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教学设计教案(通用16篇)

小编: 笔砚

编制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要环节,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请大家对以下教学工作计划范文进行参考和评价,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江南的冬景教案1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方案一:听《梦江南》,走入美丽的江南。江南以优美的自然景色闻名于世,今天我们来感受一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是什么样子的。板书课题和作者。

歌词:草青青~水蓝蓝~。

哦白云深处是故乡。

故乡在江南~。

雨茫茫~桥弯弯~。

哦白帆片片是梦乡。

梦乡在江南~。

不知今宵是何时的云烟。

也不知今夕是何夕的睡莲。

只愿能够化作唐宋诗篇。

长眠在你的身边。

方案二:大家还记得白居易的词《忆江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春天,江南花红、江水碧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冬天,在一般人的眼里,却是一个万物萧瑟、没有生气、没有任何美感可言的季节。郁达夫却选择了一个最难以发现美的季节dd冬季,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美,写出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江南的冬景》。套用一句歌词“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们通过大师的眼,去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里的美景。

方案三:专题和板块导入。

[推进新课]。

dd“于平常处发现美”

(生摇头)。

师:“籁”指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成语有“万籁俱寂”一词,意思是各种声音都停息了。“天籁”就是指大自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但“谛听天籁”不应该简单理解成谛听大自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它还含有欣赏大自然的景色之意。视与听都含于其中。可见,我们学习第一部分两篇课文的主要任务是“欣赏自然”,也就是研习文本,欣赏文学作品给我们展现的大自然的美景。

师:文学大师们,个个都有一双慧眼,都有一颗敏感的心。郁达夫选择了一个最难以发现美的季节dd冬季,却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美,写出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江南的冬景》。套用一句歌词“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们通过大师的眼,去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里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

1、快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江南冬景特点的词语。

明确:可爱明朗含蓄的生气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

能不能归纳到一个词语上?--江南的冬景,有一种明朗的情调。

(分小组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小组代表到黑板上书写)。

曝背谈天图(第2自然段)。

午后冬郊图(冬郊植物图)(第5自然段)。

微雨寒村图(第7自然段)。

江南雪景图(第8自然段)。

旱冬闲步图(第9自然段)。

3、那么剩下的那些段落在写什么?

写北国的冬天、闽粤的冬天、德国的散步。

北国的冬天:冷蛰居闲食热闹的节期。

闽粤日的冬天:极和暖极南的气候春或者秋的延长。

德国的散步:德国作家在文章爱散步而寒郊散步也很舒服两者大概差不多。

4、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那么《江南的冬景》就是通过与北国的冬天、闽粤的冬天、德国的气候的对比,选取了五幅代表江南冬天不同侧面的图画,写出了江南冬景的明朗,表达了对江南冬天的喜爱。

三、具体研读。

1、美读: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比较适合?

明确:节奏舒缓,语调平和,一个场景的描写,由大场景到小人物,句子较长又在语意上有粘连。读出韵味,读出悠闲。

追问:这种语气适合全文的朗读吗?

明确:适合,因为全文都是在写江南的这种悠闲的、舒服的美。

2、那么我们试着用这样的语气来读第二自然段。

3、以第一幅图画为例,分析: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作者的感受如何?

景物:风晴空(灰云扫尽)(未脱落的)树叶落叶晨霜太阳鸟雀泥地。

景物特点:可爱晴暖(不过冷一日两日)有生气(鸟叫水气蒸腾)。

人的感受:欢喜清闲很享受(这样的生活用了一个动词“营”,表明真的很闲,很把谈天都当回事)。

4、那么用同样的方法,你会不会分析第二幅图画了呢?

景物:芦花红叶桕子草。

景物特点:含蓄而有生气色彩明丽(芦花的白红叶的红雪白的桕子赭色夹绿色的草)。

人的感受:享受这种富有生气的彩色的冬天带来的朝气和积极感受到生机盎然、春天不远。

四、小结课堂。

作者通过前两幅图画的晴暖、明丽而有生气来写在江南的冬天的生活是悠闲、自在、快乐的。文章后面一部分仍然继续在写江南冬天的其它的美。我们下节课学习。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

明确:雨雪旱(没有雨也没有雪最后有春雪)。

以“画”写雨借“诗”写雪以“人”写旱冬。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避免重复交叉让文章更生动灵活而且更有意蕴(图和诗句)。

3、具体赏析这三种写法的巧妙设置。分小组研习,小组挑选一幅图画进行深入分析,你从这图画中收获了些什么?情感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

a.微雨寒村图:(有绘画特长的同学能不能来黑板上帮我们把这幅图画一画。)。

分析重点:你试想想再洒上加上……背景若再要点点景致进去还可以加一味。

作者对江南的冬天的雨天的.话黄昏如果没有熟悉到一定程度上的话,他不会如此轻松几笔就点出这样一幅充满意境的图画来。这种写法是虚实结合。

b.江南雪景图。

引用的关于下雪的诗句看出作者精心的安排前后位置关系和挑选这些诗句的苦心。

按时间顺序:日暮冬宵雪夜更深第二天早晨。

侧重不同:(避免重复交叉)写来更有层次。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花),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雪景,只是引用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巧借诗句意境,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语句虽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

c.旱冬闲步图。

干燥的旱冬,选择以人入境,是一种智慧,既避免了重复与单调,又为下文回到散步作结打了基础。

二、写法的学习和总结。

1、说到散步:文章有几处写到散步?这些散步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5自然段第6自然段第9自然段。

笔随意转结构随着情走随着意走可以说这真是一次情绪上的散步。

景实在美,天气实在晴好煦暖,作者实在在江南的冬天里通过闲步、散步度过了无数个清晨、午后甚至每一个晴好的日子。所以在文章中无意的流露,却又巧妙地把各幅不同特点的江南冬景的图画串了起来。

这实际上就是散文的精髓:形散而神聚。

那散落的形式就是时而对比,时而描图,时而引用的形式。

这篇文章的神就是:作者对于江南冬景的喜爱,每一幅图都爱,爱它的有生气,爱在其中的悠闲的生活,爱在冬天度过的旷达洒脱的自己的状态。

写作,先要有神,有真情,才有文章的最终的意义和价值。而那些零散的片断,如果它们自己本身不是一颗一颗的珍珠,那么串起这些片断的神再真,它也不是一条美的项链。

2、那么学习了这篇文章,在具体的写作方法上,我们有哪些可以学习的呢?

a.引用诗句,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

b.对比的手法突出景物的某方面的特点(可回顾《想北平》)。

c.画面场景的渲染与人的活动相结合(第2自然段)。

d.形、色、味、触、声音,各种感官的调动(第5自然段只有颜色,可以扩展开来)。

小结:细心地观察生活,体悟生活,好文章也一定是动脑筋好心思才写得独特而有味道的。

三、写作背景,拓展到整个时代的文人的心境。

幼年丧父,和后来的饱受屈辱和歧视的留日生活都对郁达夫的思想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使他感伤、愤世,另一方面屈辱的异国生活也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曾经去大革命的策源地广州,但是他强烈地不满反动军阀投机革命。他不满现实,心中是苦闷的。

1933年4月他举家移居杭州,修筑“风雨茅庐”,想在这里过隐士般的生活。在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达夫游记》、《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散文集》、《闲书》等等,以山水力排心中苦闷,《江南的冬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写成的,在江南的冬景里,我们看到了一位逍遥在山水之间的名士,这也是自古以来文人们在苦闷的现世之外寻找心灵解脱的一种常见的方法。

之后要学的《赤壁赋》,还有归园田的陶渊明……。

哀江南高二必修

导入语:。

有人说: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好,今天我们就来看当代作家王蒙是怎样诠释“善良”的。

一、作者简介:

二、写作背景。

二、文本研究: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提出问题:针对善良似乎过时,善良往往被看着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2、分析问题: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和作用。

3、表明观点:重申自己喜欢善良,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

(过渡语:刚才我们读了课文,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在预习中碰到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同组间讨论)。

四、合作探讨:在文章中将你不懂的句子划下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明白的,提出来,共同讨论!

不明白的句子:

因为善良是人的本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她属于人”;因为“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相处……善良才能天下太平,”所以说“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善良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所以它是具有力量的,是光明的,因而能够在每败于凶恶的同时,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获得另一种意义的胜利。

(2)在生存竞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有实力者往往战胜软弱者,而且为了追逐最大的利益,往往不顾一切,不惜损人利己,甚至践踏道德。

(3)为什么说“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快乐,一种乐观”?

这句话是对善良的性质的较全面的概括,它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善良”的深层含义。是论述善良在与凶恶作战的过程中尽管常败,但每败一次就把自已弘扬了一次的观点的原因。

(4)怎么理解“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这句话是紧扣“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与超拔联系在一起”展开的具体阐述。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既不再天真无邪,却又未能参透人生与世界,最不能容忍,也最容易滥用权力,因此作者认为会成为最不善良的人。

(过渡语:下面我来研读第一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是怎样层层设问的?)。

五、研读的一部分:

层层设问:

那些需要帮助、等待帮助的人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是恶狼?

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不惜将一切视为恶狼,是一种什么疾病?

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人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毒蛇和恶狼?

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并非毒蛇恶狼的人,我们成了什么?

思考。

(过渡语:提出了“是不是我们自己有点向蛇或狼靠拢呢?”这个问题后,作者在第二部分主要通过什么论证方法来阐明自己的对善良的理解和认识)。

六、研读的二部分:

1、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用对比论证观点有什么好处?

对比论证(找出所在段落)。

5力量对比:善良稚弱-凶恶强大(尽管善良常败,但人们还是喜欢善良,进而阐述了善良的作用)。

8结果对比:善良得弘扬--凶恶被压缩(从道德、意义上阐述善良的内涵和外延)。

11心态对比: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说明善良的人永远不会丧失信心)。

对比论证作用:使对立统一关系更集中、更鲜明。使论证更深刻、更吸引,更有说服力。

拓展(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说明“同一样东西,中外用法大不相同”:外国用于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富强,中国却用于迷信和堕落。由此使人觉悟到,中国近代的落后,与其说是技术方面的原因,不如说是文化心理方面的原因。

(过渡语:下面我们来看第六自然段,这段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

齐读第六段。

2、第6段论述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

运用排比手法有什么好处?

对比:第一组排比,层层深入的表现了人们对善良的态度。

第二组排比,充分展示善良的功能作用。

拓展(排比):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来说理,列举事例,会增加文章气势和说服力: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过渡语: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知识运用: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

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

(过渡语:作者在结尾说“我喜欢善良而我们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对善良的态度如何?思考与感悟)。

七、思考与感悟。

你对善良的态度是什么?当你的善良换回的是料想不到的恶报与嘲讽的时侯,你怎么想?又怎么做?(讨论交流)。

当善良被恶报时,明确:真正的恶狼是有限的,我们不应放弃善良,应加强思想品格的完善。

(我们来浏览一组图片,然后说说你的感悟或体会)。

八、感悟:看以下一个flash作品,看完后说说你的感悟或体会。

教师说感受:结束语。

善良是一种健康,善良是一种美丽,善良是完美人格。

如果你内心的善良曾经沉睡,但愿在今天的震撼后苏醒。

同在这天地之间,我们这一生的价值,不该只为追求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该是有人在无助的时候可以抓住我们有力的手。

未来的社会要变得好,首先我们不要变的冷漠,让善良永驻心中。

德兰修女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老子曰:“善,人之宝也。”

善良是生命的黄金,所以,我希望每个同学都可以像王蒙一样从心底呼出:“我喜欢善良。”然后,去播种善良,收获希望!

江南的冬景教案12

[学习目标]。

一、理解散文情与景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于江南冬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二、联系多幅冬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1.学习文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学习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教学设想]。

1.本文体现了郁达夫散文“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的特点,在学习时,主要采用文本研读的方式,通过问题讨论来理解、体会。

2.文章利用多处对比来突出江南冬景之美,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作者联想的思路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习使用。

3.使用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明确单元学习重点。

谛听天籁:表述自然之美;

感悟自然:体会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

湖山沉思: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二、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该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6年1月1日《文学》第6卷第1号,收于良友出版公司1936年版的散文集《闲书》。

三、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理清思路。

2.作者笔下的“江南”主要指哪些地方?

4.在做完以上阅读思考之后,你又发现了江南冬景的哪些美妙所在?

学生讨论。理清思路。

《江南的冬景》里,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包括: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第五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江南丰腴润泽的土地上,芦花、红叶、桕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作者将这种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写江南,不能不写到江南的河港湖泊。第七段,作者为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挥毫泼墨,借助想像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郁达夫熟稔绘画的用色技巧,也能够较好把握情绪的节奏,因而写景时,他善于运用五颜六色状物写景,把江南冬景情意浓浓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其中既有素描的工笔,也有浓淡适宜的写意,绘出的,总是一幅幅情景交融的优美图画。

八、九两段写到了江南的雨雪,承接上文说到的雨,又说到雪。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结合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来谈,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结果,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郁达夫主张表现自我,认为小说是作者的“自叙传”。这种直接抒写性情的创作风格同样也体现在散文写作中,只是在散文里更注重表现与再现的结合。因此,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

接下来又写到了江南旱冬的晴和,并将话题再一次引到“散步”上来。文中的雨雪天气以及晴和的日子变换频繁,但读来没有生硬凑合的感觉,仍是浑然天成的一个整体,主要原因是作者高超的构思已经将读者引导到了江南冬天的温润和煦之中。这是一种让人身心愉悦的情绪的散步。文章最后一段语言平实而又活泼,照应全文行云流水般的描述,既是一个巧妙的收束,又是一次洒脱无羁的荡开。至此,作者的情绪已经带领读者完全融入到江南冬景的优美意境中去了。

明确: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它们最与重不同的地方。

四、文本研读,深入思考。

讨论:

3.有时,作者也借助想像的力量,看一看,哪些地方是作者想像出来的景致?

4.文章阅读使我们沉浸在一种画意之中,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风格的图画(油画、水彩、素描、速写、中国画的工笔或写意,等等)?(可以从用色和构图的意蕴等方面为自己选择的答案找到理由。)。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特色和行文风格,体会到,江南冬景的悠闲和暖、作者心境的闲适和行文时的舒缓自如在全文中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就做到了通过简省洗练语句传达丰富的意象这一目的。

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画家刘海粟对此深有感触:“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本教案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

江南的冬景教案16

教学目标:能对相关冬景图作评论鉴赏。

一、导入。

回忆熟悉的“春”的诗歌:

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入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二、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2.7-1945.9.17)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起开始创作旧体诗,19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1922年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45年8月29日被日军宪兵杀害,终年49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三、生自由读全文。

四、内容把握。

1、文章描绘了哪些江南的冬景图?给各个冬景图拟小标题。

2、各小组讨论后把小标题写到黑板上交流。

3、师点拨:每幅图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流露的态度是什么?

内容图景特点作者态度。

人居冬晨谈天图晴暖可爱。

植被寒郊草木图生气易体会。

冬雨农村微雨图悠闲迷人。

冬雪江南雪景图闲雅美丽。

旱冬旱冬闲步图晴和受欢迎。

五、比较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1、人居:北国的蛰居异境江南的曝背谈天(突出晴暖)。

2、植被:闽粤的冬是南国的长春江南的植被(突出生气)。

3、德国的寒郊散步江南的寒郊散步(突出宜人)。

4、“明朗”:江南的冬季(宜人)/北方的夏夜(明朗)江南的冬(明朗)。

5、举例比较手法的运用:

郁达夫《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六、鉴赏五幅冬景图。

1、冬晨谈天图。

意象:落叶、晨霜、太阳、鸟雀、泥地、老翁小孩。

朗读:读出轻快的意味。

2、寒郊草木图。

意象:芦花、红叶、乌桕、草色。

学生活动:据师给出的上联文本意境对出下联。

上联:满地芦花映红叶。

下联:点点白桕乱梅花/根边草色漾绿意(笔者试对,仅作参考)。

附:本想把“草色”与“乌桕”同时融进下联中,未果,望同仁们似出更佳下联。

3、农村微雨图。

背景:微雨寒村。

意象:长桥、远阜、枝桠、白雨、乌篷、“红黄”、三五人家、若干酒客等。

学生活动: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点化这幅冬雨图。

注意点:平仄、韵脚不作要求,只要意境把握恰当,给人一定美感即可。

景的营造与情的抒发须一致。

附:《天净沙秋思》笔者试对,仅作参考:

枯藤老树昏鸦,长桥水门远阜,

小桥流水人家,白雨乌篷杂桠,

古道西风瘦马,茅舍昏灯酒客,

夕阳西下,暮色渐起,

断肠人在天涯。悠闲客在江村。

4、江南冬雪图。

(1)鉴赏诗歌营造出的雪景与人性的闲雅的雪趣。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dd(日暮)晚雪问饮。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dd(冬宵)微雪寻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dd(深夜)风雪闻归。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dd(早晨)深雪报梅。

学生活动:可请学生试着抓动词,然后拟出雪景与人情交融的词句。

(2)比较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分析:《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例,郁达夫《雨》:

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

5、旱冬闲步图dd(写实)。

比较:江南冬雪图dd(吟诗)。

农村微雨图dd(作画)。

虽然写法不同,但都为我们展示了江南的冬的美丽。

七、总结全文。

1、语言特点:清新纯朴。

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

2、画家刘海粟评:“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八、拓展阅读:

郁达夫《故都的秋》。

本教案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

古诗二首:春江晓景江南春网友来稿

一、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学习古诗,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诗歌的意思,了解春天的美好。

3.发挥想象,口述诗意。

4.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背诵,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感受春天的美好。

2、体会诗人对春的热爱。

三、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小黑板、挂图等。

四、课时按排: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惠崇春江晚景》。

一、揭题导入。

读题目,了解作者并解题。要求学生出示资料解题。

学生出示资料解题:

1、惠崇是宋代和尚,著名画家。

2、苏轼是唐宋八大家这一,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又名苏东坡。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题的诗。

二、看图,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看看图画,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2、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将诗歌读通顺。

2)、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而后可以分成小小组讨论、交流你读懂和没读懂的地方。

三、检查读诗歌的情况。

1、先交流学生读懂的地方。

部分学生交流自己在读古诗过程中读懂的地方。(可以是一个字,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

2、再交流学生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正要上来的河豚想到了什么呢?知道了什么?想干什么?联系全诗思考。

3、谁能看着图画把这首古诗的意思说出来?(自己先练习一下。可以派一位同学上台当小老师,台下同学当评委。)。

学生上台串讲诗意。(竹外开着两三支鲜艳的桃花,鸭子最先知道春江的水暖了。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芽才长出短短的一截,正是河豚逆江而上要来到春江的时候。)。

讨论回答后,感情朗读全诗。

四、学生讲诗,画画。

1、这么美的春天在哪呢?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交接触这首古诗,可以读诗,可以画画。(请一名同学上台来画。

五、总结。

苏轼先生用优美的诗句写活了惠崇和尚的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并背诵。

2、完成完成课后思考题。

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晓景。

竹林、桃花、春江、鸭子、蒌蒿、芦芽、河豚。

喜爱春天之情。

第二课时。

学习《江南春》。

一、揭题导入。

1、出示题目:江南春。(解题:长江以南叫江南。)。

2、板书作者:杜牧。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将诗歌读通顺。

2)、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而后可以分成小小组讨论、交流你读懂和没读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学生读懂的地方。

2、交流学生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

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千里莺啼、山郭、烟雨中”)。

3、谁能把这首古诗的意思说出来?(自己先练习一下。可以派一位同学上台当小老师,台下同学当评委。)。

学生上台串讲诗意。(千里江南,支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互掩映……。

4、江南春描绘了哪些景物?请会画的同学上台来画画。其它同学在下面自己画画。(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江南、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5、请大家带着热爱的语气齐读这首古诗。计出江南的生机勃勃。读出江南的如诗如画。

四、延伸拓展。

1、杜牧写的江南春美不美,你们还学过哪些写江南春天的诗呢?

2、出示几首课内外学过的诗。

1)、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河暖睡鸳鸯。

3、以读诵为主。

五、小结。

《江南春》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赞美了春的美好,江南的美好,这就是。

诗的魅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并背诵。

2、完成完成课后思考题。

板书设计:

莺、树、花。

眼前酒旗风。

江南春烟雨中美。

过去多少诗。

哀江南高二必修

授课教师:苏元德班级:高二(1)班时间:2006年9月21日。

教学目标:

一、学习巴尔扎克和雨果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他们宽广的胸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友谊观。

二、学习本文不同于一般葬词的写作特点,鉴赏里面蕴涵着的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深切悼念之情。

三、鉴赏这篇葬词中高度浓缩、既诗化有哲理化的语言,充分体味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鉴赏这篇葬词的语言,体味它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悼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与理的认识。

教学方法:

以读促教,披文入情。

教学设想:

学习本文,要以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再通过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再运用比较阅读使学生对悼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与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在学生阅读预习材料的基础上导入)。

一代伟人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确实无愧“批判”二字,那里面有资产阶级社会金钱关系的无情揭露,有对有志青年在黑暗社会中的毁灭的深刻同情,有对贵族在资本主义社会没落的直观描画。巴尔扎克,以他的全部热情投入创作,投入对社会的关注,甚至他创作完小说中的一个反面人物时情不自禁地对之厉声痛骂。如今,巴尔扎克已永远离我们而去,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本文,从雨果先生的评价中缅怀这位伟人吧!

二、明确目标。

鉴赏文章的情与理,本文是悼词,有时说理散文,应抓住文体特点,鉴赏时可用两节课的披文入情的方法进行。

三、教师(或学生)激情朗读,学生听后发表自己的感受,畅所欲言。

四、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落实到对本文情与理的鉴赏。

明确:

从第10段开始,作者表达了强烈而独立的思想意识,即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除此而外,本文也有普通悼词常见的内容。

2、全文的基本思路、感情脉络是怎样的?

明确:

基本思路:悼念--评价--讴歌。

思想感情脉络:悲壮--激越--景仰。

3、本文评价巴尔扎克,主要涉及他的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本文主要从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影响等方面对他进行评价,表达了对他的哀悼、敬仰、赞颂之情。

4、完成课后练习二。

5、第5段开始说“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明确:

指巴尔扎克用他的作品来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唤起人们去改造现实。

明确:

羡慕他的非凡工作,羡慕他的饱满的人生,羡慕他的伟大而崇高的品格。

7、完成课后练习一。

8、课文前的背景介绍中认为这篇葬词“感情激越,文采华丽”,能否在文中找到例证?

明确:

例如:第五段第2句和第四句;第八段最后一句;第十二段第2句等。(学生各自朗读品味)。

9、这篇葬词的后三段,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生死观的?

明确:

后三段虽然还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那就是作者的生死观,“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等,这样,作者已经由哀悼巴尔扎克上升为一种理性的思考。

五、作业:

1、思考课后练习四,体会本文的哲理性语言。

2、阅读《在左拉葬礼上的演说》,试与本文比较。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的哲理性语言。

2、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一、师生共同讨论思考课后练习四,体会本文的哲理性语言。

(答案见教参)。

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明确:少了分析、碰见死者作品的内容。

2、《巴尔扎克葬词》用了大量篇幅分析、评价死者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3、4两段,第4段尤其重要。这样的评价分析充分表现了巴尔扎克的可贵之处,为后文的再评价做好铺垫。

3、法郎士主要从什么角度对左拉进行评价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题要紧密联系后面的“背景材料”。这篇悼词主要是高度评价和赞扬了左拉的高贵品质,即具有人的同情心,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可以抛掉一切,包括名誉、财富和安全,表达了作者对左拉的高风亮节的赞扬、崇敬之情。

4、比较分析两篇悼词之中的相关词句,达到对本文的深入理解。

(1)我们不要因为他受苦受难而怜悯他。

(2)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

明确:

(1)句中说左拉受苦联系背景可知,他是为真理和正义而受苦,因此,我们丝毫不应采取怜悯的态度,比较可知。(2)句中写巴尔扎克可以指他每天伏案十多个小时,努力创作所受的辛苦,当然也包括别的方面;而“净化”一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净化自身,而应理解为使社会得到净化,巴尔扎克与左拉的奋斗理想是有共同之处的,因此他被大家称为“大丈夫”,受到景仰。

(1)让我们嫉妒他!

(2)站在这里的诸位现实,你们心里不羡慕他吗?

明确:

“嫉妒”贬词褒用,表达的思想感情与(2)句中“羡慕”是有相同之处的,强调“我们”应向巴尔扎克和左拉学习,即使不一定能达到他们的高度,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三、提供材料,创设情境,作迁移训练。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为鲁迅先生送葬的情节。(文字附后)。

下面,请大家为鲁迅先生写一篇葬词。

板书:

基本思路:悼念--评价--讴歌。

思想感情脉络:悲壮--激越--景仰。

哀江南高二必修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当堂背会课文。

(二)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二)《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巨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及《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清代戏曲作家、诗人。

《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1出,实际共44出),写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作为定情之物。奸党余孽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妆奁,被李香君坚决拒绝。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侯方域只身遣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阮大铖仰仗权奸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香君嫁给新任巡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南明王朝覆灭后,侯方域在栖霞山同李香君相会。这时,复社文人死的死,散的散,爱国将领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百感交集,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

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末腐朽、**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

(二)情节结构。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课文由七支曲子组成。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沉郁、悲怆的基调。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重点写明孝陵、明故宫的残败和秦淮一带(包括长板桥和旧院)的冷落。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寓寄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

第七支曲子是尾声,写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

(三)曲词鉴赏。

通过对曲词的鉴赏,主要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北新水令]一曲,“山松野草带花桃”,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秣陵重到”,“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本应是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古城,如今却是只剩“萧条”,夕阳古道上,连个人影也见不着。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沽美酒]一曲描写的是长板桥边的景象。长板桥本是歌妓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美,如今却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冷清清的落照”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

【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快感。“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巢乌”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

(四)借景抒情。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它与诗歌的借景抒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刘禹锡的《乌衣巷》为例。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

江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这首诗共七行两句话。诗句的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的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儿童阅读。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读准生字字音,借助图文理解新词的意思,会写田字格中的5个生字。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诗歌大意。想像劳动人民采莲的情景,体会他们在劳动中愉悦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悟劳动人民一边采莲、一边嬉戏,鱼儿与人同乐的那种愉悦和谐的快乐氛围。

教学构想: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学生阅读,再加上课文配有的插图,形象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读课文、看插图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审美情趣?本课字词的教学力求在美的语境中进行,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识记字词。朗读方面,力求通过看鲜明的插图,并用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一个想读、愿读、会读的情境中。生活中的美是需要发现的,本课在设计中安排了让学生收集反映荷叶、荷花美的图片、诗歌、儿歌、绘画等方面的资料,旨在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生词卡片、电脑、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指导朗读古诗。能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指导书写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看图导入,教学部分生字词。

1.教师略带神秘地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快闭上眼睛,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欣赏那儿迷人的风景。”(教师贴挂图。)。

2.这儿的景色美吗?你能把看到的美景,尽力用美的语言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们吗?(学生表述,教师鼓励性地点评。)。

3.教师边引述边贴生字卡片。让我们细细地欣赏一下。(教师手指着图。)瞧,婷婷的荷花开放在茂盛鲜亮的荷叶间,(贴生字卡片:莲叶间。)鱼儿(贴生字卡片:鱼儿。)在清澈的湖水中欢快地游玩,秀美的水乡女子正在划着小船采摘莲子。(贴生字卡片:采莲。)这是一幅多么美的江南!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描写这幅美景的诗歌。(板书:江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教学贴在图旁的生字词。

(1)学生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看看图说说,莲叶间指的是什么地方?采莲是什么意思?

6.欣赏了美丽的江南水乡图,让我们来读读描写这幅美景的诗歌,看看自己能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给你三分钟时间,尽力把这首民歌多读几遍,把它读通、读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上面的要求,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字音读准了吗?课文读通了吗?)。

第一组:戏东西南北。

(1)自古以来,江南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你们瞧,(指图。)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戏。(出示卡片:聂。)这些鱼儿,一会儿游到东,(出示卡片:东。)一会儿游到西,(出示卡片:西。)一会儿游到南,(出示卡片:南。)一会儿游到北。(出示卡片:北)。

(2)指名读生字。齐读。

(3)小黑板出示:譬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学生自己反复练习。指名读。小组读。

第二组:可田。

(1)(看图。)小朋友们,让我们再来欣赏江南美景,这婷婷的荷花有的已结出了嫩黄色的莲蓬,有的莲蓬已经成熟,这可是采莲的好时机。(出示卡片:可。)这荷叶是多么的鲜亮嫩绿,古时候就用“田田’’这个词说出了荷叶的鲜亮嫩绿。(出示卡片:田。)。

(2)谁能把描写荷花和荷叶的那句话读准确?(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

l.现在你能把整首民歌读准确吗?小朋友们打开书自己再读一读。

2.指名读。齐读。

四、教学生字词。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会写三个生字:“江、可、叶”。

2.自学书后第二题,看看该如何写。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江:左窄右宽。可:横要稍长一些。叶:左窄右宽。

4.学生描红和仿影,教师巡视指导。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指导正确的朗读古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活动。

上节课学的生字词还会读吗?(开火车读。)课文会读吗?(指名朗读。)。

二、谈话揭题。

1.字、词会读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江南》。

3.为了把课文读美,我们得看图弄清楚文章中每句话的意思。然后边读边在自己的脑中勾画出一幅江南的美景图。

三、精读课文。

(1)课文第一行句子告诉我们,江南一带是采莲的好地方。“莲”就是荷花,你们能看图说说“采莲”是什么意思吗?(采莲子。)。

(1)江南水乡的美,还美在荷叶。看图说说莲叶是什么样子的?(碧绿的,像小钟的。层层叠叠的……)(指名回答。)。

(2)这荷叶不光多,而且还很美。

(3)让我们来赞一赞荷叶吧!(试着读好第二行句子。)指导停顿:莲叶/何田田。

3.教学第三至第七行。

(1)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连鱼儿也似乎特别高兴。瞧,它们在莲叶中间欢快地游着,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书上为什么不用“游”而用“戏’’呢?(鱼儿就像在欢快地做游戏,可高兴啦!)。

(2)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像鱼儿嬉戏的情景。)反复练习。朗读。指导停顿: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小朋友们通过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鱼儿在荷叶间欢快地嬉戏的情景。小朋友们真棒!

(3)能把这首诗歌背下来吗。

四、教学生字词。

1.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会写“鱼、西”两个字。

2.自学书后第二题,看看这两个字如何写。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鱼:“撇折”像鱼头,“田”像身子",“一”像鱼尾。西:下面边的部分应写得上宽下窄。

4.学生描红和仿影,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全文。学习谜语,引导收集资料。

1.学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人们采莲,鱼儿嬉戏,婷婷的荷花在比美。

2.如果你是采莲人,你的心情会如何?为什么?

3.荷花的美,给穿梭于荷叶间采莲的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学完课文,我有一个小小的谜语给大家猜。

4.回去给爸爸妈妈猜一猜。(试着背出谜面。)。

作业设计:

回家和爸爸妈妈共同收集资料。

江南。

江 南 可 叶 鱼 西 北。

课后反思:

《江南》教学设计

1.学会“牌、湘、煌”等12个生字,理解“牌楼、金碧辉煌、水天一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的语段。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1.通过借助注音或字词词典理解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训练,感悟语言美和景物的特点。

3.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标志,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语言美和岳阳楼的特点。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图片、或相应的课件。

引导学生朗读,有感情地读、品读,读评结合。

教学流程:

一、激情引趣,初历景观。

1.回忆导入。

2.看图引人。先让学生观赏图片,再谈突出印象。

二、自主读书。

1.学生自主读书、识字和写字。

2.有针对性指导识、写字。

三、尝试朗读。

学生自主选段朗读,并自主发现问题,主动评价。

四、粗说印象。

一是写景状物的语言美;二是体会有序叙述、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表现美的方法。

五、练习朗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理请写作顺序。

请大家从文中找出表示作者移步观察变换的提示语,画上“——”。

二、自读自悟,融入画境。

教师先放录音,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1.结合插图,读句品词,体会语言美。

2.小组交流,读评结合,感受语言美。

三、品读精彩,领悟整合。

以读为主,以读促动,做到形式多样,让学生在充分细致的文本领悟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获得美的陶冶。

1.在读中强化知识的把握、美的感受。如岳阳楼的结构特点;岳阳楼的深厚文化底蕴;洞庭湖的浩瀚及其动人传说等。设计提问。

2.在读中关注对好词妙句的体悟品味及学生对有关内容可能的质疑。

四、回归全文,抒说心声。

1.和作者一起细细欣赏了“江南第一楼”,有什么要一吐为快的吗?

2.为什么称岳阳楼为“江南第一楼”?

五、真情朗诵。

1.选择方式,自主准备。

2.尽情展示,共享快乐。

3.从读到写,自然拓展。

《江南》教学设计

本课是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这首诗共七行两句话。诗句的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的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儿童阅读。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读准生字字音,借助图文理解新词的意思,会写田字格中的5个生字。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诗歌大意。想像劳动人民采莲的情景,体会他们在劳动中愉悦的心情。

整体感悟劳动人民一边采莲、一边嬉戏,鱼儿与人同乐的那种愉悦和谐的快乐氛围。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学生阅读,再加上课文配有的插图,形象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读课文、看插图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审美情趣?本课字词的教学力求在美的语境中进行,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识记字词。朗读方面,力求通过看鲜明的`插图,并用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一个想读、愿读、会读的情境中。生活中的美是需要发现的,本课在设计中安排了让学生收集反映荷叶、荷花美的图片、诗歌、儿歌、绘画等方面的资料,旨在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生字卡片、生词卡片、电脑、小黑板。

两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朗读古诗。能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指导书写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看图导入,教学部分生字词。

1.教师略带神秘地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快闭上眼睛,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欣赏那儿迷人的风景。”(教师贴挂图。)。

2.这儿的景色美吗?你能把看到的美景,尽力用美的语言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们吗?(学生表述,教师鼓励性地点评。)。

3.教师边引述边贴生字卡片。让我们细细地欣赏一下。(教师手指着图。)瞧,婷婷的荷花开放在茂盛鲜亮的荷叶间,(贴生字卡片:莲叶间。)鱼儿(贴生字卡片:鱼儿。)在清澈的湖水中欢快地游玩,秀美的水乡女子正在划着小船采摘莲子。(贴生字卡片:采莲。)这是一幅多么美的江南!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描写这幅美景的诗歌。(板书:江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教学贴在图旁的生字词。

(1)学生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看看图说说,莲叶间指的是什么地方?采莲是什么意思?

6.欣赏了美丽的江南水乡图,让我们来读读描写这幅美景的诗歌,看看自己能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给你三分钟时间,尽力把这首民歌多读几遍,把它读通、读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上面的要求,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字音读准了吗?课文读通了吗?)。

第一组:戏东西南北。

(2)指名读生字。齐读。

(3)小黑板出示:譬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学生自己反复练习。指名读。小组读。

第二组:可田。

(1)(看图。)小朋友们,让我们再来欣赏江南美景,这婷婷的荷花有的已结出了嫩黄色的莲蓬,有的莲蓬已经成熟,这可是采莲的好时机。(出示卡片:可。)这荷叶是多么的鲜亮嫩绿,古时候就用“田田’’这个词说出了荷叶的鲜亮嫩绿。(出示卡片:田。)。

(2)谁能把描写荷花和荷叶的那句话读准确?(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

l.现在你能把整首民歌读准确吗?小朋友们打开书自己再读一读。

2.指名读。齐读。

四、教学生字词。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会写三个生字:“江、可、叶”。

2.自学书后第二题,看看该如何写。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江:左窄右宽。可:横要稍长一些。叶:左窄右宽。

4.学生描红和仿影,教师巡视指导。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指导正确的朗读古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活动。

上节课学的生字词还会读吗?(开火车读。)课文会读吗?(指名朗读。)。

二、谈话揭题。

1.字、词会读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江南》。

3.为了把课文读美,我们得看图弄清楚文章中每句话的意思。然后边读边在自己的脑中勾画出一幅江南的美景图。

三、精读课文。

1.教学第一行。

(1)课文第一行句子告诉我们,江南一带是采莲的好地方。“莲”就是荷花,你们能看图说说“采莲”是什么意思吗?(采莲子。)。

2.教学第二行。

(1)江南水乡的美,还美在荷叶。看图说说莲叶是什么样子的?(碧绿的,像小钟的。层层叠叠的……)(指名回答。)。

(2)这荷叶不光多,而且还很美。

(3)让我们来赞一赞荷叶吧!(试着读好第二行句子。)指导停顿:莲叶/何田田。

3.教学第三至第七行。

(1)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连鱼儿也似乎特别高兴。瞧,它们在莲叶中间欢快地游着,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书上为什么不用“游”而用“戏’’呢?(鱼儿就像在欢快地做游戏,可高兴啦!)。

(3)能把这首诗歌背下来吗。

四、教学生字词。

1.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会写“鱼、西”两个字。

2.自学书后第二题,看看这两个字如何写。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鱼:“撇折”像鱼头,“田”像身子",“一”像鱼尾。西:下面边的部分应写得上宽下窄。

4.学生描红和仿影,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全文。学习谜语,引导收集资料。

1.学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人们采莲,鱼儿嬉戏,婷婷的荷花在比美。

2.如果你是采莲人,你的心情会如何?为什么?

3.荷花的美,给穿梭于荷叶间采莲的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学完课文,我有一个小小的谜语给大家猜。

4.回去给爸爸妈妈猜一猜。(试着背出谜面。)。

作业设计:

回家和爸爸妈妈共同收集资料。

江南。

江南可叶鱼西北。

课后反思:

江南教学设计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朗读、背诵课文,识字、写字。

投影录音小黑板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意思。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习生字“江、南、鱼、叶”,能正确书写。

我的修改:

1、小朋友,大家喜欢学诗吗?。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人写的诗,诗的题目是:江南(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课题,并注音。指名读,齐读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分散了识字的难度。用学生互相提醒写字注意点的方式,把识记字形的任务交由学生自己完成,并受到了“我是小老师”的暗示,产生学习汉字的.自信心。)

2、在我国的长江以南,有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这里是中国有名的鱼为之乡。清清的小河从每家每户的门前屋后流过。一到夏天,那就更美了。你们瞧,(出示图)这儿就是美丽的江南。

多美的地方呀!这儿有什么?(鱼、荷花、采莲的姑娘)(荷花就是莲花,荷叶就是莲叶,姑娘采的是莲蓬)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让他们做好阅读学习课文的准备。)

1、范读课文,听准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

(在读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读一遍拼音,这一层次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获得对古诗初步的感知,主要目的在于扫清阅读障碍。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的生字。

4、指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

5、说说你最喜欢读哪些句子?

6、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写了江南的什么?

1、老师把文中的生字挑出来,你们会读吗?

3、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字?

4、指导书写:江鱼叶

(1)“江”是左右两部分,左边三点水,右边是个工。(组词语)

(2)“叶”要注意右边的部分。(组词)

(3)“鱼”上面是刀子头,田像鱼身,一像鱼尾。

5、学生描红,临写。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学习生字“可西”,指导书写。

1、开火车读生字。

2、揭示新课。

1、指读第一行,这里的“莲”指的是什么?看图:姑娘是怎样采莲的?

2、是啊!江南一带的小河里、池塘里长满了荷花,夏天莲子成熟了,人们就乘着小船去采莲。所以课文说——江南可采莲。(指读)

3、大家看:这满池塘的莲叶长得怎么样?

(1)引导学生从颜色上来说说。

(2)引导学生从形状上来说说。

(3)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说说莲叶的特点。

(4)这句是赞美莲叶的,“何”可以理解为多么,莲叶是多么——漂亮、多么碧绿茂盛!

4、美美地朗读第一句话。

6、看图:鱼在干什么?它们是怎么游水的呢?

7、诗句里是怎么讲的?(指读)

8、鱼儿在莲叶间游戏,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游的怎么样?

(1)指导朗读。

(2)比赛读,齐读。

(3)请学生扮演小鱼活动活动。

9、连起来读课文。

1、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不光能读好诗,还能背诗呢!

自己看图试背。表演背。(引导学生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有规律地游动)

2、指名背诵。我的修改:齐背全文。(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是背诵。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帮助学生设置台阶,从自己尝试背诵、老师引背到表演背诵,让学生装体验学习的快乐。)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渗透教育)

1、出示:西可

2、学生交流识记方法。

3、指导书写。

(1)“可”字的末笔是竖钩。(组词)

(2)“西”按笔顺写准确。(组词)

4、学生描红,临写。

《江南》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江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江南》是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首小诗,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这首诗共七行两句话。诗句的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的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写鱼在下面戏水嬉戏。整首诗的语言学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儿童阅读。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展示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可供学学生观察,帮助理解古诗。课文后面田字格里的7个字是本课要学会的学生字。

一年级的学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游戏活动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学生字,能借助拼音读课文、儿歌等,同时也有一定的学生活经验,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知识。

1、认识“江、南”等9个学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会写"可“字和笔画竖钩。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读准“南、莲”等学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江南》,学学生听歌曲,判断歌词描写的是哪里(学生答江南)

2、教师介绍江南的位置,引出课题。

(二)激发兴趣,传授新知

1、课题指导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跟教师书空课题。重点拼读“江”。介绍“江”字的结构,偏旁。认识偏旁三点水。

(2)识字拓展:说说你认识的学生字中有哪些字的偏旁是三点水。

2、古诗朗读

(1)朗读诗歌,朗读要求:借助拼音读诗歌,不认识的字词请同学帮忙。要求把诗歌读通顺,读正确。

(2)教师范读,纠正字音后学学生练读。

4、学习古诗的停顿

(1)学生回答,教师问:红色的斜线有什么作用。听老教师读,猜一猜。

学生回答:停顿。

(2)游戏:节奏大教师(利用节奏读出诗的停顿)用读古诗的方法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5、学习古诗内容

(1)出示前两句,提问:诗句中有哪些江南景物。学生答,相机板书:小鱼,莲叶,莲花

(2)句型练习:有什么样的小鱼,莲花;用自己的话说说莲叶,试着运用句型:莲叶多么()多么()

6、生字教学

(1)从句子中找出既会认也会写的生字“可”。学社跟老师一起书空“可“,板书”可“的笔顺,强调可的写法:口要写到竖中线的左边,竖钩写到竖中线的右边,先里后外。“可”组词,造句。教师出示词组,朗读词组。

(2)教师指导书写“可”,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写字姿势,写字习惯,笔顺,田字格的占位。

写字教学结束,过渡语:同学今天表现的都很不错,作为奖励,老教师带大家去江南游一游。

观看江南美景图。

7、总结

(1)教师提问:读了江南的诗,品了江南的景,你觉得江南是怎样的地方

学生回答,教师引出优美的江南,介绍作者。

(2)配乐背诵江南

七、布置作业:

(1)写会“可”字;

(2)将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江南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这些生字组成的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诗歌大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1、看图。

图上画了些什么?这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人们在干什么/这是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景。

二、分析课题。

三、初读指导。

1、范读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1、练习书空第二题。

2、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江:三点水,右边是“工”。

南;下面不是羊。

叶;口字旁,右边是十。

田鱼西北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二、精读训练。

1、第一行:江南可采莲(引导学生理解词句义)。

2、第二行:莲叶何田田(理解莲叶的样子)。

3、第三至七行: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通过看电视来看鱼儿嬉戏的情景。

指导朗读,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巩固。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小结。

五、作业:

记住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小结:这种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到的理解相信会比老师灌注给他们的印象要深刻的多。

《江南》教学设计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朗读、背诵课文,识字、写字。

投影录音小黑板。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意思。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习生字“江、南、鱼、叶”,能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我的修改:

1、小朋友,大家喜欢学诗吗?。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人写的诗,诗的题目是:江南(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课题,并注音。指名读,齐读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分散了识字的难度。用学生互相提醒写字注意点的方式,把识记字形的任务交由学生自己完成,并受到了“我是小老师”的暗示,产生学习汉字的自信心。)。

2、在我国的长江以南,有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这里是中国有名的鱼为之乡。清清的小河从每家每户的门前屋后流过。一到夏天,那就更美了。你们瞧,(出示图)这儿就是美丽的江南。

多美的地方呀!这儿有什么?(鱼、荷花、采莲的姑娘)(荷花就是莲花,荷叶就是莲叶,姑娘采的是莲蓬)。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让他们做好阅读学习课文的准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听准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

(在读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读一遍拼音,这一层次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获得对古诗初步的感知,主要目的在于扫清阅读障碍。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的生字。

4、指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

5、说说你最喜欢读哪些句子?

6、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写了江南的什么?

三、学习生字。

1、老师把文中的生字挑出来,你们会读吗?

3、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字?

4、指导书写:江鱼叶。

(1)“江”是左右两部分,左边三点水,右边是个工。(组词语)。

(2)“叶”要注意右边的部分。(组词)。

(3)“鱼”上面是刀子头,田像鱼身,一像鱼尾。

5、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学习生字“可西”,指导书写。

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读生字。

2、揭示新课。

二、朗读课文。

1、指读第一行,这里的“莲”指的是什么?看图:姑娘是怎样采莲的?

2、是啊!江南一带的小河里、池塘里长满了荷花,夏天莲子成熟了,人们就乘着小船去采莲。所以课文说——江南可采莲。(指读)。

3、大家看:这满池塘的莲叶长得怎么样?

(1)引导学生从颜色上来说说。

(2)引导学生从形状上来说说。

(3)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说说莲叶的特点。

(4)这句是赞美莲叶的,“何”可以理解为多么,莲叶是多么——漂亮、多么碧绿茂盛!

4、美美地朗读第一句话。

6、看图:鱼在干什么?它们是怎么游水的呢?

7、诗句里是怎么讲的?(指读)。

8、鱼儿在莲叶间游戏,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游的怎么样?

(1)指导朗读。

(2)比赛读,齐读。

(3)请学生扮演小鱼活动活动。

9、连起来读课文。

三、背诵练习。

1、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不光能读好诗,还能背诗呢!

自己看图试背。表演背。(引导学生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有规律地游动)。

2、指名背诵。我的修改:齐背全文。(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是背诵。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帮助学生设置台阶,从自己尝试背诵、老师引背到表演背诵,让学生装体验学习的快乐。)。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渗透教育)。

四、学习生字。

1、出示:西可。

2、学生交流识记方法。

3、指导书写。

(1)“可”字的末笔是竖钩。(组词)。

(2)“西”按笔顺写准确。(组词)。

4、学生描红,临写。

《江南》教学设计

1、了解孔尚任及《桃花扇》。

2、学习此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通过对文中写景之语朗读分析,体会文中的思想情感。

体会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自学引导式。

1课时。

1、检查先学内容。

2、梳理课文层次。

3、体会曲子的抒情特点,体会课文情感。

一、检查预习。

1、学生介绍作者及《桃花扇》。

2、教师补充补充介绍相关知识。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清代戏曲作家、诗人。《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1出,实际共44出),写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作为定情之物。奸党余孳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妆奁,被李香君坚决拒绝。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侯方域只身遣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阮大铖仰仗权奸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香君嫁给新任漕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南明王朝覆灭后,侯方域在栖霞山同李香君相会。这时,复社文人死的死,散的散,爱国将领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百感交集,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

二、出示课堂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层次。

2、体会曲子的抒情特点,体会课文情感。

三、达标学习。

1、梳理课文层次。

(1)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2)学生概括本曲内容。

(3)教师明确本文层次: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课文由七支曲子组成。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沉郁、悲怆的基调。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重点写明孝陵、明故宫的残败和秦淮一带(包括长板桥和旧院)的冷落。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寓寄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

第七支曲子是尾声,写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诗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

2、体会曲子的抒情特点,体会课文情感。

(1)《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请大家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瀑发,动人心魄。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它与诗歌的借景抒情有着明显的不同。

(2)这套曲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哀江南》就是始终围绕一个“哀”字,以情景交融的手法,集中抒发了一个爱国志士的亡国之痛。

(3)背诵曲词,深入体会。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了清代伟大的戏曲家孔尚任《桃花扇》的结尾曲《哀江南》。《桃花扇》整体上是“借离合之情,言兴亡之感”。而《哀江南》就是始终围绕一个“哀”字,以情景交融的手法,集中抒发了一个爱国志士的亡国之痛,这是《桃花扇》全剧的画龙点睛之笔。“南洪北孔”,这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佳话。如果可能的话,大家课外可以阅读《桃花扇》全剧,进一步感受全剧的艺术魅力。我现在就是有一个愿望,如果我在南京工作的话,我一定和同学们一起,到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地方走一走,从课堂上的文化走向现实中的文化,一同感受南京这座古都所蕴含的魅力。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三维设计》。

《江南》教学设计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请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

1、(听录音:水流声)这是什么声音?

2、这是浩浩的长江水向东流的声音,出示:jiang,拼读,师范写“江”(“江”的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工”)(生:书空)。

3、谁能给“江”找个朋友,(组词)(长江)。

4、看长江流域的地图:这就是长江,在长江的南岸被称为江南,长江的北边,被称为江北。

我们张家港就在长江的南岸,而且就紧靠长江,因此,我们这里也是江南。

5、过度:我们江南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富,鱼虾鲜美,稻谷飘香,所以人们称江南为“鱼米之乡”。

古代有一首民歌就赞美了我们江南的荷花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3课  江南  (指导读课题)。

出示课文。

二、            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自己来读这首民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让同桌,或前后的小朋友来帮助一下。

2、指名读,(请同学帮助他纠正)。

3、现在我们请来了一个叔叔,听听他是怎样读这首古诗的。(听录音朗读)。

4、这位叔叔读得好不好?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一学这个叔叔。

5、同桌自由读。

6、检查,(指名读)请同学来评一评。

7、齐读。

三、            细读课文。

1、读了这首古诗,我们仿佛看到了美丽的-----(贴荷花图)和可爱的-----(画小鱼)。

2、介绍“荷花”又叫“莲花”,果实叫“莲蓬”,(贴莲蓬图),长在泥土里的叫“藕”。每年到了莲蓬成熟的时候,美丽的姑娘们(贴姑娘的采莲图)就会唱着歌儿,划着小船,在荷花塘采莲蓬。江南可真是个采莲的好地方!  谁来读第一行,夸夸我们的江南。

3、指导朗读第一句。

5、指导朗读第二句。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请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

6、在这挨挨挤挤的荷叶下,可爱的小鱼在干什么呢?它们快乐吗?为什么这么快乐?(师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师画小鱼。(师:它们一会儿游到中间、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玩得可真开心啊。)。

7、表演:谁愿意也变成一条在莲叶下游戏、玩耍的?请生表演,体会小鱼的快乐。

8、指导开心地朗读下面的5句诗。

9、小结:美丽的江南水乡有多姿的荷花,诱人的莲子,嬉戏的鱼儿,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10、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边读边表演。

四、            拓展延伸。

2、正因为荷花的美丽,让许多诗人写下了赞美它们的诗篇,老师找来了一首,(投影)指导读一读。

3、荷花是美丽的,我们江南还有很多更美丽的景色,下课后,小朋友去收集一下赞美江南的图片或者诗歌。

五、            写字。

我们的家乡就是美丽的江南,作为一个江南人,我们感到骄傲自豪,所以现在我们就把这个江南的“江”字搬到田字格里,让“江”字也和我们江南一样美丽。

师范写。

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词语:江南、采莲、莲叶间、东西南北。

2、指名朗读课文。

3、填空:江南(      ),莲叶( )。鱼()莲叶():鱼( )莲叶(),鱼()莲叶(),鱼()莲叶( )。

二、指导背诵。

1、学生集体、个别背诵。

2、轻声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三、资料展示:江南物产丰富,景色优美,上节课让学生收集的材料现在我们就来展示一下。

四、指导书写:可叶西鱼。

1、书空笔顺(出示笔顺)。

2、指导学生按笔顺描红。

3、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回指导。

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临写。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请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