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研究心得体会总结(专业15篇)

小编: 影墨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从而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欢迎大家共同分享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予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考。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回顾一年的工作,收获颇多,我有四点体会与各位老师共勉。

一、学习前辈经验,认真吸收消化,是进入教师角色的捷径。

以前,我认为只要专业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当老师了,其实不然,教育,不但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一个教书育人的过程,所以,仅有专业知识还是不够的。县教育局领导为了使新教师能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高的业务素质,安排教师训中心和学校相互配合,举办了多次的新教师培训活动。在首次集中培训中,不但向新教师讲述了教育政策法规知识、班主任工作常规、教师形象、语言要求等相关内容,还特地邀请了优秀教师前来讲示范课,也有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同时,为了提高我们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师训中心还聘请了各学科教研员,分学科对我们进行了学科教学常规讲解,让我们初步懂得了如何备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为开始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每一节课,各位老师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无论教学设计或教学效果,都是无可挑剔。在这条不断探索的路途中,我们需要的是谦虚的请教和经验的积累。

二、吃透教学内容,做好备课笔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想,这也同样适用新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你的第一堂课,一定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素质和魅力,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这将会对今后的教学和你在学生中的形象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语言要生动活泼,朗读要声情并茂,板书要工整美观,讲解要深入浅出,仪态要落落大方,表情要富于变化。另外,对于小学生加点小道具、小奖品、小竞赛,会让学生觉得鲜活;小故事、小笑话、小谜语会让学生感到快乐。总而言之,要尽你所能走好第一步,如果第一堂课你能让学生喜欢你,佩服你,那么以后的路就顺畅多了。

三、融入教学环境,掌握学生特点,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

由于老人溺爱或父母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所以,这些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都不是很理想。更严重的是,很多学生都对自己缺乏信心,上课的时候很少有学生会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就连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也是一样。

作为教师,我不妄想在一开始就扭转这个局面,最需要做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班级里每个学生的名字,让每一个学生知道你认识并关爱他,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直呼其名都显得更有效果。要记住学生的姓名,有几个小窍门:比如画出学生座位表,强化记忆,必要时,也可以把它放在讲桌上或者办公室里,有空就看一看;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脸部特征认真纪记忆。还应该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状况及其家庭情况,以便因材施教。你的爱心如同阳光,要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感到温暖。要细心观察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鼓励、表扬。要经常不经意地说出某个学生的一件值得称道的小事,使他经常受到鼓励。不知哪个激进的教育家说过,有时候我们对待孩子,要“昧着良心说好话”。初听这句话,觉得有些偏激,细想想,如果出于爱,出于从心底里的赏识,有意识地夸赞一个孩子,夸到他“灿烂发光”,有时真的能奏奇效。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似乎永远没有出息,无论你怎样批评教育都照样我行我素;有的学生的智商似乎真的偏低,不管你如何苦口婆心的辅导帮助,他们依然是成绩单上的最后几名;有些学生似乎永远是品质恶劣的学生,他们自上学起便是班里的“捣蛋鬼”,老师们的“眼中钉”。而这些学生也有自己的小天地,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排斥所有的老师,故意制造恶作剧,惹老师生气等等。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也曾经一度苦恼过、迷茫过。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了我们班里的一个学生。她是个相当腼腆的女孩子。胆小孤僻,沉默寡语,平时和别的同学也不太来往。在学习上,她显得很吃力,作业本上错别字一大堆,作文更是写的让人不知所云。成绩的不理想导致了她的自卑,更不愿意和同学玩了。通过了解,我发现她是可怜的孩子。她的父亲在她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不久母亲也弃她而去,将她抛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现在她们家里的收入就是靠爷爷奶奶收废品,勉强糊口,生活相当拮据。作为老师,我非常同情她的遭遇。但我更加明白,这个学生不能再这样下去。重拾信心,快乐成长,是她重新拥有快乐的唯一希望。所以,在学校和课堂上能让她表现一下,给她一些锻炼的机会,也许会把她感染了。我就在上课时,针对课堂上她不敢举手的情况,开始利用积极的暗示,如给她一个鼓励的手势,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示意的眼神,让她觉得她并不是被爱遗忘的角落。下课后,引导她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她明白,其他同学能做到的,她也一样可以。渐渐的,这个孩子上课举手积极了,下课也能和同学们玩成一团了。虽然作业正确率还差一点,但我想,只要我努力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引导她,用一份真诚的师生情去感动她,她一定会像天使一样健康快乐!从这件事情中,我深深的感受到——每个学生都是天使,只有关爱每一个学生,才有充满人性的教育。

这一年来,从陌生到熟悉,我开始融入到学校这个集体中,在和教师前辈一起工作的日子里,我学习到了他们那种甘心奉献、默默耕耘的高尚情操,从中感受到了无限的温暖,也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教师都在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们的青春与智慧。与他们相比,我自愧不如。一年,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的从教之路任重而道远,尽管“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学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科课堂的主人。学生是班级的主人,他们也就应是班级管理的主人。班主任管理班级时,他们在班级管理中就应扮演什么样的主角呢?就像学科教学一样,班主任不就应成为管理的主力,而就应是班级管理的引导者,监督者。从班级管理的实践来看,一个几十人的小学班级,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管理是不行的,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学生做到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实施管理的主体,到达“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这学期,我就是把班级的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潜力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潜力,首先就是从培养学生管自己潜力开始的。《班主任大全》一书中就指出:此刻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对成人的依靠性很强。由于家长的溺爱,这些“小太阳”们在家庭中失去了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他们更多的依靠成人的帮忙和照料。对于学生自我管理潜力的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方面,利用晨会、班会、队会等,向学生正面宣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让学生从认识上加深对独立性的理解。第二方面,在班级中安排“人人岗位职责制”,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岗位,对自己的岗位负责。第三方面,联系学生的家长,取得家长的配合,培养学生在家的自我管理。

其次就是培养一支班干部队伍。利用管理班级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潜力,班级小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要认真选拔小干部,同时要精心培养小干部。第一,帮忙小干部树立威信。对于学生自己选出来的班干部,要尊重他们的权利。每一天的值日先由卫生委员负责评比,然后,由我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推荐供他们参考。第二,鼓励小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第三,严格要求小干部在知识、潜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第四,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群众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级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构成群众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以即“以面带面”。同时也要注意及时召开班干部会议,针对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教给他们工作方法,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指出他们的优缺点和今后努力工作的方向。同时,还要求他们注意班干部成员之间的合作,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尽力在同学之间树立他们的威信,创造机会,锻炼和培养他们的潜力。

这样培养的方法,所有采取的措施,其目的不在于人人都能管人,而在于人人都能管自己,培养学生对自己、班级、家庭的职责意识。

确实,《班主任大全》一书,在班级管理这个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对班级管理有了新的`认识。

小学有效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许多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然而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究竟存在哪些问题,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效率已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选择了占小学语文教学比例最大的阅读教学作为突破口,成立了“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课题组,以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及博爱路小学作为突破口,从1989年2月至今进行了二轮实验。

首先,我们对常州市区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及各种类型的课文中抽取50节课,组织教研员分五个方面,即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结构、课堂训练、提问情况、学生参与情况进行实录及分析。调查的结论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二缺一多: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存在明显的随意性、盲目性,缺乏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课堂中一问一答过多。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四个措施:整合目标、块状结构、加强训练、及时反馈。现逐一加以说明。

(一)整合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有效的教学以制定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为首要条件。而要制定这样的课时目标,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必须使目标整合优化。

这里的“整合”,决不是把目标简单地、机械地连接或叠加,而是要把各项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智能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就是要选择最佳的结合点、最佳的结合方式和结合顺序。

在具体操作时我们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整合。

在实际教学中认知和情感总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必须使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根据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交汇点,并作为教学中的重点,有目的地创设情境或设计智能活动,让学生在阅读的训练中感受或领悟。

2.知识和技能目标的整合。这是指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各项目标之间的有机整合。这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综合性、整体性强的特点所决定的。关键是要在最佳方式和最佳时机上下功夫。要尽量使每一个教学活动能起到“一箭双雕”或“一石三鸟”的作用。

3.各级目标的整合。

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从纵向来看可以分为六级,即总目标、年级目标、每册教材目标、单元目标、每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而课时目标是教学的立足点,因此,必须把各级目标有机地渗透到每一课时中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设计课时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与课之间的合力作用,特别是对各单元的重点目标要有层次地,用不同方式来强化和巩固。

因此,目标整合优化的过程,就是对目标进行分析、组合,使之具体化的`过程,是把课时目标分解为可以操作的子目标的过程,也是使目标具体落实的过程。

(二)块状结构。

所谓“块状结构”,就是将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根据完成整合后目标的需要,划分为若干个较大的组块进行教学。每一个组块内部应当有明确的整合目标,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可操作的学生的训练和教师的指导,还应当有围绕目标的反馈环节。

为什么必须形成“块状结构”呢?这是因为:

[1][2][3]。

教学研究小学生心得体会

近年来,教育界讨论较多的话题之一就是教学研究。教学研究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才开始接触教学研究,但实践下来,我深深地感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我愿与读者分享我的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首先,教学研究有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通过教学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个体差异。例如,我曾遇到过一个学生学数学很差,但是在美术方面却非常出色。通过教学研究,我发现该学生善于观察,细心,这是她在美术方面成绩优秀的原因。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会更多地鼓励学生,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并通过这些优势去提高其他学科的成绩。

其次,教学研究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教学研究中,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反思教学过程,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例如,我曾经在一节课中,发现自己的语速过快,导致学生理解不了。通过教学研究后的反思,我调整了讲解的速度和语音,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因此,教学研究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个人教学水平,也能够带动整个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三,教学研究有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强调学生的主动性,需要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吸收更多的知识。在实际操作中,我常常利用小组讨论、课堂问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学习,探究知识。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第四,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学研究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通过教学研究,我发现许多学生喜欢动手实践学习,因此在课堂上,我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和实验,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探究知识,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我使用不同教学手段的能力,让我的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学习、反思、创新,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在我的教学中,我通过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各项能力,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研究中,我们会不断发现更多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有效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总之,教学研究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它能够发掘学生的潜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我们要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学习和探索,以更优秀的教学效果回报学生和社会。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北师大版英语教材每个单元的第一、二页都是一个发生在ken,ann,mocky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有趣的小故事,由这个小故事引出本单元要学习的主要单词、句型,体现了全语言教学思想。故事中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曲折生动,表现手法夸张,学生们十分喜欢。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有些老师担心直接听故事学生会听不懂。于是在学习故事之前先教会了单词,练会了基本句型,再让学生听课文的小故事,然后再针对课文提几个问题,待学生回答问题后读两遍课文故事教学部分就算结束了。另有一部分老师则认为既然是讲故事,那就以讲为主吧。课堂上教师们讲得眉飞色舞,口干舌燥,好学生偶尔说上两句,更多的学生则是坐在那里听故事。这样的故事教学模式是否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是否符合编者的设计意图?是否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语言学习方式呢?我一直都不得其解。

在仔细研读了《英语课程标准》后,我对以往的教学方式产生了质疑。《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显然,前面提到的故事教学模式有悖于新课标所倡导的主旨。因此,近两年我进行了故事教学的尝试与研究。通过实践,我对故事教学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一、围绕课文情景上好故事教学课。

1、利用故事情景导入新知。

巧妙的导入会使听者耳目一新,学者兴趣倍增。因此,教师们都精心设计每课时的导入部分。故事教学是每个单元的起始课,自然更不例外。在听课过程中常可以看到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出一个个新奇的方法吸引学生,尽而导入新课。可是看后总有一种舍近求远、画蛇添足的感觉。其实,课文中安排的一个个小故事非常富有戏剧性。教师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故事画面(尤其是主题图),仔细体会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交流。

由于画面上看不出明确的答案,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这是周二的下午,他们不上课,可能想去公园。"有的同学则说:“这是星期日,他们做完作业后打算一起踢足球。"有的同学提出自己的异议:“ann是个女孩,可能不太喜欢踢足球,也许他们想去看电影。"就在学生们争执不下时,我提出建议:“让我们一起听听课文录音,思考三个人到底去了哪儿?”自然地引出了要学的故事内容。

在故事教学时,教师一定要依托故事情景,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故事画面,激发他们主动思考,大胆想象,自然而然地转入新课的学习。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就能看到人们内心的想法。同理,学习一篇故事也要找到故事的核心——“故事眼”。它是整个故事中最吸引学生的地方,可能在第一幅图,可能在故事中,也有可能在故事的结尾处;有时是一幅图,也有时是几幅图。“故事眼”的确定,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是从学生的角度去看的。上课前,老师们可以随机的问问孩子,“这篇故事中你最喜欢哪幅图?”也可以观察孩子的表情变化,找到学生对故事的兴趣点,从而准确地确定“故事眼”。例如3bunit9hotsoup!一课,学生最喜欢的是mocky喝了热汤被烫的一幅图。我就选用这幅图作为“故事眼”。出示完这幅图后,我问学生whathappenaboutmocky?来提问学生让学生猜猜猴子发生什么事了?学生一下子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说出了各种各样的想法。随后我马上播放故事动画,学生们立刻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故事的学习之中。

由于故事内容不同,学生的层次不同,每篇故事的“故事眼”的选择也会不尽相同。教师要研读教材,了解学生,选准“故事眼”,走好故事教学的第一步。

2、在故事情景中体验、感悟、理解语言材料。

课文中安排的一个个小故事都十分有意思,是编者们精心设计、安排的。我们要仔细钻研教材,体会编者意图,精心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们在故事情景中感悟、猜测、理解生词、新句的意思。

例如5b的afootballgame一课,故事情节紧张、有趣,刚一播放影片,就受到了同学们的喜欢。可是课文中有几个与足球比赛有关的术语:goolkeeper,carryaball„.还有几个看似不难却不易理解的句子whichrowarewein?newtownschool,go,go,go!hegottheballandhadabeautifulheader„对于这些生词、新句,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它们的意思,而是借助课文的故事情景及画面让学生们体会、理解。

一、两个“精英”们举起手来,显然,学生们不懂row的含义。于是,我走到学生中间,分别站在第一排、第二排、第三排,边走边做手势边说:“i’minrowa.i’minrowb.i’minrowc.i’minrowd.”渐渐地,大多数学生都举起手来,告诉我说:“我在第一排,我在第二排,我在第三排,我在第四排。”我知道学生明白了row的含义,随即反问道:“whichrowaretheyin?学生们齐声回答:theyareinrowd."。

在讲到第。

三、

四幅图(见图3)时学生们不理解carryaball,goolkeeper,我立即将鼠标点到了brown和jimmy身上,聪明的学生马上将词与图建立起联系,理解了carryaball指的是带球,goolkeeper指的是守门员。

当我们看到第五幅图(见图4)旁的文字写着newtownschool,go,go,go!有些学生面露难色,我就指着mocky,ken,ann让学生观察他们的表情、动作,学生们看到mocky,ken,ann鼓掌、欢呼、振臂的样子后,明白了他们是在为newtownschool加油、喝彩,很容易地明白了句子的意思。

当读到转述部分hegottheballandhadabeautifulheader„„时学生们的眉头又皱到了一起,我提示学生看第九幅图(见图5),观察mocky的动作,看后学生们自信地说:“mocky做了一个漂亮的顶球。”准确地理解了句子的含义。

尽管本课的专业术语较多,但是通过看图并结合当时的语境,学生们都准确地理解了词、句的意思。通过本课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故事情景中感悟、理解生词、新句,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对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在语境中猜测词、句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3、师生互动,共同构建故事。

每篇故事都有一定的起因、经过、结果,情节性强、变化性强是它的一大特点。在阅读故事时学生们会身处其中,随着故事的发展与主人公同忧、同乐。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凸显情节变化的几幅关键图,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共同理解和构建故事。

例如3b中greenberries一课讲的是mocky来到野外看到一些青果很是好奇,吃了未成熟的青果后肚子疼痛起来,于是来到医院看病,吃过药后感觉舒服多了。根据mocky的表情变化,我们可以抓住第一幅图(在野外吃果子,十分高兴),第三幅图(吃青果后肚子疼痛,非常痛苦),第九幅图(吃过药后舒服多了,又恢复笑容)设计提问,引发学生大胆想象。

当我们看到第一幅图(见图6)mocky在树林中高兴的样子时我询问到:“ismockyhappy?what’smockyeating?cangreenberrieseat?”为了回答问题,学生们仔细观察画面,看到mocky正在吃东西,引出并学习了新词greenberry,并引发学生讨论:青果能吃吗?大家一致认为:青果不熟、不干净,吃了对健康不利。

看到第三幅图(见图7)mocky痛苦的表情时我又问到:“ismockyhappynow?what’sthematterwithhim?这时不难看出mocky吃了不熟的青果肚子疼痛起来,我不失时机地再次提问:“whatshouldhedo?(他应该怎么办?)有的学生说应该喝点水,休息一会儿;有的学生提出应该回家吃点药;还有的学生建议不能耽误,应该赶紧去医院看病„„在学生的一番讨论后,我播放了课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mocky去医院看病的部分。

读到第九幅图(见图8)mocky躺在床上悠然自得的神情时我又问到:“whyismockyhappyagain?whathappen?学生们联想前面mocky去医院看病的情景,很容易想到它吃过药后肚子不疼了,又恢复了笑容。

由于抓住了凸显情节变化的三幅图展开讨论,学生们主动猜测、想象,建构故事的发展,不仅使学生学会了词、句,发展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同学们的思维真正地活跃起来,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由于故事情节不同,因此凸显情节变化的画面也各不相同。有时可抓住人物的表情变化,有时可抓住地点的变化,还有时可抓住时间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出故事变化的主线,精心设计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共同见证故事的发生、发展。

4、运用多种学习策略,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内化。

由于在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对新的语言知识缺乏传统教学中的系统认识,所以学生完成了对故事的初步理解和对新的语言初步的感知之后,我在内化过程中突出对学习策略的渗透和培养,在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1)。

运用多种朗读策略。

在感知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我经常让学生听录音读,看课件朗读,分角色朗读、配音朗读等等。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在朗读过程中,我还经常让学生边跟着课件朗读故事边模仿其中的人物做动作,使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外显化,在通过学习趣味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

(2)运用质疑答疑策略。

学生在朗读故事过程中,可以将一些自己不懂的单词、句子或者故事情节方面的问题提出质疑,先由其他同学帮助解答。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给与点拨。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质疑答疑的能力,渗透了同学间互助友爱的意识。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3)运用模仿操练策略。

在内化操练中,对重点句型和单词提取出来进行细化处理,让学生仿照文中句子试着表达。例如,教师通过动作使学生明白hurt的含义。我让学生应用自己知道的身体器官词仿照mystomachhurts.造句。通过观察体会,学生们很容易说出myhandarmhurts.等句子,学生们在模仿练习中不知不觉地深化了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5、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在故事教学的拓展环节中,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表演故事是帮助学生内化并产出新内容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教师可以提供多种方式让学生选择,可以选择一幅图或多幅图看图说话或复述,也可以与同伴朗读、表演。每一种选择都可得到相应的激励,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有感情地朗读故事。

这个要求并不高。但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能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故事,足以证明他们理解了故事含义,学会了重点词句,应该得到教师的鼓励。

(2)背诵表演故事。

角色扮演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种练习形式,也是课堂上经常应用的方法。在表演故事时同学们自由结合,分工合作。每当这时候,教室里就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组内几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帮助表演的同学准确把握语音语调,动作甚至表情。一组同学表演时其他同学也是听得全神贯注。分角色表演故事拉近了学生和书本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了语言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学会了语言知识。

(3)改续编故事。

由于故事性具有虚构性,因此为改、续编故事提供了条件。这也是拓展思维,运用语言的手段之一。改、续编故事就是鼓励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可以改变故事的结尾,也可以改编整个故事,还可以续讲故事,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上升到主动创造。这样既提高了操练强度,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教学完“ourtown”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mocky和lulu到达bobby家后,又会发生什么,编一编,演一演。学生们经常是乐而为之。

(4)复述故事。

和连环画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当然在复述课文时只要讲出故事大意即可。

在故事教学的拓展环节中,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主要以模仿表演为主,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鼓励他们对故事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续讲或是复述。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上升到主动创造。这样既提高了操练强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应用语言的能力。

二、故事教学课应注意的问题。

1、提问要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上课时,教师要尽量避免那些千篇1律的问题,例如:你看见了几个人?他们是谁?等等,让学生感到无任何新意,不屑去回答,而要根据课文内容询问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了让弱势学生也能跟上教师的讲课内容,可以让他们读读单词、句子。提问一些用yes,no回答的简单问题,使他们提高学好英语的信心;对于中等生,可以询问一些需要认真思考才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使他们积极参与课上的活动,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对于每个班的尖子学生,我们则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有难度的、具有发散性的问题,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锻炼他们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总之,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提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充分地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想说、能说,都有所收获。

2、注意把握故事教学的度。

前面提到,故事部分承载了一个单元的主要单词、句子,通过故事情景引出这些单词、句子,重在整体理解故事大意。而这一单元的单词、句子还要在今后的五课时中不断地学习、提高。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故事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在故事的情景中感悟、体会生词、生句的意思,理解、明白了即可,不需要反复地、大量地朗读、认读甚至书写。在今后的二—六课时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形式深化学习单词、句子,逐步地达到听、说、读、写各项要求。

3、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故事教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除了进行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挖掘更多的学习资源,例如动员学生将家里好看的英文故事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们分享、交换阅读,并鼓励同学们朗读、复述、改编这些小故事并开展讲故事比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接受、理解、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他们英语的思维、联想、想象、判断和推测的能力,进而丰富英语词语的存储,强化语言知识,促进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回忆近两年的研究历程,一路上磕磕碰碰,走了不少弯路,但不断地实践、反思使我从当初对故事教学的茫然、不知所措逐渐变得清晰、明朗起来---从故事情景导入新知,让学生在故事情景中接触、体验、理解语言知识,进而朗读并表演出来。教学方式的变革必将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我发现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也悄然地发生了变化。

1、学生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以往,我最发怵的就是第一课时的故事教学课了。上课时手忙脚乱,不知如何下手,觉得到处都是新知识,这儿该讲,那儿也该讲。结果是蜻蜓点水,哪个环节学得都不够扎实。老师疲于讲解、苦不堪言,学生们则坐在那里,偶尔回答一个问题或是跟老师读读单词、句子,明显地处于被动状态;而现在呢?我经常根据课文内容提问学生一些发散性的、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学生们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认真观察画面、主动思考、合作讨论、积极发言。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同学们精彩的发言,学生们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教师利用书上的图片资源,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预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通过让学生讲述故事,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让学生创编故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通过让学生表演故事,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实践证明,故事教学哪个促进学生的多种智能发展。

3、故事教学有利于克服遗忘。学习一门语言,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操练虽然可以达到巩固所学语言知识的目的,但最终能否熟练地运用,还在于对词汇、词组、句型等语言材料的记忆。故事教学知识复现率高,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故事中得到强化记忆。例如,3b《mocky’sstore?》中,通过学生跟随故事中mocky在菜市场上询问各种菜的名称,强化了功能句doyouhave„?canihave„?并且这些句型在今后的故事篇章中还会再现,学生后面描述图片中也会自如地加以运用,克服了遗忘的弊病。

4、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每篇故事都包含了本单元的单词、句子。在理解、学习这些词、句时,我不是直接的“给予”学生,而是让他们在故事情景中感悟、猜测、理解,渐渐地,学生们养成了在语境中理解词句的习惯,并把这种学习方式自觉地迁移到课外阅读及英语考试中。许多学生自豪地对我说:“老师,阅读文章里有生词我也不怕,只要前后连起来读一读,我就知道大概意思了。”通过数据统计,以前错误率高达60-70%的阅读题现在已经降到了10-30%,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5、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

学习故事时,我经常根据故事画面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引发学生讨论、思考;学完故事后,我会让学生朗读课文、编排对话、分角色表演、复述故事等等。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学生们要回忆旧知识、并与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再以不同形式表达出来,学生们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也在一次次的操练、纠正中不断地修正、提高。

众所周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一定要重视每个单元的起始课—故事教学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为下面的继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

高峡等著:《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甄德山等:《教学成效的相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施良方等:《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林萍:《浅谈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2003年。

刘艳丽:《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003年。

高霞:《引导学生课堂参与,提高语文课堂效益》2003年。

费美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育”初探》2003年。

龚焱。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003年。

常恩元:《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2003年。

胡雪:《以参与求体验--浅谈小学音乐课学生的主体参与性》2003年。

宁敦霞:《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提高课堂参与率》2003。

小学儿歌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儿歌作为小学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孩子音乐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任。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深感儿歌教学的重要性,并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本文将从儿歌教学的目标、方法、乐感培养、情感表达和创造力开发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二段:确定教学目标。

在儿歌教学中,首要任务是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既包括音乐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学生通过学唱儿歌,可以锻炼语言的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同时,儿歌也可以帮助孩子培养音乐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因此,在儿歌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兼顾双重目标的实现。

第三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儿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我发现,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图像、音频等形式展示儿歌内容,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结合动作、表演等形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提高儿歌教学的效果。

第四段:培养乐感。

乐感是音乐素养的基础,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乐感尤为重要。儿歌教学是培养乐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旋律、节奏、音高等基本元素,并通过不同的练习和游戏活动,帮助他们感受音乐。例如,可以进行旋律添补、音符辨认等活动,通过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要素,培养其良好的乐感。

第五段:情感表达和创造力开发。

儿歌教学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情感和审美体验的培养。通过儿歌,孩子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儿歌中的情感内容,鼓励他们进行情感表达,并通过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自己编写歌词、创作旋律等,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总结部分。

通过对小学儿歌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儿歌教学对于孩子的音乐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明确的教学目标、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乐感、情感表达和创造力开发,都是儿歌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相信通过持之以恒的儿歌教学,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音乐才华和表达能力的小学生。

教学研究小学生心得体会

(首段)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教学研究是我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持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这些年来,我进行了许多教学研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收获。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我在小学生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二段)在教学研究中,我认识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从自身出发,让学生在教学中发扬自己的特长和能力,这是一个成功的课堂的关键。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段)除了注重教学方式,我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打造课堂文化。我认为,好的教育不仅在于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在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品德。因此,我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丰富的文学作品,并在课堂上进行文学交流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四段)此外,我还不断探索与家长的沟通方式,有效促进了家校合作。小学生是家庭教育的重点对象,家长是学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我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与家长共同协调解决问题。此外,在开展家长会议时,我会提供有关学生学习的详细资料,让家长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尾段)总之,教育是良心之事,是需要教师不断追求进步的工作。在我从事小学生教育工作的这些年里,我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和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不断创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小学有效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基本语言能力的养成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甚至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实现成为关注重点。有效教学,简单说来,就是使老师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甚至超额完成。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呢?下面我们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阐述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

一、从教师角度实现有效教学。

1.精心备课和精编导学案。

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备课。对于小学语文来说,虽然其教授内容较为简单,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仍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理解和记忆困难的状况。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定课堂上讲述的内容。以小学一年级课本为例,课本的主要内容是拼音的学习,教授内容较为单一,但老师不可因此而放松自己的备课。因为一年级的小学生中大多数还尚未接触过拼音,对拼音的学习怀有某种由于未知而产生的恐惧感,所以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种状况,不可因教学内容简单而盲目追求讲课进度,忽视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掌握状况。拼音的学习是学生进行日后语文学习的基础,老师应极为重视,争取使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拼音并能进行灵活运用。备课体现的是一名老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对备课内容的选择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掌握程度、对课本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自身教学水平,这是一门学问,也影响着接下来的讲课效果,不容忽视。

2.建立趣味课堂。

小学的语文教学应充满趣味性,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激情,放松学生紧张的学习心情。以《乌鸦喝水》这一课为例,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场情景剧表演,让学生将“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的内容通过表演的方式讲述出来,然后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讨论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乌鸦的什么优点,或者让学生与乌鸦进行身份置换,让学生讲述自己作为一只乌鸦在那种情况下会作何反应,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通过这种方法,不仅活泼了课堂,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养成踊跃回答问题的习惯,从而紧跟老师的讲课步伐。这对实现学生课上集中注意力听讲来说也是一个可行性较强的方法。总体来说,建立趣味课堂对于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具有良好的助力作用。

3.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已被大量运用于各种学科的课堂中,小学语文课堂也不能例外。情境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具有较高的'带入度,很容易将学生带入到一种特定的环境中,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感,也就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以《升国旗》这一课为例,老师可以在讲述课文之前向学生讲述国旗图案的来源,国旗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升国旗。然后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向学生播放有关升国旗的相关视频,视频强烈的代入感可以触碰到学生心灵中的爱国情,有助于学生对于接下来课文的理解。在课文讲述完毕后,老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讲述在参与升国旗时的注意事项,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升国旗的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升国旗,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兴趣,对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老师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作文小学语文老师,要尤其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所以,我们要乐于学习,脚踏实地,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对此我觉得应该做到:(1)注意苦练教师基本功。基本功包括普通话、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讲课的技巧等方面。语文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前提。(2)丰富教学内容。对于教授内容的选择体现的是一位老师的整体能力,能不能将语文课堂打造的具有趣味性,能不能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特点,能不能做到启发式教学等都在此能力范围之内。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应做到熟练掌握教材,广泛阅读书籍,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从学生角度实现有效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小学语文学习的前提是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所学内容,才能对知识点进行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做到善于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可以为每个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欲望。在学习《孙中山破陋习》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在讲述课文前向学生讲述旧时“缠足”这一陋习的相关内容,然后向学生提问“缠足”应不应该被废除,为什么要被废除,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在新课教授完成后,可以进行更深一层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思考旧时逼迫妇女缠足的原因,老师可以在一旁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小小的提醒,问题可以设置成“缠足后会对妇女产生什么影响”“旧时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关系”等。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也加深语文课堂的知识深度,可谓效果颇丰。

2.引导讨论,释疑解惑。

开展课堂讨论应作为语文课堂的常用教学方法,其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其学习得到提升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应极为重视。讨论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与学生间的讨论,一种则是学生与老师间的讨论。以《谈礼貌》这一课为例,老师可以先分小组让学生之间讨论讲礼貌的重要性,生活中存在的讲礼貌的行为以及不讲礼貌的行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将自己的讨论总结进行阐述,根据学生的阐述,老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提问,将礼貌问题上升到道德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深度拓展到新的领域。可以对现在社会上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阐述,将其中的偏激观点收集起来,进行改正,向学生讲述正确的价值观,以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反思归纳,增强信心。

小学语文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某个故事,认识某个汉字,其最终目的是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的概括能力和语言的陈述能力是需要尤其注意培养的基本能力,课堂小结是锻炼语言概括能力和语言陈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课堂小结就是对所学知识点的总结概括,是对本节课重点和难点的汲取过程,所总结的正是学生需要重点记忆的地方,应被老师重视。而且,对老师应减少课堂小结的干预,将总结交给学生完成,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既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实现首次记忆,而且在总结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很多问题,可以进行查缺补漏,达到完善吸收。最后,老师要在此阶段帮助学生解决疑虑,并对学生总结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使学生能够做到对知识点的真正掌握。

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教学,体现的不仅是老师的教学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发展能力。高效的语文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老师应极为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反应,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多变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教学效果也才能完成得真正出色。

参考文献:

[1]于京京。小学语文课堂学生提问行为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杜永强。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研究[d]。宁波大学,2012.

小学儿歌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儿歌是小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它以优美的旋律、简单的歌词和有趣的内容深受小学生喜爱。在教学中,儿歌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音乐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小学儿歌教学进行了一些研究,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在儿歌教学中,我发现了儿歌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通过模仿歌词的朗读和演唱,可以提高他们的发音、语调和语言流畅性。同时,儿歌的歌词通常比较简单,词汇量较小,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通过反复唱歌,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儿歌中的词汇,并能够加以运用,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其次,儿歌的旋律易于记忆,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儿歌的旋律多采用简单明快的节奏,让学生们很容易上口。通过反复的练唱和听唱,学生可以牢牢记住儿歌的歌词和旋律。这对于学生的记忆力的提高至关重要。记忆力的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记住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再次,儿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唱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旋律进行自由发挥,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表达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艺术天赋和想象力。在我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自己编写歌词,创作属于他们自己的儿歌。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再者,儿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儿歌教学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通过歌曲的表达和演唱,可以让学生释放情感、舒缓压力。而且,儿歌的歌曲内容通常比较轻松愉快,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欢笑。在教学中,我经常使用儿歌教学来缓解学生的疲劳,调节学生的情绪。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最后,儿歌教学需要与其他教学活动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儿歌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它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我常常将儿歌教学与绘画、手工、游戏等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全面地接触和体验音乐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综上所述,小学儿歌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儿歌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记忆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我们应该让儿歌教学与其他教学活动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我相信小学儿歌教学会在未来的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课堂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学习。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与实践充分证明:科学有效的提问,是激活课堂、促进教学实现动态生成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我围绕“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积极探索,在前阶段提出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十项策略:

(一)态度真诚。

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指责和嘲笑,真诚而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启发。另外,提问要尽量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从而调动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因人施问。

孔子因材施教这条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即为因人施问。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预设;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如课前检测字词时,可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以增强差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课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和部分中等生来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加以点评,让所有学生在比较与鉴别中,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

(三)注重实际。

轨,才能取得教学主动权。因此设计提问,我们既考虑学生的思想方法,又考虑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兴趣爱好。

(四)体现整体。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喜欢将一篇课文肢解开来,零碎地发问,易形成分析的疲劳。提问应注意有利于学生整体感受文本,在此基础上深入研讨关键点。围绕问题,学生可开展小组学习,也能使课题充满生机。

(五)创设情境。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氛围,避免传统教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尴尬局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六)重视体验。

设计的问题能让学生有亲切感,有利于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比如教学《中彩那天》,可以提问“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中奖的感受?”“《中奖那天》中的父亲得到那辆汽车后能经过道德抉择把汽车还给库伯,你感受出什么?”这些问题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有话可说,能激发思维,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

(七)巧妙变换。

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当学生带着解开悬念的渴望学习课文时,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势引导盲人青年的认真刻苦,完成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课堂提问不要只局限于一个角度,采用一种表达形式,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适当变换角度提问,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八)体现“两”度。

不难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往往会造成整堂课的气氛沉闷。

挖掘深度,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提问时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课后如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因此,必要时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才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

浅显的提问,往往使学生收效甚微,只起到浮光掠影的作用,因此,在必要之时增加点深度使学生咀之有劲,品之有味,能够领略更奥妙的知识殿堂,有时还会引起创造性的火花。

(九)强化重点。

现行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文本特征,有重点的设计问题,或设计问题反映重点。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提的问题,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便能幡然顿悟,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对重点需要进行巩固,而重复提问又容易引起学生疲劳与反感,成为无效提问。因此,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设计问题,反映重点。比如学习《长征》一文后,可以设计问题:在本文的古诗词语中,你知道哪些词语在语境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还知道历史上红军的哪些感人的故事?长征中的红军精神对你有哪些影响?等等。这些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想得更深,想得更广,也容易激起学生的思考和回答积极性。

(十)“节外生枝”

“节外生枝”教语文,也就是在研究文本的基础上,促成课堂生活与课外生活知识的链接,策动各种教学形式与活动形式再生成,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探究精神。“节”就是课内知识,“枝”就是在联系课内知识基础上拓展开来的其他知识与问题。通过“节外生枝”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最大程度地开掘出语文课程丰富的资源。可以从续写情节、比较主题、评说思想、学科渗透、联系生活。等角度设计拓展的问题。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语言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赖于“教学参考书”,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这方面,我作了如下归纳。

一、设计好教学环节。我认为,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内容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而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有太多的不如意。越是想上好,越容易出差错,不成熟,令我汗颜。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有人说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这样学生就会从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课堂也将不再空乏,学生也将不再是可怜的倾听者。

三、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课堂学习为核心,主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通过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章传发。

语文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知道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关键是什么,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摘要:小学语文主题教学,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综合思维指引下,以主题的方式,整合课内外资源,以“语文立人”为核心,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以及教学价值,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引导儿童生成主题,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思维提升、精神丰富,整体提升语文素养。以“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三个一”质量标准为目标,整合资源,体现儿童立场,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体系,创新了“主题·整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主题课程资源库。

一、研究的缘起。

从教近30年,从普通教师到特级教师,再到学校校长,我始终没有离开课堂,紧跟时代脚步,开展研究与实践,发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难以形成核心价值观。

新课改前,部分教师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人文精神培养;新课改后,部分教师以尊重学生的名义放弃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很难让学生拥有真切的情感体验。要么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要么上成训练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决。

(二)教学内容支离破碎,难以整体提升语文素养。

单篇课文篇幅短小,不能给学生足够的语言材料和思维空间;篇与篇之间缺乏联系,学生不能从比较中发现语言规律,学习的内容、获得的体验呈碎片化;教师一课一课地教,甚至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窄化为学习教材本身,无法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教学目标不清、教学方式僵化,导致儿童学习负担过重。

面对语文教学丰富的内容,教师很难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从满堂讲到满堂问,再到满堂论,始终不能跳出内容分析的套路,教学方式单调。为了应对考试,学生要进行大量重复、机械的训练,学习负担过重。

宏观上说,这些问题事关学科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代表了语文教学某些积重难返的核心问题,是课改的“硬骨头”。微观上说,这些问题又是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事关“语文立人”理念的实现。笔者专注小学语文实践研究近30年,在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内容、实施策略、课程资源、评价等方面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改革尝试,后逐步发展完善为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思想和实践体系。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旨在以语文立人为导向,探索怎样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完整人格。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综合思维指引下,以主题的方式,整合课内外资源,以语文立人为核心,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以及教学价值,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引导儿童生成主题,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思维提升、精神丰富,整体提升语文素养的一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一)核心概念。

主题教学中的主题,是围绕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特点以及生活经验、语言学习规律、优秀文化传统等确定的核心语词;是与儿童的生命成长编织起来,生发语文教育意义的立体的、动态的“意义”群;是语文教学所传承、创生、发展、传递的核心价值观。主题的表现形式通常是语词。

有些主题侧重指向语言学习规律:包括如何进行语言的积累、理解、运用等方法,如,执教图画书《我的爸爸叫焦尼》中突出的“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有些侧重指向思维品质:包括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想象创造等,如,执教《皇帝的新装》创生的“回到事情本身”主题,引导学生借助语言生成意义,提高思辨能力。还有些侧重指向学生精神品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敢、自强、谦卑、博爱、尊重、感恩、互助、责任等个体成长价值观,如,执教《珍珠鸟》中烘托的“信赖”,《三打白骨精》中体现的“向善”。

主题选择的根本原则是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主题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最初主题选择是静态的,即提取文本蕴含的关键词句作为主题。随着执教经验日渐纯熟,主题的选择发展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学生在与文本、同伴、教师以及自我的对话中,自主选择、建构主题,充分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力,尊重了他们的选择权。主题选择还要遵循阶段性、开放性的原则。不同维度的主题,伴随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断内化、深化、发展变化,搭建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沟通的桥梁,潜移默化地配合、呼应学生思维发展与生命成长的重要节点和节奏,烙印成他们独特的文化“胎记”。

(二)理念与实施原则。

语文教育在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创造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主要基于以下理念:

语文立人。聚焦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挖掘有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语文内容,在与主题的交融中形成学生成长的内核,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整合思维。整合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体验,实现课堂的整体构建。

儿童立场。儿童站在课堂正中央。主题由儿童生成,儿童质疑贯穿课堂,儿童反馈作为实践检验标准。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张扬个性,激发创造力,提高参与意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主题教学指向儿童语文素养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实施主题教学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去实现双基,但又不拘泥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传授。课堂教学既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得到培养。

主题教学内涵,契合核心价值观,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方法,既在理念上引领,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体系。

(二)。

(一)探索阶段(1994.9—2000.8)。

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不同。后者有严密的学科和教学逻辑体系,但语文教学内容多,内涵深厚,但缺乏系统性,碎片化现象严重。尤其对于新手教师更是摸不到门路,经常眉毛胡子一把抓。通过我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六年“语文教学的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课堂实践,与学生一起创生了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冲破教科书内容的束缚,率先提出为学生生命奠基的“三个超越”。

“立足课堂,超越课堂”——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教育社会学者认为课堂是浓缩的社会,是展望社会的一扇窗。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课堂的空间束缚,教师要勇于带领学生“走出去”,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加工处理教材。对于语文学科,有意识地扩展阅读内容、自选课程资源尤为重要。引向生活。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增进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学习。但是教学相长,学生与教师是教学中一对不可分离的矛盾体。如果不了解学生,教学无从下手。教师要蹲下身子,把儿童当作学习成长中的伙伴,与儿童一起去探求语文学习奥妙。

以“三个超越”使“语文教学着眼于人的发展”,这样的实践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三个超越”也为世纪末语文新课标的修订提供了借鉴。然而“超越”不能没有边界,“超越”需要整体布局,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结构化、序列化。由此,主题教学的雏形呼之欲出。

(二)形成阶段(2000.9—2007.8)。

2000年,又新带一年级,跟随课改脚步,结合课标,借鉴西方课程统整理论,尝试将教材中单篇课文碎片化的教学内容,以主题加以统整,通过一系列课例研究,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

2001-2003年,执教《朋友》《再见了,亲人》,分别以“友情”“伟大的友谊”为主题,一篇带多篇,牵主题一发,带动听说读写全身。在“窦桂梅专业成长思想”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主题教学“,《人民教育》专题报道。著名语文教育家霍懋征现场听课并高度评价:主题教学是一种创新模式,让教学内容集约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

2004-2005年,继续以课例推动。从文本中提取主题,以主题优化整合多种课程资源,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从中提取“好好儿活”,群文共读《我与地坛》《合欢树》等,引发学生对“珍惜生命”的深思,促进精神发展。而后加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如《游园不值》由“不值”,对比《雪夜访戴不遇》的“不遇”,体味“不遇中有遇”的主题。

2006-2007年开始实践不同文体的课例。经典诵读,如《村居》在古典诗词的吟诵涵咏中体味“居安思危”主题,带动相同主题诗词诵读;整本书阅读,如由《三打白骨精》导读《西游记》,《丑小鸭》导读《安徒生童话》等。把阅读课纳入课程体系,实现了“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内阅读教学化”。

又一个六年多的实践研究,主题内涵逐渐丰富,形成了“情感·思辨”为主线,“体验·生成”为特征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模型。主题教学因其独特的主题内涵,已经从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发展为一种教学思想。

(三)深化阶段(2007.9—至今)。

如何让思想烛照现实,更好提升儿童语文综合素养和核心价值观,我运用“主题·整合”思想,借鉴多种理论系统构建,完善教学体系。

依据课标,主题统领,将主题教学思想融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质量要求把控课堂教学。2003年,曾提炼出“三个一”的校本语文教学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经过前后十余年的努力,进一步细化完善“三个一”,出版了12册《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以下称《目标手册》)。《目标手册》是给教师的教学参考,但是课堂教学更要基于学生的立场去构建,努力尝试将《目标手册》转化为儿童的学习过程。仍然是延续用主题单元整合学习内容,学校用三年多时间出版《小学语文乐学手册》(以下称《乐学手册》),并将该手册作为载体改革课堂教学方式。《魅力》《牛郎织女》等课例探索,以儿童乐学、善学为导向的动态课堂,并完善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随着主题教学思想的日益成熟,又利用主题教学中的整合思维,打破学科分立,实现学科有机融合。又一个六年多的实践研究,重建了课堂形态,形成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系统,很好地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的问题。以主题整合,优化各学科学习内容、方法及路径,儿童在学科内、跨学科整合中,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创新。2013年执教多学科整合课《皇帝的新装》获得众多专家的肯定。由此,主题教学思想进一步辐射到学校课程的整体实施,推动学校课程整合,构建“1+x课程”育人模式。

主题教学的研究过程,以对儿童的研究贯穿始终,是我与学生、教师一道共同成长的过程,近30年40多节研究课,亲自执教,示范引领,始终站在课堂,用鲜活的课例表达我对于教育的思考,自己既是研究者,也成为被研究者。

三、

主题教学的目标,指向语文素养与核心价值观。在具体教学中,依据“三个一”质量目标,凭借12册《目标手册》细化到每一个年级。一手好汉字:正确、规范、美观;一副好口才:倾听、表达、应对;一篇好文章:这里包括两个层面,读懂一篇好文章(理解、统整、评鉴);能写一篇好文章(积累、观察、应用)。“三个一”努力实现低年段,基础牢;中年段,腰杆硬;高年段,起点高。

“三个一”中的“好”是指形成基本的、稳定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在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文学、文章、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儿童在达成“三个一”质量目标的过程中,思维的、精神的元素也表现出来,即获得“一流好人格、一种好思维”。

2.重构语文课程内容。

(1)以主题整合教材,确定精、略读篇目。

根据主题内涵的深刻与丰富程度、语言文字的典范性程度、历经时间淘洗而得到的认可性程度,将教材中的课文分为精读文和略读文。精读文教学,要重点落实课文的文章、文学、文化内涵,以主题贯穿,课堂上学生与文本文字对话,与文字背后的思想交锋,在不断的破和立中,实现主题的意义创生。略读文,能粗知大意、了解主题、学会生字新词、突破重点难点即可,重点在于运用精读文获得的阅读方法,广泛积累,表达运用,丰富对于主题内涵的理解。精读是主体,举一反三,侧重习得方法。略读是补充,举三反一,侧重运用实践,速读与浏览方法等。

(2)主题统领,补充经典诵读内容及整本书阅读。

回归基于经典阅读的人文教育,能够适应广义上的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时代需要、竞争需要、训练需要,是能够促进受教育者重新发现和思考“人”的内在含义的教育。主题教学倡导大量积累,选择古今经典诗词文赋,推荐必读选读书目,设置专门课时加以落实,并将其学习成效纳入分项测评。

内容选择一方面采用“主题·整合”的思维方式,配合所使用的教材的主题单元,选择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诵读与阅读内容。同时,考虑儿童兴趣、需要,从丰富学生视野的角度,选择不同种类的经典内容。如推荐必读选读书目中,有民族文化及世界经典,涵盖人文社科、科普、儿童文学等方面。学生六年积累诗词文赋500篇,阅读整本书超250本。这些推荐的经典诵读与阅读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级推进,并配套研究了分级的评价方案。“窦桂梅推荐书目”在全国广为流传,成为广大学生、教师、家长借鉴的范例。

3.实施“长、短、微”课时设置为推进精读、略读教学,落实整本书阅读和经典诵读,及语文创新与实践活动,使之利用在校时间完成,增质不增负,将原来40分钟一节课,调整为60、35、10分钟不等的长、短、微课时。

清晨入校后,学生可自主选择在图书馆参与阅读微课堂;早上晨诵10分钟,诵读经典的诗词文赋。

语文课分长短课时,60分钟大课时用来侧重落实精读文教学,或进行需要较长时间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35分钟的小课时用来侧重落实略读文教学。每周五第一节“主题阅读课”,采用导读、细读、分享等不同课型开展整本书阅读,每周五下午设“创新与实践”课,开展跨学科主题实践,如戏剧表演等。每天中午设10分钟的吟诵习字时间,伴随“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经典吟诵广播,学生提笔练字,传承中华文化。

4.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主题教学课堂评价主要通过四个维度进行,即:兴趣值(主题是否促进学习愿望)、方法值(是否从主题学习中得到启示并迁移)、容量值(是否由主题带动更丰富的学习)、意义值(主题是否促进语言、思维及精神发展)。

儿童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主要使用形成性(主题护照+分项测评)和总结性(综合测评)评价。“主题护照”以“言行得体、协商互让、自律自强、诚实守信、勇于担当、尊重感恩”为系列主题,在护照中记录语文学习与实践过程。分项测评融在日常教学中,依据年级不同选择考查“演讲、朗读、背诵、写字、习作、课外阅读”等专项技能,从不同侧面全面落实学生语文能力的达成,积累“一生有用的语文”。综合测评,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即“运用知识的知识”。

(二)创新教学模式。

四位一体的体系是主题教学的整体框架,具体到每个“主题”的单元学习,以及每一节语文课怎样实施,建构了动态流程。

1.单元教学——“主题·整合”

单元的教学中,学生首先概览整组文章,整体感悟主题;以精读一篇带动多篇略读,在比较阅读中体验主题;补充同主题的相关读物,丰富对主题的理解;围绕主题进行诗辞歌赋积累、跨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悟、践行主题。单元主题整合使学生将各个领域的学习统整到主题之下,使原本的单篇学习得到整合、篇与篇之间建立联系,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同时对主题有了多元建构。

2.课堂操作——“预学-共学-延学”

具体到单元中每节课的教学,将教学过程分为“预学-共学-延学”三个基本环节。预学:学生初步自学、整理收获、发现不懂的问题,带着准备以及对主题的预期,走进课堂。

共学:层层落实主题。注重“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将质疑整理成“主问题串”,学生小组合作研究。在解决质疑中逐步形成对文本的独立见解,初步“生成主题”。结合预期主题,以文本内容为支撑“体验与表达主题”。注重思辨,基于学生自主质疑、教师追问,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多侧面、多角度形成自己对于主题的独特见解,提升思维品质。最后“有效回应”,即对已有的体验与表达进行纠偏、引领、提升与延伸,促使其对主题深入理解,并产生学习的新期待。

延学:学生带着对主题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渴望继续探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多条思考与提升的途径。

以上三环节,主题由儿童生成,儿童质疑贯穿课堂,将儿童反馈作为实践检验标准。学生理解主题的过程,也是学语习文、发展思维的过程,学生为了理解与表达主题,必须深入文本、反复研读,进行丰富、深刻的思维活动,进而组织语言、梳理思路、合作交流、恰当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自然而然获得提高。三个环节看似简单,其中体现了儿童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语言的学习中发展思维、涵养精神,实现创生意义的语文学习。

(三)建立课程资源库。

为了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物化各项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库。1.《目标手册》。

《目标手册》按照“质量依据、质量目标、实施策略、质量评价、相关附件”五个方面,逐一回答“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每一个板块“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以什么为媒介教”的问题。使用者拿到《目标手册》可以按图索骥。凭借《目标手册》,语文学科的教学,构成了贯穿六个年级、三大板块的经纬交错的质量目标体系。

其中“实施策略”具体介绍了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法,阐明了如何落实“知识点”、如何教给方法、如何培养能力、如何养成习惯,凸显了语文教学中的策略指导,体现了《目标手册》的核心价值——解决到达教学目标彼岸的“桥”和“船”的问题。凭借“实施策略”,即使是新任教师,也能够据此,轻松找到达成“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实施途径。特别是如果能够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全套《目标手册》,教师更是能够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培养路线图,据此真正落实减负增效。“相关附件”部分提供了大量可供教师、家长、学生使用的课程资源,“一手好汉字”板块中提供了基础字词表、拓展字词表、课外词语表、识字小窍门、常用字字理、写字小故事、书法小讲堂。“一副好口才”板块提供了倾听素材、朗读素材、表述素材、应对素材。“一篇好文章”板块提供了名家名篇推荐、必读选读书目推荐、影视作品推荐、必背古诗词、必背儿童诗及现代诗、必背古文经典、文学小常识、趣味语文、读写结合联系、写作指导范本、学生作文范文。

教师通过对质量目标的清晰定位,对教材的把握更准确、透彻,通过对实施策略的有效借鉴,教学设计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于是就可以努力呈现容量大、密度高、效果好的课堂。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目标手册》是快速进入教师角色,保证教学质量的一条高速路。

学生有了《目标手册》,对每一个学期应该掌握多少字词,应该学会哪些阅读方法,应该掌握哪种写作技巧等,能做到心中有数,学习的过程变得主动、自如。《目标手册》中详细、清楚的拓展内容,为学生随时积累提供了可能。《目标手册》就像一幅语文教与学的地图,为主题教学的实践者提供教学实施的方向、策略。

2.《乐学手册》及其他《目标手册》将课程标准清晰化后,如何操作这些目标呢?这些目标必须在课堂上落地开花。课堂必须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于是我们研制了《乐学手册》。

《乐学手册》由“乐学目标”、“乐学单”、“乐读单”、“专题训练”和“乐学评价”五大部分构成。通过“乐学目标”,同学们能够从一开始就清楚学习的目标和重点,并通过由每一课的“乐学单”和整本书推荐的“乐读单”进行有效学习,再通过“专题训练”和“乐学评价”,巩固和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

“乐读单”整合了多个主要版本的教材,形成了乐学篇目(包括单篇经典文章和整本书)。同学们学语文不再是学一册课本,而是多种版本教材的整合体。配合每学期的必读和选读书目,编制读书报告单。在读书报告单的指引下,清华附小学生的六年里基本能读160多本书。

“乐学单”把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类。“精读”课文通过“预学单”、“共学单”和“延学单”三个学习单达到精讲精学;“略读”课文则通过自主预学、乐学分享和拓展学习等几项重点活动,整体学习,突出重点。

《乐学手册》打通课前、课中、课后的通道,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方案,精讲精学,增效提质。同时,还研制出版“写字手册、作文教材(获市政府二等奖)”等,将《目标手册》落到实处。

小学写作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从对小学数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出发,来分析与阐述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主要任务,并用发展的眼光以及最新的教育理论来论述小学数学课程的变革与发展,尤其是结合小学数学的发展和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来分析今天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

从教学研究的论述角度看,本书始终将眼光盯住儿童的学习,始终在关注儿童的学习方式与认知发展。它教会了我们应该如何教数学。下面就从探究学习这一点谈谈我的体会。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进行学习。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与体验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上。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时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扼杀了。他们对数学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还怎么能更深入地进行创新呢?在小学数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呢?根据对本书的学习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就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使其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

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3、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给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研究的环境,善于提出一些学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寻找问题的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研究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多一份创造的信心。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下载--。

小学英语教学研究活动心得体会

我受教育办派遣赴兰州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小学英语教学培训活动。通过5月28日、29日两天的集中培训,让我有了深刻的感悟。

本次培训邀请了扬州著名英语教师闵洁、英语学科带头人卢燕、师资培训专家龚海平。闵洁老师和卢燕老师分别上了“精彩一课”。闵洁老师的英语绘本课《thelittlehungrysnake》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英语教学形式,再针对这一节课,开展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讲座,就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指导。卢燕老师的《animalsilike》“精彩一课”之后,进行了《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讲座。龚海平老师的讲座是《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途径》。就这三位专家的讲座,对我触动最深的还是龚海平老师的讲座,他用幽默的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我们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弊病。

通过本次培训我有了以下体会:

首先,我们小学英语教师的自身英语水平亟待提高。两堂“精彩一课”两位老师全部用英语执教,所教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沟通畅通无阻。语言是一种交际的产物,是运用的产物,只有老师不断引导学生说英语,互相用英语交流,这样英语的水平就有了很大的提升,因为小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很强。在这一种理念的促使下我们英语教师就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自学英语,从语言的音、形、义,以及它们的文化内涵去学习。学生真正的英语水平是他们能听懂多少、能说能运用多少英语。本着这样的目标我们更要用英语教学。

其次,我们现在英语教学中存在太多的弊病。龚海平老师说“改革总是有风险的,但不改革肯定要落后。”我认为这句话很中肯,就是因为我们怕风险所以踟躇不敢前,教学方法还是在模仿我们当年的老师。所以我们要忍痛摒弃旧的教学方法,打造“有效课堂”。有效课堂就是消耗较少的时间,取得最显著的教学效果。这和我们教育办所有提倡的“内涵高效式课堂”是不谋而合的。而要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从这几方面进行改革: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牢牢扣住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过于宽泛或残缺不全,更不能牵强附会地和素质教育看齐。

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教师要着重教的部分,而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麻烦的部分,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一定要有前瞻的预见性,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

3、教学过程。英语的教学过程应该遵循听、说、读、写的先后顺序,否则就会出现程序混乱或任务叠加的现象,这样就与我们“高效课堂”的初衷背道而驰。

4、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许多老师发现了我们旧的教学过程中“一言堂”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的我们的学生缺乏创造力,“合作学习”随之诞生,但通过我长期观察,合作学习大多流于形式。因为我们面对的这一代人自私自利,很喜欢表现自己,但从不愿意倾听他人,所以我们的合作交流就有时是一个组的代表在展示,而其他小组争先恐后地在举手,根本没有听这个人在说什么,效果自认然不言而喻了。再就是有些老师的号召力很强,很能将课堂气氛搞活,但是就会出现学生兴高采烈的结束了一堂课,却一点收获也没有,这不能说是一堂失败课,但至少是一堂无效的课。所以我们在注重课堂活动形式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的自控能力,应该以解决问题为手段,学生进行语言互动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称为“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必然要个学生设置问题,在设计问题是一定要清楚学生的基础和水平,问题要有深度,要有“含金量”,不能低估了学生的水平,也不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试着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就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来建构新的知识。比如“cartoon”我们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car”引导到“cart”,再由“afternoon”中“oon”发/u:n/,再引导学生读“cartoon”发/ka:’u:n/,老师没有范读,学生会了,学生从中获得的成就感比你夸他一句“verygood!”要多很多。

5、作业设计。现在我们的作业设计大多缺乏开放性、自主性,割裂了知识形成过程中之间的联系,所以显得单调。作业设计的主干是聚焦本节课的重点,同时还要联系旧知识,不至于是学生所学的知识一节一节,形不成整体的体系。

6、课堂评价。对学生的鼓励所产生的效应远比惩罚产生的效果要好很多,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很多老师也在这一点上产生了共识。但是对于学生的鼓励评价要真诚,要恰当,不能夸大其词,更不能言不由衷,因为言不由衷评价更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就是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结构,不利于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课堂中我们的听力要占到60%,会话占到30%。读写只占到10%,就可。因为英语是一门语言,它要在运用中才能提高。

这次培训学习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英语教学,也让我有了自学的动力,因为我们要教好学生,只有自己的水平提高了才能引导学生的进步。

景丽娟。

玉都镇摆旗小学。

小学本真课堂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了兰山区小学数学本真“新课堂”活动,虽然天气很冷,但是会场内气氛却热烈,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氛围。上课的老师们娴熟的。

教学。

技巧、精致的板书、亲切的教态、良好的综合素质,同学们认真听课的态度,训练有素的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交流,精彩的发言,都获得了听课老师阵阵热烈地掌声。

虽然很累,但是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让我领略到了名师的风采,学到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在这次活动中听了四位老师的课,其中韩老师和薛老师上的是常态课,郝老师和孙老师的课是即将参加比赛的,四堂课都很精彩,而后教研员进行了点评,然后还安排常态课教师介绍了自己是研究“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经验,让人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了点云拨雾的作用,下面就谈谈我的感受比较深的几点体会:

一、训练有素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在韩老师和薛老师的常态课上,学生们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非常高效。我觉得这一方面是得益于老师们平时的指导,更重要的是每次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前,老师都会给出明确的提示,连时间和音量都会提示。而讨论交流结束时,师生之间会有约定好的结束信号:韩老师的是口号“---我自信----我成长”,薛老师的是“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汇报时会让学生们按序号汇报。这些细致的提示给学生们的讨论交流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让学生们能有条不紊的进行思考,交流,汇报。

二、扎实有效的教学。两位老师上的这两节常态课都非常扎实,重难点突出,比如韩老师的《按比例分配练习》这一课,韩老师准备了四种不同类型的题目,层层递进,每一个题目都有针对性,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探究、交流,使学生一步步建立模型,并理解应用此类题目的模型。而薛老师的《万以内加法(连续进位)》一课,在教学算理和算法时,让学生先自主探究,把探究结果写在学习单上,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再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练习时再巩固,学生在自学、交流、练习中一遍遍巩固算理和算法。

三、

善于发现与联系的眼睛。

数学知识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数学老师要善于发现,善于从生活中找素材,把知识生活化,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课上两位老师都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而非直接教教材。例如:孙老师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时,把三种情况(一端种,两端种,两端不种)整合到一道题目中,让学生从中发现矛盾点。在对比联系学习中解决问题,建立模型。在应用练习时,引导学生把模型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如钉纽扣、钟声,锯木头,装路灯等等。既训练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体会是可以记录的,但心灵的感受可能是无法言语的,只有自己的经历,才会有认识上的提高。

虽累但幸好有收获。

2017/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