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汇总17篇)

小编: LZ文人

教学计划的评价可以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的改进和调整。参考教学计划范文时,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

认识图形的教学设计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并能根据它们的一般特征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这几种图形。

1、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正确辨认这几种图形。

2、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个人使用批注。

1、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2、出示实物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三棱柱(在这里做简单介绍),学生认读。

1、让学生想办法帮立体图形留下脚印(描一描、印一印)。

2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全班交流。

3、给定义:通过摸一摸、印一印等活动从立体图形上请下了这些图形,而且在摸的过程中体会到这些小脚印都是平平的,所以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平面图形。

观察交流:请你们仔细看黑板上这些图形,想一想它们都有哪些特点?

汇报。

三角形由三条边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

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每条边都一样长。

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相对的边一样长。

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相对的边一样长国,

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5、比一比。

你觉得这些图形里,哪些图形比较相似?他们有什么地方比较相似呢?又有什么不同?

1、游戏1送名称回家。

师:刚才我们学了哪些平面图形?

老师指你们来说好吗?老师出示各种图形,学生抢答。

2、联系生活,找一找。

3、交通标志牌。

4、欣赏图画。

教后反思:

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认识图形面积的大小。

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

两个正方形纸,一大一小。

一、激发兴趣,认识物体表面

1.摸一摸

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双手,摸一下你们的课本和桌子的表面。

2.比一比

你们说,课本和桌子这两个面,哪一个面大,哪一个面小?(桌子)

再来找一找,你们身边有没有比课本的面小的物体?(练习本,铅笔盒……注意要说清楚立体图形的哪个面比哪个面小)

老师拿了两个正方形,我们来比一比,哪个正方形的'面大?这些都是我们靠观察就可以看出来的对不对?(板书:观察比较)

3.引入

物体或者是图形的表面可真有意思,他们有大有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说明物体长短的叫什么?(长度),那么你们知道用来说明物体的表面或图形大小的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知识——面积(板书)

二、认识面积的含义

1.定义

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说一说什么是面积?(个别说,集体说,读定义)

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哪里是它们的面积?

2.比一比

3.小组汇报

上台汇报,上来的小组说得出的结果,还有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取名称,有割补法,折叠法,数格法……)

(数格法中,得出在格子相同的情况下,格子多的面积就大)

三、图案设计比赛

师:我们来做个比赛好吗?这个比赛叫做“图案设计比赛”,比赛的要求是:设计3个你喜欢的图案,画在书上的方格里,要求它们的面积都要等于7个方格。(教师观察学生的设计情况,把好的设计展示出来并给予表扬)

四、练一练

1.习题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为什么?(虽然形状不一样,但是格子数相同,所以一样大)

2.说一说哪个图形在面积大,哪个图形在面积小。(用直观的方法可以看出图形面积在大小)

3.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第二个图形同桌间互相交流,说一说是怎么知道的

4.这两个图案哪个面积大?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是怎么知道的,把小组同学中认为说得最好的请上来,告诉大家他的方法。(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注意不满一格的情况)

1.你能用小方格摆出更多更新颖,更有趣的图形吗?回去设计给爸爸妈妈看。

2.五星级对应的练习和“口算”对应的练习。

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设计

能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且理解相互之间的联系.。

根据平面的基本特征,能够理解平面图形的相互之间的`联系.。

一、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2)全班汇报.。

2.判断反馈.。

(1)一条射线长5厘米.()。

(2)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3)通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4)通过一点可以画一条射线.()。

1.什么叫做角?请你自己画一个任意角.。

提问:根据你画的角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角?(板书:角)。

2.复习各部分名称.。

学生填写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1)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画的长短无关)。

(2)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3.复习角的分类.。

教师说明:根据角的度数,可以把角分类.。

教师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类角?每种角的特征是什么吗?

(板书: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三、复习垂线和平行线.【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教师提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里的例子吗?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条直线平行?

谁来举出平行线的例子?

2.画图.。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组垂线和一组平行线.。

(一)复习三角形的概念.【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提问:什么叫做三角形?你能够画出几种不同的三角形?

老师板书分类:a.按照边分类;b.按照角分类。

2.教师口述,学生作图.。

(1)等腰三角形。

(2)等腰直角三角形。

3.判断.。

出示一组三角形,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三角形.。

4.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提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二)复习四边形.【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师提问: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四边形?

1.复习图形特征.。

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认识平面图形》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节,是在一年级上册学习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来学习。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讲感受到平面图形是由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来的比较抽象。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思考和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积木、印泥、白纸。

一、复习引入。

师:我们的口算小火车马上就要出发了,小司机们准备好了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口算。

师:咱们的小司机可真棒,顺利过关,把我们带到了一座漂亮的数学城堡。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师:这座城堡漂亮吗?什么地方漂亮?在这座城堡里有我们以前认过的立体图形,请小朋友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很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三、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课件演示“面”在“体”上取下的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2)生讨论并汇报。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4)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动手操作。

师:我想请几个同学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

师: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得来的。

(4)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动手操作。

生1:我是从长方体的这个面搬下这个图形的。

师:你说得真好,大家看他搬的图形跟老师的一样吗?(一样,师在黑板上出示长方形),我们再请一个同学展示下他的作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

(6)观察这些图形,它们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说出:平平的。所以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3、小结。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接下来老师要考考你们今天学得怎样,请看练习。

四、巩固练习。

活动一:找图形。

生1:长长的是长方形,放在一起;方方的是正方形,放在一起。

生2:有三个角的都是三角形,所以要放在一起。

生3:三角形有三条边,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

活动二:摆图形。

师:这些图形真淘气,他们又藏在袋子里了。(师拿出一个信封袋,故意先抽出图形的一角让学生说出是什么图形,然后再抽出图形的全部。)。

活动三:在生活中找图形。

师:像这样的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物体上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些这样的图片。(课件播放图形)。

师:咱们的教室里也藏着这样的平面图形,请小朋友赶快找一找。

生1:教室的门是长方形。

生2:应该说教室门的表面是长方形的......

活动四:拼一拼。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漂亮的画。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行?

五、全课总结。

六、布置作业。

回去后在家里找一找我们今天学习的平面图形讲给爸爸、妈妈听。

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编

1、复习巩固对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认识。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1、图片一幅、纸制小路(上面镂刻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

2、小白兔头饰一个,内装有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多个的“魔术箱”一个。

一、以故事形式引出主题。

1、讲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

2、出示图片,提问:

师:你们看,老师把房顶盖成什么形状的?

小:三角形。

师:房身呢?

小:正方形。

师:门又是什么形状呢?

小:圆形。

引导幼儿说出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

二、复习图形。

师:小朋友真聪明,全都答对了,今天老师跟小朋友复习这些图形。

1、出示“魔术箱”

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从魔术师那里借来了魔术箱。今天老师就要为小朋友表演魔术,你们可要仔细地看哟!

2、提问。

从魔术箱内变出图形。

师:妈哩妈哩轰,变!你们看老师变出的是什么图形呀?

小:圆形。

师:它是怎么样的呢?

小:没有角的。

依次变出正方形、三角形并进行提问。

三、游戏—铺路。

1、一名大班幼儿扮演小白兔打电话给老师道谢,并要求再次帮助。

(嘟…)教师接电话,小白兔说:“谢谢你为我造了一间新房子!刚才我想来跟你道谢时,家门口有很多泥坑,我不小心就摔倒了,老师你能不能再帮助我把这条路铺好呢?”

师:小朋友,你们都听到了小白兔的话了,那么,我们一起帮助小白兔把路铺好,好吗?

2、摆出各种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

师;小朋友,你们看到了吗?这里有很多不同的形状,请你们把圆形材料放进圆形的`坑里,把三角形材料放进三角形的坑里,把正方形材料放进正方形的坑里,直到把坑全铺平!(边讲解边示范)。

3、幼儿操作,要求幼儿根据坑的形状、大小寻找相应的材料。

四、结束部分。

让幼儿扮小兔跳,沿着铺好的路去探望受伤的小白兔。

文档为doc格式。

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设计精选

教学目标: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小朋友们上节课你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

学生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

小组小结。

派代表全班交流。

学生小结。

不同点共同点。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不断开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五第一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

小组讨论合作。

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

全班交流展示。

5.数一数由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个()个()个()个。

独立完成。

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小结方法。

1.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1.独立完成练习五第五题。

用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请把它圈起来。

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小结:如果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是什么形,那么它就可以画出什么形状来。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个有什么特点?

认识三角形的图形性质教学设计

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2、3来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

先学后教,达标导学。

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1课时。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复习提问]。

[讲解新课]。

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同样,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得出命题。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教师对学生作出的这种判断暂时不作否定,待证明后再强调是“相似比的平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注:(1)在应用性质定理3时要注意由相似比求面积比要平方,这一点学生容易掌握,但反过来,由面积比求相似比要开方,学生往往掌握不好,教学时可增加一些这方面的练习。

(2)在掌握相似三角形性质时,一定要注意相似前提,如:两个三角形周长比是,它们的面积之经不一定是,因为没有明确指出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以此教育学生要认真审题。

教材p247中a组4、5、7。

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设计

长方形:长长方方的,有4条边,每条边都是直直的。

正方形:四四方方的,有4条边,每条边都是直直的,并且一样长。

平行四边形:4条边都是直直的,其中一组对边是倾斜的。

三角形:有3条直直的边。

圆:由一条曲线围成,圆圆的。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察,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   搭一搭。

2、小组合作。

3、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来说?(有拼出汽车、有拼出高楼、有的拼出高楼)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

师:同学们,在刚才拼一拼的过程中,你们发现有形状相同的物体吗?

二、   分一分。

1、        小组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分成两类。

2、        小组汇报:为什么这样分?(1、有角的和有角的放在一起,没角的和没角的放在一起;2、能滚动的和能滚动的放在一起,不能滚动的和不能滚动的放在一起)。

3、        同学们表现的真棒!现在小组合作,把每一类再分成两类。

4、        小组合作,动手分。

三、    认识名称。

1、每一类都有个共同的名字(教师出示物体),你知道吗?

2、教师板书每类物体的名字。

四、观察物体的特点。

1、小组里拿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观察他们有什么不同?

汇报交流(正方体所有的面都一样大,长方体不是所有的面都一样大)。

2、拿出一个球和圆柱,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你能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同?

汇报交流:(1、球向各个方向都能滚动;圆柱只能前后滚动;2、球摸起来是圆圆的,圆柱上下的面是平平的)。

3、教师出示物体,让学生说出物体的名字。

同学们。这些物体,如果去掉他们漂亮的花外衣,在数学上画出来什么样子呢?

(课件出示)。

让学生看一看,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

六、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题:同学们,你能把我们认识的物体和他们对应的图连一连吗?

做课后第一题(注意茶壶)。

集体订正。

2、摸物体的游戏。

教师示范,学生游戏。

七、全课小结。

回想今天的课堂我们认识了那些形状的物体?这些都是立体图形。回到家找一找,你一定能发现它们的影子。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生活物象.把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转为丰富的感性实物.注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开展.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联,体验自己的创造结果.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新的课程理念融入课堂之中.将教材的意图与学生的认识特点进行有机的结合,整堂课是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保证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落实到实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用剪纸给学生带来个“新朋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美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概括轴对称图形的意义,然后进行判断,这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理解就更深刻、掌握就更牢固。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我安排了剪一剪、折一折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导入阶段。老师的实际操作就激起了学生剪纸的欲望。于是老师又趁热打铁,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并通过同桌动手操作来验证。在接下来的判断轴对称活动中。先让学生观察,再动手对折检验。这样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巩固练习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打下了基础。

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对称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性,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你留心观察,美就会时刻伴随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最近的听课活动中,恰巧连续听了几节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教学研讨课。以下就听课后的几点思考整理出来,以便大家同时讨论、批判。

一、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应注重直观感知和更加贴近生活。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应注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踪影,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轴对称图形有一节课的知识目标是:探究平面图形中哪一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一些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发给学生各种有代表性的平面图形,放手让他们自主去解决。学生通过亲自去折一折,能够很快的辨别出来是还是不是。又趁机让学生再次对这些图形按照对称轴的条数进行分类,这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又有了新的认识。因为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是这一部分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所以又指导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再次总结。这一过程的自主学习,可以随机出示几道判断题。对于知识点的处理,要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去认知、去体验,学生将会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另外可以促使学生动手做“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这一活动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为前提,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充分感知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

轴对称图形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它的实际应用与美的.感受到处可见。课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这种美,最好让他们做一件轴对称图形的物体,将学到的知识再次融入到生活中。

二、有形象直观转为抽象概念要注意引导方法。

教师的语言引导很重要,语言的精确性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

如有位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了抽对称图形的特征之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概念。学生在讨论之后说:一个(长方型、一张纸、一片叶)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而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说“一个图形”,可由于引导语言发生错误,(这位老师在课堂上一直问学生手中拿的是什么,学生就说是长方形、树叶,没人说是一个图形,老师就一直逼问。)学生怎么也拗不过来,不知道老师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导致再无人敢发言。随后的半节课,出现了很尴尬的局面,而教师也不知该怎么调整,导致教学计划未能顺利地完成。由此说明课堂教学语言的精确性直接关系到知识的生成,如果教师不注意训练自己的语言,很可能导致一节课的失败。

又如另一位教师由于准备不充分,对等腰三角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根本就没考虑在教学内容中。当学生讲到等腰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由于在学生的学具中根本就没准备。于是,教师就在黑板上用小尺画了一个等腰三角形来讲解。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动手画。因为完全可以让学生拿出已经准备好的完全相同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来演示给学生看。这样,既直观易懂,又省事。

三、小组合作要到位,应充分体现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不需要教师精讲的,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相互合作,互帮互学。教师只要适时给学生一些点拨,帮助学生去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深层次的问题。

如一节“轴对称图形”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练习时,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一道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发挥想象,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这个合作题目我们细想一下,是很能体现数学学习的合作学习的。然而教师布置后,学生在事先准备的彩纸上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基本上是独立完成的,小组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基本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地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学习效果没能真正代表本小组的水平。而且在汇报时,教师只是让学生展示了一下自己的作品,没有进行知识的总结和挖掘。仔细思考一下,如果让每个小组利用所剪的轴对称图形拼成一幅美丽的画。不是更能体现合作学习?合作过程中可以让组长分配,学生互帮互学,汇报时说出自己是怎样剪的,正好复习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那么教者这样处理,其原因何在?追其根源,主要是教师片面地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意识不强,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内讨论。合作又没有时间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老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不是个引导者而是个仲裁者,教师只是在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二年级《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

《轴对称图形》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放在圆的后面,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说明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另一方面可以对所学的各种平面图形中轴对称的情况作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已学过简单平面图形,对平面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且初步了解研究平面图形的方式方法。高年级的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讨论的气氛较浓。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以及鼓励学生在具体、直观操作中发现知识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特点。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1、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事物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体会对称美。

2、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

3、使学生直观的认识轴对称图形,在操作中理解掌握轴对称的概念,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题。

1、(屏幕出示相关图片)观察下面的图形,(折一折,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指出:像前三个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轴对称图形。

二、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知和感受。

思考:现在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检验一下这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b、教师板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完全重合重点强调)。

c、让学生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轴对称图形的。(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图形举例说明)。

d、教师结合图形说明对称轴的概念。

2、完成做一做。(让学生来汇报,同时电脑演示)。

3、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平面图形,现在你动手折一折、看一看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各有几条,请你画出来。(汇报从杂乱----有规律)。

4、完成做一做1。(口答,屏幕演示)。

5、完成做一做2。(口答,屏幕演示)。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知道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并且知道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我们还通过动手操作知道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以及各有几条对称轴。

6、质疑。

巩固练习:

1、数书p1021(口答)(屏幕)。

2、数书p1024(口答)(屏幕)。

3、画出每组图形的对称轴。

4、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你能不能举例说明?

5、欣赏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

6、判断:

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

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是对称图形。()。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生活物象。把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转为丰富的感性实物。注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开展。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联,体验自己的创造结果。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1、设计新颖,方法得当。

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新的课程理念融入课堂之中。将教材的意图与学生的认识特点进行有机的结合,整堂课是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保证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落实到实处。

2、激发兴趣,启发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用剪纸给学生带来个“新朋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美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概括轴对称图形的意义,然后进行判断,这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理解就更深刻、掌握就更牢固。

3、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我安排了剪一剪、折一折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导入阶段。老师的实际操作就激起了学生剪纸的欲望。于是老师又趁热打铁,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并通过同桌动手操作来验证。在接下来的判断轴对称活动中。先让学生观察,再动手对折检验。这样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巩固练习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打下了基础。

4、联系生活,加强理解。

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对称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性,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你留心观察,美就会时刻伴随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科书32页、33页做一做,练习五第2题。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1课时。

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辩认。

3.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1.做一做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3.数图形。

投影出示练习五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设计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

能够正确辨认和区别各种立体图形。

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生:(每个小组一份)鞋盒、牙膏盒、药盒、磁带盒子;易拉罐、铅笔、茶叶罐;魔方、骰子、小立方体10个;玻璃珠、小皮球、乒乓球。

师:课件、各种形状的实物若干、奖品、四种抽象出的图形。

师出示讲台上的一些实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朋友,你认识它们吗?(学生自由说各个实物名称,师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

生分组活动:说出带来的东西的名称。

师:大家带的东西可真多啊!看看这些物体,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鼓励质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板书课题)。

1、学具分类,初步感知。

a、动手操作。

师:你们看一看这么多物品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儿吗?请每个小组里的小朋友共同动手分一分。

学生分组操作,师巡视(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们分了几类?是怎么分的?(3分钟)。

让学生边说边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他们小组是这样分的,和你们组是一样的吗?

c、小结概念。

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能给每类物体起个名字吗?

指名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各种名称,并板书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动手操作,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师:(举起球)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请你也举起一个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

把你拿的球放回盒子里。师带领学生依次放回圆柱和正方体。

师:看看桌子上现在有的是什么样的物体?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在小组里和小朋友说一说。(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感觉到的?(5分钟)。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语言名称。并板书:长方体:平面。

c、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向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你的感觉。

d、集体反馈各种物体的特征。

师:哪个小朋友能来说说你认识的什么物体?有什么感觉?

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板书出各种物体的特征。每汇报完一种,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找一个来看一看,摸一摸,验证了他的感觉后再板书。

e、比较。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发现了圆柱和球能滚,那他们滚的是不是一样的呢?

指名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能说清楚就要鼓励。

3、抽象思维,形成表象。

师:这几种物体,如果去掉了它们美丽的外衣,你还认识它们吗?

课件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

师: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一样的吗?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各种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5、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师: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还有哪些是这些形状的?

1、找朋友:小朋友们学得都很认真,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请4名小演员分别扮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其余学生在桌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举起来给大家看。(如生:我是长方体,我的朋友在哪里?余生响应)。

2、摸一摸:请各小组将桌上的物品重新装到盒子里,盖上,由一个同学报图形名称,另几个同学摸,“看谁摸得准”。

3、数图形:电脑出示画有各种图形的灯片,师:现在请同学们数一数,在这幅图里,长方体用了几个,正方体用了几个,圆柱和球各用了几个,把数填在这张表里。引导学生进行统计,说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及其数量。

4、搭一搭: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四个伙伴儿随处可见,它们的用途可广了,现在我们就用这些物体做积木,搭一件你们最喜欢的东西,我们比赛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你们愿意吗?看看桌上的学具,可以先讨论一下,你们组里想搭什么?然后开始动手设计吧!

5、汇报:城堡、火车、楼房、…….

今天,我们和谁成了好朋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它们,课后大家都留心去找一找吧!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了,小朋友们再见!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两只小兔到外地旅游,介绍沿途参观的很多著名景物(这些景物都是对称的),带领学生一起畅游了一番,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始观察优美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领略了对称物体之美,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事物。这种营造宽松愉悦、开放式的环境,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观察这些实物的特点——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从而引入对称,逐步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通过操作实践发现其共同特征,导入教学新授,达到串连教材的效果,让学生在这种欣赏美的教学情景中快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领悟美,达到情境交融的教学效果。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授课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引入“完全重合”,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在巩固练习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区别,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在最后的制作轴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

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一、创设激趣。

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美丽的朋友,大家看!(出示只有一个触角的蝴蝶的图片.)。

提问:仔细观察这张图片,你有什么发现和感受,还应该怎么做才好看?

学生回答.。

生2:给它画上一只脚.。

教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和这只美丽的蝴蝶也有一定的关系.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同时引导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研究哪些问题?(请学生提出自己赶兴趣的问题)。

教师:同学们请拿出你们自己手中的这些平面图形,折一折、比一比,和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先小组讨论,再汇报)。

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对折后的两边,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得出结论:这些图形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动画演示对折过程)。

介绍:我们把这些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定义).中间这条折痕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谈话: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物体的平面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呢?(学生交流并回答)。

2、试一试。

汇报时引导学生用“完全重合”等词语来描述和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观察和操作中形成轴对称图形的初步概念.】。

谈话:下面我们一起到“轴对称图形博物馆”去看看.(课件出示)。

小组派代表汇报合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以及判断的结果及理由.。

谈话:你能自己创造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吗?

四、感受轴对称美。

电脑播放图片,让学生感受轴对称的美.。

谈话:轴对称图形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它的美吧!

五、小结。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