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备课教案(汇总22篇)

小编: ZS文王

通过教学工作计划的执行,可以使教师的工作更加有条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在教学工作中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供二年级上学期实验和教学使用。

根据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几个密切联系的信息窗,每个信息窗又是包含有多个信息的“信息包”,其呈现形式是把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情境贯穿起来,编排成“情境串”或“故事串”,从而引出一系列相对独立而又有着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形成了“问题串”。

(二)教材的特点

1、素材选取的广泛性和趣味性。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广泛选取了新颖、有趣的素材,帮助学生体会到数学广泛存在于他们经验世界的各个领域。同时,也借以使他们认识自我、了解社区、了解自然等等。本册的主要素材有魔术、杂技、童话、标本等,对学生来讲,这些都是很具有吸引力的内容。这些素材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由“情境串”引发出“问题串”。

根据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除小单元外),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几个有密切联系的信息窗,每个信息窗又是包含有多个信息的“信息包”,其呈现形式是把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情境贯穿起来,编排成“情境串”或“故事串”,从而引发一系列相对独立又有着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形成了“问题串”。

3、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

本册教材注重知识结构的创新。例如,乘法口诀的编排,我们从“5的口诀”切入,这样编排,一方面是它的得数特点突出,易于学生记忆,另一方面,它有五句,易于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便于学生自主编制口诀。又如,分东西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常有的事情,丰富的经验已使他们明确如何平均分物体时,,教材这样安排了除法的初步认识,这样安排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除法的意义。

4、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融合为一个过程。

本教材不受严格的知识体系束缚,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到的知识又作为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基本框架。

5、每一部分的“你问我说”板块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展示自己的潜能,体现方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第二个层次,运用初步学到的知识方法,通过联想、推断等探索活动,独立地解决综合情境图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初步掌握新知识。同时,初步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6、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每个单元之后,设计了“我学会了吗?”、“丰收园”等栏目,以自我检测和涂“苹果图”的方式,启发学生从兴趣习惯、合作交流、知识技能、问题意识、发挥潜能等多方面的自我评价、自我反馈中,逐步培养学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的能力。本册书中的最后,还特设了“老师,我想对您说”、“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我想对同学说”、“我想对自己说”专页,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与教师、家长、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感情,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的观念,从小学习做人。

(三)本册教材内容结构及特点:

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看杂技――表内乘法(一);小制作――角的初步认识;凯蒂学艺――表内乘法(二);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美丽的校园―认识方向;制作标本――表内除法;过年――总复习八个单元和两个实践活动:神奇的小棒和我喜欢的地方,还有两个智慧广场。

(四)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乘、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理解“倍”的意义。

2、能应用表内乘、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3、学会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判断其余三个方向。

4、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难点:能自己编乘法口诀,会背乘法口诀,会根据表内口诀计算乘除法。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五)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相同的数连加;乘法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是乘法学习的初始单元,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

第二单元:表内乘法(一)。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5的乘法口诀,口诀的应用。本单元是乘法口诀的起始学习阶段,将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初步认识角,比较角的大小,画角。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二)。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6、7、8、9的乘法口诀以及乘法口诀的系统整理。本单元通过学习1―9的乘法口诀的系统整理,为进一步学习乘法计算奠定基础。

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平均分,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及各部分的名称,有关0的除法。本单元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

第六单元:认识方向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他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线段图,本单元的学习将为进一步学习复杂的辨认方向打下基础。

第七单元:表内除法。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乘法除法的关系,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倍意义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较复杂,关键是学生掌握好乘法口诀,是后继学习除法相关知识的基础。

(六)教材的基础、学完本册教材应达到的水平

学习本册教材,学生应比较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此外,在学习除法之前,学生应熟练运用乘法口诀。学完本册教材应达到的'水平: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乘、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2、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学会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判断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知识与能力】

数与代数: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乘、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理解“倍”的意义。

空间与图形: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学会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判断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实践活动:通过测量、整理、分析数据等活动,发现规律,增强学生认识自我的兴趣。在现实情境中辨认方位,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乘、除法产生、发展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符号感。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应用过程,发展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认识角、辨别方向活动中,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方位感。能应用表内乘、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采用多种方法,解决综合性的实际问题(两步)。能运用有关方位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倾听、接纳别人的意见,如何进行合作等技能,提高合作交流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经历和教师、同伴一起克服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册教材共需68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数

1―――――2

一、看魔术

8

3―――――5

二、看杂技

10

6

三、小制作

6

7―――――8

四、凯蒂学艺

11

9

期中检测

1

10―――――12

五、森林里的故事

10

13

六、小桥流水人家

5

14――――16

七、制作标本

12

17

八、过年总复习

4

18

期末检测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2、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学生能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通过小组研究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在将两个分式写成一个综合算式时,不能掌握的很好。

三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笔算乘法(教材第49页例2及第50页练习十一第1~2题)。

1、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认真细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78×11=33×21=24×12=14×12=(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上面这几道计算题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较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揭示课题:笔算乘法(进位)。

新课讲授。

1、导入:仔细观察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大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2、例2: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师: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引导学生列式:48×37=。

3、各组讨论:怎样计算48×37。

师: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4、组织交流。

师: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1)48≈5037≈40。

50×40=20__。

大约20__盒。

(2)40×37=1450。

8×37=2961450+296=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3)48×30=144048×7=336。

336+1440=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4)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5、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给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师:先用个位的7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个位对齐,计算中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再用十位上的3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6、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计算方法: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去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3×34=782。

54×29=1566。

47×62=2914。

78×82=6396。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课堂小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数学书第51页练习十一第6—7—8—9题。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进位)。

例2: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四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本单元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内容,例1教学认识图形的平移、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例2认识图形的旋转;例3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旋转90°;例4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例5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及旋转以及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有关内容打好基础。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这是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还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及其对称轴,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经历从平移、旋转、轴对称的角度欣赏和设计图案的过程,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初步感受图形运动的结构美,体验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过程中,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增强对图形变化的兴趣。

1.教学图形的平移时,要将着力点放在确定平移的距离上。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充分感知图形旋转的基本特征,初步建立图形旋转的概念,为进一步探索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旋转90°打下坚实的基础。

1.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画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2.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1.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合理设置认知起点。

2.紧扣图形运动的最本质特征,引导学生探索画运动后图形的方法。

3.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美。

1.平移1课时。

2.旋转1课时。

3.轴对称1课时。

4.练习1课时。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12~14页内容。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和实际操作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学具准备:分组准备各种食品、每人一张卡纸、圆片(18个)、作业纸。

多媒体课件、桔子等贴片。

一、创设联欢会情境,让学生感受平均分

1、让学生感受什么叫平均分。

(2)让学生分组分一分食品。

(3)让学生说一说你们组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4)师:象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1)(出示多媒体课件)刚才老师和一组同学一起“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个苹果。”

(2)让生把分苹果的过程读一读。

(3)让学生用这句话把本组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

3、巩固练习:判断哪种分矿泉水的方法对。

二、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1、在活动中学习书中例2

(1)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叫平均分,那么怎么才能平均分呢?

请同学们分组把15个桔子平均分到5个盘子里,可以怎么分呢?

(2)分完后请学生分组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并上黑板演示。

(3)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组分食品的过程。

2、拔河比赛:师请8位学生,平均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比赛中适当穿插德育渗透,如集体主义教育等。

3、给获胜选手发奖品:12支铅笔平均发给4个同学,每人几支?

请学生用/代替铅笔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再集体核对。

4、集体游戏:我们班有40位同学分8组做游戏,平均每组几人?

让学生按分好的组在歌曲声中向自己的同伴说新年好。

三、迎新年队列展示活动

(1)让学生观看以往队列展示活动的照片。

(2)请同学们帮我们班设计出一个队形来参加这个活动。

要求:每班18名学生参加,每行人数相等。

(3)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之后在卡纸上用18个小圆片贴出来。

(4)师选择几张好的作品向大家展示,最后让全班同学都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四、小结: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直线的几何条件,写出直线的参数方程及参数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曲线参数方程的定义及方法。

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曲线的参数方程.

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一)、复习引入:

1.写出圆方程的标准式和对应的参数方程。

圆参数方程(为参数)。

(2)圆参数方程为:(为参数)。

2.写出椭圆参数方程.

(二)、讲解新课:

如果已知直线l经过两个。

定点q(1,1),p(4,3),

那么又如何描述直线l上任意点的。

位置呢?

2、教师引导学生推导直线的参数方程:

(1)过定点倾斜角为的直线的。

参数方程。

(为参数)。

【辨析直线的参数方程】:设m(x,y)为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参数t的几何意义是指从点p到点m的位移,可以用有向线段数量来表示。带符号.

(2)、经过两个定点q,p(其中)的直线的参数方程为。其中点m(x,y)为直线上的任意一点。这里参数的几何意义与参数方程(1)中的t显然不同,它所反映的是动点m分有向线段的数量比。当时,m为内分点;当且时,m为外分点;当时,点m与q重合。

(三)、直线的参数方程应用,强化理解。

1、例题:

学生练习,教师准对问题讲评。反思归纳:

1)求直线参数方程的方法;

2)利用直线参数方程求交点。

2、巩固导练:

补充:

1)直线与圆相切,那么直线的倾斜角为(a)。

a.或b.或c.或d.或。

2)(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做题)若直线与直线(为参数)垂直,则.。

解:直线化为普通方程是,

该直线的斜率为,

直线(为参数)化为普通方程是,

该直线的斜率为,

则由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得,。

(四)、小结:

(1)直线参数方程求法;

(2)直线参数方程的.特点;

(3)根据已知条件和图形的几何性质,注意参数的意义。

(五)、作业:

【考点定位】本小题考查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基础题。

解析:由题直线的普通方程为,故它与与的距离为。

五、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

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的条件的探究,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重点。

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以及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一般方程。

难点。

二元二次方程与圆的一般方程及标准圆方程的关系。

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复习圆的标准方程,圆心、半径。

2、提问1:已知圆心为(1,—2)、半径为2的圆的方程是什么?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知识与能力: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

2.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3.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4.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容易理解或比较喜欢的方法。

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口算卡片,课本插图。

本单元可用4课时进行教学。

1.看木偶戏。

教科书第2~4页例1。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木偶戏场景插图。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22+13-6=29(人)22-6+13=29(人)。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口算卡片,课本插图。

【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13课时进行教学。

除法的初步认识…………………………………… 6课时左右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 4课时左右

(1)平均分(一)

【教学内容】12页—14页例1、例2 做一做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势力和活动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会平均分,提高动手和合作能力。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2块糖.每个学生实物卡片.三角形.圆形学具若干

请小组长来领要分的物品,(每个小组12块糖)

请学生试着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满意。

学生先在小组中分,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结果。

多请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分的结果,预计都是每人分得3块糖.

教师:这样分大家都满意吗?为什么?

教师揭示课题:像这样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一)分一分

1、每个小组8张面包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每个小组4张桔子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3、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三)连一连、圈一圈

把10条鱼平均分在2个渔缸里,请学生连一连或圈一圈,

说说分的结果。

1、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说说你怎样分的。

2、练习三1~3

幼儿园数学备课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体验、感受10以内数组成中所蕴涵的数学关系,如总数与部分数的包含关系、等量关系、互换关系、互补关系以及分合的有序性,是幼儿园大班开展数组成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

2、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过程:

1.第一阶段:分与合的经验积累建议选择数量“5”作为幼儿开始学习数的组成的内容,因为5大小适中,而且它可以避免幼儿常规的“平分”思维。教师可以向幼儿提供大量有关5的分合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如“分水果”、“剪贴格纸”、“撒花片”、“分玩具”、“翻片片”、“组成连线”等,使幼儿通过这些活动理解分合的意义及基本的操作规则,如什么是分、什么是分两份,以及记录的内容要与分的结果一样等。

当幼儿积累了相当多的“5的分合”操作经验时,就可引导他们迁移运用5的分合的经验,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完成2~4的分合学习。由于2~4的分合组数均不如5,且幼儿对于分合活动规则已熟悉,因此让他们独立完成学习并不困难。

2.第二阶段:探索发现数的分解规律在幼儿学习5以内数的分合经验基础上,开始学习6的分合时,教师应引导幼儿探索数的分解规律。首先要引导幼儿探索将一个数分成两份时,如何能穷尽所有的分法,例如5分成两份有4种分法,6分成两份有5种分法……在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再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分合记录单,发现哪一种方法分得既快又不会遗漏,从而引导幼儿体验分合的有序性。

3.第三阶段:掌握数的分合结构当幼儿已能熟练进行8以内数的分合后,教师要打破幼儿的认知平衡,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各组分合的异同点,感知和体验两个部分数的互补和互换关系。

针对数的组成学习中需处理和解决好的几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但要明确每个阶段的重点和幼儿需要积累的相应经验,还要清楚地认识到每个阶段应运用何种教学方法引导幼儿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每个阶段应提供何种适宜的教学具帮助幼儿理解其中的数学关系:

(1)当幼儿不理解什么是分两份时,教师可采用情景演示法,运用一些实物和幼儿一起进行分合活动,帮助幼儿理解什么叫分,什么叫分两份,充分体验分和合的过程,体验数的可分性。

由于幼儿已有平均分的经验,为了避免干扰,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不易进行平分的物品,如图书、长毛绒玩具等进行操作。以游戏“分书”、“分皮琼”的形式为例,在引导幼儿观察教师手中的物品及数量的同时,让幼儿思考将5个皮球分成两份的分法,再分别邀请两名幼儿根据各自的办法演示分合过程,并鼓励幼儿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分球的分合过程。

(2)当幼儿在一次操作活动中不能做到取一定数量(总数)的物体分两份时,教师可在分物板上为每个幼儿提供两个人物或动物形象,使“分两份”的要求具体形象;然后,边请幼儿按要求操作尝试,边在绒板上进行演示,强调先要取总数,然后再分,帮助幼儿明确规则,体验总数与两个部分数的.关系。

(3)在幼儿多次活动后,当教师发现一部分幼儿对分合活动规则仍不很清楚时,教师应在幼儿完成小组活动后,展示几份存在不同问题的分合记录,引导幼儿观察,通过逐条对照规则检验,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改正意见,使分合的规则在此过程中得以明确、强化。

(4)当幼儿在某个数的分合活动中不能穷尽所有结果时,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操作活动,如分玩具、分花片、分水果、分豆子等,让幼儿进行充分的探索,积累丰富的相关经验。在幼儿进行多次操作活动后,展示3~4名幼儿的作业,通过强调分合规则,引导幼儿共同观察、讨论,找出遗漏和重复,并分析不同的答案。

(5)当大部分幼儿已能穷尽数的所有分法时,教师应在评价活动中,展示部分幼儿的作业,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尝试将无序的分合记录调整成有序的分合记录。

(6)当幼儿对某些活动不感兴趣时,教师应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原因,适时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操作材料。如将“分玩具”、“分水果”等游戏内容和操作材料更换成“剪方格”、“翻片片”或“按特征分类并记录”,促进其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丰富相关的数学经验。

(7)当多数幼儿在多次分合活动中,既能穷尽所有分法,又能反映不同的分合顺序时,教师应在评价活动时,展示部分幼儿的作业,以“谁的分合最容易记住”为话题,引导幼儿观察讨论,体验分合的有序性,观察两个部分数的互补关系。

(8)当多数幼儿在分合活动中能注意到进行有序的分合时,教师应启发和鼓励幼儿用符号记录,并表达自己所寻找发现的相像的分合式,同时肯定幼儿的创造,让幼儿进一步体验互换关系。

活动反思:

“10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8、9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本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8、9的认识主要有两点不相同:一是没有安排10的序数意义,因为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比较熟悉了;二是将10的组成提前到写数前面,这样既有利于在教学中利用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去更好地突出10的组成,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集中练习10的书写。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教材先让学生摆小棒,并根据摆的过程填10的五种组成,然后又让他们推想出10的另外四种组成,这样逐步加深学生对10的组成的理解。

小学数学备课的教案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明确算理,探究算法

出示例3情境图,说说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问题并请学生先看第一个问题)

(一)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理算法

1.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我们可以怎么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从上节课的整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类推)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3.学生进行尝试(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想法)。

4.进行交流反馈

重点反馈描画涂色的想法,并在学生讲解后,教师再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巩固:

5.得出结果

6.猜想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备课的教案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与化简比,按比分配。

比的知识是学习比例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把比单独设成单元,有利于学生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去认识比,而不仅仅从运算的角度去理解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

学生在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比。从学习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到学习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的应用,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理解比的意义,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注重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为后面学习百分数和正、反比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备内容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比的意义。

2.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

3.会求比值、化简比。

4.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1.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思想、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经历探索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积累探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经历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用比的知识解决在生活中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2.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重点

1.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难点

1.理解比的意义。

2.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

数学备课教案

本学期数学备课组组教研工作以课堂改革实验为主线,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优秀率、合格率为重点,认真搞好教学研究、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切实加强级组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聚集全组教师的工作力和创造力,努力使数学备课组在有朝气、有创新精神、团结奋进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特结合本组的实际,制定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按教导处统一部署,开学初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组织学科教师围绕教材认真讨论,将学习所得用以指导教学工作。

2.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坚持业务学习,组织全组教师根据各年级教材特点,讨论教材教法,相互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提高教研质量,切实开展校本教研。

体备课,根据各班不同情况编写教案,布置练习,统一测评。坚持每周一次的备课教研,重点研究教材,教法,备课,练习,考试和评点。按学校要求,每次教研会,须有主讲并做好会议记录,以存资料,以备检查。提倡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达到以老带新,以能带新,共同提高的目的。听课节数按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上一堂公开课,听课后认真评议,就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的渗透提出反思。

(三)开展课题研究。

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教育。学习态度的好坏,关系到学习是否主动,是否刻苦,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学习方法的好坏,关系到学习是否有成效,教师既要向学生教方法,又要指导学生自己总结积累方法。要把立足点放在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探究学习”中来。要注意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在教改方向上,初一年级要做好小学、初中教学的衔接,重点是把学生尽快地引上正轨,同时进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验。

法。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些课例,促进备课组成员的教研水平的提高。在以上基础上写出理论笔记。

2、备课:每周一次集中备课。每节课安排好中心发言人,该老师应提供集体备课讨论稿,详细阐释教材的重难点,提出疑点,设计好课堂练习。每位教师能根据每单元的教学重点,制定出较为详细、可行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指导下备好教学过程。

3、课件:本学期,我们备课组将学着制作课件辅助教学,积极接受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培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我们的上课效率。

总之我们备课组要多进行合作交流,发挥整体效能。教师间要建立积极互助的伙伴关系,加强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分享教学资源,形成教研合力,以尽快提高备课组整体教学水平。

章节课题中心发言人。

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徐明昌。

第二章《整式的乘法》王沛清。

第三章《因式分解》徐光良。

第四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杨仲举。

第五章《轴对称与旋转》朱彪。

第六章《数据分析》廖儒。

大班数学备课教案

1、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感知三幅图的含义,继续学习加减法算式。

2、理解加法题中用“一共”表示合起来,减法题中用“还剩下”表示少了的意思。

3、在书写的过程中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纸,图片若干、

一、小老鼠买面包圈。

1、师:小老鼠去给大老虎买面包圈当点心,我们看看它买了几个面包圈。出示三幅图,引导幼儿逐一观察并说说每幅图的意思:第一幅图——小老鼠买了1个面包圈;第2幅图——小老鼠又买了4个面包圈;第3幅图——小老鼠一共买了5个面包圈。引导幼儿了解“一共”表示把两次买的面包圈合起来的意思。

2、教师: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小老鼠买面包圈这件事吗?鼓励幼儿尝试列加法算式。

3、引导幼儿看算式说说数字与符号的意思,判断算式是否正确。

二、大老虎吃点心。

1、教师:大老虎可喜欢这个点心啦,瞧它吃得多开心。出示三幅图,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每幅图的意思:第一幅图——大老虎有5个面包圈;第二幅图——大老虎吃了1个面包圈;第三幅图——大老虎还剩下4个面包圈。引导幼儿了解“还剩下”表示吃掉面包圈后少了的意思。

2、教师: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大老虎吃面包圈这件事吗?鼓励幼儿尝试列减法算式。

3、引导幼儿看算式说说数字和符号的意思。

三、小组操作活动。

1、看图列5的加减算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操作纸上三幅图的变化,并学习运用“一共”和“还剩下”的词语,大胆讲述3幅图的含义。鼓励幼儿根据画面含义列出5的加减算式。

2、看图形记录图形特征。看算式进行5以内的加减运算。

3、看算式写得数。读一读算式,并用雪花片演示算式数量变化过程,写出得数。

四、活动评价。

数学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2、直尺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个好帮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二、新授。

知识点一】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1、我们现在有直尺作为测量工具,那在古代没有直尺,人们又是如何测量物体的呢?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古代的人们经常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如果让你用身体的一部分进行测量,你打算怎么测?

播放课件认识“庹”、“拃”以及以脚掌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

2、同一事物,选择测量的长度单位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

3、用拃作长度单位量课桌长度。

(1)学生和老师一起用拃量课桌的长。

发现:师生量得的结果不同。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2)比较学生的拃和老师的拃的长短。

学生的拃短,老师的拃长。发现:不同人的拃,长度可能是不同的。

(3)得出结论:

不同人的拃长短可能不同,用它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得到的数值不够准确。要想得到一个准备的数值,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通过我们一起量桌长这个实践,我们发现:古代人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比如“庹”和“拃”)去量物体的长度是不够准确的,因为测量的人不同,他的“庹”和“拃”的长度也可能不同。

归纳总结:所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量,才能知道物体究竟有多长。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就引出了我们今天使用的尺子。

知识点二】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观察直尺,认识1厘米。

尺子是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认真观察,说说直尺上都有什么?

播放课件认识尺子。

2、借助实物感知1厘米的长度。

提问: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圆珠笔的粗细、钥匙柄的直径)同学们想得真好,老师也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些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

提问:请你在生活中认真观察,看谁能找到我们身边更多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

数字0-1之间的一个大格就是1厘米,(教师用拇指和食指区间比划1厘米)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可以用“cm”来表示。直尺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观察上面的实物特点,发现规律。

食指的宽、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相对较短,所以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4、量一量教材上的纸条的长度。

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对着数字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用身体量一量步、庹、拃。

6、找一找、量一量尺子上从哪到哪是1厘米。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宽约几厘米,手掌宽约几厘米,一拃长约几厘米。

7、量一量。

8、作业。

板书设计:

厘米和米。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庹、一拃、一个脚长。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厘米——cm。

教学反思:

学生之前有过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经历,所以本课在教授时难度不大,学生也易于接受。

数学备课组教案模板

在大家期盼的目光中2010年的中考圆满结束,在学校领导和数学教研组的指导、帮助、支持下,全体数学组老师的共同努力,我们完成了学校交给我们的任务,可比较遗憾的是没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没能向全校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认真学习,把握中考方向。

回忆过去,从2010年的暑假开始,我们老师们就开始认真研究,把握中考动向,尽早进入初三状态。备课时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近5年中考命题研究》,及时把握最新信息与动向。对照09年中考试题,仔细分析和对比题型的变化及共同点。

我们还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沈娟英老师和我各开了一节初三复习的研讨课。

二、精心备课,落实每个知识点。

不管是第一学期新知识的。

教学。

还是第二学期的总复习,备课时,我们对每个知识点进行透彻的分析,每位教师具体负责一部分,提出每章知识的重点、难点及学生学习中的易错题,并配备各类练习题和相关考试题,集体讨论,资源共享。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内容合理进行不同的取舍重组;面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和帮助;认真命题出卷,坚持月考;考后认真改卷、评卷,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

团结、协作,和谐奋进的团队。

数学组是一个团结、和谐奋进的集体,通过这一年的工作体会很深。我们初三备课组,平时上课时,如果有老师制作了课件,会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让我们的学生共享这些精彩的课堂。复习时,我们共享所有的练习卷,总复习时大家主动承担任务,分工合作。每一位教师都出单元考试卷和总复习试卷。

一学年来,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10届初三在数学学科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中考成绩。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11届的中考会取得更大的辉煌!

数学备课教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2、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学生能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通过小组研究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在将两个分式写成一个综合算式时,不能掌握的很好。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学习小数除法的必要性有三。

第一,构建完善的运算体系。小数除法是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四则运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需要。现实中需要运用小数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十分丰富。

第三,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提高计算能力,形成灵活选用合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发展数学思维。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小数乘法、商不变的性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继续学习小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今后学习及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数除法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课时)基本算理和算法;除到被除数的末位有余数;整数部分不够商1。

一个数除以小数(1课时)基本算理和算法;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

商的近似数(1课时)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解决问题(1课时)用“进一法”解决实际问题;用“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1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

循环小数(1课时)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能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选择计算方法。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数,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数。

3.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4.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5.经历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6.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7.经历探究循环小数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8.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

9.在将除数转化为整数的过程中,体会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观点。

10.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11.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12.体会计算器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

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便计算。

2.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能运用小数除法及其他运算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

1.在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除法中商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2.会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数学备课组教案模板

本学期在数学备课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的完成了在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1.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因为地理位置偏僻,生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尽如人意,学生入学时的分数低,基础薄弱,大部分的学生入学时的数学成绩都不足50分,对初中阶段的一些基本知识都没有掌握,学习自主性不强,学习兴趣不高,部分学生是父母逼着来学校,他们没有养成好的数学思维习惯。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集体备课时主要采用了低起点,小步子的方法进行教学探索。

2、集体备课。

我们数学备课组每周二下午第七节课,都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每次集体备课都有中心发言人,每位教师对中心发言人的学情分析、教法选择、训练内容的设置为侧重点,认真分析、积极提供良好的建议和补充,共同探讨、研究大家各自发表意见,达成共识,最后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实现资源共享。

3.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时要要考虑怎样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的兴趣,尽量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把课堂还给学生。如在课堂上,老师找一些与例题相似的练习出来,让学生练习,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让他们在黑板上演练。通过不断的循序渐进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培养解题的兴趣。

4.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写好教学后记。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5.不足及努力方向。

(1)教学、教研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

手段,一如既往的在网上观看一些优秀教师的讲课。仍然需要不断学习,积极钻研,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在教育教学过程里群策群力的力度还不够,还应多切磋、多反思、多总结。通过我组教师的共同努力,已较好地完成了我校数学的教学工作。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全组老师将我们将锐意进取,充分发挥组内优势,使每位老师都朝着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为学校数学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2013.12.27。

大班数学备课教案

1、教会幼儿区别高矮,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2、教幼儿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1、课件—数学:3—3比较概念3—4比较概念3—5比较概念。

2、日常生活中能比较高矮的实物若干。

一、教幼儿区别高矮和一样高。

1、课件:3—3比较概念。

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图画物体的不同点:

两栋楼房,一栋楼房高,一栋楼房矮。

两座房子,一座房子高,一座房子矮。

两个厨子,一个厨子高,一个厨子矮。

两个梯子,一个梯子高,一个梯子矮。

2、逐一出示实物,让幼儿比一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3、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再请全体幼儿互相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4、请幼儿说说自己熟悉的东西中什么是可以比较高矮的。

二、教幼儿一些比较高矮的方法。

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矮的站在凳子上,

前面用一块布遮住,让幼儿判断,谁高谁矮。

当幼儿发生错觉时,揭开谜底,并告诉幼儿比较高矮时要把物体放在同一高度。

2、课件:3—4比较概念。

让幼儿判断物体最高、最矮。

三栋楼,哪栋楼最高?哪栋楼最矮?

三棵树,哪棵树最高?哪棵树最矮?

3、课件:3—5比较概念。

看一看图片上有谁?

公鸡,狗,长颈鹿,猫,小鸡。

比一比它们谁最高?谁最矮?

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三、告诉幼儿简单的高矮的相对关系。

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比较,

再让高的小朋友跟老师比较,

让矮的跟更矮的小朋友比较,

使幼儿知道:高的小朋友跟矮的小朋友比是高的,跟老师比是矮的,

矮的小朋友跟高的小朋友比是矮的,但跟更矮的小朋友比是高的。

告诉幼儿单独的某样东西是不能定高矮的,要看它跟什么比较。

2、请三个小朋友上来,再请一个幼儿为他们从高到矮排队,

并说出谁高谁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四、幼儿实践操作。

请每个幼儿依次画高矮不同的三棵树(或三栋楼等)。

数学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

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情境图解读:拿一根线,用手捏住线的两端,用力拉紧,这时这根线就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实物感知线段: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认识线段:线段是直的,两端有端点的线。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观察图形,总结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板书设计:

线段。

两端有端点的直线叫做线段。

教学反思: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数学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出示习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单位和数据相结合进行判断:13厘米就这么高,旗杆不可能这么矮。

借助参照物判断: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是13米高。

利用生活实物判断: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教学反思: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