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读后感(热门12篇)

小编: HT书生

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与其他读者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相互启发和提升。下面是一些精选读后感样本,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能有所收获。

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作文

在205月22日13时07分,敬爱的袁隆平爷爷去世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哭声与悼念传遍四方。他享年91岁。他不仅仅代表了中国的杂交水稻,其实也是代表了中华明族的品质。

他本是一个少爷,本应安安分分的读书,却甘心下地种田,在努力了26年,经历了千辛万苦,在无数的压力之下,他终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可他并不想就此止步,他没有就此满足,他带着助手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而每一次获得新的.进展,都可以让更多的人吃上米饭。

杂交水稻是袁爷爷辛苦发明的成果,而他的技术却不像一些欧美国家藏着,而是无私的给了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让全世界的人都吃得上饭。他这种无私的精神,获得了许多国的尊敬。

在电视采访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精神特别的好,虽然耳朵有些吃力,但他的乐观和积极,是肉眼可见的。一般的老人到了他这个年纪心态早就迷离了,可他却还在想着如何让更多人吃上饭。

袁爷爷的去世,让我感到可惜。但他给我们的杂交水稻技术和乐观的精神,却是不朽的。

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作文

205月22日下午,刚拿起手机的我看到了网上的新闻标题都写着袁隆平院士逝世的噩耗,鼻子一酸不知不觉就湿了眼眶。此时我却脑海浮现出一句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是的,袁隆平爷爷的一生都在为中国人民所付出,虽然已经逝世,但却依然活在我们的心中,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也会在新时代青年中继续发扬。

认识袁隆平爷爷还是在小学课本中认识他的,当时老师说他是“杂交水稻之父”,我便知道如今我们能够温饱都是袁隆平爷爷的功劳。但是听老师讲了袁隆平爷爷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我明白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在以前严峻的条件下,袁隆平爷爷既要面对舆论的压力又要似大海捞针一般的寻找“雄性不育植株”,既要有耐心又要承受得住实验过程中的失败与挫折,经过不懈的努力才有这样的成就。袁隆平爷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只要相信自己,充满决心朝着目标奋斗,总会有所收获。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正如袁隆平爷爷一样,还有许许多多已经逝世的伟大人物依然都留在我们的心中。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事迹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选择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代号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屠呦呦加入了中医药协作组,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1971年10月4日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1977年,她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1980年屠呦呦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事迹

“她真的爱它,一辈子只做了这一件事”

屠呦呦的父亲是一位开堂坐诊的大夫。那时,每当父亲去书房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他旁边,装模作样摆本书看。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童年的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也就是在这段时期,屠呦呦爱上了医学。

父亲的诊所曾接诊过一位重症病人,病人已经去过不少地方医治,都不见好转。父亲很认真地察看了病人的情况,又问了家属一连串的问题,都没能找出病因所在。那天晚上,父亲茶饭不思,早早地躲进了小阁楼里,翻阅那些厚厚的医书。第二天,病人又一次出现在诊所里。这一次,父亲不再像昨天那样眉头紧锁,而是胸有成竹地给病人诊治,很快确定了他的病因,并开出了药方。没过几天,那位病人又来到诊所,这一次,他不是来看病的,而是给父亲送来一面大红锦旗。

“我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感觉特别崇高。我的眼前好像浮现出自己也穿上白大褂给别人医治的模样。我一定要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好医生。”在一篇回忆文章里,屠呦呦这样写道。

后来,屠呦呦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没有选择中医,而是选了当时绝大多数人毫无兴趣的生药学专业。这让她的'父亲颇感意外,但屠呦呦此时对自己的人生已经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她对父亲说:“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我认为只有生药学专业才最可能系统地探索中医药领域。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这样的情怀,始终支撑着她在制取青蒿素的路途中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当时,在进行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某些指标升高等现象。她的老伴李廷钊至今都记得,那段时间她每天回家一身的酒精味,那是她亲自服药试验留下的味道,而这样的以身试药,最后甚至导致她肝中毒。

这两天,面对来采访的记者,她把两本书摆在沙发上,推荐给他们,说:“你们想知道我的生平,这里面讲得很详细了。”

两本书里,一本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另一本是《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前者她学术研究常用,厚厚的卷册已被翻得起了毛边;后者则刚刚从柜子中取出,藏青色的皮质封面还蒙着薄薄的尘土。

“她真的爱它,一辈子只做了这一件事。”一名记者感叹道。

“她在石家庄,她离职一个月了……这期间,没几个人知道,连爸妈都是瞒着的……你找到下家了吗?没有,那为什么这么快?因为不想干了……不上班的日子,她看自己喜欢的书,去不常去的街道,高峰期去坐公交……”这是名为“一位在石家庄打拼的姑娘”在网上发的一篇帖子中的一段话,大概有1000字。它以散文的形式,细腻的笔触,讲述了毕业三年的漂泊生活,工作的更替、生活的迷茫,还有梦想和对人生的思考。(燕赵晚报)。

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个年轻人的酸楚与无奈。毕业生就业难、频繁辞职主观上说是大学生好高骛远、过于追求梦想,不能脚踏实地。但从客观来看也与社会因素和教育结构不无关系。

显而易见的是,我国当前的宏观就业环境不容乐观,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出现“井喷”,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再加上全球经济不景气等因素,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往具体了说,还有我国饱受诟病的大学教育模式,多数高校的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有很大的盲目性,拿工科为例,与所学专业关联不大的高数、英语等课程几乎占据了全部课程的“半壁江山”。而专业课往往只占很小的比例。可想而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连一般图纸都看不太懂。学校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上也缺乏专业性,导致许多学生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对自己的职业根本没有规划,缺乏自我表达、自我推荐的技巧。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浩大的民生工程,需要做更多的仍是社会和政府,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规范招生规模,优化专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等等。解决好大学生就业,才能为我国下一步整体发展战略储备高层次人才,才能为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

刚十月,不少明年要毕业的大学生已投入到找工作之中。对七百万数量之巨的大学毕业生群体来说,工作“试用期陷阱”值得关注。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工作试用期频现程序违规、超期设置、待遇打折等诸多怪现象,更为某些用人单位获取“廉价劳动力”提供了理由,大学生“试用期”变“白用期”。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事迹

首创性、关键作用,这就是屠呦呦获奖的最重要的原因。

1967年,越南战争陷入拉锯。当时,一种可怕的瘟疫席卷战区,杀伤力之大远胜于子弹炸药,造成的非战斗性减员是战斗性减员的4—5倍。这种古老的瘟疫正是疟疾。越南方面向中国求助。1967年5月23日,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了一项特殊的使命,代号“523”,研究的指向明确——找到防治疟疾新药。两年后,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也参与进来。

那一年,屠呦呦39岁。因为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带领一个小组的成员开始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研究组耗时3个月,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出640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最终入选的胡椒“虽对疟原虫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抑杀作用并不理想”。青蒿是当时的191号样本,虽然曾经有过68%的抑菌率,复筛结果却一直不好。

问题出在哪里呢?

屠呦呦开始系统地查阅古代文献,希望能在古籍中找到只言片语,而这还真被她找到了。这就是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的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素。这抓住了“牛鼻子”——温度正是青蒿素(青蒿素到了1972年才获得命名,此时研究组尚不知这种物质的化学结构)提取的关键,过高的温度将破坏青蒿素的性质,使其抗疟性丧失。

参与“523”项目的单位遍布北京、上海、云南、山东等全国各地,人员也数以百计,这是一个具有浓重时代特色的大规模政府主导的合作项目。而屠呦呦,这个仅仅是助理研究员的女性,在此时成为了发挥历史性作用的那个人。

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作文

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爱因斯坦(美国)。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波兰)。

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牛顿(英国)。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中国)。

一个科学家应该考虑到后世的评论,不必考虑当时的辱骂或称赞。---巴斯德(法国)。

我们在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富兰克林(美国)。

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爱迪生(美国)。

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爱迪生(美国)。

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居里夫人(法国)。

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爱因斯坦(美国)。

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爱因斯坦(美国)。

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美国)。

倘若人能够完成他所希望的一半,那么,他的麻烦也将加倍。---富兰克林(美国)。

只见汪洋时就以为没有陆地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培根(英国)。

天使为欲求与神同等的权力,而犯法堕落;人类为求知识与神同等,而触法堕落。---培根(英国)。

人所具备的智力仅够使自己清楚地认识到,在大自然面前自己的智力是何等的欠缺。如果这种谦卑精神能为世人所共有,那么人类活动的世界就会更加具有吸引力。---爱因斯坦(美国)。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爱因斯坦(美国)。

虽然我们总是叹息生命的短促,但我们却在每个阶段都盼望它的终结。儿童时期盼望成年,成年盼望成家,之后又想发财,继之又希望获得名誉地位,最后又想归隐。---爱迪生(美国)。

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美国)。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传说,有一年鲁班理解了一项很大的任务——建筑一座大宫殿。这需要很多木料,可是工程限期很紧。

鲁班的徒弟们每一天都上山砍伐木材,可是当时还没有锯子,仅有用斧子砍,效率实在是太低了,并且徒弟们每一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还是远远不够,耽误了工程的进度。那个年代,完成不了奴隶主的任务是要受重罚的,鲁班心里十分着急,就亲自上山察看。

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既然小草的'齿能够划破我的手,那带有很多小齿的铁条应当能够锯断大树吧。

于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属工匠的帮忙下,鲁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锯——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他用这个简陋的锯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从这个故事都能够得到这样的一个启发: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

致敬中国科学家的演讲稿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精英未来学校五年级四班的一名同学。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敬佩的科学家,我自然也不例外。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我所敬佩的科学家。他的名字每个人都应该不陌生——达尔文。他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他曾出版过《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

183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后,他的老师亨斯洛推荐他参加同年12月27日环绕世界的科学考察航行。他在环球旅行时,在船舱中种了一种名为草芦的’植物。船舱只有窗户才透射进阳光,达尔文注意到,草的幼苗竟只向窗户的方向弯曲并生长。由于物种起源的耽搁,他在晚年才开始对此的研究。最终,达尔文在1880年出版的《植物的运动力》一书中展示了这个细节让他做出的一些试验以及其结果。从这件事情,我能看出达尔文是个懂得细心观察、留意周围一切的人,连草芦那么细小的一点变化都能看得到并且加以仔细的研究,直到提出新的论点。

1858年,达尔文决定把一部分论稿呈交专业委员会。1859年,《物种起源》一书问世,初版1250册当天即告售罄。以后达尔文费了二十年的时间搜集资料,以充实他的物种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的学说,并阐述其后果和意义。达尔文已是著名的生物学家,但他对研究生物学仍抱着极为谨慎的态度,并且不满足于一时的成果,不停的充实。不仅如此,他对研究的执著精神也值得每个人学习。比起居里夫人的三年研究,二十年这个数字更加令人震撼。二十年,如此漫长的时间,达尔文本可以去做别的研究,提出更多让他再获荣誉的论点,更可以依靠当时的《物种起源》而安心度日。可他却花了这么长时间去充实一个已经成型的蹲点,这种不断改进充实的精神,更让人臣服。

我们应该吸取达尔文身上的精神:严谨而细心、坚持不懈。我相信不管是在哪个领域,哪个地方,只要有这样的精神,一切都将不那么困难。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致敬中国科学家的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精英未来学校五年级四班的xxx同学。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最敬佩的科学家,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我最敬佩的科学家--霍金。“宇宙大王”霍金一九四二年出生在英国牛津,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毕业被授予博士学位。曾获得沃尔夫物理奖等奖。

霍金在他因为在21岁时不幸患上了绝症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大夫预计他只能活两年,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后来,又被剥夺了说话的能力。但他还是坚持工作,还说:“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正是这样,他撑过了许多年,直到20xx年,他已经70岁了。

我最敬佩他的坚持不懈,当时他都生命垂危了,但他还是向往着光明,丝毫没有放弃。就像海伦·凯勒一样。而且自己当时被大夫说活不过两年,他却奇迹般的打破了这个时间的记录,这靠的是他坚强的意志和他对光明的向往。他生活也非常乐观,尽自己的所有能力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而且他尽管在轮椅上,却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活泼好动,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会牢牢的抓住他。在我作业特别多的时候,我觉得肯定不能早早的完成,一开始对自己就失去了信心并且放弃了追求,于是很晚才完成。但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一定能行,牢牢的抓住任何一段时间,不松手,就会快速的保质保量的完成。所以可见内心的观念是多么重要,只要你不放弃希望,希望也不会放弃你。

霍金还有一次跟一个具有性的教授打赌,尽管那个教授声望高,但他还是毫不犹豫的作出对宇宙的猜测,尽管最后错了。但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成功,因为它不仅敢跟一个声望较大的一个教授打赌,而且也收获了一些知识,更肯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这种不怕出错的精神也特别好。内心有一些想法应该勇敢的说出来,不管对还是错,不然总是确定不了这个疑问,而且错还才可以让人进步。

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坚持不懈、乐观和不怕出错。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我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导弹之父。

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大家称他为“神童”。

5岁时,他已可读懂《水浒》了。他对爸爸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能够做英雄了。”爸爸说:“你也能够做英雄。可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在小学低年级时期,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先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异常规正,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仅使同学们,并且使教师也惊叹不已。

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在美国呆了近20年的钱学森异常兴奋。在新中国诞生的第6天,钱学森夫妇就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可爱的担国去,为新生的共和国贡献自我的智慧和力量。但回国道路充满着的曲折和艰辛,是钱学森始料未及的,这位“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学者,在已将科学书籍和自我的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时,却遭到美国移民局的'刁难。他们对中国的这位爱国学者百般恐吓,并把他关进拘留所,人身自由受到极太限制。

整整5年时间,他几乎过着被软禁的生活。但重重磨难并没有泯灭钱学森夫妇回到祖国的坚强意志,他们收拾好箱子,天天准备随时搭乘飞机回国。1955年,饱受磨难归心似箭的钱学森向祖国发出了求救的呼声,中国政府出面经过谈判设法营救他回国。最终在这年9月,经过长达5年多斗争的钱学森夫妇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早年留学日本,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日本不少名牌大学以高薪聘请他,但他想到出国留学是为了掌握科学、报效祖国,就一一辞谢,毅然回国。回国后,他在浙江大学执教,竟一连四个月领不到工资,穷得连饭都难以吃饱,而当时日本帝国大学还答应保留他半年的工资。贫贱难移爱国心,苏步青毫无再去日本之意。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大学又发来电报,请他前往任教。出于民族大义,他一口回绝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