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微课案例(专业16篇)

小编: 字海

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个领域或某种写作形式下,具有代表性和标准化的写作样本。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帮助写作者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人教版

课标内容: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中考考点:48.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说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南北战争的基本概况。掌握林肯在战争中的活动和所起的作用。认识战前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理解北方在南北战争中取胜的原因及南北战争的性质和意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读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美国内战的起因,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概括归纳知识点,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能够对林肯作出评价,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残暴野蛮的奴隶制终究会被推下历史舞台,自由、平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历史绝对不会忘记那些为了国家进步、社会发展而献身的人物。但内战没能彻底消灭种族歧视,对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包括印第安人等)的种族歧视目前仍然存在。

二、教学重、难点:

林肯在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林肯一生的主要活动就是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为废除奴隶制而献身。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来看,林肯政府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大障碍,为美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对于这这一重点我将通过出示资料、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归纳的方式进行突破。

南北战争的起因是这节课的难点。在独立战争中,为赶走英国殖民者,南北方携起手来,为美国走上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道路共同发挥了作用,但独立之后,南北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却又矛盾重重。为便于理解我利用图片、设置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突破难点。

三、教法、学法。

1.根据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采取情景烘托、设置疑问、讨论探究等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由浅入深地突破重点,引导学生结合史料,论从史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一步一步进入历史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从而高质量的达到教学目标。

2、依据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情节性等特点,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述战争的原因,运用图片和材料等教学手段,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教学流程为了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了个环节:设置悬念,激趣导入;设疑导学,自主阅读;引导分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小结巩固,拓展升华。

(一)、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我首先出示了一幅奥巴马图片,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学生自由回答。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讲述:美国总统大选诞生了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所以1月20日新科总统奥巴马的就职典礼格外引人注目。出乎意料的是就职典礼结束后举行的花车巡游奥巴马将终点选在了林肯纪念堂。无独有偶,1963年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的演说,演说的地点也选在了林肯纪念堂。林肯为什么这么受人尊敬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南北战争,来找一找答案吧。

(二)、设疑导学,自主阅读:

教师出示预习任务,提示学生带着问题在规定时间内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适当在课本上做好标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这样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能够靠自己的努力,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引导分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历史课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快乐的,因此我提倡“人人参与历史课堂,人人体验历史快乐”,鼓励所有的学生加入到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来。为此,本环节我是这样做的:

1、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

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比较难于理解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以及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与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之间产生的矛盾。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突破这一难点,我首先设计了两组图片供学生观察和了解。

第一组:美国领土扩张及向西移民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美国的领土扩张的手段,让学生明确他们采用欺诈、战争、收买等卑鄙手段获得土地的过程,也是建立在驱逐、屠杀印第安人的过程中的。而且,随着美国独立后西部增加的许多土地,南北方都想在新增加的领地上建立自己的经济制度。

第二组:南北两种经济形势图及南方拍卖黑奴的广告,让学生分析了解南北两种经济的特点,体会北方的工业化和南方的奴隶制经济,以及深刻感受奴隶生活的悲惨和黑人奴隶制的落后。这样既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又弱化了问题的难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历史知识信息的能力。接着,组织学生思考归纳:南北方存在的矛盾有哪些?其中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让学生针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展开辩论,一方面加深知识的理解,便于他们突破难点,另一方面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掌握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

在学生深入理解南北战争原因的基础上出示南北矛盾示意图,指出反对奴隶制是北方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心愿。教师简介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让学生感受奴隶制的黑暗和废奴运动的进一步发展,革命形势走向成熟。从而突破难点。

在学生完成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的学习的基础上,我进而引导学生说出南北战争时期,北方的领袖即美国的总统,从而引出美国历史上的第十六任总统林肯,进入本课重点的学习。

2、学习理解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作用。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我进行了如下设计:(1)出示林肯头像,请学生根据刚才对课文的了解和自己对林肯的认识,介绍林肯。并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林肯演说词,了解林肯的优秀品质和他对奴隶制的看法,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2)出示内战爆发的图片,教师指出,南方在林肯当选总统后,使自己将奴隶制推广到新增土地上的计划落空,于是不惜分裂国家,悍然挑起内战。进而引导学生明确林肯就任美国总统,是南方挑起战争的导火线,同时出示林肯大选时的资料,了解他虽然在大选中获胜,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16任总统。但在奴隶主控制的南部10个州,他没有得到1张选票。加深学生对南北矛盾的认识。

(3)出示战争形势图和南北双方力量对比表,让学生了解双方实力。

教师提出问题:战争初期为什么北方连连失利?从中认识战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体会林肯政府面临的巨大压力。

(4)出示文件《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小组合作探究,通过阅读法令内容,分析文件颁布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确北方转败为胜的原因:文献的出台,使北方获得了雄厚的兵源,扭转了战局。让学生了解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相互作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观看黑人参军视频。让学生回顾历史,加深对法令颁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理解。

(5)出示战争结束林肯被刺杀的图片,名人言语,重点引导学生评价林肯,从而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感受林肯对美国历史发展的杰出贡献。

3、分析战争的性质和作用。

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我主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联系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结果,分析南北战争的历史作用;再对比美国独立战争,结合南北战争的作用,分析南北战争的性质。由作用分析性质,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锻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最后对战争的意义进行讨论,而讨论的核心是美国小说《根》里面的一句话,是用一个黑奴的嘴说出来的,这个黑奴说:“这场战斗中,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自称是为了黑人好而战。北方人说是为了黑人的自由,南方人说是为了不让北方佬剥削黑人,只有他们才能好好照料黑人。但对于我们黑奴来说,就好比是两只猫在争抢一只老鼠,还要问这只老鼠到底哪只猫对你好。”通过这次讨论,一方面学生能认清,这场战争的本质其实是经济利益的争夺,对于黑人来说,并没有多大改善。另外一方面,也让他们能辩证地看问题,不能因为林肯的影响,就一叶障目,看不见这次战争最根源性的东西。

(四)、小结巩固,拓展升华。

1、回归课本,归纳整理本课知识结构。利用大屏幕展示板书,这篇课文我主要是从战争双方矛盾的焦点、导火线、开始、扭转战局、结束、意义这六个方面来进行板书设计的。重现课本的知识脉络,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2、情感体验,加深理解。兴趣是智慧的源泉,是求知的动力。于是,我出示了诗歌《啊,船长!我的船长!》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诵让学生从感官、视觉、听觉等获得不同的体验,并分析诗中“船”,“船长”,“难关”,“欢呼”的意义。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让通过美国南北战争和当前中国海峡两岸局势的对比,认识历史学科的现实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并坚决拥护党和政府的严正立场,确立热爱和平和要求实现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最后教师总结,国家的统一是发展强大的前提,我们要反对一切分裂行为,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使我们的祖国更强大!

历史微课学生心得体会初中

历史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在初中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网络科技,历史教师能够将精心制作的教学视频传递给学生,实现随时随地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引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也为历史学习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第二段:便捷的学习方式。

历史微课的最大优势是学习的时间和地点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任何地方学习历史课程。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学校的图书馆,只需要一台能连接到网络的电子设备,就可以轻松地观看微课视频。这对于那些因为家庭或者个人原因无法按时到校学习的学生非常有利。

第三段:生动的教学内容。

历史微课的视频内容生动有趣,吸引力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画、声音和图表等多媒体手段,讲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更加直观、形象。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到历史事件的动态变化,加深对历史概念和事件的理解。同时,很多历史微课还加入了问答环节和小测验,帮助学生检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高学习的互动性。

第四段: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历史微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自由选择观看和复习的历史课程。对于一些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历史微课还提供了反复观看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尽可能多次地听讲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一些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历史微课也可以作为预习或者复习的辅助资料,以提高学习效率。

第五段:课堂学习的延伸。

历史微课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学习,还可以延伸到社交媒体和在线讨论等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微信、QQ等社交媒体工具,与同学一起讨论历史问题,分享学习心得。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还能够拓宽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认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此外,通过在线讨论和互动的方式,学生还能够深入探讨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

历史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初中教育中正逐渐发展壮大。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灵活的学习途径,还能够提供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通过课堂学习的延伸,历史微课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拓宽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认识。尽管历史微课在初中教育中的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但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模式的完善,它一定会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历史学习体验。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人教版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本课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媒体。

幻灯片、图片、视频。

教学结构与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已习惯了借助了电灯照明,使用电话与人交流,我们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五颜六色的汽车来来往往,遥望蓝天,银白色的飞机在空中翱翔......还有今天的世博会,这些都让我们自然的联想起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师引导]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在生产领域又有一次大变革。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人类由“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相关的知识。

[板书]。

第20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力广泛应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家中或周围都有哪些电器,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的生活和“电”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电是如何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小字内容。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第一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即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那么电是怎样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二、三段小字内容。

[学生复述]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但这种发电机存在许多缺点,到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才进入实际生产领域。

[学生回答]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输送并可按用户需要分配能量,使用方便、清洁高效、价格便宜等。

[教师小结]由于电力作为能源具有这么多优点,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电器的发明与使用。

1.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

[教师小结]总之,没有电,我们的生活将会很不方便,所以说,电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在生产领域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教师引导:第二次工业革命另一个重要领域的发明,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讯领域。

[出示图片]早期的电话。

[教师讲解]这是最早的一次电话通话演示,图中的通话者就是电话的发明者贝尔。在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贝尔展示的电话引起了轰动。电话及电报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而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

[教师过渡]在电器发明领域,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最为著名。下面就来了解一下爱迪生和他的发明。

2.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了解爱迪生发明灯泡的过程。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在电灯发明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是煤油灯或煤气灯,这种灯不但亮度差,而且烧起来有黑烟和臭味,要时常添加燃料,擦洗灯罩,还很容易引起火灾。自从电出现以后,很多人都想用电来照明,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效果都不理想,以至电灯很难普及使用。

爱迪生立志解决这一难题,在几年的时间里,他和他的助手们废寝忘食,试验过从世界各地找来的1600种耐热材料、6000种植物纤维,才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终于造出了耐用的白炽灯。

[教师补充]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大王”。他一生中有近两千项发明,正式注册的就有一千三百多项,其中最著名的除了电灯以外,还有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碱性蓄电池等。许多人称爱迪生是个“天才”,而他本人却回答说:

[投影显示]。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教师提问]请大家就这句话结合自己对爱迪生的了解谈谈个人的认识和感受。

[学生回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随笔

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每位历史教师的坚持不懈和勇于创新。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案例随笔,欢迎大家阅读。

在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生对历史课存在着严重的厌学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容易掌握,只要看书就可了解,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不会厌学。

一、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着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三、比较分析法。

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大多简单雷同,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要超过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郑和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哥伦布的远航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四、从人性角度讲述历史人物。

历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该有的模样。如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事实上,当时孙中山虽然对袁世凯不放心,但他对袁世凯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孙中山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官僚的权利欲,他完全是带着对天下难民的博爱而担当起政治使命的”。以孙中山的个性和品格,为了“民主共和”的尽早实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当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我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根据中学教材的内容编排突出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采取了指导性的学案模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的课堂教学应当反映这种特点,以用为主,树立一种“大历史教学观”,使有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历史教师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历史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分析。这次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考试依旧是教学的指挥棒。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是应该懂得如何在这两点找到一个平衡点。值得高兴的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适时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将降低语法试题的难度,减少知识性的客观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言语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师观念转变的第二个方面是:由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历史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语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历史教材只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媒介,学生要学好历史就必须融入历史的海洋,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时常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随时把鲜活的历史输入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历史,能够使用历史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不能体现语言的生动性,而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刺激学生的不同兴奋点,抑制大脑疲劳。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了广阔的天地。无论哪种教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当是学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历史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讨论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历史课的讨论法应具有更广泛的内容,更自由的民主气氛,不但可以讨论本课的问题,而且可以用历史发表自己的见解,纵论国内国际的是是非非。而讨论课是在考验老师对整个课堂的驾权能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经常有学生在讨论课时不用历史,或者是说与本堂课毫无联系的话题,这需要老师时常督促。

在这一年的教学活动中,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维持课堂纪律,如何使教学活动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气氛下进行。到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用何种姿态面对学生。老师在不能体罚的情况下,还能采取哪些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曾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教育学家波斯纳也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公式,明确强调了反思的作用。

教师教完一堂课,定有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叹,若能对此进行简要的归纳整理,撰写“教学反思”,则能帮我们接受课堂所反馈的信息,克服教学中的干扰因素则有助于找出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教学提供可靠依据,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改革的力度。能促进我们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

二、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

课件。

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三个农民谈《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述。

三、记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

总之,不进行教学反思,以后再叫这部分就只能是老方法的简单重复。教师教学水平就会永远停留在原来基础之上,实践证明:反思教学中的得、失、,疑能使我们以后的教学扬长避短,常教常新,不断进步,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我说课的内容是-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以webquest为载体,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网络探究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webquest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在此当中我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评价、作品与交流。

如何有效的评价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更为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学生的鼓励和对教学效果的检测。

初中历史案例反思

本学期以来,我在教学工作和月考成绩方面,有不少感慨。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自我感悟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回顾教学工作和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觉得在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历史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组织的:

在导入新课上,让学生听大家较熟悉的《开元盛世》并提出问题,用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对要学内容有个大概了解。

提出问题后,不再是教师给出答案,灌输知识,让学生单纯背诵,而是让学生主动阅读课文动脑筋思考、归纳,并在小组合作交流,然后通过师生互动,予以分析、总结,找出答案。

在整个教学思路中,我力求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阅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目标,实现能力教学目标和情感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上课过程中,我比较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关注学生概括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和努力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成功感,相信并肯定自己。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力求体现备课思路,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整节课我较满意的是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和表演非常主动活泼,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当然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课前复习提问环节时间稍长了些,而本节课最后的相关练习又稍显少了些等,但总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

初中历史八年级微课教学设计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重点和难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学法]引导学生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三国建立的基本情况。

二、导入新课:

回顾上课的内容,想一想:三国鼎立局面能否长久?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三、讲授新课:

1、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既然三国不能长久,那是怎样结束的?(学生读书思考并回答)。

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

想一想: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学生讨论,引出少数民族内迁)。

分析:民族内迁的意义。(课外延伸)。

2:淝水之战。

用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战。

学生读书回答: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

如何?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引出东晋、南朝的建立。

动脑筋: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3、江南地区的开发。

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

南方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比北方发达呢?看一下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出示材料(材料一:见课本提示框。材料二,见课本p129。)。

引出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四、全课小结:指导动手学生整理本课的历史线索。

五、作业设置:想一想,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附:板书设计。

一、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

二、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历总称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a:北方人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

b:南北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许多良田。

初中历史育人案例范文

(1)能说出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能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归纳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能列举促使战争形势发生转折的两个文件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

(2)分析内战原因、性质、结局,认清矛盾的对立斗争,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分析《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战争双方力量的对比,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辩论分析美国内战的起因,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阅读教材、观察图片,概括归纳知识点,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3)朗诵歌颂林肯的诗句,讲述林肯在内战中的故事,对林肯作出评价,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北方战胜南方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先进的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制度;残暴的统治是要被推下历史舞台的,民主、平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1、重点:林肯在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

林肯一生的主要活动就是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他为废除黑人奴隶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直至献出了生命。朗诵歌颂林肯的诗句,讲述林肯在内战中的故事,对林肯作出评价,来了解林肯的人格魅力,认识林肯在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

1、层层设疑,分组讨论。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1、课前搜集整理辩论稿。

初中历史育人案例范文

一、了解_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

二、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_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理解_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比较同盟会政治纲领与_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

三、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以_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师讲授法图片分析法提问启发法。

师:南京又称金陵,自古被誉为虎踞龙盘的帝王之地,有诗为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老师就曾经在南京这座美丽的城市里生活过三年,拍下了许多美丽的照片(ppt展示中山陵巍峨的全貌),在中山陵中葬着的就是被称为“_国父”的_先生,孙先生做过什么事呢?有什么功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师: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

师:“_”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

小结: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_是_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_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就是在_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

初中历史八年级微课教学设计

2、古代巴比伦与汉谟拉比法典。

3、古代印度与种姓制度。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金字塔建筑历史的思考与探索,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分析,提高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亚非文明的了解,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教学重点】。

1、金字塔的建造。

2、汉谟拉比法典。

3、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学难点】。

1、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

2、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教法设计】。

1、导入:

利用导言中狮身人面像的故事,让学生领略亚非地区大河流域灿烂而神奇的文明,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金字塔的国度”:

在学生发言(讲解“我所了解到的金字塔”)的基础上作最后总结:

(1)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话。

(2)金字塔的建筑,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体现古代埃及创造了高度的`文明。

3、“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提问“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由此使学生认识大河流域人类文明产生长的共同规律。

4、“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向学生强调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关于种姓制度,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及相关材料,最大限度地从课文中获取有关种姓制度的知识信息。

5、最后,利用教材上的亚非文明地图,对全课进行总结。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2、本节课有较强的地理概念,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鼓励独立思想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板书设计】。

古代埃及(金字塔是奴隶主阶级残酷剥削奴隶的历史见证)。

古代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公开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现存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严格维护了奴隶主阶级利益)。

初中历史育人案例范文

基础知识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_,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_战争”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探索分析_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

情感、

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_到_”,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_?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_。)。

2.英国走私_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_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_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_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_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_,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_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_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_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_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_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_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_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_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5、小表演活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仪式上双方代表的对话(可自由发挥)。

巩固小结。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试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的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课型]新授课。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p93——98,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经过、意义等,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1.重点:

(1)本课重点之一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需重点掌握。

(2)戚继光抗倭是另一重点。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学习这一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识别善恶美丑,对端正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积极的作用。

2.难点: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教师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做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导入。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历史育人案例范文

积极响应_、_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抓好”的号召,在继续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务实有效地抓好教学工作。为取得疫情防控的全面胜利、取得学期教学任务的保质完成,攻坚克难、群策群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衔接方案。

疫情防控期间我校开设了以钉钉群为依托的线上直播课程,使我们认识到线上教育的优势与不足。线上教学大数学据反馈及时、精准,易知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但线上教学很难做到以学定教,很难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教学互动性不佳等。

虽然相关教学内容已经学了不少,但由于线上教学的缺陷,必然导致学习效率打折扣,“夹生饭”现象在所难免。为此,我们提出如下教学衔接工作思路。

到目前来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很不理想。主要原因有:学生上课自律性差。虽然有了德育评价与反馈,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作业也是马虎应付,甚至交作业。

1、根据本次线上考试情况和上课情况等做分析和反馈,做好问题记录,在后期教学中及时做一些补救措施,有助于开学后的教学安排。

2、上课评讲、分析线上考试情况;对所学知识再进行一轮复习迎接区考。

新课标“双减”初中历史作业设计案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作业设计。

一、作业设计课题。

小细节,大历史——从电影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

民族交融。

二、作业设计理念。

化”的大单元的视角下进行整体的设计,将历史学习延伸。

到课堂之外,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同时,根据。

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多元化的作业形式,将作业进行分。

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来选择不同的作。

质增效”和素养的提升。

三、作业设计依据。

依课标: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

地辅助理解这方面研究的主要思路。

依教材:根据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魏。

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正是这一时。

期,少数民族内迁、民族间互相的争战,以及统治者的改。

革措施,促进了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为以后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基础。因此,通过此项历史。

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历史内容的理解,发现课。

维、探究问题、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依学情:初一学生充满活力,善于积极思考,对教师。

及恢复历史原貌的能力。因此,通过这项作业学会提取电。

影的中的关键信息,并使之应用到所学知识,达到巩固所。

学、领悟学科思维方法、形成学科能力、发展历史核心素。

养的目的。

四、作业设。

计目标。

(一)通过所学知识以及电影相关内容能回答提出的问题,能准确写出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等相关知识点、,巩固基础知识。

(二)通过主题观点类题型的书写,能概括出观点并。

通过史实来论证观点,提升分析解决问题、语言表达的能。

力,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三)通过《花木兰》电影情境,体验当时北魏历史。

环境,能归纳出当时政权分立及民族交融的阶段特征。能。

够感知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形成铸牢中民族共同体的意。

识。

五、作业实施策略与过程。

(一)实施策略。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电影,并回答相。

关问题。通过电影这一情境感受北魏时期的社会状况,回。

溯历史,探寻历史发展过程,同时通过回答问题对学生进。

行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2.参照老师给出的关键词,选择相互关联的历史事。

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论述的观点,加以阐释或说明。通过学生的提取关键词、整合历史知识、分析概括的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问题探究能力,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3.通过影评或观后感形式呈现,体验历史情境,培养。

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多个。

领域,比如语文、历史等,推荐阅读相关作品、著作、历。

史文献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历史的能力。

(二)实施过程。

【基础巩固类】。

请根据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相关内容及电影,回答以下内。

容:

1.木兰是什么朝代的历史人物?

2.当时的朝政受哪一少数民族的侵扰?

3.结合所学,当时的历史时代特征是什么?

4.结合所学,你能说说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能力提升类】。

1.可以节选电影中的某一片段,说说电影或小说中都。

是可信的历史吗?如何区别电影、小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

2.请选择表中所示的相关历史事件,自拟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时间。

事件。

西晋初年。

八王之乱。

317。

东晋建立。

世纪——5。

世纪前期。

十六国建立。

世纪后期。

苻坚改革。

383。

淝水之战。

439。

北魏统一北方。

世纪。

洛阳成为北方政治、经济中心;

长孙等汉姓流行。

【综合实践类】。

以及统治者改革等)。

对影评进行简要评价并展示优秀作品。

六、作业成果展示。

学生认真观看电影并完成相关问题。

观点论述与课堂上展示的少数民族内迁示意简图相结合,实现了课上课下的联系并建立了时空观念。

影片人物细节与教材图片的相结合尝试做一名影评人,从电影看历史。

七、效果分析与案例反思。

学生通过主题观点的阐述、观看电影、书写影评等方。

式感受到了北魏时期政治发展状况,了解到了在政权分立。

过程中民族不断的交融的史实,更进一步理解了筑牢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同时,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

掌握了基本的历史学习的方法,锻炼了构建历史思维的能。

力。

在搜集相关文学作品、历史著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学。

生搜集、整理的资料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通过。

多个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共通性素养的养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电影入手,探寻历史,锻炼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方式,转变了传统的作业方式,但是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学生是否停留在表面形式、能否回归到真正的历史中能否真正掌握从电影的细节入手,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史才不是腐旧片段的沉积,而是能面对今日,面向明天。、,”

初中历史八年级微课教学设计

2、古代巴比伦与汉谟拉比法典。

3、古代印度与种姓制度。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金字塔建筑历史的思考与探索,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分析,提高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亚非文明的了解,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教学重点】。

1、金字塔的建造。

2、汉谟拉比法典。

3、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学难点】。

1、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

2、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教法设计】。

1、导入:

利用导言中狮身人面像的故事,让学生领略亚非地区大河流域灿烂而神奇的文明,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金字塔的国度”:

在学生发言(讲解“我所了解到的金字塔”)的基础上作最后总结:

(1)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话。

(2)金字塔的建筑,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体现古代埃及创造了高度的`文明。

3、“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提问“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由此使学生认识大河流域人类文明产生长的共同规律。

4、“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向学生强调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关于种姓制度,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及相关材料,最大限度地从课文中获取有关种姓制度的知识信息。

5、最后,利用教材上的亚非文明地图,对全课进行总结。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2、本节课有较强的地理概念,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鼓励独立思想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板书设计】。

古代埃及(金字塔是奴隶主阶级残酷剥削奴隶的历史见证)。

古代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公开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现存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严格维护了奴隶主阶级利益)。

初中历史八年级微课教学设计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活动目的]。

秦始皇是我国历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过很多事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小品、讨论的形式,进一步认识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找一找和议一议。

首先,我们要把全班同学按你们各自的意愿分成政治家组和暴君组两大组,各大组再分成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小组,分头搜集材料。政治家组的同学,要想尽办法搜集有利于秦始皇的材料,以论证他是个杰出政治家;暴君组的同学则要寻找秦始皇的暴政材料,以论证秦始皇是暴君。

其次,我们要把找到的材料在组内互相交流,并把它们—一制成小卡片。方便我们在讨论课上使用。再推荐胆子大、口才好的三位同学作为组的讨论代表。

二、说一说。

你准备好了吗?你想在同学们面前,施展你的口才吗?来吧,参与我们的讨论课,来。

(1)营造环境气氛:请书法好的同学在黑板写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暴君,教室四周贴几张同学们亲手画的秦始皇漫画像,桌椅摆成两大组面对面坐的形式,讨论代表席摆上政治家暴君字样。

(2)讨论课:选举小主持人,由小主持人主持讨论。大家讨论时要互相尊重,每位代表有三分钟发言时间,同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补充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3)最后有请老师或同学为讨论课做归纳总结,为同学们指明客观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指出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扬敢于创新,能提出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论点的同学。

三、写一写(课堂小结)。

通过对秦始皇的讨论,你学到什么?你能正确认识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