们就以小组讨论地形式,采用圈点勾划的方法,找出主人公所遇到的困难。(每种困难都请用一个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生:阅读文本,找出所需内容。

师:同学们看一下,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生:(总结)困难:有孤独、寒冷、饥饿、疲劳、病狼.......

设计说明:学生在预习文章的基础之上,再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

(二)直面困难。

他的弟弟杰克来到他家,显得有点激动,他大声说:“老兄,听我的哥们说,朗戴克那儿又发现了几个更大的金矿,我们决定明天就出发,去碰碰运气,祝我好运吧!”

根据文意填写哥哥对杰克所说的话。

要求:

1.向杰克具体描述一种困难。

2.尽量劝说杰克不要去荒原冒险。

3.80字左右。

建议:先从文中迅速搜索相应的信息,然后你可以用文中的语言直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提醒:把这种困难说得越具体就越能说服杰克。

例:“我认为你不应该去冒险。原因是:太孤独了,还记得比尔吗?在淘金路上,我没有受伤时,比尔与我结伴同行,一旦我的脚扭伤之后,这家伙就抛下了我。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在荒原中连走带爬整整半个月,独自承受着恐惧和饥饿。如果你能承受这份孤独无助你就去吧。”

(三)硬汉精神(如何克服困难)。

再大的困难也不能使正在与黄金热恋的杰克清醒过来,哥哥也意识到如果仅为了让弟弟活着,而阻止他独立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是不公平的,他叹了斗气,语重心长地说:“好吧,你可以去,不过你必须向我保证,你得有个男人样。”

“难道我还不够男人嘛?”杰克扬了扬他粗壮的胳膊。

“不,我指的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你样该有一颗硬汉的心。”

杰克陷入了沉思……。

请你结合文中句子或情节,说说硬汉应具有哪些品质?

例:硬汉必须(充满希望)。我从第3和第5小节中读到,他正是希望可以在狄斯河找到来福枪和子弹,还有钓钩和渔网等打猎钓鱼的一切工具;希望走到赫德森公司,找到许多吃的;希望比尔会在藏东西的地方等他,所以他这样拼命,没有躺下死掉。我又在第44小节读到,是对见到母亲和“阳光灿烂的南加利福尼亚,以及橘树和花丛中的他的家园”的希望支撑着他活了下去。因此认为一个硬汉必须常怀希望。

(四)生存的锦囊(情感升华)。

哥哥娓娓叙说当年的经历,说着着硬汉的心,杰克对哥哥的告诫有点不耐烦了,他几次注意了挂在客厅里的钟,最后,他终于忍不住打断了哥哥:“哥哥,你所说的这些品质我想我都有,还是请你祝我好运吧,我必须走了,我得乘着商店没有关门前去买些干粮和子弹。”

哥哥叹了口气,“请你再等我几分钟。”接着他独自径直朝书房走去,一会儿他又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个锦囊。他把锦囊塞到杰克手里,说:

“这一路你会遇到许多挫折,当生死攸关的时候,打开这个它,里面的话将帮助你渡过难关。”

哥哥在锦囊里只写了一句话,聪明的同学们,请你猜猜硬汉可能会写了什么?

(五)热爱生命。

师:主人公在重重艰难险阻面前,想要放弃生命,选择死亡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他却没有甘心就死,他选择了抗争。小说生动地展示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充分展现出人性深处的某些闪光的东西,生动逼真地描写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文章,有没有发现“他”是小说的主人公,可文中一直没有名字,是作者的失误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明确:“他”其实只是一个符号,他的身上其实寄寓了作者对人类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小说中的“他”。

其实每一种职业,每一个人,包括你我,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有自己的困难,该怎么办?

(1)要勇于面对失败。

(2)要乐观地面对困难。

(3)要敢于与困难斗争。

(4)要热爱生命,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

生命,人生,一个永恒的话题!这里,老师向大家推荐一首与小说同题的诗歌。

诗人汪国真写的《热爱生命》。

设计说明:这是对课文的拓展,既从内容上、又从情感上超越文本,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撑。

师生齐诵,气氛达到了高潮,还能看出平时积累的丰富与扎实。

师:活着,真好,只有活着,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才能体会人生的美好,为此就应该坚强地活着。但是生活中有的人他们觉得“活着真累,活着真苦”,于是他们选择了自杀。5.12地震中的个别幸存者因为无法承受失去亲人的无助,无法接受家园被毁的现实,无法面对种种精神肉体的痛苦,他们从地震中走出来,却又在地震后倒下去。去年10月3日出现了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北川首例政府官员——县委农办主任董玉飞自杀身亡。

而从刚才大家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学完本文后,你对热爱生命有了一定的理解,思考几分钟,如果现在,你将和我校国家级心理辅导老师——陈宗干老师一起赶赴四川灾区,对灾区人民进行心理帮助,你能否用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来鼓励灾区人民度过这场精神灾害。

设计说明:此环节是在活动中“超越文本”。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发挥学生以体态语表情达意的才能。但是“超越文本,不能忘本”,活动设计要始终建构在研读课文基础上,要紧扣“热爱生命”这个主题。

总结:是啊,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热爱生命,就要有所信仰,有所追求!热爱生命,就要学会抗争,并且要敢于胜利!不是吗?人生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洒满阳光、铺满鲜花的道路永远只是人生的一种美好祈愿。我们受苦、受累、奋斗、挣扎,我们亦享有诗歌、阳光、自然和亲情。人生要有所追求,要活得轰轰烈烈,成就一番事业,在生活中就要学会坚强、学会抗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生命的重托,才能对得起生命的历程。

教师适时小结,一番话诚恳热情,语重心长,不落痕迹地贯穿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出师表语文教案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一、内容概述: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全文主旨是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开头谈论形势和治国方针,六次提到“先帝”,勉励后者继承遗志,这是寓情于议;中间叙述21年来的经历,抒发自己对先帝的感激,表达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这是寓情于叙;结尾更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集中表达了作者感恩图报,担当大任的心情。

二、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亡)。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3)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4)陟罚臧否(陟,提升,提拔。臧,好。否,恶。)。

(5)不宜异同(应该)。

(6)作奸犯科(律条)。

(7)以昭陛下平时之理(彰明,显扬)。

(8)使内外异法也(内,指宫中。外,指府中)。

(9)此皆良实(忠良信实)。

(10)志虑忠纯(精神,思想)。

(11)志虎忠纯(忠诚纯正)。

(12)悉以咨之(商议,询问)。

(1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选择)。

(14)必能裨补阙漏(裨,弥补,补助。阙,缺。)。

(15)性行淑均(公平,平均)。

(16)晓畅军事(谙熟,精通)。

(17)先帝称之曰能(有能力)。

(18)远小人(人格卑鄙的人)。

《出师表》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文章。由于本文的注释比较多,多数学生都能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先读课文,基本读熟后再读注释,然后抽学生翻译课文——每人翻译一段。第二课时让学生先做练习题,然后练习背课文,通过20分钟的背诵练习,基本能集体背过,我认为我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和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效果从总体上来说是理想的。

为了落实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学生畏惧学习古文的`困难,我设计了讲故事比赛,要求学生讲《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就接着提醒他们:“宋朝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们是否知道,这又是一段怎样的故事?”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已经被激起,我想本课教学的序幕已经拉开了!

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往往把握不住;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入。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才是文言教学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