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意图(优秀22篇)

小编: 薇儿

教学计划不仅是为了提供教师教学的指导和框架,也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织和安排。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

课文录音;印发《论骈文之所长》(或其他介绍骈文的资料)。

二、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三阅读分析。

1.明确读音和句读。

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3.理清课文结构。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景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4.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

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总之,从生平可见: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5.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提示:下发“补充阅读材料(3)”,要求课后自己阅读《论骈文之所长》一文。

吴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去完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此意境中得到熏陶、感染。也有助于学生想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师归纳:本文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四、朗读成诵。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五、学做小画家。

同学们,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呢?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六、布置作业。

1、找出写景句,看作者都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写的,描写的是动静还是静景。

2、背诵、默写课文。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相当的文言文文基础,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由教师解决疑难,辅助学习。七班学生会积极发言,要注意引导她们做得更好,教师应认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够准确理解,创新性复述。二班学生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发言。这是本学期开学学习的第一课,又是文言文,教学时间可以略长一点,学习速度放慢一些,让学生的学习心态调整好以后再适当加快学习的步伐。因此设计学习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反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二、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4)“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请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2.完成《三点一测》。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移情移景赏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教学新课。

(一)读文解义。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就让老师打先锋,先示范读一遍,同学们仔细听,认真品味。(老师示范读,配乐《高山流水》)。

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还是让同学们也来享受享受吧!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

2、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享受着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都有点陶醉了,但还是别忙,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老师愿和你一起分享。

(学生分组活动)。

有什么问题吗?请提出来。下面我想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请大家来做裁判,看谁翻译得最好,如有错误,请指正。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让我们就带着这一份美感再次品读这篇文章,然后分四人小组在一起交流,采用我读,感受到。或字词甚妙,写出了。的模式交流对美文的感受。

(三)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

(学生讨论)。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

(四)拓展延伸。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五)小结本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你能总结这节课你们都收获了哪些?

学生甲:学了这篇课文,我欣赏到了富春江奇丽的自然风光,增添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想长大了我想当个导游,去周游名山大川。

学生乙:学习了这篇课文,写景散文的秘诀就是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情景交融。

学生丙:学习了本文,我懂得了写景要讲究层次,就像本文一样先总后分,先近后远。此外,写景还要从多角度观察,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这样才能写的全面细腻。

学生丁:学习了本文,我明白了好文章的要素之一就是要有优美的语言,恰当的修辞手法,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感人。

同学们说得真好!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风烟散尽,天山共青水一色。

独立舟头,风行山影水际洌。

游鱼戏石,奇峰寒树耸云阙。

鸟和泉鸣,猿啼蝉鸣声久绝。

此中真意,欲辨忘言情切切。

(六)课后作业。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仔细观察身边的山水景观,试写一篇山水游记。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掌握文言词句,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文章的内容;品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培养语感,辨析文中写景的方法,在朗读品析中感悟情感。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学习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此意境中得到熏陶、感染。也有助于学生想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诗文展示。展示风光课件。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

师归纳:本文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本文的文体是什么?骈体文。(课件展示)。

三、朗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1、指导朗读。(轻重点缓急)。

2、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等形式。

3、字音障碍。

四、疏通文义。

分段理解句子与词语的意思。

课件展示。

要求学生理解记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想象文中的句子。

二、合作讨论。

(一)理解“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1.总括本文山水特征的语句是哪一句?

2、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结合有关语句说说水的特点。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

4、“鸢飞戾天者……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教师归纳:

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

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设计问题:作者运用了哪些句子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景的?

三、

比较阅读。

对比《三峡》《小石潭记》,找出表现水清、水急和猿啼的句子。

四、品悟作者的情感。

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2、读了本文,你有怎样的心灵感悟?(学生谈感受)。

五、写作手法的探究。

1、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景?

比喻、夸张。

2、借景抒情。

六、拓展。

(让大家推荐二至三名同学到前面作宣传介绍,同时,可以播放风光片作背景)。

七、背诵课文。

八、课堂检测:

1、按原文字形填空。

风烟()净直视无()急湍甚()。

负势()上互相轩()嘤嘤成()。

()飞()天经纶()。

窥谷忘()横柯上()。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九、布置作业。

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与朱元思书

3。进一步进行朗读训练,除表情达意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乙。重点难点。

2。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文学与形象的转换,通过想象与联想,通过一些具体方法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一课时。

丁。教学准备。

1。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2。给学生分组,每组推选出以为能代表自己水平的嘉宾。

戊。教学内容和步骤。

(师)课前我们各族已经推选出今天的嘉宾,我相信大家一定不会辜负自己小组的希望,会有很好的表现,待会儿我会请听课的老师评价,那一组表现最好,那几个同学表现最出色。

一。导入。

(多媒体)中国政区图。

(师)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儿是浙江,在浙江境内有一条河,叫富春江。

(多媒体)富春江地图。

方景物美吗?请大家迅速读课文,告诉我,这篇文章都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

(多媒体)简单的景物结构图。

(师)这并不是富春江一带独有的,咱们张家界也有。为什么这些诗人偏偏对这篇文章所描写的地方--富春江一带情有独钟呢?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这篇文章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多媒体)语言。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吧!

二。初读课文。

配乐配画面朗读。

三。语言鉴赏。

(师)景色真是美极了!可是,唐朝的那些诗人可没有看到这些画面。在去富春江之前,他们看到的只是吴均的文章。可是我想,他们看到吴均的这篇文章时,一定就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对富春江如此的神往啊!那么,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也有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的感觉呢?读到哪些地方的时候特别有这种感觉?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大家发言,看哪一组说的最多,说的最好。

(一)体会其“描写生动”的美。

学生讨论发言。

(师)引导小结:吴均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描写生动。

(多媒体)描写生动。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真的感叹:吴均这个作家水平高,同学门这些读者水平也高!刚才我们说了这篇文章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描写生动。下面,我想大家一起看看这段文字:

(师)把这段文字和课文比较一下,说说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语言空洞抽象,不生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象吴均那样,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把这段话改写得更具体、更生动些?看谁先改好,念一念。

学生念,教师点评。

(二)体会其“音韵和谐”的美。

(师)我们讲了这篇文章词语用得好,描写得生动,那么它的句子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先齐声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然后我请同学们说说。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这样的特点是骈文独具的,所以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到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多媒体)音韵和谐。

(三)体会其“感情真挚”的美。

(多媒体)感情真挚。

(师)这又反映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四,总结评价。

(师)这篇文章的语言多美啊!既然这篇文章的语言如此优美动人,我们不妨来读一读,首先我们推荐一个同学配合着音乐和画面朗读,同学们可要认真听啊。

学生评价。

全班齐读。

(师)吴均的文章正因为做到了这三点,读了他的文章之后,那些唐代的诗人才那样的对富春江神往不已,这篇文章也才能历经时间的挑选而流传千古,那么,我们以后在写作文,特别是写游记类的文章时,也要注意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注意适当的运用整齐的句式,注意在写作中倾注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大家也能写出和吴均的这篇文章一样优美动人的作文。

全班齐读。

评委点评,师生用掌声表示感谢。

作者邮箱:tgdll1979@。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1、 本文是高一新教材第六单元“水”文化文言文系列作品中的一篇,它是一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的名篇,极具审美价值。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比较注重“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条分缕析”,尽管文章中许多字词有文言词法可讲,文章的结构也有分析的余地,但以此法来教学,学生一定会感到寡然索味,学习兴趣不大,况且也白白地糟蹋了作品中优美的意境。所以,根据此教材的特点,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审美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地朗读、品味、赏析、想象和联想等一系列审美的体验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意图。椐此本文定为用赏读课型来教学。

2、 一般文学作品的艺术世界是由三个世界垒加而成:语言世界——形象世界——精神世界。而其中“形象”是支起艺术世界的实体。要理解文中的意境,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朗读来感知文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在脑海中呈现出作者所描绘景色的画面,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在脑中要有“一幅画景”或是“一幅戏景”;最后,再根据画面去想象作者处在其中会有怎样的思想感情。所以,要根据审美认知规律来安排教学的步骤犹为关键。

3、 一直很欣赏叶圣陶老先生那句至理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教材只不过 是个例子,通过此文的教学,为的是培养学生对写景佳作的一种阅读和欣赏能力,因此,学生在审美感悟过程中,教师对审美规律的归纳小结也是必要的。同时引入袁中道的《江行日记》既是拓宽教学内容,又是鉴证了学生对写景小品文的阅读欣赏能力。

4、 想像和联想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材和课型的特征为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提供了可能。

1、了解作者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怀

2、培养学生对写景佳作的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1、自制多媒体课件。

2、根据课文内容、意境剪辑的视听光盘。

3、录音机。

赏读课

1、 请学生说出有关描写江河、湖海、泉水、瀑布等有关“水”的词语。

(1)、教师示范举例。

(2)、学生举例。

[说明] 本教学环节意在调动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积累,启动思维,使其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又与本单元的整体教学内容挂上钩。

(1)、明确朗读应注意的技巧。

(2)、听著名播音演员赵兵朗读的课文。

(3)、学生散读。

(4)、集体配乐齐读。

[说明] 本教学环节意在通过让学生自主朗读、自主涵咏来初步感知文意。

(1)、根据文字,呈现图景。

(2)、依据情景,品读、欣赏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教师小结。

(6)、在理解的基础上集体朗读全文,配以视听光盘,营造欣赏的气氛。

[说明] 本教学环节意在通过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在脑中闪现文意的画面,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句来品读、感悟、赏析,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进而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情感美。掌握欣赏写景小品的特点。

(1)、朗读袁中道《江行日记二则》(印发资料)

(2)、思考日记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3)、理解并想象“天然一幅烟江幛子”。

[说明] 本教学环节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巩固欣赏写景小品的能力,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1.本文教学重点放在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掌握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深入探究,从审美的角度关照课文内容。(由教师给出探究的角度,适当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内部合作解决问题,焦点问题,全班共同探讨,提倡有不同的见解。)。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学习准备--生本对话。

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朝)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

多媒体展示富春江美景图片导入《与朱元思书》。

交流分享--生生对话。

1、解题。

2、各组互相展示并分享预习成果。

(二)正课:

聚焦文本--师生对话。

1、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学生听读前先给范读的同学提一些朗读的建议,教师可穿插朗读提示。

幻灯片展示,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a.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b.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c.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d.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学生根据朗读提示齐读课文,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3、赏析课文,感受作品的声韵美和风景美(此部分可与前一部分的朗读提示相结合)。

(1)、富春江的景色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山奇水异。课文原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作者是如何描写山水的奇异的?

学生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加以概括,教师明确,多媒体展示:

水清静态夸张。

异水。

水急动态比喻、对偶。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高山拟人。

视觉静态。

寒树。

奇山。

泉声。

听觉鸟鸣动态对偶。

蝉叫。

猿啼。

探究提升--对话作者。

1、这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却以描写山水景色为主,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多媒体展示背景资料: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紊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的仕途也不如意。梁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免其职。此后,他便到石门山中去隐居。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同时,也抒发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

2、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总结评价--对话自己。

2、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结: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短文,语言生动优美,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能力训练:

a联想、借景抒情。

b.从学过的诗词、文言文中找出借景抒情的语句。

导学达标:(课文结构)引导背诵。

水清静态夸张。

异水。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参考

一、教学目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志趣美。?

2.背诵课文。?

3.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1.本文教学重点放在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掌握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深入探究,从审美的角度关照课文内容。(由教师给出探究的角度,适当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内部合作解决问题,焦点问题,全班共同探讨,提倡有不同的见解。)。

四、学法方法: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学习准备--生本对话。

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朝)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

交流分享--生生对话。

1、解题。

2、各组互相展示并分享预习成果。

(二)正课:

聚焦文本--师生对话。

1、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学生听读前先给范读的同学提一些朗读的建议,教师可穿插朗读提示。

幻灯片展示,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a.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b.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c.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d.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学生根据朗读提示齐读课文,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3、赏析课文,感受作品的声韵美和风景美(此部分可与前一部分的朗读提示相结合)。

(1)、富春江的景色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山奇水异。课文原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作者是如何描写山水的奇异的?

学生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加以概括,教师明确,多媒体展示:

水清静态夸张。

异水。

水急动态比喻、对偶。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高山拟人。

视觉静态。

寒树。

奇山。

泉声。

听觉鸟鸣动态对偶。

蝉叫。

猿啼。

探究提升--对话作者。

1、这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却以描写山水景色为主,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多媒体展示背景资料: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紊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的仕途也不如意。梁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免其职。此后,他便到石门山中去隐居。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同时,也抒发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

2、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总结评价--对话自己。

2、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结: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短文,语言生动优美,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能力训练:

a联想、借景抒情。

b.从学过的诗词、文言文中找出借景抒情的语句。

导学达标:(课文结构)引导背诵。

水清静态夸张。

异水。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

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此意境中得到熏陶、感染。也有助于学生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师归纳:本文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四、朗读成诵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五、学做小画家

同学们,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呢?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六、布置作业

1、找出写景句,看作者都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写的,描写的是动静还是静景。

2、背诵、默写课文。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是一篇有名的山水游记,千百年来广为人赞。

二、结构内容。

文章很短,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乘船游览富春江的季节、天气情况、行船方式,点出从富阳到桐庐沿途的景色特征:“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引出下文分别就“奇山异水”的具体描绘。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3段)具体描绘“奇山异水”,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三、写作特点。

1.突出景物特征:作者在本文中所写的山,是富春江两岸的山;所写的水,是富春江的水。由于突出了此山此水的特征,因此不能移置他处。

2.视觉与听觉、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的巧妙结合,为我们绘出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3.作者轻淡而使人不觉地渲染上感情色彩,使全幅画洋溢着诗情。

四、关于课堂开展关联作文训练的教学建议。

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练习关联作文,正是一条有利途径,特别是对于教学过程的优化,最终提高多种语文能力。

《与朱元思书》一般安排一课时。如果从“自读提示”到疏通字词,最后完成练习,按部就班,效果很一般。若引进关联作文,教学过程就可按以下步骤展开:

1.提要求:回忆书信格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给吴均先生写封信,谈谈对本文的评价。

2.助分析:评论文章优缺点。细读课文,找出优缺点(自由发言)。

优点:多用对偶,句式整齐,朗朗上口;用词精练,短短一百多字写尽两岸风光;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写景;写景状物善用动静结合;总分结构一目了然,层次感强;写景不忘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写景状物抓住特征;语言朴素简洁,通俗易懂。

缺点:“从流飘荡”,该是从上游到下游;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根据“总提分承”,该先写山,后写水。

3.注意点:由优点写到缺点;写缺点时语气委婉(生试说,修改);全文语言得体,注意礼貌、客气。

此过程始终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练习主线”的原则。学生情绪一直保持亢奋,书信写完,还意犹未尽。在不知不觉中教学目标已经达成字词句疏通、体会艺术特色、复习书信知识。因此,这个教学过程达到了高效轻负的效果,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4

西安市唐华四棉中学孟雪。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设计思路。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4][5]。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相当的文言文文基础,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由教师解决疑难,辅助学习。七班学生会积极发言,要注意引导她们做得更好,教师应认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够准确理解,创新性复述。二班学生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发言。这是本学期开学学习的第一课,又是文言文,教学时间可以略长一点,学习速度放慢一些,让学生的学习心态调整好以后再适当加快学习的步伐。因此设计学习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反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二、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6)负势竞上。

教学设计意图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2、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3、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以及有关的民族风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理解文中词语。

3、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以及有关的民族风情。

二、教具准备:

挂图(或幻灯片)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没有去过桂林?谁来说一说,你眼中的桂林是什么样的?

2、是啊,“桂林山水甲天下!”同学们想不想去亲眼看一看?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2。

二、指导看图。

1、图上有哪些景物?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依次出示相应的词语,认读。

碧水秀峰倒影。

对歌榕树壮乡。

象鼻骆驼笔架。

竹伐鸬鹚画廊。

三、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1、学生打开书。

2、用你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借助拼音,认读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3、请同桌的同学互相听一听,读音有没有错误。

4、说一说在朗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个字读起来较困难,现在你能读得准了吗?请你读给大家听一听。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掌握文言词句,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文章的内容;品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培养语感,辨析文中写景的方法,在朗读品析中感悟情感。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学习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此意境中得到熏陶、感染。也有助于学生想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诗文展示。展示风光课件。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

师归纳:本文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本文的文体是什么?骈体文。(课件展示)。

三、朗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1、指导朗读。(轻重点缓急)。

2、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等形式。

3、字音障碍。

四、疏通文义。

分段理解句子与词语的意思。

课件展示。

要求学生理解记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想象文中的句子。

二、合作讨论。

(一)理解“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1.总括本文山水特征的语句是哪一句?

2、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结合有关语句说说水的特点。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

4、“鸢飞戾天者……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教师归纳:

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

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设计问题:作者运用了哪些句子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景的?

三、

比较阅读。

对比《三峡》《小石潭记》,找出表现水清、水急和猿啼的句子。

四、品悟作者的情感。

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2、读了本文,你有怎样的心灵感悟?(学生谈感受)。

五、写作手法的探究。

1、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景?

比喻、夸张。

2、借景抒情。

六、拓展。

(让大家推荐二至三名同学到前面作宣传介绍,同时,可以播放风光片作背景)。

七、背诵课文。

八、课堂检测:

1、按原文字形填空。

风烟()净直视无()急湍甚()。

负势()上互相轩()嘤嘤成()。

()飞()天经纶()。

窥谷忘()横柯上()。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九、布置作业。

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1、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培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地培养对语文文字的感悟能力掌握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读出情感,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1、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6为重点。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文的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骨所收获。

1、导入。

二、读。

1、师范读,学生听读,自读注音。

2、生自读,点人读,齐读。

3、四人一组,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4、师生互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解决。

三、析。

1、指名一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全文是如何围绕这两句来写的?从文中找出句子说明。

3、边读、边找、边背、边完成板书。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异水急(激湍甚箭、急浪若奔)。

山色之奇。

奇山山音之奇。

4、学生总结写景方法:抓景物特征。

5、出示幅图画,让学生用课文的句子概括。

6、联想:在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与课文的句子一样的诗文。

四:结。

1、学生总结学习文言文方法。

2、积累文言实词。

课件教案试题论文图书中考高考新课标。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相当的文言文文基础,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由教师解决疑难,辅助学习。七班学生会积极发言,要注意引导她们做得更好,教师应认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够准确理解,创新性复述。二班学生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发言。这是本学期开学学习的第一课,又是文言文,教学时间可以略长一点,学习速度放慢一些,让学生的学习心态调整好以后再适当加快学习的步伐。因此设计学习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反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二、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

教学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本着目标—教学—评价三者相一致的教学理念来进行的。本节课主要通过两个模块来进行的,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设计了达成学习目标相对应的评价方式,力求做到使目标、教学活动、评价一一对应,达到一致。

在本节课中首先设置三个问题的知识回顾,这三个问题每一道题的设计都是有目的的。既能巩固旧知,又能对本节教学有帮助,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

在第一模块电阻的串联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串联总电阻是变大还是变小”,而知识回顾的第3题此时对学生猜想起作用,能使学生有根据的进行猜想,并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在课堂上学生经历“由猜想到实验验证”的实验探究过程,从感性上认识电阻串联之后总电阻变大了;又初步体验“理论推导”的解决问题模式,从理性上认识了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定量关系,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建立“等效替代”的方法理念。

在第二模块电阻的并联的教学中,教学环节与第一模块很相似。有了探究电阻的串联作为基础,同学们很容易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但是,在进行实验与理论推导的过程中,并联比串联还是有一些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做出必要的点拨与指导。

两个模块完成之后,利用一个综合练习巩固本节的两个学习目标。本人认为本节课习题的设置不易过难,学生会完成简单的计算即可,本节的目标就可达成。

由于正处于“目标—教学—评价”三者相一致的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所以教学中肯定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定会吸取采纳,以求成长!

蜊江中学。

教学设计意图

1、能理解诗歌内容,并初步学会朗诵诗歌。

2、认识动物名词:老鹰、小鸡、青蛙、小鱼、马儿、花儿、小鸟。

老鹰、小鸡、青蛙、小鱼、马儿、花儿、小鸟的头饰、操作卡、相应的字卡。

一、复习已学过的字宝宝,引入课题。

t:今天,有很多小动物来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它们听说你们很会认字,于是就带来了很多字宝宝来考考你们。(教师抽出字卡,幼儿认读)。

二、出示动物卡片,幼儿认读。

t:哗!你们都能读出这些字宝宝,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小动物来。(逐一出示动物卡片,幼儿认读)。

t:你们看!这是谁呀?(老鹰)老鹰会怎样呢?(飞飞)。

咦,它们也有名字。(出示字卡,幼儿认读)。

三、出示范例,学会儿歌。

1、t:今天陈老师教你们念一首儿歌,里面也有这些小动物的。(教师出示动物卡片,让幼儿跟读)。

如:我学飞飞,我学刨刨……。

2、把小动物的名字放进儿歌里,让幼儿学念。

四、表演游戏。

1)、请小部分幼儿表演小动物,其他幼儿念儿歌;表演者跟随念儿歌的幼儿念的内容做出相应动物的动作。(游戏换人重复几次)。

2)、全体幼儿边念儿歌,边做相应的动物动作。

五、结束活动。

t:小朋友,现在我们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一起飞回家吧!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积累掌握文言词句,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文章的内容;品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培养语感,辨析文中写景的方法,在朗读品析中感悟情感。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去完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学习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此意境中得到熏陶、感染。也有助于学生想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诗文展示。展示风光课件。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

师归纳:本文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本文的文体是什么?骈体文。(课件展示)。

三、朗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1、指导朗读。(轻重点缓急)。

2、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等形式。

3、字音障碍。

四、疏通文义。

分段理解句子与词语的意思。

课件展示。

要求学生理解记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想象文中的句子。

二、合作讨论。

(一)理解“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1.总括本文山水特征的语句是哪一句?

2、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结合有关语句说说水的特点。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

4、“鸢飞戾天者……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教师归纳:

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

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设计问题:作者运用了哪些句子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景的?

三、

比较阅读。

对比《三峡》《小石潭记》,找出表现水清、水急和猿啼的句子。

四、品悟作者的情感。

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2、读了本文,你有怎样的心灵感悟?(学生谈感受)。

五、写作手法的探究。

1、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景?

比喻、夸张。

2、借景抒情。

六、拓展。

(让大家推荐二至三名同学到前面作宣传介绍,同时,可以播放风光片作背景)。

七、背诵课文。

八、课堂检测: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九、布置作业。

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3。进一步进行朗读训练,除表情达意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乙。重点难点。

2。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文学与形象的转换,通过想象与联想,通过一些具体方法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一课时。

丁。教学准备。

1。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2。给学生分组,每组推选出以为能代表自己水平的嘉宾。

戊。教学内容和步骤。

(师)课前我们各族已经推选出今天的嘉宾,我相信大家一定不会辜负自己小组的希望,会有很好的表现,待会儿我会请听课的老师评价,那一组表现最好,那几个同学表现最出色。

一。导入。

(多媒体)中国政区图。

(师)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儿是浙江,在浙江境内有一条河,叫富春江。

(多媒体)富春江地图。

方景物美吗?请大家迅速读课文,告诉我,这篇文章都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

(多媒体)简单的景物结构图。

(师)这并不是富春江一带独有的,咱们张家界也有。为什么这些诗人偏偏对这篇文章所描写的地方――富春江一带情有独钟呢?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这篇文章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多媒体)语言。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吧!

二。初读课文。

配乐配画面朗读。

三。语言鉴赏。

(师)景色真是美极了!可是,唐朝的那些诗人可没有看到这些画面。在去富春江之前,他们看到的只是吴均的文章。可是我想,他们看到吴均的这篇文章时,一定就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对富春江如此的神往啊!那么,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也有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的感觉呢?读到哪些地方的时候特别有这种感觉?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大家发言,看哪一组说的最多,说的最好。

(一)体会其“描写生动”的美。

学生讨论发言。

(师)引导小结:吴均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描写生动。

(多媒体)描写生动。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真的感叹:吴均这个作家水平高,同学门这些读者水平也高!刚才我们说了这篇文章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描写生动。下面,我想大家一起看看这段文字:

(师)把这段文字和课文比较一下,说说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语言空洞抽象,不生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象吴均那样,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把这段话改写得更具体、更生动些?看谁先改好,念一念。

学生念,教师点评。

(二)体会其“音韵和谐”的美。

教学设计意图

关于《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的意图与思考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关键在于我们面对一篇教材能做到深刻、准确、全面地解析。在此基础上,从学生实际需求来考虑选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确定后,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有效的教学问题。简单概括之,就是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来陈述我们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认识。

作者陈忠实是土生土长的西北人,他血管里流淌着西北汉子刚毅的血液。也只有这种不轻易屈服命运的顽强人格,才表达出这般刚性的文字——《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散文以凝练、厚重的文字,大胆的猜测与想象,将一株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粗壮的柳树呈现在人们眼前。也许在有些人眼里它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当我们走进它、读懂它,你就会对它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顽强精神产生敬畏。这棵神奇的柳树,傲然挺立在青海高原上,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特的风景,它似乎在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逆境,我们不可或缺的是生活的毅力与韧劲。从本文表达上看,文章既有词句华丽流畅、气势磅礴的工笔细描式的实写,又有天马行空、大刀阔斧式的想象,还有厚重蓬勃的直抒胸臆。这样的文章,在我们成人读来激情澎湃,思绪万千,但在教学中实施起来,却往往觉得那是一份不能承受之重。

二、目标的设定。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文章对柳树的工笔式描画,用苍凉、恶劣的高原环境衬托,以及用家乡灞河的柳树进行对比,意在突显柳树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认为,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语言文字的理解、赏析,感悟出文章的主旨,同时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这是高年段语文教学的年段目标,也是这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其次,基于文章表达特点,我们在这课时中,引导学生理解青海高原的苍凉,然后用对比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青海高原的环境描写对柳树所起的衬托作用。

2、青海高原的环境描写部分;

3、作者天马行空的猜想与想象部分。这个三个部分也就是散文的“形”。根据散文神聚的特征,我们设计了用“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令我望而敬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一灵魂的句子把三个组块串联起来,设计了由“柳树的外形——青海高原的环境——作者的猜想与想象”这样一条教学主线。

2、细节的处理。

这篇散文语言凝练、厚重。部分看似很普通的词语却极显张力。例如作者对柳树树干、树枝、树叶的颜色描写中用了“生铁铁锭的色泽、锻铸”这样的词语。之所以用这样词语来描写柳树的颜色,实际上是作者对柳树的刚毅、生命力强大的肯定与赞颂。因此,我们设计了用替换词语进行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朗读文章对柳叶颜色的描写,以求得学生的意会。当然设计中,我们对环节的过渡,句子的理解,朗读等细节方面也做了精心的设计。

3、教学方式的选择。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基于这样的原则,我们采取了把学生引领到学习内容的组块上去,然后用富有驱动力的话题,激发学生去自读、理解、感悟,再通过朗读外化自己的理解。在第一、第二两个组块中,我们主要引导学生自读——想象——感悟——朗读;然后通过一二两个组块的对比朗读,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三组块中,我们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设计学生提炼、归纳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要求学生默读六七自然段,说说这株柳树在生长过程经历哪些艰难困苦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另外在多媒体运用方面力求简单实用,主要把呈现一些青海高原的图片,让学生对青海高原苍凉、恶劣的环境有更为直观的感受。