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的心得体会(热门19篇)

小编: 纸韵

心得体会是对自身经历和感悟的总结和反思,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升能力,我想我应该写一篇心得体会了吧。以下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和思考能力。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

有时候会很羡慕医生,觉得医生穿着白大褂的样子就莫名地给人一种特别安心可靠的感觉。能挽救一条生命,本身就是一件特别神圣而又伟大的事情。通过这个视频,我更是看到了作为一名医生,在面对危险时那股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的勇敢,在面对病人时的医者仁心,在提及自己专业知识时的骄傲自信,在面对家国大义时的那种舍身就义的伟大。他们是令人敬佩的。如果是我,面对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希望自己也可以像他们一样不怕牺牲不怕辛苦勇敢向前。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国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重大困难面前,每个人都在积极的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型冠状病毒出现以后,为了尽快防止疫情扩散,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央及各地政府迅速做出相应对策,并召集广大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很多医护人员自愿请战到疫情最严重的武汉救治病人,很多人也自愿当起了志愿者,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在他们中间,有些医护人员被感染,但他们毫无怨言。一位被感染的医护人员说:等我治愈后,一定重返战场,再次和战友们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病毒。

现在中国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这是广大医护人员及全体中国人民的力量。让我们一起为中国加油!一起打赢这场新冠疫情防疫战!防控疫情,从你我做起,愿大家健康、平安!再次向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们致敬,辛苦了!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

面对这样一个临时组建的队伍,他们来自不同的科室、不同的专业,整体较为年轻,管理起来绝不是易事。三院医疗队第一时间成立临时党总支、临时团支部,充分发挥党团的先锋作用,模范引领,鼓舞士气。11次支委会和支部书记会,4次党总支活动,22场党团活动。队里的60、70后用他们的丰富经验和过硬的专业知识运筹帷幄,80、90后则凭他们的本领坚毅果敢,敢想敢为。

对内先后成立的感控监督组、综合协调组、宣传组各司其职,全方位守护队伍健康。在全方面狠抓感控的前提下,我们保证了0感染,同时长期作战始终关注队员情况,通过开展系列文化娱乐活动,保证身心健康。抗疫后期,每日分别在上午、下午各安排一次广播体操,这样的习惯一直坚持到回京隔离结束,从线下体操到云体操,固定的闹钟已成为习惯。队员们听闻明天的线上长跑,纷纷踊跃报名,宛如一场仪式,致敬青春,为我们的抗疫增添绚烂的一笔。

此外,我们举办了多场别开生面的生日会,充满温情和感动;在其他医疗队陆续撤离,我们却还坚守的时候,组织队员细细感受樱花盛开的武汉,登上黄鹤楼,俯瞰这座我们守卫的美丽江城;我们组织前往八七会议旧址致敬前辈,汲取力量,继续前行,坚守到底;隔离期间我们举办了摄影比赛,共同打造集体记忆……这些活动的组织,让队员感受到关爱,感受到被需要,形成强大的职业认同,保持了队伍的长期战斗力。

我们共同度过近个小时的难忘时光,书写着我们北大人献身医学事业,守护生命健康,报效伟大祖国的初心和使命!我们用行动证明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我们也将一如既往不懈努力,拼搏奋战,练就过硬本领,不负北大人的使命担当,不负五四精神的传承和力量,更不负祖国与民族的期望。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观看本次直播大讲堂,我感触颇多。本次疫情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而我们能够成功控制疫情,就是因为有这些“最美逆行者”,而本次直播讲堂中的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面对疫情,他们不惧危险,敢于承担,他们的事迹让我们看到了青年人的担当和力量。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以这些优秀的年轻人为榜样,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去时雨雪纷飞,归来草长莺飞。3月31日傍晚,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援鄂医疗队20名白衣战士在湖北鄂州奋战55天后圆满完成任务,满载鄂州人民的无限感激和不舍之情,全部平安凯旋。

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医学部副主任刘晓光等专程迎接和慰问全体医疗队员,高度赞扬医疗队员为抗疫斗争作出的突出贡献,充分展现出北大医学人的使命担当。

刘玉村代表北京大学欢迎勇士们回家,向医疗队表示诚挚慰问和崇高的敬意。医疗队在湖北期间,学校时时牵挂着每一个人,每天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医疗队的工作和各位队员的身体健康状况。

北大将隆重表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医务人员和教职员工。参加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的勇士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给予多少赞美都不为过;参加校园保卫战和在其它各条抗疫战线上无私奉献的卫士,也要得到称赞。

刘玉村叮嘱医疗队员在接下来集中隔离的这段时间里,既要好好休息调整,也不要放弃通过疫情防控工作,观察世界、感悟人生,并向大家赠送了北大的礼物:一件印有北京大学、北大医学字样的纪念服装和两本精心挑选的书籍——《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平凡的世界》。

刘玉村勉励大家,认真学习总书记在疫情防控期间先后给正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和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两封重要回信精神。身在北大,心系国家、民族和世界,结合所从事的医疗工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继续努力奋斗。

2月6日,北京雨雪纷飞,湖北疫情严峻。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临危受命,作为北大医学第三批援鄂医疗队,肩负国家和人民的信任重托,在短短三小时内迅速集结完毕,不辞辛劳连夜乘坐动车奔赴湖北,支援鄂州市中心医院的icu病房,专门收治新冠肺炎的危重症病人。全体抗“疫”战士始终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地驱赶笼罩鄂州的疫情阴霾,帮助鄂州人民迎来久违的和煦春光。

观看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正如北大医者的精神:勇敢无畏、脚踏实地、仁心仁术、创新活力。年轻人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不是只会跟在前辈后面听指挥做事,同时还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有创新、有活力。在此次疫情面前,可以看到青年一代的精神,青年一代也渐渐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栋梁。此外,他们还具有人文关怀精神,也令我十分感动。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心得体会

在70天的鏖战中,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医护人员不畏艰险、深入红区,在抗疫一线舍生忘死,书写下许多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故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副书记暴婧与队友冒着被感染风险,为一名危重症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手术,令人动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李佳辰前曾目睹母亲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的身影,深受母亲影响的她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毅然请战出征并圆满完成任务,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感人经历传承着医护人员的使命担当。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吴超与医疗队中35名“90后”党员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并且作为主笔人之一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护理部主任王泠和护理团队精心照料两名高龄重症患者,每2小时翻身,每4小时更换纸尿裤,让已经失去信心的老人重燃生的希望,康复出院之际,老人动情写下: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护师王雅亭与伙伴们在护理病患中完善的病历模板、病程模板、护理模板等,并悉心帮助队友解决护目镜起雾和防护服设计等问题。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急诊科秦宇红所在的20人的小团队承担起一个重症监护单元的工作任务,克服医疗人员不足、医疗条件落后、设备老化等困难,把一个又一个危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心得体会

为弘扬援鄂抗疫精神,发挥榜样作用,凝聚青年力量,贯彻落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王宁同志关于关工委应助力讲好抗疫第一课的要求,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北京大学将于5月15日9:00-11:00在线举办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主讲人沈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长,北京大学国家援鄂医疗队和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高级专家组成员。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在新冠疫情救援中以身作则,冲锋在前,深入临床一线,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制定包括患者收治及分层救治的流程和方案,协调医护配合,严防院内感染,提高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率先开展新冠肺炎患者支气管镜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查。董锦沛,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代表,1991年生,共产党员,博士研究生,主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2020年2月7日,作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三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员随队出征,驰援武汉。经过60天的奋战,圆满完成任务,于4月6日返京。

文档为doc格式。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

我虽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但我深深为抗战在一线的医疗工作者感到敬佩,尤其是其中的80后、90后医护人员,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医生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他们的抗疫经历,再次印证了“少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作为一名95后的研究生,也应该要努力把学术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争取做出既有学术价值又具有社会价值的学术成果,不把学术和实际生活割裂开来,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像医护工作者那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

今天在听了北大援鄂医疗队的故事之后,作为一名90后的我突然觉得自豪了起来,之前人们给90后的标签往往是不好的。经过这次疫情之后,90后逐渐成了社会的担当,担负起了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在医疗队中,有人推迟了婚期,有人孩子刚刚出生8天,有人父母生病住院,他们是女儿、妻子、母亲,是儿子、丈夫、父亲,但所有人都默默藏起“小家”的困难,为了“大家”的安康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用生命守护生命。董锦沛作为一名党员,以身作则,作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三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员随队出征,驰援武汉,在武汉奋战60天之后,圆满完成任务,返回北京。1991年出生的他更是我们90后的榜样,是真正的“明星”。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大青年党员的回信中,对北大青年提出了殷切的期望,这也让我感受颇深,我们也要努力向他们学习,不断成长,勇于担当,在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学援鄂医疗队心得体会

近几个月来,新冠病毒的肆虐使得湖北省武汉市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为了支援湖北,全国各地纷纷派遣援鄂医疗队前往武汉进行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其中一支由大学生组成的援鄂医疗队,我们虽然缺乏医疗经验,但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生命至上,忧患于心”的使命和责任。在这段时间的工作中,我们收获了很多,也有了很多心得体会。

首先,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医疗工作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往往只顾着追求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医疗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医疗工作的困难和艰辛。面对陌生的病人,我们不仅要掌握医疗知识,还要迅速做好判断,并能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这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需要我们学会团结合作,共同对抗疫情。这次援鄂医疗行动让我们认识到了医疗工作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更加意识到自己在未来的学习中需要更加努力。

其次,我们意识到了医疗队精神的重要性。作为大学生医疗队,我们缺少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却拥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武汉,我们看到了许多曾经疲惫不堪的医生和护士,但他们却义无反顾地坚守在岗位上。他们是我们的楷模,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这次援鄂医疗行动中,我们深刻理解到了医疗队精神的重要性。它是我们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动力源泉,更是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该秉持的精神。

然后,我们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援鄂医疗工作需要一个高效的团队来保障工作顺利进行。在这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但是我们没有彼此间的鸿沟。我们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分享工作经验,不断学习和进步。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一个拳头打不响,众人拳拳皆响”的道理。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最后,我们懂得了感恩与珍惜。在工作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生离死别的场面,看到了许多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默默为病患付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这座城市。他们的付出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援鄂医疗工作让我们懂得了感恩与珍惜,懂得了在生活中如何去关爱他人,如何将爱心传递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援鄂医疗队的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的收获和体验。这次援鄂行动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医疗工作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明白了医疗队精神的重要性。通过团队合作,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团队合作的强大力量。最重要的是,这次援鄂医疗行动让我们明白了感恩与珍惜的意义。因此,我们将更加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国家的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援鄂的每一个人都能早日康复,重返家庭、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观后感

青春的力量总是在人们特别需要的时候勇敢的绽放,,我们面临着一场新冠状病毒肺炎的斗争,不少人为此而惊慌失措,人心惶惶。然而有这么一群人内心无比坚定毅然前往战场,与病毒恶魔顽强苦斗,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的身上展现出来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青年们该有的精神,这个精神也是我们最伟大的中国精神,值得人们为之敬佩。

这场青春的战疫中,90后的青年们展现了他们该有的担当与责任,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里一共有427名医务人员,其中90后的青年党员们有34名,很多人对于90后的看法,仿佛他们被打上了标签,吃不了苦,给人一种比较弱的感觉,但是,在这场抗疫斗争中,这些被打上的标签已经失效,他们身上展现出的是一种将生死置之度外且坚韧不拔的时代精神,他们出现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正在遭遇苦难的人并且为这些人筑起了防护的壁垒,积极抗疫,争取早日迎来属于我们的胜利曙光,享受寒冬过后的春暖花开。

面临此次疫情防控战争,援鄂医疗队们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抗疫,给人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家国情怀,灾难面前,挑起重担,坚守阵地与岗位,平凡的守护,与病魔抗战,体现出了中国人团结一心不怕困难的品质精神,这也是时代精神的表现,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同时也展现出了当下每一位青年都是国家的希望与脊梁,要有理想与责任,能吃苦耐劳坚强奋斗,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勇敢面对不惧风雨,尽显青春风采,那么国家的未来才会有希望。

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观后感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带来了难以磨灭伤痕与病痛,但在白衣天使等工作与英雄之城“”武汉的奋力抗争下,我国在这场战疫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其中我们有不少的战友倒下,但却有更多的抗疫逆行者奔赴前线,为战胜疫情做下来重大的贡献。

在战疫的道路上,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人们将自己隔离于家中,企业公司纷纷歇业为抗疫做贡献。而要说最危险的,无疑就是抗疫前线的白衣天使们,他们与新冠病毒战斗,与死亡交锋,将一个个垂危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这是抗疫期间最美的一道光彩!

00后不断长大,如今90后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这场抗疫战争中,无数90后党员在抗疫路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习近平在3月15日的回信中,肯定了90后青年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不仅为社会递交了合格的答卷,也彰显出90年所具有的青春蓬勃理想,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我们90后在老一辈的眼中,总是娇生惯养的表达,缺乏担当,娇气、自我等标签一直都贴但在这场战疫中,我们90后所表现出的力量,不仅体现了我们90后的个人担当,也说明我们并不逊色于任何的先辈,90后也能用自己独有的方式,为中国新时代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只要国家有难,我们90后青年就一定会奋力前锋在前,这是我们新时代爱国青年的共同口号,为了祖国,即使道路艰难,也能燃烧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让我们与祖国共同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展现出属于我们90后的个人风采!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观后感

回顾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全民抗疫,不断取得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抗疫成绩。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守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本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次抗疫对于我们自身也是一次难忘的磨砺和经历,大家深切地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和担当,更需要竭尽所能,用自己的所学去服务广大需要帮助的病患。

还记得,大年初二医疗队初到武汉时,因为封城,整个城市街道空无一人,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而当时面对这种未知的传染病,队员们其实也有一定程度的担心和焦虑。我们主要负责的是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新冠重症病房,当时隔离病房还在彻夜改建,施工完成后我们就需要立即进驻。时间紧迫,所以一到武汉,医疗队就马不停蹄地和当地医院对接、进行防护培训、并着手开始制定患者接诊的流程以及诊疗方案。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我们也担心防护是否到位、是否能迅速适应并开展工作。但真正开始工作后,大家就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了,而且毫不计较个人得失,都希望自己能承担更多的临床工作。其实医疗队的同事们在医院里可能以前都互不相识,但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救治病人、做好防护,大家都迅速地融入到了这个新的集体中,为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

从人民医院第一批医疗队与其他医疗队一起接管第一个隔离病区,到第三批100余名同事组成的医疗队开始独立接管病区,我们经历了三个隔离病区近两百名患者的诊治工作。就像大家在新闻里看到的那样,每次刚开放病区收治病人,其实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病人入院一般都是在夜间,大概每批10-20名患者。队员们需要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带上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等等,对体力、生理和意志都是巨大的考验,虽然我自己也参与过援藏工作,但防护服下的缺氧和西藏地区的缺氧完全是不同的感受,在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下,大家也都坚持下来了。

面对这种突发未知的传染病,科学和专业知识是我们应对疫情最有利的武器。虽然最初对这种疾病很陌生,但随着接诊的病人越来越多、医疗队积累的经验也越来越多,我们同时也在见缝插针地抓紧一切时间去学习文献、学习各地治疗经验,经过反复讨论,共同起草病历模板、商讨量化交班表格等,也是尽可能精细化接诊流程和治疗方案,通过对每一个病人都进行细致的个体化评估,进而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让每一个病人都能得到最妥善的救治。

很多病人入院时病情就很危重,往往第一时间就要大量吸氧甚至上呼吸机,这对队员们的快速反应能力、统筹施治水平,都是极大的考验和锻炼。我们至今仍对两位患者的救治过程印象深刻。其中一位是老年患者,刚入院就病情非常凶险,血氧极差、心率快、血压低,处于休克状态,已经意识不清,我们快速判断病情已危及生命,随即迅速把患者转移到病床,给予心电监护,这时的每一分每一秒其实都是在与生命赛跑。在医护的配合下,我们迅速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开放静脉通道给予药物治疗,满负荷抢救了一个多小时,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趋于平稳。另一位是年轻患者,他入院时氧合也很差,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脱离氧气,我们就每日根据症状、血氧饱和度和肺部病变的情况进行精细调整,一个多月后他终于能够撤下吸氧管。然后他告诉我们说,终于可以和在另一家医院接受治疗的妻子见面了,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备受鼓舞也特别为他高兴。两个多月的工作时间里,我们见证了很多危重病人治疗后陆续好转,从卧床不起,到能下地活动、能唱歌聊天,最后康复出院恢复正常生活,所以过程再辛苦大家也觉得值得,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医务人员的使命所在。

其实,除了临床上的诊疗,医疗队员们每天也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希望能程度地去除他们的恐惧、缓解孤独和无助情绪。在化验指标有所好转时,我们更会第一时间跟病人解释指标意义,帮助他们进一步增强康复信心。在大家的努力下,医患之间的情谊也越来越深厚,经常在查房时病人会对我们说,北京大学的医疗队来了,他们很放心,也看到了希望。特别是我们每一次给患者家属打__,除了谈论患者的病情,他们叮嘱得更多的却是你们在武汉辛苦了,你们一定要防护好自己。每当面对这些可爱可敬的武汉英雄人民,我们都深受感动,另一方面也感觉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必须要竭尽全力去帮助每一名患者,给他们带去战胜疾病的希望和信心。

虽然以前在临床上也会面临很多生离死别,但通过此次武汉抗疫,我们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正如总书记在回信中所嘱托的,我们广大医务人员要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做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在病魔面前筑起坚实的生命防线,这既是任务、更是使命。作为北大医学人,我们也将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铮铮誓言,用心关爱病人、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在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去守护我们的家园,去践行这一身白衣带给我们的无畏与奉献。

在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指出,“在新冠疫情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在这封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对90后的那些话语,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90后的肯定,而这对于我们九零后来说是一份莫大的荣誉,而在20中,这场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伟大的抗疫战争,必将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成人礼”,必将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效仿、为国家做出贡献的“里程碑”。

从前,我们这些90后的孩子在老一辈人的眼里,我们这些出生在改革开放后富裕年代的孩子是在蜜罐里长大的。而我们90后当中的许多人都是独生子女,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我们90后没有经历过他们老一辈人所经历过的战争或饥饿,而他们似乎很难指望我们这些90后小孩能经受住任何风雨。我们90后中的“任性”、“自我”、“小气”和“不可靠”就成为了老一辈人印象中的标签。

在年发生的这场战役中,90后用行动给了人们一个生动的教训。2020年,在前来湖北帮助的4多名医务人员中,有12000多人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是95后甚至00后。更有千千万万青年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的各个战线、各个关口、各个岗位。其中,一些人推迟了他们的婚礼,坚守在前线。有些人日夜旅行,骑了四天三夜的自行车去上班。有的人和爸爸妈妈一起走上抗疫的战场……他们自告奋勇战斗,奔赴前线,冲破一切困难,勇挑重担,一个个留下了刚毅、勇敢、充满活力的人物。90后和00后所谓的“温室里的花”和“娇嫩的一代”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抗疫战场上的勇士,支持祖国和人民,为祖国和人民撑起了一片天。90后作为在祖国繁荣富强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爱国主义早已深深扎根于这一代年轻人的心中。面对险恶的疫情,他们把祖国的安全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把浓浓的爱国之情化作坚定的报国之行。“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它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青年最强的声音。

英雄往往在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我们看到,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数以万计的90后、00后“白衣天使”逆向而行,主动奔赴战场,奋战在与死神搏击的最前线;一支支青年突击队日夜奋战在科研攻关、医院建设和物资生产的前沿,为及时抗击疫情建立了生命线。300万青年自愿报名,组成青年志愿者队伍,在农村街道上来回穿梭,坚守社区检查站,筑起屏障保护群众,勇敢前行。

“祖国有难,我们就应该冲锋在前!”“国有难、召必回、战必胜!”“穿上白大褂,我就是战士!”……大疫面前这一句句铮铮誓言,吹响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爱国奋进、为国担当的集结号。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人民的安危紧密相连,他们的青春之火为人民燃烧,他们的青春之心为祖国跳动。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在这场人民战“疫”中,绝大多数青年人用实际行动充分证明了他们是有崇高理想的一代,是有家国情怀的一代,是有能力承担重大责任的一代。我们坚信,经过与“疫”作斗争锻炼的中国青年,一定能够在不惧风雨的情况下,勇敢地担起重担,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焕发出更大的光彩!

医疗队援鄂纪录片心得体会

随着新冠疫情的蔓延,全国各地的医疗队纷纷奔赴湖北,为武汉加油。我最近观看了一部关于医疗队援鄂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深入描绘了医疗队成员在抗击疫情中的艰辛和奉献,让我深受感动。在观看过程中,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医疗队成员的职业精神和人文关怀,也让我对这个伟大的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二段:勇往直前。

这部纪录片展现了医疗队成员们在面对疫情时的勇气和决心。在援鄂的旅途中,他们经历了漫长的途中等待和担心,但他们没有退缩。纪录片中的场景让人难以忘怀,他们冒着暴风雪开车赶往目的地,一路上伴随着寒冷和困难。他们不惧困难,默默践行着对患者的责任和对生命的尊重。这样的精神让人深感钦佩,也让我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使命担当。

第三段:严谨治疗。

纪录片中展现了医疗队成员们的严谨治疗态度。在确诊病例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医疗队成员们分别参与了不同的工作。有的承担着ICU科的重症病人治疗工作,有的进行护理、输液等基础护理工作。无论工作岗位如何,他们对自己的工作都给予了极高的敬业精神。领导医生更是在短时间内转变工作职责,指导前线医生救治病人。他们忘我工作的精神,让每个观看纪录片的人都为之动容。

第四段:关怀患者。

纪录片中的镜头还展示了医疗队成员对患者的无私关怀。每个医疗队成员都曾经承诺,要以患者为中心,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治疗和护理。他们用真诚的关怀和细致入微的服务,让患者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在隔离病房中,医疗队成员鼓励着患者战胜病魔,他们的鼓励和微笑给予了患者力量和勇气。这样的情景让我感受到了医疗队成员们的善良与坚定。

第五段:敬业奉献。

这部纪录片的结尾,展示了医疗队成员在援鄂之后无怨无悔的情怀。在回到家乡后,他们仍然继续为抗击疫情而努力。有的急需休息的医生,在得知家乡有人感染病毒后奔赴了下一个战场。他们抛开了个人家庭的考虑,淡化了自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职业精神。这部纪录片不仅让我对医疗队的付出表示敬意,也启发了我要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物,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

总结:

通过观看医疗队援鄂纪录片,我对医疗队成员在抗击疫情中的艰辛和奉献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他们勇往直前、严谨治疗、关怀患者以及敬业奉献的精神,让每一位观看这部纪录片的人都深受感动。我相信,在这个伟大的职业中,还有更多的医疗队成员将继续坚守岗位,用他们的力量守护着我们的生命和健康。同时,我也为自己在生活中要多为他人着想,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物。只有用真诚和关爱去回馈社会,我们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北京大学援鄂抗疫医疗队战疫记观后感心得

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抵达后,此前的国家医疗队分为三支医疗队,集中攻坚重症患者的救治。

随着工作的开展,重症患者会越来越多,该如何提高效率、保证国家医疗队的水准?

从抵达武汉的第一天,安友仲就在思考这一问题,专家组成员们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提供给患者最佳的治疗手段与最优化的治疗方案,保证诊疗过程的精细化、标准化、程序化。

北京大学三家附属医院充分沟通,专家组团队和医疗队员一起,结合指南细化诊疗细节,甚至就抗生素、激素、丙种球蛋白使用指征等常见问题进行讨论,制定统一原则,最终确定了《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入院病人初步处理流程和原则》。

随着第三批、第四批“大部队”的到来,2月8日晚9点,三家附属医院独立接管的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新病区正式启用。

新病区开放的第一天,一夜之间有条不紊地收治30多名重症患者,流程规范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我们共同制定了疾病标准化处理流程,医疗队中不论是谁参与治疗护理,执行的都是‘国家队标准’。”安友仲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郭维说,重症病区收治的部分患者需要机械通气,开放气道可能会带来更危险的病毒暴露,这对防护的要求更高了。而且,随着重症患者的集中增加,对经鼻高流量氧疗仪、呼吸机、吸痰器等医疗设备的需求逐渐增大,病区的设备支持仍需加强。

“医疗队也一直在跟各有关方面沟通设备和耗材保障的问题。”安友仲说,对于重症患者的救治,医疗设备和耗材的支持十分重要,医疗队已通过最大限度挖掘当地医院的库存设备来充实病房。

医院病房难以满足传染病负压病房的要求,医疗队就在院方协助下,在病房里安装了几台强力排风扇。“把病房里的空气向外引,形成相对负压,希望能够对医务人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郭维说。

在重症病区,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都很严重,每一位患者都渴望尽快得到救治。开医嘱、问病史、查体、抢救……医疗队员们恨不得自己长出三头六臂,不愿意耽误任何一点时间。在隔离病房里,穿着闷热的防护服,需要消耗更多的体力说话、工作,为了节省防护服,他们又都选择尽量减少吃喝。

医疗队员被防护服包裹得严严实实,谁也不认得谁。为方便工作交流,大家在防护服上写下名字,同时也写下“加油”“棒棒哒”等鼓励的温暖字眼。名字给同事看,“加油”给患者看。

紧张的工作过后是从未有过的剧烈头痛和虚脱般的精疲力竭,曾经在参加“组团式”援藏在藏区工作一年的李冉笑称:“防护服下的缺氧感,比我在拉萨还严重,让我恍惚间回到援藏的日子。”

但当交班时看到第一位入院的休克患者血氧饱和度升到90%,循环恢复、呼吸平稳的状态,他感到特别欣慰:“一切都值得!”

没有护工也没有家属陪伴,在重症隔离病房中,患者的日常饮食、大小便以及护理都需要护士亲力亲为。除了负责危重病人的生命体征监测外,重症隔离病房的护士们还成了护工、清洁工、送餐员,给病人抽血、输液、打饭、发药,给卧床病人擦拭大便,每天无数次的近身操作,稍有不慎就有被感染的风险。

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平时一个人就能独立完成的护理操作,一下子变得很艰难,有时需要两个甚至更多战友一起协助完成。每一位队员都是衣服湿了干、干了湿,即使这样,团队里没有一位队员掉队。

“如果此时我们不关爱他们,他们还能靠谁呢?”北大人民医院护士长赵礼婷的一句话,道出了每一位战友的心声。

援鄂医疗队疫情心得体会

20__年2月15日上午10:30,天气依然寒风兮兮,但我的心是热血沸腾的。寒风中,我亲爱的同事和家人陪伴我踏上了援鄂医疗征程。

2月15日凌晨,密切接触者采样出任务回来不久,电话那头又传来了组建山西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集结的命令。休息片刻后同事们也为我忙碌了起来。晨间,随着理发器嗞嗞的振动、随着青丝的落地,眼泪不禁在眼眶中打转,虽然失去了长发,但却是为我心爱的护理事业做出的奉献。

上午,我带着医院为我准备的医用防护物资、生活物资及叮咛来到了机场,片刻的告别就是我出征的号角,在候机厅的宣誓又一次让我热血沸腾,豪迈的誓言一直萦绕在我的耳旁。集合的号角吹响,我带着领导、同事和家人的叮咛踏上了征途,心中的滋味五味杂陈,每个人眼中都含着不舍得泪水,他们是我最坚强的后盾。为了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暗自心里为自己加油鼓劲,我会和我们来自三晋大地的近千队友们一起努力,在这片荆楚大地绽放我们的三晋风采。

随着飞机的轰鸣,午后我们降落在荆楚大地,这意味着我们的医疗救援工作已经开始。请每一位关心我的人放心,我定会不辱使命,完成好医疗队交给我的任务。走出航站楼的那一刹那,看着漫天的飞雪和地上没有结冰的道路,也许这就叫风雨同舟,温暖大地大爱无疆。

记得在一个班上,交班时,同事叮嘱我们,有名患者由于隔离时间较长,心理承受能力下降,有轻生的倾向。我们今天重点的工作就针对她进行了进一步的心理疏导,这个重任落到了我的肩头,一开始还觉得“轻生”会不会有攻击倾向?心里不由得紧张了起来,不过转念一想,大家都在我身边,没什么好怕的,安心交流以后,我发现这就是人们在无奈之下的冲动结果,经过我耐心的开导以及病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安抚,患者慢慢恢复了信心。

稍作调整后,就进入了我们方舱医院特有的“方舱时间”。我和来自山大二院同事一起带着舱友们跳起了手语舞。想想,这手语舞还是我们家小男子汉教我的,没想到在这里用上了。而且在这里手语舞的意义又升华了。看着这里大姐姐、小姐姐们都是那么的积极向上。就连那位“糊涂”病友也加入了我们,为自己加油鼓劲,使得与他们只有一层防护服相隔的我顿时充满了力量。结束了工作,我把“糊涂”交给了我的同事,一定要让他慢慢恢复起来,尽快打败病毒,早日康复。

逆境中的人们总是充满着力量,听昨天上班的同事讲,我们负责的病区病友们已经成立了临时的党支部,并且分工明确。这些挺身而出优秀的党员们,使我们的工作轻松了不少。在这里我衷心的谢谢他们。在这里,已经没有了世俗的尔虞我诈,只留下了人们纯洁的心。

家中的牵挂,同事们的叮咛,领导们的嘱咐,使我充满了力量。我是太原中西医的一份子,我是援鄂医疗队的一份子。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加油!

大学援鄂医疗队心得体会

近几个月来,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鄂尔多斯市成为了疫情重灾区。为了支援当地医疗资源,一支由大学教职员工组成的援鄂医疗队应运而生。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经历了艰辛与辛酸,但同时也获得了成长与收获。以下是我们对于援鄂医疗队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这次援鄂行动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当我们第一次到达鄂尔多斯市时,面对紧急状况和巨大的工作压力,我们意识到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我们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不仅加强了团队之间的合作与默契,也实现了任务的顺利完成。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信任,为我们提供了前进的动力,让我们更加坚定地面对困难,战胜疫情。

其次,这段时间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在鄂尔多斯市的隔离区内,我们亲眼目睹了疫情造成的病情严重与生命垂危。每天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我们意识到行医不仅是一项技术和知识的运用,更是对患者和家属的关怀。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每一位患者提供专业的治疗和关怀,希望能够尽早战胜病魔,让他们康复重返家庭,实现与亲人团聚的梦想。

第三,我们的援鄂行动也让我们渐渐认识到了医疗资源的宝贵。来到鄂尔多斯市后,我们亲眼见证了当地医院的设备短缺和医护人员不足。面对疫情,我们不仅需要用尽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还需要合理分配已有的医疗资源。我们学会了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最大的效益,尽可能地减少病人疼痛和压力。这让我们深入思考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更加珍惜和节约医疗资源,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第四,时间的流逝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在这段援鄂的日子里,我们亲自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也更加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和珍贵性。我们看到了很多战胜病魔的希望,同时也不幸目睹了一些生命的逝去。这让我们更加明白了身为医务工作者,哪怕只是一点微小的帮助,也能为患者和家属带来无限的希望和温暖。我们希望将这种意义和价值观带回我们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用行动去传递和践行。

最后,这次援鄂行动让我们体会到团队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在我们援鄂的日子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伍汇聚到一起,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广大社会各界给予了无私的支持和帮助,他们为我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保障。这种团结和共同努力的精神让我们深受鼓舞,并从中得到更多力量。同时,我们也得到了来自鄂尔多斯市民的鼓励与感谢。他们的支持让我们觉得不再孤单,更加坚定地投入到抗击疫情的行动中。

总而言之,参与援鄂医疗队的经历是我们一生中难忘的时刻。这段时间里,我们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也明确了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这次援鄂行动让我们懂得了真正的团结和合作的力量,也加深了对医疗资源和人生价值的思考。这段经历让我们更加成熟和坚定,我们将继续传承并践行这种团结与担当的精神,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援鄂医疗队疫情心得体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以来,作为医务人员,我主动填写请战书,时刻准备着去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希望能用我的专业知识帮助更多的人。

2月6日,接到医院通知要组建应急小组,为尖草坪区新冠病毒肺炎密接者采血及咽拭子样本,我马上报名参加,由于我的防护服穿脱是全院做的最好的一个,被指定为应急小组组长,投入到抗击疫情尖草坪区最前线的战斗中。

元宵节刚过,2月9日早上7:00接到电话,12:30机场集合出发,时间可以用分钟来计算,我在和疫情赛跑,根本来不及多考虑其他,就已经坐上了出发武汉的飞机。飞机上看着大家发来的问候短信,想起出发前大家热情的帮我准备生活用品和医用物资,几次湿润了眼眶,两个小时后飞机落地武汉,没想到人生第一次来武汉居然是这种方式。但武汉的情形却震撼到了我,正值正月十六街上除了接送车,几乎空无一人,顿时明白疫情带给武汉人民的恐惧和无助。

来到武汉第四天,第一次进仓,紧张的一夜都没睡好,有激动、有担心、有害怕……各种情绪错综复杂,但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在保护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出舱后我们因为缺氧时间长,都不同程度的出现恶心、头疼、胸闷、胸憋的情况。

在方舱医院战斗的日子,很容易被一件件小事感动的热泪盈眶。面对患者的理解和我们整个团队的协作,我们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每天都会收获不同的小惊喜和感动。虽然做着和平时一样平凡的护理工作,但不同的是,疫情把大家的心拉的更近了,每天我们都在互相感动着,互相鼓励着,然后大家一起加油战胜疫情!

2月23日,我们得知有患者过生日,在忙完当天工作后,用治疗车推着前一天就着手准备,来之不易的生日蛋糕和大家从家里带来的山西特产,我们唱着生日歌,配合着我教给队友们的手语操,给她过了一个平常但又不平凡的生日。我们的生日会上了央视新闻频道,还提到了我的名字,感动!

不进舱的日子,我们轮流负责支援湖北医疗队全体队员的后勤保障工作。生活环境的整理,出舱队员的消杀等等工作。

教队友跳手语操,我们抓紧一切时间做起有氧运动,保证自己的强健体魄,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0__年3月1日,经过三周的战斗,伴随着34名治愈患者的出院和76名患者转入定点医院,我们正式“休舱”,全员原地待命,准备迎接新的任务。虽然武体方舱医院只有200张床,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治愈率排名武汉市12家方舱医院之首。

休整期间,临时党小组要求我们依然按院感要求约束自我,做好防控工作。是的,我们是一个整体,山西省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300名队员,我们一定要保证“零感染”!都说我们是最美逆行者,只希望阴霾散去,花儿绽放,我们美丽笑脸和温暖的春天一起,早日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