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近年来的国产青春电影汇总

小编: 碧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近年来的国产青春电影篇一

在新的场景空间中,主人公更多的是以群体方式出现的青少年。在这种"青春合伙人"式的群体人物关系中,那些在成长中特有的各种躁动情绪与微妙情感,都可以在影片中得到充分的展示。"每个故事里都有一个胖子",这句台词是青春电影对自身的调侃,其实它也从另外一个角度点出了近年青春片中人物类型化的

现象。围绕着成长中必须经历的爱情与友情、迷惘与懵懂,故事总是会设置一群似曾相识的人物,以群像式的方式呈现出他们的青春爱情与青春记忆,最大范围地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实际上,不仅是一些影片中的人物似曾相识,就连某些影片中的情节也几乎一模一样,如在多部影片中都出现过的"非典时期的爱情"等。而最值得关注的则是"奔跑接力"的情节。在国内早期青春剧《将爱情进行到底》中,剧中主人公们为了挽救同学的生命,用奔跑接力的方式传递血浆,把剧情带入了高潮。与此相似的段落在《小时代》《同桌的你》等影片中一再出现,这不仅仅是后者对前者的模仿或者致敬,它其实也是影片在主人公群像化以后,展现他们之间的爱情与友情的一种最具视觉化与仪式感的手段,表现出来的是一个群体共同拥有、难以割舍的青春情结。

怀旧情调、菁菁校园与群像人物,这不仅是近年国内青春片最外在的表现,它似乎也成为国产青春电影最标准的模式。表面上看,国产青春电影正在以近乎统一的风格而渐趋类型化,然而,如果从青春电影的内在主题上看,只要影片关注于青少年生活中少不经事的爱情、无处安放的性欲、毫无缘由的暴力等这些在成长中与自我、他人、杜会的认同及冲突问题,它实际上是可以获得比其他类型的影片更大的风格表达空间的。在好莱坞,由于强大的工业能力和丰富的电影类型,青春片就特别善于从其他类型片中借鉴如歌舞、公路、甚至恐怖等各种元素,发展出在风格上丰富多样的青春电影。这些风格多样的作品在被赋予青少年集体心理体验的一致性后,以神话或仪式的方式与青少年观众见面,或是舒解他们即将步入主流前的心理阴影,或是抚慰他们需要宣泄的心灵。反观中国,在国内特定的市场诉求、文化机制以及工业水平等多重因素的约束下,目前青春电影只能在相对较小的风格空间里讲述故事,它们虽然暂时可以满足以"80后"一代为主的观众需求,但由于过度消费青春带来的雷同感,以及这一代人的整体老去,青春电影的风格走向也就变得难以确定。

由于《小时代》系列并没有走上述的怀旧风格,所以分析它在这波浪潮中引人注目的原因就非常重要。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小时代》系列取得非常好的票房成绩显然得益于郭敬明的小说原著和漫画原本培养起来的一大批忠实粉丝。其次,这部影片和这波创作高潮中的其他青春片一样,仍然讲述了一个主流杜会能

够认可的故事。尤其应该注意到,和其他影片相比《小时代》甚至更加谨慎,全系列影片完全没有莫名的躁动、性的焦虑以及无因的暴力,所有的故事都是以一个个完美的大团圆结局。当然,影片如果仅限于此还不足以在主流群体和目标观众中左右逢源。

就像郭敬明常常说的"我的小说是写给年轻人看的"一样,在拍摄影片时他也精明地迎合着自己的目标人群。在这一系列的影片中,发生在大学同学之间的各种故事,被郭敬明用青春偶像、华丽造型以及流行时尚等元素包装起来,用近乎童话般纯净和精致的影像呈现于观众眼前。而且,随着故事的进行,这种童话的性质还不断地被郭敬明夸大和强化。影片中那些年轻人无比优越的家世背景、翻云覆雨般的资本游戏,以及掌控一切的超强能力,使这部作品看起来更像是一部真人版的童话,或者说是电影版的漫画。而这样的风格,显然更适合比"80后"要年轻一些的观众群体。颇有意味的是,一部口味如此年轻的作品,折射出来的观念却又是相当保守。在影片中,如果说略带灰姑娘色彩的林萧身上还承载了一些年轻人的梦想,那么在影片中着墨最多,也最受欢迎的顾里、顾源、宫铭几位主要人物身上,则投射出当下依靠资本游戏和奢侈品消费构建起来的新富阶层最令人艳羡的形象。不过稍有不同的是,影片中的这些新富阶层并没有与其他大众传媒构建起来的"富二代"形象完全一致。他们重视友情、学业优秀、富于进取。通过将人物统摄到"奋斗"这个最契合当下年轻人的主题下,影片实现了对主人公的合理化呈现,把"富二代"置换为主流观念里的年轻精英。

实际上,在近些年能够把主流的观念和年轻人的个性和时尚完美结合的影片并不少见。如从2008年开始风靡全球的《暮光之城》系列,就把吸血鬼表现得帅气而又时尚,发生在他和人类少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也令全世界的青少年观众如痴如醉。巧妙的是,观众们在整个故事中不仅看到了浪漫的爱情,也看到了由于人鬼有别而不得不克制的性欲、森林狼族群和吸血鬼族群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以及吸血鬼家庭成员自始至终的相互扶持。好莱坞青春片在这里把青少年崇尚的个性和时尚,与美国中产阶级提倡的行为准则、家庭观念甚至宗教信条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了一起,实现了青春文化与中产阶级价值观念的完美合谋。和《暮光之城》相比,郭敬明很显然还欠缺一些好莱坞式的艺术技巧。《小时代》系列过于生硬的叙事、过于堆积的符号以及过于自我的表达,让整部影片显得有些笨拙、

直接和毫不掩饰。而原来在小说的文字中表现出来的华丽、戏剧性、高度饱和的风格与情感,到了影片中也就显得有些做作了,一些部分甚至只剩下了漫画般的夸张。但无论如何,在经历了青春怀旧的集中消费之后,《小时代》系列终于让我们看到了国产青春电影发展另一种风格的可能。

让人们看到国产青春电影发展另一种可能的,还有韩寒的《后会无期》。巧合的是,韩寒和郭敬明一样最初也是以青春阅读写作者的身份成为青春偶像,后来也都尝试着进行电影创作。不过和《小时代》系列用精致影像呈现出来的奢华生活不同,《后会无期》用的是公路片的形式呈现出一个充满了荒凉气息的内陆中国景象。在影片中,导演通过几个年轻人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以及他们在途中遇到的可能是后会无期的各种人和各种事,毫不留情地嘲讽了友情、爱情和亲情的主流叙事。在很多青春电影中,青春的成长与青春的告别是一直相伴的,那些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陷入困境,也一定要经历痛苦,但最终几乎毫无例外地都会走向成熟、长大成人。这是青春成长的必然历程,也是很多青春电影创作者要表达的关键所在。而韩寒的这部影片却并不如此,影片的两位主人公在"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的警告下,在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困境之后,并没有迎来大团圆式的结局,也没有期待中的成长,而是在影片的最后又一次上路。所以,这部影片与其说让观众消费的是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不如说让观众欣赏的是对于主流疏离和批判的立场以及一直"在路上"的生活态度,而这种立场和姿态与韩寒本人一直精心塑造也颇受年轻人欢迎的公众形象高度契合。就像郭敬明在《小时代》中通过一系列的角色设定实现自我指涉一样,韩寒的《后会无期》也通过故事的讲述再一次投射出自己的公众形象,两位青春阅读的创作者这一次以青春偶像的身份直接成为电影中的重要消费符号来完成叙事,郭敬明和韩寒在电影创作上又一次殊途同归。应该说,这种殊途同归既是两位文化明星在青春消费与偶像消费上做出的一种全新尝试,也是在新的资本和市场逻辑下青春电影创作无可回避的结果。

也应该看到,在表现形式上进行了极具商业化的修饰和包装之后,《小时代》系列和《后会无期》虽然在票房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影片故事讲述的乏力,人物情感的缺失,以及影像表达的空洞却成了创作者无法掩饰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青春电影都是在新的资本和市场环境作用下诞生的既不纯粹也不成熟的作品,在它们以后,国产青春电影显然还有更多发展与完善的可能。实际上,随着青春电影的类型实践不断进行,观众审美趣味的不断游移,以及杜会心理的不断变化,刚刚走出边缘书写的国产青春电影也的确不能局限在怀旧消费与偶像消费的道路上,而更需要在主题上进行拓宽,在故事上更加精致,在风格上更加多元,为讲述更精彩的本土青春故事做好准备。

s("content_re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