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课件教案(优质14篇)

小编: QJ墨客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如果您正在制定教学工作计划,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和范例,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短歌行教案

1、掌握诗歌意象。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讨论中国古代帝王不同的“人才观”)。

商纣王自高自大,—意孤行,最终落得葬身火海;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进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唐太宗广纳贤才,开创“贞观盛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重视人才!

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也是非常重视人才的,他广纳贤才,建立魏国,三分天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短歌行》,看看他的“人才观”。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然而南方“孙刘联盟”虎视眈眈,统一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出了这首千古名作。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初步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忧”(全诗都有体现)。

3、齐读(带着忧的感情)。

三、课文赏析。

一、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诗歌大意。

问:通读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在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就。

诗的前八句写: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靠什么来排解愁绪呢?唯有饮酒方可解脱。这八句就写出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忧叹。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化用典故表达对人才的渴求)。“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据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遥相呼鸣)。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不能停止。远方宾客穿过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反复咏叹,人才难求,抱负难以实现。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点名主题,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抒发了功业未就的忧愁。

二、解读诗歌意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问:诗歌运用了那些意象来营造忧愁的情绪?

[明确]:“酒”、“朝露”、“鹿”、“明月”、“乌鹊”

1、“酒”意象。

“酒”这一意象历来被文人运用,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团圆的追求和愿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这是离别的酒,前路渺茫,愁绪在胸。“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这是思乡的酒,家园迢迢,感叹唏嘘。酒似乎总是被用来表达忧愁,所以人们常说“借酒消愁”,“酒”似乎成了忧愁的代名词。曹操在这里用“酒”意象同样要表达的是自己的那份忧愁——人生短暂。

问:然而,作者在这里对人生是抱有一种消极的态度还是积极地态度?(请同学们思考讨论,然后请同学回答)。

[明确]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面对美酒应当高歌,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好像是在叫人们要“及时行乐”。但是我们说了,学习这首诗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诗,曹操是胸怀大志的人,他是要干一番事业的。(赤壁之战后,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而且结合全诗我们就会发现曹操在这里感叹人生短暂,不是要人及时行乐,而是要抓紧有限的时间及时地建功立业。

问:但是这样强烈地目的,曹操为什么要用这样低沉的笔调来写呢?

[明确]实际上曹操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就会说得非常真切,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贤士的心扉。所以说曹操的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

2、“朝露”意象(重点)。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汉乐府《长歌行》。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这里主要是表现的春天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也暗含了“要趁年轻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了一事无成”,所以诗歌后面才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曹植)“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阮籍)也都借“朝露”表达人生、生命的短暂。

3、“鹿”意象。据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遥相呼鸣。这里比喻作者渴望找到贤才。

4、“明月”意象。

“明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运用也是相当多的。“床前明月光”(表达思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思念故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以月寄情爱)。曹操在这里以”明月”喻贤才,气魄非凡。一般人是不敢说自己要摘取天上的月亮的,然而曹操气魄宏大,他就是要摘取那天上的皎洁的明月。而这明月正是贤才。贤才那么美好,我多么想得到他们啊!但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所以“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对贤才的那番渴求,感人至深。

5、“乌鹊”意象。

诗人以“乌鹊南飞”之景隐喻无所依托之贤才,这毋庸置疑。“乌鹊”一词有多种理解:乌鸦和喜鹊;乌鸦;泛指飞鸟。清代沈德潜亦指出:“‘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古诗源》卷五)。但“乌鹊”这一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承载了很多的文化信息。古人常以乌鸦的鸣叫、飞行或出行作为判断人事吉凶的依据,叫做鸦占。鸦占之俗可溯久远。《诗经》中就有“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诗经·小雅·正月》)意思是说乌鸦知道谁家富贵就会飞落到谁家的屋顶,这系吉兆。其后以乌鸦判断吉凶的信仰一脉传承下来。

三、概括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突出重点)。

问: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呢?

[明确]比兴、典故、抒情与言志相结合。

1、比兴(首先温习什么是比兴手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早晨易逝的露水比喻人生短促。

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不可拾掇比喻理想可望而不可即。

用暮色苍茫中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贤者的四处奔走,以乌鹊的绕树而飞、择木儿栖喻指贤者的择主而事,都自然贴切的表达了作者渴慕贤才、以共图大业的思想。

2、典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自己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3、抒情与言志相结合。

诗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有对贤才的渴求,有既得贤才的欣喜,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有坚信天下贤才尽归己有的的自信。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通过似断似续,低廻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强作品感染力的艺术效果。抒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四、课文小结。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他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了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手法,来达到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渴慕人才和一统天下之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首诗。

五、拓展练习。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他对人才的态度?可以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引出曹操的用人观。

项羽:刚愎自用乌江自刎。

刘邦:虚心请教成就天下。

曹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六、作业。

通过学习这首诗,大家一定受益匪浅。写一篇短文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对你的启示。

提示: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

渴望贤才。

忧(抒情)人才难得言志。

一统天下。

功业未就。

短歌行教案

1、识记曹操的生平概况,识记“行”这一诗歌体裁的特点。

2、能以本诗为例,初步了解曹诗“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

3、初步明确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够按照这些方法基本读懂本诗,初步。

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为培养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做准备。

[教学重点]。

本单元在新教材中是第一个古代诗歌单元,本诗篇幅短小,又编排在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本诗教学自然就承担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任务。引领学生首先要读懂“这一首”,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教学中兼顾诵读,力争让学生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曹操这首代表作“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特色。

2、曹操在历史上和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极其复杂,教学中将避免在人物形象评价上的争议,而将学生的精力引导钻研文本,进而力争合理而多元地阐释文本中的艺术与人物。

[教学方法]讲解、点拨、诵读、讨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把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但是,也有人说曹诗不好。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当天夜晚,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词就是今天学的《短歌行》。

建安十三年(公元2),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一忧“人生苦短”。东汉末年,群雄奋起,众多能人志士都想抓住时机建功立业,此时的曹操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些辉煌的业绩也花费了他太多的时间(曹操时年已五十四岁),况且其中又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因而他深感奋斗的艰难和时光流逝的无情。“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的短促感、焦灼感重重地向他压来,这使他不由发出“人生几何”的感慨。再者,在当时,“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在壮志未酬、抱负不得伸展的文人中间颇为流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曹操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只好借“对酒当歌”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忧思。

二忧“求贤不得”。仅仅把感叹“人生苦短”作为诗歌的起点和终结,这只是一般文人的思想境界。而曹操毕竟是曹操,他把这样的慨叹只作为本诗感情发展的基点,以这种微吟低唱的形式,为下文倾吐求贤若渴的慷慨激烈的心曲打下基础。当时,各据一方的军阀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用尽一切办法延揽人才。孙权有周瑜、鲁肃、张昭等,刘备有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即使刘表之流,手下也有一些谋士。曹操虽然拥有诸多的谋士猛将,但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宏伟功业,他希望天下所有的人才都聚集在他这里。在曹操热烈的求贤过程中,焦虑和痛苦不时地向他袭来。让我们来听听曹操的心声吧:贤士啊,我像热恋的女子一样渴望着你的到来,我只是为了你的缘故,一直“沉吟至今”,你快快地来到我的身边吧!你到来后,我一定摆宴设乐,竭诚欢迎!可贤士啊,你就像天上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何时才能来到我身边?在这里,“求贤不得”的思绪如潮水般地从心中涌出,真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三忧“功业未就”。这可以说是笼罩全篇的忧思,“人生苦短”之忧、“求贤不得”之忧皆由它而来。一统天下是曹操毕生的奋斗目标。而眼前,赤壁之战前景未卜,作为一个深谋远虑、渴望建功立业的将领,他能不产生这样的忧思吗?愿学大海纳百川,愿学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还不是为了实现心中的宏愿?而这一宏愿还未变成真正的现实,“功业未就”的苦闷依然萦绕心头。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今宵一场醉!《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

阅读《短歌行》,回答1、2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答案:

1.c。

2.同意。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课件的教案

预览:

1.构成形式简练;

2.传递信息明确;

3.艺术形象独特、美观。

1.图案型

首先是具象型的表现方法,如节水标志。

再有是抽象型的表现手法,如windows操作系统标志

2.文字型

有中文变形组合,如永久牌自行车标志。

有汉语拼音组合,如李宁牌标志

有英文变形组合,如美国柯达胶卷标志。

3.综合型

文字和图形相结合构成的标志。如:人民银行标志、中国铁通标志、闻迩教育标志。

(四)标志的构思与创意

结合课件欣赏中外优秀标志作品的构思与创意。如奥运会标志、北京奥申委会徽、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等。

1.奥运五环标志。它由5个奥林匹克环套接组成,5个环从左到右互相套接,上面是蓝、黑、红环,下面是是黄、绿环。整个造形为一个底部小的规则梯形。奥林匹克标志象征五大洲和全世界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相聚一堂,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的精神内容:所有国家和所有民族的“奥林匹克大家庭”主题。同时也象征着五大洲的人民团结起来,为创造光明的世界而努力。

2.北京奥申委会徽。该标志图运用奥运五环色组成五角星,相互环扣,同时它又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结”的象形,象征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五星,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以表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髓。整体形象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以此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

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变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五)标志设计的方法步骤

以设计“音乐教室”标志为例,讲解标志的制作过程。

1.选题。确定标志设计的题目、内容及要表达的信息;

3.定稿。选择最理想的设计定稿。

4.着色。设色单纯、醍目,或用对比色彩。一般只用一两种颜色,防止杂乱影响效果。

欣赏学生作品

(六)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看了这么多的标志设计,学习了标志的艺术特征、表现手法和设计过程,大家想不想也成为一名设计师,现在,我这里有几个标志需要大家来设计,大家有没有信心来完成这些设计?展示课件,布置作业。

作业要求:

1.设计单色或双色稿,形状可用正方形、圆形、菱形等。

2.尽量做到简练明确,独特美观。

3.画面整洁。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如:怎样将语言概括地用符号来表现,怎样表达得明确,又独特。发现有独特设计的作业可以展示给大家,以便同学之间互相沟通信息,互相启发。

(七)作业展示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学生以谈设计的构思过程来说明,教师给以肯定。

(八)课堂小结:

课件的教案

授课对象:五年级 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陈述:

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中涉及到的 “可能”、“一定”、“可能性的大小”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的。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

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寻找用天平找次品的“最优化”方案。

知识的拓展及用最优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 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播放视频)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猜猜看,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二、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教学例1

师:(出示天平)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老朋友,他是?(天平)记得吗?我们在学习方程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他了。他在今天我们的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初步认识天平

(2)学习例1

师:大家平时愿意帮助别人吗?老师遇到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帮忙吗?

2.师:有个小朋友身体缺钙,买了3瓶钙片,(出示三个钙片)其中有

1瓶吃掉了几粒,这瓶比其他的要怎么样?(轻一些)这个小朋友不注意将这瓶药和另外两瓶混在了一起。怎样才能帮我把这个次品找出来?。

学生介绍各种方法。(可以数数,用手掂一掂,用天平称)

3.师:大家帮忙找到了这么多方法解决问题,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3)师质疑:不进行实际称,你能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表示出找次品的过程吗?

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就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小结: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短歌行教案

知识目标:了解曹操诗歌的特点及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掌握诗中用典修辞手法及豪放风格。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而发奋、慷慨激昂的情绪;学会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目标。

重点:揣摩诗人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难点:鉴赏诗中用典、比兴及引用等具有特色的艺术手法。

一、导语设计:

不知不觉又是冬季,让人想起毛泽东的《沁园春o雪》中的句子(师生共同背诵)自信之感由此可见,但是他似乎忘记了历史上还有一个人,也是能文能武的,他就是曹操。

二、知识交流(学生完成)

曹操文才武略: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年三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他实习“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曹操又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不仅为建安文坛的领袖,而且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三、整体感知

1、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权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2、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调,读出慷慨之情。试读,互相点评。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大意,教师进行相关点拨,找到诗眼。

4、学生思想并讨论诗歌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抒情谊;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

四、具体研习重要诗句:

1、提问: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的思想感情?

明确: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苦短之叹。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的消极之“叹”,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积极昂扬的精神。

2、提问: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

明确:这四句借用《管子o形解》中的话和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o鲁周公世家》的故事,来说明诗人自己一方面感到生命易尽,一方面则更加激励他及时建功立业的思想,渴望有更多的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自己认为很有表达特色的句子画出来。

4、品析所画出的句子并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

明确:

(一)引用成句,不露痕迹。“青青子衿”二句,引自《郑风o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形容思念不已。“悠悠我心”后面原有的诗句还有“纵我不在,子宁不来?”本意是传达女子对情人哀怨和企盼的心情。这里作者暗用这两句诗意,比喻热烈期待所求贤才的到来。“呦呦鹿鸣”四句,引自《小雅o鹿鸣》,本意是写宴会上主人殷勤待客的盛况。这里表示对贤才的竭诚欢迎。这些成句由于注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显得古朴深成、自然妥贴。

(二)诗歌采用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如“明明如月”二句,以明月不可掇停,喻得不到贤才的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喻指贤士;“绕树三匝,何止可依”则喻指贤士急于寻找可供依托的明主。诗歌以乌鹊的形象,寄予贤士尚在徘徊择主之意,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诗末“山不厌高”四句,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五、探究综合,迁移评价

曹操评价:英雄还是奸雄

1、也就是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槊唱《短歌行》。(观看电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2、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曹操是一个奸诈、阴险、嫉妒的人。

3、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是如何有什么看法?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字数100字左右,写得比较有激情。(交流)。

示例:曹公,人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你登高必赋,且多慷慨悲凉之句。景仰你,是因为你有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敬佩你,更是因为你是人生的斗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吟哦你的诗句,磨砺着我万千豪情。

六、拓广积累:

例如: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积累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张贴到班级博客:

七、知识拓展

豪放风格:创作视野较广阔,气象恢宏、雄壮。

练习:屏幕投影一些名句,学生判断其风格是否属于豪放。

八、课文小结:

不论何时,人才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座各位同学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我相信少年强则中国一定强!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并默写。

短歌行教案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他以具有个性特色的古直悲凉的诗句,抒发他政治家、军事家的抱负和胸襟,慷慨悲歌,雄伟壮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正如前人所说“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短歌行》正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曹操《短歌行》有二首,这是第一首。

在汉末动荡丧乱、分裂割据的社会里,曹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因而渴望贤才,“唯才是举”,以成就其大业。他曾多次下令求贤,这首《短歌行》其一也可以视为形象的求贤令。其诗通过宴会的歌唱生动地直抒“忧思难忘”的胸臆,显现出他为实现“天下归心”的政治抱负而产生的求贤若渴的心情。

1. 指导朗读

2. 思考:全诗可分为几层?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全诗分为四节,首八句为第一节,写人生有限,诗人苦于得不到众多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立功业。

次八句为第二节,诗人两次引用《诗经》成句来表现求贤思想:一则求之不得而沉吟忧思,再则求之既得而以笙瑟酒宴加以款待。

再次八句为第三节,前四句写愁苦,后四句设想贤才到来,分别照应前两节。

最后八句为第四节,先以情景启发贤才,要他们择善而栖;后则披肝沥胆,表白自己能容纳贤才,使天下归心统一。

(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欢宴之际,感到年华易逝,慨叹人生短暂如朝露易干。这是表现及时行乐的思想吗?

不是,这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建安时期的作家,常常感到人生短暂,不能及时建功立业,曹操如此,他的儿子曹植也如此,曹植《求自试表》云:“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身名并灭。”又是一例。此诗三次写到忧,曹操《秋胡行》云:“不戚年往,世忧不治。”年岁的流逝本不足过于伤心,令人担忧的海内未定、功业未成,而盛年消逝,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发出深藏于内的“忧思难忘”的心声。所以,此诗的情调苍茫悲凉,但诗人的情绪并不低弱,表现的仍然是奋发进取的精神。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不累赘。相反却简约而贴切地表现了他复杂的思想感情,在语言风格方面也显得古朴、苍劲而自然。引用《子衿》说自己求才不得而沉吟忧思;引《鹿鸣》说自己求才已得而笙簧酒醴。特别是引用《鹿鸣》四句,对表现他的胸襟抱负尤为恰当。原诗中以鹿食苹草并呼朋引伴共食,来兴周王有酒食与臣共享,而臣子莫不皆来,且以琴瑟乐之,故嘉宾皆因我敬宾如是而爱好我,这就是先王的至美之道。引此诗表现曹操以恳笃诚实之心,渴求贤才,既得贤才,必待之以礼,予以重任,而贤士必定竭力辅佐以成大业。这样的引用来表现他迫切而复杂的心境和愿望,完全切合他的身份、志向和处境。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引用后进一步反复抒发思慕贤才之情。“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承接《子衿》,以明月不可掇为比兴,从人才难得,进而抒发内心求贤不得的无穷忧虑;“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承接《鹿鸣》,率直表述对已来的贤才,必当推心置腹,欢宴款待的深情厚谊。这样的匠心独运,运用自如地把《诗经》诗句融合于自己的简朴苍劲而自然的诗句中,浑然一体,不着痕迹,不仅倾诉思慕之情,情真意切,更显得其胸襟的壮阔和气魄的宏伟。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两章分别从贤士择主和明主求贤的角度,把全诗推入更高境界。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以乌鹊比喻贤士,意谓他们都在寻找依托,但哪里才是他们的依托之所呢?就当时的社会情况而言,“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这四句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者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深深忧虑。

从明主求贤来说,怎样才能广招天下之士呢?“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曹操先化用管仲语意,表明王者不却众庶,方能成其大业;然后以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表明要像周公那样诚挚虚心地对待贤士,从而得到天下人的衷心拥护。

四句分用两典的作用?

贴切自然地表现了为达到“天下归心”的雄伟目标而渴求贤才的深厚沉郁的心情,从而突出全诗的中心。这样结尾,更振起全篇,把上文所写的“人生几何”的感叹、“慨当以慷”的情绪、“忧思难忘”的心境以及反复倾诉的思慕贤才的诚恳之情,通贯起来,谱成为千古传诵的慷慨悲凉的浩歌。

课后练习二 背诵《短歌行》

短歌行教案

知识与能力了解背景,掌握基础知识,背诵默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人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心情,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1课时。

1、播放林俊杰演唱的歌曲《曹操》。

2、正如歌中所唱,三国时期,风起云涌,英雄辈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还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曹操,他“外定武功”,统一中国北方,是一位指点江山的英雄;他“内兴文学”,开启建安风骨,是一位畅抒胸怀的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雄诗人”曹操的诗歌作品《短歌行》。

3、解题:“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而“长歌”“短歌”都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一般而言,长歌热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那曹操想借《短歌行》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通过诵读来进行把握。

教案课件

《伯牙绝弦》是《列子》中的一则,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虚词,夯实文言基础。

2.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人物间的情感。感受伯牙钟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情,引导学生体会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进而感悟“知音”并练笔。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

2、理解伯牙与钟子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深厚情感。

教材分析。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第四篇文章《古文二则》其中的一篇。两则短文所选内容都是传说故事,《郢人》出自《庄子》,《伯牙善鼓琴》出自《列子》,庄子和列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学习这两篇文章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道家学派的文字。从内容上看,两文故事性较强,学生乐于学习,也是记叙性的文字,可以按记叙文的要求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或情节。两文从主旨上看,都表达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主题,但又各有侧重,《郢人》侧重于信任配合与怀友,《伯牙》则侧重于互相理,互相欣赏。由知音的故事引出本文的学习,在学习第一则《郢人》的基础上再深入理解伯牙与子期的交情。讲授本文时,可以侧重在比较中理解二人的真挚友谊。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传说故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广泛接触过此类作品,可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有关阅读传说故事的知识和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的传说故事阅读上,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对阅读故事性较强文章比较感兴趣。上学期七单元的两则古文分别讲的是“诚信”和“质疑”,本学期这两则短文主题相近都是讲“朋友”,这样的主题可以加深孩子们对友谊的理解。在讲授《郢人》这一节的时候,我适当做了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两个人在信任的前提下建立友谊,学生参与度较高。所以,对于《伯牙》这一篇非常富有民族情怀的文章,也应该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古代音乐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激发其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音乐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学生听完后,畅谈感受——。

2、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故事形式)。

春秋时期,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师傅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寓言《伯牙善鼓琴》——看看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如何善听琴的。

3、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学生举手谈谈作者及其作品,教师补充。)。

(ppt展示)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教师讲述列御寇的故事。)。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2、检查预习,纠正字音。

卒()逢暴雨乃援()琴舍()琴辄()穷其趣子之听夫()志。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三)疏通文意,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逐句疏通,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义,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竞相解答,教师帮助(视情况提问重点词句,并板书重点词句),学生在书上或导学案上作好记录,以便积累。)。

(四)合作探究。

1、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2、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三、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1、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2、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四、巩固练习,自主检测。

1、做“导学案”之“练习巩固”题。(做完后,学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后说原因,要规范完整。)。

五、拓展延伸。

(一)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一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举手演读所作)。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二)展示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课堂小结。

1、《高山流水》的原曲据说已经失传,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即课堂开始时所播放的音乐。(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则古文。

2、高山流水,琴台知音。这则发生在一位音乐家和一位樵夫之间的故事,浪漫而诗意。我们无须去验证这则传说的真实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心灵与情怀。

七、布置作业将这则故事改写成一则300字左右的白话故事。

八、板书设计。

《列子》一则。

《伯牙善鼓琴》。

——《列子》。

寓意。

俞伯牙。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钟子期。

课件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小学生下课10分钟适合做的事情。

2、模拟小学生下课10分钟的`活动,尝试合理安排课间10分钟。

活动准备:已参观过小学下课的前期经验;幼儿自备书包,小学学习用品若干;书籍、棋类、玩具和时钟等。

活动过程:

一、回忆交流,引出话题。

1、讨论:小学生怎么知道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下课?课与课之间可以休息几分钟?

2、观看时间:知道时钟的长针走2大格,就是10分钟。

二、下课10分钟该做什么。

1、在下课10分钟里,可以做哪些事情?

2、哪些事可做可不做?哪些事必须做好?(幼儿根据操作材料选择)。

3、教师按幼儿的讨论总结:

(1)必须做,如喝水、上厕所准备下一节课的课本等。

(2)可选择做,如看图书、下棋、聊天、到操场上去转一圈等。

4、儿歌小结。

三、模拟小学生下课活动。

1、模拟下课,规定10分钟休息。

2、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安排活动。

3、按上课铃声准时回到座位上。

四、交流。

1、教师检查幼儿是否准备好课本和文具。

2、介绍自己在课间10分钟所做的事情,说说这样安排的理由。

总结:课间10分钟是很有限的,必须做好下节课的准备工作和必要的休息,这样的10分钟才会过得有意义。

课件的教案

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3.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1.说出春天的特点。

2.本课要写的六个字,有两个人字旁的字“你、们”,两个绞丝旁的字“红、绿”,两个草字头的字“花、草”。这一规律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并学会欣赏范字。对相同偏旁的字,教师可重点指导写好一个,引导学生掌握偏旁的写法,然后放手让学生揣摩、练习。单人旁:撇要直,不能弯;竖为垂露,要正直。绞丝旁:第二个撇折的撇不能伸得太长,折要往上挑,整个绞丝应显得向左靠。草字头:横不宜太长,两个小竖要上开下收。

按一定的顺序说春天的景物。

(一导入)讨论揭题,引入新课

2.投影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拼读讨论。

拼读:自由读;同桌互读;“我会读”。

讨论:(1)读了这句话,你知道春雨的样子了吗?(板画:春雨)

认读生字“线”,组词。

(2)读了这句话,你听到春雨的声音了吗?指导朗读“沙沙沙,沙沙沙”。

3.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朗读质疑。

读:拼读;小组读;集体读;自己边思考边读。

认:认“欢”字,换偏旁记字。

问: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疑问吗?(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提示:

(1)“大家”指的是谁?

(2)大家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呢?

4.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弄清以上问题,并在句子中认字。

(1)从句子中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2)识字。

音:勾画出句中的生字拼读;连词朗读。

趣题底颜有趣问题到底颜色

形:你能识记这几个字吗?看看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提示:同结构:趣题同偏旁:题颜

换偏旁:底-低加偏旁:是-题

(二)情景感悟,对话朗读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多媒体课件,说说图中画了哪些鸟。(贴三种鸟的图片)

2.分角色朗读,讨论。

(1)三种鸟分别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他们的根据是什么呢?

(2)春雨从天上落到不同的植物上,课文用了不同的表示动作的词,能找出来吗?

(3)认识生字“淋、洒、滴、油”。

你发现这些字的规律了吗?去掉偏旁来看看,是你认识的什么字?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熟字加偏旁法;偏旁联想法)

(4)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小鸟们在争论?该怎样读出争论的语气呢?

指导朗读:“不对”;“不对,不对”;“你们瞧”;“你们看”。

“……花……了,……花也……了。”

(5)分角色朗读对话。老师指名,评价谁朗读的好。

(三)实践活动

师:除了说之外,大家还想用什么喜欢的方式来赞美春天呢?

学生展示:读诗、唱歌、写作文、搜集好词、画画……

(播放歌曲《小鸟小鸟》)

师结:春天里,有阳光,有花香,有小鸟在自由自在地飞翔……春天多美啊!一年之季在于春,让我们共同珍惜春天这美好的时光吧!

课件教案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会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三个故事是围绕怎样一个中心组织在一起的。

【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件教案

[教学设想]:

一、本文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是教学的重点。

二、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就是画意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三、本文以说明为主,有时也穿插使用了议论、描写等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学时应适当分析,这是教学难点。

四、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领会,认真辨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查字典等有关工具书,掌握生字的字形、读音,了解文中部分字词的意义。学习本文多样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

[教学重点]: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理清全文的结构布局。

[教学难点]:

学习说明方法,领会描写句、议论句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教案

这篇课文很美,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我们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声音要轻快些,让我们的心跟着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断地涌起像清泉那样去无私奉献、帮助别人的渴望。

教学本课,要强调自读自悟。让每个学生读后都有所感悟,而所悟又不尽相同。他们也许会感悟到泉水的乐于奉献:“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也许会感悟到泉水的乐于助人:“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也许会感悟到泉水的团结协作、乐观奋进、勇往直前:“欢快的泉水弹着琴跑下山去。”“他们互相问候:你好!你好!”“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大海里见!”

本课的插图很美,课文描绘的画面也很美,读起来富有音乐感。在朗读时可让学生充分自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边读边欣赏插图,边读边思考。比如,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天然水塔”,然后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再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火红的杜鹃”“美丽的.身影”“明亮的大镜子”“静静的山谷”“清脆的歌声”……在学生积累这些词语时,可引导学生感悟:

加上修饰部分可使描写的事物更具体、形象、生动。

二、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本课生字数量较少,读音难点不多。注意“哦”和“我”读音的不同;“脆”是平舌音。字形的识记,可在学生自主识字基础上,结合课文学习分散进行,建议:

1.读第一自然段“哦,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一句,认识生字“哦、股、缝”。“哦”要在问答中,领会它所表达的语气。“股”和“缝”可借助手势、实物或图画显示字义。

2.出示“杜鹃花”图片,结合插图,通过形象感知认识“杜、鹃”,并可结。

合姓氏识记“杜”字,联系学过的“鹊”识记“鹃”字。

3.借助图或实物认识“瓦罐”,学认“罐”字。

4.在探究“天然水塔”的过程中,认识“塔”字。

5.小组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6.写字指导。

”,不要写成“巳”。

(二)朗读感悟。

1.图文结合,展开联想,整体感知全文。

(1)出示课文插图,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自主说话,小组交流。

2.老师示范朗读或播放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欣赏、体会“很多很多、很清很清、很甜很甜、很美很美”的泉水带给人们的幸福生活。

3.小组合作朗读,读准生字,读通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在小组里展示朗读。

4.小组派代表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最好,并发“小书签”奖励。

5.在整体朗读过程中重点指导品读下列句子。

(1)“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2)“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3)“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4)“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要求读出泉水自豪、欢快的语气,突出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无私奉献的精神。

6.师生合作,采用教师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进一步在读中感悟。

(三)积累运用。

1.在“好词佳句”本上自愿摘抄词句。如,很多很多、很清很清、很甜很甜、很美很美……“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还可仿照上述词句的形式另写几个词语或几句话。

2.熟读课后练习“我会读”中的小韵文,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朗读表演。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把它背下来或抄下来。

(四)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一次公益活动,如,打扫街心公园的卫生,制做保护环境的宣传牌,帮助军属做家务……为社会奉献爱心。

四、教学设计举例。

片段:总结、拓展。

1.朗读全文,感悟泉水的纯洁无私、美丽可爱的心灵。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

(2)讨论交流:你觉得泉水怎样?喜欢他吗?给大家读读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2.发挥想象,进一步体会泉水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1)“丁冬,丁冬”,泉水还会流到哪里呢?一路上他还会看到什么,为大家做些什么?

(2)口头补充句子。

泉水流到___,他看见了___,泉水说:“___。”

五、资料袋。

泉水。

从岩石裂缝或地下涌出地面的地下水。泉水在山区较为常见,因为山区的地形多经山体运动的强烈切割,有利于地下水流出。泉水按流出地面的差异,可分为下降泉和上升泉;按泉水的温度可分为温泉、冷泉和普通泉。许多江河湖泊都是由众多泉水汇成溪流聚集而成的。泉水不仅可以灌溉农田,供给人们饮用,有些泉水煮熟后还可提制食盐,还有的泉水具有保健作用。

文档为doc格式。

教案课件

1.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幻灯显示。)。

谪(zhe2)属(同“嘱”zhu3)淫(yin2)霏(fei1)樯(qiang2)楫(ji2)冥(ming2)谗(chan2)偕(xie2)。

2.朗诵全文。

二、研习新课。

1.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4.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6.朗读第3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