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小学(优质18篇)

小编: 紫薇儿

报告是对某一具体情况或问题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和建议的书面陈述。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报告范文,它们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室外。

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

温度计、黑色纸袋。

1、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垂直、和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

2、看哪个升温快。

和阳光接触面集越大升温越快。

和阳光接触面集越大升温越快。

实验人实验时间。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室。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温度计1支,镜子3面,胶布。

1、用胶布将温度计固定在墙上。

2、用镜子反光对着温度计(一镜反射或多镜反射)。

一次照射的温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温度低。

一次照射的温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温度低。

仪器管理员签字。

小学生实验报告

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

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

讲解:

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成米的杯子提起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室。

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蚯蚓、泥土、水、盒子。

1、(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2、(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1、蚯蚓向黑暗的一方爬行。

2、蚯蚓向湿润的一方爬行。

1、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2、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实验人、实验时间、仪器管理员签字。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材料:一个有窄口的塑料瓶、黏土、一段塑料软管、几个硬币、胶带。

1、在塑料瓶的一侧挖二三个洞。在瓶子的同一侧,用胶带把三四个硬币固定上去。这些硬币有重量,可使潜水艇往下沉。

2、把塑料软管放入塑料瓶的窄口里,再用黏土把软管和瓶口的缝隙封好。

3、把这个玩具潜水艇放到一盆水里,让潜水艇灌满水。

4、从软管把空气吹入潜水艇。在你吹气的时候,潜水艇内的水会从洞口被逼出来。

5、当潜水艇充气到一定程度时,它会慢慢升到水面上。

操作:你只要控制潜水艇内空气的量,就可以使潜水艇在水中浮沉了。

原因:怎么会这样?空气的重量比水轻,当你把潜水艇装满气时,潜水艇变得比水还轻,所以会上升到水面上。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室。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用夹子夹住卡纸,横立在桌面上排成整齐的一行,间隔距离为15cm(没有孔的放在最末端)。

2、用手电筒照射有孔卡指和管口。

光在物质中是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实验人、实验时间。

小学实验报告样本

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

操作:

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

讲解:

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成米的杯子提起来。

思考:装有沙子和装有水的两个同等重量的瓶子从一个高度滚下来,谁先到达终点?

材料:同等大小、重量相等的瓶子两个、沙子、水、长方形木板一块、两本厚书。

操作:

1、用长方形木板和两本书达成一个斜坡。

2、将水倒入另一个瓶子中,将沙子倒入瓶子中。

3、把两只瓶子放在木板上,在同一起始高。

4、装水的瓶子比装沙子的瓶子提前到达终点。

讲解:

沙子对瓶子内壁的摩擦比水对瓶子内壁的摩擦要大得多,而且沙子之间还会有摩擦,因此它的下滑速度比装水的瓶子要慢。

创造:将瓶子里的物质换一换,再让它们比比赛吧!

思考:不用胶水、胶布等粘合的东西,报纸就能贴在墙上掉不下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材料:1支铅笔;1张报纸。

步骤:

1.展开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

2.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了。

3.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把报纸慢慢地从墙上揭下来,注意倾听静电的声音。说明:

1.摩擦铅笔,使报纸带电。

2.带电的报纸被吸到了墙。

3.当屋子里的空气干燥(尤其是在冬天),如果你把报纸从墙上揭下来,就会听到静电的劈啪声。

创造:请试一试,还有什么物品能不用粘和剂,而用静电粘在墙上。

思考:不小心将厨房的佐料:胡椒粉与盐巴混在了一起,用什么方法将他们分离开呢?

材料:胡椒粉、盐巴、塑料汤勺、小盘子。

操作:

1、将盐巴与胡椒粉相混在一起。

2、用筷子搅拌均匀。

3、塑料汤勺在衣服上摩擦后放在盐巴与胡椒粉的上方。

4、胡椒粉先粘附在汤勺上。

5、将塑料汤勺稍微向下移动一下。

6、盐巴后粘附在汤勺上。

讲解:

胡椒粉比盐巴早被静电吸附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重量比盐巴轻。

创造:

你能用这种方法将其他混合的原料分离吗?

操作:

1将两个气球分别充气并在口上打结。

2用线将两个气球连接起来。

3用气球在头发(或者羊毛衫)上摩擦。

4提起线绳的中间部位,两个气球立刻分开了。5将硬纸板放在两个气球之间,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讲解:

【实验名称】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表面光滑程度和物体轻重。

【实验器材】长木板、毛巾、弹簧测力计、被拉动物体(钩码及小车代替)。

1.检查实验仪器是否齐全。

2.用弹簧测力计在光滑的木板上匀速拉动物体,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4.在光滑木板上再拉动物体,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变化;向小车内加放钩码来改变物体重量,再拉动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再减少钩码,再拉动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你会发现:物体重了,摩擦力大;反之,摩擦力小。

5.整理实验仪器,各就各位。

【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表面光滑程度和物体轻重有关。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也越大。

【实验目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杠杆尺钩码。

1.检查实验仪器是否齐全。

3.在3处分别挂一个钩码,观察。右侧挂两个钩码,观察(怎样做才能平衡?)。

4.将左侧钩码挪到4处,观察(怎样才能平衡呢?)。

5.整理实验仪器,各就各位。

【实验结论】左侧距离×左侧质量=右侧距离×右侧质量。

【实验目的】感受热空气的能量,体验风的成因。

【实验器材】风的形成实验材料火柴。

1.检查实验仪器是否齐全。

2.观察风的形成实验材料。

3.点燃蜡烛,罩上实验材料,观察。

4.整理实验仪器,各就各位。

【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表面光滑程度和物体轻重有关。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也越大。

【实验名称】探究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

【实验目的】让小灯泡亮起来。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开关导线。

1.检查实验材料是否齐全。

2.观察材料的特点。

3.把电池、开关、小灯泡依次用导线连接起来。

4.接通开关,观察现象。

5.断开开关,观察现象。

6.整理实验材料。

【实验结论】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包括电源(如电池)、开关、导线、用电器(如小灯泡)四部分。

【注意事项】实验时不能用导线直接把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

【实验名称】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表面光滑程度和物体轻重。

【实验器材】长木板、毛巾、弹簧测力计、被拉动物体(钩码及小车代替)。

1、检查实验仪器是否齐全。

2、用弹簧测力计在光滑的木板上匀速拉动物体,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3、在光滑木板上再拉动物体,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变化;向小车内加放钩码来改变物体重量,再拉动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再减少钩码,再拉动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你会发现:物体重了,摩擦力大;反之,摩擦力小。

4、整理实验仪器,各就各位。

小学实验报告

1.检查实验仪器是否齐全。

2.观察风的形成实验材料。

3.点燃蜡烛,罩上实验材料,观察。

4.整理实验仪器,各就各位。

【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表面光滑程度和物体轻重有关。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也越大。

【实验名称】探究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

【实验目的】让小灯泡亮起来。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开关导线。

1.检查实验材料是否齐全。

2.观察材料的特点。

3.把电池、开关、小灯泡依次用导线连接起来。

4.接通开关,观察现象。

5.断开开关,观察现象。

6.整理实验材料。

【实验结论】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包括电源(如电池)、开关、导线、用电器(如小灯泡)四部分。

【注意事项】实验时不能用导线直接把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

小学生实验报告

让小灯泡亮起来。

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开关、导线。

1、检查实验材料是否齐全。

2、观察材料的特点。

3、把电池、开关、小灯泡依次用导线连接起来。

4、接通开关,观察现象。

5、断开开关,观察现象。

6、整理实验材料。

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包括电源(如电池)、开关、导线、用电器(如小灯泡)四部分。

实验时不能用导线直接把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

小学实验报告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结构框架”意在从宏观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各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活动程序”意在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

自然学科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它与人的认识过程有较高的一致性,最适用于发现式的学习方法。实验是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和培养与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我校的教研组推出的四环节实验课教学模式,以其较完美的操作性、开放性、优效性和灵活性形成了自然实验课的基本框架,较好地揭示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课堂教学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现就模式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实践与几点体会。

(一)提出问题阶段。

提出问题阶段是当研究一个问题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探索并调动他们积极性的阶段。教师可结合要研究的问题,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恰如其分地提问,让学生在观察和思维中发现问题。

例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先进行演示实验,在铁架台上放一平底烧瓶,瓶中装满水,用酒精灯加热,水还没烧开,瓶中的水就往外溢。教师接着问大家,你们看了这个现象有什么想法?学生一下子提出许多问题:“为什么水加热后往上溢呢?”“水难道会变多吗?”

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应千方百计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如:做游戏、讲故事、变魔术、猜谜语、出示挂图、运用幻灯等。引起学生要研究问题的兴趣,提出自己的想法。

(二)作出假设阶段。

学生提出了问题,但在还没有学习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问题作出假设的回答。教师再从学生假设中引导学生逐渐进入要研究的问题中去。

例如,《水蒸气的凝结》,教师将还在冒白气的温水杯加盖,过一会儿再揭开盖,请同学们看盖上的水珠,水蒸气碰到什么样的物体在上面结成水珠呢?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发表不同意见。有的同学说:“水蒸气遇到热的物体结成水珠。”有的说:“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结成水珠。”教师接着说:“那么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这样就逐渐地把学生引入要研究的课题。

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的经验,通过演绎、归纳、推理而提出的假设,不少带有猜测的性质。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作出假设,不应压抑学生的思维,不管是对是错,都不要忙于作出评价。

(三)设计实验阶段。

让学生自己设计或选择实验来证明自己假设的正确性。当然实验方法也可以和书本上提供的方法相同,但要让学生自己动脑,而不要一下子把整个实验的过程介绍给学生。

例如,《电磁铁》一课,研究线圈缠绕的铁钉通电是否能产生磁性,教师问:“我们可以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证实线圈缠绕的铁钉通电能产生磁性?”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设计了许多实验,如:“让铁钉接近大头针,看是否吸引。”“让指南针靠近铁钉,看指南针是否发生偏转”等。教师让学生按次序都实验一下。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可以启发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又能逐步训练他们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师在备课中要多方面考虑到学生可能在设计实验中运用的器材,并要提前做一做。

(四)验证结论阶段。

学生设计实验后,就让他们自己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假设的正确性。

再如,《电磁铁》一课,课前每一个实验桌上放一些实验报告单,让学生把实验结果填在实验报告单上,然后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线圈缠绕的铁钉通电带有磁性。

在这一阶段教学中,要使学生注意不要将实验结果轻易认为是实验结论。教师要积极引导,肯定正确的实验结果,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有实验结果与实验结论相矛盾的实验,要引导学生查找原因。

1.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能力。

运用此模式教学,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整堂课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状态。教学中的1、2阶段,是培养学生扩散思维能力。学生为了尽可能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而积极开动脑筋。教学中的3、4阶段是培养学生集中思维能力。

教师在学生扩散思维阶段(在教学时间许可范围内),不应压抑学生的思维,要积极地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在集中思维阶段,则应积极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2.运用此模式教学,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教师应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制定研究项目及所需要的各项材料。在课上主要是观察学生的研究情况,倾听他们的意见。学生开展讨论,教师不要用言语或表情去干扰他们的思考。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善于捕捉矛盾,引导他们开展讨论或争论,必要时也需做适当的启发。

3.运用此模式,教学中的每个阶段不一定分得很清楚。在一课中,有时可把两个阶段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时可用一两句话把两个阶段教学衔接起来。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发展、完善,并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作用。在四环节自然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正确指导下,必将实现整个教改过程科学化、高效化,必将大面积提高自然实验课教学质量。

小学生实验报告

材料:1支铅笔;1张报纸。

步骤:

1、展开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

2、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了。

3、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把报纸慢慢地从墙上揭下来,注意倾听静电的声音。说明:

1、摩擦铅笔,使报纸带电。

2、带电的报纸被吸到了墙。

3、当屋子里的空气干燥(尤其是在冬天),如果你把报纸从墙上揭下来,就会听到静电的劈啪声。

创造:请试一试,还有什么物品能不用粘和剂,而用静电粘在墙上。

小学实验报告

实验地点室外。

实验目的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

实验器材温度计、黑色纸袋。

1、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垂直、和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

2、看哪个升温快。

实验现象和阳光接触面集越大升温越快。

实验结论和阳光接触面集越大升温越快。

备注。

实验人。

小学实验报告

实验地点实验室。

实验目的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实验器材大饮料瓶、泥土、水草、水生小动物。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进行观察记录。

实验现象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实验结论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仪器管理员签字。

小学实验报告

x年级x班x组组长: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磁铁能吸引那些物体

实验目的: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

所用器材:(装置)钉子、纸、橡皮、别针、铜线、铝线、泡沫塑料、尺子、回形针、水槽、磁铁。

实验步骤:

1、用磁铁分别吸钉子、回形针、大头针,观祭现象;

2、用磁铁分别吸橡皮、纸、铜线、铝线、泡沫塑料、尺子、水槽,观察现象;

3、给上述材料分类。

实验结果:磁铁能吸引铁质东西最多。

认识与结论:磁铁只能吸引铁质物质。

小学生实验报告

操作:

1、将盐巴与胡椒粉相混在一起。

2、用筷子搅拌均匀。

3、塑料汤勺在衣服上摩擦后放在盐巴与胡椒粉的上方。

4、胡椒粉先粘附在汤勺上。

5、将塑料汤勺稍微向下移动一下。

6、盐巴后粘附在汤勺上。

讲解:

胡椒粉比盐巴早被静电吸附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重量比盐巴轻。

创造:

你能用这种方法将其他混合的原料分离吗?

小学实验报告

操作:

1将两个气球分别充气并在口上打结。

2用线将两个气球连接起来。

3用气球在头发(或者羊毛衫)上摩擦。

4提起线绳的中间部位,两个气球立刻分开了。5将硬纸板放在两个气球之间,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讲解:

小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表面光滑程度和物体轻重。

【实验器材】长木板、毛巾、弹簧测力计、被拉动物体(钩码及小车代替)。

1.检查实验仪器是否齐全。

2.用弹簧测力计在光滑的木板上匀速拉动物体,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4.在光滑木板上再拉动物体,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变化;向小车内加放钩码来改变物体重量,再拉动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再减少钩码,再拉动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你会发现:物体重了,摩擦力大;反之,摩擦力小。

5.整理实验仪器,各就各位。

【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表面光滑程度和物体轻重有关。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也越大。

【实验目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杠杆尺钩码。

1.检查实验仪器是否齐全。

3.在3处分别挂一个钩码,观察。右侧挂两个钩码,观察(怎样做才能平衡?)。

4.将左侧钩码挪到4处,观察(怎样才能平衡呢?)。

5.整理实验仪器,各就各位。

【实验结论】左侧距离×左侧质量=右侧距离×右侧质量。

小学实验报告

实验地点室外。

实验目的`物体的颜色和吸热。

实验器材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

1、把不同颜色的直对着做成袋状。

2、分别插上温度计放在阳光下。

实验现象。

1、深色纸比浅色纸升温快。

2、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实验结论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备注:

实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